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4  /  20  页   «1011121314151617» 跳转 查看:23821

《论语》今解

回复:

里仁第十二章。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大意: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够实行礼呢?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
  从孔子的这一段语录可以看出,“礼让”的价值系统出自孔子。
  “礼让”的价值系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礼让”从根本上讲是为和谐而服务的,也可以说,和谐的基础就是“礼让”。如果没有“礼让”,所谓和谐是无法做到的。现今社会讲和谐,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只是讲和谐而和谐是做不到的,到头来搞不好只是说说而已。孔子的“和”之思想,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和”只是一个表象,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表象,也就是目标,还要其它诸多的系统需要建立与配合。譬如建筑一个大厦,从外表上看是一个大厦,但细究,大厦包括土建,土建包括地基、混凝土结构,还有钢结构、装修等等复杂的综合系统。如果没有诸多的复杂系统所构成,所谓大厦是不存在的,所谓和谐也是一样。
  作为今天,我们仍然在频繁的使用着“礼让”的价值系统,只不过是没有用在治理国家的上面,而是使用在了道路交通管理上面,所谓“礼让三先”是也。当然,我们可以不问“三先”的问题,但是,作为“礼让”却是孔子的思想。
  为什么交通管理要使用“礼让”的价值系统呢?我们知道,交通事故的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机动车、行人等争抢行驶而造成。所谓争抢行驶的“绝对值”就是“礼让”,不是吗?如果大家都让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礼让”,试想,因为争抢而发生的交通事故还会存在吗?如果这些个因为争抢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存在,请问,我们会有多少的人不用失去生命,多少的财产不用损失?难道不是吗?
  在国家治理上的道理与交通管理的道理是相同的。因为在国家的治理上也有许许多多的“道路”,不过这个所谓的道路是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普通道路。这些个无数的、相比我们车辆行驶道路不知要复杂多少倍的所谓道路,譬如立场、观点、升迁、晋级、职称等等等等方面,都是存在争抢的问题,但是,这些个争抢对于社会、个人所造成的伤害要远远的大于交通事故对于人们生命及财产的伤害,有的时候甚至是天上地下。譬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等等,难道不是吗?如果要按照孔子的“礼让”思想来治理国家呢?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民族之灾难还会发生吗?如果这些个国家、民族的灾难不发生,那我们的国家、民族是什么样的福祉啊!难道不是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
  实际上,孔子所说的“礼让”是两个概念,一为礼,二为让。也可以这样说,礼为让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让又为礼做出了结果。礼与让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让。
  孔子所说的让是“礼让”,也就是在礼的基础之上的让,而不是无条件的让,也就是无原则的让。所谓无原则的让,不是孔子的真思想。
  以上我们曾经说到过礼,礼的本质是秩序,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让,是在秩序前提下的让。礼的本质是秩序没有问题,但是礼的内容太繁杂,包含也很多。无论怎样讲,礼最终都是为秩序而存在的,也可以说,礼所追求得最终的目标是秩序。
  所谓“礼让”,我们也可以这个样子来理解,所谓让,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秩序。礼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是秩序。所以说,礼与让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但所追求的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秩序。这也就是为什么治理道路交通要使用“礼让”的价值系统了。其实,“礼让”在道路交通方面所起的根本的作用就是保持秩序,秩序保持好了,交通不就安全和顺畅了吗?交通安全和顺畅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真诚希望的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为国”的“为”是作为的为,在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因为“为”后面的概念是“国”,所以这个样子来说。
  孔子的“礼让为国”思想,实质上就是就是指用“礼让”的方法与态度来治理国家,当然这是对于执政者来说的。为什么要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呢?不这样子不可以吗?下面我们细谈。
  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首先得建立“礼”,不然怎么谈得上“让”?
  我们知道,礼的本质或核心是秩序,也就是说,在国家的治理方面,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建立“礼”,“礼”其实就是一种
  规范,好用其来达到秩序的目的。譬如排队购物。我们为什么要排队购物呢?不这样子可以吗?其实,作为排队购物,排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礼”,大家都按照这个“礼”来做,队不就排起来了吗?排队是为了什么?不言而喻,当然是为了购物,而且是为了更好的购物,不是吗?所以说,作为排队这种的“礼”,其实质就是达到一种排队的目的,进而使购物的整个过程都井然有序,井然有序的购物过程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相反,如果没有“礼”,就就不会产生排队现象,购物不排队,无论对于谁来讲都是一种麻烦,至少是不便,不是吗?如果将购物的井然有序和乱作一团糟相比较,作为购物的各个相关方究竟是选择哪一种购物的方式呢?
  作为国家的治理要远比排队购物那样简单,而且是不知道要复杂的多少倍,但是,作为治理国家无论是多么样的复杂,“礼让”的道理是一样的。换言之,如果失去了“礼让”,不论是购物或是治理国家,都是不可以的,因为没有了秩序的必然结果就是混乱,而混乱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讲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手段,一为德治;一为法治,而且是不受宗教、文化等的影响。换言之,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治理国家都是上述两种方法而不存在第三种方法。作为今天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作为依法治国,也就是用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说的是用道德已经无法规范和调整的行为,才使用法律来规范与调整。但是,人们有许多的行为作为法律是无法规范与调整的,也有的时候,人们的行为是用不着法律来规范与调整的。
  作为以德治国,就是用道德来规范与调整人们的行为。作为道德与法律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道德可以规范与调整人们的一切行为,但有的时候作为道德的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道德本身,而问题是出在治理国家人的身上,譬如对于道德的忽视甚至是反对。作为法律则不同,道德可以规范与调整的范围,有诸多的区域法律是无法规范与调整的,而作为道德,它是可以对人们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进行规范与调整。
  作为道德,它的范围很广泛,其中就包括礼,也可以说,礼是道德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以上曾经讲过,所谓礼,其本质就是秩序。也就是说,人们社会生活的秩序是通过礼来达到的。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礼,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
  作为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之中,当然也包括政治生活,同样,国家的政治生活一样需要秩序,而且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显的更加重要。当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是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与规范的,但是,有许多的地方法律法规是无法调整与规范的,怎么办?就得依靠道德和道德里面所包涵的礼,而礼的功能与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证其秩序,仅此而已,至于其他的部分则交于道德中的另外组成部分来完成,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礼让”为国”的原因了。
 

回复: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关于“礼让为国”。
  孔子“礼让为国”的思想中,所谓的让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的,那何谓礼呢?《四书五经》中有一经,名为《礼记》,里面专门而详细地记载了所谓的礼,其中还包括了诸多的治国道理,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就是出自《礼记.礼运》篇中孔子的叙说。
  作为今天,我们已经将孔子及儒家所创造的礼之思想破坏殆尽,在这方面危害最大和最为典型的就是执政党曾经大力支持的鲁迅对于所谓“礼教吃人”的谬论。其实,在这方面执政党是自掴耳光、唾面自干,既然“礼教吃人”,那今天还为什么使用《礼记》中孔子的“小康”之思想?
  当然,儒家礼之思想一方面遭到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宜于受西方基督教文化深刻影响的今天。但无论怎样的说,作为古老的礼和需要新建立的礼,在今天都是十分的匮乏,所以说,在今天讲礼让就不是很方便。
  其实,我们可以交通规则中的某些条款来解释孔子的礼让思想。交通规则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下坡的车让上坡的车;轻载的车让重载的车;转弯的车让直行的车等等。在这些规定当中,所谓的让就是为为什么而让来服务的;也可以这样说,这个规定之中的为什么要让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为了这个礼而让就是所谓的礼让,这就是孔子礼让思想的真正意义所在,所区别的只是将这种礼让的思想使用在了治理国家的上面罢了。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这里所说的“何有”是指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吗?就是啊,孔子说得有道理啊,用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究竟有什么困难呢?实际上,用礼让的思想治理国家真得是没有什么困难,这就好比我们同时进一个门,互相让一下一样(我们常说得让对方先走,不就是让在前头吗?),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吗?可能所谓举手之劳都称不上,不是吗?
  回首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坚持礼让思想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是相对和平、安宁的时代,相反都是争斗、混乱、无序的年代。这与道路行车是一个样子,如果大家都互相谦让,什么样的道路条件都可以顺利通过,反之则再优越的道路条件也拥堵不堪。当然,所谓道路的顺利通过与拥堵不堪之结果在利益获得与麻烦产生方面都是平常,但是,如果不是以礼让之思想来治理国家,那就是用不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也就是用争斗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所谓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是也!其结果是斗出了“大跃进”;斗出了“三年自然灾害”死了几千万人;斗出了“三反五反”;斗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出天昏地暗,斗出全民道德真空,斗出我国几千年来最惨不忍睹的混乱时期,那灾难就严重了,难道不是吗?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其实,只要是我们理解了孔子礼让为国的思想,再理解孔子的“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思想,就方便和简单的多了。
  孔子的“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如果不能够以礼让的思想来治理国家,那礼,也就是社会秩序就根本无法建立。如果作为一个社会没有秩序,那整个社会乱作一团就会成为现实。所以说,孔子礼让思想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根本上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稳定压倒一切。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M时代的例子殷鉴不远,不是吗?看看我们的今天,社会较长时间的保持稳定,国家和人民作了多少的事情。再看看M时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难道不是吗?
  以上我经常讲,孔子思想是最有益于我们生活的思想,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孔子思想是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关照我们,教导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吗?
  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不理解甚至是反对孔子思想,当然,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又一条是铁定的,那就是:反对孔子思想的没有一个是好人,诚然,有一天你觉悟了,不反对孔子思想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好人,但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回复:

里仁第十四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患----忧虑,怕。
  位----地位。
  立----站得住脚。
  大意:孔子说:“不怕没有地位(或是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习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不患无位”。
  所谓“位”,就是位置,也可以说是作为人群之中的一个位置。我们知道,作为人是有区别的,正是这种的区别而造成了人的不同的阶层。当然,这种所谓的阶层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今天作为这个阶层的人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阶层的人。但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他都会停留在相应的位置之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位”之思想。
  由于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说,位的所指一般都是官位。
  按照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的思想,获得官位也是人的正常的欲望,正是有了这种的欲望,所以才有了孔子“不患无位”的思想,也就是人们对于没有官位的忧虑。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因为没有官位而忧虑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出于对所谓贵的欲望。
  孔子所说的“不患无位”之思想,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忧虑有没有官位,言外之意就是:一、有没有官位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二、获得官位的方法并不在于对官位的忧虑,换言之,忧虑所谓的官位并不对获得官位有任何的帮助。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不患无位”。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社会结构简单,所谓的位主要是都供给了官,也就是所谓的官位。今天的社会结构相对于我国古代要复杂得多,所以说,除了官位以外还多出了许多所谓的位。譬如,各个企业里的不同位置;事业单位里的不同的位置,当然包括大、中、小学,各个科研机构等等。如果要是将全国的各种单位里面的所有位置加起来,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是吗?所以说,孔子的“不患无位”思想实际上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是更加有意义了。
  如果是在我国的古代,孔子的“不患无位”思想所应对的是有限的官位,而在今天,孔子的“不患无位”思想所应对的则是不知道多于古代官位多少的位置,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思想历久弥新,其道理就在于此。
  孔子的“不患无位”思想所存在的现实意义是:无论你今天面对多少的“位”,都不要忧虑,当然,还有比“位”更重要的事情。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患所以立”。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平时讲话与写文章经常使用“所以”两个字,其实,我们是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才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说孔子及儒家思想是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有许多愚蠢之小人极力反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从以上意义来讲,真不愧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不是吗?
  其实,孔子的“立”之思想也同样是极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等。
  孔子所说的“立”,其实就是指无论是事物还是作为一个人已经达到了一种状态;已经可以承担起某种责任;已经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了等等。
  孔子此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之思想,其实就是说,不怕没有地位(或是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习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获得地位(官位)的方法。
  孔子曾经讲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欲获得地位(官位)的欲望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是,孔子的思想又告诉我们,忧虑地位(官位)是不可以的,也就是不可取的。可以的与可取的是:要知道和掌握获得地位(官位)的方式方法,如果掌握了这样的方式方法,你就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获得地位(官位),而不是一味的忧虑地位(官位),因为只是忧虑地位(官位),是无法正确获得地位(官位)的。这就好比面对一座高峰,只是忧虑越过高峰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如何才能够越过这座高峰,不是吗?所以说,孔子在此教给我们的智慧是,要寻求如何才能够越过高峰的方式方法,进而成功的越过高峰,而不是一味的忧虑这高峰。对,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忧虑地位的风险。
  孔子说“不患无位”。其实,忧患地位是有风险的。
  忧虑地位(官位)是为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获得地位(官位)?事实上,欲获得地位(官位)无可厚非,但是,获得地位(官位)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最最重要的,所谓风险也就集中在此。从根本上说,获得地位(官位)是为了做更多有益于他人事情的,那就没有风险。相反,如果是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获得地位(官位),那风险就会随时发生。为什么呢?说到底,所谓地位(官位)是为他人服务而存在的,不是为获取私利而存在的,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将地位(官位)当作获取私利的工具,那时一定会受到地位(官位)是为他人服务的正义之惩罚,不是吗?看看历史,再看看今天,事实不是这个样子吗?当然,所谓地位(官位)是为他人服务的正义之惩罚是多种多样的,惩罚的时间段也是各异。但是,惩罚是一定有的,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也。诚然,有许许多多的被惩罚者不懈其因,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惩罚了,但他还是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当然,这些被惩罚者不懈其因是正常的,如果他要是知晓了其中原因,那他就一定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了,难道不是吗?从根本上说,人无论在何时,只要做的是善良的事情,一定是天佑之;相反,则天惩之。这是世界最根本之处,不论是上帝、真主,还是释迦牟尼,统统都在他之下,更何况是一个做了坏事的普通之人,不是吗?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如何获得地位(官位)。
  《论语.为政》中有:“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其实,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后人如何获得地位(官位)的根本方法,也是唯一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已经延续几千年了,至今仍然屡试不爽。就是在今后的几千年里,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内,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人类存在,孔子的这一套获得地位(官位)的方式方法就一定会适用,关于这一点,实在是无法质疑!为什么呢?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事实也是如此,人是群生的;也就是以群为单位而生存的,既然如此就必须得有头领,在我国,帝王就是我们的总头领,这一定是没有办法的,同时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自然的规律,我所说的是作为这么一大群人必须得有一个头领这一点。作为一个家庭这个比较小的群体,头领有可能是父亲,也有可能是爷爷。当然,作为这么小的一个群体,一个头领就足以应付得了,而不必需要专业的助手,不是吗?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就不同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就无法与一个家庭相提并论了,不是吗?这是因为,从一个国家来讲,作为头领一个人是无法作为的,它必须的需要与依靠诸多的所谓小头领来协助他做好头领的工作,所谓,手大捂不过天来是也。这也譬如一个企业,作为一把手这个头领个人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他需要一定量的普通职工,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既然有各个部门,那就会一定有个各部门的负责人,这个所谓的负责人,其实质就是一个小的头领,来协助总的头领更好的工作,这就是实事,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规律,不是吗?
  作为官位,用更加适用于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地位,当然,无论官位也好;地位也罢,其实质就是一个所谓的小的头领,他所起的作用就是协助总头领来做事情。作为国家来讲,这些小头领是协助国家的总头领来工作;作为企业来讲,这些小头领是协助企业的总头领来工作,其它以此类推。
  既然是协助总头领来工作的小头领,那也存在领的问题,所谓领的问题最高境界是什么?毋庸置疑,当然是正确无误,那怎样才能够做到正确无误呢?作为一个小的头领,最好的办法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难道不是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地位(官位)的本质就是正确无误,否则,所谓的地位(官位)就保不住,实际上,这种没有用正确无误作保证的所谓地位(官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我们可以看看已经被严惩的诸多省部级,当然还有其他级别的许许多多贪官污吏,他们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自己的官位上根本没有做到正确无误,不是吗?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患所以立”。
  孔子此说的立是与位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立是专门为位而言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孔子所说的立,就是指能否在位上挺立与站稳。
  孔子所说的“患所以立”,其实质就是指要忧虑能否在位上挺立与站稳。换言之,就是要将能否在位上挺立与站稳的本事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不要只是忧虑无位。再者说,如果掌握了在位上挺立与站稳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有了在位上挺立与站稳的能力,那所谓的在位是不成问题的,反之,即便是侥幸获得了位,也会因为缺乏在位上挺立与站稳的能力,最终肯定会被所谓的位所抛弃。所以说,孔子实质上是教给并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在位上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譬如驾车,最为重要的是安全驾驶技术的掌握,如果充分掌握了安全驾驶车辆的技术,那才能够很好的驾驶车辆。反之,如果没有掌握安全驾驶车辆的技术,即便是已经可以驾驶车辆了,但最终是一定会发生交通事故的,看那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交通事故的肇事者,难道不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安全驾驶车辆之能力而造成的吗?所以说,对于驾驶车辆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安全驾车的能力,而不是其它的什么,难道不是吗?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不患莫已知”。
  “不患莫已知”就是不要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呢?我们知道,人是分许多种类型的,其中有一种类型的人就是喜欢别人知道自己,这种的人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经常可以见得到。这种的人一般都伴有喜好表现自己的特性,其实,问题的关键也就在于此,正是因为喜好表现自己,所以才希望被人知道,就是因为被更多的人知道,才能够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也就是说,自己的表现欲望越是强烈,则越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这是一个逻辑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深度心理学的问题。
  按照孔子思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实在是没有意义,因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实在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存在,就很有可能使自己滑向不宜于自己的方面。因为一味的追求使别人能够知道自己,就会做出许多错误行为,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行为最终反过来伤害自己。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难道不是吗?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关于“求为可知”。
  所谓“求为可知”,就是只求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回首我国及世界历史,有许多的人成为了值得人们知道的人,譬如我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孙子、董仲舒、朱熹等等;国外的有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等等,不是吗?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长期值得被人们知道,当然与他们追求值得人们知道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也只能够是如此,不然就无法解释了。
  所谓“求为可知”,就是去努力追求值得别人知道。在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努力追求,努力追求是前提,也就是说,不能够努力追求,是无法成为被人值得知道的人。努力追求以后还要为,就是作为;这种的作为,其实就是使得人们知道的价值所在。当然,孔子所说的“求为可知”的“为”是正面的、积极的,而非反面的、消极的。作为今天来讲,有许多的人是可以通过诸多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知道自己,但问题是他值不值得人们知道,如果是不值得人们知道,即便是人们知道了也是没有意义,不是吗?
 

回复:

里仁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乎----呼曾子之名而告之。
  唯----应之速而无疑。
  门人---其他的学生。
  大意: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就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贯穿始终]的道理就是忠恕而已。”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下面,我将2005-10-12作于“关天”的一文《孔 子 思 想 核 心 的 新 确 定》作为对本章之解。
   “孔子思想有其核心是孔子自己确定的。孔子在《论语》中曾经两次向他的学生曾子和子贡提及他的思想核心。一、“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二、“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究竟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或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何,孔子始终没有进一步阐述清楚。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为何,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是忠与恕。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为何,程子认为:“忠恕一以贯之。”(《四书集注.论语.里仁》)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为何,朱熹认为:“一以贯之,犹言以一心应万事。‘忠恕’是一贯底注脚,一是忠,贯是恕底事。”(《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为何,现今学界的一般认为是“仁”。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为何,现今学界也有的认为是“礼”。
  笔者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为天命。天命观念自古有之,《论语.为政.季氏》中也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和“畏天命”的论述。究竟何谓天命呢?孔子始终没有说明,孔子的学生“子贡曰:‘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正如子贡所说,《论语》里找不出孔子关于天命为何的论述。
  何谓天命呢?笔者是这样确定的。据中外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共同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猿,初是爬行的,最终能站立起来生活是因为它发育出了近似于人的中耳。由于此,长时间的站立才不至于晕眩。长时间站立不至于晕眩,导致了其前肢的解放。前肢的解放,又彻底摆脱了它以行走为主要功能的限制,这样,猿才慢慢进化成人。之后,人发现了火的妙用,进而有了吃熟食的习惯;还制造出工具用于狩猎、生产等等。再以后,人类创造出了语言、绘画、文字、伦理、家庭、宗教、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等,直至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伴随着人类的伟大进化,其它动物却无此幸运。据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认为,有若干哺乳动物,如人类的近亲长臂猿、黑猩猩等等,至今尚未发育出近似于人类的中耳,当然就更谈不上直立生活了。鲸鱼,生活在世界上已有一亿多年,鳄鱼存活至今也有七千多万年了,它们基本没有变化;象、鹿、狮、虎,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当中也没有大的改变。唯独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世间的主宰。
  回顾人类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进程,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有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人类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具有世间独一无二的超越能力,它超越了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空;超越了旧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使人类走到了今天。它以往超越着,现在超越着,将来必然继续超越。超越新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超越着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在超越的同时伴有巨大无比的毁灭能力和成就能力,凡是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毁灭;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成就。它就是这样在不断毁灭、不断成就中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就是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就是天命,这就是孔子的天命思想!
  这样看来,曾子、程子、朱熹、现今学界对孔子思想核心的认定均没有天命的概念巨大,所以说,天命应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回复:

里仁第十六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君子喻于义”。
  所谓君子,儒家的定义是成德之名,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君子,他已经拥有道德了,也可以说,作为君子,他已经能够掌握道德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称其为君子。
  所谓义,孔子对其没有直接下过定义,是孟子对其下过定义,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这样说来,所谓义,就是人间正道是也。
  按照孔子“君子喻于义”之思想,其意义就是,君子是知道或明白人间之正道的。
  什么是人间正道呢?孟子没有进一步阐述,但是根据儒家几千年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来看,“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一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之正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君子喻于义”之思想,就是说君子是知道或明白,“仁”、“义”、“礼”、“智”、“信”这“五德”的。也可以说,只有知道或明白,“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才可称其为“君子喻于义”,不是吗?
  儒家之所以说君子是成德之名,其实质就是因为君子知道或明白,“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后才可能“君子喻于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小人喻于利”。
  所谓小人,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君子小一号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也可以这样说,在人群之中,小人是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在道德真空的今天,几乎遍地是小人,大到国家领导人、省、市委书记、省、市长,小到普通百姓,难道不是吗?说到此,可能会有人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其实不然。不过,对此倒有一个分水岭和试金石:既然说不是小人,请问:知道小人的标准吗?我可以这样的说,所问之人盖有90%以上不晓得。既然对于小人的标准都不晓得,请问如何避免不做小人呢?再者说,所问之人盖有90%以上不知道君子为何物,更不晓得君子的具体标准。再请问,既然不晓得君子的标准,那怎样去做君子?做不了君子,那还不是去做小人?难道不是吗?看看今天的社会现实,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君子与小人得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君子既知道义,也晓得利,这里的君子晓得利,是指君子晓得利的规律与危害。小人只是知道利所带来得益,而不知道利所带来的害,所谓利害是也。当然,作为小人他是无法知晓义的,而只能使晓得利的,不是吗?
  根据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的思想,所谓小人都是指的男人而不是女人,也就是说,女人当中是无法产生君子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根本原因是女人的理性统统都差于男性,因此无法理解与掌握所谓义的形而上之特性。而作为男性,无论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他们都有能够理解与掌握义之形而上特性的能力,只是没有能够做到罢了。一个是根本无法做到,一个是有能力做到而没有做到,这就是男性与女性在关于义之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所以说,作为小人的男人与女人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没有理解与掌握义之形而上学的能力。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小人喻于利”。
  在上文我们说到小人遍地都是,尤其是在今天。对此,我们以这些小人张口闭口谈钱为例。这些个小人,除了金钱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谈论的了,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小人喻于利”的理由了。不过,事实也是如此,作为小人,的确除了金钱以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知道的了,不是吗?
  我们之所以说女人具备小人的特点,就是说在女人的嘴里,除了金钱几乎听不到其它的字眼。也可以说,女人整天价所说的,除了金钱就没有别的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吗?
  小人与女人之所以只是知道金钱,其原因无外乎有两条,一、金钱可以有利于自身的生活;二、除此之外不知道别的了。
  我们说,作为金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创造金钱的方法就比金钱本身重要的多。当然,比金钱还要重要的方面比比皆是,但是,知晓这些比金钱还要重要的方方面面要比较只是知道金钱本身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换言之,只是知道金钱是简单的、低级的、本能的,而要是知道比金钱还要重要的多的方方面面是复杂的、高级的,非本能的,不是吗?之所以说小人是小君子一号的人,其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小人与女人只是知道金钱而不知道其它许许多多比金钱还要重要的多的方方面面的根本原因所在。
 

回复:

里仁第十七章。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思考如何像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地方]。”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贤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
  所谓贤,其实就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有道德的意思。将贤冠在一个人的身上,其实就是说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谓见,就是看见、见到,也就是说看见或见到了有道德的人。
  所谓思,就是思想,思想怎样与有道德的人相看齐,也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总而言之,孔子总是循循善诱的要我们每一个人最好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总是循循善诱的要我们每一个人最好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有道德的人的数量越多,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越高,相反则生活质量就越低。平心而论,有谁不希望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呢?又有谁希望过低质量的社会生活呢?所以说,既然大家都是希望过上高质量的社会生活,那大家就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除了其他方方面面以外,见贤思齐就是一地非常好地方法,也就是说,见贤思齐是提高我们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好办法。对于见贤思齐来说,由于我们的耳濡目染,可能已经麻木了,可是孔子当年创造这样一个方法来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进而使我们都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其实是不容易的,不是吗?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所谓“见不贤”,就是见到不道德人或是事情。
  所谓“内省”,就是向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反省。
  所谓“省”,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视的一项修身的功夫,也就是对于自己言行的一种重新的检验于确定。
  所谓“见不贤而内省”,就是看见不道德的人与事情,要与自己发生联系,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当然,这仅是发现问题的方法,至于如何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那是另一回事请了。
  按照孔子思想,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要“见贤思齐”;二要“见不贤而内省”,这是两种不同的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方法。其实,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仅是对于整个社会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有好处,这种的好处是可以体现在每一个人整个的生命之中,只不过是有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而有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而已。
  对于道德是对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大好处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是可以简要的提示:作为个人,首先可以拥有一个较长的寿命,所谓“仁者寿”是也。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仁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其次,作为一个人,一生之中可以一直走一条正确地道路,所谓“义,人之正路”是也,当然,义也是道德的表现。此外,所谓道德,本身就是与道路有关系的,不然为什么称之为道德呢?不是吗?当然,这个所谓的道是形而上的,不仅仅是单指个人的一生之路,它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还有一个概念,可以高度概括道德,那就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在这里,孔子教给我们每一个人获得道德的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一种正确的方法过上最好的生活。当然,这个方法是综合的,不仅仅是“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省”,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复:

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ji基)轻微,委婉。
  大意: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的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面不愿意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要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要怨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事父母”
  孔子的这一段话是专门教导子女如何对待父母亲的。社会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人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活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为我们开出了许多的价值系统,“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其中之一种。
  孔子此说的“事父母”,其实就是侍奉父母亲。孔子为什么会给我们开出这样的价值系统呢?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在作了子女以后都会有机会做父母,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规律所造成的,是没有办法的。按照这样的规律,父母亲一般要比其子女长20岁左右,有时甚至会更长。也就是说,当子女切实有能力侍奉父母亲时,父母亲的年龄已经达到40岁左右了。一个人40岁的年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没有什么,但在孔子之时,40岁的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的年龄了,因为那是的人均寿命大概也就是40岁左右,因为即便是在今天,有许多非洲国家的人均寿命也不过40岁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子女有能力侍奉其父母之时,其父母已近暮年了。已近暮年的父母亲难道不需要自己的子女来侍奉自己吗?再者说,今天是子女来侍奉父母,明天作为父母不也是被自己的子女来侍奉吗?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生活最良性的循环,难道不是吗?
  作为今天来讲,40岁的年纪真的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不被子女来侍奉,相反他还可以侍奉自己的父母亲。但是,当自己的年龄到了七八十岁,甚至是更长时,难道还是不需要其子女的侍奉吗?这显然是不可以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事父母”之思想永远需要,只要是人类还生存在这个星球上!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几谏”。
  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
  所谓谏,在这里就是指用语言规劝父母亲改正错误。
  综合起来讲,所谓“几谏”的意思就是要用轻微和委婉的方式来规劝父母亲的错误。
  其实,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从本质上讲一般没有什么原则的问题,说得难听一点,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难道不是吗?再者说,子女一般情况下是要比父母亲小上20余岁,也就是说,这总是领先子女20多年的生活经验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般情况下父母亲犯大错误的概率要大大小于其子女,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所以说,父母亲相对于其子女来说,既然犯不了什么样的大错误,子女们对于其父母亲所犯的小错误,还是以轻微和婉转的态度规劝比较好。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父母亲犯了严重的错误,作为子女使用非轻微与婉转的态度规劝父母,那还有什么意义?何况还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错误,不是吗?事实上,无论从那一个方面来讲,规劝父母亲的错误,最好的方式就是轻微与委婉!
  谏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孔子谏之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谏官制度。说起来,今天我们的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制度,就是孔子谏之思想在今天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政协和其他许多民主党派所能够起到的,无非就是谏的作用,不是吗?
 

回复: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见志不从”。
  所谓的志,在这里就是指父母的心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如果将“志”理解正确了,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就没有问题了。所谓“见志不从”的确切意义是:子女看见对于父母轻微、委婉的规劝而父母不认从。
  关于“又敬不违”。
  我们中华民族有孝敬父母、孝顺父母的美德。殊不知,这种美德就是孔子所创造和教给我们的。在前几章节我们曾经学习过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后来有人将孔子“孝”与“敬”和“顺”的思想分别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今天所共同认可的孝敬与孝顺父母的价值系统,这个敬,就是孔子此说的“又敬”,而“顺”,就是孔子此说的“不违”,“不违”不就是顺吗?
  对于父母的敬,就是敬重。对于父母的敬重内涵丰富,含义很多。其中有:我们在以前讲过,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家庭这个小的群体就要有头领,这是世界的自然规律,没有办法。对于此,我们可以侧目自然界其它许许多多的动物,难道不是如此吗?动物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人类可以脱逃吗?所以说,在家庭这个小的群体里面,父母亲就是这个小的群体之头领,这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在复杂而纷乱的社会生活里面,如果能够使得家庭这个小的社会群体生活的稳定、如意,就必须要保证这个小的群体之头领的地位与权威,而对于父母的敬,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我们常说,是孔子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了非常有益于我们繁衍生息的生活方式,其实这样的来讲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真是应该对于孔子思想时刻都要保持敬畏的态度于心情。此外,孔子“顺”之思想与“敬”之思想如出一辙,同样是为了家庭这个小的群体能够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方法罢了。
  如果我们不去按照孔子的孝敬与孝顺父母的价值系统来做,那结果非常简单,这个家庭必然乱作一团。一个家庭乱作一团的生活是我们希冀的吗?当然不是,只有傻瓜才会有那样期盼。而我们现在那么多家庭的生活乱作一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说,这些个乱作一团的家庭,他们更本就不晓得处理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有效方式方法,而这样的家庭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要使我们社会生活中乱作一团的家庭越来越少,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上上下下努力弘扬和学习孔子思想,而不要象执政党目前这样,对待伟大的孔子思想羞羞答答!难道不是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关于“劳而不怨”。
  这里所讲的劳是操劳的老,所为操劳,就是替父母亲操劳。
  这个“劳而不怨”是有基础个前提的,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以说,这个基础与前提对于“劳而不怨”来说是比没有这个基础与前提更增加了难度。也可以说,孔子在此所说的“劳而不怨”,是在难度比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作为子女,为父母而操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的情况下再“劳而不怨”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孔子在此情况下要求我们做到对于父母“劳而不怨”,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要是在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上能够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那在一般的情况下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就不会有问题了,不是吗?
  当然,要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说“不怨”,就是“劳”,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不能够做得到。所以说,我们还都要共同的努力来做到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
  其实,做不到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说到底,就是自私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子来看,如果作为一个父母,他是否喜欢子女为自己“劳而不怨”呢?毫无问题,当然喜欢。不但如此,而且还是一百个的喜欢,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自己的父母“劳而不怨”呢?这不是自私的表现是什么呢?不是吗?所以说,要真正做到对于父母的“劳而不怨”最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自私的问题,如果自私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得到解决,那么对待父母的“劳而不怨”是无法做到的!
 

回复:

里仁第十九章。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意: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就是要离开,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这句话的前一部分大家恐怕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孔子这句话的全部都晓得的却很少。所以说,断章取义的多,知道全部的少。
  按照孔子思想,父母在时不是不让孩子“远游”,而是一定要有一个地方,这样才可以。
  孔子所强调得是父母在不远游,孔子之所以这个样子来强调,说到底还是从父母的生活来考虑。试想,如果孩子,准确得讲应该是男孩子,远离父母,那父母的生活一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方便。相反,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父母的生活将会方便很多。
  孔子所说的“游”,在古时的意义很多。“游”包括出游、游乐、外出求学和求官、交际和交往等等。所为不远游,就是上述内容不要落实到很远的地方,当然,那些内容在不远的地方来落实还是可以的,这是孔子的思想。纵然你一定要将那些内容落实到很远,那也是应该有一个地方。之所以要这个样子,就是要将所去的地方一定要让父母亲知道。这个样子做父母的才能够比较踏实,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也。
  其实,我们从孔子的这一段话中间既可以读到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敬之心,又能读到父母亲对待儿女的充分理解与宽宏大量。我们常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情义的国家,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孔子将这些情义悄悄的注入到最亲最亲的父母亲与其子女当中,然后再放大到别人的身上,难道不是吗?
 

回复:

里仁第二十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此章重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大意: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了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高兴,一方面为了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担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这句话的意义我想不必多解,各位自有明白。我想说得是:孔子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在说孔子这句话背后的意义之前,我想首先说说西方基督教思想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华文化是恰恰相反,好比是你上我下,我左你右,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是一个样子。孔子及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和,譬如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是也,而西方基督教思想则是分,也就是子女成人以后就要离家独立生活。这没有办法,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细说。
  我们知道,西方基督教是出自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犹太教是发源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属于现在的中东地区,也就是以前的游牧民族地区。游牧民族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客观的说,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适应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而特别适应分散生活,这是因为牧草与水源所决定的,因为是游牧嘛!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这些大自然所造就的分散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就进入到了犹太宗教当中去了。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受其深刻影响自不必多说。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便全面展开了在欧洲的大发展;自然,也将犹太教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子女成年以后必须独立生活的方式带入了西方人生活当中去了。
  我国长期以来是农业文明,人们祖祖辈辈是靠土地的耕种来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来讲最大的区别是稳定,因为土地与房屋都是不动产嘛!这样的生活方式又决定“和”是最佳的选择,也就是一大家子人合在一起生活最有利,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播种耕耘,不是吗?所以说,为了这一大家子人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亲情就是最好的纽带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为了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能够更好的生活,创造并使用了亲情这个价值系统,而孔子就是创造这个亲情价值系统的杰出代表。这个亲情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身上,其次是兄弟姐妹等等。其实,孔子反复的、多角度的讲父母与子女关系问题,也就是子女如何对待父母亲的问题,从最根本处讲,就是在创造亲情这个纽带,好让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不是这样吗?
 
14  /  20  页   «101112131415161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