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0  /  20  页   «678910111213» 跳转 查看:23796

《论语》今解

回复:

为政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指朝代。
  殷----殷朝,又称商。
  因----因袭、继承。
  夏----夏朝。
  损益----减少或增加。
  周----周朝,指西周。
  大意: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也不过是减少和增加一点,其基本制度]就是传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只是问:“十世可知也?”从此可以看出,子张所问并没有具体问十世可知什么,孔子就做出了此回答,看来当时存有具体的语境问题,是不是孔子的弟子没有将当时的情景完整地记录下来?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因于夏礼”,这个礼实质上就是礼制。孔子将礼制作为可知百世的媒体,可见礼制的特殊与重要性。
  孔子还说到“损益”,所谓损益,就是多一些或者是少一些。
  此外,作为孔子所提出的“损益”概念,我们现代人今天还在每天不断的使用。今日每个单位财务部门所使用的“资产损益表”,就是一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儒家所称的“五德”,也就是“三纲五常”中的“礼”。
  我们知道,“礼”的核心是秩序。孔子所说“百世可知”的,说到底指的就是秩序。为什么会使这个样子呢?我们知道,人类是群居的,既然是群居的,必然就需要秩序,这是自然所决定的,是自然法则,对此,我们人类本身没有丝毫的办法,不是吗?再者说,如果群居的人类没有秩序,那还了的?此外,世界上众多的动物,它们也有自己秩序,譬如大象、狮子、狼、猿等等,难道不是吗?既然这么多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秩序,为什么人类就不可以有自己的秩序呢?
  其实,孔子所说的“百世可知”并不是一百代的意思,而是永久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考古学、古生物学等知识来证明孔子的观点。我们知道,人类距今天已经有800万年的历史了。我想问的是:我们人类是否还可以生存800万年?假如还可以生存800万年,那秩序一定还是会陪伴着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难道不是“百世可知”,也就是永远可知吗?难道不是吗?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对孔子的所问,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这是儒家的传统所在。孔子的回答是对未来的认知与肯定,这也是儒家的传统所在。不过,对于未来的认知与肯定会更加的困难。一是需要非凡的能力,二是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事实是,对于这些,孔子全部都做到了,不是吗?
  人类有了礼,也就是秩序,不知道是何时的事情了。对于这一点,就如同动物界的其它动物一样,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间建立的秩序。不过这一点并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已经建立了秩序。
  按孔子思想,夏时便有了礼,也就是所谓的秩序。当然,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人类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生存纪录了。夏以后的商、周等也是需要礼,也就是秩序来维持社会的,这是自然的,不言而喻的。但是,无论如何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在这种的情况下,对于礼,也就是秩序进行一些适应于时代的变化而作一些修改,或增加些什么,或减少些什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损益”,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今后的社会无论怎样的发展,它都是离不开礼,也就是秩序的。就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孔子才说了“百世可知”的预知性的语言。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时孔子所说的,是指我国的各朝代。其实,对于其它的文明种类,也就是全人类来说,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以基督教文明为例:基督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与其它的文明种类一样,它也是需要秩序,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礼。它的礼,也就是秩序,产生于上帝。自从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以来近2000年的时间以来,它的礼,也就是秩序,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损益”。基督教的秩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礼,也是“因”于《圣经》,而后才产生不断变化的,或者是“损益”。
  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也是与基督教一样,它们秩序,也就是礼的产生,都是出自真主与耶和华,而这么多年来的秩序,也就是礼的“损益”,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世界文明的高度来看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实孔子所揭示的是一个人类普遍的规律。换言之,只要是人类,无论是什么样的文明种类,都适合孔子所揭示的这个规律,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是圣人的道理所在。
  孔子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超宗教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的论述就足以证明。
此外,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与世界其它的文明种类在超形而上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可以融合的。关于这一点,历史将会给与证明!”
 

回复:

为政第二十四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已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谄----求媚。
  大意: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正义不作为,就是没有勇气。”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其鬼”无非有二。一、家族意义上的祖先。二、国家意义上的祖先。
  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视国与家的价值系统。也可以说,国与家的价值系统是儒家独有的,也是我国其它的文明种类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世界其它的各个文明种类所不具备的。
  为了确定与巩固国与家的价值系统,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来做工作,“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就是一种。
  做好了“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的事情,国与家的价值系统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发展和巩固好国与家的价值系统,必须从意识形态方面做好工作。
  非自己的祖先不祭祀,也就是不祭祀其他人的祖先。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家族的纯洁性与庄严性,这对于家族概念的形成与延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从孔子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时可能会有人“非其鬼而祭之”。不然,孔子为何说这样的话呢?可是我们今天再看看,还会有人去“非其鬼而祭之”吗?作为个人来讲,恐怕是基本上很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见孔子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有多么样的深刻。
  从现在来讲,作为国家的行为,也只是祭祀皇帝陵与孔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明显的受了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的深刻影响与限制,不是吗?
  从过去的几千年来看,诸多的朝代及帝王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以外就是祭祀孔子。而作为道家、教之“鬼”的老子,及佛家之“鬼”的释迦牟尼和伊斯兰之“鬼”的真主,作为国家来讲,是绝对不会去祭祀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是我们国家的“鬼”。
  从今天来看,从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的思想来讲,有些国人去祭祀别人的“鬼”,譬如耶稣等,其实就是谄媚,难道不是吗?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关于“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解为见到正义的事情不敢仗义作为便是没有勇气,仅此而已。如果反思,还可成为见义去为,有勇也。无论正解还是反思,见到正义是否去为,所关键的便是一个勇字而已。如见义不为,便是无勇。如见义有为,便是有勇。再者,有勇,见义可为。无勇,见义不为,别无其他。
  思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言,能体味到孔子给人们在见义是否为的选择上开出了两条道路,为与不为均可,只是有无勇罢了。有勇就为,无勇不为。
  孔子所言“见义不为,无勇也”之勇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的。人与人的勇是有巨大不同的,就同一人而言,他的勇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此时此地你可能有勇,彼时彼地你可能就无勇,勇会经常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改变,所以说在见义为与不为选择时所表现出的勇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
  孔子所言“见义不为,无勇也”之勇是有代价的。有许多的见义有为确实因为有勇,但却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有许多的代价是应付的,如果付出的是不应付的代价呢?这时所谓的勇还有意义吗?
    孔子言“见义不为,无勇也,”但孔子绝没说见义一定勇为。见义一定得勇为吗?不为不可吗?所谓的为究竟有多少种?选择另外几种为可以吗?不一定见义就勇为,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去为可以吗?这样算不算是勇?这样算不算是为呢?
    与“见义勇为”相比,孔子言“见义不为,无勇也”是从不为讲起而没有讲一定有为,所以见义的人可为可不为,最多就是有无勇气罢了。“见义勇为”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一个方向而无它途,见到义就一定要勇为,它不赞成不为,如果不为,它的后果综合起来远远严重于孔子所言的无勇。
    “见义勇为”,见义就要勇为吗?以劫匪劫持飞机为例,80年代初时国家开始鼓励司、乘人员可在飞行途中与劫匪在飞机上展开斗争,后来引发争议,发现一架飞机和司乘人员的总价值非常惊人,不仅如此,如果飞机坠毁于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损失将更加惨重。同时国外许多航空公司都有规定,禁止司乘人员在飞行途中与劫匪展开不必要的争斗,以保其安全。至此,国家才不提倡飞行途中与劫匪展开危险斗争。
  现在警方反复在媒体上宣传,当遭遇歹徒时首先要保护好自身的安全,不要与其正面冲突,防止歹徒罪行升级至人伤亡等。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中、小学校明确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
  从以上三种情况看,“见义勇为”不是在任何人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用的,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在以上三种情况及类似情况下,还是坚持孔子所言“见义不为”的好。
  此时的“见义不为”,不等于彼时的不“见义勇为”。以遇劫匪为例,遇劫匪时虽然按警方要求不可与其正面冲突,以防事态恶化,但如果我们这时记下了劫匪的体貌特征、使用车辆型号、牌照等,事后向警方提供以利案件侦破,这样的所为可称其为“见义勇为”?
    最近媒体报道深圳警方夜间驾车追捕同样开车逃窜的歹徒,当歹徒窜入人群密集区时,警方果断的放弃了追捕。他们的理由是:“今天暂时放走了歹徒,以后还有许多机会继续追捕,直至将其抓获(之后歹徒确被警方抓获),但不会因此而伤及无辜的群众,如果因此而伤及了无辜的群众,我们便失去了追捕歹徒的意义,”说的和做的都不错。我们清楚地知道警方追捕逃犯不属“见义勇为”行列,但有一点是与“见义勇为”相同的,就是“见义勇为”时首先要想到的是“见义勇为”的成本。
  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但仔细观察,发现他们都存有共同的两方面遗憾,一为缺乏专业知识与能力,二为经常为此而致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实践证明,有许多的“见义勇为”行为背后须得有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否则很难达到“见义勇为”的最佳效果,不是将被救人救起后自己牺牲,就是不但没将被救人救起却反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当然笔者绝不是反对“见义勇为”,恰恰相反,是笔者思想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来免除这些“见义勇为”的遗憾,更加地“以人为本”!
  事实证明,社会上有许多的“ 见义勇为”的所作所为并非全都是勇为者的责任与义务。相反,有许多“见义勇为”的责任与义务在于政府 ,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起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降低“见义勇为”的机率,换言之,最终由于政府的努力少出现一些需要普通市民承担的“见义勇为”为最好。
  综上所述,“见义勇为”与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思想有根本的不同。“见义勇为”为一个精神指向——勇为。孔子的“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思想有两个精神指向——可不为——可为,与“见义勇为”相比它更加“以人为本”。政府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努力减少普通市民“见义勇为”的成本与机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回复:

20061006194148
 

回复: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回复:

八佾第一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逸)舞蹈的行列。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
  谓----谈论。
  大意: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竟敢]在自家的庭院中用八佾舞蹈,如果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那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够容忍呢?”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关于“八佾”
  八佾(yi逸)----奏乐舞蹈的行列。佾是列、行的意思。一佾是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够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够用四佾,而他却用八佾,在孔子看来,这是破坏周礼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在此就不作解释了。
  从孔子的这一段对于季氏的谈论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孔子对其的愤怒之情,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以前曾经反复的谈到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说到底就是秩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礼,也就是没有了秩序,那这个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礼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五常”之一。
  我们知道,从根本上讲,人是群居的。按照目前世界上众多动物的生存规律来看,凡是群居的动物必然有其头领。这是自然规律,对此,无论是谁都奈何不得,不是吗?既然人类必然也有其头领,那也必然会生出一套维护其头领的自然规律,不然人类有头领的自然规律就不可能正常的运作,这是相辅相成自然规律的配套行为,同样也是没有人能够奈何得了,不是吗?
  从几千年来的社会实践来看,礼,也就是秩序,是维护群居人类头领的十分有效的方式。如果要是破坏了这个方式,实际上就是破坏了人类社会必须有头领的这个自然规律。
  实质上,作为人类本身是无法从根本上破坏其必须有头领这个自然规律的,如果说一定要破坏,也只是能够造成一定的混乱而已。
  季氏的行为之所以造成孔子的十分愤怒,其原因就是因为季氏严重破坏了非头领对于头领的自然规律,而有可能对其群体造成混乱。
  差别,是区别头领与非头领的重要的标志。换言之,如果没有差别,就无法体现与标志头领。既然如此,头领也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头脑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头领的问题所限制。
  我们要理解孔子这段话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要理解孔子对待季氏破坏头领规律的行为,进而有可能会造成的社会混乱所表示的愤怒
 

回复:

八佾第二章。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雍》----《诗经》中《周颂》的一篇。
  彻----同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助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严肃静穆。
  堂----祭祖的庙堂。
  大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唱着《雍》来撤出祭品。孔子[指责]说:“[《雍》上这两句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你三家堂上怎么用得上呢?”
  
  


  八佾第二章与八佾第一章的内容、立意相仿,讲的都是孔子对于破坏“礼”的愤怒与指责。
  此外,八佾第一章的解释完全可以说明八佾第二章,所以不用复讲。
  
  


   
  八佾第三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即“奈礼何”,拿礼这么办。这里指不能用礼。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这么能够用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这么能够用乐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关系。
  仁与礼都是儒家的“五常”,也就是“五德”。
  有许多的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有孔子许多的关于仁的论述,但孔子始终没有直接的说,仁是什么。
  对于仁究竟是什么,孟子有专门的论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我则认为: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与行。所谓不仁,就是有害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与行。
  礼,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需要的秩序。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仁人,他一定会极力维护礼,也就是社会秩序,这样才会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相反,这个人如果是一个不仁的人,他一定会千方百计的破坏礼,也就是社会秩序,这样才会有害于人类的繁衍生息。
  按照孔子思想,凡是不仁德的人,他是不会维护礼的;反而他会极力的破坏礼,譬如M贼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譬如鲁迅所谓的“礼教吃人”等等。
  
  


   
  “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里是孔子所讲的仁与乐的关系。
  乐,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它始终对我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乐,是由调构成的,调是由人们心中所产生的。譬如:哀痛的心情所产生的声调就会急促;快乐的心情所产生的声调就会和缓等等。
  孔子及儒家思想之所以非常的重视乐,就是因为乐可以用来协同民心而引出治理国家的方法。
  历史的看,治平的社会音乐就会安乐;动乱的社会音乐就会怨怒;灭亡的社会音乐就会哀思,所以说,音乐是与政治相通的。
  音乐是孔子及儒家非常喜欢的,因为音乐可以感人至深,音乐还可以改善民心、移风易俗,所以孔子及儒家是非常注重用音乐来实施教化的。
  按照孔子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那乐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说,仁德对于一个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于执政人来讲,如果没有仁德,乐治理国家的巨大功能就不会得到发挥了。
  就今日来讲,无论是什么样文化背景的有仁德的政治家,他一定都是非常的喜欢音乐。之所以会使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他们知晓音乐在治理国家中所发挥的,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复:

八佾第四章。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
  奢----奢侈。
  俭----节俭。
  易----治理。
  戚----心中悲哀。
  大意: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节仪式说,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事说,与其在仪式上做得很完备,宁可心中真正悲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礼,实际上是指的礼节仪式。按照孔子思想,有些礼节仪式搞得很奢侈,还是不如节俭的好。
  孔子及儒家思想既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但又强调礼节仪式的节俭。这样的理念,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历史的看,儒家与佛教、道家、教相比,他的庙宇最少。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倒是秉持了孔子节俭的风尚。
  早期的执政党对于儒家思想采取批判的错误态度,导致了在国民经济即将崩溃的、一贫如洗的恶劣情况下,还大搞什么国庆仪式,并不断叫嚣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真是劳民伤财,奢侈至极!
  从根本上讲,节俭是最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相反,奢侈是最有害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所以说,无论何年何月,节俭的态度都是人们所欢迎的,而奢侈的作风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孔子的思想正是迎合了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有益于其繁衍生息的节俭的本性。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从孔子的这段话来看,丧礼的词根就出于此。按照孔子的思想,丧礼不可办理的铺张,宁可只是有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
  很长时间以来,有许多的人将铺张办丧事的责任归咎于孔子思想。从此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反对铺张办理丧事的。所以说,那些不实之词实际上都是无中生有。
  我们对于孔子的这一些思想不能够只是从表面上理解,其实他的背后充满着中庸的思想。礼对于社会生活来讲礼是非常的重要,不可没有,但又不要奢侈,而需要节俭。丧事对于社会生活来讲是非常的重要,不可没有,但是不能够铺张,宁可只是有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这一些思想都是充满着无过之,无不及,难道不事吗?
  林放问的是“礼之本”,而孔子却没有正面回答何谓“礼之本”,所回答的都是一些礼的方面,究竟是为什么呢?不得而知!
  



 
  八佾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yi移)狄(di敌)----夷,我国古代对东方民族的称。狄----对北方民族的称。夷狄,这里泛指当时的其他民族。
  诸夏----指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各个诸侯国。
  亡----古时的“无”字。通用。
  大意: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好哩。”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关于夷狄。
  所谓夷狄就是:
  夷,古代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狄,居住北方部落的泛称。
  从此可以看出,所谓夷狄这样的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我国的东北或者北方的地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综合的看,夷狄这样的少数民族生活具有以下的特点:
  1、居住在高寒地区。
  2、以游牧为生。
  3、生活的流动性大。
  4、同一地点的居住人群人数比较少。
  由夷狄少数民族生活所具有的特点而产生的问题。
  居住在高寒地区所产生的问题:
  所谓高寒地区的特点就是温度低,风雪大,一年之中可户外活动的时间不长。
  游牧生活所产生的问题:
  既然是游牧生活,就需要比较大的流动性,不然无法游牧。既然是游牧生活,那大家就不可能总是聚集在一起,这样,人们聚集的就一定比较分散才可以,不然也是无法游牧。
  夷狄少数民族由于以上的生活特点还产生其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1、共同文化的形成速度比较慢。
  2、共同文化的传承比较困难。
  3、一个大群体的形成比较困难。
  4、形成一个大群体的头领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所以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所谓君,就是君主。
  根据夷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君主形成是困难的。所谓君主,实质上就是一个群体的头领。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很难形成,当然这个群体的头领形成就困难,这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道理。其次,由于居住的相当分散,他们之间的利益链接与共享也不是很密切,基本上都是各家为战。所以说,君主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君主的真正意义在夷狄那里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孔子之所以说“夷狄之有君”,它的意义就在于:根据人是群居动物的特点,与因夷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又形不成大群体的现实。所以说,他们君主的形成是矛盾的。一方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而需要头领,也就是君主。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群体,既然如此头领也就是君主的形成又缺乏实际意义。
  由于夷狄少数民族的头领,也就是君主是在这样的一种需要与不需要的矛盾状况下产生的,所以说他们的君主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完完全全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诸夏”民族完全不同君主。
  此外,由于夷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决定,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太多的人际交往。基于此,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礼,也就是秩序与原则等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显得不是很重要,或者说是有一点多余。这就好像某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机动车辆,那关于机动车的交通规则就是多余的一个样。
  实际上,夷狄少数民族的君主,也就是头领的产生,实在是一种地不得已而为之。另外,礼,也就是人际间交往所需要的秩序与原则对于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也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关于“诸夏”。
  所谓夏,就是汉民族的古称。所谓“诸夏”,就是指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各个诸侯国。
  我们知道,我国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明的国家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其特点为:
  1、以土地耕种为生。
  2、有固定的居所。
  3、人口流动性较差。
  4、在相对面积之内人口群居的数量较大。
  由于“诸夏”是农业文明的国家,对此,可产生以下问题:
  1、人口相对不容易流动,因为有土地与居所的限制。
  2、人口居住相对容易集中。
  3、人类群居的特点显著。
  4、群居的人口对头领,也就是君主的需求强烈。
  5、人际间交往频繁,对于礼,也就是秩序的需求也同样的强烈。
  鉴于上,由于“夷狄”与“诸夏”的地理、生活环境等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而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又影响其各自不同文化的形成,不同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又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夷狄”与“诸夏”就是在这样状况下繁衍生息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原因之一。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是站在“诸夏”之君的立场上来看“夷狄”之君的。由于民族的不同,作为群居人的头领,也就是君主也是不同的。不但如此,而且差别也是非常大的。
  孔子所说的不如诸下之无君,其实是一个假设。实际的情况是,“诸夏”不可能没有君主。
  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之语还有以下几层意义。
  1、按照“诸夏”的标准,夷狄之君主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君主。
  2、假如“诸夏”一时间没有君主,由于有其所创造的礼,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存在,这个“诸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比较好的运转一段时间,譬如机动车由于惯性所产生的运动。
  从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是对夷狄之文化是采取贬抑态度的,而对于“诸夏”文化是采取褒扬态度的。经过几千年历史的不断证明,“诸夏”文化是发扬光大,而夷狄之文化或消亡、或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同时也可以证明,“诸夏”文明是一种非常的文明,难道不是吗?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在此说到了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我们不妨顺着孔子的思路进一步的谈谈我国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
  凡是游牧的民族,基本都共同具备以下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1、好杀戮。
  2、喜抢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牧民族好杀戮的习性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知道,游牧民族的食物主要来自所饲养的牛羊。既然如此,祖祖辈辈的宰杀牛羊便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天天、月月、年年如此。这样日积月累的宰杀牛羊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他们养成了好杀戮的生活习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牧民族喜抢劫的习性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知道,游牧民族是散居的。他们所放牧的牲畜和临时住所以及少量的生活必备品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而且是非常得利于迁徙,流动性强。此外,他们所抢劫的主要也是以牲畜为主。抢劫牲畜有几个方便条件,一是好转移;二是不易辨认;三是不易被发现。
  汉民族之所以不具备好杀戮、喜抢劫的习性,主要也是生活方式所举定的。不好杀戮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耕;不好抢劫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房屋、耕地等生活必需无法转移。
  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几千年来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杀戮与抢劫。但是自从西方的物质文明传入我国以后,汉民族有了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样下来,靠马骑来对与汉民族实施杀戮、抢劫的游牧民族,从此以后就永远的成为了历史而一去不复返了,难道不是吗?
  从世界文明来看,伊斯兰教、基督教文明之中都有游牧民族好杀戮、喜抢劫的习性。原因是:伊斯兰教本身就出自于游牧民族的地区;基督教原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犹太教原出自耶路撒冷,也是游牧地区。对此,还是我国的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回复:

八佾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
  旅----祭名。
  泰山-----今泰山。
  子----孔子。
  冉有----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时为季氏宰,也就是家臣。
  女----同汝,即你。
  弗----不。
  救----挽救、劝阻的意思。
  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鲁人)知礼而会接受越礼的祭祀吗?
  大意: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够去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道礼吗?”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是孔子在本章里面第三次对于季氏的僭越之为表示不满和鄙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礼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所持的鲜明态度。
  泰山在我国及世界历史、文化当中的地位十分的重要。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与孔子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是《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泰山;二是孟子曾经说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从此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学生,冉有对待孔子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漠的,不过事实上冉有的确不是孔子的一个好学生。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曾经帮助其搜刮,以增加季氏的财富。对此孔子非常的愤怒,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一章的中心意思还是孔子对于季氏的僭越之为:按时礼,只有天子与诸侯才能够祭祀泰山。季氏作为大夫是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的,而其却去祭祀泰山,表示的不满于鄙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是孔子在这一章里面第三次对于季氏的僭越行为明确表示不满与鄙视。除此之外,也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批判精神。
  历史上有所谓的道统对于正统的批判,其实它的根源就是出自孔子及儒家。孔子虽然从来就没有指名道姓的批判过某某人,但是从孔子的许多言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是孟子,他的批判精神与孔子比较就更为炙烈。
  其实,后来的诸多儒家人物都是很好的继承了孔子及儒家的批判精神。他门按照儒家的标准,对于他们认为错误的东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现在有许多人对于现实、社会、包括执政党与政府的种种行为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是完全正常与正确的,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先就是这个样子做的。换言之,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先都可以这个样子做,难道作为今天的我们却不可以这个样子做了吗?
  在今天,我们一旦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对于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批评与批判,就引来诸多人的不满与批评。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儒家的批判精神,也根本就不懂得何谓道统对于政统的批判。说到底,这些人都是一些十足的小人,微不足道且不足挂齿!难道不是吗?



   
  八佾第七章。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射箭。这里指射礼,即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
  揖----(yi衣)作揖,表示尊敬。
  升----上场或升堂。
  饮----饮酒。
  大意: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是射箭比赛,也是]相互作揖,彼此谦让,然后上场,[射箭完]走下场来,有相互敬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君子无所争。”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创造的价值系统之一,也就是说,“无所争”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
  孔子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侧面的君子价值系统,我们如果想去做一个君子,不妨按照这些价值系统去认认真真的实践。
  关于争。
  我们要说争,首先要确定争的准确含义。争,就是争夺;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还有《汉书.高帝纪上》:“必欲争天下。”争,还有争论、争辩的意思。
  实质上孔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就是不争夺、不争论。
  关于竞争。
  竞争早出于《史记.高祖本纪》:“上问左右,左右竞争欲击之。”
  
  争夺,会引发争夺战,导致战争、屠杀、毁坏等等灾难。
  争论,会争论不休。其实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规律,而不是争论,特别是争论不休。
  竞争,本是有积极的意义,但已经不是孔子所说的“争”的意义了。


   
  “君子无所争。”
  战争、杀戮、毁坏等等都是由于争夺而引起的。
  争论不休是没有意义的,但它是由于争论而引起的。
  所以说,孔子及儒家是不赞成“争”的。
  其实,由于争夺而引起的战争、杀戮、毁坏等等是不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非暴力的,这是存于人类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够违背的。世界有史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可是到头来没有一个战争是解决了欲通过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战争,不是吗?其实,孔子及儒家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争”,看到了“争”的本质。也就是说,看到了“争”是不能够最终的解决问题。不但如此,“争”还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灾难。又不能够解决问题,且还带来种种的灾难,当然孔子及儒家不赞成“争”了。
  其实争论也是一个样。我们知道,世界本身是存有规律的。按照儒家理学的观念来讲,这个理是早早就存在于世界的。譬如汽车这个理,它是早就存在于世界之中了,只不过是人们发现了汽车这个理罢了。换言之,如果人类没有发现汽车这个理,汽车这个理它是照样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而并不可能因为由于人类没有发现汽车这个理而改变什么,难道不是吗?世界中的种种规律也是如此,它是早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了,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争论而改变什么。也可以说,我们争论什么,与这些种种的规律并没有多少的关系。所以说,我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该规律还是规律,我们按照种种的规律行事就可以了,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那些无谓的争论,所以说这就是规律。
  综上所述,“争”是不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这样认识问题的能力,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
  争与斗相连就是斗争。M贼与执政党曾经大搞阶级斗争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
  所谓阶级斗争,就是首先将人莫须有的划为多个阶级,然后使用国家、政党的力量领导并挑动他们相互进行残酷无情的斗争。设想,一个国家,近十亿的人口,相互间有连续十余年的残酷斗争,惨烈之极,无法想象;同时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绝无仅有、史无前例!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
  与天斗。无论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来讲,将其原有的自然规律破坏殆尽。在社会科学上,人们失去了精神坐标,道德沦丧且统统都陷入了迷茫无助的境地;在自然科学上,人们愚蠢的与“老天爷”作对,其结果是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与报复。
  与地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人们既无知又狂热的信条,由此而导致了几千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由于对林木的乱砍滥伐,直接导致了荒漠化严重,且自然气候受到严重摧残等等。
  与人斗。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斗的人们相互间没有了真情和亲情,有的就是相互间的敌意与猜忌;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各种物资奇缺,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通过斗争,想得到的,得到了吗?想改变的,改变了吗?所以说,想得到的,没有得到;想改变的,没有改变,这就是事实,这也是历史,这就是规律,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
  我们知道,今天的人类是由猿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就此从古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研究猿的秉性,进而来探究人的秘密。
  大千世界,各种的动物不计其数。但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其各自的秉性,这一点不言而喻。
  既然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人类的身上就不免带有猿的生活痕迹,或则说带有猿的烙印,况且人类由猿演变过来的过程是几百万年,也可能使更长的时间。换言之,猿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的人类,是经过了几百万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猿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能不部分的、或相当部分的在我们人类身上所反映出来。譬如猿是食草动物,我们人类的牙齿无论门齿和臼齿也都是食草动物型的,而并没有食肉动物所拥有的撕扯肉体所用的犬齿等等。然而,在哺乳动物中,食草与食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本身的有无犬齿。
  从古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猿本是食草动物。从现代古生物学的意义上看,今天的猿也是食草动物。既然猿是食草动物,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作为食草动物的猿是不会缺乏食物的。既然不会缺乏食物,当然也就没有与其它动物争斗的必要了。再则猿是群居的动物,相互间的争斗也不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当然,交配权的争夺除外。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猿的生活习性上来看,猿都不是一个善于争斗的动物。既然如此,猿的不善争斗的基因一定会遗传到我们人类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本不是一个善于争斗的群体。换言之,人类如果相互间争斗,实质上就是违背了人类本身的秉性。也可以说,人类间相互间的不争斗,才是最符合人类本身的秉性,也才是最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难道不是吗?
  作为2500多年前的人,孔子肯定不晓得今天的古生物学等等现代知识,也不知道我们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的。但是孔子知道了不争是最有意与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个本质,所以说圣人就是圣人,没有办法!


 
  “君子无所争。”
  从全世界的各个大的文明种类来看,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属于善于斗的宗教。他们善于斗的根源都是出自《古兰经》和《圣经》,也就是出自真主与上帝。
  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属于善于斗争的宗教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现实来给予证明。历史上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十字军的东征、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与东正教及新教之间的其它斗争、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多次的中东战争、阿、以冲突、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等等等。
  作为东方文明的孔子及儒家思想、佛教、道家、教都属于不善于斗争的文明,也就是善于和的文明。在这一点上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有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列宁都是犹太人。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犹太人是不会信奉其它宗教的,不然就不成其为犹太人了。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与列宁是犹太教徒无疑。既然是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发生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基督教徒信奉耶稣,而犹太教徒只是信奉耶和华而绝不信奉耶稣,不然为什么作为新教徒的希特勒会如此残忍的大量屠杀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呢?其实,作为犹太教也是反对与妄图剿灭基督教的,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例子,马克思列宁主义无时无刻不想推翻基督教的统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另外我们也可以从M贼臭名昭著的所谓“格言”中得以证明:“马克思主义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造反文化,造反的文化,当然就是争斗的文化啦,不是吗?
  由于M贼本身就是争斗的化身与魔鬼,又恶虎添翼般的引进了好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呜呼!几千年来一向崇尚和文化的伟大中国,被M贼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斗得遍地焦土、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君子无所争。”
  争的反面就是和,和就是不争,否则就不是和了。孔子说“和而不同”,儒家是讲求和为贵的。
  只要是争,就一定会出现斗争、战争。如果出现斗争和战争,我们所处的社会就会混乱和灾难。
  回顾国共两党长期的武装斗争,以及GCD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们国家与民族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难道不是吗?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更是如此。事实上,一个国家、政党如果要做一点事情,没有和,也就是不争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相反,一个国家、政党如果处在争斗的局面,那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无法去做的,难道不是吗?看看世界上正处在动荡不安的国家吧,他们的国家、政党、人民都能够做些什么呢?
  台湾与大陆是同种同文,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没有很大的区别。可是纵观台湾的今天,他们的“国家机器”不是在空转吗?台湾的政府在这样的纷乱情形下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我无意对于台湾的事务说三道四,但是目前的形势是台湾的政府的确是无法作为,难道不是吗?说到底,造成台湾目前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争斗。所以说,只要在中国,争斗就会带来混乱,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局面会出现。
  我国自49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若干年里面,基本上都是处于相互斗争的局面,我们可以实事求是看一看,我们的国家、政党等等究竟做了些什么?自从M贼驾崩及其“四人帮”倒台以后,我们也可以实事求是看一看,我们的国家、政党等等究竟做了些什么?所以说,我们的国家、政党只要是争斗,那就什么正事也不要干了!
  今天的执政党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和谐,专门作了一个决定。从本质上讲,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和”的思想以及儒家“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体现了孔子“君子无所争”的精神。


 
  “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所争”,顾名思义是君子才可以无所争。所谓无所争,就是没有一点可以争的。至于何谓争,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了,此不赘叙。
  所谓的争,说到底就是争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为君子只是晓喻义,所以他无所争,因为小人只是晓喻利,所以他有所争。
  要做到是君子才可以无所争,不然就是小人,那争夺对于小人来讲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所以说,若想无所争,必然是一个君子才可以,不然是做不到无所争的。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的这短短一句话,为我国留下了三种的行为而为我们后人几千年来共同享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我们的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种的影响已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了!
  射,就是射箭。射箭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运动,射箭还一度被列为奥运会项目。射箭对于东亚各个国家影响很大,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十分的喜爱并热衷于它。
  揖,就是作揖。所谓作揖,就是双手相拱;男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人则相反。不过现在有许多的人只是知道作揖,而不知道因为男女的不同而左右手的动作也各异;特别是有很多的影视演员及导演,他们根本不懂作揖的规矩,他们作的揖男女不分。
  饮,就是饮酒。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酒的诗篇。孔子是一位爱喝酒的人,《论语》中说他喝酒是:“惟酒无量,不及乱(醉)。”国人是爱喝酒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与孔子的深刻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必”在此的意义是,一定要说,非得要说争的话,君子之争就是射箭。
  孔子这里所说的争与“君子无所争”的争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这里所说的争应该是非常理性的,无害的竞争。
  其实,作为射箭的比赛,它本就是一种理性的、无害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比赛前作揖,比赛后饮酒,这不是理性吗?比赛中你射你的箭,我射我的箭,彼此互不干扰与妨碍,更没有血腥与残暴,就分出了高低与胜负,这不是无害的吗?所以说,这是孔子所认可的一种君子式的竞争。
  其实,理性的,无害的竞争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从来不主张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同时孔子思想也是非常地反对使用暴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五千年没有一个人胜过孔子,难道不是吗?不仅如此,就是在今后的漫长历史发展中,也是不可能有人会胜过孔子,难道不是吗?反观中华五千年,又有多少的人崇尚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也就是欲通过武力来取得胜利。事实证明,他们统统都败在了主张理性、无害竞争且反对使用暴力的孔子的脚下!为什么?说到底,其根本原因就是理性的、无害的竞争是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而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是违背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所以孔子理性的、无害的竞争,也就是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才得以最终的、永远的取得了胜利。所以非理性的、有害的竞争,也就是不符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规律才得以最终的、永远的得到了失败。如果再往抽象里说,这就是天命所为,顺者昌,逆者亡。世界上这样的天大规律是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宗教所无可奈何的。其实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无条件的顺应天命,否则得到的永远是失败!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按照孔子思想,争有两种。一种是有害的;一种是无害的。
  其实,无害之争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我们说也说不完!
  譬如,作为一个射箭运动员,比赛中自己射了满环,而对手却脱了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谁也是一样的没有办法,而且还是无害。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十分努力的训练,这也是一种的争,对于别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同时也是无害的。
  再譬如,如果是一个围棋运动员,你自己可以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棋术,提高自己的棋艺,使得自己在比赛之中屡屡获胜,这对于别人来说难道是有害的吗?
  再譬如,自己非常地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成效斐然。既然如此,自己的身体就要强于别人,这难道对于别人也是有害的吗?
  所以说,无害之争的空间非常之巨大,这种空间的巨大有时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无害之争的巨大空间里不断超越,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成功,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如何辨别无害之争的空间究竟在哪里。
  无害之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身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企业、政府、政党、民族、国家、宗教等等之上。
 

回复:

八佾第八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不见于《诗经》。
  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绘,绘画。素,白底。
  起----犹发。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孔子的学生。
  始----现在开始。
  大意:子夏问孔子:“笑得好看呀,美丽的眼睛明亮呀,原本就长得白,再打扮就更漂亮了,”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有问:“那么,礼是不是继承志呢?”孔子说:“商呀,你真是能够起发我,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与学生子夏的一段简短的对话,其实是内容非常地丰富与饱满,且对于我国的影响十分的深远!
  与这段话相关的方面有以下的内容:
  1、《诗经》的内容与作用。
  2、对于我国绘画的形成与影响。
  3、《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我们首先讲《诗经》在这段对话中的内容与作用。
  子夏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这一句话的前两句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则不见于《诗经》,不晓得出自何处,但是这并不是很重要。
  《诗经.卫风.硕人》篇用白话文简单的讲是这个样子的:有一个女人叫庄姜,她是个美人儿;她的身体很苗条,穿一件锦绣的单衣,越发显得美丽。她是齐侯的女儿,嫁到卫国做了卫侯的正室夫人;她还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是邢侯妻子的姊妹,那谭公又是她姊妹的丈夫,更可见庄姜的尊贵了;她的一双手像那茅草嫩芽般的又软又白,她的肌虞像那冻结的猪油般的又白又滑;她的颈项像那蛀虫般的又白又长;她的牙齿像那葫芦子般又白净又整齐;更生着小蝉般方正广阔的额角;和蚕蛾般细长弯曲的美貌。她很伶俐的一笑,笑容还留在嘴角上,她很美丽的眼珠,真生的黑白分明!这美人般的庄姜,她的身体是很细长的......。
  摘自江阴香《诗经译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诗经》的内容与作用。
  既然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为什么子夏还要问孔子“何谓也?”其实,子夏所问的就是这段诗句的作用。
  孔子用绘画的比喻作了回答,说是“绘事后素。”所谓“绘事后素”就是在一个白底子上作画。它的确切意思是:本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没有的,所谓“后素”,也就是白底子是也。虽然是白底子,但是作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白底子还是存在的,仅此而已。此外,是人们在这个白底子上“绘事”,也就是绘画,才画出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图画。也可以理解为:本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没有的,虽然存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事实,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另外,由于孔子的“绘事后素”这一思想,后来还发展出中国画的绘画传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对于我国绘画的形成与影响。
  我们知道,纯粹的中国画的产生是出于孔子思想。一是“绘事后素”;二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山水画是也。
  所谓“绘事后素”就是在白底的纸张上面作画,而且是以墨作画,体现素;所谓山水画,就是以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
  佛教有自己的绘画传统,其绘画大都绘画在窟中,且也不是白底;也不仅仅是黑墨,而是多彩的。
  当然西方也有自己的绘画传统,以油画为例,油画是将油彩涂在了帆布上,以表现其主题。西方的油画不存在“绘事后素”的问题。
  我们以前曾经说过,孔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是非常远大的;也可以说,孔子这个中华民族大树的巨根上面生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其中就包括中国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子夏说“礼后乎?”子夏的这一句话太重要了,他说出了《诗经》与礼的关系及其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子夏的这一句话还有这样的意思,后来的礼就是从这里[《诗经.卫风.硕人》]产生的吧!
  其实,《诗经》中诸多的行为与观念后来变成所谓的礼,可以说,与子夏的这一句“礼后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以上讲过,《诗经.卫风.硕人》篇中有这样的观念:有一个美女人叫庄姜,她的身材苗条,穿着锦绣。她出身显赫,又显尊贵。她的一双手像那茅草嫩芽般的又软又白,她的肌虞像那冻结的猪油般的又白又滑;她的颈项像那蛀虫般的又白又长;她的牙齿像那葫芦子般又白净又整齐;更生着小蝉般方正广阔的额角;和蚕蛾般细长弯曲的美貌。她很伶俐的一笑,笑容还留在嘴角上,她很美丽的眼珠,真生的黑白分明!这美人般的庄姜,她的身体是很细长的......。
  以上的这些美人的标准后来全都演变成今天我国大众化的审美标准,为什么几千年前美人的审美标准能够延续几千年不变呢?当然这是孔子及儒家的作用,但具体地说,此与子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真正将这些审美的标准延续下来的还有礼,也就是子夏所说的“礼后乎”,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子夏的“礼后乎”,而后人将《诗经.卫风.硕人》篇中美人的具体标准用礼的形式延续、传至今天。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通过子夏与孔子的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夏的“礼后乎”之思想是颇为肯定的。不仅如此,子夏的此思想还有“起予者”的作用。
  能够对孔子的思想有所起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子夏能够做到对于孔子的思想有所起发,可以说明子夏的能力所在。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诸多内容后来演变成礼,是受到了子夏得起发而成。事实上,《诗经》的诸多内容的确演变成了礼而影响我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子与子夏的这一段师徒之间的对话之所以非常的重要及珍贵,是在于他们之间探讨的是关于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这一点上,我们后人也从此而知道了礼为什么而产生和能够延续到今天的理由。
 

回复:

八佾第九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杞(qi起)----古国名,在今河南一带。相传杞国君主是夏朝后代。
  徵(zheng征)证明。
  宋----古国名,在河南商丘一带。宋国的君主是商朝的后代。
  文----典籍。
  献----指熟悉夏礼与殷礼的贤人。
  大意: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够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了;殷代的礼,我能够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原故。如果是足够的话,我就可以用来作证。”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孔子这一段话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主要讲的就是夏、殷的礼和其文献的问题。
  夏、殷的礼孔子都能够“言之”,看来礼在夏、殷就存在了。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我国的古人是如何重视礼的作用。不过十分遗憾的是,夏、殷的礼后来都已经失传了。
  如果将文献的文解释为文字的话,看来夏就存在文字了。不过我们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好在是算起来殷商距夏也是不远,夏有文字还是有可能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
  孔子的这一段话对于后世的深刻影响还在于对典籍研究求证的问题。
  夏、殷的礼对于孔子来说都是属于古典的,因为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证明;如果文献充足,孔子是可以对其进行证明的。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对于典籍进行求证的态度,由于孔子的这个态度,对于后世的典籍研究之中使用求证的方法开了新河,并一直延续至今。


   


  八佾第十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di帝)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灌----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也就是酒灌地以降神。
  往----[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后的仪式。
  观----观看。
  大意: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关于禘。
  曾经,殷纣将天下搞的大乱,“脯鬼侯以飨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殷纣。武王逝世后,成王还年小幼弱,周公就登上天子的位置,统治天下。六年以后,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制定礼仪制度和声乐典章,颁布度量制,从而使天下顺服。到了第七年,周公就将政权交给了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所以将曲阜封给周公,土地纵横七百里,兵车一千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这个祭祀就被称为禘。
  夏天六月,鲁国国君在太庙用禘礼祭祀周公,祭牲用白色公牛,酒尊用牛形尊、象形尊、刻有山纹的罍,行灌礼等等。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所谓的禘,实际上就是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禘是一整套的仪式。
  上面我们已经讲过,灌礼只是在这个禘仪式的开始部分。孔子只是看到开始的部分就不想看下去了,说明孔子所认为的正统的禘祭祀仪式已经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不然孔子不会“吾不欲观之”。
  说起来,在上几章里面,孔子都是对于礼进行的破坏行为表现出了气愤的态度。在这一章里面,孔子同样是对于破坏禘之祭祀的行为表现出了不快与无奈。
 
10  /  20  页   «678910111213»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