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2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602

《论语》今解

回复:

 

回复:

学而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en,一声)字子舆。“省”,(xing,三声)反省。“三省”,多次反省。“吾身”,自身。“为人谋”,替别人办事。“传”,(chuan,二声)传授。“习”,温习、复习。
  相传孔子其他弟子之学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唯独曾子之学,传之无弊。据说曾子作《大学》。《大学》后被朱熹收入“四书”之中,对于其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吾日三省吾身”。大意是:自己一天之内多次反省自身。
  对于“三”,我们不能够按今天人们的数字观念来对其进行认知,这时的“三”就等于多的意思,它根据每日自省的情况而定,也可能四次;也可能两次,反正就是多次的意思。再比如百万雄狮过大江,那就是多的意思,不一定就非得一百万不可。
  人民公仆焦裕禄生前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将自己的工作得失过一遍“电影”,焦裕禄的这个好习惯实质上就是曾子三省吾身思想的接续。
  三省吾身的思想实际上是教给我们每天对自己进行一次调整的好方法,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明天的生活与工作。
  三省吾身的思想实际上也是给我们自己这架生活、工作的照相机每天对几次焦,以便我们能够拍出更加美丽、逼真和浪漫的画面。
  其实,“吾日三省吾身”思想的关键就是“日”和“省”。“日”就是经常不断的意思,虽然不能够保持日日,但是只要连续不断就可以,如果可能,这种好行为最好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省”就是反省。我认为如果不能保证一日三省,也要坚持不懈地经常“省”,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省”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人人都会反省,人人都需要反省,人如果不会反省他就等于不会生活和工作。但是如何做到日三省和省一些什么,这个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了。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的“为”在此读四声,所以它有助、帮助的意义。
  “为人谋”的“人”在此只作人来讲,它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群人。同时也并未限定为哪些人可以谋,哪些人不可以谋,当然,这个人或这群人肯定是自己愿意去帮助的人。
  “为人谋”的“谋”在此有谋划和谋求的意义。
  “为人谋”的意义可解释为:帮助或替别人办事或(工作)。
  帮助别人办事或者是替别人办事,在这里并未发现有报酬的痕迹,也就是说,在替或帮助别人办事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报酬的条件。在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替或帮助别人办的事,并不限定在有或没有报酬之中。换言之,有无报酬在此并不影响“为人谋”。“为人谋”在此也没有限定“谋”的时间,就是你给我办事办理多长时间,我为你办事办理多长时间。
  “忠”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系统,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将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的认为是“忠恕”而已矣,由此可见孔子“忠”的思想是多么样的重要。
  其实关于“忠”的概念儒家是有严格限定的,“忠”的准确概念为:“尽己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办事尽心竭力,仅此而已别无它意。
  “忠”在此意义还有:我帮助办事可以,报酬高低也不是大问题,期间就是尽心竭力而已,但决不代表我的帮助会成为时间上的固定,譬如说三年、五年或是一生,这才是“忠”的准确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在这里,曾子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为人谋”与“忠”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人聚集在一起做事就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还知道,人群是有头领的,为大群和小群的头领而做事情也是人的天性之一。
  无论是为头领或是非头领做事它本身都得有一个“忠”的问题,也就是是否尽心竭力地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儒家选择的是“忠”,也就是尽心竭力。我们知道,当一群人共同做事的时候,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效果就是来源于相互的尽心竭力,也可以说,“忠”也就是尽心竭力是这个群体发展的最佳选择,这同时也是儒家为我们人的群体或是社会生活所创造的最佳价值系统。


  “忠”的观念是儒家独有的,是其它种类文化系统所不具备的。譬如佛教,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它都没有“忠”的价值系统存在,反之,如果佛教有“忠”的价值系统,它也就不称其为佛教了。道家、教也没有“忠”的价值系统,换言之,如果道家、教也有“忠”的价值系统,那它也就不称其为道家、教了。
  今天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等等凡是与忠有关系的各种概念和观念都是儒家“忠”价值系统的衍生品,试想,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反之,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能够离开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吗?就是在遥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生活能够离开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吗?我看不会!
 

回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曾子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重要价值系统和一个“朋友”与“信”的重要关系。
  “朋”、“友”、“朋友”和“信”都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价值系统,特别是“信”,它已经被后儒列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
  朋友与朋和友有非常大的区别,朋友是指同类与同志的总和而不单单只是其一。
  “交”,是交往的意思。“信”,是信用的意思。
  此话的大意为“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这句话的另一层意义为:与朋友交往一定得讲求信用。
  为什么与朋友交一定得讲求信用呢?所谓朋友就是同类与同志,所谓交就是交往。如果要保证同类和同志的本质及其正常交往的不变,那信用就是基础,如果动摇了信用这个基础,那所谓的同类、同志以及正常的交往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时也就不可能称其为同类、同志和无法继续交往了。
  与朋友交往讲求信用,难道与不是朋友的人交往就可以不讲求信用了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所谓交往就是朋友双方经常的往来,如果不是朋友还能够经常的往来吗?我是没有见过不是朋友却经常往来的。既然不是朋友而又互不往来,那也就没有产生信用可言的基础和可能了。再者说,与不是朋友的人不可能有交往,有的可能只是来往,即便是来往,按儒家“信”的要求,也应该非常认真地讲求信用。


  “传而不习乎?”
  “传”是这样的:曾子为孔子的学生,此处的“传”应该指得是老师孔子的传授。
  “习”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此外,此处“习”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习”的解释是正确的。
  曾子为什么对孔子的传授要“习”呢?而且还一日三省?儒家的学说归根结底是一门体验之学,如果不是在经常不断的体验中去学习,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儒学的。
  儒学为什么是一门体验之学呢?从根本上讲,儒学是又一门终极关怀的学问,换言之,儒学对人类所全部需要的都已经进行了关怀,也可以说,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儒学全都给出了答案,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肯定会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在儒学给我们的关怀和答案中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繁复,由个别到全面,由形而下学到形而上学等等等等,所以说,你要不是去认认真真的体验,你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真正的掌握儒学这门既简单又复杂的世界上最高级的学问,譬如学习和孝弟,难道不是吗?


  “忠”、“朋友”、“信”、“习”都是儒家的重要价值系统。“忠”的本质是“尽己之”,也就是尽心竭力。“朋友”的本质是同类和同志。“信”的本质是实,也就是实在。“习”的本质是温习和复习。
  我之所以将儒家上述价值系统的本质逐一提出,是希望能够非常纯净的保持它们,不要将它们歧义化。
  “忠”就是尽心竭力,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将任何与其没有关系的意义附着于其上的行为都是对儒家“忠”价值系统的不尊重。
  “信”就是实,就是实在,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我们现正在建立的诚信社会说到底就是一个实在的社会,它所取代的就是我们所十分厌恶的虚伪。实和由实而产生相联的其它价值系统是儒家非常注重的价值系统,也可以这样说,实,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之一。
  此外,儒家的上述价值系统对于我们今天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它暂不必说,以“朋友”和“朋友交”为例。“朋友交”就是交朋友,我们可以联想,交朋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何种位置,就是男女间谈恋爱也称其为交朋友,不是吗?。朋友更是如此,朋友观念的表述与应用早已经充塞于我们今天天南地北社会生活的日日夜夜,难道不是吗?
  
  


  曾子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为“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也反映了儒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学习了不能应用,学习它做什么?学习了不能应用的,学习它又做什么?
  曾子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放在“传而不习乎?”的之前,也明显有将“忠”、“信”列为传习之本的意义。
  对于曾子的“反省之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可能它最好能够伴随你一生,所谓80岁知道70岁所犯的错误就是这个反省的道理。
  你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了曾子的“反省之道”,你将会变得愈来愈聪明,愈来愈自信,愈来愈坚强,真的。在目前这个社会中生活,最需要的难道不是聪明、自信和坚强吗?
 

回复:

学而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治理的意思。它还有另外一种道路的意思,用在此有“千乘之国”所必需要走的道路之意。
  “千乘之国”的“乘”读sheng,四声。乘,就是辆,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有用四匹马托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一百人。千乘,也指诸侯之国,其地方可以出兵车一千乘。
  孔子在以上短短18个字的所讲里面阐述和强调了多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我们以下慢慢解释。
  


  孔子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治国方案。
  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它非常的实,非常的实在。它从来不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它只说怎么样才行。儒家思想从来都是认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不是只看病不开方。而鲁迅则不同,对于鲁迅来说,这个世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世界没有一点可行之处,你若问他怎么办,他是“一问三不知”,这就叫作只看病,开不出方。受鲁迅的不良影响,我国有一大批这样所谓的专家学者,只会看病,不会开方。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关天”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满世界被他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你永远看不到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国”和“国家”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也是儒家独有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价值系统不存在于其它任何的文化种类,包括佛教,道家、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换言之,上述各个大宗教复杂的价值体系中,唯独没有“国家”的观念。
  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儒家“国”思想在现代的延续,不是吗?
  儒家“国”、“家”、“国家”、“乡”、“家乡”的价值体系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凝聚力和心灵深处对其的高度认可,这种巨大无比的凝聚力和对其所产生的心灵深处的高度认可是世界其它任何国度都望尘莫及和无法比拟的。由于上述的原因,我们国家祖祖辈辈的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了其它国家无法产生的特殊情感,譬如,认同、关心、热爱、忠诚、依恋等等。
  说到底,是儒家思想给我们这些祖祖辈辈一大群的中国人划了一个大圈,它就是“国”,就是“国家”,它希望我们祖祖辈辈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圈子里相亲相爱更好的繁衍生息。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目的达到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也包括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共同的认为,这样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所谓“千乘之国”便是诸侯之国,所谓诸侯之国,便是帝王分封之国,其中,规定要必须服从帝王之命。孔子这里所讲“千乘之国”,也就是诸侯之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地方政府,它的上面还有帝王,也就是中央政府。孔子讲的治理“千乘之国”,实际上还包含诸侯与帝王,也就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
  “敬事”。敬者,有主一无适(嫡)的意思。所谓主一无适,就是只对一个主子而不另对主子的正妻、正妻所生儿子和主子关系最亲的人负责的意思。敬,有做事严肃认真,不苟且和恭敬,尊重的意思。事,当然是指政事。
  孔子在此说的“敬事”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诸侯国只允许对帝王而不是对其他人负责。对帝王与诸侯间的政事要采取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态度去办理。
  今天的政治体制虽然没有帝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了,但中央与地方的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在地方政府办理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事这个问题上是否还需要采取严肃认真和恭恭敬敬的态度?毋庸置疑,当然需要了,所以说,孔子的“敬事”思想对于今天的地方政府办理中央政府政事的态度方面仍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不是吗?
  


  孔子为什么要讲“敬事”呢?为什么将“敬事”锁定在诸侯国对帝王的关系上呢?
  我们知道,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据此,他无论如何也得有个头领,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没有办法。不仅是我们,就是西方和阿拉伯国家及犹太人的情形也是一样。西方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上帝,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真主,犹太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耶和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以应用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不讲神,所以神无法成为我们的总头领。如此这般,我们中国人的总头领几千年来就落到了天子身上,换言之,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总头领一直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保证这么一大群中国人方方面面的稳定,儒家思想是强化帝王这个总头领权威的,为了更加强化帝王这个中国人总头领的权威性,所以孔子提出了“敬事”的思想。


  “敬事”是指诸侯国对待帝王的态度问题,其实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对下的示范效应问题。如果诸侯国对待帝王的态度是“敬事”的,那诸侯国的下属就会对诸侯国的君主“敬事”反之则结果正相反。这就好比一个家庭的家长对其子女会有深刻影响的道理是同样的,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家长是优秀的,他的子女很可能就是优秀的,如果这个家长是差劲的,那么他的子女一定是不会优秀的。
  现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古时诸侯国与帝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非常相似的,地方对中央也存在着“敬事”的态度问题,也存在着地方对中央是否“敬事”而会对地方以下其它各种机构产生影响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国情是:中央软弱,也可称其为“皇室衰微”。地方强大,也可称其为各自为王。现在的山东省不就公然提出要“大而强”吗?你“大而强”了,中央怎么办?更有甚者,有许多的地方人民法院对于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的正当行为它竟然敢判决你败诉,这简直就是地方党委政府及人民法院可以随意骑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脖子上拉屎,难道不是吗?除此之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究竟有多少地方党委政府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当个菜?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吗?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可怕现象,除了其它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违背了孔子的“敬事”思想。实践又一次的证明,孔子思想不得违背,孔子思想实质上是代表了客观自然规律,代表了黄金价值系统,违背愈甚,危害愈甚,如不抓紧改弦易辙,亡党亡国为在不远!
  


  “敬事而信”,孔子在此提出了“信”的价值系统。由于孔子这段话的18个字是针对治理诸侯国而讲的,所以说此时的“信”也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也可以说是针对担任治理国家重任的人而讲的。
  孔子在这里所指出的“信”实质上是指国家对于民众而言的,是信于民,也可以说是取信于民。至于诸侯对待帝王,他已经不存在“信”的问题了,因为已经有了对帝王的“敬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敬事”完全可以替代“信”而且还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子在此只教导我们治理国家时要取信于民,但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取信于民与失信于民的后果。因此,我们顺着孔子的思绪将是否取信于民的后果研讨一番。
  为了验证取信于民的巨大优越性,我们不妨先将失信于民以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后果说起。我们以M贼为例,M贼一生的罪大恶极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失信而造成的,譬如:1、曾经许诺的民主问题。2、百花齐放的引蛇出洞问题。3、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干掉”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问题。4、违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一系列方针政策擅自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问题。5、将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M接班人的林彪置于死地的问题。6、M执政时期各种政策的“翻烧饼”问题。7、还有M等等等等等等的失信问题。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M贼的失信于民,他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造成的是何等巨大而深重灾难啊!假如没有M贼的失信于民,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就不会遭受那样巨大而深重的灾难,难道不是吗?作为国家和政党的执政者,如果他失信于民,他一定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各种各样的危害和灾难;如果能够取信于民,他不但不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任何的危害和灾难,相反他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幸福和吉祥,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不遭受任何的危害和灾难,这不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幸福与吉祥吗?难道不是吗?这都是什么给“闹”得?难道不是孔子教导我们的“信”吗?


  “节用而爱人。”孔子在此讲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节用”就是节约使用的意思,在此,究竟节约使用什么呢?按照孔子此时的语境,是指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非常的节约使用因管理国家而发生的必需开支。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为什么要“节用”呢?《易》中有“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不“节用”就是奢侈,奢侈必然要伤财,伤财必然要害民,难道不是吗?
  说到底,执政党和政府并不直接创造税收,也可以说,庞大的财政开支并不是由执政党和政府所直接创造的,恰恰相反,它最终是由广大的劳苦大众所创造的。如果执政党和政府能够节约使用这些由广大劳苦大众所直接创造的庞大财政开支的话,那些直接创造这庞大财政开支的广大劳苦大众将不会再进一步的劳苦,他们能够不再进一步的劳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反之,那这些广大的劳苦大众可就惨了,他们不但要为庞大的财政开支而劳苦,还要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奢侈而大大增加的财政开支继续不断地劳苦,执政党和政府愈奢侈,广大劳苦大众就愈劳苦,难道不是吗?
  看看今天的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吧!看看它们的小汽车吧!看看它们吃喝玩乐的费用吧!看看它们的住宅吧!看看它们的工资吧!看看它们的......。
  如果将它们全部的办公楼、小汽车、吃喝玩乐、住宅、工资的费用全部加起来的话,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这个天文数字难道不是依靠广大的劳苦大众而得来的吗?难道不是吗?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孔子“节用”的思想认真地去做,还能够出现上述的天文数字吗?如果没有那个天文数字,我们的广大劳苦大众能够增加多少的幸福呢?我们难道不应该面对孔子而扪心自问吗?
 

回复:

“爱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价值系统,仔细分析起来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爱人是一套价值系统,而人又是另外一套价值系统。
  “爱人”他所包括的是爱所有的人,这个爱所有的人是指每一个的人,也可以这样理解,爱所有的人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要去爱而不要去区分什么样的人可以爱,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去爱。当然,这种爱人是从国家的角度去爱人的。换言之,作为一个国家,一定要去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的这种“爱人”思想境界真是太崇高了,相比之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只是“代表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也没有说是代表全中国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不是吗?
  “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在孔子看来,人,就是指每一个个体的人,而人的里面又包含民、君子、小人、大人等等。


  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针对执政党与政府而言,“爱人”-----爱每一个人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它是无以超越的境界!“三个代表”差而远之,“以人文本”在这个意义上就好了许多,但距孔子“爱人”的思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期待在不远的一天,执政党将孔子的“爱人”思想作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国策提将出来,以取代“以人为本”的理论。
  孔子的“爱人”思想是指爱每一个人,而不要去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也不要首先去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在去决定是否去爱这个人,请千万不要忘记,孔子的这些教导是针对治理国家的人而言的。在孔子眼里,人只是以群而分,根本就没有相互斗争的阶级,这种观点才是真正既符合人类的本性又非常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
  毛贼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大力提倡“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其结果是斗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斗的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崩溃,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毛贼的斗争哲学与孔子的爱人思想真是一个魔鬼一个圣人,它是天上地下,差之十万八千里!
  毛贼的不少喽罗们为了效忠其主子仇视儒家的无耻行径,竟然大耍流氓手段,生生将孔子的“爱人”思想硬硬的阉割为夫妻的关系,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流氓就是流氓,罪恶就是罪恶,善良就是善良,伟大就是伟大,圣人的光辉思想永远也不会被这些无耻罪恶的阴霾所笼罩,他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孔子说的“使民以时”中有两个价值系统,但这个两个价值系统又都与“信”、“节用”、“爱人”的价值系统相联接。
  所谓“使”就是役使的意思,所谓“使”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当局让一部分人完成某些工作量,一般都是指非长期或短期以及临时性的安排和任务。这种情况古之有之,今之也有之,譬如义务劳动、义务植树和农村里的兴修水利等等。这种情况古之去之不得,今之也是去之不得;也就是说,古时要“使民”,今日也要“使民”。
  “民”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他不同于“人”,实质上他是“人”的其中一部分,一个种类而已。所谓“使民”,就是役使或使用这一部分人而已。
  “以时”的时就是时宜的意思,时宜在此就是农闲或是老百姓认为合适的时间。也可以说,不要在农忙时或老百姓认为不合适宜的时间役使或使用他们。
  按照孔子的“使民以时”的思想对待广大群众,广大群众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安定的生活,反之,广大群众所得到的就是痛苦和悲伤,难道不是吗?
  孔子的“使民以时”的思想也是孔子“信”、“节用”和“爱人”思想的充分体现。
  我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都是尊孔的君主,凡是尊孔的君主都是按孔子所言去做的,所以才成就了那么多的盛世。看看今天的贪污不止暴政不已吧,这么多执政党的狗官哪还顾得上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难道不是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按孔子的思想去实践吗?按孔子的思想去做难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得到伤害吗?不按孔子思想去做难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得到幸福吗?


  孔子在此章里只讲了18个字,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系统又繁衍出新的价值系统继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国”,后来演变成国家,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敬事”,演变成敬业。“信”,演变成诚信、信誉、信心等等,还演变成今日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节用”,演变成节约、节俭,还演变成今天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爱人”,演变成今日的夫妻关系,虽然这种演变是一种十足的阉割,但毕竟也为我们做了服务。“民”,后来孟子将其演变成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总概念里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家的重要价值系统,它们是:人、民、和、国。
  请问,鉴于此我们有什么样的理由去无端的反对孔子?我们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去尊重孔子?我以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凡是反对孔子的,古往今来肯定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凡是赞成和拥护孔子的,古往虽然已经确定,但今来我不敢说全都是好人,诚然,我可以确定的说,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是好人!
 

回复:

学而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是指弟与子,对父兄而言。“出则弟”的“弟”为悌的古字,读ti,四声。意为顺敬兄长。“泛”是广的意思。“众”是众人。“亲仁”,亲为近。仁,为仁者。“行”是指按上述这样做了。“馀力”犹言闲暇。“以”就是用的意思。“文”是指《诗》、《书》等六艺之文。


  孔子的这段语录是针对“弟子”们而言的,换言之,这是孔子对弟子们所提出的综合的全面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弟子们提出的这些综合的全面的道德规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则为入,一则为出,也就是说一则为在家的,一则为在外的。另外一个是追加的,它无论在家与否都可适用。
  所谓弟子,就是对父兄而言的后生小子。入,就是在家或是入家门的意思。孝,就是侍奉父母的意思。
  为什么孔子只是在家而强调孝呢?因为孝只是针对自己父母而言的,对于其他的人则不必采用孝的方式。譬如孙子对爷爷奶奶则不必采用孝的方式,因为孙子的父母已经对其爷爷奶奶采用了孝的方式,孙子只是对自己的父母采用孝的方式就可以了,再一方面,人的代差大约为20--30年,这样算下来爷爷与孙子的代差约为40--60年,也就是说当孙子刚出生时,他的爷爷已经40--60岁了,既如此,刚出生的孙子如何尽侍奉义务的孝?再者说,在孔子时,人的寿命很低,三代同堂的情况可能较少发生。此外,孝的价值系统只是对直系血亲的人才起作用,至于其他人,譬如长辈,则采用悌的价值系统便可,这时的长辈便已打破了血亲的界限,只要是长辈就可以采用悌的价值系统,儒家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也!
  孝是儒家独有的价值系统,是其它文化种类所没有的价值系统。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孝的思想的教育,长大成人以后就可以对父母尽孝,当他有了小孩以后又对其进行孝思想的教育,他的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又对他尽孝......,一个家庭如果使用这样孝的方式周而复始的生活,难道不是最有益于他们的繁衍生息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家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孝道的教育,都能够用孝的方式周而复始的生活,难道不是最有益于他们的繁衍生息吗?
  有许多的人反对孔子,反对孔子就是反对孔子孝的思想,反对孔子孝的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反对我们过上孝的周而复始的幸福生活,所以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嘛!难道不是吗?他们这些个人难道是好人吗?好人会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吗?所以我说凡是反对孔子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难道不是吗?这些坏东西包括毛贼和鲁迅,还有其他反对孔子的人!
  


  在我国,有许多的朝代是以孝治天下,特别是一些盛世的朝代,
  为什么呢?
  家庭是社会一个最小的单位,同时又是一个国家最多的单位。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相当大的关系是依赖于家庭的稳定,设想,一个国家有相当多的家庭不稳定,难道这个国家能够稳定吗?所以说若想得到国家的稳定,必须首先得到家庭的稳定。怎样才能够得到家庭的稳定呢?孔子思想提供方案就是孝!为此,孔子还将孝演变成孝敬和孝顺。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家庭这个人群最小单位的头领就是父母,子女对父母孝敬、孝顺了,也就更加确定和强化了父母的地位,父母在这个小群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反过来又为这个家庭的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今天你是孝敬和孝顺者,明天你就是被孝敬和孝顺者;今天你是非头领,每天你就是头领。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一个家庭不断有稳定的基础和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越来越多的家庭得到稳定,愈来愈多的家庭得到稳定,那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我们都不希望社会混乱,我们都希望社会稳定,而且愈长久愈好。从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问题似乎只是喊一喊口号而已,难道社会的稳定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吗?如果社会的稳定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那我们还会有不稳定的社会生活吗?有谁不会喊口号?所以说,比喊口号更重要的是真正去寻找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根本之策,这个根本之策就是孔子的“孝”思想!


  孔子“孝”思想的本质是善于侍奉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孝”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
  我们知道,所谓的侍奉父母是指侍奉人真正具有了侍奉能力的行为,不具备侍奉能力的侍奉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侍奉行为,所以说,等我们真正具备了侍奉能力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已经步入了老年。众所周知,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衰退,尤其是患有各种的疾病,以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的下降,直至其最后的完全丧失。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命运,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而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此外,侍奉人与被侍奉人的角色是转换的,今天是侍奉人,明天就是被侍奉人,这是每一个人人生所必需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是无法逃避的。
  人都是由小到老的;都是由年轻力壮到年老体弱的,从这个自然规律的意义上来说,只要人类存在,侍奉与被侍奉的关系就会永远相伴而存在,只不过是由于各种文化的不同,侍奉人的角色各是由不同的人和组织来担当罢了,但被侍奉人的角色始终不会改变。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文化使然,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没有“孝”思想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老年人的侍奉,现在所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由社会或是国家来担当侍奉老年人的角色。而我国目前则不同,由于孔子“孝”思想的深刻影响,侍奉老年人的责任主要是由其子女来担当的,虽然目前有极少量不同体制的养老院。
  从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来看,特别是从我国当前还有近10亿的农民兄弟和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由其子女来更好地担当侍奉责任的社会定位将会伴随我们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难道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每一个被侍奉的老年人和以后也会成为被侍奉的老年人的意义上说,我们难道不应该大力弘扬孔子的“孝”思想吗?
 

回复:

“出则弟”
  作为一个后生小子,你除了入就是出,换言之,你除了回家就是外出,除此之外你没有其它的行为可以发生,因为人是群居的,现在也是如此。当你回到家里时,孔子已经给这些“弟子”制定了道德规范,那就是“入则孝”,当你外出时,孔子也为这些“弟子”制定了更加复杂的道德规范,那首先就是“出则弟”。
  孔子将“弟”列为“弟子”制定的道德规范的第一条,可见“弟”的十分重要性。所谓“弟”就是悌的意思;就是顺敬兄长的意思。所谓顺,就是顺从。所谓敬,就是尊敬。所谓兄,就是对哥哥及朋友的尊称。所谓长,就是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的人。
  孔子之所以为弟子们制定这样的道德规范,其根本目的就是欲在家庭以外的、弟子们可能出现的各个不同人的群体当中力图建立秩序。秩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如果城市交通失去了秩序,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同样,人的群体也不能够没有秩序,如果人的群体失去了秩序,那后果肯定要比城市交通失去秩序的后果要严重上千百倍。
  孔子将人的各种不同群体的秩序核心确定为“弟”,其实这个“弟”既是动态的又是公平的,它是保证任何一个在外的人的群体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都能够拥有其头领进而建立秩序。譬如,你为这个人的弟弟,可很有可能又为那个人的哥哥;你为这个人的晚辈,但又很可能是那个人的长辈;你的职位比这个人低,但很有可能比那个人的职位要高。还有,今天你是弟弟,明天就有可能是哥哥;今天你是晚辈,明天就有可能是长辈;今天职位低,明天就有可能职位高。所以说孔子将每一个人在外的群体的头领确定在哥哥、长辈和职位高的人身上,而其又是互为、互动、变化和公平的,这种的手段就是“弟”,“弟”就是为秩序而存在。
  在家庭以外的人的各种各样的动态的群体当中建立永恒的秩序,孔子用“弟”做到了。


  “谨而信。”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这个“谨而信”是指弟子出外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而孔子没有讲这是弟子在家可以坚持的道德规范,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最安全和温暖的港湾,在这个安全而温暖的港湾里“谨而信”完全是多余的,所以孔子没有将其列为弟子入家的道德规范。
  “谨”,有小心、谨慎、慎重、重视、恭敬和严密的含义,这些含义我们都容易理解和认知,但是谨的目的我们却不一定都清楚。那什么是谨的目的呢?谨的目的就是“行之有常”,就是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更加扎实。
  “信”,就是实,就是实在。出门在外,实在的品质非常重要。请问:有谁不愿意与有实在品性的人打交道?又有谁愿意与没有实在品性的人打交道?难道不是吗?但是,实在不等于愚蠢,实在也不是傻瓜。实在就是说实话办实事,不是实的事不办,不是实的话不说。这就是实,这就是实在,这就是信!


  “泛爱众”。
  “泛”,广泛。“众”,众人。
  爱,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包括“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和“泛爱众”。
  孔子“爱”的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影响真是太深刻了,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网络上有许多的音乐网站,网站里标列着大量的歌曲名,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歌曲名,有多少是以爱来命名的,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用爱命名的歌曲它肯定会占该网站整个歌曲量的最大的一部分。
  众,就是众人。孔子还有“群”的价值系统,群与众相连,就是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群众的概念。
  孔子告诉外出的弟子要“泛爱众”,意思就是要广泛的去爱众人。那什么是爱呢?爱在此的意义是喜爱和惠爱,就是广泛的去喜爱和惠爱众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孔子对弟子的教导而看到孔子非常善良的内心深处,在孔子看来,首先要喜爱大众,在这里,喜爱大众是没有条件的,这样就没有阶级与阶级斗争之害。再者说,孔子是讲求“和”的,只有首先去爱大众,再推而广之,大众之间再互相去爱,如果这样的话,“和”的局面才能够出现。按孔子的思想,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去惠爱大众,所谓惠爱就是尽量的给大众提供和创造一些个恩惠。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其实,在孔子年代,由于各个方面的条件所限,人与人相互能够联系到的范围非常有限,再说又是弟子,也可称为后生小子,那他们“泛”的范围就更小了。
  “众”,就是众人。这个“众”的有效范围与“泛”的有效范围是相互匹配的。既然“泛”的有效范围有限,那“众”的有效范围一定是与“泛”的有效范围是一致的。
  既然如上所说,那孔子讲的“泛爱众”的全部意义在哪里呢?我认为:
  1、今天是弟子,“泛”与“众”的有效范围有限,但明天或后天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这样,从小养成的“泛爱众”的优良品质将会发挥广泛的作用。
  2、如果某个弟子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工作,那他的“泛”与“众”的有效范围将会变得非常的大。也可以这样说,他的“泛”与“众”的有效范围是与他担任的职位大小成正比的。
  3、无论如何一个人的“泛爱众”总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互为“泛爱众”,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大家都去互相的“泛爱众”,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你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会去这样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互为“泛爱众”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变得越幸福!
  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之所以变得如此糟糕,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很好的学习孔子思想和做好“泛爱众”的教育。


  “而亲仁。”
  “亲”,是近的意思。“仁”,是仁者。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有仁德的人。
  “亲仁”,就是在外面一定要亲近有仁德的人。
  为什么一定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呢?我认为:
  1、后生小子年少无知,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品质。
  2、后生小子年少无知,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得到指点,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可以少犯错误。
  3、近朱者赤,后生小子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耳濡目染受其影响。
  4、后生小子亲近有仁德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
  如果后生小子都去亲近有仁德的人,那他们中间很可能有相当得一部分成为有仁德的人。他们成为有仁德的人之后,再被其他的后生小子来亲近,这样循环往复我们社会中不就是有仁德的人愈来愈多吗?这个社会上有愈来愈多的有仁德的人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不言而喻吗?
  孔子说的“亲仁”两个字实质上就是我国的两个非常宏大的价值系统。“仁”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还有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亲”,后来演变成亲人、亲戚、亲家、亲情等等许多的不同价值体系。
 

回复: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在“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这句话之前,孔子分别为弟子的“入”和“出”制定了不同的道德规范。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这句话则是为无论是“入”或是“出”的弟子们所制定的共同的道德规范。
  “行”,是指按孔子所制定的“入”和“出”的道德规范实践的过程和行为。
  “馀力”,是指有剩余的能力,在此指闲暇。
  “则”,有准则、法则的含义,在此的意义是一定要。
  “文”,可以理解为《诗》、《书》六艺之文。也可以理解为是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所以说孔子的思想也可以称为“文”。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所谓“行”,就是按孔子为弟子们制定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规范严格的去实践,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每一个弟子成人、成才、成德的必由之路。换言之,没有这些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弟子们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人、成才、成德的。孔子的这些成人、成才、成德的道德规范至今仍不失为年轻人成人、成才、成德的不二法门。
  “弟子入则孝”了;也“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了;也“亲仁”了;这时候,如果有了闲暇之日,则一定要学习《诗》、《书》等六艺之文。
  为什么要等弟子们“行”了以后,再有闲暇之时,才可以学习“六艺之文”呢?在这里真实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重实践,重实践与学习文献的相互关系。在此,孔子的意图是:首先给弟子们提供一些最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去做;所谓最基本,就是最容易做但又最不容易做的,所谓十分重要,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是须臾而不可离的。等到弟子们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和感受,也可以说孔子教给弟子们的道德规范弟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也有了闲暇日了,这时再让弟子们去学习文献。儒家文献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同时它也涵盖从一般到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理念和规律。所以说,从一开始就让弟子们去学习儒家文献,恐怕年少无知的第子们吃不消。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让弟子们获得一些基本的体会与感受,之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献,这样对于弟子们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儒家文献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
  按孔子之意,弟子们为什么一定要“学文”呢?因为在“行有馀力”之前,孔子为弟子们所开出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不是儒家的全部,更不是儒家的最高层次,所以说,弟子们若欲掌握儒家更多的、更精妙的、更高级的儒家学问,他必须就得努力学习儒家的文献。
  从孔子后的世世沧桑来看,特别是自朱熹说过:“《五经》有的,《四书》全有。《五经》没有的,《四书》也都有”的话之后,(大意)《五经》的地位不断下降。对此我认为:还是孔子的那句老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中国的“文”实际上全部都掌握在孔子那里,换言之,无论是谁,只要学“文”,那就学孔子思想好了,别无它法!
  


  孔子在这一章里所讲的话基本上都被我们中华民族的后辈作为一个个珍贵的价值体系保存和使用起来了。譬如:
  “弟子”。弟子的观念目前还在经常的使用,如某某人是某某人的弟子。某某人收某某人为弟子,等等。
  “孝”。至今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和宝贵价值系统。
  “谨”。孔子不但提出了“谨”,还提出了“慎”。“谨慎”至今也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优秀道德品质。
  “信”。不言而喻。
  “爱”。同样不言而喻。
  “众”。孔子还提出了“群”的价值系统。“群众”是我们今天非常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同时他还代表着人民和人民的利益。
  “亲”。后演变成亲人、亲戚、亲家等等。
  “学文”。就是在今天的大学里,也分为学文和学理工的。有学文的就得有教的吧,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有几个学生、教师、教授、硕导、博导、院士、校长知道“学文”是孔子提出的呢?呜呼,哀哉!
 

回复:

0527092340
 

回复:

学而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谁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贤人之贤。“易色”,改变好色之心。“竭其力”,竭尽全力。“君”,君主。“事”,侍奉。“致”,犹委,顺从的意思。“致其身”,谓不有其身。


  “贤贤易色”。
  首先,“贤”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那子夏此时所言的贤谓何意呢?贤就是贤人,什么是贤人呢?贤人就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何谓“贤贤”呢?“贤贤”就是有道德有才能人的道德和才能。
  “易”,是改变的意思。
  “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一般情况下是指女色,但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的色就不是指女色。子夏此时所言的“色”是指女色。
  “贤贤易色”的全部意义是:依靠有道德和才能的贤人的道德、才能方可以改变其好色之心。
  “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孔子曾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大意是:喟然而叹其终究也没有见到好德如好色的人。
  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中的“好德如好色”,就是指好德不如好色,而且孔子从来没有见过好德与好色一个样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领会孔子的思想:1、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讲,好色是一定要超过好德的。2、孔子所见到的男人都是好色超过好德的人。3、孔子本身大概也是好德不如好色的人。(“色”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证明之。不过,这个证明过程需要等到解释孔子所言的“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时才能展现。)
  根据子夏“贤贤易色”的理论,好色之心是可以通过贤人的道德和才能去改变的,而孔子对此的态度是“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究竟孰是孰非?肯定是孔子所言正确无疑,而子夏此时为孔子学生,对于“色”还缺乏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才说出了这样不成熟的话。对于此,也有人(吴氏)认为:“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词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我认为这位吴氏先生对子夏的批评还是非常中肯的,此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孔子就是孔子,子夏就是子夏,难道不是吗?
 
2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