《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2  /  20  页   «89101112131415» 跳转 查看:23819

《论语》今解

回复:

20061207154542
 

回复:

里仁第四
  里仁第一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古代居民的区名,五邻为里。
  处----居住。
  焉----怎么。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所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够说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关于“里仁为美。”
  孔子“里”的思想影响至今,譬如上海地区的“里弄”;我国北方地区居民居住的“福山里”、“长荣里”等等。
  “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德”之一。“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五讲四美”、“美学”等等,都是渊源于孔子思想。
  孔子此说的“里仁为美”,就是讲人们居住的地方如果有仁德,这样就是美好的。
  孔子此说的“里仁”,主要是指邻里与邻里的关系,当然也包括自家。我们今天常用的“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相互帮助”等等价值观起实质就是孔子“里仁”思想的反映。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人又同时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动物。此外我们还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既然如此,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可以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否,所以说孔子是特别的重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里仁”。也可以认为,孔子力图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调整为“里仁”,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整个社会的和睦,进而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种“里仁”的观念逐渐淡漠。这种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来之居住环境的改变。我们知道,我国传统的居住方式是以平面为主,这样的居住条件迫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交流机会的增多,调整之间关系的要求就增高,所以就十分需要“里仁”。西方世界的居住方式是以立体为主,这样的居住条件使得人们有比较少的交流机会,再加之西方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个人对于上帝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绝非与我国一般。也可以说,在我国是非常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神。在西方是非常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不得不忽视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神。所以说西方世界没有我们所需要的“里仁”。
  由于西方世界主要是个人与神的关系及神的作用,所以它不需要“里仁”也可以做到社会生活的所谓和谐与稳定。我国则不同,由于是无神文化占主导,所以说社会生活的重点必须是放在个人与家庭上面,这样就必须的有“里仁”的价值系统作保障。
  从社会生活的基本运行规律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社会生活,总得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保障其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西方的保障机制说到底就是神,而我国的保障机制就是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原本用人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却抛弃了人,西方用神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我们又无法学习。所以才出现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十分混乱的局面。
  作为今天,若想彻底解决我国社会生活混乱的局面,就必须大力弘扬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而无其它捷径可走!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所谓“处”,就是居处。所以“择不处仁”就是如果所选择的住处不是跟由仁德的人在一起的话,怎么能够算是明智或是聪明的呢?
  在这里,是孔子教给我们择居的要领与智慧。
  在过去,我国有择邻而居的优良传统,譬如《三字经》里面的“昔孟母,择邻处”的教条。(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曾经三次选择住处)之所以可以形成择邻而居的传统,其首要的条件就是居处自由,不然无法择邻,跟谈不上而居了。
  在所谓的计划经济年代,所住的房屋是由所在单位分配的,且不可以交易。即便是房主自愿换房居住,其数量也是微乎其微,根本就满足不了择邻而居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在人的居住方面是自由的。
  国外有富人区之说。之所以能够形成富人区,说到底就是一种孔子思想中的“择处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选择跟由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现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人有能力自己购房了,殊不知有许许多多的人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择邻处,难道不是吗?
  孔子曾经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当然这个“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所居住的邻居的意义,但是鉴于此,邻居的意义已经足够我们所使用了。
  我们以孟母择处为例。孟母之所以三择居处,其中前两次肯定是不合意,也就是没有择到有道德的人,不然就不会有第三次的择处了。既然有了第三次的择处,肯定是前两次没有择到有道德的人为邻,而第三次则择到了有道德的人为邻了,不是吗?从孟母择邻的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是可以证明孔子“德不孤,必有邻”思想的正确。
  孔子说要择处仁,又说“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你是会获得许多许多的,譬如知识、才干、智慧、安全等等等等,全都是对于你有益的东西,而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伤害,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这个有道德的人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磁石,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而将希望获得譬如知识、才干、智慧、安全等等等等的人都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磁石,几千年来,他不知道将多少的人吸引到了自己的身边,而给这些人带来吉祥与幸福,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孔子教给我们择处仁,也就是选择住处时要跟有道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为了我们的好,也是为了社会的好,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仁德发扬光大,惠及百姓!
 

回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贫困。
  乐(luo洛)----安乐。
  知----同“智”。
  利----好处。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过长期的贫困生活,也不能够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而去实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是孔子思想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仁的不同侧面非常广泛,很难将其归纳,如果一定要归纳的话,只能够抽象的归纳,也就是非常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
  从以上意义说,所谓的仁者,也就是言和行都是有益于人的人。如果是不仁者,则反之了。
  所谓约,就是限制,也就是财富的限制,引申出来就是贫困的意思。
  我们知道,所谓贫困是相对的,也就是财富较贫乏是了。财富的贫乏,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有些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等等。
  按照孔子思想,这个人是否仁德,对于贫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仁德的人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贫困,也就是能够正确地对待贫困;也可以说是在一条正确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摆脱贫困,即便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摆脱贫困,他也能够承受。而决不走不安全的道路来摆脱贫困,以致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也就是不但没有富有,还可能回到较以前更加贫困的境地。
  “不仁者”之所以“不可以久处约”,其根本原因就是认识不到有一条正确摆脱贫困的道路。由于此,所以他无法忍受较长时间的贫困。此外,由于总是找不到摆脱贫困的正确道路,也是造成“不仁者”之所以“不可以久处约”的原因之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所谓“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有代价的,也就是说不仁德的人是不可以过长期贫困生活的,因此是要做出许多有害事情的。譬如,不能够长期过贫困的生活,怎么办?偷、强、骗等等手段会应运而生。这些手段的使用对于社会来说,难道不是有害的吗?
  今天我们社会当中诸多的有害现象,究其原因,有许多就是由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而引起的,不是吗?
  如何对待贫困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对待贫困的态度会引发其它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作为一个社会,贫困不是根本的问题,因为贫困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是永远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所谓消灭贫困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难道不是吗?这样说来,更重要的、永远所需要的是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假如我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贫困了,所谓贫困所带来的危害也就大大减小了。既然如此,我们还惧怕贫困吗?当然,我不是赞赏贫困,恰恰相反,这样下来我们就可以不恐惧贫困。
  我们之所以厌恶贫困,其实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因为贫困而所引发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说,要想解决因为贫困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按照孔子思想,我们社会的人基本上都变成有仁德的人了,那还愁对待贫困的态度问题吗?既然有了对待贫困的正确的态度,那贫困还可怕吗?贫困还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吗?所以说,这才是孔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思想的核心所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其实,“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最根本原因是:孔子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也就是说,向往富贵使每一个人的欲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欲望,就是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好。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深度心理的正常反应。所以说,人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好就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最深层次的因素。
  由于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摆脱贫困的方法,所以在摆脱贫困之时总是做出伤害其他人的事情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不仁者”。此外,所谓“不仁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不顾一切的追求财富于己身,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长久的处于贫困之中的,否则就不是“不仁者”了。
  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不仁者之所以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不是仅仅于此而已,他是会一定有恶果的,譬如偷窃、抢劫、诈骗、腐败等等。
  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普通人,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作出偷、抢、骗灯等行为;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官员,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作出腐败的罪恶来;如果这个“不仁者”是一个领袖,由于不能够长期得处于贫困之中,他一定会带领民众走向深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按照孔子思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难道仁者就一定可以“久处约”吗?但孔子却没有这样说。我想,虽然不能够地肯定说仁者就一定可以“久处约”,但是“久处约”的肯定是仁者,不是吗?
  为什么仁者可以“久处约”呢?关于这个问题以上我们曾经简单的说过,在这里,可以再较详细地说一说。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也就是说,富贵是人人所欲望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而没有一个人不厌恶贫贱。既然每一个人都欲望富贵而厌恶贫贱,那世界岂不是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了吗?但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不但有富贵而且还有贫贱,并且贫贱的人还远远超过了富贵的人,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得对于富贵和贫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对于富贵得有一个正确获得的方法,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方法,就不要去获得富贵,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也。事实是,如果没有得到获得富贵的正确方法而去强行获得富贵,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还不如你未获得富贵的之前,所谓适得其反是也。同样,对于人人所厌恶的贫贱也是类同。事实是,对于人人所厌恶的贫贱,没有一个人不去想摆脱。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摆脱贫贱的方法,也是不要轻易地去摆脱,因为如果没有获得正确摆脱贫贱的方法,你会很可能最终落得个比你贫贱还不如的地步。就是在今天,为了摆脱贫困而最终丢掉性命、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等等的事例还少吗?
  综上所述,所谓仁德的人,就是明白且按这个道理去做,所谓不仁德的人就是不明白且没有按这个道理去做。事实是,如果明白且按这个道理去做了,难道他不是有仁德的人吗?如果他不明白且没有按这个道理去做,难道他是有仁德的人吗?所以说,能够“久处约”的一定是有仁德的人,反之则是没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是永远不会“久处约”的。这就是有仁德的人可以“久处约”,而不仁德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外,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子可以不可以地说法至今都影响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今人整天价挂在嘴边儿的可以不可以的表述方式是最终来自孔子。呜呼!由此可见孔子影响力之巨大!难道不是吗?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按照孔子思想,“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为什么呢?
  所谓“长处乐”,就是长期过着安乐的生活。既然是安乐的生活,为什么“不仁者”不可以“长处”呢?
  我国有俗语“知足常乐”。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所需的限度。如果所需超过了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能力时,这时的乐就有可能发生转变,所谓“乐极生悲”是也,难道不是吗?
  “不仁者”,也就是没有仁德的人,之所以不能够长期过着安乐的生活,说到底就是不知道或者把握不住导致安乐生活发生变化的规律。按照西方著名的哲学观点,事物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作为安乐生活,它本身就是向着不安乐方向发展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对这种向着不安乐方向发展的力量加以控制,那不安乐生活的来临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实质上,我国的“知足常乐”价值系统就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控制安乐生活向着不安乐生活转变的有生力量。
  所谓有仁德的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情,有仁德的人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相当智慧的人。既然如此,对于安乐生活这一方面,也就是对于安乐生活的规律,他是了解或者是可以把握的,所以他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作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没有能力了解或是把握安乐生活的规律的。所以说,不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生活的,不是吗?
 

回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所说的“长处乐”的乐就是安乐的乐,所谓安乐,就是安宁和快乐。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但孔子没有说有仁德的人是否可以“长处乐”。可有一点应该是事实,这就是能够“长处乐”的人一定是有仁德的人。
  所谓安宁,就是安详宁静。所谓快乐,就是愉快欢乐。对于一个人来讲,长时期处于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按照孔子思想,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其实,要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要将能够做到长时期的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方法作一个探讨。诚然,在此我们也只是能够做一个简单的探讨。我们知道,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世界上的一切无非归于善于恶;再具体一点地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就为善,反之则为恶;再具体一点地说,言行时考虑并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善,反之则为恶。其实,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每个人的利益,否则所谓群居就没有意义了,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群居了。在这种的情况之下,如果你的言行都能够反映和兼顾到群居中其他人的利益时,当然会赢得这些人的认同与赞赏,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作为群居的其他人就不会给与你有伤你安详快乐的利剑。换言之,如果你与其他的群居对象都和睦相处了,你才可能具备一个安详快乐的平台。对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总是有人伤害到你,请问:那个总是伤害你的人能够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吗?所以说,在本质上,能够长期安详宁静和愉快欢乐的基础就是对待其他人利益的态度问题。作为一个不仁德的人,它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对待他人利益的平台,所以说,他是不可以“长处乐”,而有仁德的人则反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关于“仁者安仁”。
  所谓“仁者安仁”就是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德。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要“仁者安仁”,首先得是一个仁者。既然是一个仁者,他当然知晓何谓仁,不然怎称得起仁者?
  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仁是孔子思想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也有不少的人将仁确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既然如此,仁的侧面必然非常丰富,很难将其简单的概括。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方法来体味和确定仁的内涵,但是,不管你是怎样的体味和确定,仁的内涵无论如何也跳不出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言行的范畴。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仁者,他一定懂得这个道理,虽然有可能确定仁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既然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实行起来还有所不安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实行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还有所不安,那什么是安呢?难道不是吗?
  所谓仁,它不仅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行动,没有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的仁不是真正的仁。所以说,安仁就是实行仁。
  作为一个仁者,他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仁,然后再去实行仁。请问:这个仁者还会有什么不安吗?当然不会有什么不安,既然不安没有了,那所剩的不就是安了吗?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安仁”的意义所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关于“知者利仁”。
  所谓“知者利仁”就是说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而去实行仁。
  在这里,孔子是将仁者与智者相区别的,仁者是仁者,智者是智者。
  说到底,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当然他不是仁者。
  事实上,实行仁德的确可以获得利益,譬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努力为顾客提供优良服务等等。但是,即便是这样,目前也有众多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不去实行仁,进而获得利益。宁可通过不仁德的方法去获得利益。所以说,作为今天,有智慧的人真是太少了,呜呼!
 

回复:

  里仁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hao 号)----喜爱。恶(wu 务)----厌恶。
  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的这句话不知何时被演变成“爱憎分明”。
  孔子所说的“好人”(hao 号)被演变成今天的好人。所说的“恶人”(wu 务)被演变成恶人。
  所谓“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惟”,是只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惟独有“仁者”才可以“好人”、“恶人”,为什么呢?
  关于何谓“仁者”,我们在以上几章中有所告诉,此不赘叙。
  实质上,所谓“好人”、“恶人”,说到底就是爱憎分明。为什么要爱憎分明呢?
  我们可以稍微扯远一点儿说,其实,我们今人挂在嘴边的好人、坏人之说法就是受孔子这一段语录的影响。我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便于理解孔子此思想了。
  孔子的思想和我们今人的好人、坏人之说法,就是首先要将我们中间的好人与坏人分辨清楚。换言之,就是首先要将我们中间的好人与坏人分辨清楚,然后才能够很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我们分辨不清谁是好人与坏人,那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将无法想象,难道不是吗?但是,孔子此说的“好人”、“恶人”是建立在仁者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所谓的“好人”、“恶人”,不是什么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按照孔子思想,只有仁者才可以“好人”、“恶人”。也就是说,你首先要成为一个仁者,然后才可以“好人”、“恶人”。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是个仁者,之后才能够知晓“好人”、“坏人”的标准,有此标准后才有可能对所谓的好人与坏人进行分辨与确定。反之,不是仁者的人是无法对其进行分辨与确定的。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说到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说,一句话,就是为了很好的生活。其实,孔子所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经验,好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孔子之所以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实所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只有仁者才可以“好人”和“恶人”。如果能够“好人”与“恶人”,我们就可以正确的分辨好人与恶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正确的区分好人与恶人,我们的生活就会有可能安详幸福,否则就很容易陷入深渊。譬如与恶人交,有可能诈骗、偷窃、行凶等等,进而犯下罪行,最终受到惩处,难道不是吗?所以说,有诸多情况下,就是由于分辨不清好人与恶人,才使自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所谓青红不分皂白不辨是也!反之,我们就可以坚定的与好人在一起,不但不会受到好人的牵累,而且还会在好人的身上学到生活的智慧,进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幸福。此外,我们还可以远离恶人,避免灾祸与不幸,难道不是吗?
  有许多的情况下,自认为是好人与恶人是不可以的,因为你并不真正掌握好人与恶人的准确标准。由于此,很有可能将好人误以为是恶人,也有可能将恶人误认为是好人,所以说掌握好人与恶人的标准非常重要。那什么是好人与恶人的标准呢?简单的说,孔子的思想告诉了我们人类中绝大部分的好人与恶人的准确标准。只要你坚持学习孔子思想,一定会掌握这些好人与恶人的标准。这对于你准确的识别好人与恶人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而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回复:

里仁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假如。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假如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作者:公元前551 回复日期:2006-12-16 10:11:32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所谓志,就是心意。同时,“志”还是孔子思想中的价值系统。
  关于什么是仁,我们在此就不多说了。
  所谓恶,就是罪过、罪恶。
  按照孔子思想,一个人假如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实质也是一个逻辑关系。
  我们将孔子思想联系到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今天,应该是作恶人最多,最普遍的时期,力度之强,密度之大,面积之广,前所未有。也可以说,在今天,我国各类人员没有作恶的人为数极少。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就世界范围讲,也是无有二例。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具备一些我国及世界历史知识,就一点儿也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呢?就是“苟志于仁”的人太稀少,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中国及世界几千年未有之奇观。
  回顾我国历史,儒、释、道,特别是孔子及儒家思想,都是教人为善,加之当政者的大力弘扬,所以心意于仁的人众多,所以作恶的人就少。可是今朝,不但不于此,反而带领民众作恶。既然如此,之所以今天之面貌就不足为奇了。
  侧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近2000年,伊斯兰教近1000年来,他们的信徒每人平均生命的1/4强都是在宗教生活之中度过的,而且是持续不断。就是有了这样的宗教信仰,所以“志于仁”的人众多、所以作恶的人才会少,难道不是吗?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我们知道,我国应该是目前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虽然官方从来也不公布我国的犯罪比率,更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的犯罪率相比,当然也无法与以往的中国相比。不过我们还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犯罪率的高比,譬如自行车的丢失,事实上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要丢失上几辆,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从这一点上我们举一反三,就可以大体知道我国犯罪率的高低,当然我们还会有其它诸多的社会感受来证明犯罪率的居高。
  社会犯罪率高说到底就是作恶的人多,作恶的人多,就是“志于仁”的人少。那怎样才能够使得“志于仁”的人多起来呢?在我国,没有别的办法,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及儒家思想。那些其它所谓的“思想”、“主义”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骗人把戏,甚至是中看也不是,直接就是骗人的伎俩。我们试想,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人口又这么多,却用些骗人的所谓“思想”、“主义”来治理国家,作恶的人怎么会少呢?“志于仁”的人怎么会多呢?作恶的人多,“志于仁”的人少,那犯罪率可不就是居高不下了吗?
  要想大大降低我国的犯罪率,就要使作恶的人大大减少,要使作恶的人大大的减少,就要使“志于仁”的人大大增多。因为按照孔子思想,“志于仁”的人就不会作恶了,难道不是吗?那怎样才能够使得“志于仁”的人多起来呢?办法只有一个,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教育广大的民众。因为孔子及儒家思想里面有如何才能够“志于仁”的价值系统。那怎样才能够使得孔子及儒家思想尽快的教育广大的人民群众呢?首先就是要执政党及执政党的各个头头脑脑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顶礼膜拜。如果真得这样做了,那我国一定会“志于仁”的人越来越多,而作恶的人越来越少。不过,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不知有多少朝代的帝王将相都是这样做的,而且是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难道不是吗?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怎样才能够做一个“志于仁”的人呢?
  首先要知晓做一个“志于仁”的人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国家与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的道理,然后才可以有做一个“志于仁”之人的要求及动力。
  做一个“志于仁”的人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国家与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的道理不是简单讲就可以讲得清楚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孔子及儒家思想,我想,这些道理我们是迟早会明白的。
  孔子说“仁者寿”,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寿命都会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志于仁”的最大好处。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比长寿更加珍贵的吗?也可以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够换回人的寿命吗?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难道不是吗?
  孔子还说仁者“爱人”。事实上,如果我们去爱人,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会被别人来爱,被别人来爱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吗?
  诚然,做一个仁者,或是“志于仁”,还会有众多的益处,不过此时我们不能够一一列举。不过,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孔子及儒家思想,我们一定会知道其他许许多多“志于仁”的好处进而去自觉地实行。
 

回复:

里仁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处----居住,此引申为获得。
  得之----从此上下文来看,应是“去之”。
  恶(wu 务)乎----哪里。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
  违----离开。
  造次----仓促、紧迫。
  颠沛----跌倒在地,引申为流离失所。
  大意:孔子说:“财富与显贵,使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去获得的。贫穷与卑贱,使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是不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何以成名呢?君子是不会有吃一顿饭的功夫而离开了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来做,就是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是要按仁德来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所谓富,就是指财富。所谓贵,就是显贵、地位尊贵,可以引申为做官。作为今天来讲,也可以认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谓欲,就是欲望。所谓人,就是指每一个人。
  按照孔子思想,财富和地位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欲望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想想,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所以说,孔子所说的的确是事实。此外,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所讲的深度心理学。
  其实,人人欲望财富和显贵是一个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为什么人人都是欲望财富与显贵呢?我们知道,作为人的本性之一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很好的生活,这是人骨子里的意念,没有办法。如果再往深处说,那就是天命使然,是天命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人类向着更加有益于我们繁衍生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人类,才会有人人想望自己能够很好生活的意想,这也就是我们人类人人都想望财富与显贵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我们人人想望很好的生活就会意念财富与显贵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财富与显贵就是好生活的代名词、相等号,所以人们才会生出这样子的想望。
  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指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指某一部分人,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们决不能够认为有一些人是可以没有这种欲望的,事实上,也是没有人不存在对于财富与显贵的想望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如果人们只是将财富与显贵停留在想望上,它还是不存在危害的。否则,就有可能危害无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不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财富与显贵,是不去获得的。何谓正当呢?正当就是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不以合理合法的方法去获得财富与显贵,是不去获得的。为什么呢?
  其实,对于财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对于利益的追求。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讲其正当性,所引发的后果是十分惨巨的。对于此,《孟子.梁惠王》一篇中孟子作了精辟的阐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孟子思想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可以使得一个国家最终处于危险于危难之中,由此可见利益的巨大的危害性。利益是这个样子,显贵也是如此。孟子接上篇继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治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从孟子的这一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富与显贵可以产生杀戮。
  无论是从孟子的论述,还是从社会的现实来看,财富与显贵都会引发杀戮与国家的危难,难道不是吗?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如果从小的方面来讲,财富与显贵还会引发个人与家庭及一个单位的动荡于危难,难道不是吗?
  从国际上讲,由于基督教国家都是存有抢劫的本性,为了利益,他们侵略了多少的国家,屠杀了多少的无辜,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财富与显贵一定要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来得到,否则就不去获得。孔子之所以这样的说,其实质就是讲,如果不使用正当的也就是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获得财富与显贵,它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进而会伤及到众多的无辜。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去获得所谓的财富与显贵,不是吗?
 

回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道”。
  “道”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表面上看是道,也就是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是做一件事情的方式方法。但是,“道”是随着事物的不同而变化,所以说是非常的复杂。诚然,“道”虽如此,但是其本质,也就是其核心是相当稳定而且是不变的,这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以上我们将“道”按照今天的价值观解释为合理合法,其实,按照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应该加上情,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在彻底地说,就是“道”的本质,即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我们在以前说孔子天命思想时曾经说过,天命的实质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成就一切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而毁灭一切不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实际上,这也是“道”所起的作用。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我们以道取之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可以说,凡是不以“道”取之,最后必然会受到“道”的制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以道得之,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取得,还是可以的,也就是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富与贵按照合理、合情、合法的取得就不会伤害到其他人。譬如正当的工资、奖金等收入,以及企业的正当利润收入等等。既然所取得的富与贵没有伤害到其他的人,那自然就不会得到“道”的杀伤,也就是天命的毁灭,也就自然是安全的了。当然,对于这种富与贵的取得之法,孔子还是支持的。
  按照孔子思想,对于富、贵如果不是以道得之,最好还是不去获得。如果一定不按照“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去获得富与贵,他一定会受到“道”,也就是天命的惩罚,不是吗?
  对于富、贵的以“道”得之,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获得是安全的、可取的这一点来看,是有很多的人持的是赞同的意见。但是,对于富、贵不以道得之而不得,如果得了会有很大的风险,甚至是还不如不得时,恐怕就有许多的人对此认识不清了。下面,我们着重说说这一方面。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现实。现实中,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当然这是属于正常的。但是,就是由于这些人急于摆脱贫困而采取了非“道”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不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其结果如何?其结果是落到了比以前更加贫困的地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道不是吗?
  我们以贪官为例。所谓贪官,就是不以“道”得富、贵的同义词。譬如某贪官或巨大财富。当这个贪官获得巨大财富之日,就是惶惶不可终日之时,难道不是吗?这种的紧张、焦虑、恐慌不是一般人可以体味的,这是其一。其二,这巨大的财富如何消费?消费难道不恐被人发现吗?如果不消费,这等巨大的财富有何用处?难道是美食吗?可惜的事,长此以往的大鱼大肉由于人是食草动物而不得享受。不然就国外潜逃,就算潜逃“大功告成”,在国外如何生活?是打工生活吗?那自然不可,要不这巨大财富不就无用了吗?靠所谓的财富生活?如果仅仅是一般的生活,这些财富无用啊!再者说,如果过的是一般的生活,还不如不获取这不义之财而在国内过这一般的生活,还没有这般的紧张与惶恐。如果是要过花天酒地的生活,那离死就会不远了。常言道,人有享不了的福是也!如此这般,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难道不是吗?所以孔子才说,对于富、贵,不以道得之,不得!
  孔子所说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你尽可以使用它去应对和检验生活,无论过去与现在,看是否如此!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卑下。
  所谓贫与贱是相对的,它的对象是富与贵。所谓贫与贱又是绝对的,它是面对富与贵而永远存在的,是无法被消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观点是彻头彻尾骗人的鬼话,孔子及儒家思想从来就不相信这一套!贫贱与富贵的关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关系,既然有白天,就得有黑夜,请问:有谁见过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贫贱与富贵也是一样,只要有贫贱,就要有富贵,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的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存在的,难道不是吗?
  此外,贫与贱对许多人来讲是动态的,不是定态的。你今天贫贱,不等于明天贫贱;你今天不贫贱,不等于明天不贫贱。但是,贫贱的这种形态是永远会存在的,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被消灭的。
  为什么贫与贱是永远存在而不会被消灭的呢?我们知道,所谓贫,就是贫穷。事实上,导致或是致使成为贫穷的原因太过庞杂。也就是说,眼下世界上不知道有几千种,或是几万种的原因可以导致、致使成为贫穷。说实在的,我们目前人类还没有谁能够控制并解决这么多些个成为贫穷的原因。再者说,所谓贫穷的参照也在变化。譬如说,自己与自己纵向比是不贫穷了,但是与横向的其他人相比还是贫穷;今天我们富贵了,但是明天又贫穷了。所以说,贫穷是永远会存在而无法被消灭的。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我们知道,所谓的高地位永远是有限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也不存在低地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高地位还有意义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只要有高地位,就一定会有低地位,这是永远存在而且也是无法消灭的。此外,低地位的人要大大多于高地位的人,这是自然规律,且无法抗拒。这个自然规律是来自群居,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世间所有的群居动物,是不是头领是绝对的少数?而其他则是绝对的多数?不是吗?
  综上所述,贫与贱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从贫与贱的绝对意义上说,贫与贱是永远存在的而且是无法被消灭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对待贫与贱,也就是对待贫与贱的态度如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卑下。
  所谓贫与贱是相对的,它的对象是富与贵。所谓贫与贱又是绝对的,它是面对富与贵而永远存在的,是无法被消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观点是彻头彻尾骗人的鬼话,孔子及儒家思想从来就不相信这一套!贫贱与富贵的关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关系,既然有白天,就得有黑夜,请问:有谁见过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贫贱与富贵也是一样,只要有贫贱,就要有富贵,只有富贵而没有贫贱的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存在的,难道不是吗?
  此外,贫与贱对许多人来讲是动态的,不是定态的。你今天贫贱,不等于明天贫贱;你今天不贫贱,不等于明天不贫贱。但是,贫贱的这种形态是永远会存在的,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被消灭的。
  为什么贫与贱是永远存在而不会被消灭的呢?我们知道,所谓贫,就是贫穷。事实上,导致或是致使成为贫穷的原因太过庞杂。也就是说,眼下世界上不知道有几千种,或是几万种的原因可以导致、致使成为贫穷。说实在的,我们目前人类还没有谁能够控制并解决这么多些个成为贫穷的原因。再者说,所谓贫穷的参照也在变化。譬如说,自己与自己纵向比是不贫穷了,但是与横向的其他人相比还是贫穷;今天我们富贵了,但是明天又贫穷了。所以说,贫穷是永远会存在而无法被消灭的。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我们知道,所谓的高地位永远是有限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也不存在低地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是高地位,那高地位还有意义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只要有高地位,就一定会有低地位,这是永远存在而且也是无法消灭的。此外,低地位的人要大大多于高地位的人,这是自然规律,且无法抗拒。这个自然规律是来自群居,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世间所有的群居动物,是不是头领是绝对的少数?而其他则是绝对的多数?不是吗?
  综上所述,贫与贱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从贫与贱的绝对意义上说,贫与贱是永远存在的而且是无法被消灭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对待贫与贱,也就是对待贫与贱的态度如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所谓贫,就是贫穷。所谓贱,就是地位低下。事实上,没有人喜欢贫贱。不但如此,贫贱还是人人厌恶的对象,不是吗?为什么呢?按照人们的一般心理,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所谓的好日子,绝对不是贫穷与卑贱,相反,卑贱与贫穷是苦日子的象征。那为什么人人总是希望过好日子而不愿意过苦日子呢?我么知道,人人喜欢过好日子,除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天命使然。所谓的天命,其实质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人类总是希望过好日子的本性就是来自天命,也就是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既然人们总是希望过好日子,那苦日子当然就是不愿意过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事实上贫与贱的确是所有人都厌恶的,难道不是吗?
 

回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其实质就是一种能够正确摆脱贫贱的方式方法。所谓正确摆脱贫贱的方式方法,就是合情、合理、合法。按照孔子思想,如果不具备,或者一时不具备合情、合理、合理而摆脱贫贱的条件,宁可不摆脱贫贱。
  孔子称颜回是他最好的学生。孔子还说:“贤哉,回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既然是孔子最好的学生,自然聪明无比。为什么颜回还居住在简陋的小巷,用竹器吃饭,用瓢喝水呢?实际上,这就是颜回在按照孔子思想去做,“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究竟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所谓贫贱,就是一定有形成贫贱的原因。所谓形成贫贱的原因,一、贫是绝对的、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但是可以转化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人们不可能同时都是富裕,所谓人们同时都富裕,也就没有富裕了,当然也就没有贫穷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二、贱,也就是地位卑下,也是绝对的,也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但是可以转化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而群居的动物处于上位的人一定是少数。这是自然规律,是永远没用办法改变的,而人类的历史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所谈的,是关于贫贱所形成的原因是根本性的。只有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些贫贱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有效的理解孔子为什么要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按照孔子思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如果是不知其理,以非其道而得之,也就是不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摆脱贫贱,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根本摆脱不了贫贱。二、得到了因不当摆脱贫贱而产生的风险。三、即便暂时得到了所谓的富贵,最终也是因为天命的缘故而付出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所谓“不以其道得之”,根本就摆脱不了贫贱。
  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之所以形成贫贱,是由若干种原因所造成的。若想要摆脱贫贱,首先要克服造成贫贱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所谓的摆脱贫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实际并不具备摆脱贫贱的条件。这样说来,不具备条件的所谓摆脱贫贱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是吗?所以说,按照孔子思想,首先要克服产生贫贱的基本原因,然后才有可能摆脱贫贱。如果克服不了形成贫贱的基本原因,宁可首先去解决导致不能摆脱贫贱的原因,而不去所谓的摆脱贫贱。
  所谓得到了因不当摆脱贫贱而产生的风险。
  历史上、世界上,以致我国、我们的周围,不知道有多少的人因不当摆脱贫贱而招致了巨大的不幸与灾难,不是吗?譬如:以不当的方式方法摆脱贫穷,其结果是不但没有摆脱贫穷,相反比以前更贫穷。譬如:以不当的方式方法摆脱卑贱,也就是地位低下而买官,其结果是不但没有买到官,反而却丢了原来的官,所谓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也,难道不是吗?更严重的是,因为不当摆脱贫贱,将家庭、亲人,甚至是生命都赔了进去,不是吗?
  所谓即便暂时得到了所谓的富贵,最终也是因为天命的缘故而付出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这里只是简单讲解。
  所谓天命,其根本职责就是扬善抑恶。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恶,最终都是逃不过天命的手掌,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也。所以说,最好不要作恶。如果作恶,一定要受到天命的惩罚,虽然惩罚的手段及形式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一段话是针对每一个人来讲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孔子的这个思想是否对于群体,也就是国家、企业等等群体组织有效用呢?其实答案很明确,孔子的这个思想不但对于人的个体起作用,同样,对于人的群体也起作用。也可以说,作为一个国家、企业等群体组织如何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如同个人一样,也是受孔子此思想的制约。也可以这样认为,孔子为我们所提供的这一套价值系统,是可作用于全方位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组织。
  其实,作为国家、企业等群体的组织与个人一样,也都是面临着富与贵、贫与贱的问题。譬如:有的国家、企业等组织富有和显贵,显贵就是其地位要远远高于其它的国家、企业。有的国家、企业等组织贫穷和卑贱,所谓卑贱就是其地位远远低于其它的国家、企业。所以说,只要是面临富贵、贫贱的问题,就会有获得和摆脱的问题,既然有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当然就会有如何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如何获得与摆脱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的问题。
  此外,孔子及儒家思想所说的天命,也就是那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要毁灭一切恶行的,而并不在乎它是个体或是群体。一句话,只要是恶行,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都要将其彻底地给与毁灭!所以说,我们在理解孔子的这个思想时,一定要将国家、企业等群体的组织计算于内,千万不要将孔子的这个思想仅仅理解为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孔子思想。
 

回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与“仁”的讲解,我们以上曾经作过,现不赘言。
  “恶乎”就是哪里、如何的意思。“恶乎成名”,就是哪里、如何能够成名的意思。
  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我们知道,君子与仁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君子,本身就是成德之名。所谓仁,更是儒家的“五德”之一。所以说,作为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是无法成就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
  名,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文革中批判的“成名成家”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成名”思想。
  关于孔子的“成名”思想,还有“名不正”等等其它部分,届时我们在予以讲解。
  孔子此“成名”思想,指得是在君子之上的成名,而不是没有基础和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是一个君子,然后才有可能“成名”。相反,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君子,那就不要妄谈“成名”了。当然,作为一个还不是君子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够“成名”的。
  按照孔子思想,若想“成名”,还要具备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任何的时候都不要离开“仁”。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你虽然是一个君子,但由于“去仁”,也就是离开“仁”而没有办法可以“成名”。所谓“去仁”,说到底就是做了伤害国家、人民和众人权益的事情。
  按照孔子“成名”思想,作为一个人,若想成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是可以成名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有许多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成名”。由于不具备“君子”与“仁”的基本条件,所以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难道不是吗?这样的例子为数还少吗?所以说,若想成名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明白成名所需的基本要素,否则一定会在“成名”之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今天,作为“诺贝尔奖”,惹得国人议论纷纷。其中不乏有许多的人不明白个中道理,认为人家可能对于我们不公平,或者说我们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实,问题并不是出于此,而是出于我们国家太缺少不去仁的君子,或者说,在“诺贝尔”获奖的范围,根本就没有什么君子人物,更谈不上什么不“去仁”了。既然在“诺贝尔奖”范围内都是一帮小人在做所谓的努力,那当然“诺贝尔”的大名不会落在他们这些小人的身上。依我看,若想获得“诺贝尔奖”无可非议,但关键是如何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根据孔子“成名”思想,如果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要的是要解决“君子”与“去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诺贝尔奖”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方面,也正应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一句名言:“为诺贝尔获奖而获奖,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说,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如果要想“成名”,都是离不开孔子的“君子”---不“去仁”之思想。如果离开了孔子的这个思想,就永远不要谈什么“成名”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让君子们不要“去仁”,其目的就是想然他们“成名”。“成名”以后,就会有名号、名分、名誉、名声。
  按照孔子思想,君子首先不要离开仁,然后才可以“成名”。所谓不要离开仁,说到底就是无论如何也不做伤害国家与他人的事情,相反,所作的又全都是有益于国家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个样子,才有可能获得名号、名分、名誉、名声。事实上,为什么某个人就可以获得名号、名分、名誉、名声?其原因就是这个人做了有益于国家与他人的事情而从来就不做伤害国家与他人事情。只有这个样子,别人才会将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给与这个人,难道不是吗?所谓从来就没有听说人们将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给与恶贯满盈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我们知道,所谓名,就是名号、名分、名誉、名声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成名”而不可能离开“仁”呢?说到底,就是这个君子作了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也可以说,所谓名号、名分、名誉、名声都是别人给的,你如果不做出来对他人有益的和没有做出对他人有害的事情来,别人凭什么给你名号、名分、名誉、名声呢?难道不是吗?孔子是我国及全世界最有名的人,看看孔子为我们人类做了什么不就明白了吗?
  其实,一个人的名号、名分、名誉、名声不仅是别人给的,而且是对于这个人所做的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的认可、肯定、赞赏、怀念等等。此外,君子的“成名”还可以教育、引导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来为他人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所以说,君子成名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其他很多人的事情。
  作为我们今天的人,谈论起来“名”的问题可以侃侃而谈。但殊不知,孔子创造“名”的价值系统来也是这样的轻松吗?所以说,任何成名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劳作;也就是说,成名的过程就是艰辛劳作的过程。
  我们曾经说过,儒学的本质或者任务就是扬善抑恶。孔子创造君子“成名”的价值系统,其实质也是为了扬善抑恶这个大目标。也可以说,君子成名这个价值系统就是善的总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孔子就是这样创造了无数的子系统,最后成就了善的总系统,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享用,难道不是吗?诚然,孔子是为此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号、名分、名誉、名声,难道不是吗?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谓君子,是孔子所创造的价值系统。我们有时会问,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怎样做的?孔子此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便是君子的所作所为。
  按照孔子思想,所谓真正的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功夫可以离开“仁”的。所谓“仁”,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他人的言行。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不去说有益于他人的话和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很明显,孔子在这里指的是君子,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那孔子为什么不说一般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呢?这是因为:1、作为一般的人,他不晓得什么是有益于他人的言行;2、即便是知晓何谓有益于他人的言行,他也无法做到,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修行的工夫问题;3、即便是君子,他也有可能做不到“无终食之间违仁”,何况是一个一般的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无终食之间违仁”,或是达到了“无终食之间违仁”的标准。这对于这个君子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1、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情;2、在做有益于他人事情的同时,有益于自己;3、在做有益于他人事情的同时,有益于自己的家庭、国家和民族,甚至是世界!
  作为一般的人,如何能够成为君子,而且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呢?作为君子,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产物,自然其标准就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了。所以说,我们只能够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来寻找君子的标准。当然,这些君子的标准存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并不难寻找,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十分的方便。有了君子的标准之后,就是修行的问题了,而且这是一个非常艰苦、漫长的过程,有时甚至是我们的整整一生。但是,虽然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可毕竟对于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有益过程。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益大于不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关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谓造次,就是仓促、紧迫。所谓颠沛,就是流离失所。
  按照孔子思想,君子也有“造次”与“颠沛”之时,其实,古今中外得大量事实也是如此。
  为什么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呢?或者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建立在是否“违仁”这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就是在“造次”与“颠沛”之时,君子也是不会违背仁德的。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君子不违背仁德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下,也就是在“造次”与“颠沛”的情况之下是否能够还是不违背仁德,这就要比一般的情况之下不违背仁德困难得多了。因为“造次”与“颠沛”其实就是对于君子是否违背仁德的一种考验,看在这种的情况下是否违背仁德。此外,按照孔子思想,如果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违背了仁德,实际上,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的确对能否违背仁德是一种强有力的诱惑,因为“造次”与“颠沛”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在此时刻,如果违背仁德,就有可能结束“造次”与“颠沛”。而恰恰就在此时,作为君子为了不违背仁德而接续处在“造次”与“颠沛”之中。所以说,作为一个君子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是非常聪明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中违背仁德也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如果此时违背了仁德,非常有可能结局或者是后果还不如原来的“造次”与“颠沛”。但是,如果此时不违背仁德,很有可能“造次”与“颠沛”就不会向着恶化的程度与方向来发展。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作为一个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而不要违背仁德,并可以给君子带来益处而同时也排出了君子在“造次”与“颠沛”之时违背仁德所产生的风险!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已经处在了“造次”与“颠沛”之中还能够按照孔子的不违背仁德的思想去做,既获得了因为不违背仁德而带来的好处,又规避了因为违背仁德而产生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难道不是吗?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其实,孔子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对于孔子本人来说,是全部都经历过的;是自己经历以后的经验之谈,非常的珍贵。
  孔子的富贵。
  据司马迁《史记.世家》中说:“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从此可以看出,孔子为官到相职,不可不贵。至于富,那当然是不在话下,所谓升官发财是也。不过,事实也是的确如此。
  孔子的贫贱。
  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曾经贫困到何等程度。
  孔子还说:“吾少也贱。”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曾经卑贱过。
  孔子的名。
  此无须多言。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
  孔子的造次与颠沛。
  朱熹说:“孔子尝厄于陈、蔡...。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事实上,孔子遭厄并患难于陈、蔡,应该完全严重于造次与颠沛。但是,孔子在这期间的确没有离开过仁德,难道不是吗?
  从以上的事实来看,孔子不但是说到了,而且也是做到了。
 
12  /  20  页   «89101112131415»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