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9  /  20  页   «56789101112» 跳转 查看:23804

《论语》今解

回复:

为政第十三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孔子的学生。
  先行----所作的。
  言----所说的。
  从----说出来。
  大意:子贡问怎样可以做个君子。孔子说:“你如果做什么,先做了,再说出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又一个标准。
  先就是前面的意思。行就是行为;或者是一种行为。
  先行就是行为相对其言来说是在它前面的意思。此外,先行还不知道何时被后人用作为“先行者”。
  其言的其是代先行。其言的言是指用言语所表述的先行。
  后就是后面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在先行的后面。
  从就是跟从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跟从在先行的后面。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又一个标准。
  先就是前面的意思。行就是行为;或者是一种行为。
  先行就是行为相对其言来说是在它前面的意思。此外,先行还不知道何时被后人用作为“先行者”。
  其言的其是代先行。其言的言是指用言语所表述的先行。
  后就是后面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在先行的后面。
  从就是跟从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跟从在先行的后面。
  之就是代先行。(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按孔子思想,作为君子就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然,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为每一个人,我们一生当中不知道要做多少的事情。对于要做的这些事情是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先做了再说呢?还是先说出来再去做呢?再就是做了也不说呢?
  为什么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呢?
  我们知道,,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首先说出来,它大概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做到了。2、没有能够完全做到。3、一时间很难做到。4、根本做不到。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是做到了,在这种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发什么其它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没有能够完全做到或者是一时间很难做到,这样就会引发出譬如你做事的能力、动机、信誉等等诸多的问题;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是根本就做不到,那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人们会不禁对于你的能力、动机、信誉等等诸多的问题有可能进行否定,同时也会对你的人格、人性等问题有可能进行抨击。
  我们知道,,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它大概也要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做到了。2、没有能够完全做到。3、一时间很难做到。4、根本做不到。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而却做到了,除了皆大欢喜以外人们还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当然还有可能夸奖你稳重等等。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而却没有完全做到或者是一时做不到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给予你同情和惋惜;甚至是对你的这种不言而做的精神给与褒奖,难道不是吗?
  同样做一件事情,事先说与不说后果却相差如此之大,难道不令我们对此而慎重与警惕吗?
  君子都是一些聪明的人,他们深知同样做一件事情,事先说与不说后果与危害的巨大不同,两害相权取其轻,君子当然会选择孔子所讲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了,难道不是吗?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关于此,今天晚上就发生了一个鲜活的例子。
  男篮世锦赛的希腊队从开赛初就放言一定要取得比赛的冠军,而且还非常自信的认为冠军非他莫属。事实证明,冠军不但不是他们的,而且还是大比分输给了西班牙队。这种几十分的差距在历届男篮世锦赛决赛当中还从未出现过,希腊队可是开了先河。
  实际上,希腊队的所作所为就是将“言”放在了“行”的前面了,而不是像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当然,西方文化中没有像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希腊队对此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异样感觉。如果将希腊队换为中国队呢?不言而喻,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评论、批评、针砭等等会铺天盖地迩来,难道不是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在起作用。如果中国队处在了希腊队的状况,中国队永远不会像希腊队那样说自己一定能够取得世锦赛的冠军并且就是为世锦赛的冠军而来的这样的傻话。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孔子所创造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在我们中间所起的作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所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指的是君子之为。既然如此,小人等其他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们知道,所谓君子,他不是指一种行为便可成就,而是由多种的能力与素质构成。其中主要便有慎言、诚信等能力与素质。如果君子不是按照孔子所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那他就违背了慎言与诚信的原则,同时也就没有必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了。换言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慎言与诚信等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才能够作到的。不是吗?反之,小人与其他许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慎言、诚信为何物,即便是知道慎言、诚信为何物他也没有能力做得到,否则怎么就会被称为小人呢?不是吗?小人之所以做不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有另外两个原因,1、小人是首先讲出来,根本就不管它是否做得到。2、通过首先讲出来获得利益。
  无数事实证明,小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君子之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关于说与做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中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说了再做。
  2、说了也不做。
  3、做了再说。
  4、做了也不说。
  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实就是做了再说,但孔子没有说过做了也不说的问题。
  我认为:做了也不说要比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需要更大的涵养与勇气,难度要更大。
  我还认为:做了也不说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方面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诚然,孔子及我们所说的做与说的问题都是集中在善的范围内,而不是集中在恶的范围内。话又得说回来,只有在善的范围内,做与说才应该具有意义;而在恶的范围内,无论怎么样,做与说都没有真正意义。
 

回复:

为政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有公心、团结、合群的意思。
  比(bi,四声。)----私心、勾结的意思。
  大意:孔子说:“君子的思想基本上以公心为主,团结、合群,而小人的思想基本上以私为主,好勾结。”
  


   
  “君子周而不比。”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标准。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君子之标准是:首先得具有公心、善于团结人并且合群,就是所谓的周。
  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孔子曾经说过“公则说。”(说同悦)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公家”、“大公无私”等都是来自孔子的思想。
  所谓公心,就是有一颗时刻想着大家的心,当然,团结与合群我们就不用解释了。
  为什么孔子要为君子制定这样的标准呢?
  所谓君子,用今天的话还讲就是纯粹的社会精英,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脊梁,再说就是整个社会实质上是依靠他们而才得以正常的运转。如果没有他们,这个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与灾难,难道不是吗?
  实际上,君子只是一个人的成德之名,盛名之下一定要有内容,这个内容之一的就是“周”,也就是公心、团结与合群。
  实际上,整个社会是依靠人们的公心、团结、合群而存在的。如果这个社会全部都是私心、不团结、不合群,那这个社会还能够存在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们以上曾经讲过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个伟大而神奇的力量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加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公心、团结、合群就是最有益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众多方面的几个方面而已。
  对于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谁来首先实行呢?当然是君子们,君子们靠什么来具体实行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呢?按照孔子思想,除去其它的许多方面以外,在此就是公心、团结和合群,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周”的根本用意。


   
  “君子周而不比。”
  比就是私心与勾结。所谓“不比”就是少私心、不勾结。
  为什么君子“不比”呢?
  所谓君子,他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存在没有私心现象;只是私心的多少罢了。作为君子,相比之下他只是私心大大少于其他人而已,而不是说一点儿私心也没有。
  作为君子为什么私心大大少于其他人呢?
  我们知道,之所以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君子是与私心进行不懈斗争的楷模,多少年来,不断与私心进行斗争,最终才得了个私心很少的结局,所谓君子就是成德之名是也。
  我们知道,私心是属于恶的范畴。既然如此,恶是无法被消灭干净的;如果恶能够被消灭干净,那善也就不存在了,难道不是吗?与私心做斗争就如同打扫房间,请问:谁能够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所以说干净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君子的私心问题也是如此,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私心杂念都没有,实际是君子的私心杂念比其他人要少的多而已。
  作为君子,他实在是没有勾结的必要,再者说,君子为什么要勾结呢?那君子不勾结的道理何在呢?我们知道,之所以勾结,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也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把握不住而缺乏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但凡君子,个顶个的都是十分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于对各种事物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既然已经掌握了各种事物的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产生、发展、存亡等都了如指掌,请问:君子难道没有自信吗?既然君子非常有自信,再请问:君子还有必要勾结吗?难道不是吗?


   
  “小人比而不周。”
  这是孔子为小人所制定的标准。
  小人是“比而不周”的,也就是说小人是有非常严重的私心且好勾结,另外就是不团结、不合群,为什么小人一定要“比而不周”呢?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望文生义就是一个小小的人,他无法高大。之所以无法高大,说到底就是被私心给压住了,才长不起来,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还称其为小人吗?
  小人既然是有非常严重的私心,他一定会经常不断的侵害他人的利益,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惧怕和恐慌的心理,担心人家对其报复。为了摆脱惧怕和恐慌的心理,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免受报复,所以才产生了勾结的行为。另一方面,小人勾结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勾结产生一种力量而达到其不良之目的。
  小人如果要是团结与合群,他就不是小人了。同时,如果是这个样子,小人也就获得不了不应获得的利益了,既然如此,小人的私心、私欲如何满足?既然小人的私心、私欲得不到满足,小人为什么要去团结、合群呢?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小人为什么“比而不周”的根本原因!
 

回复:

为政第十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殆----危险。
  只是学而不思一定要迷惘,只是思而不学一定有危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补)
  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识别方法。
  凡是君子,都应该是“周而不比”,当然“周而不比”却不一定是君子。凡是小人,都是“比而不周”,凡是“比而不周”的一定都是小人。
  我们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有公心、团结、合群,也就是“周而不比”,不然,成为不了君子。
  我们要不想做小人,就不要私心和勾结。如果有严重的私心和好勾结,就永远也走不出小人的行列。
  君子,一定走得是公心的大道。最终,一定有良好的结果。
  小人,一定走得是私心的小道。最终,一定有悲惨的结局。
  


   
  “学而不思则罔。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学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与思和罔的逻辑关系。
  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不同于学习,这里没有习的问题,而只是单纯的学。
  孔子这里所说的思,就是思想的意思。
  罔当然就是迷惘。
  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一种事物的认识、掌握的全过程。譬如对一种理论、观点、立场等的认识与掌握。
  思,就是在认识、掌握一种事物的同时一定要思想。譬如某些运动的教练员指挥其队员在场上比赛时,会经常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告知队员要好好的想一想。这样的情形就是告诉我们,教练员是在要求运动员在认识和掌握场上的各种问题、机会时一定要动脑筋好好的想一想,这个想一想就是学中之思。
  罔,就是学而不思的结果,迷惘。
  按照孔子思想,只要是学,就必须的思,否则就会迷惘。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掌握某一种事物,进而达到不迷惘的境界。如果因为不思而没有达到认识和掌握某一种事物,进而达到不迷惘的境界,那学还有意义吗?所以说,在学、思、罔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思是最为重要的。


 
  “学而不思则罔。
  其实,学、思、罔三者作为一个总体都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思,也就是思想。
  作为学,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朴素心态,这一点非常的简单。但为什么没有学好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思出现了问题,由于思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就反过来影响到学和会出现罔的现象。
  思就是思想、思考、思辨,反省等等。如果这个环节解决好了,才能够做到不罔,反之,肯定会出现迷惘的现象。
  其实,要做到学中有思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底,就是一个习惯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就完全可以在学中解决迷惘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养成了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从非常小的事情做起,久而久之,这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就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如果我们将学、思、不罔这三个问题全部解决好了,我们就是一个有智慧且不会迷惘的人,难道不是吗?


 
  “学而不思则罔。”
  一个人如果一生总是处在迷惘之中,应该是非常的悲惨。但是恰恰这样的人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学与思。换言之,没有学与思是造成迷惘的根本原因。当然,一生当中令我们迷惘的事情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学与思。再者说,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精力。我是说,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学于思,做到最大程度的不迷惘。如果是这个样子,难道对我们的国家、家庭、个人没有好处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来生活,如何才能够花费相对最小的学与思精力而达到最佳的不迷惘的效果呢?这条道路就是学习,儒、释、道家、教。实际上,我国几千年来就实在它们的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所以说,我们所使用价值系统,世界观等基本上都是由他们而建立起来的,所谓迷惘与否的标准也是出自他们之中,当你已经知道了何谓不迷惘,请问:我们还迷惘吗?
  我们说,自然科学最终是为了社会科学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在社会科学的方面不迷惘了,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不会迷惘。反之,在社会科学方面迷惘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一定会迷惘。也可以这样说,在社会科学方面不迷惘的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一定也不会迷惘;在自然科学方面不迷惘的人,他在社会科学方面也一定不会迷惘。对,就是这样!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讲的思、学、殆之间的关系。
  孔子所讲的思是指的不学之思,这样的思就一定会殆,也就是危险。
  为什么不学之思就一定危险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认识、辨别等等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这方面的能力经过学习、积累,它会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学习、积累的不够,它会停留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既然如此,如果遇到问题不解而总是在不停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得出的结果或者结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个错误的结果或者是错误的结论去做,那最终肯定是非常危险的了,不是吗?
  只是思,当然没有什么。如果这个思放在学的后面,那就会产生不迷惘的结果,自然是非常好的了。如果这个思放在了不学的前面,那就一定会很危险了。
  作为一个人,每每遇到危险都会自然的躲避,这是人的本性所为。这指的是当我们已经发现了危险,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危险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危险更显得非常重要。事实证明,“思而不学”就是人生中的最大的危险。历史上也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好,有许许多多的人就是因为只是思而不学,最后被那个所谓的动机也好,初衷也好的低级行动方案所毁灭,难道不是吗?
  人的一生既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人生当中,我们不知道要会遇到多少的危险。面对这样的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危险出现的概率。减少危险出现在我们身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而学。


 
  “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一个为什么,问为什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的过程。如果对这个为什么一时没有答案,就要去学,通过学来获得问题的答案。如果对问题的答案都能够清楚了,我们行动的方按就明确了。既然如此,我们的危险就会降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我么可以举一个小的例子。譬如我们在路上开车,经常会遇到因为新更改的交通路标而使我们感到很陌生,这很有可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此,而没有是通过学来获得答案,那这个新的交通路标对我们来说永远没有意义。一个交通路标对于一个驾驶员来说没有意义,你说,危险难道不接踵而至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是吗?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不胜枚举!相反,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了那个陌生的新路标,经过思考还是不晓得它的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认识它、明确它;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认识和明确这个新路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的过程。等我们已经完全认识及明确了这个新路标的真实意义时,请问,交通所产生的危险对我们来说还会很大吗?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交通事故是因为对交通标志的不认识、不了解而造成的,其中一部分人是对交通标志的视而不见,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对一个新的交通标志的思也未思,这样的人在这里并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我们所说的这一部分人是指的已经对新的交通路标开始思了,但是没有去进一步的学,这样的结果还是导致他对于新的交通标志一无所知,既然如此,因交通而产生的风险自然就会一直伴随着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所在。
  思而不学而产生的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用“新交通标志”的这个例子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其实存在着诸多的危险,我们排除这些危险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思而学。
  


  “思而不学则殆。”
  人为什么会思而不学呢?
  当然,人思而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其不知道思而不学的危险和思而学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殆与否。譬如,从每一个人的本意上来讲,都是不希望贫穷。这时会有许多的人苦思冥想,或者是千方百计地摆脱贫穷。诚然,摆脱平穷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摆脱贫穷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后而产生了悲剧性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
  如果是这个样子呢?我们很贫穷,穷则思变,十分想改变我们的贫穷落后的状况,之后我们首先进行学习,看采取哪一种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最好、最安全等等。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还会产生那样的悲惨的结果吗?应该基本不会了吧!即便还是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其概率也是会大大的减少,不是吗?
  所以说,是由于许多的人不晓得思与学和不学之间的关系,才造成了只是思而不会学的现象。
 

回复:

为政第十六章。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攻读、钻研。异端----异端邪说。斯----这。
  大意:钻研异端邪说,这就是祸害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在这里说了几个概念:1、攻。2、异端、3、害。
  将攻,也就是将攻读、钻研用在了正确的地方,它是积极的,有益的。但是将其用在了异端上,就有祸害了。
  什么可称之为异端呢?总体来说,从人类有史以来至今天的几千年来看,中国的儒、释、道,世界上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应该不属于异端。
  更准确地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均不属于异端,凡是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的均属于异端。
  我们还可以用反论或者是反证的方法来证明异端。按照孔子思想,所谓异端应该是有祸害结果的才算是异端。从这格意义上说,我们寻找祸害结果就是了。从今天的现实来说,“三五反”、“大跃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是祸害吗?如果是祸害,那M“思想”、ML“主义”就是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异端,难道不是吗?如果M“思想”、ML“主义”不是异端,那世界上还有异端吗?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按照孔子思想,只要是“攻乎异端”必然“斯害也已”,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而不是你是否接受或者认可的问题。
  以上曾经说过,关于异端的定义就是看是否有益于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有益于的,就不是异端。不宜于的必然就是异端。这个异就异在了此处,如果是端,那就说明这个异端已经到了无益于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的极端。钻研这样的异端难道能够没有祸害吗?有祸害是一定的,如果没有祸害那倒真是奇怪了。譬如,整天价钻研如何吸毒的问题,请问:难道会没有祸害吗?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益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多做多说有益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语和行动。更不要去钻研什么无益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异端,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够越来越好,难道不是吗?
  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不只是说上一说,而是靠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去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不“攻乎异端”。不“攻乎异端”了,祸害也就少了,我们生活中的祸害少了,生活不就自然好了吗?实践证明,现在没有M时代的“攻乎异端”了,我们的生活难道不是比那个“攻乎异端”时代要好得多吗?如果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攻乎异端”的社会,同样,我们还是会遭受M时代那样的因“攻乎异端”而产生的祸害。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有许许多多的人就不会去“攻乎异端”了,但愿如此!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按照孔子思想,“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是没有问题的,它是一个因果、逻辑的关系。
  我们试问:“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会不会因人而异?换言之,会不会因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主体变化而它的危害程度也随之而变化呢?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如果是一个纯粹个人的行为,大概只是对于他自己产生后果;如果是一个家族的领袖人物,可能就会对于这个家族产生后果;如果是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或是一个执政的政党呢?那一定会对于这个国家和人民产生后果,难道不是吗?《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按此道理,执政党一家仁,整个国家就会兴仁;如果执政党一家不仁,那整个国家就会不兴仁,难道不是吗?。如果M贼“一人贪戾”便会“一国作乱”,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这难道不是“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吗?“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M贼帅天下作恶,而民从之,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职位越高,地位越重,它祸害的强度与力度就会越惨烈!
 

回复:

为政第十七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诲----教导。
  女----读音、字义均为汝,即你的意思。
  之----代所知道。
  知----知道,或者是明白。
  是知也的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仲由!我来教导你什么为知道(明白)!知道(明白)就说知道(明白),不知道(不明白)就说不知道(不明白)。这才是聪明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就是有许许多多的人无法做到。其无法做到的原因大概是不晓得其中的益处于危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益处:1、这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老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总是能够使人受益而不会使人受害,这是古老的定律使然。2、可以引起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可能。3、不会出现误导甚至是欺骗现象。
  不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条去做的危害:1、如果将知道说为不知道,将不知道说为知道,将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2、如果将知道说为不知道,将不知道说为知道,就如同愚蠢一个样。3、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生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按照孔子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最聪明的。相对来说,“知之为知之”比较容易做到,而“不知为不知”做起来却比较困难。换言之,就是“不知为不知”阻碍了我们做一个聪明人的步伐。也可以说,做不到“不知为不知”就不是一个聪明人。
  要真正做到“不知为不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场合,它会摧残你的自尊心,甚至会使你常常还下不了台,另外还要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其实,抱着一个老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解决“不知为不知”的问题。总而言之,你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你必须就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否则,你永远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对,就是这个样子!
 

回复:

为政第十七章。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干----求。
  禄----仕者之奉。
  阙----这里同“缺”,有保留、回避的意思。
  寡尤----寡,少。尤,过错。
  大意:“子张向孔子请教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一些,又可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对那些有把握的部分,谨慎的说出来,就可以减少错误。多看一些,有可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对那些有把握的部分,谨慎的去实行,就可以减少后悔。言语少错误,行为少后悔,俸禄就在其中了。”
  


 
  “子张学干禄。”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学习如何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这本身就非常的有意思。
  在今天,如果谁要是学习和请教如何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一定会被认为是有病,难道不是吗?这恰恰反映了今日社会的虚伪和龌龊,明明心里面非常地想如何才能够有官职和俸禄,但是表面上却装得不以为然,真是肮脏极和卑鄙了。
  其实,作为一个仕,今天来讲就是一个公务员,人人都有权力去寻求,这本没有什么不好的,不是吗?去寻求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这不是很正常吗?所以说,孔子及其儒家是非常的务实的,一点也不虚伪,去和大家共同的研讨如何才能够获得官职和俸禄,与国家、与个人难道不都是很有益的吗?
  孔子教给我们后人的这种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了,至今还是在不断的使用它,只不过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天天在这样做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
  今天的干部这个词,大概就是从“干禄”而演变过来的吧!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每一个有志于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等相关工作的人,都应该认认真真的学习孔子的这一段教导,绝对的金声玉振,绝对的不二法门!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闻阙疑。”
  所谓多闻,闻就是听的意思。多闻,就是多听。所谓多听,就是听的越多越好。诚然,听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并没有特别的负担。所以说,听得多了并没有什么不好。
  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多闻”,也就是多听,是在求官职与俸禄的范围之内。但是我认为,即便是如此,也不能够限定多听的范围,而是将这个范围扩张的越大越好。也可以说,作为一个求官职与俸禄的人应该是听得越多越好,而不要对其所听的范围进行限定。
  多听,实际上就是尽量多的收集信息。这好比电脑上的内存,它的容量越大,储存的内容就越多。所以说,作为一个求官职和俸禄的人,就应该有一个容量非常大的内存才可以,这样才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能够可以多听。
  养成一个多听的习惯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即便你不是一个求官职与俸禄的人。这个好的习惯可以为你提供非常充足的信息量,进而为你的决策创造出庞大的基础条件。
  其实养成一个多听的习惯并不是多么样的困难,只要是我们对此能够上心,多听很快就能够做得到。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闻阙疑。”
  阙,在此有缺的意思。阙疑,就是缺少疑的意思。缺少疑的意思里面又有将疑回避或者保留起来的意思。所以说,“多闻阙疑”的真正意思就是尽可能的去多听,然后将所疑惑的部分保留起来,或者是将其放在一边进行回避。
  所谓的疑惑是因人而异的,你认为是疑惑就可以了,你就可以将其放在一边保留起来即可。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慎言其馀。”
  一定要多听,将有疑惑的部分先放在心的一边保留起来,其余的要非常谨慎的说出来,这就是“慎言其馀”的确切含义。
  怎样才能够做到“慎言其馀”呢?“慎言其馀”绝不是不言其余,也不是只言其余,更不是乱言其余,而一定是“慎言其馀”。
  所谓“慎言其馀”,关键在于“慎”。所谓慎,就是谨慎、慎重。也就是说,“言其馀”之时一定要保持谨慎和慎重的态度,否则就失去了“慎言其馀”的意义了。
  如何把握“慎言其馀”的“慎”呢?所谓谨慎与慎重,就是要小心翼翼,多注意观察语境,多想一想言之后果。当然,这样做不等于不言了,如果是不说话了,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慎言其馀”的意义了。
  “慎言其馀”的另一层意义是:即便是已经谨慎与慎重了,同时也充分观察语境和知晓言之后果了,但还是要“言其馀”。
  说到底,“慎言其馀”的“慎”之作用,就是对“言其馀”设立一个控制系统,以防“言其馀”时出现失控的现象。
  “慎言其馀”的“言”,在今天看来有两个表述的方式。一为说;二为写。在孔子年代,书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孔子的作为“言”的方式主要就是说了。可孔子以后的年代就不同了,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及见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在纸张之上;到了今天的时代,文字的表述方式就更为的丰富了,譬如电脑、手机等等。所以说,我们今天“言”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了。对于“言”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表达式,它都有一个如何使用语言与文字表达的问题。这问题就来了,我们究竟是选择哪一种的语言与文字来表达“其馀”呢?是用激烈的呢?还是用平缓的呢?等等。当然,这个问题又与“慎”产生了联系,也可以说,“慎”是能够对“言”的表述方式构成影响的。
  总而言之,对待“其馀”,一定要“慎言”才好!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则寡尤。”
  则,在这里有原则、一定的意思。
  寡,就是少的意思。
  尤,就是过错。
  大意是“一定就很少过错。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就一定会少有过错。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了,孔子所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馀”最终的目的是减少由于说话或者是言语所造成的错误。反言之,你如果是要想减少由于言语所造成的错误,那你就要“慎言其馀”。要做到“慎言其馀”,那就要“多闻阙疑”,这是一个如何减少言语错误的逻辑链条,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总和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言语的错误,而言语错误的总量与强度可以对一个人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不是吗?
  作为一个人,他一生之中所犯的错误越少,他对于自己与社会越有益,反之,却对于自己与社会越有害,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仕或者是今天的公务员来说,难道不更是如此吗?再者说,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来讲,它是万分的需要那种很少犯言语错误的仕或是公务员,而不是需要那种经常不断犯言语错误的仕或者是公务员。同时,二者对于社会来讲,它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
  此外,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来讲,它是会非常积极、非常渴望地为这些言语很少错误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不是给那些说话就犯错误的人创造工作岗位,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难道不是求得官职与俸禄的最好的办法吗?难道社会的各界不是急切的需要说话很少犯错误的人吗?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则寡尤。”
  为什么会“则寡尤”?
  我么知道,“则寡尤”依赖于“慎言其馀”。而“慎言其馀”又依赖于“多闻阙疑”。
  要“则寡尤”,首先要“多闻”。“多闻”虽然不是很难做到,但也决非是唾手可得,这样的意识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养成。
  相对于“多闻”,“阙疑”却比较困难。因为要“阙疑”,得首先要识别什么是疑。识别疑的能力可不是随便就可以掌握的,它的需要比较艰苦的学习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具备。在此,有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那就是学习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会告诉你大量的识别疑惑的方法。之后,再去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你的识别疑惑的能力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具备了比较强的识别疑惑的能力只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慎言其馀”的能力,也不会出现“则寡尤”的效果。“慎言其馀”是将不疑惑的部分谨慎的说出来,而不是随便就将什么说出来。如果是这个样子,“则寡尤”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说,“则寡尤”是一个结果,而它的枝干和底根就是“慎言其馀”和“多闻阙疑”。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多见阙殆。”
  殆----疑惑。
  多见,就是多看的意思。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养成多闻的习惯,还要养成多见的习惯。养成多看的习惯可以从非常小的事情上做起,譬如看看马路上都是跑得什么牌子的汽车?这些不同牌子的汽车都是什么类型的等等;看看路边修鞋匠是如何修理皮鞋的,他使用的缝纫机是与我们所使用的家用缝纫机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不起眼的、非常小的,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我们有养成“多见:这样好习惯的决心,我们就一定会有“多见”的好习惯。
  一旦养成了“多见”的好习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会反过来为你的工作、学习等提供诸多的方便。
  我们有许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的不敏感,甚至是非常的麻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双聪慧的耳朵和一对敏锐的眼睛,难道不是吗?
  “阙殆”就是将你看到的全部中把疑惑的不分保留起来,当然也可以将其保留在自己的心里。
 

回复: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慎行其馀。”
  对于周围的一切,一定要多看,然后将疑惑的部分放在心里,对于其它没有疑惑得部分,谨慎的实行出来,这就是“慎行其馀”的确切含义。
  我们知道,将周围的一切都能够分辨清楚,也就是对于周围的一切清醒地辨别出哪些是属于疑惑的那一部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多闻阙疑”一个样子,一定的有相当的能力才能够做得到。这个能力的培养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二是努力学习孔子思想,因为孔子思想可以教给你如何识别疑惑。
  有了识别疑惑的能力,才能够对于疑惑进行很好的识别。能够对于疑惑有了很好的识别,将不疑惑的部分谨慎的实行起来。这样,就可以成为是“慎行其馀”了。孔子所推崇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则寡悔。”
  则,还是一定的意思。
  寡,就是少的意思。
  悔,就是后悔、悔恨的意思。
  总的意思就是:一定很少的后悔与悔恨。
  我们知道,在人的一生当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的后悔与悔恨的事情。对此,再伟大的人也避免不了,只不过就是后悔与悔恨的多少罢了。怎么样才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出现后悔与悔恨呢?孔子所讲的“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之所以产生后悔或者是悔恨,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错误的产生又是因为对事物判断不准而造成的,对于事物的判断不准是因为没有“阙殆”而造成的,没有“阙殆”是因为没有“多见”而造成的,难道不是吗?它们之间是一个非常严密的、因果的、逻辑的关系。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禄,就是俸禄。
  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孔子的这一段话是针对仕求禄所讲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针对公务员来讲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孔子的这一段话也适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当然,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孔子的这一段话也是有益无害,只不过就是实际的针对性差了一点罢了。
  不言而喻,古时的仕,也就是今天的公务员,是担任着管理国家的重任。既然如此,对于他们的各方面要求是要大大区别于一般普通老百姓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一个仕或者是一个公务员,最为宝贵之处就是少说、少做,或者是不说不做错误的话和事。反之,如果一个仕或是一个公务员总是说错话,办错事,请问,我们还需要他吗?这就好比NBA赛场,你在场上总是失误频频,请问,这个球员在场上还有什么意义?再着说,指挥比赛的教练员还会让你在场上频频失误吗?
  那怎样才能够少说错话或者是不说错话,少办或者是不办错事呢?按照孔子的教导就可以做到。所以说,当你所说的话没有或是基本没有错误;当你所作的事情没有或者是基本没有错误时,我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是最适合管理国家大任的那个仕或是公务员,既然如此,你还得不到俸禄吗?
  其实,从另外的几个方面来讲:
  1、无论是哪一个或是什么样的国家,还是那一个或是什么样的企业,对于少说或是不说错话、少做或是不做错事的人来讲,他们永远都是稀缺资源。
  2、无论是哪一个或是什么样的国家,还是那一个或是什么样的企业,对于总是说错话、总是做错事的人来讲,他们永远都是废物。
  3、对于仕或是公务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得职位来讲,永远都是一个市场,优胜劣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4、孔子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使得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仕、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而能够区别和替代那些较差的对手并且占据其应有的职位而领取俸禄。
  5、这时一个非常古老的求禄的办法,至今他仍然无法被取代。
 

回复:

为政第十八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
  为----作为。
  民----民众。
  服----顺从、服从。
  举----选举。
  直----正直。
  错----通措,有置,安放、弃,废弃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舍置的意思。
  诸----民众的意思。
  枉----不正直。
  大意: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顺从统治呢?”孔子回答说:“选举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老百姓就会顺从统治了;选举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从统治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哀公,鲁国国君。公元前494----468年在位26年。
  此哀公向孔子之问,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84----481年之间。因为公元前484年之前孔子是14年周游列国而不在鲁国的,这时孔子的年龄为67---70岁。
  此哀公向孔子之问也是发生在其执政十几年以后,孔子这位国老级的人物在近70岁高龄时对其问作了回答。
  哀公作为鲁国的国君,向孔子问,也体现了国君对孔子的重视及其孔子地位的重要。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的情形: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何谓智慧,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下,见到子夏说:“方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慧,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说:“这样的话是多么样的深刻啊!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孔子所言的“举直错诸枉”思想中的举的解释就是选举,不是吗?
  所以说,我们现今社会所使用的选举的词根和其根本意义就是出自孔子及其学生之思想。
  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中的选举是自上而下的;是由国家的首脑向下面,也就是面向全社会选举的。而我们今天所谓的选举是由下而上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所以说,今天社会所谓的选举是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选举风马牛不相及的、毫无关系的。
  由上而下的选举是儒家的;是中国的,他源于孔子。由下而上的选举是基督教的;是西方的,他源于上帝。
  我们今天的所谓选举是一种中不中,外不外;洋不洋,土不土的不伦不类的四不像,难道不是吗?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在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延续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选举观,即自上而下的选举。这样举措的巨大优点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领袖亲自选举人才,他一定会选举出最优秀的人才,譬如近千年的科举;事实证明,我国历代不知有多少的杰出人才是出自科举。
  在我国,由于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属于无神论文化。所以说一个国家这一大群人的总头领是人而不是神,既然如此,当然是由一个国家的这一大群人的总头领来亲自选举人才了。这样,由上而下的选举人才的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由于没有神,所以他只能够是自上而下的选举杰出的人才。
  在我国,由于没有神的存在,所以他根本就无法自下而上的选举杰出的人才。
  在西方,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使用了上帝的选举观。按照上帝得旨意,民众们的领袖必须得是由民众们自己选举出来的,是由下而上的。这样举措的巨大优点是:可以充分体现广大民众的意志,事实上西方国家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而产生的。
  在西方,自公元四世纪后上帝就实实在在的统治了他们,上帝是许许多多西方人的总头领。但是,上帝是一个神而不是人,所以它是无法亲自参与杰出人才的选举。鉴于此,上帝将选举杰出人才的权力交于了广大群众。所以说,西方的杰出人才的选举是自下而上的。
  在西方,由于神的存在,所以他只能够是自下而上的选举杰出的人才。
  在西方,由于神的存在,所以说他根本就不可能自上而下的选举杰出的人才。
  在我国,使用自下而上的选举杰出人才的西方式方法选举杰出人才纯粹是胡闹。
  在西方,使用自上而下的选举杰出人才的东方式方法选举杰出人才纯粹是乱来。
  非常非常遗憾的是:西方始终都没有乱来;而我们一直却在胡闹,难道不是吗?
  最后,如果要让我国也做到西方国家那样的自下而上的选举杰出人才,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我国13亿人口全部变成基督教徒。请问:这可能吗?换言之,如果将我国13亿人口全部变成基督教徒不可能,那自下而上的选举杰出人才的方法就无法实行!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向西方国家那样自下而上地进行选举杰出的人才呢?
  1、我们没有上帝,也就是耶和华、耶稣。
  2、我们不是上帝的选民。
  3、我们没有由民众选举杰出人才的上帝旨意。
  此外,西方基督教国家的选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宗教、政治、社会等复合体,决不仅仅是投投票、游游行那样的简单。譬如说,作为一个选民,应该依法、认真地填写并投出自己的一票。对于这么简单的一点,不知道有多少的非基督教国家的选民做不到。为什么?简言之,就是没有或者不具备基督教国家选民的基本素质。这就好比椰子树为什么不生长在大东北,而只生长在海南岛?椰子树之所以长在了海南岛,一定有它长在海南岛的客观因素,难道不是吗?
  我们国家的选举问题之所以搞得不伦不类,总是选举不出杰出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选举的机制出了大问题。我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选举做不到;西方的自下而上的选举又无法做到。所以说,无论是西瓜或是芝麻都捡不到,最后只能够落的个贪官污吏满天飞的可耻下场!
  西方选举的背后是基督教,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西方式的选举。
  我国选举的背后是君主,是明君、是圣君。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式的选举。
  看看我国历史上的明君、圣君吧!看看他们选举出来的杰出人才吧!所以才有了盛世;所以才有了商代的一千多年、周代的八百多年、汉代的四百多年等等。
  看看我们的今天吧!M贼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残忍的暴君。按照我国俗语“黄鼠狼子耩老鼠,一窝不如一窝”说法,之后所谓的“君主”肯定是一个不如一个,难道不是吗?看看今天的漫山遍野的贪官污吏吧!尤其是省、部级的贪官污吏!现实是:今天的省部级干部几乎个个是贪官污吏,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这个“上”是如何选举的这些省部级干部呢?既然选举出来的省部级干部基本上都是一些贪官污吏,请问:这个所谓的“上”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为什么我国目前省部级的干部有这么多的腐败分子呢?也有人说,目前我国的省部级干部几乎没有不是腐败分子的。这样的说法猛然听可能有所绝对,但仔细想却不无道理。所谓腐败,它指的是变质,而不仅仅只是将银子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譬如,仅仅违反中共的许许多多的纪律方面的条例就是腐败之一。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目前的省部级的干部没有一个人是不腐败的。
  人到了省部级干部这一级,肯定不是民众将他们选举出来的,不是吗?请问:是谁将他们提拔起来的呢?而且有众多的省部级干部是带腐提拔,按照我国的传统模式,应该是“上”,将这些人提拔起来的。因此说,“上”应该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上”之所以能够将那么多的腐败分子选拔到省部级的领导岗位,究其原因,还是我在以上所说的:我国自从M贼这个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之后,中共就不可能再出现明君、圣君了,所能够出现的,除了暴君以外,就只能够是昏君和庸君了。
  由于都是一些昏君和庸君执政,所以说,省部级干部才都被选举成了腐败分子,难道不是吗?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远比孔子时代复杂了,譬如企业等等。作为一个群体,企业也存在着选举的问题。那么,企业选举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是中国式的自上而下呢?还是西方式的自下而上呢?
  其实在西方,企业内的人才的选举也是自上而下,而绝非他们在国家选举事务上的自下而上。究其原因,就是上帝没有讲在企业内也要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如果上帝讲在企业内也要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那现在的西方世界也会发育出在企业内也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
  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事务是自下而上的,而企业的选举却是自上而下。实际上,自上而下的选举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也就是我国选举人才的状态。
  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判断和感知,如果这个企业的各个岗位,特别是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要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进行选举的话,这个企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所以说,在企业内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采取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的方式,而必须地采取自上而下的选举人才的方式,也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所制定的自上而下的选举人才的方式。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关于举。
  为什么中国式的选举人才的方法必须是自上而下呢?
  按照孔子思想,“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而“下愚”一般都存在与下层的民众之间。既然如此,如果依靠自下而上的方式来选举人才,那岂不是由许许多多的蠢材来选举杰出的人才?试问:蠢材可以选举出杰出的人才吗?蠢材如果有谁是最优秀人才的识别能力,请问:他还是一个蠢材吗?
  至此,可能会有人会问,西方人在国家选举之中是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照此之说,西方就应给没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吗?是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问题,西方也不例外。问题是: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是上帝的旨意,所以根本不存在“下愚”的问题,而他们会共同的认为,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做就是最大的智慧。其实,由他们的“下”选举出来的人才未必就是最优秀的人才,从美国现今不到50%的投票率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奇怪的是,他们就固执的认为,通过自下而上选举出来的人才就是最好的人才,请问:会有谁有办法吗?这是宗教的力量,没有办法!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直。
  直就是正直。
  正与直都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孔子曾说:“政者正也。”
  正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优秀品质。
  所谓正,就是不斜。所谓直,就是不弯曲。
  孔子所说的“举直”,就是由“上”将正直的人选举出来担任相应的职务。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部门、省市的领导人,就好比一艘巨轮的船长。这艘巨轮是否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或者是这艘巨轮航向何方,都与这艘巨轮的船长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这艘船的船长是一个正直的人,我们就可以比较得放心,相信他会将这艘巨轮安全的驶向目的地。如果这个船长是一个不正直的人,那我们还能够相信他将这艘巨轮安全的驶向目的地吗?
  此外,如果这艘巨轮的船长是一个正直的人,那一些不正直的人或者是一些小人就很难在这个正直船长的周围生存。相反,如果这艘巨轮的船长是一个不正直的人,那另外一些不正直的人或者是一些小人就会立刻聚集到这个不正直船长的周围,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艘巨轮的各个岗位都是由正直的人控制,或者是由不正直的人来控制,其结果一定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的“举直”思想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将船长的这个职位交给一个经过选举出来的正直的人来担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来保证这艘巨轮可以安全的航行各个目的地!
  我国目前有许多省、市的党政一把手都是十足的贪官污吏,既然如此,他们的周围肯定是聚满了小人或是不正直的人。之所以会是这个样子,问题就是出现在“举直”上;也就是说,问题就是出现在了没有将正直的人放到了省、市党政一把手的位置上,难道不是吗?
  如果这个省、市党政一把手都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他们的周围又有许许多多的正直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色。如果相反呢?这个成色不言自明,不是吗?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错----通措,有置,安放、弃,废弃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舍置的意思。
  诸----民众的意思。
  枉----不正直。
  错诸枉,就是舍置那众多的不正直的人。
  若想要舍置那众多的不正直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若想要舍置那众多的不正直的人,你必须得是一个正直的人,否则无法做得到。
  如果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正直的人决不会围在你的身边,原因是这些个不正直的人无法从你这个正直人的地方获得利益。反之,这些不正直的人会像蛆一样围满这个不正直的人,如果你有利益可以让它们获得的话。
  今天事发的陈良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实际上,他就是被身边的不正直的人给害了,难道不是吗?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按照孔子思想,选举那些正直的人,舍置那些不正直的人,则老百姓就顺服统治了。因为这是孔子回答哀公所问“何为则民服”,所以才这样的说。
  为什么选举那些正直的人,舍置那些不正直的人,则老百姓就顺服了呢?因为如果不是选举那些正直的人而舍置那些不正直的人,不正直的人就会占据着国家的各个管理岗位。这样,就如同癌细胞侵占了我们的各个脏器,我们离死亡就为期不远了;陈良宇之流就是如此。陈良宇为一个不正直的人,也就是一个腐败分子,他是一定会作出伤害广大民众的事情来的,不是吗?
  所谓不正直的人,它是一定会干出不正直的事情来的,不然怎么就称之为不正直之人呢?所谓的不正直的事情,就是以千方百计伤害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的,譬如陈良宇动社保基金的主意等等。作为管理国家机器,到处都充实着不正直的人,而且是不断的侵害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你想,会有哪一个民众会顺服其统治呢?如果将这个不正直的人换位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请问:你会顺服不断侵害你正当利益的那一些担任管理国家重任的不正直人的统治吗?
  对于孔子的这个思想,我们还可以反思。即:如果广大群众不顺服统治者的统治,其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有许多不正直的人占据了国家管理机器的重要位置而至。
  孔子的这个重要思想不但适宜于国家的管理,同样也适宜于企业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不但可以将孔子的这个思想应用到国家的管理之中,也同样可以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它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的相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意思就是:将不正直的人选举出来,担任管理国家的重任,而将那些正直的人都舍置在一旁,如果是这个样子,那广大民众就不顺服统治了。
  按照我国的传统,选举人才都是自上而下的选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举枉”而“错诸直”,其原因就是“上”存在问题了。我们现今的社会就是地地道道的、完完全全的“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社会!
 

回复:

为政第二十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的宰相。
  敬----严肃认真。
  劝----相互劝勉。
  临----面临、对待。
  庄----容貌端严。
  举善----选举使用善良的人。
  教不能----教育能力弱的人。
  大意:季康子问道:“要使民众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又相互劝勉,怎么办才行?”孔子说:“你对待民众严肃认真,民众对你也会严肃认真;你孝顺老人,慈爱幼小,民众对你也会尽心竭力;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民众自然就会相互劝勉。”
  


  “临之以庄则敬。”
  “临之”的之是代民的,因为季康子所问问题的核心是民,所以孔子是这样的表述。
  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你面临民众,或者面对民众时如果十分的庄重,或者是容貌端严,那这些民众的绝大部分应该是“敬”的,也就是严肃认真的。反之,你如果面临民众,或者面对民众时不庄重或者是不容貌端严,那你就不要指望广大民众严肃认真了。
  孔子讲的这一点不仅仅是在管理国家的重要岗位上适用,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是适用。
  无论是在国家的重要岗位上,或者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你如果想要广大的民众和职工都能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那你就应该对于他们有一种庄重,或者是容貌端严。如果你的广大民众和职工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那十有八九是因为你没有对他们容貌端严的庄重态度。
  


  “临之以庄则敬。”
  为什么“临之以庄则敬”呢?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任何的群居动物都有头领,人也是一样。既然是头领,他就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头领的影响力,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军队。譬如一个军,如果这个军的军长喜欢篮球运动,我们可以看,这个军的篮球运动一定是搞得如火如荼,且运动水平相当不低;乒乓球、足球、文艺演出等等都是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国家的“唐装”热就是因为江泽民穿“唐装”而引起的。试想,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穿了一回“唐装”就会在一个国家引起如此的反应,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头领的影响力是有多么样的强烈。
  实际上,“临之以庄则敬”也是一样,他也是由作为一个头领对广大民众产生的影响力而形成的。对,道理就是这个样子!
  


   
  “临之以庄则敬。”
  按照孔子思想,作为一位领导者有“庄”,被领导者才会有“敬”。作为一个领导者怎样才会有“庄”呢?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谓的“庄”,也就是容貌端严,这不是一日之功,它是长久修养的结果。
  我们知道,中国人有“面相”之说。它是讲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面相”来反映自己;别人也可以通过“面相”来观察、定论自己。要是从心理、生理的意义上说,也不无道理。譬如愁眉苦脸、愁眉不展、愁眉锁眼等等。
  我们知道,中国人还有“形体”说。它是讲站有站相,坐有座相。所谓坐如钟、站如松是也。
  人的容貌端严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靠修养而得来的。所以说,没有较长时间的艰苦修养,容貌端严是不可能来到身边的。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有几位高级领导懂得这个道理而又自觉地去修养自己的容貌呢?退一万步说,即便是今日知道了容貌端严的道理也是来不及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吗?
  由于许许多多所谓的高级领导不晓得容貌端严的秘密与后果,所以也就无怪于广大群众的不认真负责了。换言之,现在我国广大群众中的大面积的严重不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倾向的根源就来自于我国众多的“高级领导人”之身上!


   
  “孝慈则忠。”
  所谓孝,就是善于侍奉父母;也可以理解为孝于亲。
  所谓慈,就是爱;也可以理解为慈爱大众。
  只有这样,广大民众才会忠,也就是做事情尽心竭力。
  为什么会“孝慈则忠”呢?
  所谓孝,就是善于侍奉父母。作为一个高级官员,能够善于侍奉父母,其本身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将其反之理解:如果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不能够善于侍奉父母,请问:他还可以善待其广大的民众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作为一个高级官员,所在位置本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不然,这个官员在其职位上便没有任何意义。怎么样才能够证明这个官员在其职位上真正为广大民众来服务呢?其试金石和分水岭就是看这个高级官员能否慈爱广大民众。
  从现在来看,无论是真假也罢、做秀也罢,有一些ZG高级官员还能够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但是作为孝敬父母来说,这些ZG的高级官员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也可以说,我们广大的民众根本就无从知晓这些ZG的高级官员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广大的民众无从知晓这一些ZG高级官员的孝敬父母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些ZG的高级官员对待其父母的情况他们都不清楚,那怎么能够证明这些ZG的高级官员是孝敬父母的呢?既然ZG的这些高级官员是否能够孝敬父母还不一定。请问:我们怎么能够相信他们的“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全中国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所以说,作为一个ZG的高级官员,你如果没有“孝慈”,就无法谈什么全国人民的“忠”。也可以说,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的不“忠”,也就是做事不尽心竭力的恶习,都是由于ZG许多的高级官员不讲“孝慈”而致!
  


   
  “孝慈则忠。”
  按照孔子思想,“孝慈则忠”。反之,不“孝慈”则不“忠”。也就是说,国家的高级官员如果不“孝慈”,国家的广大民众做事就不尽心竭力。
  ZG夺取政权以后,所谓的国家高级官员基本上都是从战场来的。这些个人只是懂得打打杀杀,除此之外,一窍不通。至于“孝慈”,更是无从谈起。譬如;如果是孝,他们还回舍父母而不顾出来当炮灰吗?如果是慈,他们还会杀人不眨眼吗?就是这些人,进城以后,基本上将在农村的父母、亲戚忘的一干二净。有一点可以将此进行铁的证明:请问这一大批所谓的国家高级官员:你们知道自己亲生父母的坟在何处吗?你们去过父母亲的坟上祭祀过他们吗?
  所以说,我们国家有这么一大批无情无义的、心如蛇蝎的、所谓的高级官员来给广大的人民大众做不“孝慈”的榜样。试问,作为庶民的普通民众能够受此影响而“忠”吗?
  现在的执政党几乎每天都在抱怨国人不忠诚、做事情不尽心竭力。其实这些个笨蛋哪里会知道,这个祸根就是它们自己埋;这杯苦酒就是它们自己酿!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的这句话里有慈善二字。
  我们今人所使用的“慈善”二字,就是从孔子的语言中而来!
  孔子的思想是这样的:要想使得广大民众相互劝勉,作为执政党或者中央及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就要选举善良之人担任其中的各个职务,并利用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的教育和帮助那些能力较差的人。
  是因为季康子问,如何使得广大的民众能够相互劝勉,所以孔子才这样回答。
  老百姓能够相互劝勉是一个非常之大的力量,能够解决国家管理者所无法解决得相当多的问题。譬如:现今城市与农村诸多的顽症问题,交通违法、小广告、自行车丢失、城市下水道井盖丢失、耕牛丢失等等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说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是无能为力的。说得再难听一点,就是“变戏法的跪下,没法了”。
  对于所谓的城市建设来说,譬如盖盖高楼修修马路,这是最为简单的事情。如果将此放之治理国家的范畴里,它就像我们平常百姓家垒一个鸡窝那样的简单,不是吗?可是如果能够将交通违法、小广告、自行车丢失、城市下水道井盖丢失、耕牛丢失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不用说得到彻底的解决,就是能够遏制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可惜的是这些执政党和政府不一定知道根本的解决之道。
  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广大民众的相互劝勉。不过它的基础就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举善而教不能”!
 

回复:

为政第二十一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有人。
  谓----说。
  奚(xi西)----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书》----指《尚书》。
  大意: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将这种道理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什么非得要做官才为参与政治呢?”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一章共有35个字,除去问话与孔子的引用,孔子共说了9个字。
  很简单,孔子所说几个字的中心思想就是:只要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等于为政了。
  孔子之所以这样说的理论基础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政者正也。”
  按照孔子思想,政就等于正。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最大的正,所以说也就等于政。
  从另一方面讲,政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在民众间落实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价值观念,以期广大的民众都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们想问的就是:今天的政党、政府,是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政”吗?这些政党、政府中的人是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呢?这些政党、政府中的人是怎样为的“政”呢?





   
  为政第二十二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
  輗(ni泥)----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销子。
  軏(yue月)----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销子。
  没有它们,大、小车就不能行走。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靠什么行走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
  信,是儒家“五德”之一,也是孔子经常强调的一个价值系统。信的应用对象无非就是团体与个人,孔子在此所强调的信是指个人而言。
  所谓信的核心,就是言之有实。
  为什么孔子要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呢?
  人,需要有社会交往。人的社会交往说到底无非就是言语与行动的交往,在这些的交往中,实是最为重要的。在人的社会交往中,如果没有了实,就会带来以下问题:1、言语与行动使人无法相信。2、无法正常的交易。3、造成物质、时间、机会等成本的巨大损失。4、破坏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此外,朴素地说,没有一个团体与个人喜欢与言而无信的人交往,难道不是吗?
  在一个社会中,明白信的好处与无信的坏处的人不在少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讲信誉呢?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不讲信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利益,也可以说,追逐利益,可以使人们丧失信誉。要想解决“信”的问题,无论是团体或者是个人,甚至是政党与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利益的问题。如果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信”的问题就非常难以解决。
  孔子所说的大、小车的輗与軏,其实质就是利益。如果利益的问题解决好了,那这个大、小车就有了輗与軏,它们就可以行走了。如果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这个大、小车的輗与軏就不存在了,那它们自然也就无法行走了。
  那如何解决利益的问题呢?对此,我们以后可以讲到。
 
9  /  20  页   «567891011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