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逾---越出。矩---规矩。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称自己为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等等。其实这种做法非常的荒谬,所谓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等等是专指的孔子,而不是其他的人。也可以说,孔子四十不惑,你也四十不惑吗?孔子五十知天命,你也能够知天命吗?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够与孔子为同吗?这都是因为对孔子非常的无知而造成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关于《论语》里所讲的数字问题我们以上曾经讲过,譬如三,它不是一个整数意义上的三,它有可能是多的意思。孔子在此章里所说的数字也是一样,譬如“十有五”,它不仅仅是整十五的意思,它还有十五左右的意思。当然还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也是同样。对此,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哪里有这么巧,孔子刚好15周岁就有志于学;刚好40周岁而正好就不惑;刚好五十周岁就知道天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的这段话里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15岁(或者上下)。
2、立志。
3、学。
孔子15岁时就立志要学了。从今天看来,15岁就立志要学,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往往还都是一些孩子。若要想让这些孩子能有一定要学的志向,还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15岁时就立志要学了,可是我们今天许许多多的人整个一生都没有立下学的志向,对照孔子,这些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无论如何一定要立下学的志向,这样,会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人的知识都是从少至多,由简到繁的,不过这些知识积累的规律都是由学来贯串的,没有学,知识是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身上来的。
孔子15岁时就能够立志。所谓志,就是心意、志向,心之所之也。孔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楷模,无数的人为此而立志。我们今天学习孔子,就是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人有了志向,人生才有方向和意义。
对于孔子所立志的“学”历史上有多种的解释。对此我认为,无论如何孔子自己始终没有讲过这个“学”为何学,或者学的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后人就很难对此进行揣摩,搞得不好就会陷入穿凿。孔子虽然从没有说过他立志为学的具体情况,但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证明与考验,我们还是非常自信的说,孔子立志的所学,肯定是既有益于国家,又有益于人民的大学问!
“三十而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有很多的解释,而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立”字上面。
依我看:立有站立、挺立的意思。孔子此时所说的“立”也含有站立、挺立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此时已经在社会生活中站立并挺立起来,而且可以单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了,就是这样!
此外,我们在完成一首歌曲和剧本的创作,以及一台歌剧与舞剧的排练尾声时,各相关人员,特别是主创人员会经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差不多立起来了。这时的立的意思就是差不多了,可以参加演出了。这时的可以演出了,实际上就是说这首歌曲以及这个剧本,这台剧目可以承担演出的任务了。其实孔子在此所说的“立”是与上述所言的立完全是异曲同工也!
“四十而不惑。”
所谓不惑就是不迷惑。也就是对事物的所以然都有认知,并无所疑。
孔子似乎对人的40岁的年龄特别感兴趣,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还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按儒家所定,人,当然是男人,四十岁为成德之时。男人一般在40岁的年龄会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好像在人生的道路上猛然前进了一大步。
男人在40岁时的显著变化,按今天各个学科的分类来说就属于深度心理学范畴。
孔子的“四十不惑”除了孔子本人的天赋以外,恐怕也有今天所讲的深度心理学的原因。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的这句话是最要命的话,这句话的内涵太多太多。一句话,它包含了孔子的全部学问;也包含了中国的全部学问;当然也包括了全世界的所有学问。
这句话的核心是天命,也就是说孔子在50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那究竟何谓天命呢?
天命是这样的:据中外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共同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猿,初是爬行的,最终能站立起来生活是因为它发育出了近似于人的中耳。由于此,长时间的站立才不至于晕眩。长时间站立不至于晕眩,导致了其前肢的解放。前肢的解放,又彻底摆脱了它以行走为主要功能的限制,这样,猿才慢慢进化成人。之后,人发现了火的妙用,进而有了吃熟食的习惯;还制造出工具用于狩猎、生产等等。再以后,人类创造出了语言、绘画、文字、伦理、家庭、宗教、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等,直至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伴随着人类的伟大进化,其它动物却无此幸运。据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认为,有若干哺乳动物,如人类的近亲长臂猿、黑猩猩等等,至今尚未发育出近似于人类的中耳,当然就更谈不上直立生活了。鲸鱼,生活在世界上已有一亿多年,鳄鱼存活至今也有七千多万年了,它们基本没有变化;象、鹿、狮、虎,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当中也没有大的改变。唯独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世间的主宰。
回顾人类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进程,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有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人类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具有世间独一无二的超越能力,它超越了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空;超越了旧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使人类走到了今天。它以往超越着,现在超越着,将来必然继续超越。超越新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超越着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在超越的同时伴有巨大无比的毁灭能力和成就能力,凡是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毁灭;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成就。它就是这样在不断毁灭、不断成就中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就是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就是天命,这就是孔子的天命思想!
其实,天命思想并不是孔子所创造。天命思想在《诗》、《书》、《易》当中早有体现。
之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孟子说:“顺天则存,逆天则亡。”
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天不变则道亦不变。”这个天,就是天命的天,道就是天道的道。其实,天命与天道完全是一回事。
朱熹对孔子天命思想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老子有天道思想;墨子有天志思想。其实,与孔子的天命思想都是一回事。
“六十而耳顺。”
耳朵是一个人接受各种信息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在耳朵所接受的总信息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人所说出的语言。人的语言包含着相当复杂的信息,这些复杂的信息都有可能通过人的耳朵而进入人的大脑来进行充分的处理,从而得出所谓的正确结果。
“耳”和“顺”是两个虽然紧密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耳”是负责接收信息,而“顺”则是相关信息的处理系统。
孔子的耳大概与众人没有什么差异,对于人的语言等都能够听得清楚。但孔子的“顺”,也就是相关信息的处理系统估计就与众人有着巨大的不同了。
由于孔子的超级能力所至,所以说孔子的“顺”,也就是相关信息处理系统非常的发达,无论什么样的相关信息,只要进入孔子的耳朵便很快就“顺”,也就是很快就通过大脑处理好了并以最快的速度得出非常正确的结论。
用通俗的话讲,孔子的“耳顺”,是说孔子非常会“听”话。无论你说的什么话,这话只要到了孔子的耳中,他就可以很快的分辨、总结出你的话里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六十而耳顺。”
儒家讲究“知言”。此外,儒家的重要价值系统“”圣人”的圣之繁体字也是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口,下边一个王。其意义是先会听,然后再说,这样才可以称王。从这个意义上说,用耳去“听”是十分重要的。
“知言”无外乎是通过听与看的手段而实现的。看,暂且不论。通过听而知晓对方所言的全部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括所言人的语气、语调等等,所谓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是也。
圣人当然是首先要非常会“听”的,不然成不了圣人。不过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无论如何也要学会“听”的功夫,不然就无法成为一个取得成就的人。不会“听”,就是“聋子”。对此,还从来没有听说一个“聋子”会有什么出息。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功夫在“听”外,没有“听”外大量的知识积累,你是无从“听”起的。那我们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才能够尽快的掌握“听”的能力呢?我在这里可以告诉你一个最简单、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原因是我国几千年来基本都是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所提供的价值系统来运作的,宏大到治理国家,细微到一投足、一举手,都无不打上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烙印。这就是说,你好比已经掌握了埋藏宝物的秘密地点,取得宝物岂不如是囊中取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七十三岁、孟子是八十四岁辞世的。所以社会上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俗语。
孔子这段对自己经典的总结语录大概成于孔子逝世前至七十岁之间,因为孔子是七十三岁逝世的,而这时孔子已经总结了他七十岁以前的人生所有经历。
“从心所欲”是无论怎样想与怎样做的意思。逾是越出的意思。矩是规矩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质上就是孔子到了七十岁的年龄,无论怎样想与怎样做,都不会越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规矩范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学习孔子的这一段语录主要是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孔子唯一的一个对于自己一生的最全面地总结。
2、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最全面地总结胜过任何人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3、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超越的一生,最终达到了人生最光辉的顶点。
4、孔子的这个思想奠定了中国的老人在老年期照样可以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了老年人完全可以担任重要职务而治理国家的中国特色的传统。
5、孔子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中华民族“活到老学到老”的优良传统。
6、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孔子的人生经验,虽然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孔子的人生高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孔子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营养与智慧,来充分的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