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794

《论语》今解

《论语》今解

作者:公元前551


《论语》今解
   论语序说
   《论语》一书名的含义为:主要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论论纂起来,其次还包括记录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的篇名大都由该篇第一章的前几个字附加顺序数来构成,每篇由若干章组成,从表面上看似篇与篇、章与章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实质上却为浑然一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确定为至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大,他的思想几乎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
   我国自汉朝以来,由孔子创造的儒家学说就成为一直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延续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渗透并影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民俗等等文化思想领域,它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
   我国和世界的无数事实证明,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在遥远的未来,必定还会如此。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能认真学习世界上最伟大人物孔子的思想,幸能得到其一二、二三之体会,定会获益匪浅、受用终生,何乐不为呢?
   我作“《论语》今解”,目的有二。其一、更好地弘扬孔子思想。其二、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孔子思想,让他们自己并通过他们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
   我才疏学浅,作“《论语》今解”定会有误,在此还望明士指教。
  
   “《论语》今解”正文如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此章讲了三个问题。1、学习问题。2、朋友问题。3、君子问题。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质上为一体。
 

回复: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儒学大师朱熹说: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四书集注.论语》)
  朱熹之言,切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我们今天常说的学习,整天挂在嘴边的学习,就是从孔子之处得来的,也可以说是孔子送给我们的。
  学习,其实是一种方法,是孔子发明了这种方法。这样说可能有人觉得武断,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比孔子更早的曾经表述过学习这个概念的证据了,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做出上述的结论了。
  关于学的概念表述,我们经常可以在许多古籍当中见到,孔子也经常单独表述学的概念。习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但将学与习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表述,可以说是孔子的创新。



  关于“习”的一。
  习的繁体字是其上部分是一个羽字,下部分是一个白字,结合起来有白羽的意思。我们的习惯是称鸽子为羽,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羽有鸽子的意思。
  有过饲养鸽子的经历或曾仔细观察过鸽子生活习性的人都会晓得,雏鸽子在学习飞行之前首先是一边儿密切关注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一边儿不停地煽动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雏鸽就会展翅蓝天了。
  其实,观察和研究雏鸽学习飞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于孔子创造的学习方法的最好的诠释。雏鸽子在观察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时便可称其为学;雏鸽子不断煽动自己的翅膀时便可称其为习。



  关于“习”的二。
  我们以上讲过,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乒乓球世界冠军王励勤、马林的弧圈球技术开始肯定是乒乓球教练教会的。教练教,他们学,这个阶段可谓是学。之后还有练,并且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这个阶段可谓是习。
  学,就是首先知晓和明白其中的规律。譬如学生,学生就是学习生活。习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活动来掌握已经知晓和明白的规律,譬如温习、复习、练习。
  有许多人不会学习,实质上他们是不懂得学和习的道理。



  关于“时”。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我们已经说过学和习的单独与组合的概念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时”的概念。“时”的字义里有时间的意思,在此是经常的意思。
  学、时、习是三个互为联系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了就要经常的温习、复习、练习,才能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否则是根本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的。
  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掌握之前必须得有经常不断的“习”,不然无法达到掌握的目的!
  时在学和习之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时或是经常,没有时或是经常这个环节,习就基本没有意义了,习没有了意义,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有许多的人之所以不会学习,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掌握“时”的要领。
  


  “时”中得有恒。
  时,就是时常或经常的意思。若欲时常或经常就必须得有恒心。
  还以乒乓球为例。据说当年的世界冠军庄则栋练球时一个星期就穿坏一双球鞋,今天的世界冠军马林也是一个月就穿坏一双球鞋。这些事实的背后其实都是首先由“时”中所包含的“恒”在起作用。
  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同样,他必须每年、每月、每日花大量的时间在练琴上,不然就很难保证他的演奏水准。所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指挥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是也。
  所以说,时之后一定得有恒的支持,如果没有恒的支持,这个时肯定是时不长,既然如此,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时没有意义了,学和习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难道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的之是指已经学习了的对象或是正在学习的对象。也可以理解为要时常需要去温习、复习、练习的那一部分。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9-05-14 12:17:35
 

回复:

关于“不亦说乎”。
  在此,“说”同悦。
  “不亦说乎”的意思是,不也很高兴吗?
  按孔子之意,“学而时习之”了,不也很高兴吗?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学而时习之”了,为什么高兴?
  对于学的,学了。而且还时常的温习、复习、练习。时常的温习、复习、练习肯定会有收获,难道这种收获不值得高兴吗?而且这种高兴的心情会随着你的收获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当你获得最大的收获量时,譬如乒乓球运动员马林获得世界冠军,难道不是“不亦说乎”吗?
  孔子这句话还有潜台词,它是,当你充分掌握和学会使用“学而时习之”的方法以后,肯定会获得十分高兴的感觉。
  我认为,获得十分高兴的感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孔子教给了我们“学而时习之”的方法,这个学习的方法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人已经使用了2500多年,今后还是能够继续的、祖祖辈辈的使用下去,难道不是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就是同类。另外从朋字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同类的意义。
  朋、友、朋友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使用的三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朋----同类。友----同志。朋友----自然是同类加同志。
  “有朋自远方来”,实质上就是有一类的人从远方来了的意思。以后的岁月不知何时将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演变为今天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想一想也没有错误,有朋自远方来都可以不亦乐乎,那有朋友自远方来同样没有理由可以不“不亦乐乎”,不是吗?
  我们试问,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才“不亦乐乎”呢?如果是与此朋相隔很近,那一定是非常的了解,不然怎么为朋呢?而且保不齐常来常往,既然如此,恐怕是乐不起来了吧。
  
  

  “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方”有古时的特殊意义。孔子生活在距我们今天2500多年前的远古,那时的各种具体条件可想而知,所谓远方,在今天看来已属微不足道。我想说的是,在远古那样的一种糟糕条件之下,一个同类或是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来拜访另一个同类或是志同道合的人,这说明了同类或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亲和力量,同时也显示了被访者的名声远大,我们现在想来,孔子可能有这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切身体会和经历,所以才发此感慨。
  “不亦乐乎”的“乐”应读作luo,四声。而不是读作le,四声。因为孔子是鲁之人,按乡音来判断,前者更合乎情理与事实。
  乐,就是快乐的意思。
  一个同类或是志同道合的人不畏遥远地前来拜访,使得被访者十分的快乐,这就是孔子想表达的情绪和感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同类或是志同道合的人不畏遥远地前来拜访,使得被访者十分的快乐,这就是孔子想表达的情绪和感慨。
  家里来了远方的朋友就显得非常的高兴,难道只是高兴吗?高兴完了呢?所以说,高兴完了肯定会对其进行招待,这才显得周到、圆满,否则能显示出我们中国人热情好客的光荣传统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就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源头活水。
  我们说孔子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国人几千年,难道不是吗?
 

回复: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是指除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不知,可以解为不了解。愠,就是恼怒、怨恨。
  大意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实质上孔子的这段话里讲了四个概念,即“人”、“不知”、“不愠”和“君子”。
  人。人与人的差异和不同是非常巨大的,譬如我们与孔子之差,那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人是不一样的,就如十个指头不一样长一个样。
  人不知。由于人与人的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知与不知存在很大的效果差异。譬如有的人本身就不想了解或者很好的了解你,有的人无法了解你,也有可能他今天无法了解你等等,总之,别人不了解你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反之而思,自己了解别人吗?自己又了解别人有多少呢?
  不愠。实际上自己许多恼怒、怨恨的成因都是由于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若想让别人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换言之,你若想改变造成你恼怒和怨恨的成因是非常困难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这种因人家不了解你而产生的恼怒、怨恨都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是没有意义的。人家不了解我,很可能会因此而发生许多的不愉快,但我们决不因此而恼怒、怨恨,这样,我们可以减少很多的、不必要的恼怒、怨恨,相反我们则会增加许多的、不必要的恼怒、怨恨。人家不了解自己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问题,如果我们都为此而恼怒、怨恨,我们还将如何生活?再者说,恼怒、怨恨没有代价吗?如果因为恼怒和怨恨引发出各种代价,请问,值得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如何生活的金玉良言,可是又有多少的人能够知晓和掌握这些金玉良言呢?可悲呀!。
  君子。孔子认为,人家不了解我,自己也不怨恨,这不也是君子吗?反之,还是君子吗?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君子的概念对我国及东亚各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说:“君子,成德之名”。“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所编纂,为什么众弟子将孔子的这几句话编在了首篇、首章?难道是不经意?我认为远非这样简单。
  《论语》首篇、首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将学习的地位提之如此重要的规格,说明了其对于学习重要性的强调。 “有朋自远方来......”除需要表现出对于远道而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乐之情以外,还潜隐着好客与热情。
  “人不知而不愠......”是表现出了君子对于学者及每个人的重要性。
  世人都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这种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另外也不能否认这与孔子的弟子将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名言编在了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话而无关系。
  世人都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这与孔子对待远方来客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我们有非常深刻地联系。
  我国及其东亚文化都认可,君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就是在今天的社会,如果称某某人不是君子,这个人知晓后一定会特别的气恼。日本、韩国还将某某人称为某某君。这样的君子情怀,都是孔子为我们充填的,难道不是吗?
  以上这些事实都不能否认与孔子的弟子将其编为首篇、首章没有关系,不是吗?



  我们以往在各种的解释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这句名言时大都总是从孔子教诲我们这个角度出发去领会,今日,我们从孔子本身的角度出发,看孔子本人是怎样获得这种感受的。
  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自己非常的好学,孔子究竟好学些什么呢?孔子又说,“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论语.述而》)哦,原来孔子是非常的喜好学习古代的学问,是孔子在非常喜好学习古代学问的同时曾经获得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受。
  孔子非常的喜好学习古代的学问,孔子不但获得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感,最终还学成了圣人,难道不是吗?
  我们今天的这些凡夫俗子如果能够像孔子当年非常喜好学习古代学问那样来学习孔子的思想,除了可以不断地获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幸福感受之外,肯定会有非常非常巨大的收获,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圣人。
 

回复:

“学而”篇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弟”同悌,读ti,四声。
  有子在此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即:仁之本-----孝悌-----不犯上作乱。下面,我们慢慢来分解。
  “为人”这个概念我们今天仍在频繁地使用,譬如某某人的为人如何如何,不是吗?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影响是多么样的深远。
  所谓“为人”就是指做人处事的态度。
  所谓“孝弟”就是: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善于侍奉兄长为弟。
  所谓“犯上”就是干犯在上之人。
  所谓“鲜”就是少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有子,虽然没有被孔子确定为最优秀的学生之列,但是他提出了“和为贵”的重要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对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影响极大,就是在今天,“和为贵”的思想仍是我们国家、政党处理国内外事务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子的“和为贵”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客观的说,今天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就是孔子和有子的“和”的思想,不是吗?
  在我国,时时刻刻都不会离开孔子思想,这样的感受你会随着“《论语》今解”的不断深入而倍感强烈。


  关于“孝弟”。
  孝的意义。孝就是侍奉父母。一般情况下,人类的两代年龄差为20-30岁左右。父母真正需要而且能够真正得到侍奉和照顾的时候,也就到了子女成年的时候,子女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年纪也基本到了老年的时期。我们大家都晓得,人的老年时期由于身体和劳动生活能力的不断下降是最需要人照顾的了,这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所在,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种命运,不是吗?
  今天我们是父母,我们的子女能够很好的侍奉我们;明天我们的子女也会成为父母,他们的子女又能很好的侍奉他们,这样很好的循环往复下去不是很好吗?这种生活方式是最适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了,这就是儒家“孝”思想的根本意义所在。
  


  弟的意义。侍奉兄长为弟。为什么要侍奉兄长呢?为什么要为此而建立一套价值系统呢?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的动物一般都自然存在着头领和等级的关系,譬如狼、猴、象等等。这种头领和等级关系的自然存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得该群体更好的繁衍生息,这是大自然在数亿年的进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吗?
  人是群居的,群有大小,家庭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小的一个群体。为了使得这个小群体生活得更好,大自然给我们规定了头领和等级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这个小群体没有头领和等级关系,那末这个小群体便无法正常的生活,人类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的群居动物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
  家庭这个最小的群体谁应该为头领呢?大自然选择了父母,儒家选择了父亲,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也。如果还有比家庭更小的群体,那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子女们,子女们谁应该为头领呢?自然是子,子女子女嘛,子是在前的。如果这个家庭有若干个子怎么办呢?儒家选择了”弟”,也就是长子。
  我们知道,交通规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秩序,秩序是交通规则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秩序,交通规则便失去了意义。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是同样,如果人类社会生活没有了秩序,同样也是失去了社会生活的意义。不仅如此,它还可能给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儒家建立“孝弟”的价值系统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家庭这个人类最小的群体得到最好的秩序,以保证其能够更好的生活,进而保证整个人类更好地繁衍生息,不是吗?
  


  孔子作为有子的老师,是孔子首先倡导“孝弟”思想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孔子弟子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之上作的发挥。
 

回复:

关于“好犯上”。
  何谓“上”呢?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群有大小之分。群大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群小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其中还会有其他很多群的组织,譬如你的工作单位和还有可能参加的其它组织等等。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多么大的群或是多么小的群,它必然都得有一个头领,所谓大雁高飞头雁领及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是也,这个头领就是“上”。
  “犯”,是冒犯的意思。“好”,是喜好的意思。
  “好犯上”实在是一个大问题,生活中我们会常常见到这样的人。“好犯上”会带来两个重要问题,1、严重破坏该群体的正常秩序。2、不会解决任何问题,换言之,问题不是靠“好犯上”来解决的。
  “好犯上”的人也应该想一想,你如果是“上”,你还会喜欢别人来冒犯吗?
  “好犯上”的人还会容易引发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作乱。


  毛贼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犯上者”。当毛贼在“下”时,他拚了老命“犯上”,当他当了“上”以后就拼了老命的迫害、打击那些所谓的“好犯上”的人,包括那些多年来一起与他共同“犯上”的同伙,难道不是吗?
  不仅如此,毛贼成了“上”以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譬如:“朝鲜战争”、“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四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等等。实践证明,这就是“好犯上者”的无耻嘴脸,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是所有“好犯上者”的共同特点,换言之,私欲的巨大膨胀是“好犯上者”们的同志。既然是私欲的巨大膨胀,无论如何他给这个群体所带来的就是灾难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群体。
  从以上的事实可以得到如下证明:不好犯上的万分重要性和“孝弟”思想的必要性及孔子、儒家思想的深邃和英明。
  我们今天所能够反思和认真去做的就是努力弘扬孔子思想,用孔子的“孝弟”思想指导我们进而能够达到少出或者不出“好犯上者”之目的,使得我们这个国家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体都和谐有序,顺利发展。
 

回复:

在上一节,我们简单地分析了“好犯上者”的基本原因,现在我们再对“好犯上者”作一个全面的解析。
  为什么要“好犯上”呢?
  “好犯上”,首先是“好”,既然是“好”,那就有经常的意义,否则不会是“好”。譬如我好这一口,这时就已经说明了这一口是我经常吃的,不是吗?“好犯上”就是经常犯上的意思。
  对“上”的强烈不满。
  对“上”的明显挑战。
  欲对其“上”进行替代。
  对“上”有强烈地不满就可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吗?如果是自己完全错误呢?即便你是正确的,难道只有“好犯上”这一条路可以走吗?
  对“上”构成挑战无可厚非,但非得采取“好犯上”这样的举动吗?
  欲替代其“上”可以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
  使用上述三种方法“犯上”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这个群体发生混乱,而对于每一个群体来讲,混乱都是致命的,都是该群体所有个体所不愿接受的,不是吗?
  一般来讲,“好犯上者”都十分清楚其行为的不良后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做呢?私欲,就是私欲。面对自己群体的混乱而不顾,一味的去“好犯上”,这不是私欲是什么?
  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了保证国家、家庭和许许多多的群体的稳定发展,他们提出了厌恶和反对“好犯上”的价值标准,为了将这个价值标准更好地落实到国家、家庭和各个不同的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又提出了“孝弟”的价值系统,换言之,孔子首先提出了“孝弟”的价值系统,该系统又大大限制和制约了“好犯上者”的产生,社会上“好犯上者”的少有,又保证了国家、家庭和众多群体的稳定和安全,难道不是吗?孔子和儒家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祖祖辈辈敬佩吗?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子在此又告诉我们一个新逻辑,不好犯上者,他就不会作乱。这样一来,好犯上者又有了产生更大罪恶的可能,所谓犯上作乱是也,我国几千年的许多历史事实说明,犯上必作乱。
  作乱,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或者对于一个家庭、家族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怎样才能避免和减少作乱的几率呢?或者说怎样才能控制住作乱呢?儒家开出的药方是:为人要孝弟,这样,好犯上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如果人人都成了不好犯上的人,那就会没有作乱的人了,没有作乱的人了,天下也就太平了,难道不是吗?
  试问:我国除儒家外,有哪一种文化形态能对此开出药方?难道不是吗?
  再者说,我国许多的朝代长时间的保持社会的稳定,使得广大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统治者所使用的就是这个儒家思想开出的灵丹妙药,不是吗?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如果要想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想要广大百姓长期地安居乐业,就必须使用儒家思想的这一剂灵丹妙药,别无良策,不是吗?
  


  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同样存在着犯上作乱的问题,只不过是比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犯上作乱的后果来没有那么严重罢了。
  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群体,若要保证这个群体正常运转,就必须得有秩序,秩序的产生与作用来源于每个家庭“孝弟”思想的应用,换言之,如果这个家庭“孝弟”观念落实和应用的扎实,那么这个家庭的秩序就会一定良好,否则肯定会是“父不父,子不子”,如果是这样,这个家庭的秩序肯定会一塌糊涂,一塌糊涂的家庭秩序肯定会引发出许许多多的家庭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产生出巨大的灾难,不是吗?
  从目前许多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的大量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有不计其数的家庭上演了各种各样的悲惨遭遇,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不孝不弟而引发的,所以说,不孝不弟是家庭不幸的罪魁祸首,不是吗?
  在我国,若要广大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执政党与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能让广大百姓都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执政党与政府应该大力弘扬孔子思想,让孔子思想为我们创造的“孝弟”价值系统更好的在广大百姓社会生活中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可是看看我们今天众多的执政党官员,你如果问他哪一个窑子上乘;哪一个馆子美味;哪一处景点好玩;哪一辆轿车舒适,他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是你要问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能够让广大百姓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呢?结果肯定是一问三不知,难道不是吗?呜呼哀哉!悲呀......。
 

回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这个概念是孔子经常讲道的,孔子为君子这个概念创造过许多的组成部分,在此,有子又为君子这个概念增添了新内容。不仅如此,有子还为我们实行仁而明确开辟了一条道路。
  有子告诉我们:作为君子一定要务本,根本确立了,道路才会生出。本,是根本。务,是专力。立,是确立。道,是人生的道路或道理。意思就是:作为君子,你一定要专力于根本,根本被确立了,人生的道路或道理就会有了。
  有子还告诉我们:孝弟是我们去实行仁的根本,也可以说,没有孝弟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实行仁。为仁,是实行仁的意思。


  有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刻了,譬如今天的这个根本,那个根本,还有以人为本。其实都是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难道不是吗?
  身为孔子的一个学生就会对我们的历史和今天产生这样深刻的影响,如果要是孔子本身呢?那种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难道不是吗?
  可怜有许多小丑般的人物看不到孔子思想对我们方方面面巨大影响的现实,无端地诬蔑孔子,这就如同掩耳盗铃般的可笑至极!


  有子还告诉我们:作为君子,一定要专力去探求和寻找事物的根本。“君子务本”的思想部分导致了我们中国人“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究底”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民族精神的产生。“君子务本”的意义在此是要“本立而道生”,但此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社会及自然科学。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社会及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如果找到并认识了事物的根本,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产生,这不就是“本立而道生吗?本,就是根本。道,就是办法。生,就是产生,事实上不就是这样吗?
  “君子务本”,是说只有君子才能务本,不是君子就不能和无法务本。所谓君子,就是成德之名。所谓成德,就是具备了相当的道德修养。所以说,只有具备了相当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致力于事物的探求而最终取得其根本。
  由于毛贼处心积虑的对儒学进行破坏,导致了许许多多不明真相的人对其产生了种种隔膜与反感,认为儒学是无用的、是糟粕。事实是这样吗?就一句“君子务本”四个字,我们就可以稀释出不知多少珍贵的价值系统,难道不是吗?这不是在说明儒学的博大精深吗?
 

回复: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此,有子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仁”。仁是孔子使用最多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据说《论语》中“仁”字曾出现过70多次。“仁”还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的第一位。
  “仁”的概念非常复杂,它的角度和平面特别的丰富,内容宽广深邃,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对其概括。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说明的话,我认为:“仁”就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
  “为仁”就是实行仁的意思。“仁”在儒家看来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如果要达到这个境界,得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即便是如此也未必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按照有子的主张,如果你要或者你就是要去实行“仁”的话,你必须首先努力达到“孝弟”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去实行“仁”,不然是没有办法去实行“仁”的。所谓“仁”是自“孝弟”开始。“孝弟”是“仁”的一部分便是如此。
  我们这些普通人去认识“仁”;学习“仁”;掌握“仁”对我们有何益处?我认为,对你一生最大的好处就是:首先让你自己在你自己的一生当中活出最佳状态、最佳效果,其次是让你的家人和你周围的人能够生活的更好。对,就是这样!
 

回复:

学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大意是: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在此发明和创造了一个铁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凡是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基本都没有仁德。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得需要相当的社会经验方可,不然你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麻烦,有时还会因为你缺乏社会经验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等等。
  孔子的这个告诫我们可以当作一个非常高级的社会经验来汲取,那就是:当你如果遇到花言巧语和假装和颜悦色的人,你就可以立即认定他是个没有仁德的人,当你已经认定了这个人是个没有仁德的人,那你就非常有可能避免各种麻烦和损失。你如果没有直接遇到这样的人,你也可以通过其它许多的不同方式来取得证据,以对孔子的这句名言进行论证,看结果是否如此。


  “巧言”我们比较好理解,就是花言巧语的意思。“令色”的令古时有善的意义,善,可以引伸理解为美好、好看的意思。“色”有神态、气色的意思。“令色”,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和颜悦色。“鲜”,就是少的意思。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既然如此,肯定会有“巧言令色”这样的人,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巧言令色”呢?我认为,人可以通过语言、神态和气色来传递信息,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善于运用此道。一般情况之下,众多正常的语言、神态和气色的表达方式完全可以承担信息的传递工作,这个人为什么会舍此而选择“巧言令色”的方式呢?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的每一种行为之后都有其目的性,那这个人的目的性何在呢?我认为这个人是想通过“巧言令色”的形式来达到他最终的目的。我们知道“巧言令色”很能迷惑人,“巧言令色”也可以达到其它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巧言令色”之人所使用“巧言令色”手段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讲,“巧言令色”有欺骗和伪装性质,事实证明,凡是采用欺骗和伪装手段的,他所欲达到的一定是罪恶的目的,不是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根本原因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当然有理由时时刻刻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对于我们的各种侵害了,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如何生活的经验之谈!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也是对“巧言令色”这种人的贬斥,同时也是希望我们在时刻提防和警惕这种人的同时也不要去做这样的人。
  一个没有仁德的人,他终究是要干坏事的,终究是要伤害人的,最终他这一生是生活不好的。所谓这一生生活的不好不仅仅是指他活着的一生,也包括他死后,看看这些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吧!难道不是吗?
  由于孔子坚决反对“巧言令色”,中国人至今都从骨子里不接受和反感“巧言令色”,认为那是虚伪的,是“小油嘴”,尽管你没有欺骗他,不是吗?这种事实的存在,从根本上证明了孔子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说话讲求实在,反感巧舌如簧,也非常厌恶假装的和颜悦色,所以说我们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一定要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努力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更好,同时也会使你周围的人生活的更好!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就是“巧言令色”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意思。“巧言令色”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不等于这种人全部都没有仁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都可以这样认为,“巧言令色”的人之中也有极少的或者是很少的人是有仁德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孔子的思想。
  按孔子的思想这样去理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是有仁德的人,怎么还会“巧言令色”?既然“巧言令色”,怎么还是有仁德的人?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仁德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做的十全十美,更有许许多多的时候是迫不得已,因此而“巧言令色”实属无奈。这样,关于孔子“鲜矣仁”的思想大概就可解释得通了。
  孔子在此还提出了“仁”的概念。“仁”概念在此章的标准和意义就是不“巧言令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怎样去做才能够既不“巧言”也不“令色”呢?是不是心中不想这么去做就可以不做了?其实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诚然,心中不去想做“巧言令色”的人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从目前社会基本情况来看,现在中国是“巧言令色”的人最丰富茁壮的时期,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欺骗人的行径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譬如种种不同商品经销商的恶劣行为和包括各种媒体在内对其的为虎作伥,难道不是吗?
  其实,作怪于“巧言令色”背后的说到底就是人的私欲,就是想通过“巧言令色”而达到的那个目的。
  若要不去做“巧言令色”的行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铲除自己思想中的私欲,如果不是这样,“巧言令色”的所作所为不会从你的身上消失,当然,从自己思想上将私欲彻底铲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其实,假如每个人都去“巧言令色”,最终我们从对方和其他人那里所收获的只能是仇恨和伤害而决不可能会有其它。从我们每一个人力求减少彼此间仇恨和伤害的立场上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不去做“巧言令色”那样的人,难道不是吗?
 
1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