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5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606

《论语》今解

回复:

“礼之用,和为贵。”
  礼,作为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凸现出来,它区别于政、刑、德。而古时的许多朝代都设有“礼部”,礼部的设立,标志着国家专门设立一个权力机构来掌管“礼”的全部事务,也显示了国家对于“礼”的重视程度。
  要治理一个国家,说到底就要对国家的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进行规范,否则就不称其为治理国家。按照孔子的理论,一个国家要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得要依靠四个方面力量,就是所谓的政、刑、德、礼。而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德、礼,不是政、刑。
  调整和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最高的层次和最好的效果是德,其次是礼,再其次的是政、刑。
  礼的调整和规范的范围相当大,它可以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这个样,礼就是力图在它所管辖的区域使之得到秩序,这才是礼的最终目的。
  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也是要治理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人还是需要治理的,这是规律,这是真理。治理就需要手段,所谓手段无非就是规定几个范畴,划定几个区域,进而更好的达到治理的效果和目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几个范畴和区域就是政、刑、德、礼。从以往来看,我们的古人将其四者做到了相当意义上的平衡与协调,所以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盛世,屹立于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地位几千年,不是吗?然而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巨大国家之所以成为沦落为第三世界、所谓发展中国家、国家综合实力排名130多位,最根本所在就是没有将国家治理得好,更深层次的原因说到底就是没有将政、刑、德、礼协调与平衡好,难道不是吗?
  我们知道,战场上永远没有常胜的将军,世界上也没有永远领先的国家。我们中国领先于别国几千年,最后让人家超过也实属正常,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还能够超越对手,怎样才能超越对手。要想超越对手,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强壮起来,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强壮起来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礼”的建设,进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得到规范,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得到规范了,整个社会也就有秩序了,整个社会有秩序了,那些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少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强壮起来,进而同心同德共同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庆幸的是,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国人走上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礼之用,和为贵。”
  用,作用,应用。和,和谐,是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贵,宝贵、重要。这六个字的意义是:礼的作用与应用应该是以和谐、适中和恰到好处为最重要和宝贵。
  为什么要“礼之用,和为贵”?我们知道,“和”原是孔子的思想,讲的是“和而不同”。有子发展了孔子“和”的思想,将孔子“和”的思想与“礼之用”结合了起来,产生了另外一个新的价值系统。
  我们还知道,“礼”是孔子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四大要素之一,它是与政、刑、德有着不同的分工与职能。在这里,任何人都无法将“和为贵”的思想与政、刑、德的治国三大要素相结合,换言之,将“和为贵”的思想与政、刑、德的治国三大要素相结合都是不正确的、也都是不可能的。设想,政府的政令、行政行为能够以“和为贵”吗?刑和德难道不也是这个样子吗?所以说,“和为贵”只能够出现在“礼之用”上。
  现在的执政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诚然,这样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继承和应用了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事情绝非这样的简单,提出一个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了,就可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和“,为什么要“和”,怎样“和”,在哪一些地方可以“和”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所谓和谐社会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最终根本达不到和谐社会的目标。非常可惜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从孔子及其儒家“和”思想的立场和角度去阐述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既然是继承和应用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那当然要从这个立场和角度去谈和谐社会了,不然还称其为继承和应用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吗?)所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和谐社会还只是个仅供喊喊的漂亮口号而已!
 

回复: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先王,是指的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明的帝王。道,是指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明帝王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斯,这个的意思。美,好的意思。小大,大事小事的意思。由,都这样的意思。之,和为贵。
  这句话的大意为:文王、武王等古代圣明帝王治理国家好就好在这里(和为贵),大小事都这样去做。
  有子的这段话里出现了两个儒家的价值系统,一个为“道”,一个为“美”,这两个价值系统也是孔子经常使用的。道,指的是道路。它还指一种思想、方法、规律、原则等等。“美”则与善相近,所谓尽善尽美是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是孔子及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在《论语》里,孔子对于“王”有多次的论述,同样,孟子对于“王”也有多次的论述,特别是孟子,他对王道的思想论述的更为详尽。
  “王”所特指的人群可能是为数最少的人群,即可以统治天下的人。在我国古时,这样可以统治天下的王有很多。“王”,必须是最终统治天下的人,但统治天下的人不一定就是“王”。对此,孟子曾经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上》)孟子还说:“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从孟子以上所说的定义来看,M贼是典型的“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而不是“以德行仁者王”。所以说,M贼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恶霸。
  由于GCD开了它的最高统帅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恶霸的恶例,所以说GCD以后任凭多少的最高领导者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王”者了,甚至是明君也不可能,充其量是个庸君、昏君罢了。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所不行”就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
  “知和而和”就是为了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不以礼来节制和,也是行不通的。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如果大小事都按和去做)那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为了和而去和,不以礼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
  从有子的这段话来看,对于和,有两个方面是行不通的。1、如果大小事都按和去做,那也有行不通的地方。2、为了和而去和,不以礼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关于这两个行不通的原因我们在以上已经阐述过了,此不赘言。
  我们想要说的是,今天执政党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一定要懂得“和”的两个行不通,不然是无法真正建立和谐社会的。我们不希望和谐社会只是当作一个漂亮的口号喊一喊,而要一定要将其变为现实,既然如此,我们一定要真正懂得和理解关于“和”的两个行不通且还要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去,只有这样,和谐社会才最终有可能真正实现。
 

回复:

20060620085300
 

回复:

学而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大意为:讲信用要符合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够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够避免遭受耻辱。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的这段话里,讲了两个儒家“五德”的价值系统,一为“信”,二为“义”。
  有子在这里给信设定了一个条件,就是“信近于义”。也就是说,信是可以近于义的。
  近,在这里作靠近、接近讲,也可以理解为符合,不过,这个符合应为基本的符合。
  “信近于义”,准确地说应该是,当信靠近、接近,或者是基本符合义的情况下。
  应该注意的是“信近于义”,而不是信等于义,它的意义就是信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义就可以了,仅此而已。
  那什么是“义”呢?对于此,孟子有非常准确的定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因此,更深入的说“信近于义”就是:当信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人之正路”的情况下。
  那何谓“人之正路”呢?按儒家讲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言,在这里是指曾经说过的话。复,有履行的意义,在这里指履行成功,就是兑现的意思。
  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在于:当信(关于信的定义以上曾经明确的确定过)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人之正路”(仁、义、礼、智、信)的情况下,说过的话或者是用言语做过的承诺才能够履行或者兑现,否则说过的话或者是用言语做过的承诺是无法履行或者兑现的。
  在这里,有子实际上是解决了一个如何才能够将语言的承诺履行或者兑现的问题,它的条件就是在这个的信必须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义的情况下,否则就不可能履行或者兑现用言语所作的承诺了。
  在我国,有说话算数的传统。这些传统的形成与儒家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还有“言可复也”等等。
  用言语就可以做出承诺而且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兑现,这种做法的社会综合成本非常之低,而对于诚信的要求却非常之高,这种用言语就可以做出承诺而且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兑现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是其它文明种类所不具备的。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上帝没有用言语可以作为承诺或者约定的教条,所以西方人也没有像我们这样说话算数的习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与西方人讲什么说话算数,或者认为西方人也是说话算数的和期盼着西方人说话也算数,那是十分荒唐和可笑的。不过,这种荒唐与可笑的事情却时时不断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曾经还为此还遭受过各种各样的巨大损失。
  在我们今天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用语言来作为承诺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其原因一是大众“信”、“义”的严重缺失。原因二是执政党曾经是一个非常无“信”无“义”的执政党。原因三是西方没有说话算数文化的严重影响。我所说的这三种原因,不是就原因而原因这样简单,而是这三种原因会给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与冲击,使得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得非常混乱,最后导致的是我们各种痛苦与悲伤的不断加剧,而幸福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说,加强“信近于义”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言可复也”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悲伤、痛苦与幸福的大问题。
  
  。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从有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和儒家思想的的确确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而着想,为了我们的国家而着想;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的更好,不是吗?
  信,真是太重要了。人若是缺失了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无正常秩序而言,生活立刻就会变得一团糟。不仅如此,尔虞我诈还会乘机泛滥,进而引发起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此外,信用的缺失还会无限的加大社会的各种的交易成本,使本来没有交易成本的变为有了交易成本;使本来很少交易成本的变为有了很大的交易成本。
  信,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国家、政党、政府、企业的一种最经济、最安全、最方便、最适用、最美好的生存方式,离开了这种生存方式,说一定面临的就是混乱和死亡,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和国家、政党还有政府和企业,难道不是吗?
 

回复: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就是致敬。所谓恭敬是也。近,就是靠近、接近。礼,就是礼节。远,读yuan,四声。离开、离去的意思。
  恭,就是向人致敬,恭敬嘛。所谓向人致敬,就是向人表示敬意的意思。
  为什么要向人表示敬意呢?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动物是有侵略性的,这种侵略性可以随时出现在任何的时间与地点,换言之,这种侵略性没有它不能出现的地方。所以说,遏止这种侵略性的发作,减少我们的各种损失,和谐我们的社会生活就是我们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对于此,儒家开出的药方是恭敬,因为恭敬这泓善水可以随时浇灭许许多多人的侵略性的小火苗。
  此外,中国人还有一句俗话,就是,人没有吓怕的,只有敬怕的。这句俗语意义虽不严谨,但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人是非常喜欢和特别容易接受来自对方恭敬的,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恭敬这样做了,那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可以避免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争斗与不和以最终达到我们生活的和谐及稳定。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敬的直接后果就是可以远离或者是离开耻辱。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厌恶耻辱,但却不一定知道远离或者是离开耻辱的方法。
  所谓耻辱,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自觉地,一种是外来的。所谓自觉地,就是自己感觉到的耻辱。所谓外来的,就是外人给予你的耻辱。
  自己感觉到的耻辱是由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但这时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你的错误,或者说即便知道了你的错误但是并没有给予你耻辱。
  外人给予你的耻辱当然也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所不同的是,这时外人给予了你耻辱。
  为什么人人都厌恶耻辱,但是耻辱总是与我们伴随和同行呢?我们反思获得耻辱的原因及过程,就是对人、对事缺乏恭敬,如果我们对人、事都采取了恭敬的态度,我们就一定会远离耻辱。随便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由于不敬业,对所担负的工作不负责任,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给所任职的企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不但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当众严厉斥责,同时也被该企业给予开除的处分,当然,这对于一个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这样看来,恭敬与否与耻辱的必然联系就非常清楚了,所以说,我们要想远离耻辱,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人、对事全都采取恭敬的态度,否则,耻辱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你的一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就是说是因为恭才远离或离开了耻辱,那反之就可以说没有恭或是丧失了恭就会离耻辱很近,也可以说,就已经被耻辱所击中了。
  耻辱可以是一颗子弹、炸弹,也可以是一颗原子弹。它既可以击中和击毁一个人,也可以击中和击毁一群人,当然也可以击中和击毁一个国家和民族。而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一群人和国家以及民族。
  纵观我国以及世界历史,被耻辱击中的个人、集体和国家、民族多如牛毛,不是吗?譬如我国的始皇帝、M贼、四人帮等等。国外的有斯大林、(其墓被掘)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等。国家有中国、(清末被八国联军所蹂躏等等)德国、日本(战败国)等等。
  耻辱还有其历史性,也就是说耻辱它可以长期的伴随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国家和民族而不会消失,所谓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就是这个意思。耻辱历史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可延迟性,就是说,今天你没有被耻辱击中但不等于明天你不被耻辱击中,也可以说,或早或晚都存在于被耻辱击中和击毁的可能性。譬如,秦始皇就已经被永远的钉在了历代真正的读书人心中的耻辱柱上了。M贼虽然他的耻辱才刚刚开始,但被掘墓的耻辱最高峰迟早一定会到来,我们虽然不能够确定被掘墓的准确时间,但被掘墓的事实一定会发生.不然,zhou en lai等就不会将自己的骨灰撒掉了,将自己的骨灰撒掉本身就是想避免那样一般的耻辱,不是吗?
  为什么会有耻辱呢?说到底,耻辱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无论如何无法逃避的惩罚,它的最终是天命对无论是谁所做出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行为的惩罚!换言之,不恭,就一定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耻辱就是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惩罚,而所操纵这一切的正是天命。对,就是这样!
 

回复: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依靠的意思。亲,亲族的意思。宗,主的、也是依靠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为: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得人,才是靠得住的。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群是有各种各样的,且是大小不一的,亲族就是人类中比较小的一个群。之所以是这一群与那一群,肯定群与群之间存在着差异与不同。这群与群之间的最大的差异与不同就是血缘关系,也可以说,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着这一个群。
  我们知道,人类亲族的这一群人首先是存在着非常紧密地血缘关系,不然就不是亲族了。由于是亲族,他存在着与其他群本质上不同的几大特点,1、血缘性。2、相互间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比较高。3、利益上的比较紧密地联系。
  血缘性可以导致其莫名其妙的趋同性,比较典型的就是双胞胎,不但长相(包括面容、体态、身高、等)趋同,而且性格、穿戴、爱好,甚至是对某一个异性的爱恋都是趋同的,这是事实。既然双胞胎有这样高的趋同性,我想,在血缘很近的亲族里面得很多人也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趋同性。正是这种比较高的趋同性,才造成了与另一个群体的非常不同的事实与局面。
  相互间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比较高的现实是亲族里的每一个成员从儿时就开始的,而且他们这种相互间熟悉和了解的程度是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长而随之增强的,最后可以达到非常默契的程度。
  这个亲族里面还不可避免的出现利益上的比较紧密地联系,关于这一点,无需细说。
  关于以上三点,我们还可以作一些简单的证明,譬如,我国有一句老话,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家庭的狮子、猎豹等许多的动物自小至大在一起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证明。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亲族与否存在着许多的、非常重要不同与差别,所以说就是这种许多的、非常重要不同与差别才导致产生了亲族里的人才是最为靠得住的人的这样的一个结论。
  我们学习有子的“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得人,才是靠得住的”思想,其目的就是:1、要充分理解有子的这个思想。2、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将其运用之中,它一定会产生非常良好的作用。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的“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得人,才是靠得住的”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简单的论证一下。
  作为我们比较熟悉的帝王,从秦始皇起至清宣统帝止,所应用的全都是这一个原则,可谓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国外凡是有皇室的国家也大都是使用了与有子相同的思想与原则。
  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的地位岌岌可危,之后毛泽东重点使用了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后才得以“善终”。实际上,康、江、张同是山东人,祖籍相距不远,也可以称得上是乡亲,乡亲不也是亲吗?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也是符合有子“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得人,才是靠得住”思想的。另据说,王洪文的祖籍也是山东,这样一来,毛泽东重点使用的五个人之中有四位是山东人,看来毛泽东也是深谙有子之道啊!
  据说中央有上海帮。
  山东的确有胶东帮。
  据说,上海帮进中央,山东帮保边疆。
  据说,全国省、部级的干部中山东人最多。
  此外,国内外的家族式企业实际上也是有子的“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得人,才是靠得住的”思想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精神产品!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情况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与国家,看来,有子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思想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回复:

学而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接近、靠近的意思。
  大意是: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喝,居住不追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君子食无求饱。”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那何谓君子呢?君子就是一个人的成德之名。在孔子的君子价值体系中,君子有着不同的侧面且非常的丰富。在这一章里,孔子就讲了君子许多的不同层面。此外,孔子在此章里共说了29个字,其余的27个字都是为君子所设定的标准,关于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注意。
  食,在这里有两层阴意义。一、吃。二、食物。
  求,追求。
  饱,吃足。它的延伸意义是吃喝,也就是酒足饭饱。
  孔子在这句话里首先讲的是君子,其次才是如何如何。这就是说,君子下面的统统都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称其为君子。
  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存活所必需的,但作为一个君子又不以单纯的追求它而为目标,因为一旦将食求饱作为追求的目标,不但丧失了成为君子的可能性,还会将一个人引入歧途,最后造成人生的悲惨结局。
  我们知道,人有两大欲,一为食欲,二为色欲(实为生殖欲望)。食欲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正常生存而存在的,对此无可非议。同样,其它的任何的动物都存在着两欲的问题。对于其它的动物来讲,满足食欲就是它们的天职,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为了满足食欲而存活着,这一点毋庸置疑。此外,这些其它的所有动物在满足本身食欲的同时,它们并不在意对另外的动、植物的伤害或者是破坏,对于这一点,大自然已经有了非常妥帖的安排,所谓大自然的自然平衡是也。人类就与其它所有的动物都不同,人类不只是顾及自己的食欲问题,他们除了自己的食欲问题需要满足以外,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和处理,这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只顾满足自己的食欲而给其他人甚至是整个世界以及大自然所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人类本身。所以说,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我们知道,如果某一个人整天价只是追求好吃好喝,那他的结局与下场不言而喻。所以说关于一个人整天价只是追求好吃好喝而可能会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危害我们就不细谈了。
  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不说每个人而只是“君子食无求饱”呢?这是因为,实际上作为每一个人来讲,他们永远也不可能都会成为君子,无论何时,君子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所以说,给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提出“食无求饱”的要求一个是他们普遍也达不到,另外也确实没有什么必要,当然我们十分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食无求饱”,但那确实是不可能的。诚然,如果有许多的人去按孔子提出的君子的标准做,最终达到了君子的标准,我想社会还是非常欢迎的。给君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则不然,因为君子是社会的脊梁,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实际上孔子就是想通过君子高尚的道德风范来使这个社会发展的更加顺利。
  孔子思想及其儒学给我国的中医药学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君子食无求饱”就是一例。我国历来的中医药学,特别是今天的中医药学都特别强调“饭要七分饱”。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孔子“君子食无求饱”的这句话竟然还产生了医学的功能,当然孔子说这句话时确实是没有医学的指向,这是事实。
 

回复:

“君子食无求饱。”
  无疑,这句话是孔子针对君子而言的,不过,它也不是对一般的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恰恰相反,孔子的这句话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就一般常识来讲,人体对于各种营养成分及热量的需求是有限的,并不是摄取的越多越好。如果过多的营养成分及热量进入人体,不但不会增加健康,反而会损害健康。无数事实证明,现代人的许许多多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等,都是由于“求饱”而造成的。此外,在“求饱”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酒类,由于过多的饮酒,酒还会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所以说,孔子“食无求饱”思想对每一个人来讲完全都是有益无害的,难道不是吗?
  从医学角度来讲,饭后胃要消化食物,胃消化食物就需要大量的血液来帮助,血液集中到胃部,其它脏器的血需求量就会受到影响,我们饭后都喜欢睡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每餐都不要吃的太饱,这对于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其它相关脏器的正常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一个一般的家庭来讲,如果不是贯彻“食无求饱”的节约方针,而是非常善于吃喝,请放心,这个家庭一定不会是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且也一定会是一个问题多多的家庭,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同样,我们的国家现在之所以暴政不已、腐败不止,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无数个穷凶极恶、肆无忌惮的大吃大喝的执政党的腐败分子身上。
  一般说来,腐败与大吃大喝是孪生兄弟,有腐败,必有大吃大喝,有大吃大喝,必有腐败。所以说,孔子的“食无求饱”思想在今天还有反腐败、防腐败的显著功能。
  在西方文化中,也就是基督教文化中,是非常反对贪吃的,他们认为贪吃就是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原因就是上帝曾经说过:“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的话。”(《新约.路加福音》)上帝的旨意是对每一个信徒的,而孔子的“君子食无求饱”思想从表面上看是针对君子的,其实是可以对待每一个人的。所以说,上帝的旨意与孔子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君子食无求饱。”
  孔子的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为君子提出的标准及要求,但是,仅此而已吗?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为什么“求饱”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对君子否,都会适合于每一个人,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离不开这个问题。再者说,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下一步才能更好的解决“君子食无求饱”的问题。
  我们知道,“求饱”是人类的自然选择,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必须。人如果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之下,最终会危及我们的生命。
  作为一般的人来讲,他会将“求饱”作为他的终生追求,以保证他的生命。
  “求饱”不是固定并不变的,它是随着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譬如金钱的增加与减少都会明显的影响“求饱”的程度变化。
  “求饱”还会要求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对于各种食物的占有欲,包括各异的佳肴与美酒等等。
  “求饱”还会能够产生炫耀的作用,人通过“求饱”的途径可以显示自己的金钱、地位、权势等等。
  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求饱”不仅仅是生理性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有的时候,在“求饱”的问题上,社会性往往大于生理性。
  从现今看来,孔子的“君子食无求饱”思想从某种层面上还具有古生物学和古遗传学的意义。
  我们知道,人是由猿演变而来的。猿本是生活在热带的食草动物,又加之猿具有非凡的攀爬能力,(猿的生活状况和状态非常相像与今天的黑猩猩和长臂猿)所以说食物对于猿来说根本就不像其它许多的食肉动物那样来得困难,也可以说,食物对于猿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既然如此,当然就可以产生猿的“食无求饱”的可能性了。事实证明,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我们人类的祖先猿的身上可能延续了几百万年甚至会是更长的时间。从遗传学上讲,猿的这些生存方式的深刻影响及烙印肯定会嵌入基因而遗传下来,且不可避免的留在了我们今天人类的体内。所以说,我们今天人类的体内存有“食无求饱”潜意识行为也是不足为怪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是我们人类在进化中所出现的“食无求饱”与否的一个非常正常的问题。
 

回复:

“居无求安。”
  居,居住。求,追求。安,安逸。我们知道,这个“居无求安”是特指君子的。
  孔子的这一整段的话有一个中心或者说是归宿,那就是“好学”。也可以这样说,孔子的整段话中其余的部分都是为了“好学”的这个中心和归宿而服务的。(为了解说方便,我们不妨将“好学”提上来讲)
  既然是君子,还要“好学”,那当然就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了,否则怎么能够成为君子和“好学”呢?
  “居无求安”的意义是居住不要追求安逸,与“食无求饱”一样,都是不要将生命的重心全部放在它们的身上,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就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君子,更谈不上“好学”。
  其实孔子就自称为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孔子说:十室之邑,(一个很小的地方)必有忠信如丘(孔子)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同时,孔子也的确是一个“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人。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二声。由肩至肘的部位。)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大意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不也乐在其中吗?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圣人,他说到的,他都做到了。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都做到了。不仅如此,在很多的方面,他所做到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所说到的,譬如他说自己好学,其实他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了。
  所以说,我们要想成为一位君子且是一个“好学”的人,我们一定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否则“食饱”和“居安”一定会将你引向歧途,不但做不了君子和“好学的人,严重时可能还会为此而付出生命及家庭的代价,难道不是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的确,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君子所讲的,是希望君子在这两方面能够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孔子的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有相当意义的。
  食有饱,居有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的,这是人性所在,这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我们如果要单纯的追求食有饱,居有安,那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任何的事物都具有双重性,食求饱、居求安也是同样。如果我们一般的人能够将食求饱、居求安限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那这个食求饱、居求安还不至于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将食求饱、居求安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啊呀,这个问题可就非常非常严重了。
  我们知道,在目前的中国,不知有多少的人非常遗憾的没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落得个非常悲惨的下场,究其原因当然非常复杂,但无论原因是多么样的复杂,食求饱,居求安是我们没有走好人生之路落得非常悲惨下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譬如,几乎是每一个已经受到惩处的,或是还没有受到惩处的腐败分子无一例外的全都是食求饱,居求安的非常积极分子,难道不是吗?换言之,正是将食求饱,居求安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所以这些无以计数的贪官污吏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是命丧黄泉的可耻下场。
  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从孔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思想中读出食求饱,居求安的各种各样的巨大风险性来,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避其风险,更好地走完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
 

回复:

“敏于事。”
  敏,勤勉、努力。事,事情;也有官职、职务的含义。
  大意为:做事情勤勉而努力。(事,当然也包括在官职上的公务行为)
  当然,“敏于事”是孔子为好学的君子而设定的标准,并不是为一般人而言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孔子为什么要对一位好学的君子提出做事情要勤勉而努力的要求及标准呢?我认为:1、一个好学的君子他一定是有标准和内容的,不然就不称其是一个好学的君子了。2、好学的君子本身就不是个一般的人,所以说,他肯定会在家庭、社会发挥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既然如此,勤勉而努力的做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更大益处。3、好学与君子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将它们合而为一可以在好学与君子之间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互动,也就是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使君子更加君子;好学更加好学,以至于可以达到一个更加好学的君子境界。4、在不断的勤勉而努力的做事情的同时,也不断增加这个好学君子的才干,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担当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5、勤勉和努力的做事情对于君子自身的身体也非常的有益,动物动物嘛!有动才有物啊!另外,不也有一个西方非常著名的理论吗?叫作“生命在于运动”。勤勉和努力的做事情的本身就是就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不是吗?再者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脑子是越用越好用,不用就生锈。当然,这也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用则进,不用则废”。从这些意义上说,好学的君子在不断的勤勉而努力的做事情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生命的延长和脑力的提升,真是莫大的收获。
  “敏于事”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对好学的君子所说的,但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我们不妨也尝试着去“敏于事”,这样做虽然不一定会能够成为一个好学的君子,但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收益。
  


   
  “敏于事”的普世价值。
  “敏于事”就是做事情勤勉而努力,而做事情勤勉而努力有以下普世的价值。
  1、勤勉的价值。 勤勉就是尽心尽力的做。
  尽心尽力的做是诚实信用的表现。
  尽心尽力的做可以培养人的坚韧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尽心尽力的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尽心尽力的做可以产生团结及团队精神。
  尽心尽力的做是精益求精精神的基础。
  2、努力的价值。
  努力就是再加一把力。
  再加一把力蕴涵着超越的力量。
  再加一把力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再加一把力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再加一把力有竭尽全力的意义。
 
5  /  20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