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1  /  20  页   «7891011121314» 跳转 查看:23795

《论语》今解

回复:

八佾第十一章。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或问----有人问。
  禘----曾经,殷纣将天下搞的大乱,“脯鬼侯以飨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殷纣。武王逝世后,成王还年小幼弱,周公就登上天子的位置,统治天下。六年以后,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制定礼仪制度和声乐典章,颁布度量制,从而使天下顺服。到了第七年,周公就将政权交给了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国家有功勋,所以将曲阜封给周公,土地纵横七百里,兵车一千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和乐章来祭祀周公,这个祭祀就被称为禘。
  说----道理。
  示----摆出来给人看。
  诸----之于。
  斯---这里。
  掌----手掌。
  大意:有人问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关于孔子对于禘(周公)的态度。
  我们已经知道禘的来历与意义,也可以说禘与周公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禘就等于周公。
  孔子对于周公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这两段语录之中:
  1、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所谓不复,就是不经常。由此可知孔子是经常的梦见周公,再由此推断是孔子对于周公的神往与崇敬!
  2、子曰:“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夏、商、周三代之礼,至周大备,所以孔子从之。
  周公简介
  周公姬姓,名旦,又作叔旦。武王胞弟。由于他的采邑(卿大夫的封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因此又称他为周公。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我们今人经常用的“天下”之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段语录。
  按照孔子思想,如果知道了“禘之说”,治理天下就如在手掌上放一件东西一样的容易。
  孔子所说的“禘之说”,其实质是指周公的思想及其所作所为,而不止仅仅是对于周公的祭祀。
  按照孔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之思想,周文王的思想全部由孔子继承下来了。
  周公的父亲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对于西周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既然周文王的思想全部被孔子继承下来了,那就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就是周文王的思想。此外,周武王、周公作为周文王的儿子,继承父亲的思想、遗志是无疑的
  有一句古语,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这样的说来,治理天下并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过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看我国几千年来诸多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王朝,那些帝王们其实是非常得清楚治理国家的奥秘。在他们看来,治理国家就像放一样东西在手上那样的容易,不是吗?
  孔子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用我们今天的思想来理解就是:用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放一件东西那样的容易,实际上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八佾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参与。
  大意: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不祭是一样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一章本身的信息量不大,只是表现孔子对于祭祀的态度而已,但是这一章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事实上,孔子是无神论者。之所以这样子说,是因为孔子有不少的无神论的言论。但是还有许多的人认为孔子不是无神论者,他们的具体证据就是这一章的内容,准确地说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其实这些认为孔子是有神论者的人,同时也是对待史料很不严肃的人。不错,这一章里面的确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文字,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不是一句孔子所说的话,而是其他人所说的一句话,孔子接下来所说的话只不过是接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所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孔子所说的话里面根本就没有有神论的任何信息。所以说,以此为据认为孔子是有神论者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事实上,这一章里面所包含真正的孔子思想是非常的清晰,这就是:孔子不参与祭祀,就如同不祭祀一个样,仅此而已。至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一句话,那是另外的意思!
  此外,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从以上这些事实来看,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无神论者,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孔子是个有神论者是毫无道理且没有任何根据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之思想在孔子整个思想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为什么孔子如此之重视祭祀呢?
  首先,祭祀得有一个主体。作为国家,这个祭祀的主体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他可以延续文脉,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在这个国家传播的过程,而所有这些只会有益于这个国家的发展。同样,作为一个家庭的祭祀的主体,对于这个家庭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得离开的。
  作为国家的祭祀主体,在孔子时代是禘,也就是周公。由于时代的原因,周文王的思想由孔子继承了下来。之后的几千年,实际上是孔子的思想主宰了我国的历史。由于这样的现实,实际上孔子就成为了我国国家的祭祀主体。今天以国家的名义祭孔,其实质就是一种这样的祭祀,同时也起到了由此而治理国家的作用。这种做法的来源,就是孔子的“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的思想。
  作为一个家庭的祭祀,他的根本作用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可以说,用祭祀的方法来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这样良好的社会效果最终只会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实,对于一个祭祀的主体来说,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较比我国对于孔子的祭祀来讲要复杂和繁缛的多。可以这样简单的说,作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信教徒生命的约1/4强都用在了对于上帝和真主的祭祀上面了,包括各种的宗教节日与仪式。与我国所不同的事,世界其他各个宗教都没有对于家庭的祭祀,而将全部的祭祀力量都集中在了上帝和真主等等祭祀主体的身上。
  在全世界,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和文化,祭祀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统一其思想与文化,以益于本宗教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回复:

八佾第十三章。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卫国大夫。
  媚----谄媚、巴结、奉承。
  奥----所谓奥神,就是室内的西南角。
  灶----五祀之一,夏所祭。
  天----天命。
  祷----祈祷。
  大意: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获罪于天命,就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了。[奉承谁也没有用]”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无所祷也。”
  所谓奥,就是奥神,也就是室内的西南角。所谓西南角,就是古人设神主或尊长居坐的地方。
  北京有个奥神男子篮球队,其实他们不一定知道奥神的确切意义,如果晓得其真正意义,不一定会取一个奥神的名字给北京的篮球队。
  所谓灶,就是灶神。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天,就是天命。
  我们在以上曾经说过,天命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然而,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有无比的成就与毁灭的能力,顺应它就存活或成就,逆反它就灭亡或毁灭,按照孟子的思想就是“顺天则存,逆天则亡”。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其实质就是逆反了天命这个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所以才“无所祷”,也就是没有存活和成就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媚于什么,或是祈求什么也是没有用处。也可以说,无论是人类、民族、国家等等,如要存活,就顺从天命;如要灭亡,就逆反天命。



   
  八佾第十四章。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视、借鉴。
  二代----夏、商两个朝代。
  郁郁----文盛貌又丰富、繁盛的意思。
  文----周文王思想。
  大意:“孔子说:“周代的制度[礼]是借鉴夏、商二代的制度[礼]而建立的,它[周文王思想]是多么样的丰富美好啊!我拥护周代的制度[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监于二代”不难理解,因作为后一个朝代,受到前朝代的影响,或者是从前朝代借鉴了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夏、商二朝代是具体如何影响,或者说周朝从夏、商二朝是如何借鉴的,借鉴了什么,孔子没有讲。
  “郁郁乎文哉”,这是孔子当时的感受。关于这一点,作为今人的我们,倒是能够感觉到一些周的“郁郁乎文”。譬如:我么今天读到的《周易》,顾名思义,当然与周有关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文王与周武王作了《周易》。从《周易》对于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这一点来看,也是“郁郁乎文哉”。
  《尚书》所讲,上起尧舜,下迄春秋的秦穆公。按虞、夏、商、周四代编辑,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
  《诗经》是有孔子整理删定而成,所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
  从《尚书》、《诗经》几千年来对于我国的深刻影响来说,“郁郁乎文哉”也是名副其实!
  由于确实是“郁郁乎文哉”,所以孔子“吾从周”便是自然的事情了。
 

回复:

八佾第十五章。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孔子。
  大----(tai太)
  大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大庙,即周公的庙。
  或曰----有人说。
  孰----谁。
  鄹----(zou邹)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河)在这里当过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大意:孔子到周公庙,每一件事情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一件事情都是问别人。”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嘛!”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一章的主旨是:
  1、孔子入太庙,每事都问,表明了孔子对待周公的态度。
  2、每事问的价值。
  3、入太庙,每事问是礼的组成部分。
  我们以上讲过,孔子对于周公是怀有非常崇敬之情的。这次通过入太庙、每事问的事实又再次证明了孔子对待周公的虔诚之态度。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由孔子所创造,每事问的价值系统究竟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呢?首先,所谓学问学问,学问就包括问。问有两种,一为向己之问;一为向人之问。所谓向己之问就是向自己提出问题,之后以期有所答案,进而获得学问;二为向他人提出问题,之后以期获得答案,进而获得学问。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宽度,也就是每一件事情都要问的问题。事实上,每事问的宽度是十分之宽广的。假如我们要去做每事问,试想,我们的学问会是个什么样子?
  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兴趣,假如没有每事问的兴趣,是绝对不会去每事问的;每事问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其毅力,假如没有每事问的毅力,是绝对不会去每事问的。那怎样做才会有每事问的兴趣和毅力呢?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最终使然。
  我们知道,礼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系统。所谓礼,其本质就是人为的制定若干程序以让人们去努力遵守,通过这样的方法,最终达到建立社会秩序,以期社会的稳定发展。孔子之所以将入太庙、每事问列为礼的内容,就是其内存有许多的有益程序可供人们遵守,最终可以建立社会秩序,以保证社会的顺利发展。





   
  八佾第十六章。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不主皮----皮,用皮革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以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是否能够穿透靶子。
  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为力不同科,指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大意: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最重要的是中的]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射箭运动也是以中的为目的,而不是要求箭要穿透靶子。
  孔子这段语录所体现得最为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不同,也就是差别,而且是古之道理。
  按照孔子思想,人是有差别的,因此而导致了“射不主皮”。也可以说,孔子的“射不主皮”的思想是用来说明“力不同科”的。
  其实,“力不同科”是人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所无法抗衡的,就如同人的五指不一样长一个样。
  其实,“力不同科”就是人的差别,这种的差别是永远伴随着人类的,是无法消灭的。
  人的差别最终来自于个人自身的不同,譬如智力、体力、遗传、性格等等。所以说,差别是自然的。
  孔子之所以说“古之道也”,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人是有差别的这个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人是存在于差别的,差别最终演变成等级,所以说人是存在于等级的。
  人存在于等级,而且正视人的等级,尊重人的等级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立场与观点。同时,正视与尊重人所存在的等级就是正视与尊重作为人的一种客观规律。
  所谓平等的思想与观念是虚伪的,也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不平等就是最大的平等。此外,从平等思想与观念产生地的西方来看,不也是处处等级森严吗?所以说,平等作为一种思想与观念存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作为一种理想或者目标来追求和实现则是非常幼稚与可笑的。
  孔子科的思想影响至今,譬如科学,还有医院里的内科、外科、皮肤科等等;再有政府与企业里的行政组织,某某科等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按照孔子思想,是人的差别产生了等级。等级的产生是自然的,也是悠久的。
  等级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在其它的动物中间也是存在于等级的,譬如象、狮,狼、猎犬等等。
  这样看来,等级不仅仅在人类中是需要的,就是在其它的动物中间也是需要的。为什么呢?是秩序,是秩序的需要。无论人类或是其它的动物,秩序是万万须臾不可离的,若要是离开了秩序,这个群体将会乱作一团而无法正常的生活。所以说,我们要安定和谐的生活,就必须得有秩序,秩序的建立必须得依靠等级,这就是等级的重要性。
  有许多的人认识不到等级的重要性,动辄就要求取消等级,妄想达到所谓的平等。殊不知,等级取消之日就是秩序失去之时,而秩序的失去则就意味着混乱的开始。这种的道理岂不是孔子所说的“古之道”吗?更进一步的说,这种的“古之道”应该古到几百万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以前吧!难道不是吗?
 

回复:

八佾第十七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shuo硕)----朔,农历每月初一。告朔,古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将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将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的规定每月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称为“告朔”。
  鲁自文公开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而子贡欲去之。
  饩(xi系)----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尔----你。
  赐----子贡。孔子的学生。
  大意:子贡要将每月初一祭祖庙的活羊去掉。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个羊,我却爱惜那个礼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于“我爱”。
  我们常说,孔子思想对于我么今天的生活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我爱”就是其中一例。
  我们现代人常说的“我爱你”的“我爱”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段语录。
  现今,有许多歌曲的歌名都有“我爱”两个字。譬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等。
  我们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于我们今人的影响之深,也可以说,孔子思想早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难道不是吗?
  关于礼。
  礼是孔子经常表述的价值系统,但什么是礼,孔子始终没有概括地总结,或者说是给与礼一个定义。所以说,这就对我们后人冒然给与礼下一个定义留了机会。
  在给与礼下定义之前,我们不妨借鉴《礼记》。
  顾名思义,《礼记》为礼所记,当然是礼多多也。
  我们举一例。《礼记》有关于男女作揖的规定:作揖时,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礼,就是人为的规定。包括礼节、礼貌、礼物等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于礼。
  我们知道,礼的本质是秩序。这个秩序是包括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秩序,非常的繁杂。其中大到国家、社会、民族等等所需要的秩序;小到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秩序。怎么样才能够建立起这么多的秩序呢?就得由小到大,由简到繁。譬如作揖的动作。作揖的动作是分为男女的,完成这样的动作并不困难,但是这个作揖动作的意义却不一般。一个意义是完成了礼节,二个意义是区别了男女。就是这样一个作揖的动作,人们既方便实施,又养成了尊礼的习惯。孔子及儒家就是这样创造了无数的类似于作揖这样的礼节让人们来遵守,由于做起来比较简单,人们可以习以为常。由于人们有了遵守许多比较容易遵守的礼节的习惯,之后遵守比较大的及复杂的礼节就可以容易而且方便做到了。我们还可以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例。交通规则不是让人们遵守人们就遵守的,假如交通规则让人们遵守人们就遵守,那遵守交通规则还会是一个社会问题吗?所以说,人们要从小事开始做起,从遵守小的规则做起。等小的规则遵守起来没有问题了,遵守大的规则就可靠的多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若欲大大小小的秩序都让人们遵守得很好,手段只有一个,从小的方面做起;这个小的方面就是礼的比较容易掌握的那一部分。相反,如果不从是礼的比较容易掌握的那一部分做起,所谓国家的大大小小的秩序是无法让人们去遵守的。今天我们所看到国家个各各方面的乱象丛生,就是失礼所为。让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都有一个个能够遵守的秩序,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这个样爱礼的根本原因所在。
  



   
  八佾第十八章。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大意: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事君之礼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哩。”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事君的事为侍奉的事,君为君主的君,为什么要对君主进行侍奉呢?我们将君与事君共同讲解。
  首先讲君。孔子此说的君为君主的君,也就是说,孔子此讲的君就是指君主。那何谓君主呢?为什么会有君主呢?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群居的动物还有很多,譬如象、狮子、狼、野牛、野马等等等等。群居的动物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共同拥有头领。对于人类来说,这个群居动物的头领就是君主,只不过这是一大群人的头领罢了。关于群居动物产生头领的问题是一个自然的问题,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改变的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问题。
  对于人类来说,小群有小头领,大群有大头领,最大群体的头领就是君主,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无论如何,群体的头领或是君主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这也是群体头领或是君主的自然规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群居的的动物之所以能够自然的产生头领,首先是因为这个群体需要一个头领,其次是因为有头领是非常益于这个群体的生存。换言之,这是群居动物自身进化当中一种自然的形成。
  为什么要侍奉君主呢?我们已经知道,群体的君主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之所以君主,也就是头领为一人,就是自然产生的头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排他性,就是因为头领为一人这样的法则是最有益于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否则不益于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一个群体,头领或是君主只能够是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其他的人是不能够成为头领或是君主的,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以成为头领或是君主的。这怎么办呢?是维护或是不维护这个群体的头领或者是君主呢?后果是十分的明确:维护将意味着非暴力,不维护就意味着暴力,因为群体的头领或是君主本身就自然的具备着强烈的排他性。在这时,孔子是选择的维护,更准确地说是选择了“事君”,也就是侍奉君主。
  孔子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大司寇;五十六岁时摄相事。我们从孔子的这些经历当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有“事君”的事实。但孔子也有不“事君”的事实,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孔子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转身而离。实质上,孔子的这种不“事君”的做法是代价最为小的一种不“事君”。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此说的“尽礼”之礼,应是事君之礼。这个事君之礼究竟出自何处不得而知,大概是出自《周礼》吧,可是我们早就见不到《周礼》了。当然,关于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好在我们通过孔子晓得了“事君尽礼”的重要性,对于失去的我们还可以继续再创造。
  孔子在此所说的“事君尽礼”,其实质就是围绕如何事君建立诸多规矩,这些规矩就是所谓的事君之礼。所谓事君之礼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君主的地位,以确保其头领的作用,使得某一个群体生活得更好。事实上,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人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侍奉君主的规矩,也就是礼。这些礼在维护和延续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按照孔子思想,事君不但要有事君之礼,还要尽事君之礼。所谓尽,就是要做的彻底。
  我们今天的社会上上下下之所以乱作一团,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缺乏对于我们总头领地位的维护与尊重。这样下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能够稳定正常吗?所以说,作为一个社会要稳定正常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头领,也就是君主的问题,其次就是事君的问题。
  西方社会为什么会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很好的解决了头领的问题,也就是上帝的问题。西方人将上帝作为了他们世世代代的、总的、永远的头领,做极其侍奉之能事,所以才有了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其实,作为人类本身生活的本质规律基本相仿,只不过是具体的运作方法不同罢了。西方人将他们的总头领定为了上帝,而且是永远的。我国的人是将其总的头领定在了君主的身上,是不断变化的,仅此而已。
  西方世界的总头领是神而不是人;我们的总头领是人而不是神,这就是东、西方在本质上的差别。由于众多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盲目且愚蠢的学习西方在人之中没有头领的做法, 其结果是将我们这个本来在人之中设立头领的习惯破坏得体无完肤,最终是相当于我国这么一大群的人失去了头领。如此这般,混乱与灾难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如果要使我们的国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孔子的思想,真正建立起君主,也就是头领的强有力的地位及其围绕其再建立起一整套礼,也就是规矩来保证君主或是头领地位与尊严,而且是要将其完完全全的执行好。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够长治久安!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在对待“事君尽礼”的问题上,孔子说的是“人以为谄也”。我们知道,人是孔子思想当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
  孔子思想之中还有民、君子、小人等其他的价值系统,不过人是包含最广的价值系统。也就是说,人的价值系统包括民、君子、小人等价值系统。孔子之所以说“人以为谄也”,就是说有相当的人实际上不懂得“事君尽礼”的道理。
  事实上,真正懂得“事君尽礼”道理的人的确不多,尤其是在今天!
 

回复:

八佾第十九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鲁君,姓姬,名宋。孔子在定公时任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大意: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君主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定公作为鲁国君主,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这样的问题真是身感体受,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定公向孔子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今天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便是在全世界各种的文化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质上,君主就是人群中的头领,而臣就是君主的近僚,仅此而已。在这一点上,只要是人群,就存在于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你是什么样的国家、民族与文化,只不过是这个君主的定位不同罢了。基督教将君主的位置永远的留给了上帝;伊斯兰教将君主的地位也是永远的留给了真主;而佛教则将君主的地位也是永远的留给了释迦牟尼;道教则将君主的地位永远的留给了老子,唯独儒家不同,孔子及儒家是将君主的地位留给了能够担当国家君主重任而且是变化着的人。定公所问的君主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大自然的规律是:只要是群居的动物,就必须存在头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必多费口舌了。那么,在我们现在的今天,我们中国这一大群人的总头领是谁呢?问题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目前我们中国人究竟有多少的人知晓这个道理?我们再大担一点地问,就是目前坐在头领位置上的那位“君主”,他是否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如果要是懂得这个道理,那还好办一些;如果要是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可就麻烦大了,我看现在这个道理他是不懂得的可能性大。
  现今的社会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也就是私人的各个组织如何办?古时的中国,是农耕社会,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上有一个君主也就可以了。现在的社会中有那么多的私人组织,这些私人的组织如果是一群人的话,那他们的头领究竟应该是谁?这是一个问题。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原本不是中国的,它是一种西方的产物。所以说,这种产物在西方是顺理成章的,企业这一群人不需要有头领,因为已经存在上帝这个人群的总头领了。而在我国则不同,企业如果没有头领就不可以,而有头领又违背了企业原本就不需要头领的初衷,这实质上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不融合的问题。
  按照我国的实际经验来看,一个头领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生与死的大问题。说到底,这是中国文化,更准确地说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所起的作用而致。
  既然我们无法脱离中国文化的限制与影响,那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学习与体会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于君主,也就是头领的理论,以便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事业,难道不是吗?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按照孔子思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虽然君臣的地位没有改变,但是君臣关系是不同的。君对于臣是使;而臣对于君则是事。目的于结果也不同,君使臣是以礼,而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所谓君的地位就是一群人的头领,所谓臣就是头领的幕僚,也就是帮手,所谓民就是附庸,这个关系是一种大自然所定的规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君,别人就是臣或民等等;如果别人是君,那你肯定就是臣或民等等。当然,这是在一群人里面所肯定会出现的现象。
  对于以上规律的认识非常的重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孔子预测到2500年后,中国出了个杨神经,专门创造了这个词语,是给杨神经专门打造的专用名词。现在你们体会到了孔子的伟大了吧?
  孔子是圣人,具有预见性,他知道2500年后中国必然出现一个世界伟人,他知道这个振动论在短时间内不被大家接受,难免使得杨神经郁闷,为了宽慰杨神经,他提前做了个专用词语赠送。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君对于臣是使的,使就是使用、指使,这突出的表现出了君的主之地位,而臣则处于仆的地位。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起君主的绝对地位,而产生出巨大的威慑力量。这种巨大的威慑力量对于秩序、稳定、发展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帝是所有基督教徒的君主,他们在上帝的面前及其的渺小,卑微;他们是上帝最虔诚的奴仆,他们可以扑倒在上帝的面前亲吻其足面;他们甚至可以为了上帝做出一切可以做出的事情,等等等等!西方世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建立起了持久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上帝的召唤下,一路发展到了今天!
  其实,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宗教,总体来说都是与基督教差不多。而他们的教主,如真主、释迦牟尼、耶和华等都是教徒的绝对君主,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对待教徒们的态度岂止是使用,那简直就是奴使。
  所以说,人群必须得有头领,有头领就必须维护他的统治地位,有统治地位就必须对于被统治者行使权威。所谓“君使臣”,就是头领、统治地位和行使权威所构成的综合体,不是吗?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孔子只是说“君使臣以礼”,而没有具体地说这个礼为何。思想起来,大概是周礼吧。可惜,我们已经见不到周礼了。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这个价值系统还是存在。
  周礼究竟是何时失传的,我们很难确定。但是后人按照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价值系统来完善这个礼是可以的,譬如“君为臣纲”等等。“君为臣纲”可能是后儒在孔子的“君使臣以礼”价值系统框架内所创造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有了这个“君为臣纲”的价值系统,就可以使得孔子所创造的“君使臣以礼”的价值系统变得非常容易的操作。也可以说,“君为臣纲”的价值系统还可以使得孔子“君使臣以礼”的这个价值系统变得非常有延续性及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再说,这两套价值系统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系统来为国家服务。
  所谓的“君为臣纲”是随时的,这个样就可以创造出许多时宜的礼,按照这些礼君使臣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但是,作为君主,一定要按照这个礼来使用臣,这才完全符合孔子的“君使臣以礼”的思想。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君主应归使用臣且是按照礼,不然就破坏了人类的自然法则,而且人类的社会生活还无法保证正常,这岂不是乱作一团吗?
  其实,在人类的群居生活当中,只要是有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头领。大群有大头领,小群有小头领。譬如国家,就有君主;家族就有祖父;家庭就有父亲等等。
  董仲舒为我国大、小人群的生活秩序做出了贡献,他创造了“三纲”。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刚”。这样,在国家这个大群体;在家族、家庭这个小群体都统统建立起了谁为头领的机制。有了这个机制,便完全符合了人作为群居动物而必须得有头领的自然规律,进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秩序。
  假如我们完全没有,或者将这些人群头领的机制破坏殆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不言而喻!所以说,我们应该对这些人类的头领规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不言自明!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我们知道,企业的形式不是出自中国,而是出自西方。我国只有作坊,而从来就没有企业。
  说到底,企业也是一群人的组织。在这一群人的组织里面,作为西方文化,它实际上是没有作为个人的头领,它所谓的头领就是董事会,是一小群的人。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的头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除此之外,不允许有任何的头领出现在上帝的面前。而在我国,由于没有上帝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大小的人群,其头领都是由人来担任。这就带来了问题,这就是,在我国企业的这一群人中究竟怎样讲头领的问题?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如果按照中国文化,头领不仅是有,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人。如果按照西方文化,企业不应该有头领。这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企业就从更本上发展不好。
  我国的文化发展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难上加难;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正相反,一东一西,一左一右,所以说融合西方文化也是非常的困难。
  在中国,最终企业的头领必须是由一个人来担任,这一点无论是谁都改变不了。即便是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也改变不了头领是一个人的中国情结。也就是说,即使你无论怎样的努力,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也改变不了企业这一群人的头领就是由一个人来担任。说到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力量!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君使臣以礼”。
  在我国今天的社会,虽然不注重君臣之说了,但是,他是被另一种关系所取代了,那就是所谓的上下级的关系。其实,说白了那还不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关键就是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这种的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抗拒的,难道不是吗?
  其实,抹煞君臣关系,提出上下级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文化价值上的阉割,其效果不亚于掩耳盗铃,虽然这些阉割之人还自以为是,只不过是一些蠢材罢了。
  事实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人类是无法改变人群----首领这个自然规律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承认这种关系,不要搞那些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的所谓的上下级关系。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君是人群的头领,是一把手,是说了算的等等。而臣则是被使用的,是从属的,是助手等等。这是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既然如此,作为臣应该如何是好呢?当然是“臣事君”,也就是臣事奉君了,这既是孔子的思想,也是自然规律的充分体现,难道不是吗?
  “臣事君”既然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统统通行,而并不在意是什么样的文化种类,难道不是吗?
  在西方的基督教里,上帝就是人绝对的君主、是独一无二的君主、是永远的君主。这样看来,作为人,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永远的都是上帝的臣民,不是吗?既然人与上帝永远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那还不是臣民事奉君主。所以说,就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里,仍然逃不出孔子“臣事君”的思想。
  与西方基督教同样的道理,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道教都是一个样子。他们的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老子都各自分别是自己信徒的绝对君主、独一无二的君主、永远的君主。而他们的信徒则是他们永远的臣民。作为臣民,当然要事奉君主了,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孔子“臣事君”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过,孔子“臣事君”的思想之背后是隐藏着人群----头领的世界自然规律。
  人群之中必然要产生头领,这是自然规律,当然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多说得了。但是,这个头领究竟归属于谁,还是有说头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道教都是将君主的地位毫不犹豫的交给了上帝、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和老子,而且是终身制,是永远的!所不同的事,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将这个君主的地位交与了非终身制的人,也就是天子、也可以说是后来的皇帝。诚然,孰优孰劣,在此不是我们评判的时机。
  在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使用上,孔子及儒家思想与上述宗教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是宗教与否的区别之一。上述宗教是将君主定位于在上帝、真主、耶和华、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身上,而孔子及儒家思想除了将最大人群的头领定位在君主身上之外,还将一些比较小的人群,譬如家族、家庭的头领定位于祖父、父亲的身上,所谓“三纲”是也。此外,孟子还有“父母官”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官”也是某一群人的头领。所以说,在人群----头领的自然规律的认识与使用上,孔子及儒家思想与各个宗教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各个宗教比较单一,而孔子及儒家思想则比较复杂。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作为人类,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头领,这是自然规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对于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少的人不晓得这个规律。不晓得这个规律就与这个群体的头领进行争斗,其结果是争斗的黑天蔽日,一塌糊涂!
  我认为,对于每一个群体的头领都不要展开不合宜的斗争,因为斗争是需要代价的,有时斗争的代价是十分的巨大与残酷。说到此时会有人表示疑问:如果赶上一个好的头领还好说,正巧是一个万恶的头领怎么办?难道也不需要与他斗争吗?事情是这样的,凡是斗争,就会有牺牲,这是常理,是人就会明白。我说的意思不是不斗争,而是更巧妙的斗争。这个更巧妙斗争的方法就是:离头领,也就是离君主而去。正直的、优秀的人都离开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小人与庸才,难道这个君主能够依靠这些小人与庸才成就事业吗?恰恰相反,这些个小人与庸才只会是加速君主的倒台。既然如此,用这样的方法与不良的君主斗争难道不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当然,是斗争就会有代价。不过,这种斗争的方法是代价最小的一种斗争方法了。
  这种离开的斗争方法,在企业中对待不良的头领,也就是总经理时可以使用。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既然君主是头领,又是人群的自然规律,作为非头领的臣当然应该对于头领,也就是君主进行事奉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还有头领与非头领的区别吗?还要头领作甚用?再者说,作为头领,顾名思义是一个是头;一个是领。是头就是指挥的中心,就是用来指挥肢体的,作为肢体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头对其的指挥,否则还称其为头和肢体吗?如果作为肢体据不服从头的无条件的指挥,请问,他还能够是一个正常的人吗?实质上,作为“臣事君”就是这样一个头与之体的关系,难道不是吗?作为领,就是领导;就是头领导着肢体进行运动,作为肢体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其的领导,否则还称其为领吗?所以说,君主就是头,臣等就是肢体。君主生来就是作为总指挥的头,而作为臣,生来就是被指挥的肢体。这就是人类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孔子才说:“臣事君”。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关于“臣事君以忠”。
  所谓忠,就是“尽己之”,也就是尽其所能。
  作为臣,事奉君就应该尽其所能。这就是孔子所说“臣事君以忠”的根本意义所在。
  以上我们说过,君主是头领;是指挥等等,臣是从属;是被指挥的等等。所以说,作为臣若不从属与被指挥,这个君臣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人类的群---头领的自然规律也就失去了意义。但,这永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作为臣,你必须就得对于君忠,也就是尽其所能,否则就破坏了君臣关系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自然规律。不然,可以不做臣,也就是可以解除所谓的君臣关系,这样就可以没有机会忠君了,也就是对于君尽其所能了,不是吗?
  我们可以以狮群为例:既然是狮群,自然有狮王。如果狮群中的非狮王拒绝其领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除非这个不服从领导的狮子离开狮群,难道不是吗?狮且如此,难道人还不如狮吗?
 

回复:

八佾第二十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ju居)----《诗经》中的第一篇。
  乐(luo洛)----快乐。
  淫----乐之过而失其正。
  伤----哀之过而害于和。
  大意: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淫荡,忧愁而不悲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目前这是孔子对于《诗经》第二次定论性的语言,第一次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按照孔子的这一段语录,是专门讲《关雎》的。对此,我们为了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首先我们要说说《关雎》。
  《关雎》是《诗经.周南国风》中的第一篇。据朱熹说是“《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周文王时)宜配君子。”
  《关雎》的大意是:“一声声啼叫的雌雄雎鸠鸟,在河水中的陆地上,他们也知道互相恋爱的呢!如今有一个幽闲贞静的美女子,那才德兼备的男人,一定愿意去求他做夫妻的。长短不齐的荇草,浮在水面上,忽左忽右的流动着;好比这个幽闲贞静的美女子,合了男人得意,不论醒时睡时,都想去寻访他哩!如果寻访他不到,那就醒时睡时心理牵挂着他,想得长久啊!长久啊!身子在床上翻来覆去,再也睡不安稳了!长短不齐的荇草,在那水的左右,有人去采他下来,好比一个幽闲贞静的美女子,男人白他娶到家里来,像琴瑟弹着同样的声调,相亲相爱的住在一处!长短不齐的荇草,已从水的左右取到家里,可以煮做菜吃了;好比一个幽闲贞静的美女子,男人和他做了夫妻,像钟鼓一般的声声相应,过那快活的日子呢!”(江阴香《诗经译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为孔子的这段话是专门讲《关雎》的,所以主要以解释孔子的这一段话为主,当然也要结合《关雎》的相关内容,仅此而已。
  孔子讲:“《关雎》,乐而不淫......”,究竟何乐之有呢?
  《关雎》有“钟鼓乐之”。其实,孔子所说的“乐”就是“钟鼓乐之”的乐。那何谓“钟鼓乐之”呢?这就是:好比一个幽闲贞静的美女子,男人和他做了配偶,像钟鼓一般的声声相应,过那快活的日子呢!这里所讲的,说到底就是男女之乐!
  男女之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呢?我们知道,所谓男女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为了繁衍。为了达到最终繁衍的目的,人类必须得有性交,当然还得有快感。也可以说,快感帮助人进行性交。如果没有快感,也许人就不那么积极地去性交了,没有了性交,繁衍岂不是空话了吗?如果人类的繁衍出了不能之问题,那不就是等于没有人类了吗?所以说,人类的繁衍不能够有问题,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人类性交的快感所至。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钟鼓乐之”的乐,说到底就是男女性交的快感,只不过是用“钟鼓”掩盖而已!诚然,孔子所说得乐,更是男女性交的快感。所区别的是孔子没有使用任何的掩盖,而是直接的说了出来罢了。
  男女间性交有快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过问题是:一个男人与多个女人性交自然也是有快感,或者一个女人与多个男人性交也是有快感。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究竟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呢?其实,在孔子的这一段话里面都会有答案出现!
  另:为了方便大家,我还是将《关雎》之原文录于帖上。
  诗经 国风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我们要知道《关雎》在什么地方“不淫”了。按照朱熹的思想,“淫”,在孔子这一段话里面的意义就是“乐之过而失其正”。按照我国对于淫的传统解释也是有过分,过度;惑乱,放纵;沉溺;邪恶;淫荡,贪色等等。
  那么,在《关雎》里面,那一些方面被孔子说为“不淫”呢?换言之,孔子说《关雎》“不淫”,既然如此,《关雎》里面总得有关所谓淫的方面,或者说是有人认为是淫的方面。不然,孔子对于《关雎》不淫的思想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
  我认为:孔子所认为的《关雎》不淫的部分无外乎以下几部分内容。1、“君子好逑。”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我认为,以上三种情形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并不算什么。因为就算是淫,也只是个意淫。而“君子好逑”则完全不同,至于如何不同,我们以下再讲。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所谓君子,就是德之名;也可以说,君子就是有道德的人。
  所谓好,就是喜好,爱好。
  所谓逑,就是匹配、匹偶。
  这样说来,“君子好逑”的确切含义就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君子,他是一个喜好与善于匹配,也就是喜好与善于交配,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喜好和善于与异性进行性交的人。下面,我们将“君子好逑”打开来慢慢地说。
  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男女间的一切,最终是为了繁衍,离开了繁衍,男女间的一切将失去了意义。世界上其它的动物之所以存在雌雄两性,最终之目的也是为了繁衍,如果不是为了繁衍,所谓的雌雄还有何意义?难道不是吗?
  当然,繁衍就必须要性交。性交就是将其精液射入到女性的阴道之中,已达到其怀孕的目的,最终造成繁衍,或者说是最终达到繁衍之目的。
  我们知道,一只雄性的狮子霸占着许多的雌性狮子。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野马、猴子、猩猩等等众多的动物之间。这样看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而且这个自然规律不知道存在于世界上有多长的时间了,很有可能是有几亿年了吧,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总之是没有人能够将此说得清楚。在此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动物是这个样子,也就是一雄多雌?引用一句名言就是“一个茶壶,配了好几个杯子”?
  所谓的繁衍,就是必须得有非常有益于繁衍的大量的有利因素存在才可以,否则就无法正常的繁衍。所谓的非常有益于繁衍的大量的有利因素之一就是将非常有益于繁衍的基因保留以及续存下去。那怎样才能够将非常有益于繁衍的基因保留以及续存下去呢?那就是首先通过雄性间交配权的争夺,也就是交配权的竞争。既然是争夺与竞争,自然是优胜劣汰了,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胜者自然就是强者,强者所携带的基因自然是最有益于物种的繁衍生息了。为了使强者的基因更多的留在雌体身上供物种更好的繁衍之用,也就是所谓能够使强者的精液射进更多雌性的阴道之中,所以才会生有了一个雄性霸占多个雌性的现象。说到底,这种现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换言之,各种的物种就是依靠这种的自然规律才得以能够繁衍生息下来,而且是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是这样的生活了,不是吗?
  作为人,也是诸多物种的一部分,同样,他也离不开物种基本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换言之,人的优良基因如果能够很好的续延下去的话,对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也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也是离不开的,难道不是吗?那怎样才能够将人类的优良基因很好的延续下去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像其他的物种所使用的方法一个样子,将含有优良基因的精液射入到更多女性的阴道之中......。
  作为其它动物,交配权争夺胜者的精液里含有最有益于其繁衍生息的基因。作为人,是谁的精液里面含有最有益于繁衍生息的基因呢?那自然也是人中的强者,人之中的强者究竟是谁呢?按照人类的自然规律来讲,应该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那一部分人。这一类的人,按照《关雎》的定义就是君子。既然如此,作为君子当然是“好逑”了,也就是总想将自己的精液射入到更多女性的阴道之中了,难道不是吗?这就是人类与其它物种所遵循的繁衍生息的基本规律所共同的地方。
  孔子说“君子好球”而“不淫”的深刻道理也就是在于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为什么“君子好逑”呢?所谓君子,在这里指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在性交的方面历来是男性占主动,而女性占被动。这又是为什么呢?是这样的:作为男性,他有性交的主动性,也就是有将精液射入女性阴道的主动性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的,不然,人类的繁衍就会出现重大问题而不能够很好的繁衍。因为只有将男性的精液大量的射入女性的阴道,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繁衍的需要。与男性正相反,女性在性交时,也就是在男性的精液射入其阴道时是十分被动的,这样的被动也是为了人类更好繁衍的需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类为了更好的繁衍,必须是将其最好的基因保留并延续下去,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除了在性交方面保持男性的主动以外,还需要有女性在性交方面的被动。事情是这样的:在性交方面,如果女性像男性一样的主动,她对于男性选择的时间、空间等等,也就是说女性对待携带优良基因男性的选择的时间与空间等等方面就会大大折扣。也可以说,如果女性在性交的方面积极主动或者不加被动,她就很少机会选择到优秀男人的良好的基因。因为女性一旦怀孕,就失去了再次选择优良基因的机会,不是吗?女性为了使持有优良基因优秀男人的精液进入到自己的阴道,它就必须进行选择。而对于性交的被动,恰恰就是女性对经过选择的、持有优良基因优秀男人的精液进入到自己的阴道中的时间与空间等的实际需要。也可以说,持有优良基因优秀男人的精液进入到女人自己的阴道是选择的结果,也是被动的结果。规律是:有被动才会有选择,有选择才会有优良。相反,没有被动就不会有选择,没有选择就不会有优良。这就是女人在性交方面被动的根本原因,也同是在男女关系上被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以上生物学理论,完全可以证明“君子好逑”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我们必须对此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所谓“君子好逑”,它还存在于以下生理学和深度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作为人,君子无疑是其中的强者。用遗传学的话说就是君子身上所携带的基因是有益于人的繁衍的,作为被动选择型的女性自然是非常的希望这样人的精液射入自己的阴道,这就是所谓的深度心理学,这种深度心理学意义上的举动一般不易被人所察觉。由于以上男女所作的共同的努力,所以才造成了“君子好逑”的客观现象!
  作为人,他与其它的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发情期的问题。据说,世界上只有人类是具有长期的、不间断发情期的。换言之,人,特别是男人,自从性成熟以后直至失去性能力,这整个阶段都是发情期,他随时可以将自己生殖器插入女性的阴道之中完成射精,据说这个时间可以连续40多年之久。从这个生物学的意义上说,也是为了首先是人,然后是君子的所谓“好逑”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依据。
  作为一个男人,他可能有近50年的性能力。所谓性能力,就是可以将其生殖器插入女性阴道之中后完成射精。就是由于这一点,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男人,据说理论上一生可以射出的精液能够达到近百公斤。由于人类具备这样生殖能力的生理特点,也为首先作为人,其次是为君子的“好逑”提供了人的生理上的保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所谓好逑,得有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女性。如果没有女性的话,所谓好逑也不会成立。也可以说,对于好逑来说,必须得有女性的认可与配合,如果没有女性的认可与配合,也就不会有好逑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不妨举例说明。雄性河马对于雌性河马的追求是非常艰苦的,有时会有几匹雄河马同时追求一匹雌河马。这匹雌河马可以连续跑上几个小时,而最后能够跟上它的那匹雄河马被它所选中,成为它交配的对象。这是雌河马对于可以与其交配的雄河马选择的整个过程。
  人类在以上问题方面与河马一样,女性同样也存在着对于男性的选择问题,所区别的是人与河马选择配偶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由于人类远比河马复杂,所以说作为女性选择配偶的方式方法也相对复杂,而决不会只是用跟跑的方式来决定配偶的选择。
  就是在人类的今天,女性选择配偶的条件一般还都是锁定在所谓的人品上面。实质上,所谓的人品,就是一种优良的德行。而这种所谓优良的德行,一般都是存在君子身上。这样下来,君子本身就好逑,而作为君子好逑对象的女性也是非常乐意选择君子的好逑。一来二去所谓的“君子好逑”就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和演变成一种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的自然规律最后成为一种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按照儒家的定义,君子就是成德之名。所谓成德,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德行。
  按照现代医学科学的理论,人的健康最终是来自人的心理健康。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的长寿老人的经验之中得到证实。据这么多长寿的老年人讲,他们长寿的首要因素就是心胸豁达,所谓的心胸豁达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突出的表现。我们知道,良好德行的结果之一就是心胸豁达。所以说,只要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心胸豁达是他的必然之一。既然心胸豁达,一般情况之下,这个人的寿命就会长于普通人。寿命长于一般人,自然他的身体就会比较健康。有了比较健康的身体,反过来又非常利于君子的“好逑”,所以说,所谓的“君子好逑”是多方面形成的。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君子好逑”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观现象,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包含了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深度心理学等等众多学科的指示。对此我们决不能够抱有简单,愚昧的态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按照儒家的定义,君子就是成德之名。所谓成德,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德行。
  按照现代医学科学的理论,人的健康最终是来自人的心理健康。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的长寿老人的经验之中得到证实。据这么多长寿的老年人讲,他们长寿的首要因素就是心胸豁达,所谓的心胸豁达就是良好心理素质最突出的表现。我们知道,良好德行的结果之一就是心胸豁达。所以说,只要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心胸豁达是他的必然之一。既然心胸豁达,一般情况之下,这个人的寿命就会长于普通人。寿命长于一般人,自然他的身体就会比较健康。有了比较健康的身体,反过来又非常利于君子的“好逑”,所以说,所谓的“君子好逑”是多方面形成的。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君子好逑”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观现象,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包含了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深度心理学等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对此我们决不能够抱有简单,愚昧的态度。
  (因为以上将知识错打为指示,所以改过后补发一帖,抱歉!)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按照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君子有不是一种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有很多能力,这些能力表现在生活上就显得比较的方便与主动。而这些诸多的有利条件,为吸引女性的注意提供了机会。同时,这些生活能力极强的君子,也是女性钟情的对象。这样,“君子好逑”便更加得顺畅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没有人能够可以改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我国,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都是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些自然的规律,而且是非常的尊重这些自然规律,是由着这些自然规律来办事情的,所以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诚然,无论是谁,只要是违反了自然规律,一定会受到其自然规律的惩罚,而自然规律本身则毫发无损。
  我们知道,古时的帝王有“三宫六院”,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当然,我国的帝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帝王之所以妻妾成群,本身也是一个复杂体,也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但是,帝王之所以妻妾成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君子好逑”的问题。我们说,事实上也是这个样子,一般情况下,帝王是君子不疑。但是,既然是君子,他就会有“好逑”的问题。一个是帝王,一个是君子好逑,这如何是好?因为君子好逑是人的本性,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既然如此难道会让一个“君子好逑”的帝王随便到处留下“龙种”吗?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此不言而喻。事实上,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既然改变不了帝王君子好逑的本性,还不如就给他建立所谓的“三宫六院”。如此这般,既可以使帝王君子好逑,又解决了正统的问题,所以说,帝王的妻妾成群就是这样产生的。
  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君子,他们“好逑”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纳妾。纳妾制度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君子好逑使然,难道不是吗?其实,作为一般的男人,处于生理的原因,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好逑”的问题,怎么办呢?建立妓女制度。其实,从根本上讲,妓女制度的建立,就是由于男人的“好逑”使然,难道不是吗?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说“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的自然规律不仅仅是适宜于我国,它也同样适宜于西方以及许多的伊斯兰世界。
  其实,就是在今天,诸多的伊斯兰教国家仍然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所谓一夫多妻制,说到底,就是由于所谓“君子好逑”的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所以此不赘言。
  西方世界所信仰的基本都是基督教,由于神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要一夫一妻,亚当和夏娃也是一夫一妻,所以基督教国家就实行一夫一妻制。这是上帝的声音,谁对此也是没有办法。但是,上帝还说过男女可以离婚。由于这个原因,离婚对于很多的西方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尽管基督教中的天主教规规定男女不可以离婚,但是他们的婚外恋却很丰富,对此称作为浪漫!
  作为德国的前总理,施罗德就目前而言可以结五次婚,有过六位妻子;美国前总统里根,一生也有过多位的妻子;当然,同样的现象在西方国家是非常的普遍。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法兰西的浪漫是在全世界出了大名的,此不赘言。
  就是在今天,有许多的西方国家仍然存在与妓女制度,譬如荷兰、意大利、美国等等国家。
  综上所述,无论是离婚---再婚,可以造成事实上的“一夫多妻”以外;所谓“浪漫”的本质也是“一夫多妻”;当然妓女制度的实行其本质也是“一夫多妻”。这些所谓“一夫多妻”的现象的产生,说到底,其本质就是“君子好逑”的自然规律所为,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只要是人类,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逃不过“君子好逑”自然规律的限制与约束。所不同的是,形式上有些区别罢了。
  作为我国的今天,由于执政者的愚昧和无知,他们将我国传统的“君子好逑”的价值系统毫无道理的全面破坏了,又去盲目学习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其结果是:西方的“一夫一妻制”是“学”来了,但是对于人家的“离婚制”与“浪漫”却消化不良。因为在我国,他的价值观是妻妾可以,但“离婚”与“浪漫”为不齿。所以说,现在的情况是整个一“四不像”;既不中,也不洋;上不去,下不来;又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君子好逑”之自然规律;所以说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乱成一团,好生热闹!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里的全部内容都是无邪的。换言之,《诗经》里的全部内容都是正义的。既然如此,“君子好逑”是《诗经》的内容,自然是正义无疑了。
  此外,孔子还说“《关雎》,乐而不淫,......”。《关雎》中能够与“淫”有联系的语句可能就是“君子好逑”,但是孔子却说“不淫”。按孔子这样的讲来,“君子好逑”既是不淫,又是正义,难道不是吗?
  事实上,“君子好逑”是自然规律,面对这样的自然规律,孔子自然说是不淫与正义了,不是吗?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谓哀,就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所谓伤,就是哀的并不过分。
  我们知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确是悲哀,但是仅此而已。如果再过分,就是伤了。如果是伤,就有可能会出现麻烦了。
  以上我们曾经说过,一般情况下的男人因为其生理的原因都是“好逑”的,这是自然规律。就因为是自然规律,所以才会出现“求之不得”的现象。“求之不得”,自然就会“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了,这很正常。按照孔子思想,这就是哀。如果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哀仅此而已,控制在此范围,它还不会发生危害,因为仅是哀嘛!如果将哀过分,变成为伤,就有可能会出现大问题。我们知道,作为男人如果是“求之不得”,再加上控制得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危险。就是在今天,男人因为“求之不得”而发生的各种各样伤害的问题还少吗?譬如杀害,伤残等等。所以孔子说“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会伤,所谓哀伤是也。我们今人所常用的哀伤一词的来源就是出自孔子“哀而不伤”的这一句话。
  我们知道,哀的根源出自“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所谓“求之不得”的根本原因就是“逑”,因为“逑”是男人的基本生理诉求。按照生理学意义来讲,“逑”是排他的,也就是因为每个男人都希望占有一群的女人。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的雄性动物希望占有许多的雌性动物是一样的。每一个男性都希望占有很多的女性,即便是一个女性,也会同时被几个男人所希望占有,这样就必然会发生之间的冲突,有冲突自然就会有伤亡,这就是孔子所说“伤”的原因。
  孔子在此告诉我们“哀而不伤”,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哀的分寸,控制好自己,千万不要伤害自己与别人。
 

回复:

八佾第二十一章。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颤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鲁哀公。
  社----土地神。
  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鲁国人。
  夏后氏----指夏代人。
  松----古人认为神总要凭借某种东西来享受人间的祭祀,并将这种东西称为神主。夏代人以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
  遂(sui岁)----已经完成。
  谏----规劝。
  咎(jiu旧)----责备。
  大意: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民众颤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责备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颤栗。”
  按照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所谓社,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土地神,或者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当然也有古时的基层单位或者是群体、组织的意义。
  所谓“社会”,古时是没有这个词的。其实,“社会”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含义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所谓“社会”这个词是在翻译日文时所对应的,是近代所创造的一个新词。
  既然是社会,他就包含着社。既然如此,社会就含有土地神的意义。社会主义当然也含有土地神的意义,既然如此,矛盾就来了:社会主义是执政党追求的目标,但又含有土地神意义,执政党又是无神论者,哎呀,理论上完全是一锅粥,乱极了。此时会有人辩解,说社会的社是群体的意思。其实,这样的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不错,社会的社的确有群体的意思,但也早就有土地神的意义。你如果一定要避开社中土地神的意义,完全可以另外选择其它的翻译方式嘛!中国字又不是不够使用,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含有土地神意义的社字来翻译呢?所以说,自从“社会”这个词被使用以来,就没有人能够将其说得清楚。特别是又将“主义”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之后,就更没有人能够将其说得清楚了,一直到今天为止!所以说,执政党是一个理论上混乱的出奇的一个党,古今中外,未知有也!
  松树、柏树、栗子树和栗子,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至今天,此不多叙!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三句话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下面分别讲解。
  关于“成事不说”。
  所谓“成事不说”是有两个概念组成,一为“成事”;二为“不说”。
  所谓“成事”,就是指某个事情或者事物已经形成了的意思。
  我们知道,事情或者事物的形成都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事情与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的;也可以说事情与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所谓某个事情或者事物已经形成了的意思就是该事情与事物已经成熟了,到一阶段的意思。
  所谓“不说”,就是某个事情或者事物已经形成了或是该事情与事物已经成熟了,到一阶段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说了。
  所谓“成事不说”,首先要判断好这个事情或者是事物是否已经形成了,如果确定已经形成了,按照孔子思想就不要再去说了。为什么要不去说了呢?因为事情或者是事物都已经形成了,说也是没有用的,也改变不了什么了,所以就不要去说了。
  有很多的人不懂得“成事不说”的道理,“成事”以后还是不断的“说”,结果因此而使得事情与事物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了......。
  说到底,“成事不说”的本质就是“中庸”。所谓中庸,就是无过之无不及。“成事不说”所最终取得的效果就是无过无不及,达到一种对于事情于事物的最佳处理方式!
  事情与事物总是要“成”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面对“成事”,说还是不说?孔子所教给我们的是不说。这就是我们面对“成事”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说“成事不说”,但是孔子没有说未成事时是否可以说。我认为,按照孔子“成事不说”之思想本质,未成事时是可以说的。因为既有说的余地,又有使事物停止发展和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
  我们常说,将危害消灭于萌芽状态。所谓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实质就是消灭在事物未成之前。这说明,在事物“成”之前,还是比较容易对其进行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事物或者实事未“成”时是可以说的。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遂事不谏”。
  遂,含有成功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遂有已经完成的意思。这样一来,“遂事”就有已经完成事情的意义了。
  谏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字眼,表面上看是规劝,实质上是专指用语言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的一种行为。
  谏是孔子思想中的价值系统,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我国按照孔子谏之思想发育出了谏官制度,以专门对君主进行规劝,规劝其改正错误。其实,今天执政党所采取的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古时谏官制度的延续与变种,而各个民主党派其实质就是扮演着古时谏官的角色,不然为什么执政党会给这么多的所谓民主党派发工资、供费用?只不过就是早已经将孔子谏之思想以及我国古老的谏官制度糟蹋得不伦不类罢了!
  谏还有对于父母之作用,《论语.里仁》中有“事父母几谏”的语录。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遂事不谏”。
  孔子“遂事不谏”的思想其实对于我们今人有非常大的有益作用。作为今天,形式上的君主不存在了,但事实上的“君主”不仅不存在,而且是相对于以前更加得多了。譬如:作为国家总的头领是事实上存在的;各个企业的头领呢?尤其是私营的企业主,他们算不算小“君主”呢?由于企业是引进的组织形式,特别是私营企业,它是相对独立于国家的,这个相对是对于我国没有企业形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主,尤其是私营的企业主应该相当于一个小的君主。此外,所谓的谏,也是对于决策者来说的。若是对于非决策者,也就不存在所谓谏的问题了。
  这样的说下来,我们今天有众多的人面临有众多的“君主”,因为作为今天来讲,企业主实在是多如牛毛,难道不是吗?这样问题就会出现了,那么众多的人面临那么多的“君主”,这个“谏”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当然你可以说不谏,不谏就自然不会存在谏的问题了。但是如果要谏呢?这如何是好呢?
  所以说,只要是谏,就会出现如何谏的问题,难道不是吗?按照孔子思想,“遂事不谏”。所谓“遂事不谏”,就是面对你的“君主”,当某个事情已经完成了,就不要去规劝了。所谓是规劝,当然是面对你所认为是错误的立场、观点和决策等等了。按照孔子“遂事不谏”之思想,即便是“君主”的立场、观点和决策等等是错误的,只要是“遂事”,就不要去谏了。
  在今天,我们社会中有那么多可以去谏的人,如果他们懂得“遂事不谏”的道理就好了!难道不是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遂事不谏”。
  为什么要“遂事不谏”呢?其因盖如下:
  1、其实,“遂事不谏”是一种中庸的表现。其原因是:作为臣下或是部属,对于君主或是首领进行规劝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个群体更好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此不必多言。但是,作为“谏”,它不是无条件的;同时,“谏”也是有时机的。如果对于“谏”的条件和时机不进行把握与控制,那“谏”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所以说“谏”要掌握好火候,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掌握好火候说到底就是中庸。
  2、其实,所谓的“遂事”,就是指这个事情已经完成了,不然如何称其为“遂事”呢?所以说,作为已经完成的事情,有些时候是很难改变或是根本就无法改变的,不是吗?既然是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还要做无用功,去“谏”什么呢?
  3、如果不是运用“遂事不谏”的方法去“谏”,会为自己招致不良后果。所谓已经完成的事情,某种意义上就是已经决定的事情。既然是已经决定的事情,所剩余的就是执行了。换言之,只有更好地执行,这个决定才具有意义,否则这个已经完成的决定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就不允许有任何妨碍全面执行决定的力量出现。实质上,“遂事”还“谏”就是这种妨碍全面执行决定的力量。对于这种妨碍全面执行决定的力量,君主及其他相关人当然不会坐视了。所以说,这个“遂事”还“谏”之人招致祸害是在所难免的了。
  4、历史上有诸多的“死谏”,如果其出现在“遂事”之后,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既改变不了什么,又牺牲了性命。当然,作为今天,已经没有“死谏”了,不过我们一定不要学习“死谏”的精神来做所谓其他的有很大损失“谏”,当然也就是“遂事不谏”。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既往不咎”。
  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去时”,也就是对于已经过去事情的态度。
  “既往不咎”既是孔子的名言,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我想大家都是非常清楚其中意义,在此实在不必多言。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既往不咎”。
  我觉得,我还是应再说一说“既往不咎”。
  往,就是指过去和从前,这一点非常清楚。
  咎的含义比较复杂。咎字含有1、灾害、灾祸;2、罪过、过失;3、憎恶的不同意义。
  所谓既往不咎,有对过去、从前的事情,包括罪过、过失不去追究的意思。当然这个罪过、过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而非需负法律责任的罪行。咎还有憎恶的意思,“不咎”就是不憎恶的意思。咎还有灾害、灾祸的意思,“不咎”就是不灾祸、灾害的意思;也就是没有灾祸和灾害的意思。反之,如果对于过去的、从前的罪过和过失“咎”的话还可能会产生灾害和灾祸。
  既然“咎”里含有灾害和灾祸,那我们还是“不咎”的好;也就是说“不咎”可以避免灾害或是灾祸。这可能是孔子之所以为什么要说“既往不咎”的深层次原因吧!
  此外,“既往不咎”还具备宽宏大量的品质,也可以摆脱“冤怨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具备宽容的精神,也就是海纳百川的精神,与孔子“既往不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其实,孔子“既往不咎”的思想可以用在处理个人、单位、国家、民族、宗教等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系统!
 

回复:

八佾第二十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
  三归-----相传是藏钱币的府库。
  摄----兼任。
  邦君----诸侯国国君。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天子在门外,诸侯在门内]筑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后来的照壁、屏风之类。
  反坫(dian店)----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大意: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气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豪华的藏金钱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他也在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又放空杯子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通过孔子的这一段对话,首先说说孔子思想对我们后世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几个方面。
  1、“器小”。孔子所说的“器小”,被演变成我们今人常说常用的“小器”,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有多么样的深刻。
  2、官员的兼职。孔子所说的“官事不摄”就是指的官员不兼职。按照孔子思想,官员兼职实质上就是一种用人上的节俭。说到底,我们今天的官员兼职制度就是出自孔子思想。
  3、“塞门”。所谓的“塞门”,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照壁”也可以说是“影壁”,以及后来所演变的“屏风”。“照壁”或者是“影壁”在城市中的现代建设中是不存在了,但是在城市的旧城以及今天的广大农村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所谓“照壁”或者是“影壁”就是大门后的那一道短墙。中南海新华门后面写有“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那面墙就是所谓的“照壁”或者是“影壁”。“屏风”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是被广泛的使用。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按照孔子思想,管仲有“三归”且还“官事不摄”,所以说其不俭。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做官要俭。其实,做官要俭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行使权力。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这个官是无法做得好的。今天之所以贪官满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不俭而造成的。
  管仲之所以“树塞门”、“有反坫”,按照孔子思想,都是无礼的表现。关于作为臣下无礼的问题我们以前反复讲过多次,此不赘言。




   
  八佾第二十三章。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孔子。
  语(yu 玉)----相告。
  鲁----鲁国。建都曲阜。
  大师----乐官名。
  乐----音乐。
  翕(xi 希)----合。
  从(zong 纵)-----放。
  纯----和。
  曒(jiao 绞)----明。
  绎(yi 义)----相继不绝。
  成----乐终。
  大意:孔子对鲁国的乐官谈论音乐的道理,说:“音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时,合也;接下来,放也;再接下来,和也;明也;然后连绵不断;最后结束。”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在这一段话里的“子语鲁大师乐”和“乐其可知也”的乐究竟是指音乐的创作呢?还是只音乐的演奏呢?有一种比较强势的解释是将其确定为音乐的演奏。
  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乐”,从本质上讲应该是指音乐的创作,因为要指的是音乐演奏,那从音乐本身的规律上来讲就说不通了。
  如果从音乐本身来讲,无非就是指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唱)。当然,音乐的演奏(唱)是来自于音乐的创作。如果没有音乐的创作,便不可能有音乐的演奏(唱),这是音乐的最基本的规律。
  诚然,孔子时并没有我们今天所拥音乐创作的理论理论与体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一定的曲式,作为演奏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合奏,就是独奏也是无法完成的,除非你是即兴的演奏。就算是即兴的演奏,其背后也有曲式的制约,如果没有曲式的制约,实质上即兴的演奏也是无法完成的。
  此外,从孔子所说的“始作”来看,此处所说的“乐”也是指音乐的创作。所谓“始”,就是指开始。从音乐本身的规律上来讲,音乐的初始就是指音乐的创作。再者说,作为“作”,也是音乐创作、作曲之作,不是吗?
  还有,作为音乐演奏,如果没有乐谱,或是一定的曲式;说到底就是一种默契,作为音乐的演奏是不可能完成的。譬如孔子所说的“翕,从,纯,曒,绎,以成”,难道不是吗?也可以说,这些个“翕,从,纯,曒,绎,以成”何时转换......等等!
  所以说,此处所说的“乐”明显不是指音乐的演奏而是音乐的创作!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我们以上讲过,孔子所说的“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是指音乐的创作而非音乐的演奏。
  首先,作为乐曲的创作,应该有始和终。孔子所说的“始作”和“以成”就是乐曲的始与终。
  其次,所谓“翕”,就是合。所谓合,就是合奏。所谓合奏,就是几种乐器分别担任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从”就是放。所谓放,就相当于我们今天乐曲中经常使用的“渐强”。今天的乐曲中还有“渐弱”、“强”等关于力度及力度变化的标示。
  “纯”就是和。和,相当于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和弦”。“和弦”有“大三”、“小三”、“减七”等等。
  “曒”就是明。明在音乐创作上就是表示明亮的意思。
  “绎”就是相继不绝的意思。在音乐创作上,所谓的相继不绝就是指的“反复”,“反复”是在音乐创作上经常被使用的手段。
  “以成”就是结束。所谓结束,就是乐曲的结束。
  综上所述,孔子此时所讲的“乐”完全不是指音乐的演奏而是指音乐的创作!
 

回复:

八佾第二十四章。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请见”、“从者见之”之“见”应读作(xian 现)。意为显现。
  仪封人----仪,卫邑,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掌封疆之官。
  丧----失位去国。
  夫子----指孔子。
  木铎(duo 夺)----木舌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摇之以警听众。
  大意: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是都可以见得到的。”随从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害怕失位去国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必将以孔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关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何谓天下无道呢?何谓道呢?
  所谓道,简言之就是道路,也就是国家所走的道路。这就如同人要走路一样,国家也要走路。所谓国家要走路,其实质就是国家所运行的方向于路线而已。
  所谓天下无道,说到底就是国家运行中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或者是没有走上一条正确的路线。
  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善于恶,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无道就是国家运行在恶的路线上。究其原因,从根本之处来讲就是私导致了国家走上了恶之路线。
  按照孟子思想,“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所谓一治,就是善。所谓一乱,就是恶;也可以说,所谓一治就是有道,所谓一乱,就是无道。此外,我们可以按照孟子“一治一乱”的思想去对照我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历史,看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说,一来是“一治一乱”的确是自然规律,二来是充分显示了孟子之伟大。
  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自49年至今,我国都是处在一种无道之中,也可以说是处在了几千来最无道之中。如果我们熟悉历史,这样的结论是非常容易做出的,难道不是吗?为什么这几十年会是这个样子呢?就是因为私欲大爆发,这个私欲首先是充满了M贼,然后通过M贼又充满了整个ZZD,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之下,国家是无法走向正确道路的,因此国家所能够走的只有一条错误的道路了,难道不是吗?所以也可以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关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我们首先说“夫子”。在此,夫子是指孔子。“夫子”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就在于各地的“夫子庙”。
  在这里,所谓的“天”,就是指天命,也就是我们在以前所讲过的那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由于此前曾经讲过天命,这里就不赘言了。
  “木铎”在此的意义是天命必将以孔子为圣人来号召天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们在以上讲过,人类的一切最终是要落在善与恶之上。既然社会是无道的,那当然是恶在当时占了上风。由于天命使然,善是要战胜恶的,所以就产生了善的呼唤,而经过几千年实践的检验,孔子思想就是善的化身,所以才会出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说法。
  实际上,“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思想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严峻考验的,不是吗?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的确是起到了“木铎”的作用,孔子思想确实是在不断的号召人们。几千年来,孔子思想所号召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很早以前包括日本、朝鲜(南、北朝鲜)越南;作为今天,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难道不是吗?
  M贼与当时的GCD大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M贼毙命后,还是同一个D,却力图重新恢复孔子在我国的历史地位,而且还连续不断地对孔子举行国家祭祀。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孔子的确是起到了“木铎”的作用,而这位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话的“仪封人”也的确是非同一般,难道不是吗?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乐。
  《武》----武王乐。
  大意:孔子讲到《韶》时说:“美极了,善极了!”讲到《武》时说:“美极了,但未尽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善与美是孔子及儒家重要的价值系统,同时,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善与美之概念也是来自于孔子及儒家思想。
  我们在以上曾经讲过,人类的一切最终可以落脚于善与恶之上,所谓善,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所谓恶,则反之。
  所谓美,说到底也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只不过是一种另外的形式罢了。
  我们知道,所谓《韶》,就是歌颂舜的一种乐舞。在《论语》里面,孔子多次的赞颂尧舜,且置于尧舜之非常高的地位。所以说,孔子对于舜还是非常崇拜的,在此孔子对于舜的态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作为今天我们对于《韶》已无从知晓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就是通过孔子对待《韶》的态度而确定孔子所对舜得非常认同。
  在《论语》里面,孔子曾赞颂过文王,梦见过周公,但对于武王,却只此一提。我们知道,武王因征、诛而得天下,所以为武王。既然如此,《武》中当然有所体现。不然何谓武王呢?
  对于武力,孔子是十分不认同的;对于此,《论语》里有许多孔子的观点。按照孔子思想,武力不可以解决最终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是靠非武力,而绝不是武力。但不仅如此,武力还伴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牺牲,不是吗?既然如此,孔子自然就不喜欢武力了。既然孔子不喜欢武力,自然就不很喜欢武王了。既然不喜欢武王,就自然不喜欢歌颂武王的乐舞了,《武》不就是歌颂武王的乐舞吗?所以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按照孔子思想,歌颂武王乐舞的形式可以搞得很美,但是内容却不“尽善”。所谓内容不尽善,就是因为与武有关的内容使然。
  我们今人所常用的“尽善尽美”之成语就是出自于孔子思想。
  我们今人艺术创作所遵循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之规律也是出自于孔子思想。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按照孔子思想,《韶》与《武》无论是乐曲或是乐舞,它都是一种艺术作品。既然是艺术作品,它就存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可以说,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所服务的。艺术形式再美,艺术内容不达标也是不可以的。反之,艺术内容再优秀,缺乏优美的艺术形式也是达不到艺术内容所要求的目的。对于这一点,目前有许许多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其结果是将艺术创作搞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
  电影、电视剧不能够说是不好的艺术形式,但是为什么总是出不来好的作品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容上出了问题,或者是内容根本上就不达标。说到底,所谓艺术作品内容的根本就是善,事实上有许许多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根本就不懂得这个道理。既然这些所谓的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善为何物,那艺术的内容就无从谈起了。既然没有优良的艺术内容,那在优秀的艺术形式也是没有用的,难道不是吗?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艺术创作领域,譬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等等等。
  交响乐、话剧等都是西方的艺术形式。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我国有相当的人不喜欢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造成的结果是这一些艺术形式很难在我国普及和被喜爱。
  说到底,艺术作品的生命就在于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二者缺一不可。其实,作为艺术作品在形式上不难解决,关键是内容不易掌握,所谓内容也就是善。什么是善呢?简言之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这样说实际上是比较抽象,但是具体地说又非常的复杂,所以说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懂得何谓善,当然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了,难道不是吗?
  说起来,我国之所以长期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当然包括各个艺术种类,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晓得何谓善。再进一步究其原因,就是GCD的私欲大爆发。由于GCD本是带领国人行大善的一个带头人,GCD不但不如此,反而带领国人行大恶。既然如此,恶行当道,自然善就无处容身了。既然让GCD搞得社会乏善,那自然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就失去生命了,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要解决艺术作品的优良问题,首先解决的就是善的问题。如果善的问题的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那就永远不要谈什么艺术作品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谈艺术作品的问题,那也是徒劳!
  现在GCD整天价开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会议谈什么艺术创作而不谈什么是善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劳民伤财,且胡言乱语一通罢了,这一帮的大笨蛋!
 

回复:

八佾第二十六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大意:孔子说:“作为执政党、执政者,对人不宽厚,举行仪式的时候不严肃,参加葬礼的时候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够看得下去呢?”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关于“居上不宽”。
  所谓居,就是在的意思。
  所谓上,就是尊长、上级和君主、帝王的意思。按照今天来讲,就是执政党、执政者和各个单位在领导岗位上的人的意思。
  所谓宽,就是宽容、宽大和度量大的意思。
  所谓“居上不宽”,按今天讲就是在执政党、执政者和各个领导岗位上的人不宽容、宽大和度量大。
  为什么居上要宽呢?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人就是许许多多的在一起生活。既然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生活,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见、观点和主张等等。既然有这么多的意见、观点和主张等等,那就为“上”的提出了挑战,究竟是如何对待这些意见、观点和主张呢?孔子为此所开出的药方是:居上要宽。
  我们可以知道,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是需要头领的,在今天,在一个国家,这个头领就是执政党或是执政者;在一个企业,这个头领就是企业的一把手。作为一个头领,所面对的是众多的人,也就等于面对众多的意见、观点和主张。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宽容、宽大和度量大,这个头领能够正常的行使权力吗?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够宽容、宽大和大度量,这个头领是面对怎样的压力和挑战?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作为群居人的头领,正确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居上要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关于“为礼不敬”。
  孔子在此所说的“为礼不敬”,按上文所说,应该是指“上”而言;对今天来说,应该是指执政党、执政者或是企业中的一把手。
  孔子所说的礼,其实质就是一种秩序。古今不同,其秩序的实质无异,只是秩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罢了。所以说,作为今天,可以变化秩序的形式,而秩序的本质却无法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今天,秩序也是离不开的,只不过与古时相比形式有所改变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所说的“为礼”并不失去意义。也就是说,礼是一定要有的,“为礼”是一定需要的,难道不是吗?
  作为礼,也就是秩序,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对此都是离不开的。对于离开礼而能够正常运行的社会,是从来没有听说的。所以说,对于礼,无论愿意与否,都是必须去为的,不是吗?只不过是“为礼”的效果有差异罢了。
  “为礼”效果的差异来自于“敬”。所谓敬,就是要对于礼要敬畏、敬重。如果对于礼不敬畏、敬重,那就无法“为礼”了。相反,如果对于礼能够敬畏、敬重,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的“为礼”。
  此外,作为“上”,如果能够对于礼有敬畏、敬重的态度,“为礼”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这种好的效果对于国人及民众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这个好的榜样对于国人及民众敬礼又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最终,无论是上与下,上上下下都去敬礼,说到底都去敬畏、敬重秩序,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安定祥和,难道不是吗?
  其实,孔子敬礼之思想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也是适用的。
  另外,我们今人常用的敬礼概念就是来之于孔子思想。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关于“临丧不哀”。
  “临”就是面临,在此也可以理解为参加。
  “丧”就是丧礼,也可以理解为葬礼。
  “哀”就是悲哀,或是哀伤。
  孔子这句话的意义是:参加丧礼也不悲哀。
  孔子为什么会说“临丧不哀”呢?或者说“临丧不哀”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参加丧礼而言的。也就是说,参加丧礼是这一句话的前提条件。既然如此,参加丧礼的人与辞世之人一定是有着相当的关系,不然不会去参加一个陌生人的丧礼,不是吗?当然,在今天看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去参加一个认为可以参加的陌生人的丧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种的事情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比较困难发生的,也就是去参加一个陌生人的丧礼。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孔子所说的问题是参加丧礼后的哀痛,与究竟是否参加陌生人的丧礼关系并不大,不是吗?
  按照上述逻辑,去参加丧礼的人一般情况之下都是与死者有着某种联系的人。就是在今天看来,之所以去参加一个陌生人的丧礼,也是一定有着必然的原因。不然,无缘无故的去参加陌生人丧礼的事情是很难发生的。
  好,既然已经去参加了丧礼,为什么会不哀伤呢?这是孔子思想所关注的重点。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有丧礼的习俗,而且世世代代连绵不断,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最根本之处就是儒家所认为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就是说,人类通过丧礼的形式可以去“慎终追远”,有了此,就可以达到了“民德归厚”的目的了。“民德归厚”了,人们生活的时代就会变得幸福了,难道不是吗?此外,既然已经去参加了死者的丧礼,又与死者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为什么不哀伤呢?
  孔子的这一段话还有一个背景需要进一步交待,就是指的“上”而言的,我们现在是将其泛解了,今解了而已。
  我们接着还要问,作为一个“上”,为什么参加丧礼而不哀伤呢?
  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哀伤也是一样,他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哀伤。当然,我们不是主张无缘无故的哀伤,但是,既然已经对死者没有了哀伤,那为什么还去参加其丧礼呢?这就是孔子所说问题的一面。
  明明去参加死者的丧礼,又没有悲哀,这是孔子所不齿的。孔子之所以这个样子地认为,就是因为既然去参加丧礼,又没有哀痛,作为一个“上”,实在是有伤大俗,所起的作用真是坏极了。最根本的是,这样子的做法实在是破坏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儒家原则。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还形成了虚伪,事实是:既然对死者已经没有了悲哀,那为什么还要去参加其丧礼呢?这样的认为还可以联系到我们的今天。在今天,如果我们有这样经历的话你会发现,在死者的追悼现场,会有许许多多得不悲哀的现象,也可以说,这样子的不悲哀的现象真是太普遍了。所以说,这样的现象所反映的是“民德”不厚,而且虚伪,这倒也是今天现实社会的真切事实。
  其实,孔子临丧有哀的思想是要人们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真实情感的人,也就是对于死者要有哀伤,只有这个样子才可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了,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安定而幸福了!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关于“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之所以说“吾何以观之哉”,其实质就是对于“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的批评。
  根据孔子这段话的所指,其对象应该是一个“上”。但是哪一个“上”,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按照朱熹思想:“居上主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朱熹对于孔子“吾何以观之哉”之思想的解释是准确而贴切的,此不多叙。
 
11  /  20  页   «7891011121314»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