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6  /  20  页   «1314151617181920 跳转 查看:23803

《论语》今解

回复:

公冶长第五章。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孔子。
  漆雕开---孔子门徒,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
  使---指使,让。
  仕---官,做官。
  斯---这。(就是指做官的这件事)
  之---指做官这件事。
  说(yue 月)---同“悦”。
  大意: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情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据说三千有余。这么多的人做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某人可以去做官为民做事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漆雕开的回答是:“吾斯之未能信”。对于这个“信”字,有种的解释是信心。当然,这样的解释不无道理,但似乎是不够全面。我认为,此时的“信”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实。实是儒家对于信的最好注解。
  按照实是对于信最好解释的儒家定论,此时漆雕开所说的“信”就是实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的“未能信”,也就是对于做官的本事还是没有掌握实在,这样的解释似乎更加的准确。
  在这一段的教条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漆雕开对于做官的态度和孔子对待漆雕开的态度。
  按照孔子思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里所说的贵,其实指的就是做官。对于富贵的态度是人人如此,漆雕开原本也是不能够例外,为什么此时的漆雕开拒绝为仕呢?其理由是“未能信”。但是,漆雕开不仕的原因仅仅是“未能信”吗?这应该是我们注重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做官对于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做官就意味着权利、财富、光宗耀祖等等,就是因为此才使得人人所欲嘛?不是吗?此时的漆雕开距做官仅一步之遥,但是他却拒绝了。我们说,这样的品质才是最为珍贵的。
  按照此章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孔子让其做官,而漆雕开却毫无犹豫的就拒绝了,其间显示了漆雕开对于不做官态度的坚定。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珍贵品质的充分体现。
  反观今天,不知有多少得人,溜须拍马、舔痈舐痔,为的就是获得一官半职,其卑劣行径令人作呕,难道不是吗?对比漆雕开的高贵品质,那些不知有多少的卑劣之人岂不无地自容?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关于“子说”。
  所谓“说”,就是悦,也就是高兴的意思。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却以“未能信”为理由而拒绝,此时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却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三年,也不去做官,这样的人真是不易得啊!
  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味道,孔子对于学习三年而不去做官的人是褒奖与支持的。那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事情是这样的,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说,做官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作为人生的选择还多的是,不是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股脑的都去做官呢?难道不是吗?再者说,作为任何的社会,官员都是有限的,而作为一个盛世的执政机构都是官员少之又少,因为官员的俸禄全都是百姓的血汗,而官员愈多,则百姓的负担愈重。而有意思得是,众多的官员不一定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相反还会麻烦多多,所谓“鸡多不下蛋”是也,不是吗?此外,作为孔子本人来说,虽然曾经官至要职,但从孔子人生七十三年经历来看,做官也是很短的时间,不是吗?所以说,无论是从孔子本身的经历,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官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事实是,不做官不一定就不能够生活和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相反,做官却不一定就能够生活的很好以及能够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在我国的历史当中比比皆是,不是吗?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由,所以孔子对于漆雕开的不为官才感到由衷的高兴而没有任何的责备,不是吗?
 

回复:

公冶长第六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fu 浮)---木筏子。
  从---跟从。
  由---仲由,孔子的学生。
  取材---取,用。材,才能。
  大意:孔子说:“如果道行不通,我乘木筏到海外去,能够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句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它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关于道。
  道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系统。
  何谓道呢?所谓道,就是道路,说到底就是社会,也可以说是人类所应该走的正确地道路。何谓人类社会所应该走的正确地道路呢?说到底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
  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论断,由于天命使然,所谓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是永远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道是永远能够运行的,不是吗?
  当然,作为人类社会,也不是没有道不行的时候。但是,从总体来说,这种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对,就是这个样子。再者说,善与恶的交替是会永远存在的,不然就不会有善与恶之说了,不是吗?


 
  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勇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系统,也有人将孔子及儒家思想概括为仁、智、勇三个方面。
  孔子此章说:“由也好勇过我”。其实,勇与好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单纯的勇,可以说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好勇,就有一些过分的意味。事实上,任何的事情只要是一过分,就没有意义了,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孔子对于仲由来说,认为他是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于仲由好勇的否定。
  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以好勇而闻名,据说是终不得好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子路听到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后而喜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关于好勇。
  据孔子“由也好勇过我”之言,孔子本也是好勇之人,只不过是仲由的好勇超过孔子罢了。
  所谓的好勇,就是对于勇有喜好。
  勇对于一个男人来讲,是一生的十分重要,也可以说,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勇,他的一生将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男人,应该好勇。
  当然,按照孔子及儒家中庸之思想,任何的事情过分了都是不好,好勇也是一样,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说“由也好勇过我”的原因。
  如果欲好勇,首先就要对于勇有一个正确地认识,然后在自己的身上来培养勇。由于今天我们是在说好勇,所以关于勇的种种问题就不在此谈论了。
 

回复:

公冶长第七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治其赋,就是指负责军事。
  千室之邑---邑,古代居民的聚居点(相当后来的城镇),包括它周围的土地。分公邑、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这里指的是公邑。
  家---卿、大夫的采邑。
  宰---总管。
  赤---孔子的门徒。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束带---整理衣服,束紧衣带。这里指穿上礼服或朝服。
  大意: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两兵车的采邑里面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一章的基本意义是:
  1、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达到仁的境界之难度。
  我们知道,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始于孔子,换言之,是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创造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已经延续至今,历史地看,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还要继续下去,而且一定会是在相当长的的历史时期内。
  当然,在以后的章节里面,我们还会有机会专门就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讨论,由于此不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重点,所以就不细谈了。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点,有许多的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孔子思想是有核心的,不过这个核心不是仁,而是天命,也就是说,天命才是孔子思想真正的核心。
  我认为:所谓仁,就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和行,也就是说,仁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言行的总概括,仅此而已。
  在此,孔子之所以说他的几个学生都没有做到仁,实际上就是说他的几个学生还没有做到时时处处的言行都已经达到有益于人类的繁衍生息之标准。
 

回复:

公冶长第八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同“汝”。即你的意思。
  愈(yu 遇)---更强、更好的意思。
  弗---不。
  与---赞许、同意。
  大意: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情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情;我呢,听到一件事情只能推知两件事情。”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按照孔子的评价,其学生颜回是最为优秀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后孔子对颜回的有关论述中再作进一步的解释,此不多言。
  这一章最为重要的问题是:“闻一知十”。
  所谓“闻一知十”,按照中国文化的习惯,十,不仅仅是十的问题,它是多的意思,可能超过十也是它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十,就是很多的意思。所以说,十在此章的意义就是很多而且是越多越好的意思,而不仅仅只限于十。
  “闻一知十”的思想,其来源是孔子“举一反三”之思想。也可以这样子说,是孔子创造了“举一反三”的思想,而孔子的学生子贡发展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进而成为“闻一知十”之思想。后人又将孔子的“举一反三”和子贡的“闻一知十”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闻一知十”的理论根源是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所以说,搞清楚了“举一反三”的问题,“闻一知十”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孔子所说的告一隅而知三隅,也就是说,告诉一个墙角,就会知道另外三个墙角。
  告诉一个墙角,就会知道另外三个墙角当然容易,但是,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此。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就会知道另外与此相联系的很多的事情,而且是越多越好,这才是“举一反三”的真正意义所在。
  所谓“闻一知十”之思想,由于历史原因所限制,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就是依靠听觉,也就是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是靠听来获得的。由于历史的变迁,今天的人们获得信息的方法很多,所以说,所谓闻,在今天来讲,它的意义就是指可以获得信息的所有渠道。
  所谓“闻一知十”之思想,其本质就是:当知道一件事情,就会知道其它与之相联系的许许多多的事情。譬如天黑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行动不便;行人稀少;温度降低;人们将要睡觉;人的血压降低;犯罪率高发阶段等等。实际上,“闻一知十”的能力是一种联想的能力,而且是建立在逻辑关系上的一种联想能力。如果这种的带有逻辑关系的联想能力出现在非常多的事情上,那所能够得到的联想结果就会越多,而这种丰富结果的获得,难道不是个人聪明和能力强大的最好表现吗?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关于“闻一知十”。
  怎样才能够做到“闻一知十”呢?
  实质上,所谓“闻一知十”就是知道一个事物与另外诸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换言之,只要是发现和认识到了一个事物与诸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为“闻一知十”了。要做到“闻一知十”,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也可以说其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学习。只要我们脑子中有“闻一知十”这根弦,然后在学习中努力做到“闻一知十”就好了。
  此外,要掌握“闻一知十”的本领,也可以从距离我们最近的生活琐事做起。也就是说,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做起,譬如做饭、打扫卫生等等,看与之有逻辑关系的事物还有多少,而且是能够想到的越多越好,久而久之,“闻一知十”的本领就可以得到提高。
  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不断扩大“闻一知十”中的“一”。也就是说,这个“一”越多,与之相联系的“十”就越多。只有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一”越多,而与之相联系的“十”才能够越多,当我们知道的这些个“一”与“十”越多,我们“闻一知十”的能力就会越强,不是吗?
  如果随着我们“闻一知十”的能力不断的加强,就可以逐渐将“闻一知十”的领域扩大到由形而下到形而上,如果是这个样子,你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你将会变成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而一个聪明得人,无论对社会、家庭、本人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不是吗?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关于“闻一知十”。
  在这一章里面,谈论“闻一知十”之问题的主人公共有三人,且都是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闻一知十”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女性,这是事实。
  究竟是巧合没有涉及到女性关于“闻一知十”的问题呢?还是女性与“闻一知十”的确没有关系呢?我看是后者。
  我们在以上曾经多次讲过,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理性。也就是说,女性的理性与男性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当然,此不是主要谈论男女理性差异的时段,这个时段会在以后专门谈论男女理性差异时出现。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简单的谈论一下男女之间理性的差异问题。有与女性谈论问题体验的人都会知道,女性谈论任何问题都是不连贯的线型,也就是说,女性谈论问题总是由,譬如说电视机,突然转向汽车,然后又转向房屋等等。所以说,女性谈论问题总是由这一个点的表面奔向另一个问题的表面,而且会是永远的这个样子继续下去,而事实上她们所谈论的问题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更有趣的是,它们还经常的用这个问题来证明另一个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之间毫无关联。
  此外,女性永远无法就一个问题进行纵向的深入认识,譬如一个酒后驾车的交通事故,为什么酒后驾车?为什么喝酒?可不可以不喝酒驾车?可不可以不喝酒?为什么就做不到不喝酒驾车?为什么做不到不喝酒?人可以不可以不喝酒?为什么?等等等等。当然这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如果问题复杂,那女性纵向的认识起来就更加的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主要就是女性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其实质就是理性差的表现。所以说“闻一知十”对于女性来讲是很困难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也同是为什么孔子与其学生谈论“闻一知十”的问题时而不涉及女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关于“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也有横向与纵向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谓横向,就是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而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所谓纵向,不但事物之间有联系,而且还存在逻辑的关系。譬如石油,其实,石油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圣经》里面,也可以说,所谓石油,最早是上帝的声音。如果再追溯下去,是因为基督教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犹太教的发源地为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今天的中东,而中东地区地下又早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可能就是某些个石油资源由于距离地表太近而被人们所发现并进入了《圣经》的创作之中,最终成为了上帝的声音。正是由于有了上帝关于石油的声音,上帝众多的子民们才会对石油进行综合的开发,之后有了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提炼、加工,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汽油、柴油、煤油、机油、塑料、化纤等等工业产品。不仅如此,由于对汽、柴、煤油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使得南北极的冰川融化,进而又提高了海平面,海平面的提高又使得陆地面积的减少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当然还有等等等等的由于石油而引发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个因为石油而产生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是纵向的。不仅如此,石油还会产生事物之间的横向的关系,它们之间虽然没有逻辑关系,但却可以发生联系,譬如;石油与国家能源安全;石油与运输业,包括陆陆、航空、航海的运输;石油与机械制造业,包括石油开采设备的制造、机械的润滑等等;石油与就业;石油与股票、期货等等等等,这些个许许多多因为石油而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横向的,它门之间没有逻辑的关系。
  综上所说,“闻一知十”的确是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那“闻一知十”之思想将会更加的丰富与伟大,不是吗?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关于“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也有横向与纵向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谓横向,就是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而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所谓纵向,不但事物之间有联系,而且还存在逻辑的关系。譬如石油,其实,石油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圣经》里面,也可以说,所谓石油,最早是上帝的声音。如果再追溯下去,是因为基督教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犹太教的发源地为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今天的中东,而中东地区地下又早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可能就是某些个石油资源由于距离地表太近而被人们所发现并进入了《圣经》的创作之中,最终成为了上帝的声音。正是由于有了上帝关于石油的声音,上帝众多的子民们才会对石油进行综合的开发,之后有了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提炼、加工,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汽油、柴油、煤油、机油、塑料、化纤等等工业产品。不仅如此,由于对汽、柴、煤油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使得南北极的冰川融化,进而又提高了海平面,海平面的提高又使得陆地面积的减少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当然还有等等等等的由于石油而引发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个因为石油而产生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是纵向的。不仅如此,石油还会产生事物之间的横向的关系,它们之间虽然没有逻辑关系,但却可以发生联系,譬如;石油与国家能源安全;石油与运输业,包括陆陆、航空、航海的运输;石油与机械制造业,包括石油开采设备的制造、机械的润滑等等;石油与就业;石油与股票、期货等等等等,这些个许许多多因为石油而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横向的,它门之间没有逻辑的关系。
  综上所说,“闻一知十”的确是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那“闻一知十”之思想将会更加的丰富与伟大,不是吗?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关于“闻一知十”。
  说到底,所谓“闻一知十”,就是建立在逻辑上的一种联想之能力,所“知”的越多,则能力越强。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事物来说,你知道与他相关联的事物是越多越好,因为这个样子会给你的人生、工作等等都会到来极大的方便,甚至重要时还会对于你的一生都会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也就是说,你的一生都会在安全之中度过。
  工作之中也是这个样子,我们说,工作之中遇到一个问题而能够立刻意识到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难道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益处吗?在这一点上,对于那些从事研究工作而无论是研究什么种类的人,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因为你思维的空间被大大打开,从而会获得更多的灵感。
  其实,所谓的创新,相当高的比例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组合,而这种的组合,靠的首先就是联想,而联想的能力就是来自于“闻一知十”这个基础,不是吗?
  实际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个社会上,凡是聪明的人,大多都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也就是联想能力特别强的人,而联想能力的产生,其根本就来自于“闻一知十”的能力。
  儒家讲求“五德”,所谓“五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而“闻一知十”的能力就首先属于“智”的范围。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优秀人物,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儒家所讲求的“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傻瓜迭出、蠢人遍地,难道与提出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论调的那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蠢蛋没有关系吗?
  我们说,孔子及儒家的思想为什么会历久弥新而永不消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之中蕴含着太多的有益于我们人类生活的言行,也就是方式方法,而这种的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方式方法,还会在人类以后的生活历程当中继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时间也可能是几千年,或者是更长,难道不是吗?
 

回复:

公冶长第九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不详。
  昼寝---白天睡觉。
  圬(wu 巫)---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
  与---语气词,表示停顿。
  诛---这里指谴责的意思。
  大意: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作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关于昼寝。
  很显然,孔子对于宰予白天睡觉是非常的反感。
  我们知道,孔子时代是没有照明设施的,所以说白天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冬天,相对于夏天来说白昼的时间就更为短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用来所谓工作与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在没有光照的时间里,人们活动起来的确是非常的不方便。再者说,由于没有人为的光照,在整个的夜晚里,人们除了睡觉就不可能有什么另外的活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的休息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说,大白天睡觉就特别不被人接受。
  从孔子对于宰予白天睡觉的反感来,实际上是对于光阴的在意与吝啬,由此而生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于时间珍稀的优良传统,譬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其实,我们学习孔子对待宰予白天睡觉的反感的态度,就是学习孔子对于时间的珍稀。因为作为一个人来讲,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家庭、个人,时间都是无比珍贵的。养成一个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一定会得到它的丰厚回报。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关于“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对于“朽木不可雕也”之言我们大家耳熟能详,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一般人却不一定完全理解。
  首先,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之言是有特定的语境,也就是特指的宰予。也可以说,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对于宰予的定论。围绕孔子的这一思想,之后我们民族发展出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三岁看到老”以及“狗改不了吃屎”等等价值系统。
  上述的价值系统其实都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有差别的,而这个差别是恒定的,不可更改的。对于这一点,其实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可以清楚的认识到。
  孔子的这一思想其实是告说我们,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如同五个手指不一样长短一个样子,而且短永远是短,长永远是长,也就是说,想改变各个手指之间的长短关系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实际的,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是经得住历史与现实之考验的。
  孔子这一思想的积极现实意义是,我们可以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对于人的重新认识和使用,以破除所谓人人平等的错误观念,真正树立起人之差别的科学现实主义观念。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关于:“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我们今人耳熟能详且频繁使用的一个价值系统,殊不知,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还不晓得这是由孔子所创造。
  由于大家对于“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格言太过熟悉,所以此不多言。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开始对人也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实际上,作为今天,我们还是有许多的人仍然对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这简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上当受骗之人呢?不是吗?
  实质上,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而听其言信其行则是一种生活的失败。如果在一些个重大的问题上没有采取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态度与立场,很可能会给个人、家庭甚至是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什么在国家外交领域会经常会出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呢?其意义不在于此吗?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言行不一的情况是经常会发生的,不然怎么会有言行不一的说法呢?所以说,对待言行不一的最好办法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也是不断的从现实生活之中学习智慧,而且是见错就改,对于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其实,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吗?不是吗?
  其实说到底,孔子及儒家思想就是教给我们如何生活,或者说是如何才能够生活的更好。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遵从孔子及儒家的思想,我们就能够生活的更好。反之,生活则水深火热。这是被中华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对此应无庸置疑!进一步的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大国、强国、富国,难道不都是通过孔子及儒家思想而获得吗?就是今天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实力、地位的提高,不也是通过孔子及儒家思想而获得的吗?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恶毒打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就两个朝代,一为始皇;二为M贼,看看它们当时民众的生活吧!难道这不是历史最为有力证明吗?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关于言与行。
  可以这个样子来说,言与行包括了人的全部之。当然,言与行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不过我们现在所讲的言与行,是围绕此章的角度来谈论言与行。
  人类的实践证明,所谓言,也就是人所说的话是有变化的,在这一点上,我想大家恐怕没有什么异议,因为任何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对此认同;同这这一点上,也是我们经常所说得言行不一。
  无数事实证明,言,也就是人所说的话是有着很大变化空间的,尤其是对于所言不负责任的人来说,即便是对于所言负责人的人来讲,由于时过境迁等等的问题之影响,所言也存在这变化的空间。当然,影响所言变化的原因还有很多,由于此不是今言重点,所以有所省略。
  对于行来说,所做已是定型,同时也是没有办法可改变的,也可以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怎么能够可以改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可以为虚,而行则无法不实,不是吗?所以说,我们面对实与虚,难道可以放弃实而选择虚吗?当然不是。就是因为此,所以孔子才改变了自己以往“听其言而信其行”的理念,进而建立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加值系统。
 

回复:

好文章嘛!楼主辛苦了,顶力支持楼主哦!!


 

回复:

公冶长第十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cheng 橙)---孔子门徒,姓申,名枨,字周。
  大意: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够刚强?”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无欲则刚。
  我们今人常说常用得所谓“无欲则刚”之理论根源就是孔子的此之思想。诚然,林则徐是曾说过“无欲则刚”的话,但是,其根源是孔子之思想,林则徐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按照孔子之思想,人人是有欲富与贵之思想的,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根本就是因为富与贵是可以使任何人生活的更好,既然是这个样子,人为什么不企盼富与贵呢?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不光彩的,不是吗?但是,如果这种富与贵的欲望过于强烈,它就会出现问题,至少是可以使人不得刚强。当然,人的欲望还有许多,包括食欲、性欲等等。孔子此说的“欲”,其实就是指人的全部欲望,只要是我们可以想到的人之欲望。当然,这些所谓的欲望是指可以影响我们刚强的欲望。
  为什么欲望多了就不会刚强呢?关于这一点,我国有非常形象的语言可以形容,譬如:“吃了人的嘴短,拿了人的手软”,不是吗?
  所谓刚,就是坚硬、坚强。反映在人事上就是能够坚持理念与原则,或则说是可以不为所动。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欲,或是少欲,因为欲望可以引导你走向刚强的反面,关于这一点,我想不用举例子大家就会明白。
  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没有多的欲望,也就是不吃人家的;不拿人家的,我们的嘴和手还会短和软吗?当然不会,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我们不就可以刚强了吗?至少也是可以去掉使你不够刚强的诱因与可能。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欲。
  所谓欲,其实质就是欲望。欲望包括想要,也就是希望;要,也就是需要。
  人所想要,也就是希望要和要,也就是需要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尤其在今天,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所谓欲罢不能和欲壑难填说得不就是这个意思啊?
  关于刚。
  所谓刚,就是刚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刚可以演变为强,所谓刚强是也;强还可以演变为大,所谓强大是也。这样一来,所谓刚的演变规律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刚还涉及到男女的问题,譬如阳刚。所谓阳刚,在中国文化当中特指的是男人,所谓阳刚之气是也;而对于女人,则是阴柔之美。几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用过阳刚之气来形容过女人,不是吗?
  这样子看来,作为一个男人由于欲望太多,是没有办法刚强的,当然也更是谈不上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所谓的刚、强、大是有其特定的运作规律,也就是说,所谓的刚、强、大必须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能够被其他的不利于它运作与发展的因素所影响和干扰,如果是这个样子,所谓刚、强、大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具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譬如,一个男人如果有贪污腐化等劣行,他能够变得刚、强、大吗?当让不能,为什么?还不是他的那一些贪污腐败等之劣行的影响和干扰吗?再具体的说,作为一个男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刚、强、大,说到底是被众人所共同认可的。如果这个男人存有贪污腐化之劣行,众人还会认为他是刚、强、大吗?当然不会,究其根本原因,其刚、强、大必须离开公众所认为的种种之劣行才可以,而这些个种种之劣行的发源地就是来自于男人们的欲望,所以孔子说,作为一个男人如果要刚,也就是刚强和强大,就要减少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当让更好,但那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也同是孔子为什么没有说无欲则刚的道理所在。
  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会永远做不到刚,也就是刚强呢?当然也更谈不上大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女人的理性差于男人,而由于此,她们根本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而最终被欲望所牵引。就是从目前各个媒体所披露的事实来看,被欺骗人的总数里面女人要占到90%以上,不是吗?究其原因,还不是欲望惹的祸?而更深层次的原因终是因为女人的理性非常的差,进而无法有效的控制欲望所致,不是吗?
  在基督教中有清教徒,所谓清教徒,说到底就是清心寡欲。对于这一点,可能许多的人有所不知,那种的寡欲是我们中国人所难以想象的。基督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实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他们最终所要解决的也是刚、强、大的问题。诚然,同样的价值系统还存在于伊斯兰教、佛教等等不同的宗教。
 

回复: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欲。
  怎样才能够少欲呢?
  关于欲,儒家思想曾经定性为私欲。也就是说,在所谓欲的里面,有相当的成分是属于私的范畴。这样说来,将欲望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所谓说,大公无私,也就是说,只有大公才可以做到无私,或者是少私。
  我们举例说明:譬如有不少的家庭生活拮据,但是父亲却不放弃吸烟、饮酒的习惯,而恰恰这笔烟酒的费用在这个家庭总的开支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换言之,如果取消掉这笔烟酒的费用,将会给整个家庭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请问:这样的现实情况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不比比皆是吗?我们再继续推敲:在这个家庭当中,父亲的烟酒费用是属于个人消费的,也就是说,这笔烟酒的费用是属于私用的,当然是相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实质上,父亲所消费烟酒的开支,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对于烟酒的消费欲望而引起的,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对于烟酒消费的欲望就是属于私欲的范畴,不是吗?所以说,怎样才能够减少或是取消对于烟酒消费的私欲呢?说到底就是要多考虑整个家庭的利益,如果是这个样子做了,烟不就可以不吸,酒不就可以不喝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不就是家庭这个所谓的公,最终战胜了个人的私吗?所以说,最终能够战胜私欲的,就是公。
  说来说去,最终能够战胜私欲的,就是公,也就是大公无私。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孔子思想的这条价值链就可以完整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即:大来源于强(强大),强来源于刚(刚强),刚来源于少欲,少欲来源于公。
  综上所述,一个人强大的路径是由于此;一个企业强大的路径是由于此;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路径也是由于此,对,没有问题!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关于“吾未见刚者。”
  孔子之所以没有见到过刚者,是指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而言。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孔子所推崇的尧舜、文王、周公等就不好解释了。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未见刚者”,是横向的,而非纵向的。
  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年代是礼崩乐坏,也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最低潮的时期。如果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形容一支股票的话,孔子所处的年代就是这只股票的低点,但还不是最低的点。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孔子见不到刚者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是礼崩乐坏嘛!之所以是礼崩乐坏,说到底不就是欲望冲击的吗?换言之,其实质就是人们的欲望将礼、乐冲击的一塌糊涂,既然如此,当然就见不到刚者了,不是吗?
  孔子的“吾未见刚者”之现实意义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现代,当然也包括今天,是其最低地点。如果还是用股票来形容的话,中华民族这只稀有的优质股票历来的最低点,就是在现代,包括今天。为什么?其关键就是没有刚者。没有刚者的社会现象来自于欲望,或者是私欲早已将国人的身心所缠绕并将刚的萌芽所吞噬,不是吗?
  在今天,是私欲横流的年代,是ZZD带领着13亿国人共同私欲的年代,它比较孔子礼崩乐坏的年代还要残忍和凶险,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来所没有的,也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所没有的,奇迹啊!
  从今天的社会现实来看,ZZD使用公权利的人个个都已腐败了。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来说,就是因为腐败可分为两种,一为个人腐败;二为集体腐败。个人腐败自不必说,而集体腐败对于ZZD公权利的拥有人来说,有一个能够逃脱的吗?这就好比一条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有一处可以寻得清澈之水吗?如果还可以寻得一处清澈之水,那还能够称其为一条被严重污染的河流吗?
  孟子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于焉”。现在有ZZD这个所谓的上对于腐败的带领,作为民众的下还有不甚于其上的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现在就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民腐败大爆发,此时此的,何来刚者?还不是孔子近三千年前所言:“吾未见刚者”!
 

回复:

公冶长第十一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尔---你。
  大意: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这不是你所能够做到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其实子贡所说我不欲别人强加于我和我无欲强加于人,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章的关键在于孔子所说的,也就是非子贡“所及”的问题。
  作为子贡为什么会所不“及”呢?为什么要“及”呢?不“及”不可以吗?
  按照孔子思想,此时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只是一种的愿望;一种的心态而已,应该没有及不及的问题。
  不愿意被人强加,按理说就不应该去强加别人。但是,不愿意被人强加只是一种感受,仅此而已,而如果不去强加别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里面有一个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及”的问题。
  在这一章里面,孔子的潜台词是不支持强加于人,在这一点上正是应了我们的那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不强加于人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孔子为什么还要说子贡不及呢?事实上,要做到不强加于人得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人的问题;二是非本人的问题。所谓本身的问题,就是有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只要自己做到就可以了。所谓非本身的问题,就是不但自己不做强加于人的事情,而且其他人让自己做强加人的事情自己也是不会去做。相比较而言,后者应该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说道了子贡不及的问题。
  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既然“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当然也就“吾亦欲无加诸人”了,不是吗?这也同是为什么要“及”的问题。
  实际上,作为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不愿意被强加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不愿意被强加的感觉就可以鲜明的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说到底就是人的独立性在起作用。换言之,就是因为人的独立性而排斥被强加。所以说,如果我们强加一个人,其实质就是摧毁他的独立性,进而引起他的反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别人的不强加,就是我们应该“及”的问题。换言之,“及”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回复:

公冶长第十二章。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知识和议论,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关于“夫子”。
  在这里,夫子是对孔子的称呼。
  现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里面都有夫子庙,特别是在一些南方的城市里面,譬如南京、上海等地。
  关于“文章”。
  按照儒家的精解,所谓文章就是:“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但是在今天,所谓文章被大大的滥用了,无论何人,无论何内容,只是以文字而聚之,皆以文章相冠,哀哉!
  所谓文,其来极历不简单。文,最早由文王而称之,所谓文王是也。之后孔子又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不仅指的是周文王,同时还指的是孔子。今天北京奥运会所用的标志,就是一个文字的变形,可以说,其意义非常的深厚!
  关于“性”。
  所谓性,按照儒家的精解就是:“性者,人所受之天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天命,也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所赋予每一个人的,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
  关于“天道”。
  所谓的天道,就是天命。
  子贡之所以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原因。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作为性与天道,肯定都是极形而上的,也就是说,在形而上方面,没有能够超过性与天道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很有可能将子贡等列为中人以下的人,所以不与他们讲解性与天道的问题。其实,在《论语》之中,孔子是讲到过性和天道的。所谓性,就是:“性相近,习相远”;所谓天道,也就是天命,也是讲过两次,一为“五十而知天命”;二为“畏天命”。
 
16  /  20  页   «1314151617181920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