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治理的意思。它还有另外一种道路的意思,用在此有“千乘之国”所必需要走的道路之意。
“千乘之国”的“乘”读sheng,四声。乘,就是辆,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有用四匹马托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一百人。千乘,也指诸侯之国,其地方可以出兵车一千乘。
孔子在以上短短18个字的所讲里面阐述和强调了多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我们以下慢慢解释。
孔子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治国方案。
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它非常的实,非常的实在。它从来不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它只说怎么样才行。儒家思想从来都是认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不是只看病不开方。而鲁迅则不同,对于鲁迅来说,这个世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世界没有一点可行之处,你若问他怎么办,他是“一问三不知”,这就叫作只看病,开不出方。受鲁迅的不良影响,我国有一大批这样所谓的专家学者,只会看病,不会开方。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关天”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满世界被他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你永远看不到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国”和“国家”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也是儒家独有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价值系统不存在于其它任何的文化种类,包括佛教,道家、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换言之,上述各个大宗教复杂的价值体系中,唯独没有“国家”的观念。
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儒家“国”思想在现代的延续,不是吗?
儒家“国”、“家”、“国家”、“乡”、“家乡”的价值体系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凝聚力和心灵深处对其的高度认可,这种巨大无比的凝聚力和对其所产生的心灵深处的高度认可是世界其它任何国度都望尘莫及和无法比拟的。由于上述的原因,我们国家祖祖辈辈的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了其它国家无法产生的特殊情感,譬如,认同、关心、热爱、忠诚、依恋等等。
说到底,是儒家思想给我们这些祖祖辈辈一大群的中国人划了一个大圈,它就是“国”,就是“国家”,它希望我们祖祖辈辈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圈子里相亲相爱更好的繁衍生息。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目的达到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也包括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共同的认为,这样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所谓“千乘之国”便是诸侯之国,所谓诸侯之国,便是帝王分封之国,其中,规定要必须服从帝王之命。孔子这里所讲“千乘之国”,也就是诸侯之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地方政府,它的上面还有帝王,也就是中央政府。孔子讲的治理“千乘之国”,实际上还包含诸侯与帝王,也就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
“敬事”。敬者,有主一无适(嫡)的意思。所谓主一无适,就是只对一个主子而不另对主子的正妻、正妻所生儿子和主子关系最亲的人负责的意思。敬,有做事严肃认真,不苟且和恭敬,尊重的意思。事,当然是指政事。
孔子在此说的“敬事”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诸侯国只允许对帝王而不是对其他人负责。对帝王与诸侯间的政事要采取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态度去办理。
今天的政治体制虽然没有帝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了,但中央与地方的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在地方政府办理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事这个问题上是否还需要采取严肃认真和恭恭敬敬的态度?毋庸置疑,当然需要了,所以说,孔子的“敬事”思想对于今天的地方政府办理中央政府政事的态度方面仍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不是吗?
孔子为什么要讲“敬事”呢?为什么将“敬事”锁定在诸侯国对帝王的关系上呢?
我们知道,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据此,他无论如何也得有个头领,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没有办法。不仅是我们,就是西方和阿拉伯国家及犹太人的情形也是一样。西方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上帝,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真主,犹太人世世代代的总头领是耶和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以应用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不讲神,所以神无法成为我们的总头领。如此这般,我们中国人的总头领几千年来就落到了天子身上,换言之,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总头领一直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保证这么一大群中国人方方面面的稳定,儒家思想是强化帝王这个总头领权威的,为了更加强化帝王这个中国人总头领的权威性,所以孔子提出了“敬事”的思想。
“敬事”是指诸侯国对待帝王的态度问题,其实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对下的示范效应问题。如果诸侯国对待帝王的态度是“敬事”的,那诸侯国的下属就会对诸侯国的君主“敬事”反之则结果正相反。这就好比一个家庭的家长对其子女会有深刻影响的道理是同样的,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家长是优秀的,他的子女很可能就是优秀的,如果这个家长是差劲的,那么他的子女一定是不会优秀的。
现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古时诸侯国与帝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非常相似的,地方对中央也存在着“敬事”的态度问题,也存在着地方对中央是否“敬事”而会对地方以下其它各种机构产生影响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国情是:中央软弱,也可称其为“皇室衰微”。地方强大,也可称其为各自为王。现在的山东省不就公然提出要“大而强”吗?你“大而强”了,中央怎么办?更有甚者,有许多的地方人民法院对于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的正当行为它竟然敢判决你败诉,这简直就是地方党委政府及人民法院可以随意骑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脖子上拉屎,难道不是吗?除此之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究竟有多少地方党委政府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当个菜?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吗?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可怕现象,除了其它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违背了孔子的“敬事”思想。实践又一次的证明,孔子思想不得违背,孔子思想实质上是代表了客观自然规律,代表了黄金价值系统,违背愈甚,危害愈甚,如不抓紧改弦易辙,亡党亡国为在不远!
“敬事而信”,孔子在此提出了“信”的价值系统。由于孔子这段话的18个字是针对治理诸侯国而讲的,所以说此时的“信”也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也可以说是针对担任治理国家重任的人而讲的。
孔子在这里所指出的“信”实质上是指国家对于民众而言的,是信于民,也可以说是取信于民。至于诸侯对待帝王,他已经不存在“信”的问题了,因为已经有了对帝王的“敬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敬事”完全可以替代“信”而且还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子在此只教导我们治理国家时要取信于民,但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取信于民与失信于民的后果。因此,我们顺着孔子的思绪将是否取信于民的后果研讨一番。
为了验证取信于民的巨大优越性,我们不妨先将失信于民以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后果说起。我们以M贼为例,M贼一生的罪大恶极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失信而造成的,譬如:1、曾经许诺的民主问题。2、百花齐放的引蛇出洞问题。3、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干掉”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问题。4、违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一系列方针政策擅自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问题。5、将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M接班人的林彪置于死地的问题。6、M执政时期各种政策的“翻烧饼”问题。7、还有M等等等等等等的失信问题。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M贼的失信于民,他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造成的是何等巨大而深重灾难啊!假如没有M贼的失信于民,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就不会遭受那样巨大而深重的灾难,难道不是吗?作为国家和政党的执政者,如果他失信于民,他一定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各种各样的危害和灾难;如果能够取信于民,他不但不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任何的危害和灾难,相反他会给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幸福和吉祥,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不遭受任何的危害和灾难,这不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幸福与吉祥吗?难道不是吗?这都是什么给“闹”得?难道不是孔子教导我们的“信”吗?
“节用而爱人。”孔子在此讲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节用”就是节约使用的意思,在此,究竟节约使用什么呢?按照孔子此时的语境,是指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非常的节约使用因管理国家而发生的必需开支。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为什么要“节用”呢?《易》中有“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不“节用”就是奢侈,奢侈必然要伤财,伤财必然要害民,难道不是吗?
说到底,执政党和政府并不直接创造税收,也可以说,庞大的财政开支并不是由执政党和政府所直接创造的,恰恰相反,它最终是由广大的劳苦大众所创造的。如果执政党和政府能够节约使用这些由广大劳苦大众所直接创造的庞大财政开支的话,那些直接创造这庞大财政开支的广大劳苦大众将不会再进一步的劳苦,他们能够不再进一步的劳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反之,那这些广大的劳苦大众可就惨了,他们不但要为庞大的财政开支而劳苦,还要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奢侈而大大增加的财政开支继续不断地劳苦,执政党和政府愈奢侈,广大劳苦大众就愈劳苦,难道不是吗?
看看今天的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吧!看看它们的小汽车吧!看看它们吃喝玩乐的费用吧!看看它们的住宅吧!看看它们的工资吧!看看它们的......。
如果将它们全部的办公楼、小汽车、吃喝玩乐、住宅、工资的费用全部加起来的话,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这个天文数字难道不是依靠广大的劳苦大众而得来的吗?难道不是吗?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孔子“节用”的思想认真地去做,还能够出现上述的天文数字吗?如果没有那个天文数字,我们的广大劳苦大众能够增加多少的幸福呢?我们难道不应该面对孔子而扪心自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