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3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602

《论语》今解

回复:

“事父母,能竭其力。”
  孝的本质就是善于侍奉父母,子夏所言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实质上就是孔子是孝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事”,是服侍、侍奉的意思。
  “事父母,能竭其力”,实际上就是说服侍、侍奉父母要能够竭尽全
  力。
  “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竭尽全力,所谓竭尽全力就是将自己的全部能力和力量全都用在了服侍和侍奉父母身上。所谓将自己的全部能力和力量全都用在了服侍和侍奉父母身上不等于不工作、不学习等等。就是在孔子那时的远古,子女也要经常下地劳作不是?所谓将自己的全部能力和力量全都用在了服侍和侍奉父母身上就是说用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来服侍和侍奉父母。
  用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来服侍和侍奉父母,我认为应该包括情感、爱心、金钱、时间等等。
  其实“事父母,能竭其力”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大循环规律,而正是孔子及儒家发现并非常好的利用了这个良性的大循环规律。今天我是儿女,我全力的服侍和侍奉我的父母;明天我就是父母,我又被我的儿女全力的来服侍和侍奉,难道不是很好吗?
  父母真正需要我们服侍和侍奉的时候基本上是他们老年的时候,老年人是十分需要子女去服侍和侍奉的,难道不是吗?人人都会成为老年人,我们也不例外,一旦我们也成为了老年人,难道不需要我们的子女来服侍和侍奉我们吗?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竭尽全力地服侍和侍奉我们的父母呢?
  中西文化正相反;我们有的他没有,他有的我们没有,“孝”也是一样。虽然西方没有“孝”文化,但这绝不等于人家没有对于老年父母亲的服侍和侍奉,不过人家这种服侍和侍奉是通过国家和社会来实现的,效果不可谓不好。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对于父母亲的服侍和侍奉是通过子女来完成的,国家及社会对此基本没有作为,这是我们的传统。今天,我们受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正在建立由社会和国家来担当服侍和侍奉老年父母亲的责任,不过这还只是刚刚开始,杯水车薪而已!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状况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弘扬孔子的“孝”思想,用子女们的竭尽全力去服侍和侍奉我们的父母亲!
  
  


  “事君,能致其身。”
  “君”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价值系统。“君”,指君主的意思。“事”,侍奉。。“致”,犹委,委致其身,顺从的意思。“致其身”,谓不有其身。
  “事君,能致其身”这话的意义为:侍奉君主,可以委致其身,(顺从其身)无有其身。(豁出或献出自己生命)
  “事君,能致其身”这样的价值系统在今天许多人的眼里可能难以理解。但是,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会委员不都有委字吗?委不就是顺从的意思吗?委员不就是顺从的一员的意思吗?委员会不就是大家都是一个顺从集体的意思吗?大家都顺从,自然得有个被顺从的人吧,不然大家如何顺从呢?作为中共来说,这个被顺从之人就是总书记,不然为什么称总书记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吗?人大、政协不也有委员和委员会吗?各种各样的委员就是顺从的一员,被顺从人就是委员长和主席,不然为什么称为委员长和主席呢?难道不是吗?
  国民党也同样,蒋介石不也是被称为蒋委员长吗?
  从委、委员、委员会的顺从内核上看,当初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设计人就没留有民主的余地。一味的顺从能搞民主吗?民主可以一味的顺从吗?难道不是吗?
  再者说,委、委员、委员会顺从机制的设计,就是子夏““事君,能致其身”价值系统的衍生品,难道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共两党至今都没有走出儒家的手心!
  从整个西方来看,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事君,能致其身”,不过他们的“君”不是人,而是神,他们的“能致其身”要比我们大大的有过之无不及。儒家文化没有神只有人,所以只好“事君”这个人了。
  从人类群居的生存基本规律来看,首领的产生是必然的。对于这个首领中国儒家文化是选择的人;是君主,而西方文化或是基督教文化是选择的神或者是上帝,这是中西文化所不同的,但他们所相同的是为自己的头领都“事君,能致其身”!
 

回复: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
  我想说的是,“言而有信”的信是实在的意思。也就是说与朋友交往一定要实实在在,否则这个朋友就无法交往下去了,这点非常重要。
  此外,可能会有人问,与不是朋友的人交往就可以言而无信吗?我想,不是朋友当然也就不存在交往的问题了,既然没有交往,当然言而有信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诚然,即使不是朋友的交往而只是一般人的来往,我认为也应该言而有信,而不是言而无信。
  朋友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语中,由此可见朋友概念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和分量。由于此,朋友的概念对我们今人影响非常之深刻,以致我们整天价口中念念不忘朋友二字。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大意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礼、乐、《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的。
  古代人非常重视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人际道德关系,他们认为这种人际道德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稳定器,没有它,人们的社会生活将混乱不堪!子夏以上所讲的“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其本质都是讲的人伦,也就是人际道德关系。
  “贤贤易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想保持男女之间的正常关系,以期达到社会生活的稳定。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男女关系是造成家庭和各个群体不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易色”,虽然是十分的困难。但最有趣的是,子夏将“易色”的重任放到了男人的肩上。为什么将此重任交给了男人,我们在以后的专门研讨“色”的时候再提出。
  子夏以上所讲的“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其本质都是讲的人伦,也就是人际道德关系,但它们的背后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包括各种各样不同群体的稳定。
  儒家文化是一种终极关怀的文化,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将社会、国家、个人所需要的全部关怀他都关怀到了,无一挂漏。换言之,我们可以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我们所希望更好生活的全部方法,而可能的是你有问不到,但他却永远没有答不出!
  


  子夏的这段话里,他用了许多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系统至今为我们所受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
  1、“贤”,贤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中共的许多关于人事方面的文件中都有选贤任能的规定。今天我们还是用贤惠来形容道德品质比较好的妇女。
  2、“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好色否,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的口头禅了。
  3、“父母”,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父母”与孔子“亲”的价值系统相结合就是父母亲;与孔子“大人”的价值系统相结合就是父母亲大人等等,不胜枚举!
  4、“朋友”,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它对于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
  5、“言而有信”,这四个字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口头禅了。
  6、“学”,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在今天,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张三问,你是学什么的。李四回答说,我是学...。难道不是吗?
  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深刻的影响,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呢?
 

回复:

学而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成德之名。“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固定、巩固)。“主”,为主。“无”,通毋(即不要的意思)。“勿”,禁止。“惮”,(dan,四声)害怕。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了也难以坚固(固定、巩固)。要以忠和信这两种品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君子所存内涵非常丰富,换言之,君子是由许许多多的不同内容所构成的,复杂非常,很难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无奈,古人将其定位于“成德之名”。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们从其另一面理解就是:君子厚重才有威严,所学的才能坚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君子的一个侧面。此外,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还具备这样一个事实:“不重”和“不威”的君子也是存在的,这又是君子的另外一个侧面,其实君子的全部就是由这些不同的侧面所构成的。随着“《论语》今解”的不断进展,我们可以将孔子所认定的“君子”内涵的不同侧面不断地展现给大家。
  我们知道孔子此时所讲的“重”就是厚重的意思,为什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呢?还“学则不固”?首先,所谓“威”就是一种外表,你如果轻视这种外表,那你的内在一定不会坚固。既然如此,当然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了,同时所学也不会坚固,这是一种说法。
  我认为: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在“重”。所谓“重”,它含有以下有效成分:1、分量大。2、高贵。3、庄重。所谓“威”,它也含有以下有效成分:1、威力、威势。2、威严、尊严。3、威慑、震慑。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一个君子他的“分量”很轻,又不高贵,还不庄重,请问,他能够产生威力、威势、威严、尊严以及威慑、震慑的能力吗?我们还可以将老虎与老鼠作一个比喻,老虎与老鼠相比有分量大和高贵的品质,所以它才有了威力、威势、威严和威慑、震慑的能力,而老鼠呢?由于它分量小,又不高贵和庄重,所以它才不具备威力、威势、威严和威慑、震慑的能力,难道不是吗?


 
  其实,“君子不重则不威”所全部包含的是三者和一个肯定的关系。三者为:君子、不重和不威。肯定的关系就是则。三者的相互关系是既联系又互为逻辑,即:没有君子就没有重的问题,没有重就没有威的问题,没有威也就没有君子和重的问题;则之所以是肯定的关系,就是因为则是代表一定的意思。在三者的关系当中,首先必须得确定是一个君子,然后才有可能重;不是一个君子,重的问题便无从谈起。是一个君子,然后不重,也一定不会有威。首先是一个君子,然后再设法去重,等重了以后,才会有威,这才是这三者关系的最佳效果和目的。
  综上所述,“君子”----“重”----“威”是一个三部曲,那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这三部曲呢?
  首先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以上我们讲过,君子是一个孔子经常使用的、结构复杂的综合体,无奈先辈称其为“成德之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何谓君子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一、君子的不同内涵在《论语》中已经基本上都得到了展现,所以说我们从《论语》当中就可以学习和了解到君子的全部标准和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按其认真地去做,成为一个君子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二、古人称君子为“成德之名”,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儒家认为人有一个成德的年龄限制规律。一般情况下,男人在40岁以后才能成德,当然这不是对女人而言的。按儒家的理论,女人是没有成德的问题存在,无论她的岁数有多少,这不是对女人的歧视和无理,而这是现实。(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可以非常细致的研讨)从这一点来看,男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德的君子,那还要等到40岁以后。不过人生苦短,40岁的年纪也是转瞬即到,但这并没有丝毫的遗憾和抱怨可言,因为这是规律使然。
  
  
  
  
  

   
  其次我们来谈怎样去“重”。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何谓“重”我们在以上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只说如何去“重”。
  孔子这里所说的“重”是与“君子”和“威”的两个概念相紧密联系的;也可以说此时的“重”是在“君子”之上的;也可以说是首先有了“君子”,然后再去寻找其上的“重”。
  “重”就是分量大、高贵和庄重,那存在于君子之上的这些分量大、高贵和庄重的有效成分去何处寻找和应用呢?我们可以这样去看:1、在孔子时,这些所谓“重”的有效成分当然可以从“六艺”和孔子思想当中得到。
  2、而在今天:
  a、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中去寻找和应用我们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
  b、由于我国历史上有无老子这个人而不定,所以说《道德经》很有可能为多人而作,从而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且相互矛盾,它在这一点上与《圣经》十分相似,因为其也是多人创作。所以说,凡是多人创作的作品它必然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且相互矛盾,这是人的创作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的《道德经》也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
  c、佛教的本质是“空”,所以说“君子”和“重”的概念在此无法成立,当然我们也就无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君子”之上的“重”我们只能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得到,而实在是不存在于其它!
  


 
  从孔子及儒家思想当中得到“君子”之上的“重”,主要还是依赖于“仁”、“义”、“礼”、“智”、“信”这儒家的“五德”。此外,从《四书》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其它的儒家经典不能够说没有了“君子”之上的“重”,但实事求是的说,为数不多了。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否则,迷途漫漫!
 

回复:

关于“威”。
  按孔子思想,“君子不重则不威”,换言之,君子有“重”才能有“威”。
  其实在我们许多人的中间,他们都十分热望自己能够拥有威严,特别是一些有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他们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威严的由来,更就谈不上如何获得威严了,难道不是吗?
  要获得威严,首先得是一个君子,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君子,那威严的企图就不要想象了。首先成为一个君子,然后再去“重”,真正“重”了以后,威严才有可能真正出现在你的身上。
  所谓“威”,它是一种力量;一种由尊严、威严、威力、威慑、震慑而构成的力量,它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稀缺的精神资源。这种人类非常稀缺的精神资源可以使每一个人都会变得非常非常的自信,它也可以真真正正的改变你的一生,至少也会使得你生活的气宇轩昂!
  有些所谓的“威”,其实那不是儒家讲求的、真正的“威”。那些“威”,充其量为“淫威”,或者是狐假虎威。它对于是由一种由尊严、威严、威力、威慑、震慑而构成的力量,它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稀缺的精神资源而言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邪恶,它所能够带给我们的只有反感、厌恶和憎恨,难道不是吗?
  此外,有一款美国通用别克轿车名叫“君威”,“君威”可能是出自孔子“君子不重则不威”的名言,若的确如此,我想说得是:美国人都已经承认了孔子“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价值观念,而我们呢?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和教益吗?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以上我们说过“君子”与“重”否和“威”否的种种关系,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关系,即:“君子”“重”否与“学”“固”否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研讨这个问题。
  这种新关系的逻辑依据是:首先得是一个君子,然后再去“重”,之后所“学”才能“固”。反之,如果一个君子“不重”、“不威”,所“学”也不会“固”。
  “不威”与“学则不固”是并列关系,它们都是“君子不重”的共同后果。
  此处的“学”为何呢?换言之“学则不固”的“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将“学则不固”的确切含义搞搞清楚。“学则不固”就是所学的一定不会坚固。
  以上我们说过,不威”与“学则不固”是并列关系,它们都是“君子不重”的共同后果。既然如此,这里“学”的意义肯定与“君子”和“重”有直接的关系,所谓的直接关系就是君子和其如何“重”之学。换言之,所谓“学则不固”的学就是君子之学、君子如何获得“重”的学问。
  以前我们曾经讲过,君子是儒家思想独有的一种价值系统,这种独有的价值系统主要来自于孔子的创造与阐述,他的具体道德标准都存在于《论语》之中。“重”是君子思想的进一步升华,这种思想进一步升华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来自孔子思想及其《四书》而不存在于除此之外的其它任何可能性。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肯定的说,孔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思想的具体意义是:如果一个君子的思想不去进一步的升华,达到厚重的状态,那就一定不会有威严和他的君子及其升华之学就不会坚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我们会进一步深入地研讨。
  
  


  “学则不固”。
  “学”为什么会不“固”?为什么会“固”?为什么要“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君子”“重”呢?他一定会有威严和所“学”甚“固”,不然,“君子”“重”了还有何意义呢
  ?
  按孔子思想,君子所“重”实际上是讲君子通过进一步的修炼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道德高度,这个具体的高度简单地说就是儒家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只有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学”才可能“固”。换言之,从比较极端的角度看此问题,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言、行的“学”它就容易固定,否则,则相反,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什么样的“学”可以“固”,什么样的“学”不容易“固”。实践一次次不断的证明,世界上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思想就是孔子思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思想是全世界最为坚固的思想。
  “学”为什么要“固”呢?
  我们知道,“固”的意义在此就是坚固,坚固距安全不远,也可以说,坚固能够保护我们,保护我们每一个人;坚固也能够成就我们,成就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说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坚固,恰恰相反,我们十分需要坚固。实践证明,孔子思想是世界上最为坚固的思想,他不仅带领我国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他还经历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所经历的摧残和破坏,就是这样,他今天又站在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前线!
  孔子思想是培养君子的思想;是君子“重”,也就是能够使君子升华的思想;是能够使人获得威严的思想;也是学而坚固的思想!
  


  “学则不固。”
  以上我们所讲的“学”与“固”的关系是指学习孔子思想,而孔子思想又是最为坚固的思想,因此而产生了“学”与“固”否的事实逻辑现象。
  现在我想说得是,其他学科的学问,譬如自然科学,它也存在“学则不固”的问题吗?在此,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任何的学问都存在“学”与“固”否的问题。
  人类的学问基本分为两大类,一为做人,二为做事。做人的学与固不固的问题我们在以上已经讲述过了,在此不赘谈。所谓做事的学问是为如何做事而建立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做事的学问得要依附于做人的学问;也可以说是做人的学问控制着做事的学问;我们也可以这样想象,人做得不好,难道他可以将事情做好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什么样的学问都存在“学”与“固”否的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在内。换言之,自然科学的学问也是可以“学而不固”的。
 

回复:

“主忠信。”
  “主”,注重、主张的意思。
  人若是没有了“忠信”,则任何事情都失去了真实,作恶则非常的容易,而为善则非常的困难,所以孔子主张且十分注重“忠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五四”白痴恶喊“打倒孔家店”,鲁迅狂徒恶毒攻击孔夫子,毛贼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殊不知,他们真正破坏的是一套又一套每一个人须臾不可离的珍贵价值系统,“忠信”也在其列。
  由于“忠信”的严重缺失,现在社会上的一切很少有真实,所充满的是到处的欺骗,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及政党,难道不是吗?由于这样的社会现状,使得许多的个人、企业,包括政府及政党里的相当一部分人作恶非常的方便。譬如,现在还可以在全国的城镇里找到一个家庭没有被偷盗自行车的经历吗?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总共可以丢上5、6辆自行车,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以找一找,全世界还有这样的国家吗?现在全国的所有企业有几个不造假、售假来坑害、欺骗消费者?我们可以找一找,全世界还有这样的国家吗?看看现在的暴政不已、腐败不止吧!我们可以找一找,全世界还有这样的国家吗?就是在这样的糕情况下,你要是欲为善,那是非常的困难。譬如,你要是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你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企业、政府和政党里面生存,难道不是吗?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忠信”的缺失!
  看到我们的国家被糟蹋成如此这般模样,我们应该对“五四”白痴、鲁迅狂徒还有毛贼说些什么好呢?


 
  “无友不如己者。”大意为:没有不如自己的友,也可以说,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孔子说的是“无友不如己者”,而并没有说无朋友不如己者,所以说,友和朋友还是有区别的。所谓朋,同类也。所谓友同志也。
  所谓没有不如自己的友,也就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这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或者说这样做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友,就是同志。所谓同志,就是有相同的志向。既然是有相同的志向,那肯定会有相同的目标。既然是相同的目标,那肯定会在同一条路上奔走。果真如此,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譬如,我们都是省乒乓球队的队员,从友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同志,也可以说都是一些力图将乒乓球打好的同一志向的人,不然为什么会称其为队友呢?既然如此,我们是经常与高水平的国家队选手对局好呢?还是经常与低于我们竞技水平的地市级乒乓球队的选手交手佳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前者的作为对我们有利,因为与高手对局愈战水平愈高能力愈强,反之则水平愈来愈低能力愈来愈差。对呀,这是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的道理与上相同,如果你有了比自己弱的友,那你也会随之而弱;如果你有了比你强的友,你会随之而强,所谓交友需胜己,似己不如无就是这个道理。
  


  “无友不如己者。”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四书集注.论语.学而》)“友所以辅仁”实际上不是朱熹的原创,它是出自“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既然友是辅仁之用,不如己,自然是有损无益了。
  其实在孔子看来,朋和友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由于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没有注意到它的严肃性,其结果是朋友的意义被泛化了,以致无论何人都以朋友相称,严格的说,有许多的人并不是你的朋友,充其量是你的熟人、老乡、同事,还有所谓的酒肉“朋友”,难道不是吗?而你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同类加同志。所以说有许多人不晓得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便以友相称,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这样就更谈不上谁影响谁的问题了,也不存在谁有益谁有损了,因为那根本就不是友嘛!
 

回复:

“过则勿惮改。”
  “惮”,(dan,四声)-----害怕。
  大意为:有了过错就一定不要害怕改正。
  所谓“过”,就是过错,所谓过错,就是越过了某种界限为错,也可以说,这种的错就是因为过。那如何确定“过”否呢?换言之,这种“过”的界限在那里?因为你只有首先确定了“过”的标准,然后才有可能发展到是否“惮改”的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已经被区分为两大类,一为社会科学,一为自然科学。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过”问题还比较容易界定,而社会科学的“过”问题界定起来则非常的困难,有的情况下可以说根本就是无法界定,譬如各个大的文明种类的相互冲突的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我国,自然科学且不说,仅社会科学范畴就至少有儒、佛、道家、教几大家,而他们几大家的所有价值系统基本上又都建立在了不同的范围之内,就是因为这个价值系统的不同范围,才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巨大不同与冲突。从这个意义士说,它们之间确实根本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过”的标准。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按不同文明种类所确定的“过”是否会产生“勿惮改”的实际效果呢?换言之,孔子的这句话是否具备对不同文明种类的应用价值以及普世的意义呢?
  以上我们曾经说过,所谓过,就是越过了某种界限而产生的错。既然如此,每个文明种类原则上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过”的形式与标准不同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过则勿惮改”思想具备了在一切文明种类上应用的实际意义与普世价值。


   
  “过则勿惮改。”
  我们以前曾经说过,中西文化是正相反的文化。你左他右;你上他下,真是非常的有趣。在此,我想说的意思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种类之间实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由于此,它们关于“过”的标准大相径庭。譬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此却认为是十分的荒唐可笑,它们认为斗争才是世界发展的动力,类似不同文明之间巨大差异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此不赘叙。
  在我国,由于其它文化种类的长期存在,且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决定了“过”的不同的形式和标准,但是孔子“过则勿惮改”的思想不但绝不会妨碍而且是十分有益于该文明种类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文化种类的不同决定着“过”的标准和界定的不同,若想确定“过”,得首先确定文化种类;也可以说,没有文化种类的确定,“过”是很难或是根本无法确定的。
  


 
  “过则勿惮改。”
  对于“过”,我们如何去知晓呢?所谓知晓“过”,就是知晓“过”的界限,所谓知晓“过”的界限,就是知晓一个人言行的标准。譬如,当自己已经知道了“过则勿惮改”的人生言行标准后又犯了过错但就是不肯改正,这就是“过”。
  若要知道何为“过”,首先则要知道何为不“过”,所谓不知者不为过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的标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得来的,一般来说你知道不“过”的标准越多,你“过”的概率就会越低;你知道不“过”的标准越少,你“过”的概率就会越高,这与对交通规则的违反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寻找不“过”的标准而实践之,那他一生总体的正确率将非常高,错误将会很少,反之,则错误率将非常高,正确将会很少,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少吗?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儒家为我们制定的不“过”标准非常之多,估计能够占我们总体不“过”标准的九成以上。(自然科学范畴除外)既然如此,我们更有必要认真学习孔子及儒家思想,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大家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不“过”,更少的“过”。
 

回复:

关于“过”的危险性与代价。
  我们知道,所谓“过”就是已经超越了正确的界限,这种对于正确界限的超越包含着程度不同的危险性。譬如,违反交通规则实际上就是“过”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过”有许多的时候并不直接导致程度不同的交通事故,但是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危险性,如果不消除这种危险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大小不一的交通事故。还有的时候这种“过”就直接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这些就是“过”在此的全部危险性所在。
  在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中,也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不知道为数多少的、各种各样的“过”与不“过”的问题,国家和社会也不例外。这些的“过”实质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险性,如果将这些危险性全部相加起来,那后果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这些危险性,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的危险性,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住自己一生以及社会、国家的全部危险性,我想说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控制住自己一生以及社会、国家的危险性,那样的结果又着实让人欣喜不已,难道不是吗?
  “过”的危险性的产生与对“过”的认知程度有关,认知程度越高,控制“过”的危险性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相反,控制“过”的危险性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以上我们曾经说过,“过”与不“过”的标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而无论它是什么样的“过”与不“过”,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等等等。你尽可以不相信这样的结论,但你永远无法否认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从而了解和认知更多的关于“过”的标准,最大限度的去控制“过”的危险性,进而使自己和家人们及其这个国家、人民都能够生活的更加幸福安康!
  “过”不是无成本的,“过”是有代价的。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与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还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与成本是人的生命与家庭,再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是战争和国家的灭亡,难道不是吗?
  如果“过”的代价是金钱,那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赚取;如果“过”的代价是生命,那也就是涉及一个人而已;如果“过”的代价是战争,那样的残酷与血腥......;如果“过”的代价是......,那样的......。
  所以说,“过”的代价可以是很小很小,也可以是非常的巨大。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去讲,“过”都是有害无益,不是吗?我们要真正能够化解这些“过”的代价,也就是说尽我们的最大力量去消除这些各种各样“过”代价的种种风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去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中去找答案!
  


 
  关于“过”的危险性与代价。
  “过”是可以变化的,而绝对不是静止的。它可以由小变大,也可以由大变小;它可以由弱渐强,也可以由强渐弱;它可以由非连续性变为连续性,他也可以由连续性变为非连续性等等。
  所谓由小变大,就是对小“过”如果不引起警觉而加以控制,很可能就会发展为大“过”,相反,如果已经成为了大“过”,由于方法得当,大“过”也可以变为小“过”。“过”的强、弱关系的转化和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等的转化的道理与大、小“过”转化的道理亦同。但是,“过”的大、强和连续性等都为损失最大数,相反是最小数。
  对于以上“过”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关系,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都有其详尽的理论细则以及正确的掌控方法,无论你是将其应用在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政党的风险控制、运作和发展上,无一不招招灵验!
  最后,其实“过”的“身影”并没有离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有多远,共产党、共青团、企业和单位的纪律处分当中都有一个所谓的“记过”,难道不是吗?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远离“记过”这个肮脏的魔鬼!


  关于“过”的多样性、复杂性。
  “过”的点、面、线等非常的广泛,对此我们称之为“过”的多样性。“过”的结构异常丰富,有时点的“过”可以影响或者演变成面的“过”等等,对此我们称之为“过”的复杂性。
  我们首先以建筑业的砌墙为例,砌墙中有可能出现点的“过”,(墙面的某一点的过)有时还会出现面的“过”,(整个墙面的过)还有时出现线的“过”。(墙角直线的过)
  其次我们再以教育乱收费为“过”的例子,如果某一个学校乱收费则可为一个点,如果某一个地区的学校全部乱收费则可为一个面,如果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都乱收费则可为一条线。再者说,一个乱收费学校的点可以影响甚至可以演变成一个地区这个面的学校的乱收费。同样,一个地区这个面的学校的乱收费可以影响甚至演变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线上的乱收费。反之也可以,中央到地方的这个线可以影响某一个地区的这个面,某一个地区的面,也可以影响某一个地方的点。
  综上所述,“过”可以说无处不在,也可以说只要事物存在,“过”就存在,当然也可以这样说,“过”可以出现在时空的任何一个交汇点且还会相互影响与转换,这就是“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过则勿惮改。”
  其实孔子的这句话是讲过与不怕改正的关系,看来是有人害怕改正过失,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那为什么会害怕改正过失呢?这是我们需要研讨的问题。
  害怕改正过失得首先知道这是过失,不然怎么会害怕改正过失呢?知道有了过失但却害怕改正,关键的问题是在于害怕,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于改正过失所付出的成本上,这个成本包括金钱、名誉、地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害怕改正过失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私欲。所以儒家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就是善与恶,也可以说人的一切的行为最终都得落脚在善与恶之上,也可以说是善与恶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在此问题上,是恶产生了私欲,私欲又产生了金钱、名誉、地位等等的外化,这种私欲的外化又产生了改正过失的害怕。所以说,若想“过则勿惮改”,其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人们对待私欲的态度和能力上,换言之,人们对待私欲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过则勿惮改”的效果,也可以说,他对待私欲的态度坚定,遏制私欲的能力比较强,然后“过则勿惮改”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和效果也就比较好,相反,则“过则勿惮改”的成功率就会比较低和效果也就比较差,说到底这还是善与恶的较量。从另一个方面讲,只是单纯的“过则勿惮改”还不行,如果不加以其它善的配套措施来配合,是很难实现“过则勿惮改”的目的的,不过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是从来都不缺乏这些与之配套的善的种种措施。


 
  “过则勿惮改。”
  “惮改”,就是害怕改正的意思,难道对于“过”的改正只有“惮改”一种方式吗?我认为,对于“过”的改正方式至少还有以下两种,一、善于改“过”,曰:“过则善于改”。二、喜欢改“过”,曰:“过则喜欢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却不“惮改”,相对而言这是一种道德水平。有了“过”却善于改正,相对而言这也是一种道德水平。有了“过”能够喜欢改正,相对而言这又是一种道德水平。
  孔子讲“中庸”,“中庸”的本质就是无过无不及,这种无“过”的能力真是一种神圣,它比改“过”的档次又不知道高级了多少倍!
  说来说去都是如何改“过”,但为什么要改“过”呢?说到底,改“过”的最终目的就是去恶加善,因为任何的“过”最终都不是善的。


 
  “过则勿惮改。”
  大意为:有了过错就一定不要害怕改正,这是对孔子这段话的最为简单的解释。其实孔子这段话的全部内涵远非如此,它还有涉及到与此相关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何谓“过”的问题,“过”的标准问题、“过”的不同标准的关系问题,“过”的社会学属性与自然科学的适用问题等等等等。
  “过”的产生原因和属性也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过”自身还存在许多复杂的属性,譬如,“过”的危险性和代价以及多样性与复杂。
  人为什么一定要改“过”呢?改“过”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吗?这也是我们所必需要回答的问题。
  除了“过则勿惮改”,改“过”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方式?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努力研究的问题。
  “过则勿惮改”与”中庸”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需回答的,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所以说,在孔子的“过则勿惮改”这句话里面存有非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我们试图将其解析清楚,以益学者。
 

回复:

20060607144356
 

回复:

学习 !   
 

回复:

学而第九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慎”,谨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是指父母亲的死亡。“追”,追念。“远”,指祖先。“厚”,厚道。
  大意为,非常慎重地对待父母亲的死丧,追念远代的祖先,这样做才可以使得一般民众的道德趋于厚道。


 
  从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此言是为谁而说的,也就是发现不了语言的受话人或交流的对象是谁,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性。一、针对每一个人而言。二、针对每一个家族而言。三、针对帝王而言。四、针对统治阶层而言。
  这样,我们可以首先将曾子的这句话解析清楚,然后再从以上几方面分别来谈。
  “慎终”。首先,“慎”在这里的意思是非常慎重的意思,为什么要对“终”这样的慎重?我们知道,“终”在这里是代表着父母亲的死亡,“慎终”就是对待父母亲的死亡要非常的慎重。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将我们抚养成人,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最亲的人,他死亡了,离开我们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非常慎重的对待这件事情,难道不是对于我们的父母亲最基本的态度吗?这种最基本的态度反映了对父母亲给与我们亲情的最应该的回报;这种最基本的态度还排除不慎重的可能性,使得我们能够继续与我们死去的父母将亲情保持住并且完整。如果对待父母亲的死亡采取得是不慎重且是随便的态度,那样,与父母亲的亲情这个链条就彻底断裂了。人如果没有了亲情或者将亲情视为儿戏,那就与野兽没有什么区别了。儒家之所以非常重视强调亲情并且用“慎终”的这种态度来将我们与故去的父母亲的亲情连接住使之不至于断毁,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的像一个人而不是野兽。
  
  “追远”,就是追念祖先的意思。
  为什么要追念祖先呢?追念祖先与“慎重”是异曲同工,同是接牢家族人亲情的纽带,使后人能够永记先辈们的恩德,不忘先辈的教诲,我们以前经常使用的家谱实际上就是“追远”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如果一定要说“慎终”与“追远”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追远”要比“慎终”所接续的家族亲情的链条更加的长远。
  “慎重”与“追远”的共同点是都为故去的亲人着想,也就是通过种种方式不要将他们忘记。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有可能将我们的父母亲和祖先完全忘记,一个可以将自己的父母以及祖先完全忘记的人是与禽兽没有区别的,如果人人都变成了禽兽,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追远”的方式有很多,譬如祠堂、牌位、家谱等等,不过,这些优良的传统已经基本上被破坏殆尽了,这都是毛贼与前共产党所干的罪恶勾当!
  


作者:公元前551 回复日期:2006-6-8 15:26:59  
  “民德归厚。”
  这里曾子使用了“民”的概念。我们知道,民是儒家的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指得是一般的民众,是区别于士大夫阶层的。所谓“民德归厚”是指“民”的德“归厚”,而不是指其他人的“德归厚”,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德”,是完全不能够仅仅只寄托于“慎终追远”上而能厚,当然,这些士大夫阶层也是十分需要“慎终追远”的,这一点没有问题。
  “民德”,顾名思义是一种民众的、普通的德行。对于这种德行的建立,“慎终追远”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对于一般的大众而言,父母亲的丧事重视程度容易被忽视,所以要慎重;祖先则容易忘记,所以要追念。对于父母亲的丧事慎重了;对于祖先追念了,这样才可称其为“民德”进而厚之。
  “厚”,就是厚道、厚重的意思。因为道与德离得很近且可以连用,所以厚道就可以理解为厚德的意思。所谓“厚”,就是将已经存在的“民德”使之更加的厚重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在原有“民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种称之为“慎终追远”的有效成分,使之更加的厚重。


  “追远”,就是追念祖先的意思。
  为什么要追念祖先呢?追念祖先与“慎重”是异曲同工,同是接牢家族人亲情的纽带,使后人能够永记先辈们的恩德,不忘先辈的教诲,我们以前经常使用的家谱实际上就是“追远”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如果一定要说“慎终”与“追远”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追远”要比“慎终”所接续的家族亲情的链条更加的长远。
  “慎重”与“追远”的共同点是都为故去的亲人着想,也就是通过种种方式不要将他们忘记。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有可能将我们的父母亲和祖先完全忘记,一个可以将自己的父母以及祖先完全忘记的人是与禽兽没有区别的,如果人人都变成了禽兽,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追远”的方式有很多,譬如祠堂、牌位、家谱等等,不过,这些优良的传统已经基本上被破坏殆尽了,这都是毛贼与前共产党所干的罪恶勾当!
  


 
  “民德归厚。”
  这里曾子使用了“民”的概念。我们知道,民是儒家的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指得是一般的民众,是区别于士大夫阶层的。所谓“民德归厚”是指“民”的德“归厚”,而不是指其他人的“德归厚”,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德”,是完全不能够仅仅只寄托于“慎终追远”上而能厚,当然,这些士大夫阶层也是十分需要“慎终追远”的,这一点没有问题。
  “民德”,顾名思义是一种民众的、普通的德行。对于这种德行的建立,“慎终追远”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对于一般的大众而言,父母亲的丧事重视程度容易被忽视,所以要慎重;祖先则容易忘记,所以要追念。对于父母亲的丧事慎重了;对于祖先追念了,这样才可称其为“民德”进而厚之。
  “厚”,就是厚道、厚重的意思。因为道与德离得很近且可以连用,所以厚道就可以理解为厚德的意思。所谓“厚”,就是将已经存在的“民德”使之更加的厚重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在原有“民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种称之为“慎终追远”的有效成分,使之更加的厚重。
 
3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