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二十五章。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服侍,在一旁陪着。
盍(he 河)---何不。
裘---皮袍。
敝---破旧。
憾---怨恨,不满意。
伐---夸耀。
施---表白。
大意: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少年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颜渊、子路侍”。
在这一章里面,有“颜渊、子路侍”。
所谓侍,就是侍奉。我们知道,所谓孝,其本质就是侍奉父母。
颜渊、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对孔子侍奉。也就是说,颜渊、子路把孔子当作了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个样子,就产生了我国非常著名的价值系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学生把老师当作父母对待,而老师把学生当作子女对待”,不是吗?就是在今天,不是有许多的老师也是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对待,而许多的同学也是将自己的老师当作父母对待吗?不是吗?不过,这样的事情远不如我国古代普及罢了。
其实,将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或者说是侍奉,其根源就是来自孔子及儒家思想。更准确的说,其根源就是来自这一章里面的“颜渊、子路侍”,不是吗?
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将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来侍奉的价值观呢?我们说,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就是“和”,所谓“和”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也就是说,“和”的面积、体积越大越益于人们的生活。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学生本与其老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要是将有血缘关系之间的做法移植到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与老师身上,也就是说,将对于父母的侍奉之情用到老师的身上,岂不是用准血缘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和”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不是吗?当然,儒家思想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其实与学生将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来侍奉之价值系统是殊途同归,讲的是一回事,其根本目的就是将一群人,而不论这群人的数量有多么样的庞大,统统归为一家人。如果是这个样子,那岂不是更加有益于这一群人的生活,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相当高明的调整到一个非常和谐的局面,进而使得这些个人都能够生活的更好。在我国,其他的宗教与个人,之所以没有孔子及儒家思想来的伟大且历久弥新,其实原因简单的很,就是他们从来就不存在类似于这样的价值系统!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志”。
“志”的价值系统原出于孔子,譬如“吾十有五而志与学”等等。
所谓志,就是念想,也可以说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当然,这个念想,也就是要做的事情之前提是有益于他人和自己,而不是伤害他人与自己,否则就不可称其为“志”了。
孔子的“志”之思想影响深远,以致于今天我们还都以立志、有志为荣。
所谓志,用今天的话来将就是:首先立下一个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呢?也就是说这个样子来做有什么好处呢?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在人类的群居生活之中,若欲大家都能够生活的好,道路只有一条:就是相互多做有益于他人与自己的好事,否则这个群体的生活不可能过得好,不是吗?所以说,首先立下一个志向,然后再去实现它,这不就是使得有益于他人与自己的事情越做越多吗?如此这般下去,生活岂有不好之理?不是吗?当然,每个人一生也不只是立一个志,譬如孔子就有“十有五而志于学”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所以说,只要是有益于他人与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不断的立为自己的志向,只要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能够这个样子来做,这世界岂不是十分的美好?
每一个人的能力会有大小,所立的志向有的能够实现,有的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只要是有益于他人与自己的事情,无论做的多少,都比不做要强的多,至少是对于社会没有危害,不是吗?所以说,“志”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
其实,我们说现在的社会如何如何糟糕;水也喝不到纯净的,空气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等等等等,除去其他的种种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他人与自己所作的有益之事情太少太少,不是吗?如果反之,我们的社会还能够是目前这个样子吗?
在今天,我们最最急需要做的就是大力地弘扬孔子之思想,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志”的重要性,然后将有益于自己与他人地事情立为自己的志向,进而不折不挠地去实现它,只有这个样子,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越来越好,而不是靠那一些个空头的口号,不是吗?所以说,治理一个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依靠喊一两句的口号就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是这个样子,傻瓜也能够治理国家,不是吗?我们说,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推崇孔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孔子思想里面有诸多解决问题的各种有效办法,事实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如果能够按照孔子思想去做,治理国家当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否则整个国家将会是一塌糊涂,不是吗?事实上,这个样子的结果不知道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出现过多少次,当然也免不了今天。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其实,子路的志向对于儒家思想来说已经建立了两个价值系统:1、无私;2、朋友间通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孔子对于子路的志向不置可否,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孔子对于子路的志向并不持反对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样子,无私与朋友间通财的价值系统才得以能够建立起来,而一直能够应用至今。
无私的价值系统是儒家的,就是在今天,我们对于无私的意义也是了如指掌,所以说此不多叙。
就是在今天,人与人之间也是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譬如经常会这样说:“不要分什么你我的,用就可以”。其实,中国人之所以会这个样子来做,说到底就是受此章子路思想的影响所致。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子路为我们所创造了这么一套的价值系统;二是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有多么样的深刻,也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的影想早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头与血液里面去了,不是吗?
我们说,按照子路思想,所谓通财,是建立在朋友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通财是在朋友范围之内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理解清楚。按照子路思想,为什么朋友间可以通财呢?我想原因应该很简单,就是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因为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同类与同志,也就是说,所谓朋,就是同类;所谓友,就是同志。既然是同类,又有相同的志向,通通财有什么不可以?我想这就是子路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来做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愿无伐善,无施劳。”
所谓“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颜渊为什么会“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呢?当然,这是颜渊的风格,但风格的背后呢?或者说,“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
我们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有长处与短处,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浑身都是长处,而另一个人到处都是短处。所以说,一个人都是长处与短处的混合体。其实,一个人有很多的时候长、短处可以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处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只得夸耀的。还有的时候,长、短处相抵,可能短处还要大于长处,如果是这个样子,长处就更不值得夸耀得了,不是吗?再者说,有很多的时候,对于所谓长处自己是无法确定的。也就是等于说,如果对于对于自己的长处确定准确了还无妨,如果是确定出现了错误还夸耀呢?岂不是笑话?所以说,自己是否有长处,最好还是由其他人来确定,如果是这个样子,无论错误与否,都与自己无瓜葛,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好还是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一旦夸耀的不准确,还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笑话。此外,对于长处来说,只要是我们真正具备,无论夸耀与否,长处该存在的还是存在。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具备的长处,不夸耀,该长处依然存在。如果夸耀,当然该长处还是依然存在,但所不同的是,有可能多了其他人对于你的嫉妒或是不满,甚至是反感,权衡下来,孰轻孰重不一目了然吗?所以说,对于自己长处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自确定、不夸耀。只有这个样子,长处还是长处,但是却少了别人的反感、不满与嫉妒,说起来还是经济。
关于“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我们说过多次,人是群居的,既然如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无论这个群体是大还是小,不是吗?这个样子讲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与这个群体每一个人都是分不开的,而且有许多的时候,所取的的成绩是很难确定清楚的,也就是所谓功劳的大与小。在这种的情况之下,难免出现所谓的不公平,当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不过这是另一回子事了。在这种的情况之下,还是我们以上所说的,如果不表白自己的功劳,那功劳还是功劳,如果我们表白自己的功劳,所损失的就有可能是别人对于自己的反感或是嫉妒。所以说,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还是划算的,不是吗?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老者安之。”
“老者安之”是孔子的志向。
所谓老者,当然是指老年人。我们知道,老年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相对都是弱者。当然,之所以为什么成为弱者,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此不必多言。
我们说,孔子思想是终极关怀思想,也就是说,世界和人类,作为孔子思想都是一一给予关怀到了。由于孔子思想将“老者安之”列入关怀内容,加之又是孔子之志向,所以说,中华民族在对于老年人的态度上与其他的文明种类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就是发源于孔子。
在中国,形成一个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其实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无害的,譬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由年轻到年老,我们今天能够很好的安置老年人,那等到我们年老时也会被别人来安置,如此这般,岂不是良性循环?再者说,人由年轻到年老,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在这种的情况之下,良性循环是一个多么样珍贵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难道孔子不是非常的伟大吗?
在今天,国家的老龄化社会基本到来,也就是说,对待老年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迫在眉睫。我说的所谓迫在眉睫,不是指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能够解决“老者安之”的问题,而是要对于“老者安之”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获益对象首先是别人,而最终是自己。也可以这个样子来说,对待老年人的正确态度决不是靠一两句政治的口号就能够解决的,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简单,那对于老年人的态度还会出现问题吗?不是吗?所以说,要是真能够彻底解决对待老年人的态度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弘扬孔子“老者安之”的思想。这种的弘扬,是真真正正,实心实意的弘扬,而不是畏首畏尾、羞羞答答的弘扬!也可以这样说,越是及早的大力弘扬孔子思想,越是能够及早的让人们都树立起“老者安之”的思想观念,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够真正彻底解决“老者安之”的问题。相反,真正受害的就是今天的老年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不是吗?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朋友信之。”
当然,“朋友信之”也是孔子的志向。
我们以前讲过,所谓朋,就是同类;所谓友,就是同志,这是儒家思想对朋友的定义。
以前,孔子是将朋与友分开来讲,譬如“有朋自远方来”和“匿怨而友其人”等等,现在,孔子将朋友组合起来讲。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今人所使用的“朋友”的价值观念就是孔子为我们所留下的。
“朋友信之”,实质上就是要取得朋友的信任。那什么是信呢?按照儒家思想,所谓信,其本质就是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保持事物的真实性,只有这个样子,才可称其为信。按照孔子思想,如果要想取得朋友的信任,那就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实字,否则无法取得朋友的信任。孔子此之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对待朋友的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否则是无法得到朋友的信任。
孔子所讲的“朋友信之”,取得的是在朋友范围之内的信任,而不是其他,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也可以这样说,这个信任的取得,是特指建立在同类与同志之上的。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已经将朋友的意义严重泛化了,其实有许多的情形之下,已经根本就不是朋友的概念所能够包含得了的,或者说,有许多的人是将朋友的概念与熟人、同事、同学等等关系相混淆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所要取得的是朋友,也就是同类与同志这些个人的信任,而不是其他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分辨清楚。不然,孔子“朋友信之”的思想便失去了意义。
其实,孔子“朋友信之”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用“实”的方法对待朋友,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朋友间的关系,而更加有益于这个朋友圈子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位思考,难道我们希望朋友们使用不实的手段来对待我们吗?对我们使用不实手法的朋友能够取得我们的信任吗?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关于“少者怀之。”
所谓“少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少年。所谓“怀”,就是关怀。
我们今天所经常说的“关怀青少年下一代”,实质上就是孔子“少者怀之”思想的延续。
我们经常引以为骄傲的中华民族之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其根本就是出自孔子的“老者安之”和“少者怀之”的思想。不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老者安之”和“少者怀之”的思想。他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也为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按照孔子思想,作为少年,是应该得到关怀的,但问题是,这个关怀应该是社会而不是家庭的,因为家庭对于少年来说,关怀就不够了,应该是爱抚才可以。再者说,孔子之所以讲“少者怀之”而不讲幼者怀之,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幼年都是有父母亲来抚养的,暂时还用不着别人的关怀,也可以这样说,由于人的幼年活动能力及范围有限,大都围绕在父母亲的身边,一是父母亲对其的照顾已经足够;二是其他人也不方便对其进行关怀。少年则不同,由于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不断加大,尤其是一些个男孩子,此时接触的人和事也逐渐的增多,各种的风险、诱惑等等也是会时常的发生,在这种的情况之下,为了使得“少者”更健康的成长,所以说关怀的社会需求就随之而产生,孔子正是迎合了这种人生的基本规律,才产生了“少者怀之”的思想。而在现实之中,人度过了少年阶段而进入了青年阶段,需要的就不再是关怀了,他们需要的是除关怀以外的更多,所以说,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少者怀之”的原因之一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少者怀之”的思想,按照孟子的“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思想,你怎么样对待自己幼童,就同样的对待其他人的幼童。这个样子下来,由孔子的“少者怀之”,变为了孟子的“幼吾幼及人之幼”。从年龄上来说,由少年变为幼童,由社会变为家人,由关怀变为爱抚,这就是中华民族“爱幼”优良传统的真正由来。
我想说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幼年、少年,而尊老爱幼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换言之,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这种的优良传统所关怀和滋润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抱有感恩的情怀,不是吗?所以说,每一个人都享受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并从中获益匪浅,但就是有许多的人极力的反对和诋毁孔子及儒家思想,试问,这些个人能够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吗?实际上,这些个人不但不是有良知得人,恰恰他们都是些忘恩负义得人,所以我以前曾经多次的讲过:凡是反对和诋毁孔子思想的人,没有一个是好人,它的道理就在于此,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