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穴位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42568

女人的穴位

女人的穴位

作者:申力雯
这是一本很别致的散文随笔集。作者是一位喜欢穿阴丹士林旗袍,想要拥有一间面对风景的屋子的“京城闲妇”。多年忍受肾病折磨的她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在这本书里,有对生老病死问题的深刻思考;有为小人物的命运掬下的悲悯之泪;还有对女性的“穴位”——爱情与婚姻这两大主题的深切关注。


序一 闲妇不闲说

作者:申力雯


我的人生梦想乃至最快乐的时光是踩着这条街度过的--北京灯市口大街。少女时代在这里读书--北京女十二中(贝满中斋),谢冰心先生毕业于此校。谢冰心先生说:"那时的贝满女中是在灯市口公理会大院内西北角的一组曲尺形的楼房里,在曲尺的转折处,东南面的楼壁上,有横写的四个金字''贝满中斋''--那时教会学校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名字: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小学称蒙学。这所贝满中斋是美国人姓Bridgman的捐款建立的,贝满是译音。走上十级左右的台阶,便进到楼道左边的一间办公室。有位中年的美国女教士,就是校长 
吧,把我领到一间课室里,递给我一道中文老师出的论说题目是''学然后知不足'',第二天我就带着一学期的学费(16元)去上学了。到校后检查书包,那16元就不见了,在校长室里我窘得几乎落下泪来。裴教士安慰我说:''不要紧,丢了就不必交了。''我说:''那不好,我明天一定来补交。''"

  我进校时,时代已经变了,墙上贴着标语:"做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为共产主义事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最喜欢的是校园中尖顶的灰色教堂,像童话中的梦境。这所中学仍然保留着一些贵族的矜持与优雅。如钢琴房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意练琴,教师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尊严与教养,这里的学生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家庭,聪慧活泼。

  那时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女孩,经常在教室里独出心裁地表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第十二夜》,还有曹禺的《雷雨》。曹禺先生的第一任夫人郑秀是我们的外语老师,她是一位有着细瓷一样皮肤的窈窕的大家闺秀。当岁月渐渐逝去,我才发现这段生活对我具有异常的渗透力,并像雾一样弥漫开来,渗透到我的生命里。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分离,不断地割裂,我们先是和童年告别,然后与少年告别,再是中年,最后与自己告别直到坟墓。人生就是不断地赶路与奔跑,奔跑永远在继续,但生活不会永远继续。在流逝的岁月中我发现自己太匆忙了,匆忙得没有体验,没有顾盼也没有忧伤,我们总是在奔跑中追逐着路标,其实人生是没有归途的,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在匆忙的奔跑中我们就消失在其中。

  生命是一次盛情的邀请,邀请你去体验,年轻时你轻快的双脚像是舞蹈。生命又是一次走向对立面的过程,并潜伏着危机与痛苦,所以生命才有了重量与质感。生命也是一次不断被剥夺的过程,直到时间剥夺了自己,年老了,一切都被索回,你的感觉(味觉、视觉、听觉)、你曾拥有过的美丽与活力……统统被索回,没有人记得你,没有人在乎你,你像路边的垃圾一样被扔掉了。如果你是个智者,你早应预料到这一切,因为它是人生最后的一幕,也是生命邀请的不可缺少的节目,没有它生命就不完整了。不能逃避,不能厌弃,如果这时你仍然心存快乐与尊严,你便是真正的智者。

  后来我工作的医院也坐落在这条美丽而繁华的大街上,医院的胡同口也有一个尖顶的教堂,还有古老的槐树,看到它,想到它,我的心里马上会掠过一首忧郁的俄罗斯情歌。

  医院里有形形色色的同事和上司,也有形形色色的患者,在这里我生活了20多年,对于他们我了然于心,离开他们却难以释然。这样一个小医院如果不依托这个寸土万金的黄金段,它一文不值,在这里看病的患者的素质远远高于医院本身的素质。在这里我度过了自由散漫的20年,度过了对医学从亲密到疏远但从未背叛的20年。在散淡的阳光下我度过了许多散淡的日子,青春在散淡中消失了,现在只留下几帧发黄的青春的照片,脸上带着像玉兰花那样的笑容,有种不易闻到的清香。我常常在想,她曾是我吗?!

  我爱读书,每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翻阅着它,我对人有一种奇异的探索的兴趣。我徜徉在人的书海中,在利益的冲突中令人感到窒息,在情感的交往中有时让人迷茫。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时光,那是雪后从教堂的尖顶飘下来的一缕阳光,那是一种像伞一样的阳光,它遮住了现在,梦想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悠闲自由的地方,或是在秋天的午后漫步在故宫的僻静的角楼下,那时我的心会像云一样舒展,默默地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当我意识到时光已流逝了,这些人,我一生中所认识所知道的人,他们还活着吗?活得好吗?他们命运的轨迹是怎样运行的?我常常思索。

  时光像水一样流逝了,我的心好像在水中漂游,有时我常常会想起住在米市大街一条僻静巷子里的陈露--我曾为她看过五年病的患者,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宁静整齐的小院已被铲为平地,我不知道到哪里才能找到她。我常常会怀念我们交往的日子:一杯水,一本圣经,听她轻声慢语,这都已成为往事。

  无量大人胡同已改名为红星胡同不久又将消失,这是一条印满我少女脚印,洒满我少女笑声的胡同--我每天上学必经的胡同。现在我经常会看到一个背着花书包一蹦一跳的小女孩模糊的背影,隔着时空我看到了自己。在这条胡同里住着我的同桌--一个法国女孩妮娜,她早已去了法兰西。妮娜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华国英,我们常在她家庭院的紫藤下跳皮筋,她有着金黄色的头发,像海水一样碧蓝的眼睛,并会写出漂亮的文章,她告诉我,她长大了想做个旅行家。现在紫藤早已枯死,翠绿的爬山虎早已没了踪影,这个宅院是她家的私宅,听说也要拆了,妮娜的歌声好像依然在这废墟上飘扬,那是天籁的歌声。

  过去的过去了,消失的消失了,脆弱的生命也一点一点被时间蚕食,我蓦然回首,几十年人生的轨迹有多少抗争是无意义的,有许多辛苦是徒劳的,人本应云淡风清地过日子,生命有它自己的归宿,人所能做的是很有限很有限的。

  回味我走过的几十年,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医生的职业维持我的生存,至于写作那不过是信笔涂鸦。不过我似乎真诚地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京城闲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生活着,建立了我心中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我的圣经,我灵魂的栖息地,我的田园交响乐,在瓦尔登湖精神的漫步中,我成了幸福的孤独者。

  第二个角色即是"京城教妇"(戏言),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从事过心理门诊及写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文章,我惊讶于自己从儿童时代起对人心理能量的透视和对人纷乱思绪的梳理,及近于巫术的对事物走向的判断。我总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火把能照亮我,我再用余热和温暖点亮需要我的人。人的一生就是寻找自己和神的过程,找不到自己就是一颗流浪的种子,找不到神就只能摸索在漆黑的夜里。少女时代的心高气傲早已荡然无存,那时只想做花园里的牡丹,而经过时光的历练,我已能看懂一切荣华富贵,不再羡慕松树的高大,也不垂涎葡萄能结那样多的果子,不再羡慕紫丁香的花香四溢,也不嫉妒迎春花第一声鸣春的娇媚与跋扈,我是一颗种子,神让我开什么花就开什么花,该长什么草就长什么草,无论是在寂静的荒野还是热闹的庭院,无论是凋零还是盛开,万物自行消长不必去牵挂,让生命自然地流动,我是一朵云,在天空中飘浮,没有目标,没有终极,只是飘浮。

  年轻时像所有的青年人一样,喜欢追逐荣耀,一件偶然的事让我明白了荣耀的代价。在我八九岁时,我来到了开门见山出门是水的小村庄,天蓝得像被水冲洗过,水清亮得见底,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我看到了蛾的茧子,外婆说它藏了一年。蛾的形状令人难忘:一头是一个细管,另一头是一个球形的囊,就像一个细颈的花瓶,当幼蛾出茧时,它必须从球形囊爬过那条细细的颈管,脱身歇息片刻,马上振翅飞翔在空中。我想,幼蛾的身体那么肥大,而那条管道如此狭窄,我惊异它是怎样从中爬出来而又飞翔的?后来我才知道,蛾蛹是没有翅膀的,它脱茧的时候要经过极艰苦的挣扎,使身体的一种分泌被挤压到翅膀中去,翅膀才出来并强壮起来能在天空中飞翔。从那个时候起我对苦难与荣耀都看得很淡,并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加清晰。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荣耀与光环,却忽略了深埋在荣耀之下的痛苦与磨难,无论是怎样一种荣耀,即使是令人唾弃而表面是五光十色的,它也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许是女人的尊严与青春,她赢得了另一种尊严,两个尊严的代价相互抵消了,即1-1=0,心灵的屈辱在黑夜中滴血哭泣,但她的门是关闭的,连一条缝也不让人看见,而让人看到的光环却是放大的专门要向人展示的。

  展览荣耀的过程,即是对自身的一种进攻,一种暴力,一种竞争,内在的世界是撕裂的,你的整个生活将是持续不断的冲突与震荡--像钟摆那样从这一极跳到另一极。一个被分割的人就像一个国家处于无休无止的战争状态,正像多灾多难的阿富汗。

  常常有人即使是医学界的朋友,也会感到惊异:你在花样年华就得了肾病,怎么今天还活得这样精彩?!让我说出秘密。

  我总是试图把生命变成一种快乐,秘诀在于没有顾虑地生活,否则生活将成为一种漫长的疾病。我首先学会了遗忘,当一个人健康时你对你的躯体一无所知--身体被遗忘在脑后,只有当身体有病时,你才会挂记,如果你不是膝盖疼,你就会忘记你的腿,我的腿哪里去了?如果你不是头疼,你也会忘记你的脑袋,我的脑袋哪里去了?健康就是忘却而疾病才是顾念,也是人头脑中一种持续不断的紧张和焦虑,一个压住心口的标志,紧张与焦虑要消耗额外的能量,使我们对每天每日的生活变得烦躁不适应,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组织和健康,加速了疾病与衰老。衰老是过分燃烧的代价,把青春当柴火烧这极不划算,当一个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疾病,说明你处在一个很深的疾病中,我早已学会了在混沌的状态下放松自己。

  在有星星的日子里,我会和我的疾病悄悄地谈话,像朋友一样。疾病的光临从不顾忌人的地位、权力、才华、金钱甚至年龄,疾病决不势利眼,不取媚什么不恐惧什么,这是疾病特殊的品质,它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和固执,骄傲的人类总以为能战胜它,我会悄悄对它说:人与疾病不要像军备竞赛一样,那样双方付出的代价都太大。疾病依附于人才能生存,人不存在了它就无所依附了,所以最终失败的是疾病。它望了我一眼,便轻轻地飞走了。

  淡淡的云,几颗星星挂在天上,寂静极了,多么像人的一生。
 

回复:

办公室里的故事

作者:申力雯


  办公室里对桌坐着两个衣着入时的50岁的老女人,一位身着冬妮娅的水兵服,一位身着郝思佳的束腰大摆宽边裙,美中不足的是腰间的赘肉四溢,大煞风景。

  50岁对于一个女人应该是一个什么年龄呢?应是一个心静如水,云淡风清,如站在山顶观赏万种风景一般超然的年龄,有一种出世的品位。


  然而这两位50岁的冬妮娅与郝思佳,心情却不像她们的时装那样鲜亮,她们心乱如麻,乌云密布,两脚深陷泥潭。这是为何?有人说是由于物欲的膨胀及女人的虚荣心扰乱了她们内心的平静。我以为主要是更年期使然。更年期是女人的专利,并富有心理意义,间接或直接对家庭生活及生活有影响。更年期是女人的一个关卡,这个关卡绝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般轻轻松松。因为这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以及神经系统变动有连带关系,对于此生物学的基础我们不可忽视,这才是科学人性的关照。

  两个老女人冷战不断,关系僵持,工作搁浅,办公室的工作一片混乱,真可谓女人的敌人是女人。郝思佳看着冬妮娅身着浅鹅黄色的毛衣,像一只刚出蛋壳的母鸡,郝思佳便说:"干萝卜浇水不嫩装嫩。"冬妮娅望着郝思佳涂着艳红的唇膏,便愤然地说:"老黄瓜抹绿漆。"郝思佳说冬妮娅不过是个副局长的太太,自己什么本事也没有;冬妮娅回应,那是我们福气,并说郝思佳是个克夫命,不然怎么早早成了寡妇……真可谓女人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两个老女人都来向我倾诉内心的委屈,愤懑,并眼前一亮达成了解决问题的共识,即和对门办公室30岁的两个男同事互换位置,一对男女即柳暗花明了。理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不禁哑然失笑并说:"这样的搭配愈干愈累。"老女人表示不解,我说"年龄的错位"。年轻的男人理所当然地喜欢与年轻的女人搭配干活,即使是老男人也是如此,因为人愈老愈想青春的气息注入他衰老的躯体,又何况是30岁的男人,30岁的男人是一匹英武、悍、发亮的黑骏马。从年龄上看,你们是同事,而且黑骏马还是老女人的领导。30岁的男人充满着自尊自信与同情心。对于老女人的无理,他不好意思批评,又不好板着脸去管,打扫卫生,擦玻璃,拖地板统统成了黑骏马的活儿,逢年过节单位发东西,黑骏马得楼上楼下为老女人扛大米白面,搬苹果拿带鱼,甚至食堂的午饭,老女人都支使黑骏马去打理。30岁的黑骏马还不懂得什么是更年期,只觉得老女人是一种奇怪的怪物。他在家中还是母亲的心肝宝贝,在办公室里却受着老女人无尽的折磨,更何况黑骏马喜欢青春的嫩草地,芳香的花朵,而不是荒芜的干草堆,老女人实在应发恻隐之心放小兄弟一马,这才人道。

  我惊异一个50岁的女人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可见半个世纪的生活,并没有使她活明白,对心智的运用尚不成熟。50岁的女人浑身上下都应散发着慈爱、宽容和智慧的气息;如此得体的女人,还有一点水样的抒情留在眼睛里,并有一种清爽与干练的优美;50岁的女人应是善解自己善解别人的大师,尤其会自娱自乐,当无人喝彩时,自己为自己喝彩,而不自暴自弃。我想,女人一些不近人情的品性,其实与更年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真正的原因是本人的种种品质特性潜伏到了更年期,便会乘机发作了。如果她的人格品质,随着年龄经验的增进而日趋开拓丰富,那她到了60岁或许在年轻人看来更加丰神逸秀,重要的是年轻时要学会不断提高自己,那么到了50岁的更年期就会轻轻松松渡过万水千山,并且将是一道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女人的风景。


卖 唱 女

作者:申力雯


一个9岁的乡村小丫头,穿着家做的土布凉鞋,梳着两条小辫子,奶声奶气地在大排档里唱歌,声音神情稚气可人。她说,10元钱唱3首,客人还价,1元钱唱1首,她说,1元钱唱1首是乞丐,她不唱。我问她,唱歌为什么?她说,为赚钱交学费。我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说,要当护士。她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干净,那时就可以不卖唱了。

  她唱了3首歌,其中一首是"拾麦穗的小姑娘",我最喜欢,我给了她200元,她笑了,说 
声谢谢,并表示她下学期可以上学了。

  看到这个9岁的卖唱的小丫头,令人想起自己的亲人、邻家的小妹、迷路的小朋友,还有对逝去的童年的回忆。

  她走了,她回到了自己的小村庄。

  一个20岁的姑娘(来自农村)身着露脐装,摇着丁丁当当的首饰,燃着鲜红的嘴唇,像是都市欲望的旗帜,也在大排档里卖唱,她嗲声嗲气地说,先生点首歌吧,8元钱1首,2首15元钱,多点8折优惠……她目光中流露出急切与疲劳。

  一个男人悄悄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她一笑便摇了摇头,另一个男人要她先喝杯酒再唱,她一仰脖饮下把杯底朝下示意着,那男子拿出一张100元的钞票在她眼前晃了晃……她唱了《明明白白我的心》、《爱你一万年》,低沉的声音灌满了风情。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捏着她的胳膊说,你的条件不错,有人包装,有人当后台,包你一夜走红……那姑娘的眼睛亮了一下,款摆着纤细的腰,低声和那个老男人说了什么,便消失了……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唱着同一首歌,做着同样的事,却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内容,给人不同的感受。9岁的卖唱女像是乡间田野中的一株小苗,在春光里泛着青绿,她唤起你内心对纯净、美与善的向往,你不忍伤害她哪怕是一点点,她只有9岁。

  20岁的卖唱女,像是都市夜晚的彩灯,勾起人对夜生活的欲望。她应该是属于夜晚的,只有这种简单的联想。



生命中的星期六

作者:申力雯


在铺满阳光的日子里,我懒散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悠然地飞,落在窗台上的鸽子,我的心便有了一种飘起来的感觉。飘起来的感觉并不浪漫,也不小资,也没有歌唱,而是一种空灵的安详。人仿佛离开了红尘,尘俗的事已不再烦扰我,我已不再顾念尘世的一切,达到了心迹双清的境界。

  我现在的日子就像星期六的下午,这是一种不带杂质的清闲。回想上学时,每个星期六 
的下午往往无课,第二天又不用上课考试,精神一下松弛下来,仿佛喝了清洌的甘泉,快乐得像只鸟,晚上可以随便读小说,看电影到深夜,第二天可以睡个大懒觉。这就是星期六的感觉。

  我现在的日子就是人生的星期六,人生就像上路旅行,早晨出门寒气较重,身上穿得多,走一程,热一程,衣服一件一件地减下来,仿佛卸掉了身上的包袱。年轻时对功名的羡慕及人与人之间的迎来送往都已扔在路上了。人愈往山上走,愈感到依靠个人的力量才是硬道理,孤独是真实的陪伴,说到底:谁也救不了谁,谁也帮不了谁,热闹功名是一片浮云。歌手高枫辞世前最后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帮我活下来……他有成千上万的歌迷,也不会缺少金钱与朋友,可到头来谁又能救他,帮他?最后还是他自己陪着自己这样走了,媒体把他的生病离去看成一个狂欢节,一个死亡的现场直播,一个有卖点的节目,人性的无情与残忍可见一斑。看到这些我愈发喜欢人生的星期六,使身体从声色货利的市场中解放出来,心灵从痴嗔的炼狱与桎梏中解救出来。把自己的心安置在一个消闲自在的世界里,仿佛是一个退院的闲僧,一间小屋,一盏清茶,几片涂着果酱的面包,花前灯下或于窗前竹影间,铺纸挥笔,写出一点心里话,在书斋里负手徐行,外面的喧闹盈耳与我无关,再也打扰不了我安恬的清梦了。

  于2000年我出了三本书《京城闲妇》、《闲妇闲说》、《女性三原色》,都卖得不错,发行量也十分可观。

  我平时读书只凭兴趣,没有目的,当代的东西不大读,尤其是小说几乎读不进去。喜欢看的书会重复去读,如《红楼梦》、苏青的《结婚十年》、《浮生六记》、《瓦尔登湖》、《磨房书简》……我用一只眼睛看电视,用一只眼睛读报纸,用三只眼睛读我喜欢的书,闭着眼睛听音乐,用心去读人,我会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声音太弱小了,弱小到几乎失语,他们就像沾在凉粉上的一粒灰尘,瞬间就被吹跑了,不留一点踪迹,他们曾千辛万苦地徒劳地在沙滩上建房子,建设自己的理想……生命用流水的速度,汩汩地流失,年轻的变老了,老的死去了,一切都归于零。于是我想把这些普通的人定格,愿有人记住他们,他们曾经活过。窗外的苍白的月亮望着白茫茫的大地。




爱 情 试 纸

作者:申力雯


世间流行着女人的择偶取向: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万现金。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比较复杂。

  堵车的时候,我站在十字路口最容易看到的是一辆辆的名车里坐着的时尚的女人,有的 
在吸烟,有的在补腮红,有的在搞娇……总之她们都沉浸在"本田"、"捷达"的幸福里。

  20年前的女人她们可能沉浸在小河边手拉手的爱情中,那时,也许她们没有钱,但她们有爱情,爱情试纸一试就呈现爱情品质纯良。而现在爱情试纸频频显示失灵。每当我吃肉不是肉味,吃菜不是菜味时,突然感到周遭的爱情也变了味。她不是由于饲料和水源,现在的爱情包装得多么奢侈美丽,但爱情的品质却已变异。是什么改变了爱情?是金钱。金钱如此残酷地影响着爱情,金钱的残酷不是用暴力,而是温柔的浸淫。

  我望着香车里的美女,她们早已被现实历练得成熟,她们早早就抛弃了爱情。她们看不起爱情,更看不起屋檐下世俗而亲切的小日子,除了金钱她们什么都不信。她们决不肯用花样年华换来平民百姓的花好月圆,她们灵魂深处涌起了波涛汹涌的欲望,她们盘算着如何走最简便的捷径,花最小的力气,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于是她们打起了婚姻这张古牌。古牌可以新用,婚姻是女人的变身术,可以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下贱到富贵……于是她们上下求索,明琢酥挥卸米陨淼淖试?-花样年华这个原始股,迅速搭上欲望飙车,奔向婚姻的股市。她们用青春与欲望、贪婪与野心打造着锦衣玉食的人生理想。

  金钱轻而易举地颠覆了爱情,爱情何其轻,金钱何其重,悲乎。现代的女人常常说,贫穷的爱情我不要!没有钱的爱情快走开!爱情要通过物质来实现。

  贫穷的男人买不起爱情,一个男人如果他有豪宅名车,他的爱情马上就升值,如果哪一天这些东西都输光了,他的爱情马上贬值为零。在这里没有真情的介入,只有金钱的干预。

  在金钱的干预下,爱情的基因迅速变异,在爱情变异的情况下,再谈爱情是一种错误和愚蠢,不如真诚地坦言道:交易。剔除一切花里胡哨的包装,一切都变得透明、简单、清楚,不含任何暧昧,这或许还有一丝诚实可言。

  女人,你既然喜欢金钱,喜欢过时尚的生活,穿时尚的华服,抹时尚的口红,为什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实现呢?为什么总死死盘算着男人的口袋,是不是缺乏自信还有自尊?

  可现在的男人早已不是傻瓜,个个见多识广身经百战,他会想,我千辛万苦赚来的豪宅奔驰,凭什么一夜之间让你享受,你能为我提供什么价值?!男人也会找相应值的女人,这里有一个公平交换的原则,即使你再年轻,再漂亮,再会作纯情秀,他还是会想,你有90%是冲着我的钱来的。在与女人的交往中,男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逆向思维,从某种程度看,女人是男人的老师,一点不夸张。

  身为女人应该保留一些含蓄,不要让男人一眼就看到你的底。一旦男人看到你想吃他,用他,拿他,惟独不爱他,他会愤怒得像个狮子。男人有千般不是,但男人从不想吃女人,更不允许女人骗他。男人也会流泪,但他只在妈妈的面前。女人喜欢浪漫的生活,浪漫的爱情。浪漫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心与情的真诚与自由。浪漫是一种境界,她是高贵的,被金钱浸淫的女人毫无浪漫可言。

  当女人离金钱最近的时候离爱情最远,离爱情最远的女人是不幸的女人。女人最大的心愿是让男人去爱,而让男人去爱的女人是一见爱情试纸就显灵的女人,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却让我们把程序搞乱了。




闲妇的隐居是另一种疯狂

作者:申力雯


活在现在的人都有些疯狂的因子。从文化和社会的意义上来讲,在我们的文化中,地位、财产、权力、名望无疑都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获得。那么个人就不得不进入与他人的竞争之中,以这种竞争的经济为中心辐射到一切活动中,并渗透到爱情、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和各种游戏当中,所以在我们的文化当中,竞争无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想站在舞台的中央接受观众的喝彩,而不想在幕后做打杂的工作,这种心理会逐渐变得强悍、固执、坚硬,甚至演变成一种疯狂;任何一种紧张 
的竞争中都必然包含着隐性的敌意,因为一个竞争者的胜利即意味着另一个竞争者的失败。

  事实上这是一种破坏性的竞争,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生态的和谐与安详。我常常想,当我们赢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可我们又丢失了什么?

  当我看到了疯狂的代价,我便疯狂地逃避着人群,逃避利益的纷争,并勇敢地放弃诱惑。

  由于《京城闲妇》的热销,由此而引起了一些事情,曾一度使我的生活失去了平静,如果说过去的生活更多的是安闲,现在多了一份警觉、一份自卫、一份逃避,还有一份与闲妇绝不相宜的冷峻与狡黠。

  今后的日子我坚决地拒绝喧嚣,喧嚣是不洁的泡沫,是水流上浮动的污垢。在社会生活中如果物欲被倡导得过分,精神生活就会被忽略了,精神的侏儒就多了。我真害怕那条物欲的大流向我们漫过来,然后被淹死,所以我拔腿就疯狂地逃跑了,跑到了属于自己的屋子里。如果我可能拒绝金钱,退出市场和雇主的交易原则,我就赎得了自由身。商业社会会产生巨大的金钱奴役,拒绝金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钱的奴役未必都带着暴力;更多的时候,它俘虏的形式常常伴随着幸福与快乐的表象,像毒品一样。我清醒地看到了毒品的危害,并果断地退出了人群,这是我的选择。

  一个女人如果想从事写作,她首先必须应该有维持温饱的金钱,但不必奢侈,还应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如果没有就很容易迁就与妥协,很难坚持内心的理想,也难维持自己想要的生活。

  隐居的生活,遮住了所有的现在,表达出对悠闲、自由、安适生活的梦想与愿望。有时我穿上阴丹士林的布旗袍,装饰简洁有度,旗袍的滚边是精致的,我假想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地方:我坐在茶室里,屋里有种经年不变的深埋的宁静。

  闲妇过的是一种松绑的生活,现实生活把我们裹得太结实了,使我们永远咬不破这个茧,闲妇咬破了茧,冲出来了,她成功地突围了,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心灵的飞翔。

  闲妇的生活是隐居的,也是另一种疯狂。
 

回复:

女人的两个穴位

作者:申力雯


女人有两个敏感的穴位,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无论是白头老妇,还是妙龄少女,也无论是博导,还是文盲,只要轻轻一触就痒,一痒就乐,一乐就晕。

  第一个穴位是:夸她年轻漂亮。点击时手法要温柔、自然,不要太猛,要有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


  如夸她的气色好像是秋天刚摘下来的富士苹果,头发浓密得像是黄山的瀑布,身材细溜得像花季少女,曲线与性感像年轻时的索菲亚·罗兰,眉眼像电视剧里正在热播的女主角,注意要根据剧目应时对应,如播《阳光灿烂的日子》时说像宁静;播《永不放弃》时说像江珊;播《橘子红了》时说像周迅;播《漂亮妈妈》时说像巩俐;播《空镜子》时说像陶虹……记住播《马大姐》时千万别说像马大姐,那就招人不爱听了。

  如果她肤色黑又长了黑斑,就说她肯定去了加勒比海或是墨西哥湾度假了,"黑"是富人与时尚的标志,只有穷人才在家穷捂着,愈捂愈白,所以人家常说一穷二白,而不是叫一穷二黑。

  第二个穴位是夸她孩子天下无双。手法要又捻又摇上下提插,一定要强刺激,使针感向全身放射,达到酸、麻、胀的感觉,令她痛快过瘾。

  如果她的孩子手脚麻利地拿走了你的钱包,你要夸她的孩子是未来的魔术师,水平不会低于大卫,将来定能誉满全球。

  如果她的孩子经常出去打群架,身上常常挂彩,你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泰森。

  如果这孩子把满墙涂得乱七八糟,你说他是未来的毕加索。

  如果这孩子胖得进门横着过,你说这是稀有人材是当相扑的好材料。

  如果这孩子左看右看无一是处,只是个子高点,夸她是当模特的好胚子,如果让张艺谋发现了,麻雀立马变成孔雀,孩子她妈就等着拿簸箕撮银子去吧……

  直到夸得昏天黑地,孩子她妈笑得晕了过去,你便不失时机地实施自己的计划,目的不外乎有三个:    一、借债  二、赖债  三、升官及要各种好处    总之,拍马屁的办法千千万,但目的却是亘古不变--骑马先拍马,拍马为骑马。




粉 领 女 人

作者:申力雯


粉领是专指那些在职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具有散文诗歌气质的女人,她们可以年轻也可以不年轻,重要的是她们的生活非常闲适和自由。

  她们像一个风筝,过去风筝的线是拽在单位的手里,现在风筝的线拽在自己的手里。她们有家,家是她们的栖息地,家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只一个。家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有情调、简约、自然。


  粉领女人又是周末女人,不像星期一女人那样乱、忙、杂,又不像星期三女人那样疲劳,周末女人永远把生活当做闲适的假日。粉领女人是沉淀在手镯上的花纹,沉稳自然,有一种朴素的华美。

  粉领女人知道,女人如花,花开花谢,迷人一季,芳香一季,美丽一季,风像一双翅膀,把芳香散布四方,粉领女人凭着自己的智商、干劲和理想而不是姿色和肉体而获得成功。

  花谢的粉领又称为粉领徐娘,依然从容地在自己的花园里,打造着自己的世界,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质地、色彩和形态,粉领女人是不怕衰老的女人。

  粉领女人的面前有一个淡雅的茶盅,她们不快不慢地品着菊花茶,她们不喝酒,她们体会不了白酒的豪爽、葡萄酒的芳香、洋酒的苦涩,在粉领看来,这些激情的液体远不如一杯菊花茶来得可口清爽。

  粉领女人是素雅的山水画,她们反驳着商业社会中的紧张、竞争和冷酷,她们远离了物质金钱的诱惑,云淡风轻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粉领女人大多早晨起得晚,外出的时候大约是在午后,她们一般极少化妆或完全不化妆,让皮肤任意地裸露着,自由地呼吸,她们有时两个星期都不出门,电话、电脑、传真是她们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她们着装休闲随意不注重品牌,但讲究款式质地如纯棉的长裙摇曳着一款碎花,长及鞋面的花布裙,在风中摆动,衬着她纤细的腰,有一种音乐的律动与妩媚,有时选一款麻质的长裤,着一件宽松的休闲装,不经意中流露出几许成熟与质朴。

  粉领女人对紧张的人际关系缺乏疏解的能力,在受到情绪冲击时,常常会感到措手不及,弥合伤口的能力明显不如白领自如,更不如金领干练。有时她们会读《荒漠甘泉》但不是由于信仰,而是一种滋养,这时,在她们的脸庞上我们会读到闲雅、纯粹等意味。

  她们主动放弃了对物质的苦苦追求,以纯粹、自然、游戏的精神,在都市的天空中飘摇着她们的心。粉领女人依然相信爱情,绝不在乎是自己还是男友买单,最喜欢的电影是《花样年华》,尤其是电影中的音乐,拉丁味十足,王家卫用蓝调营造了蓝色爵士浓烈的迷醉气氛,浓烈得如红酒,就像粉领女人的梦幻。




花丈夫的钱 要情人的礼

作者:申力雯


有些女人有个爱好:花丈夫的钱,收情人的礼。

  因为丈夫是自家人,丈夫的钱就是自己的钱,不分彼此。反正吃的是一个锅里的饭,喝的是一个碗里的汤,吃的是一个盘子里的菜,毫不见外,有时还格外心疼丈夫的钱,愿意省下来以备更大的家庭开支。


  所谓丈夫,就是把他兜里的钱变成自己兜里的钱,没有风险,没有压力,不欠情,不欠债,这就是真丈夫。

  情人是家庭以外的人,即不是一家人。既然是情人,主旋律当然是一个情字,情是维系他们关系的一个支撑,所以要把情字做足做大做满,要演好一个情字,唱好一个情字,秀好一个情字。如果在情字里混杂了情以外的东西,主旋律就变了味儿,就像蜂蜜里撒了芥末面。试想,每当与情人云雨一番以后,对方扔过一沓数过的钞票,恐怕就有了嫖与妓的味道,男人会觉得不妥,女人也会觉得没面子,甚至会觉得侮辱了自己。即使女人想要钱或有其他目的,也不会那样直接,而是巧妙地把金钱与目的,神不知鬼不觉地糅进情当中,像油裹面,油中有面,面中有油,自自然然搀在一起,这是情人中的高手。所以情人间的相处比较艰难,而且需要费些力气与心思。这是由于情人的性质决定的。本不是一家人却想像一家人那样过,难。

  但是有一样却是情人之间必不可少的节目--送礼与收礼。由于金钱是赤裸裸的,它跳的是脱衣舞,礼物是用钱换来的又穿上了衣服,它跳的是穿衣舞,无论礼物是一个相册,还是一颗钻戒,或是一件貂皮大衣……由于它经过了包装,情人们接受起来就顺畅了。

  我不禁想起了蒋碧薇女士,她的一生有过两位大名鼎鼎的男人,一位是画家徐悲鸿,一位是国民党政客张道藩。这是两位有名的男人,因他们的名字造就了他们共同的女人--蒋碧薇。

  当蒋碧薇离开与她共同生活十年的张道藩时,她说:    从此,我以离婚时徐先生所给我的画换为钱,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向任何人借过钱,也不曾用任何人一块钱。

  摘自《蒋碧薇回忆录》第747页    由此,我似乎听到了蒋碧薇女士的弦外之音。

  看来用丈夫的钱应该,收情人的礼活该。




"第一夫人"情结

作者:申力雯


一位女士委屈地说,她所在的单位工作太累,人际关系紧张,想调到她老公所在的某研究院去做一份可有可无的差事,理由很简单,她老公是该研究院的院长。她得意地表示,在那里她就是"第一夫人"了,有谁敢不哈着她,不看她的阴晴冷暖?

  有许多女人都有"第一夫人"的种种设计与梦想;在任何一块一亩三分地上都会出现一个"第一夫人",如某招待所第一夫人、某服务公司第一夫人、某粮油店第一夫人、某豆汁儿铺 
第一夫人……

  正宗的第一夫人是专指国家总统的夫人,总统是选举出来的,符合法律程序,有合法的政治地位与权力,而第一夫人是由总统一个人选出的,属于总统私生活的一部分。第一夫人不能代表总统行使公务,不具有和总统一样的政治地位。有时第一夫人的内涵是说不清的。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草民总纠缠着第一夫人的情结,在如今这样崇尚个性、崇尚自我的时代,又何苦只对"第一夫人"情有独钟?

  这还要从女人的心理说起。俗话说,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对应的是:娶鸡养鸡,娶狗养狗。虽然,"随"与"娶"只一字之别,却把女人的被动,男人的主动勾勒得清清楚楚。

  女人天性中最大的弱点是虚荣,女人的敌人是女人。女人倾听女人的痛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得到内心的慰藉(悄悄的),在温柔的泪水中潜伏着冷酷的因子;女人穿漂亮的衣服,是为了让别的女人羡慕、妒嫉和烦恼。所耘俗抛笆背S泻芮康墓セ餍浴E说男槿儆牍セ餍允谴有睦锷模夏芽朔D腥耸桥俗钍鄙械囊路┥纤拖窨兹缚粒饣蛐硎桥宋裁醋苁蔷啦?quot;第一夫人"的情结吧。

  女人想过神话的生活,很多时候,她们不想靠自己的劳动,而是想一劳永逸地抓住一个男人,她们要将脊背牢牢地靠在一纸含金量很高的结婚证书上,幻想着这张薄薄的纸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想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人生的梦想。女人的婚姻本应生于爱情才是美好的,倘若女人把婚姻当成谋求饭碗、谋求经济、谋求发展的手段,这婚姻恐怕就是注水的了,夫妻间难有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婚姻绝不是女人的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变化、在更新,以往那种捆绑式的婚姻正被"独联体"的婚姻模式所替代。改革之前,既没有机会挣钱又没有机会寻求发展,更没有周围先富起来的人群的"诱惑与刺激",夫妻俩除了抱在一起苦熬苦等,又能指望什么呢!现在就不同了,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庭不再是一潭死水,不时吹进清新的空气。婚姻最根本的基础将不仅仅是两颗心的结合,而首先是两个人的结盟,结盟成独立的个体,有着一致的利益,并为这共同的利益去努力经营。

  那种想仰仗男人的权力而享受余荫的藤缠树的婚姻观是不健康不现实的,女人总是虚幻地夸大婚姻的保险系数。

  婚姻是银行里的存款,存款是两个人共同的投入,如果一方努力存入另一方任意支取,这样的储蓄是不公平的,会导致"独联体"的失衡,最终的结果是树倒藤断。婚姻不能商品化,却可以借鉴商业活动中的规律与原则。如果女人不思进取,没有独立性,专事虚荣与享乐,为了多支取银行的现金对男人曲意谄媚逢迎,这样不仅助长了男人的骄傲与霸气,更可怕的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没有人格的女人则丧失了生存的意义。

  话又说回来,你不必执意在你丈夫的一亩三分地上戴上"第一夫人"的桂冠,那里的员工既要看你丈夫的脸色,又要看你的阴晴冷暖真是太辛苦了,他们全把对你的不满一骨脑儿算在你丈夫的头上,这样你丈夫和他的单位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太不值了?

  女人是时尚的先锋,时尚的女人不仅仅涂时尚的口红,穿时尚的服装,最重要的是与男人分享一片天空。

  婚姻中的女人与男人,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共同支撑起婚姻的列车奔向前方。




我看张艺谋热

作者:申力雯


张艺谋始终是广大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热点,无论是他捧回的洋奖,还是片中的佳人以及与佳人的故事,都能让人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更令人担忧的是关注张艺谋的人群正从河流的中心--青年,逐渐向两岸辐射,东岸是少年,西岸是老年。于是形成了一条沸腾的大河并翻滚着波涛。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文化现象,还从来没有哪一位作家、艺术家,沐浴过如此的炎热。

  当然,世界上不会有一个永远的夏天,在暑热还没有散走的时候,笔者进行了夏天的思索:张艺谋从事的是电影。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概念,应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大众,即大众电影,电影比其他艺术要更贴近社会群体,电影昂贵的制作成本要求必须面向社会以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张艺谋火暴的票房号召力及品牌效应对电影市场的运作是举足轻重的。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艺术是社会投射其现存潜隐心理紧张的文化象征之一。看电影像是做梦,梦是图像展现的画面,观众进入黑漆漆的影院坐在座位上,处于静止状态的只是他的身体,而他的思维、感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审美活动,在这封闭的空间里,加强了观众对银幕内容的吸收作用,于是成群的人,都喜欢去那儿重温或者幻想最隐秘的梦,有对权力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求,有愤怒的发泄,有委屈的哭泣,有对往日的追忆……张艺谋所展现的电影的空间是人性的,并充满了诱惑,电影的集体潜意识自然地浮现出来。张艺谋的电影总能获得国际大奖,从柏林到戛纳再到威尼斯,这满足了许多人潜意识里对洋奖洋人的认同与崇拜。而且张艺谋的电影不仅有一个好看的并不复杂的故事,还会有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并与这女人有着像雾一样美丽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有着装饰性极强的画面,对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分不清画里画外,有时会在他的风景中迷失。它满足了大众心理深层的某种需求,大众总是关注着演员,因为演员能一古脑地把浪漫、时尚、金钱、大胆,统统摊开给你看,让你向往、嫉妒,也让你快活与放松,名车美女才子佳人谁不喜欢,演员真是让人开心的大宝贝。人们甚至会幻想画面外的女人的种种风情。这些本是无人知晓的女人,一旦从张艺谋的画面走下来,就会脱胎换骨,从此她会过另外一种生活,成为另外一个神话。

  女人一想到这,手心就发烫,心口就发慌,这正是女人几个世纪要飞去的天堂。集体的梦,在电影中得到了强化与投射,电影或许更集中地反映了社会集体潜隐紧张。张艺谋懂得电影也懂得大众的胃口。

  现在中国的整个艺术创造,处于浮躁与平庸,缺乏创造的态势。我们似乎在期望着某种优秀的创作,但我们的眼光却还停留在昨天。我们的感觉、审美却没有随着我们的热情往前进,有时我们对前卫的东西趋之若鹜,其实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大众趣味的堕落,使我们更多地关注绯闻、丑闻、笑话并津津有味地编织和咀嚼。

  当大众关注的敏感点从创新的前沿移开并坠入花边新闻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可悲的,是要警觉的。

  艺术家、媒体与大众应摒弃平庸、自悲与无聊,共同构造一个文明的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平台,这才是我们应关注的热点。
 

回复:

谁 来 买 单

作者:申力雯


我自幼所受的家教是"待人风光,自己节俭,鱼肉留给客人用,白菜萝卜自家餐"。但在这人心不古的今天,外婆的古训却让我处处吃亏,屡屡上当,甚至是伤害。于是我决心弃之,并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公共关系学:你求我,你买单;我求你,我买单;谁也不求谁,各买各的单。这样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不暧昧,不客套,不侵占,公平合理。

  这种买单的原则,我确实经历了痛苦摸索的实践。如本来与对方是一种甲方与乙方的合 
作关系,双方本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外婆的家教,使我仍固守着"待人风光"的古训,不承想对方立马就登鼻子上脸,不仅理直气壮,而且理所应当,继而得寸进尺步步逼近,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他的逻辑是:你请我,你愿意,你活该,既然你愿意,那就是你有求于我,求着我就得哈着我,当然我的价码就要往上蹿。

  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一方请另一方吃饭,本是合作的关系,结账的总是固定的一方,这就蕴藏着一种不公平的交易,隐藏着一方对另一方资本的不公平的占有。我欣赏资本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结构的特点是不介入面子、情感,物质、利益决定一切,人与人之间少有感情上的摩擦。这种关系结构是一种耗蚀最小的人际关系,并已基本上成为当今人际关系的主流。

  我对这类人又进行层层剥皮:他们有着贱人的逻辑、贱人的心理、贱人的脾气、贱人的思维。善待与客气是贱人发病的温床,医治贱病的药方是:铲除温床加大胆"施虐"。我不禁想起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你稍抬一下胳膊,对方马上就把书包顶在你腰眼上;你轻轻挪动一下脚,他的脚马上就死死地踩在你的鞋上;你刚靠近窗口想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旁边的人马上把鼻子伸出窗外,并形成一种定格。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你退我进、寸土必争的战场,酷似人与人之间小心翼翼、明争暗斗的人生舞台的缩影。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情如棋局局新。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公关方针,重新拨弄了棋子:你来采访我,我提供了新闻线索,你占用了我的时间,嫁接了我的思想,移植了我的语言,充填了你的栏目,你必须向我付费,我绝没有请你吃的道理,不然,按照贱人的逻辑,你吃了我,还以为我求了你,岂有此理。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我大胆地"施虐",他竟一脸的谄笑,好像欠了我什么,看到"施虐"的有效,一种酸楚的感觉从内心泛起,好像雨后的铁锈。

  听说在日本,一年中有两个日子很重要,一是中原(在夏季),一是岁暮(在年底),这两个日子专门安排人们向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如你毕业时谁曾为你说过话、你升迁时谁曾提拔过你、你曾白吃过谁的饭……总之,要向曾经施恩于你的人去致谢。所以日本人不轻易求人,不占别人的便宜,因为人情债会愈滚愈大。中原、岁暮这两个日子帮助人迅速了断了人情债务,轻装上路,这其中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至于我创造的"你求我,你买单;我求你,我买单;谁也不求谁,各买各的单"。从表面上也许有些功利,但它避免了剥夺与侵占,它含着公平的因子,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磨损。

  如果上述的"贱人"懂得市场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公平合理的互动关系,贱人就会不贱了,更不会给鼻子上脸了。

  在商品社会中讲的是成本与收益,谁也不会白白地投资、白白地付出,谁也不能白白占别人的便宜,天下没有不付费的午餐。市场经济给人际关系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剥夺的利益,而且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能拿各自的利益来进行公平交换。否则,两个人之间就不可能产生人际交往,也不可能维持交往,那种一味鼓吹吃亏是福,根本否认了其中的交换原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整个社会都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和"公平交易"的原则进行交换、进行合作,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建立更合理的人际关系。



当不当全职妈妈

作者:申力雯


一位白领月薪6000元,向我咨询:"是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回家相夫教子,还是请个保姆,自己工作?"

  我问她为什么要回归家庭,她说:"没有了工作的压力,一心一意照顾宝宝,系统学习早期教育、哺育宝宝的知识,做到科学育儿,同时也减轻了丈夫的负担,使丈夫在外安心工作。"既然道理这样充分,又为什么犹豫?我问。她想了半天才说:我怕失去自我,在家里是 
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人才竞争的今天,停下来就意味着后退。当我又和朋友相聚在一起,再没有时尚的话题,缺乏新知识的沟通,在朋友的优越中我怕失落,这很可怕。

  是否做个全职的妈妈这是个人的选择。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个人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是否做个全职妈妈,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定位,要明确自己到底要什么,你是否具备了做全职妈妈的条件,你是否具备了抗风险的意识。

  依我个人看,做全职母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稳定的经济收入,一定的消费贮备能力;二、具有重新工作的能力,不会被将来的工作拒绝。

  所谓风险意识即是,当你退回到家里,首先意味着你对自己暂时的放弃,如果为了自己就不会回家。当然,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与孩子在一起你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会笑了,会说了,都会令你十分快活。新生命的诞生,为你增加了生活的色彩。你静静地体会"生小孩"给你家庭、人际关系及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幸福有时就像手中的沙子会随风飘去H绻闶谴τ诠ぷ髯刺哪盖祝嵊幸恢终穹艿淖刺庵只淖刺岱涓⒆樱欣诤⒆拥某沙ぃ簧砦四傅哪悖嵊媚盖椎难酃馊タ凑飧鍪澜纾磺斜涞们浊腥岷土恕?

  退回家庭最大的风险,首先是你投入太多,将来恐怕也会失落。孩子3岁以后上了幼儿园,便开始有了自己的圈子,然后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出国留学,直到成家,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会愈来愈少。由于你付出得太多,总会把孩子的世界看成自己的世界,孩子的一切就是你的一切,在关照孩子的过程中,你可能忘记了自己。在静止的状态中,在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中,自己可能会生锈。当孩子长大了发现已和妈妈无话可说,或者你望子成龙心很强烈,但长大的孩子并不优秀,而且,由于在妈妈百般的呵护下,依赖性很强,丧失了独立性,这种风险最为可怕。

  母亲过度的爱是一种危险的付出。当母亲爱得过度时,孩子会对你的生活不闻不问,也不会主动探望你。他们绝不是轻视你,也不是不爱你,而是把你以往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丝毫不放在心上。莎士比亚说:爱是一种温柔的东西,要是你拖着它一起沉下去,未免太难为它了。

  如果爱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忽略了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有朝一日母亲离去时,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惋惜与不舍。

  爱是一种充满风险的付出,如果在你爱孩子时,没有忘记爱自己,就基本具备了抗风险的意识。

  做全职妈妈,你准备好了吗?千万别忘记自己。



不读书的理由

作者:申力雯


我已不再读书,当然不等于我不再思考。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但我是一个率直的人,在这崇尚包装的时代,我始终觉得包装是一种枷锁;我是一个喜欢轻松的人,一生的追求是简单的生活。

  我曾经是个爱读书的人,现在不读书是有理由的。第一个理由:为了降低生命的成本。


  生命是一个不断消耗自己的过程,人身上的器官都是一次性的浪费不可再生,读书最直接消耗的是人的眼睛。我原有一双不大不小的丹凤眼,由于读书已把我透明的黑眼睛磨损成混浊的灰眼睛,我不敢再任意耗损我生命中不可再生的资源,因为我还有一些时日,要看看春来秋往及人生舞台上的人来人往。

  第二个理由:由于家里订了几份报纸,每一份报纸都是厚厚的一沓,这是一个媒体大战的时代,纸张仿佛不计成本地被做成厚厚的汉堡包,争着向读者献媚。让读者掏钱是小事,招徕广告是大事。我读报纸的状态颇为不雅,首先从精神上就有些嬉皮,绝不像我读《瓦尔登湖》般要有一个仪式--电话要关机,眸子要明亮,心态要宁静,耳畔要有音乐,音乐必定是自然之声,桌上的青瓷杯里必定沏上了绿茶……我读报的时候,必定是半眯着眼睛,一目十行,读过就随手扔到地上,不几日扔在地上的报纸就被收废品的收走,换几个买瓜子的钱。读报的感觉如同喝了几杯小酒,吃了二两猪头肉,晕晕乎乎如腾云驾雾一般,在人间遨游和市井扯淡,看什么东西涨价了,什么东西降价了,什么地方开张,什么地方倒闭,什么高官又贪污了,什么工人又下岗了,公务员又上调了多少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又增加多少,谁家的鸟会喊"弹棉花的来了",拉登死了没有,哪个国家元首又串门来了,是不是又顺走了一件大睡袍,看着看着便卧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时,又到了该洗澡的时间了,哪里还有时间读书。

  第三个理由:当我知道了有个叫陆幼青的写了本《死亡日记》便不再读书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是一次极其残酷的"死亡直播",这也是出版商和媒体要打出的一张王牌。当我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出版商、媒体不遗余力地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商机,共同制造着利润的童话时,我便不再买书,不再读书了。


校服像青春旗帜远远飘忽

作者:申力雯


一生中会有许多遗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穿过校服。尽管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金黄色的,没有雷雨,没有风暴,更多的是阳光灿烂的晴日,但因为生命中没有校服的证明,内心总会渗透出一种莫名的寂寞。看到眼前穿校服的学生,马上唤起我想到人生中最好的时候。

  校服是眼前的一片阳光。


  我的少年时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经常穿着过滤嘴的裤子(裤子短了又接了一截),最好的早餐就是馒头上抹了一层薄薄的芝麻酱,那是考试成绩好,妈妈给的一次性奖励,没听过何谓麦当劳,何谓肯德基,更不懂何谓名牌,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少年时代的快乐与幸福。

  我没有校服,那时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校服,但是我的姐姐就读的北京师大女附中却是一个例外,那里有一套夏天的校服:姐姐穿着连身无袖的黑布裙子,里面束着白布衬衣,衬着两条粗黑的辫子,脚下是一双布底黑面偏带鞋,姐姐穿上校服就好像是春天的小白桦树。她每天晚上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洗干净,第二天再穿上,我可羡慕极了。有时我偷偷地把姐姐的校服穿上,又顺手把姐姐的大队长符号也别在袖子上,对着镜子笑出了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盼望和等待校服的焦虑与兴奋中度过了学生时代,这是一个忧伤而美丽的回忆。

  穿校服的姐姐,十几年前已定居在美国,执教于哈佛大学,分别时,我执意要她把校服留下作纪念。

  我喜欢逛街,欣赏商店橱窗里的风景,这总会让我感到切实鲜活的生活质感。时间到底是有腐蚀力的,姐姐的校服已发黄褪色。每当我翻读它时,总会有一种旧梦重温之感,仿佛逝去的时光又回来了,又好像长长的一生,只为了这个短促的花季,让人心疼,令人措手不及。

  看到姐姐的校服,令我想起当团支部书记的姐姐经常带着我去她的同学家"谈思想"。

  姐姐说:"当把自己融进一个大的事业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浑身就充满力量……"我分明看到了姐姐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不懂为什么,但却被她的真诚和炽热而感动。

  摸着姐姐的校服,令我想起姐姐教我读过的书:《红肩章》、《真正的人》、《把一切献给党》、《邱少云》;想起姐姐教我唱的歌:《共青团员之歌》、《喀秋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终于戴上了红领巾,姐姐拉着我的手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姐姐青春焕发的脸颊泛着诗意的红晕,美丽、青春,绽放着芳香,现在我才意识到,那是一种难以觉察的稍纵即逝的昙花一现的美丽。穿校服的姐姐十分信仰共产主义,相信人间的一切痛苦不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

  现在一切都已成往事,生活布满了琐碎与真实,是庸常而平淡的。我已不再用眼睛去审视生活,而是用心去体察。毕竟时间改变了一切。曾穿校服的姐姐,已经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另一种生活是穿校服的姐姐未曾想过的。

  我收藏时间,收藏记忆,记忆中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姐姐的校服,像那种剥落油彩的油画,却依然流露出青春的华丽与固执。

  女人一生要换许多衣服,就像蝉蜕一样,当脱掉了校服又换上了新的蝉翼,这对女人来说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女生变成女性。短暂得令我颤栗,怎么,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似乎还没有出现就已不属于我了?

  人已到了中年我依然怀念着校服,怀念穿校服的姐姐,校服像一面青春的旗帜在心里远远地飘忽着。




在家的女人

作者:申力雯


我是一个生活在家里的女人,家是我的寺庙,我的瓦尔登湖,我灵魂的栖息地。无论外面有多大的诱惑,我始终没有把自己投入拥挤的跑道,我过的是恬静的日子,呼吸着瓦尔登湖上的空气,在家的生活对生命充满了喜悦与感激,这是一种简单与悠闲的生活,家庭生活首先是真实的内心生活。

  清晨,我是在鸟的鸣叫中醒来的。苏醒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树林中飞来的鸟会有 
各种各样的歌唱,布谷鸟送来了春的第一个喜讯,它咕咕地鸣叫后一切生灵证明:春天来了,生命在延续。布谷鸟的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林间传来的,偶尔也会传来啄木鸟如击鼓般的声音。机敏、活泼的小麻雀睁着黑黑的小眼睛在我的窗前东张西望,不知疲劳地唱着一支又一支歌,这时候,我带着清晨赐予的好心情好阳光,愉快地起床了。打开收音机,我一边听着各种信息,一边赤着脚散着头发打扫,清理我100多平方米的房间,赤足不仅为了放松,更是为了穴位按摩。一会儿阳光溢满了我所有的房间,风铃在微风中丁零--丁零--地响着,这时,我望着北海的白塔,在晴朗的日子,白塔就像一块剔透晶莹的白玉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我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做着自创自编的健身操,向西望去,那连绵起伏的西山像水墨画一样铺展在我的眼前,有时我突然感到,清晨所展示的一切是自然对我的邀请,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作为女人,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多好哇,在这里我开始了梦想、读书、写作。读书可以和今人古人小聚闲谈,写作是因为我有话要说,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一种习惯。

  我会沏上一杯菊花茶,望着窗外飘浮的风筝心也好像很高远。当窗外的白杨树抽芽,我写的故事便会丰满起来,到了秋天到处是金黄色的树叶时,我的稿纸也厚了起来,当树叶残缺斑驳时,我的故事便进入了低谷,等待又一个抽芽的季节。

  在家生活的奢侈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一切都随心所欲,不看别人的脸色,一切悠闲自得,不必戴上面具迎来送往,身为形役。

  回到家里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自己与自己是最忠实的朋友,每时每刻都陪伴着自己,永不分离,自己与自己说什么、商量什么都省心省力。人无论做什么,重要的是心境,心境要自己去营造,只要营造合适,每时每刻都在快乐之中。下雨的季节我会躺在竹榻上听雨绵密的低语,如听松涛,这种幽趣,很难与忙乱的市俗人说清。我常常煮茶自娱,想东想西,内心有一种隐逸的快乐,独处可以使身心满足,独处的好处妙不可言。

  我是个家庭主妇当然会有许多家务要做,打扫,煮饭烧菜,缝缝补补,既要忙也要闲。

  有时候我什么事都不做,千万别小看懒懒地躺在床上晒太阳,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干,它能让你了解其实发掘幸福非常简单,不必追求遥远。也许有人会问这样能赚多少钱?其实价值的意义不一定在高也不一定在低,而是我愿意,这对我很重要。

  有时我到胡同口修车铺刘师傅处聊天,刘师傅养了一群鸽子,我也学着他买了高粱米、玉米往地上一洒,成群的鸽子就飞来了,飞在我的前后左右,久而久之鸽子也飞到我的肩膀上,头顶上。刘师傅说,他养了十年鸽子,这小东西可灵了,通人性。后来我知道刘师傅的老伴去世十年了,儿子待他不好,他说鸽子比孩子好,不惹人生气。刘师傅说他不爱回家,喜欢整天在马路上一边修车一边看人,心里头豁亮,还有一群鸽子陪着。我宽慰道,这么大年岁了,活一天就乐一天,不去想不高兴的事。过年我送了他一张老寿星贺年卡,可把他高兴坏了。我早已不刻意与人相聚,但对刘师傅是个例外。

  我喜欢穿上休闲服到街巷上去听市声,过去也曾喜欢穿织锦缎的中式小袄,"有形有款"地走在街上,可自从《花样年华》把一个好端端的旗袍给发扬光大到满大街的俗物,我便不再染指。在穿着的风格上,我依然喜欢慵懒、随意,喜欢安静的色彩,有点怀旧的调子。

  回归家庭让我有了许多思考的时间。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喜欢把自己裹进人群,或相邀外出吃饭、美容、打球……让自己置身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孤独,其实这一切都是表面的热闹,如果你的心是孤独的,你即使在闹市还是孤独的,别人、外在的东西与你永不搭界。

  只有自己从内心喜欢孤独,才会感到独处的乐趣是无边无际的并伴着你成长。所以家是最好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梦,有自由,还有太阳。谁说在家的女人活得单调?
 

回复:

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作者:申力雯


当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的都是虚妄,当我发现我周围的许多人他们除了对自己的利益充满了热情,对其他的一切竟如此冷漠,我感到了恐惧和悲哀;当我对世俗的压力和各种关系的羁绊感到厌倦,当我发现生活是一连串烦杂的侵扰,于是我便放弃了外部的热闹、喧嚣、虚荣甚至也有依赖,去寻找我精神的家园。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改变了我,我发现了人生的新大陆。这是一本举世无双的书,我幸福地感到,我对《瓦尔登湖》的喜爱,超过任何的一切,它是我灵魂的栖息地。于是《瓦 
尔登湖》便成了我每天必读的圣经,每当我读它,必须有一个仪式,即房间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心里也要安安静静,沏上一杯淡淡的绿茶,摒弃世俗的一切烦恼。《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颗朴素淡泊的心来迎接它。瓦尔登湖的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熏着你的灵魂,于是你便到了远离尘世的圣地。

  梭罗来瓦尔登湖是一种刻意的生活,即深思熟虑的生活,是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的。梭罗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带着一把斧子走进森林,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这种生活使他远离了现代物质文明的侵扰,在宁静中他思索生命的本质,他说,我来到森林,因为我想过悠闲的生活。

  梭罗经常在一个夏天的早晨,"洗过澡后,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畦邮髦屑洌诿挥写蛉诺募拍肽仓校癯了肌谡庋募窘谥猩ぃ孟裼衩咨ぴ谝辜湟谎业纳钪辽儆姓飧龊么Γす切┎坏貌慌艿酵饷嫒フ矣槔郑缃唤缁蛏舷吩旱娜耍蛭业纳畋旧肀闶怯槔郑矣涝缎缕妗U馐且桓龆嗄痪纾颐挥凶詈笠荒弧潞偷挠晁科飨吕矗彝蝗幌氲侥苡氪笞匀蛔霭槭侨绱颂鹈酆褪芑荨?quot;

  在梭罗看来,湖中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林中的每一种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在大自然的变化中他感受到喜悦,上帝是创造新人的,梭罗出席自然中所有的讲演和演出。《瓦尔登湖》阐述了人类对自然过度的开发是对生命诗意哲学的毁坏。自然的价值不是使用而是愉悦心灵,人类虐待了风景,风景便消失了,人的精神也消失了。读《瓦尔登湖》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它不仅有文学的价值而且有环保的价值。所以《瓦尔登湖》又是一本绿色的圣经,它能激发人类无限的激情与灵感。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梭罗通过自己对自然仔细的观察与体验,使书中的文字具有了生态思想,激发了人类对环境的伦理的思考,并强调了自然独立的价值,反对自然的经济化。现代人过分强调了自然的经济价值,文明与荒野应保持平衡,我们应该选择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梭罗生前出版过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另一本就是《瓦尔登湖》,于1854年出版,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今天的人类不一定要仿效梭罗那样带一把斧子走进森林,避开人际经济生活的干扰,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我选择的是简朴的生活。简朴即意味着悠闲,悠闲的生活并不一定有丰厚的存款、别墅和汽车,而是平息外部无休止的喧嚣,回归本然的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决不为了提升而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责和赔着无尽的笑脸,或为了各种应酬乔装打扮,让身体和精神都在化妆中忍受着磨难,我自己就是我的主人。家不一定有多大,多么豪华,而在于家是有亲人,可以安闲,可以随意,可以喝茶,可以聊天,放松又自在。所谓成功、富贵,都是外在的荣光,就像一件时尚的衣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自由与真实的宁静,这就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逛街的乐趣

作者:申力雯


我常常想,与其到国外走马观花去旅游,不如换一种角度关注身边的事情。如果你去巴黎游览,参观了凯旋门和卢浮宫美术馆,再登登埃菲尔铁塔,鸟瞰巴黎市容,然后到香榭里舍大街购物,如果这样浮光掠影转了一回就自以为了解巴黎了,那就会让巴黎人见笑了。以这种观光客的角度到街上去看一看,可能不会有多少收获,所以我常常想,如果不是深入一个地方,跟着当地人的脚步深入到大街后面的胡同,看看那里的杂货铺、地摊,和当地人一起谋生,不会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否则只能是"啪嚓,啪嚓"拍了一大堆照片,不过是满足了 
到巴黎一游的虚荣心罢了。

  我喜欢一个人逛街,整整一周地闲逛。这首先要准备一种放松的心境,一种闲适的状态。常常假设自己是一个外乡人,或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换一种角度去逛街,会有意外的惊喜。这是因为我们处于习惯性的环境中,又很难有新鲜感。如果我们改变了观察事物的角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发现与感受。

  我常常去赛特、燕莎、世都百货闲逛,买与不买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感受。在这里决不仅仅是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商品,而是展示了全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时自己便有了一种去各国旅游的感觉。我会站在一个流行的商品面前,甚至会将灵感与疑问植入其中。我想能够流行的商品,都具有突出的个性和明确的意向,这时我常常会把商品当做一个人一个朋友来观察与交流。所谓商场实际上就是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展览的是历史的遗物,而商场巨大的空间,展示的是现在使用的东鳌=裉斓纳坛【褪敲魈斓牟┪锕荩凵淞松缁岬谋淝ā⒕玫姆⒄辜吧竺赖娜∠颉T谑蓝及倩豕淅哿耍懵渥谒髁恋挠新涞卮暗目Х忍铮抢锩致目Х榷沟呐ㄏ悖梦彝蝗挥辛艘恢制怂访岳氲你祭恋母芯酢N乙槐吆茸趴Х纫槐咄糯巴獾慕志埃ㄉ袂橐欢ㄊ瞧ㄉ裣械模4掖腋下返娜耍械囊涣逞暇械亩盼魍械纳癫煞裳铮械幕ㄖφ姓沟匮镒畔恃薜淖齑剑械拇┳帕又释闲嫔吓滩乓欢渌洞蟮?quot;喇叭花",他们将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当成了家乡的打谷场……我会想,他们从哪里来?有什么梦想?他们的背景会是什么?他们快活吗?他们一定奔着天堂而来,他们找到了吗?本地人分明有一种笃定的从容,外地人就像城市里巨型搅拌机的一粒石子,和无数石子一起无休止地被搅拌下去,并发出轰响,这其中也弥漫着热闹和麻木。在咖啡厅里我会选择一个能听到别人说话的座位,听着他们的谈话,我便会产生许多灵感和故事。有的在这里谈生意,有的谈爱情,有的谈时尚与消费,也有的谈托福或移民加拿大、新西兰的办法,惟独没有人谈家务。要想听大婶大妈们闲聊,最保险的地方就是公园里冬暖夏凉的地方。中年人聊下岗就业,老年人聊医疗保险,青年人闭紧嘴找一个舒服的地方,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这里有鲜活的生活和戏剧的脚本。

  在花布的市场,尤其喜欢听小贩的叫卖声:"便宜了,布头哟,一个比萨饼的价钱哟。

  "一堆又一堆五颜六色的花布料摊在地上,我拎起来,看见色彩鲜艳可以闻到青草与露水的清香,有的舒展着花朵和绿叶,各种色彩扑面而来带着原野的气息。面对卖者热切的目光,我开始了讨价还价,他一言我一语,一来一往十分热闹。布头代表着一种舒适、随意、简单又悠闲的平民生活。

  在有雪有雨的日子,我喜欢乘车从窗口望北京。街景衬着飘飘的雪花,车顶上又有啪啪作响的雨点。我看着街上行人撑着伞缩着脖子赶路,街上某一角落的昏暗和灯光灿烂的星级宾馆互相映衬,在速度变化的视觉中,有一种蒙太奇之感,我仿佛是影片中的一个角色。这时出租车里传来了流行歌曲:"我爱我的城市,城市很大,哪里是我的家,我想着我的爱情,它不朽,它上面的灰尘一定很厚……"我的眼睛湿了,突然忘记自己身在何处。

  逛街是一种感受,一种阅读,也是一种旅游。




江青的"?

作者:申力雯


江青这个特殊的女人,一生数次婚姻,多次恋爱,但发现她的爱情没有过青春。爱情的生命和一切生命一样,有它的青年、中年和老年。然而江青的爱情都是16岁的少女60岁的爱情。

  爱情的青春特质即圣洁与纯粹,没有功利性。然而,随着岁月的磨砺,爱情会变钝,渐渐带有了生存及功利的色彩,然而江青的爱情一出壳,就把爱情看成一条途径,一条通向野 
心的途径。

  江青生在山东诸城,那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小城,她原名叫淑蒙,后改名为李云鹤。父亲李德文开了个木匠铺,母亲李栾氏是父亲的二房。

  童年本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人生的全部意义蕴含在家庭之中,然而淑蒙童年的生活由于家庭不和,充满了争吵。1926年李德文病故,从此李栾氏一个人抱着半大不小的李云鹤,过着颠沛的生活,李栾氏曾在济南租下一间破旧的小屋,为人做佣。

  江青的第一次婚姻  李云鹤曾在山东实验剧院当过学员,并充满激情地表演过《湖上悲剧》,从而赢得了一位叫裴明伦的富家子弟的倾心。当李云鹤知道,裴明伦家境殷实,开有店铺,就觉得机会难得。凭她当时的条件,在讲门当户对的时代,能够嫁给裴明伦这种人家实在是高攀。婚姻可以使她摆脱贫困,过一种不愁吃穿的生活,她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康家庭。

  于是李云鹤伴着呜里哇啦的唢呐合奏坐着一乘大红缎的花轿,在裴家的四合院举行了拜天地的古老婚礼。

  裴家期望她做个严守礼教的媳妇,裴明伦给了她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古怪的婆婆,因循守旧、单调沉闷的生活。她厌倦了,她要开拓更广阔的生活,这时17岁的李云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丝真情,但揣走了从裴家搞到的钱,并小心翼翼夹藏在衣服当中,奔上了去青岛的列车。从此云鹤每一次跟一个情夫绝交,都离开本城,到另一个城市去开创新生活,每一次李云鹤都如法炮制。

  江青的第二次婚姻  李云鹤来到青岛,青岛是一个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海滨城市,并通过关系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找了工作。她在这里工作了近三年,这三年正是学校的鼎盛时期,一大批知识精英会聚于此,这种氛围,李云鹤耳濡目染,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里,她认识了大学生、共产党地下领袖俞启威(后改名叫黄敬)。云鹤找到了一个胜过裴明伦十万八千里的伴侣,俞启威是一个聪明有学识的青年,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俞启威出身于一个既富于理想主义又社会地位显赫的家庭,俞启威在大学的共产主义小组中的职务是宣传部长。由于俞启威的介绍,李云鹤进入"共产主义文化阵线"的圈子,也曾把《放下你的鞭子》一类的戏带给乡村的居民大众。

  1932年,18岁的李云鹤与21岁的俞启威请了学校的几个好朋友,宣布同居了,并于1933年初李云鹤在俞启威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在一个码头仓库宣誓入党的,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青年支部委员。

  然而,假如没有俞启威这个跳板,她就不会来到这个仓库,正式参加中国革命了。

  但是俞启威被捕后,李云鹤乱了方寸,失去了生活的坚强支柱--俞启威,明知俞启威凶多吉少,李云鹤首先想到自己,就在危险逼近的时候,她想到必须尽早出走,躲到一个警察找不到的地方,在关键的时刻,李云鹤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安危,至于俞启威她就抛在脑后了,她决定登陆上海。

  江青的第三次婚姻  李云鹤来到了上海,寻找人生更大的舞台,并结识了著名影评人--唐纳。唐纳苏州人,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并成为该校的高材生,他精通外语,出名很早。蓝苹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一个靠山。

  李云鹤到上海后改名为蓝苹,她主演《娜拉》轰动了上海,她请唐纳写几篇文章,为自己捧了场。

  蓝苹进入电通以后,以为能像舞台剧那样一炮走红,可是比她演技好,名气大的人有的是,像陈波儿、王莹、王人美……根本轮不上她,这时,她与唐纳的爱情,多少缓解了危机。

  后来,蓝苹因主演"王老五"获得成功,一部好片子,使她脱离了唐纳。在事业上,感情上,她都可以不要这个靠山了。

  唐纳因蓝苹的离去而两次自杀,蓝苹却不以为然。蓝苹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我的自白》,其中有一段蓝苹这样说:    结婚他是早就提过了,可是直到那时我才同意。不过,我们是说得很清楚的。就是并不是拿这种仪式来辖制谁,只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因为结婚他可以从家里拿一点儿钱,这样可以还清为失业和病所欠的债……

  自从发表了"自白书"以后,蓝苹与著名导演章泯终于结束了暗中往来,公开在蓝苹处同居,后来导致章泯妻离子散。章泯离婚后,蓝苹又变了主意,摊牌说:"为什么你一定要我与你结婚呢?你的婚姻观念太陈旧了,同居不是一样爱吗?"

  1937年上海各种小报对蓝苹的贬责成为家喻户晓的事,电影公司不再与她签约,没有一个导演约她拍片,她在电影界中十分孤立,经济上又陷入窘迫,在走投无路时,她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离开上海,投奔延安。

  江青的第四次婚姻  "女人少的地方,女人的权力大。"1937年,江青来到了延安。在这里她又开辟了新战场。她想找一个男人,当"可以依靠的大山",她认为这是女人出人头地的捷径。

  当时的蓝苹24岁,蓝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人,手里要有很大的权力。

  1938年蓝苹与毛泽东同居。在延安期间,江青成功地扮演着毛夫人的角色,很像一位通情达理的贤妻良女,自从江青跟了毛泽东以后,从未闹过离婚,更未随意地与别人同居。

  有一次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的大儿子毛岸英在与江青争吵时指着她说:"你一点不爱我爸,为什么不走!"江青可不是贺子珍,她不傻也不笨。她不会为爱或者不爱,更不会为缺乏浪漫的小资情调而离开毛泽东。她明白,她站在巨人的身边,站在人生的顶峰上,这是她人生全部的意义,她要不屈而坚定地盘踞在这辉煌的聚焦点上。她一个旧社会的戏子,一个佣人的女儿,一个穷得只能穿空心棉袄的女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流浪女,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荣耀的女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红太阳,而江青是离红太阳最近的人,无论她的心离红太阳有多远,但她的地理位置是离太阳最近的,也就是说江青占据了最佳的黄金空间。

  江青是一个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喜欢控制和报复别人。对于一个没有实力的女人,只能通过男人权力来实现。

  江青的心里没有爱情,她也看不起爱情,更看不起平常人舒适安逸的小日子,为了她的野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廉耻,自己的脸,自己的青春都是工具,当然,男人更是她的工具。

  有时,人们会把那些充满野心,而利用自己女性的妩媚而得到权利的女人,叫高等娼妓。在政治黑暗的时代,性实际上也是妇女获得权利的惟一途径,也是危险的途径。无论她做了多大的事情,绝不能忽略她取得权利的途径的性质。

  江青在很短的时间内,也是在她青春年华的阶段,把自己奉献给一连串的男人:济南的旧式商人、青岛的一个上等家庭的优秀青年、上海一个有广泛文化修养的戏剧作家、著名的电影导演……有的为她自杀,但她绝不自杀,有的为她牺牲家庭,但她考虑的只是自己,有的把她引向光辉之路,而他自己却不曾像江青那样辉煌……不能不承认,江青把"性"使用到了极至。

  江青的心里从不曾有过真正的爱情,她的心始终是荒芜的,她青春的心底曾未有过绿意,爬满了可怕的罂粟花。

  她早就抛弃了爱情,但却抓住了男人,男人是江青的跳板与梯子,她踏上了一个又一个跳板,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梯子,她越过了高山、河流、丘陵与田野,最后登上了珠峰。然后又从珠峰坠入谷底。

  江青的爱情从未有过青春。



坐在面对风景的屋子里

作者:申力雯


《京城闲妇》是我自己策划的书,从资金的投入,到命题、选题,以及纸张、装帧,都是一个隐居的女人悄悄酝酿的。

  在电话中我与出版社交涉:此书是选粹本,全部作品都是发表过的铅字,无须有什么改动,甚至是标点。散文是有影响的散文,小说均是获奖小说,这将是成功的组合。对于编辑无疑是个省事的差事。编辑表示:散文与小说放在一起是堆菜,而且还卖不动。我是一个最 
厌恶与人纠缠、仰人鼻息求人办事的人,因为这其中不仅充满了屈辱,而且浸漫着当今社会人性的恶臭。于是,我毅然决定自费出书。由于资金的支撑与介入改变了出书的性质,责编果然高兴了:自费出书出版社不会有任何风险,首印3000册作者要放弃稿酬,然后赚了钱是出版社的,亏了由作者扛着。

  既然是自费出书,金钱就会使事情变得相对平滑和简单了,在什么出版社出显然已不是问题。于是,我选择了一家离我只需走几步路的出版社,目的是为了盯着我策划好的封面,这是惟一需操心的项目。我选择了一张我年轻时的照片,她不一定多么漂亮,也不一定多么时尚,但她一定是在今天的街上找不到的女孩,那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气质,已经消失了的女孩,人们看到她,会产生一种如水的眷恋,这种眷恋让人心里发空,空得晶莹而且高远。

  有幸装帧艺术家潘岱予将她展示得寂寞而美丽,是独特的。

  《京城闲妇》竟然卖好了,被译成法文,并被转载在美国的华人报纸上……但这其中的沸沸扬扬是是非非的事,令人心烦,令人气恼,令人悲悯,难以一一尽述。于是我果断地退出了喧嚣的市场,拒绝诱惑,穿上我的阴丹士林的滚边旗袍,隐居在屋里,把外面的风雨琳琅,漫山遍野如火如炽的欲望都挡在窗外。

  这是闲妇的又一次策划。



五十岁的朱小姐

作者:申力雯


对于50多岁的女人,我依然称她为"小姐",是因为她有小姐的情结,也曾有过真正小姐的生活,当然现在她老了,但并未颓唐,也许人们会以为她很漂亮,她的长相就像她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与不完美,她有着姣好的面容、不高的身材和短粗的脖子,即使在少女展香的时代也缺乏一种挺拔的气质与青春的活力。

  现在她是某破产企业的退休职工,曾任企业的中层干部,虽然这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 
但这对于她在那个时代是足够令她喘一口气的。虽然爱人也是退休工人,但她有值得骄傲的女儿,人生真是平衡的,人生可能也有轮回,女儿是她人生最大的成功,一股不断升值的股票,但她从未企望过从女儿那里享受金钱与物质,她只要看着女儿的成功,享受女儿给她带来的荣耀与骄傲,至于女儿待她好与不好,孝与不孝,她是不在乎的,这折射了她内心的坚决、彻底与扬眉吐气的愿望。

  朱小姐是一位五六十年代从小红门里走出的小女孩,那个时代一家一户的小红门意味着是阔家主的宅地,她每天坐着包车去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经常会从院子里传来时断时续的钢琴声。漂亮的钢琴教师时常出入这个小红门,她长着圆圆的鸭蛋脸,也曾有过灿烂的笑容,冬天穿着羊绒小大衣,春秋穿着各色的毛衣外套,夏季穿着白纱的绣花裙子。小红门里是一栋西班牙式的公寓房,楼上有两扇哥特式尖尖的小窗并排排着,常常在那里遮着白色的抽纱窗帘,在绿荫与阳光下散发着恬静而雅致的气息。这就是她的童年,一个春天的童话。

  然而明媚的春天很快遇到了大雷雨,顿时乌云密布,她的父亲原是某银行的高级官员,并没有什么学养,但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风流干练,由于一桩贪污案又与客户中一位著名的寡妇有染;后来那寡妇反咬一口"强奸",他被判刑20年。当时的她只有12岁。

  从此她们孤儿寡妇忍气吞声地挨着痛苦,她们失去了声音,也失去了笑容,沿着墙根悄悄地走着。母亲是一位不一定知书但颇为达理的女人,虽然谈不上十分漂亮,骨子里却是个自尊要强的女人,她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人看的母亲,没有丝毫的暴发户妻子的张狂,失意时也决不下贱。她嘴边的浅笑表达了她的世故与聪明。她会做一手好菜--地道的江南菜,她会自制各式西点,丈夫出事后,她便在一家街道厂做绣花女工,辛勤而任劳任怨,朱小姐的朋友同学来做客,她从不怠慢总要做上一桌好菜,在她热情的款待里我读到了某种忍耐。

  在她的脸上偶尔会泛起青草一样的无辜。

  朱小姐有着不错的潜质,聪慧而乖巧,表面上有一股沁人的温柔,她会读书但又缺乏某种天分与专注。朱小姐的外表是都市的,女人的,世故的,看不到野心,却可以感到不甘与怨气,在她眼睛灵活的转动中有一种风尘的市俗和小家碧玉的安分。应该说朱小姐的外表是温厚的,她会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她帮助的人,表面上是热情的,但内心是阴冷的,她会热诚地望着你的眼睛,但内心却充满了讥讽,她会为你每一次成功去祝福,内心却充满了嫉妒和诅咒,她会在轻描淡写中轻贱与嘲笑别人。有一个同学在她家喝了一壶茶,她便用《红楼梦》的话说,一杯是品,二杯是喝,三杯为饮驴,然后她又为这位同学做了一桌饭,嘴上不住地说,委屈你了,没什么好吃的,弄得那同学心里七习讼碌摹N沂贾瘴薹ǜ闱逅恼庑┢分适怯捎诰晨雠で模故侨诵灾械亩鳎孔苤皇且桓鋈萌烁械角崴傻呐耍幸恢钟陌档母丛拥钠丁?

  她从小就有许多男孩子追求,这不仅因为她脸蛋长得不错,还因为她有水一样的温柔。

  她会撒娇,会支使男人,男人也乐意让她支使,这是她的特长、她的快乐,是学不来的本事。

  然而朱小姐有她自己的逻辑,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那样宁可委屈自己的心也要攀高枝,她的心是不愿被奴役的,但她愿奴役别人,她只能低就,低就的实惠在于--别人仰视她,关注她,她可以保持内心的优越。朱小姐的格言是:宁可自己看不起别人,绝不愿别人看不起自己。在那讲究阶级出身的时代,一个干部知识分子的后代是不可能与一个服刑犯的子女联姻的。人们常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朱小姐投胎了一个根红苗正的工人,工人丈夫是一位和善健康能干的男人,不仅会做家务也会带孩子,是保镖、保姆、杂工与丈夫,把一个朱小姐从里到外照顾得周周到到。朱小姐常常想,与那些辛辛苦苦终其一生照顾丈夫、公婆、孩子的女人比起来又有什么不好?至少她没有受罪,结婚是一种生存,生存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至于被女孩子供奉的爱情,那只是一个梦,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梦,稍一伸手就会粉碎。

  柔情似水的朱小姐关键时刻又会变成一个铁娘子,曾有一位男朋友与她苦苦恋了几年,并鞍前马后地照应她保护她,但当她知道男朋友患了结核病,便毅然地了断了这种关系,没有反顾,没有犹豫、干净彻底,她的生活不能再往下沉了,现在已到了底线,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只要安稳舒服就凑合了,绝不能再往下沉了。

  以后的日子朱小姐一路顺风,由于她善解人意,也会在含而不露中周旋,又是在一群厚道单纯的工人堆里混,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不久便入了党当上了单位宣传部长,中共党员加宣传部长彻底改变了她的身份。朱小姐用智慧与勤劳为自己写上了重重的一笔。那时的朱小姐是年轻的,有资本,有着娇小的样子,如同半透明的玉一般的脸,眼风里有含而不露的风情,她的动作是灵动的,她不失时机地为了争取自己的地位与清白,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厮杀了,其实她对政治是厌恶的,她知道政治是表面肮脏的泡沫,但由于她的出身,她狱中的父亲,她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

  接着她的女儿诞生了,起名叫媛媛,这是她生命的花朵,女儿是她青春的翻版,可喜的是女儿抹平了她的全部缺陷。媛媛有一种淳朴的灵动与童稚,媛媛的成长是幸福和顺利的,小女孩的心灵布满的全部是阳光,没有丝毫的阴影,从媛媛一落地,朱小姐望着女儿流着泪说:妈妈要让你真正地活着,妈妈这一辈子只是生存。

  媛媛考上了清华,毕业于美国哈佛,20几岁的女孩子现在牛津大学任教,媛媛是真正的读书人,踏实而勤勉,单纯而平和。作为女人,朱小姐未体会过做女儿的欢乐,做妻子的幸福,但她享受了做母亲的欢乐,女儿是她生命的旗帜,青春的梦想,生命的饥渴,价值的品牌,宗教与信仰,这笔巨大的财富足够支撑她余下的光阴。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媛媛从读本科--硕士--博士的费用全部是奖学金。有几个母亲可以有这样的低成本高收益的荣幸?这不能不说是朱小姐修的正果。

  快60岁的朱小姐也不再想过去,也不体味现在,未来的自己已变得十分飘渺,只有在英国的女儿才是真正的自己,女儿像一面精致的旗帜在那里飘扬,她想着,望着,幸福并快乐着。
 

回复:

最后的皇族

作者:申力雯


她叫岱子,与她的相识是在60年代的末期,她是清朝某亲王的后代,我认识她的时候,可能是她一生中最衰败的时期。她住在北京东单附近的胡同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当时她的年龄只有20几岁,在家闲着,不做什么,丈夫干一些杂活,平时不大回家,有一个3岁的女儿,她爱唱歌,时不时从她的小屋里飘来几嗓子外国民歌200首里的歌曲《照镜子》、《深深的海洋》、《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那只唱毛泽东语录歌曲的时代,听到这些歌让人有些异样的兴奋。由于我对她很好奇,便与她认识并渐渐熟悉了。


  她的生活与一般的家庭妇女一样又不一样,她每日干着家务,也做衣服,也蒸馒头,也剁肉馅,也买煤球,但显然缺乏一种过日子的兴头,有些泄气,丈夫赚的钱显然很难指望,有时,过日子的钱没有了,她便喝稀饭吃咸菜,炉子里微微温着火上面烤着白薯,不过,过不了多久她的父亲便会从日本寄来钱和一些衣物,收到钱的那天,她便会带上孩子邀请几个朋友去新侨或莫斯科餐厅去吃西餐。她不喜欢吃猪肉,喜欢吃牛肉炖土豆加西红柿,她有着中等的个子,薄薄的身子穿上从日本寄来的衣服显得很出众,她不张扬,即使不经意的谈吐中也是默默的,这正如她的性格,她是一个性情中人,也从未有过害人之心。也许由于她特殊的家世与经历,再加上处于那样的时代,她谈话很谨慎,从不深谈,谈及家事稍谈即止,收拢得很灵活。

  她生活的院子是一个肮脏的杂院,住的是典型的北京市民,还有几户"红五类",他们盯着她的目光中充满了侮辱与歧视。岱子经常一边在院子里和着煤灰一边听着从玻璃窗里传来的不三不四的脏话,她依然从容地把煤灰和着水做得像绣花一样细致。在她淡然的神情中有一种坚持的美,这一镜头永远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岱子是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曾在中学教过音乐,对艺术的感觉不错。她极有灵性,无论是摄影、绘画、烹饪、剪裁,稍一染指便会做得很好,但她无论做什么都不深入也不专注,对生活就这样淡淡地应付着,她是一个对生命没有野心也没有理想的女人,令她喜欢的事是下雪的日子和开花的季节,那时她会郊游。

  她的家族早在解放前就没落了,1949年她不过是四五岁的孩子,她像孤儿一样地长大,似乎也没过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极喜欢吃外国巧克力,并且自己会烤蛋糕。拿起刀叉来娴熟而优雅,她喜欢萨克斯苍老、憔悴的声音,那声音就像吸干了岁月忧伤的眼泪。

  岱子的日常生活像那个时代的家庭妇女一样,经常坐在小板凳上,手拿红宝书围坐在胡同的某个角落口中念念有词,如果赶上最高指示发布的夜晚,他们像麻木而疯狂的教徒在街上游行欢呼。那是小脚侦缉队最得意的年代,人的本性可能是喜欢权力的,只要有一点点支配别人的权力便会得意忘形,便会把权力用到极至;那是小脚侦缉队狂欢的季节,他们窥视别人的隐私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尽管他们啃的是棒子面窝头喝的是白菜汤,但心里却像喝了蜜。他们从心里根本看不起她,轻贱她,并时常想办法折磨她,在折磨她的痛苦中享受一种权力的快活,如寒冬的腊月天让她整夜在马路上值班,美其名曰信任,或在重要的节日里把她关进一个小黑屋,过几天再放她出来,并让她写出心得体会,尽管她的命运受到了政治的左右,但她却从不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她喜欢用气数、轮回来解释人的命运。

  我经常去她的小屋里听音乐,床角放着中国蓝花的瓷瓶,我们压轻声音听着七十二转的老唱片,享受远离现实的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在这破败倾斜的小屋里营造了一种情调,这样的反差让人感到无奈与不甘。

  70年代中国与日本建交了,给岱子的生活带来了变化,由于她母亲是日本人,她终于于70年代末期作为日本的难民回到了日本。她谈到了日本使馆工作人员的亲切与文明,临走前她并不像所想象的那样兴奋,而是有些沉默,她说,她不会日语又没有一技之长,到了日本该怎样生存呢?

  那些日子我们一起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并到东单新开路一位姓刘的师傅那里做了几件中式服装。

  岱子又去监狱探望了她的丈夫,当时她的丈夫由于交通事故被关押了,她的女儿把一张12英寸的黑白照片给了父亲,她的丈夫说:"你们娘俩到日本好好过吧。"她去日本不久丈夫便由于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岱子去日本已经20多年了,依然做着家庭主妇,嫁了一个诚实的日本人,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安稳的生活,一个女人的人生还要求什么呢,她养了一只猫还有一条狗。她的家族在日本是有影响的,但岱子却始终缄默不语,她好像一直未融入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生活也没有多少怀念。

  今年的岱子大约已有50多岁了,她寄来了一帧照片,依然年轻美丽,她站在薄薄的发黄的草地上,斜斜的太阳薄薄地照着她,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舒适的伤感,那是一种与生命紧紧相随的东西。




青春的食客

作者:申力雯


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自己独立的居所,他们居住在父母营建的家里,他们大约生在1968年或1972年以后,他们或工作,或正在跳槽,或干脆不工作,他们无论怎样活着都不需要理由,只凭感觉,从工作到不工作的间歇可以很长,上网费、电话费却是省不下的,一般每个月要在300元~400元左右,当然是父母买单。

  每天早晨要父母叫醒,更要父母把早餐做好,一般喜欢吃煎蛋、面包夹火腿、西红柿, 
再来一杯鲜橙汁,然后或打的或开车去上班,每月赚的钱,两千或两千元以上,车是父母给买的,有新有旧,二手车也凑合着开着,反正又不掏自己的腰包。青春的食客是爱干净的一族,每天的衣服从里到外都要换一遍,然后扔进洗衣机,操作洗衣机的自然是早生白发的母亲或是钟点工。然后勤劳的妈妈把衣服烫平,青春的食客又是爱漂亮的一族,慈爱的妈妈决不让孩子把衣服穿得皱皱巴巴。青春的食客赚的钱永远是不够花的,境内境外的旅游,隔三差五的派对,偶尔还要小住一住香格里拉,他们过着出入有车代步,不为生计操心,过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的三好日子,所以父母是他们强大的经济支柱,天然的商业银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崇尚独立的时代,为什么这些新人类喜欢赖在父母的屋檐下,那可能是由于食客们精明的算计,不用缴房租、水电、煤气、电话费,更令人咋舌的是即使结婚了,夫妻也要一起蹭,一直蹭到下一代,蹭完了吃蹭完了喝再蹭孩子的托儿所,孩子当然要受最好的教育,要进外国人办的双语幼儿园,钱自然是父母慷慨的赞助。在京城白发人养黑发人是家常事。

  这些青春的食客信仰的是享受现在,生活的原则是得过且过。食客的父母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一族,或已退休或将要退休,但他们为了拉起这辆家庭大篷车,必须顶着雪花一样的脑袋到处去打工。所幸的是这些父母大多是退休教师、医生、工程师,凭着他们的经验与技能依然可以找到赚钱的差事,如当教师的办高考辅导班,当医生的去推销药品,当工程师的去现场当监理,这样每个月都能赚个万八千的。这些食客的父母们生长在每人每月二两芝麻酱、二两粉丝的时代;他们毕业的志愿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最大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交流的话题是狠斗私字一闪念。青春食客们所遭遇的时代就不同了,一上学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毕业就懂得全球一体化,一交流就登上了互联网,人生的理想是,豪宅+名车+高薪,他们的理想是到美国去,到加拿大去,到澳大利亚去……

  他们的脑子里既不完全是东方文化又不完全是西方文化。食客的父母们似乎也愿意和孩子一家捆绑在一起,在捆绑的挤压中享受挤压之中的触摸之乐。食客的心里明镜似的,如果没有父母提供的种种便利,儿女们早就另立门户疏于登门了。食客们生活的原则是快乐,害怕的是责任。

  我知道一对60岁的夫妇,他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不久前双双患了重病,男方患了脑血栓,女方患了类风湿,生活不能自理,当父母需要孩子照顾时,他们匆匆地把父母扔到了养老院便走了。多年来这对夫妇养着在家闲呆的女儿、女婿还有外孙,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心力……父母将一生的赌注都套牢在孩子这张股票上,结果股票大跌,谁之过?!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再富不能富孩子。"这是他教育的原则。他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一分钱让孩子挥霍。盖茨与他妻子近年来向社会慷慨捐赠,对子女则"吝惜"无比,比尔·盖茨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确实富家子弟由于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容易养成挥金如土,不负责任的恶习。最终导致败家毁国,古往今来不乏其例。

  在美国即使最富有的家庭,孩子长到18岁都要独立,他们赖在父母家里被看成耻辱。当然美国家长也从不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依靠社会。无论如何这值得中国的家长与中国孩子借鉴吧。



万物最终必成空

作者:申力雯


我从未见过林悦悦有什么喜悦的日子,我亲见看到她的一生是多么辛苦,多么贫穷。我相信人脸上的东西会告诉你许多生命的信息,无论俊丑,也无论年少年老,而林悦悦的脸上印满了一个大大的苦字。

  在她缠绵病榻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背离了她,所有的朋友都远离了她。我常常想:她是怎样活下来的?这是勇敢还是对红尘的贪恋,抑或是一种惯性?当活着变成一种折磨时, 
这实在是一道不可思议的难题。她平静地说,活着和死了是一样的。

  其实她作为女人什么都不缺;她读过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丈夫,有儿子,有女儿……当然有时候她忘记了自己。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年也是她生命最困苦的时候,她曾拥有过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她曾奉为宗教。当她想哭泣着靠一靠的时候,这些亲人轻易地被风吹跑了,在困苦面前亲情显得那样单薄,单薄得没有重量。如果她依然健康,依然能为亲人煮鸡汤、炖排骨、包饺子、搓澡、洗衣服,熨展每一件衣服……亲人就会聚拢在她的身边。而现在她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花费需要被人呵护的病人,如果人有商品的属性,这时的她就大大地贬值了,迅速地报废了。一年二年三年……十年,亲情变得不耐烦了,变质了,其实在情感的银行里她本应有许多储蓄,可悲的是别人抽掉了她的本金。人世间的许多事是说不清的,爱与不爱在没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被日常的日子淹没;灾难来临的时候抓住的只有自己的衣服,甚至自己的手都不听使唤了。

  尽管她付出了许多,尽管她心地善良囊簧鞘О艿囊簧诩彝ィ橐鍪鞘О艿模魑盖锥鞘О艿模魑缁崛耸乱瞪弦彩欠蚜Σ惶趾茫笱П弦导甘暌裁换焐细龈呒吨俺疲诘ノ幻挥蟹止爰浞孔樱蒙狭僦帐贝嬲凵现挥辛角гK芫笄康痔啵慌鼍退椋坪醪惶萌耍肴私煌欢贸歉魑饲诶陀杏噱牟蛔悖谙嘈耪迳屏嫉牧α浚谙嘈乓怀刹槐涞恼胬怼W蛱斓恼胬硪残硎敲魈斓幕蜒裕裉斓纳缁崾呛芄模且猿砂苈塾⑿鄣模绻闶且桓黾伺闶俏灰谕蚋晃倘嗣钦昭勰侥悖绻闶且桓錾屏嫉钠蜇ぃ谌嗣堑难劾锊还歉銎蜇ぁ?

  日常生活以经济为基础,她为了表示自己的尊严与要强,为了支付家里的开支她用掉了自己的工资与存款,而丈夫的工资只象征性地拿出一点点,她从不过问丈夫的经济,当她丈夫提出离婚法律要界定财产时,她竟然不知道丈夫有多少存款!当感情山穷水尽的时候,金钱也山穷水尽了,身体又垮掉了,这样这个要强的女人的一生彻底输掉了。她用她可怜的退休金应付着药费、保姆费实在难以为继。在病床上的她,已经没有眼泪了,她的样子有一种令人恐惧的绝望,但没有仇恨。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然而她的女儿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竟然又踹了一脚,女儿在既不给妈妈钱又不照顾妈妈的情况下,竟然要卧病不起的妈妈和爸爸离婚,要妈妈去临终关怀的地方。这怪谁呢?当然是她教育的失败,她太溺爱女儿了,要星星就给月亮,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风吹着,她从未教育女儿关心别人,爱别人,在女儿的记忆里妈妈就是家里的保姆。也许女儿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实用与功利。女儿的许多事情是父亲通过关系办成的,在她的眼里父亲是成功者,即使是流氓也没关系,她认为在社会上用流氓的办法比用君子的办法更能奏效。而母亲在她的眼里是个失败者,虽然妈妈是个老实善良的人,但在今天的社会说谁老实善良就等于说他是个废物。她认为母亲是一个令人厌烦的包袱。所以她远去了,从此没再回来,更没有给母亲寄过一分钱。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学问同样适用于家庭,这是善良的林悦悦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往往是亲情,也常常是女人的陷阱。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自己还剩下什么呢?!当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别人就不再答理你了。

  她突然死了,死得很惨,许多人都说她解脱了是件好事。但谁又知道她60多年曾经做过怎样的梦呢?

  她的丈夫把葬礼办得很隆重,布置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舞台,她丈夫站在舞台的中央,哭得很真诚,在哀乐的环绕中他被感动了,许多人也被感染了!当罗纳尔多在球场的舞台上表演经典射球时,他在葬礼的舞台上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定位,他的人品在这一瞬间突然变得高了起来,他为什么会哭呢?可能有悔恨,有深层的喜悦,有长期压抑的解脱,也会有一些感情,最重要的是他明白这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惟一一次可以在众人面前用眼泪表白自己的告别演出。应该说他是一个出色的演员。

  林悦悦生前是一个希望被人关注的女人。她的一生有两次是人们目光的聚焦点,一次是婚礼,还有一次是葬礼。生前她的床前已变成了荒凉的墓地,她凄苦地望着窗外的人流,但没有一个人会走向她,但她死后的一天,她的四周突然变成了热闹的市场,人们把深情的关怀、美丽的鲜花、足够的赞美都给了她。置身其中你会深深悟得"人生如戏"的意味。

  林悦悦很害怕离婚,她不喜欢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看重女人的清白,她把结婚看成女人的名分。所以她苦苦地坚持着,带着永不放弃的决心去坚持她的理想,当她发现坚持也是无望的时候,她带着她的女人的名分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当河水最终流尽的时候,我们站在苍凉的沙滩上,去追溯她曾流过的地方,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精心设计的人生,我们呕心沥血的挣扎,我们对家庭的希冀,我们对儿女渗入骨髓的挚爱,原来都是空的,原来人生的历程就是从零到零。

  一切都沉寂了。只有远方的杜鹃滴滴哀鸣:"万物最终必成空。"




和媒体亲密接触的男人

作者:申力雯


这类男人有别于娱乐界的男人,因为娱乐圈的男人由于职业与本性的驱使,他们对媒体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所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他们之中即使没有创造过什么角色,没唱过一首歌,没跳过一个舞,也喜欢在电视里举一举牌子,猜一猜对错,晃一晃头发,亮一亮衣服,展一展笑靥……他们渴望在与媒体的亲密接触中,混个熟脸,混个镜头,在幻想名人的快乐中,来证明自己,这其中有可以理解的理由,更有可以原谅的苦衷。


  我所指的男人他们不在娱乐界更不在媒介,是一些边缘男人。他们对媒体有一种病态的渴望。

  拧开收音机也许会听到他在电波里白话,打开电视机也许会看到他的影子在镜头里晃动,状态好像是一个喝醉了的弹簧,论年龄已是一大把了,不是狂热的青年,也过了没有梦的壮年,正被漫漫的老年淹没。如果你是女人,看见他的样子你会莫名其妙地想入非非,宁愿和贝克汉姆在一起只要一分钟然后去死,也不愿多看他一眼,即使还给你十万美金,也不屑。

  其实他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实验室的工作,需要一种扎实老实的品质,不需要丝毫的表演的欲望,何况科研经费的筹措亟待商品的转化,这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然而他是位媒体发烧友,他的热情与兴趣拼命往媒体上贴,他喜欢许多人都关注他,他的母校,他的邻居,他的同事,他的朋友,还有几个漂亮的女人……似乎他一生的梦想都在这个发光的有影有声的盒子里。

  依我的偏见以为,这种偏爱对于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有点不对劲,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至少他的心理有某种障碍,他在人生道路的某个环节上有个大疙瘩,没有理开,时常痉挛。

  首先,作为一个年迈的社会人,竟然搞不清媒体与个体的关系。媒体的天职就是要制作节目,没有节目就意味着下岗失业,没有抢手的节目就带不上广告,没有广告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什么也别干。媒体制作节目是他求你,你是主动的,但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又缺乏自尊,又想出风头的人来说,却总会用乞丐的双眼仰视着媒体,这样的注视极易导致屈光不正,会使双方的关系扭曲倒置,误以为一个是施者一个是乞者。其实媒体与来宾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媒体决不会用武力逼迫你做什么,全凭愿意,是你自己愿意顶着白花花的头发,扛不住盒子里出影又出声的诱惑,自愿钻到盒子里去的。以这样的心态传达出的信息自然是紧张、亢奋的,缺乏一种松弛自然的氛围。

  再者,媒体是一个大众传媒,对于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尤其是有科学价值的领域的传播都是浅尝辄止,重点在于普及与启发。科学院绝不会由于你出镜的频率高而授予你院士的头衔,倒是真正的隐士会得到媒体的青睐,但一个有尊严的隐士绝不会火烧火燎地往媒体的热锅上扑。那是小人物的心态,小人物的气度,又是成长中低微环境的使然。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上午的信息很快就被下午的信息淹没,人们制造的不过是信息的泡沫。遥控器轻轻一按,屏幕里的影子就消失了,变成了一个黑点,一切都沉寂下来,这对你的心瞬间有一种发空的疼痛,仿佛那是一个飘渺不实的气泡,于是你立马抓起了电话,询问每一个朋友:刚才在电视里看到我了吗?

  以我作为医生的视角来看,喜欢和媒体亲密接触的男人大多有三点隐情:  一、出身在底层  二、大多有性压抑的历史  三、媒体发烧友大多又是女性发烧友  由于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又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同时又获得了一点小成绩,急于用简便取巧的方式从人堆里浮出来。他们对年轻女性的渴望不仅仅是一种欲望,同时也是一种对时尚的追求,想通过与媒体的亲密接触而转折和女性去亲密接触,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我偏颇地认为,喜欢与媒体亲密接触的男人应与心理医生作一些适当的接触,这样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安定。




柳 小 妹

作者:申力雯


柳小妹有一个令人怜惜的名字,却没有让人怜惜的性情与美貌,更不幸的是她于公元1999年的清明节已逝去了。

  清明节是她的生日也是她的忌日,柳小妹在这个风尘的世上活了55个年头。1999年的清明节很怪,半个天空下雨,半个天空露出了太阳,院子里的玉兰花正开着。


  记得柳小妹死前与小保姆还生了一肚子气,气着气着半闭着眼睛就这样去了,原因是小保姆吃了三条油炸小黄花鱼和两张葱花鸡蛋饼,屋子里很暗并弥漫着一股葱花儿味。

  听老人说在清明节死去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去的地方很热闹,有人陪着玩陪着乐,决不寂寞。但清明节出生的人却有些不吉利,我不知道柳小妹算是有福还是无福。

  在我的记忆里柳小妹一生喜欢三件事:一是谈恋爱;二是看书;三是收拾房间。柳小妹的恋爱好像是一种事业。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她都爱得很辛劳,有时交叉着去爱。她19岁时爱上了一个流浪的哥萨克人。柳小妹为了接济流浪汉的生活把家里的皮大衣、首饰偷出来卖掉了,然后把钱送到火车站。只因那个男人有漂亮的鬈发和会唱浪漫的哥萨克情歌。每一次恋爱柳小妹都爱得真心实意,死去活来,没有一点功利色彩,直到爱得男人直想挣脱。尽管她的爱情缺乏忠诚但绝不缺乏真诚,缺乏持久但绝不缺少激情。她的爱情是热闹的但也是单纯的。这其中只有爱与欲望,不含别的杂质。

  柳小妹的一生读了不少书,但好像没有真正读过一本,她从未把人生当成一本书来读,也从未把书与人生联系起来,她写了不少笔记,文字也还漂亮,但却看不到思想的影子。她爱漂亮的房间正如爱漂亮的衣裳,所以她永远不停地打扮自己与不停地收拾房间,只是她愈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心胸就愈来愈狭小,由于她缺乏姣美的容貌和挺拔的身材,所以她打扮起来总是费力不讨好,其实以她的条件不如包装得朴素老实更能讨巧。

  我曾写过一副对联:早退晚退都得退,早死晚死都得死,横批:谁都甭美。其实人生寿命的长短是小事,关键是在于生命的过程有多少快乐,有多少运气,受了多少罪,倒了多少霉,其实人生的幸福很简单,就是这个简单的加减法。仔细盘算一下谜底就一目了然。柳小妹的一生在关键的几步还算是幸运的,柳小妹曾有过紫檀飘香的童年,父亲是位著名的建筑师,母亲是英文翻译,解放前父亲就买了抄手回廊的四合院,院子里种满花草,还有一个做得一手好菜的刘妈,侍候着他们一家。在她家的客厅赫然立着紫檀木和黄花梨的家具,泛着微光的千年紫檀不经意地散发着贵族的气息,令人不解的是在这紫檀飘香的生活样式里,并未使她的气质品格受到丝毫的熏染。她可以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把快乐的生活搞得乌云密布,她会为一个电话来得不是时候而破口大骂,她会邀请朋友参加她的生日聚会,然后用变质的食物去招待她的朋友(并非刻意)。她最不爱做的事:花钱。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她请别人吃饭点的是土豆丝炒白菜片,别人请她吃饭点的是油焖大虾和鱼翅鲍鱼……在柳小妹的身上我第一次怀疑人是否有前世,也开始怀疑人是否由神塑造的,不再简单地迷信家境与环境的影响。

  她一生最走运的事即是未受过大学教育,也未曾努力过。但乱世却成全了她,她轻而易举地上了外省的四流大学的研究生班,毕业后又轻而易举地从不长绿叶的荒凉的沙滩回到了北京,进了一家不错的文化单位,走向了她人生的巅峰。

  也许由于她的天赋不够,也许她的运气走到了头,或许她不会创造射门的机会,只是在后场瞎忙活着,乱跑着,就这样光着两只脚退休了。上帝也失望了。

  她退休后最大的目标就是写作,向作家冲刺,她似乎也写过几篇豆腐块的文章,未出过书,文坛上没有人知道她,更没有自己的读者,但她总爱说自己在创作。这有点犯傻。

  结婚是她人生的一个目标,她喜欢英国皇太子,但她的爱人却是一个精明的北京小市民。她是一个喜欢做梦的女人,她总是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把丈夫挂在嘴边,如果她丈夫骑着自行车来接她,她会说丈夫开的是卡迪拉克。她的丈夫无所谓成功与不成功,也无所谓爱她与不爱她,总之晚年的生活与她是疏淡的。她是一个坦率的女人,惟一不坦率的地方就是喜欢炫耀她丈夫多么成功多么爱她,一个50多岁的老女人,在爱与虚荣的饥渴中孤独地忙着,嘴上却编织着爱的童话。她的心里一定很苦。很荒凉。

  当她55岁的时候,上帝盘算着给她的东西太多了,透支了,有一天一颗可怕的种子在她身体里生长,并疯狂地扩展了,上帝不再宠爱她了,于是上帝收走了一切。她患了不治之症,本来她可以快一点走,少受些罪,是金钱的力量(单位有钱)又让她痛苦地挣扎了两年。

  我常常想,如果病是一样的,那么有钱的人多受些罪,没钱的人少受些罪,这是惟一的区别。结果是一样的。

  她走的时候很痛苦也很凄凉,没有亲人在她身边,她是在夜里走的。尽管她的一生最吝惜金钱,但她死后却留下了100万元存款。这时我想起在她最后的日子里,3条小黄花鱼和两张烙饼的镜头,牢牢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她走了,什么也没看清,什么也没明白,什么钱都舍不得花,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回复:

哭泣的山羊

作者:申力雯


春节前,我在北京德外大街一家饭馆门前,看见两只白山羊被绳子拴了起来,山羊身上的白毛黑糊糊的粘成一团一团的,两只山羊吃着身边的蜂窝煤和草绳。

  我急忙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找到了饭馆的店主,我说,山羊肯定是饿坏了,你应该给它一点吃的和水。店主白了我一眼,什么是应该,羊是我花钱买的这就是应该,你要是心疼你买回家,拉你们家炕头上,给它吃满汉全席都没人管,实话告诉你,明天大年三十羊就该 
宰了,还给它吃什么吃!

  "难道连一点吃的一点水也舍不得吗?它也是一条命呀!"我有些气愤。

  "羊吃的是草,喝的是河水,我有山吗有河吗?"店主理直气壮地辩白着。

  山羊低沉地叫着,那声音是沙哑和撕裂的,它们好像在哭泣,听了很让人心酸。我想,既然山羊连煤和草绳都吃,粮食肯定也吃。于是我跑到附近的一家饭馆买了一斤烙饼,我一块一块把烙饼撕开摊在地上,不承想羊三下两下就吃光了,我又赶忙买了一斤芝麻酱烙饼,它们也吃光了,嘴上泛着白沫,羊一定是渴了,我买了两瓶矿泉水喂它们喝了。喝完水的山羊不再叫了,变得很安静,互相依偎着卧下了。冬天的太阳融进了积雪,风是寒冷的,地也是寒冷的,它们互相依偎取暖。

  突然有一种景况令我惊呆了并震撼了我的心!当我推起自行车准备离开时,两只山羊猛地跳了起来,拼命地挣脱着绳子,冲着我叫,声音沙哑发抖好像在表达着什么,我望着山羊疲倦无助的眼睛,像是两个受难的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两只羊要跟着你走呢!"店主的声音显然比刚才和气多了。

  山羊这样有灵性真让我感动不已。

  我问店主:它们明天还会在吗?你杀它们的时候它们知道吗?它们会哭吗?

  "实话告诉你,它们什么都知道,宰它们的时候它们叫得别提多人了,它们还流泪呢!"

  我打了一个寒噤,脚像钉住了,一步也迈不开。

  第二天我又去了,山羊已不在了,店主不住嘴地吆喝着:"尝鲜了,尝鲜了,刚宰的。

  "

  从那以后对于杀生我心里无法容忍,从心理上生理上本能地拒绝食肉,现在我基本上是个素食主义者。



北燕和她的母亲

作者:申力雯


女人是靠两种东西支撑着:一是梦想,二是虚荣。北燕和她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女人。

  北燕成长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鱼肉是吃不上的,更不要说穿漂亮的衣服,而北燕家里鱼肉、水果、点心样样不缺,还有许多四季不同的衣服。

  北燕的母亲刘太太是个懂得享受的女人,当她迈进刘家时,刘先生的大老婆还没有过世 
,北燕的母亲执意不与大太太一起生活,于是刘先生为年轻的小太太在北京的南池子买了一处私宅。第二年刘太太又领养了北燕,于是刘太太便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男人,也有了钱,她作为一个女人觉得什么都不缺了。

  南池子是北京古老的城区,无论晨昏,胡同里永远有此起彼伏的小贩叫卖声,还有萦绕在耳际的凌云鸽哨声,伸出墙外的石榴花,映红了整个夏天,成就了这旷世的安详与幽静。

  北燕和她的母亲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沿墙根的一溜竹子在风中低吟着,夏天在香气袭人的葡萄架下,北燕和她的母亲一起纳凉聊天,院子里的夜来香、晚香玉、玉簪棒相继开放。刘太太望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便觉得这是将来实在的依靠,也是自己未来的脸面。刘太太是昆曲票友,有兴致的时候还会唱上一曲。刘太太最喜欢讲的故事是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她常常对北燕重复着背诵着小说的开头:"尹雪艳总也不老。十几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乐门舞厅替她捧场的五陵少年,有些头上开了顶,有些两鬓添了霜……但也有少数却升成了银行的董事长、机关里的大主管。不管人事怎样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在台北仍旧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一径那样浅浅地笑着,连眼角也不肯皱一下。"这不断重复的故事,给北燕童年的底气涂上了一种异样的色彩。

  刘太太是个精明的女人,领养北燕的第一步是慎重而明智的。刘太太说,如果孩子是从自己的肚子里出来的,无论丑俊横竖是自己的,没挑没拣,但领养的孩子即没血缘这层关系的渗透,那么挑孩子就像挑商品一样一定要好上加好,孩子一定要没毛病,这是第一,其二要漂亮、机灵,叫人喜欢。这就如同自家土地上种的庄稼播的种子,和从集市上买回来的,心情和要求自然不一样。

  刘太太从北燕一小就看出她是一个有风情的女孩,并认定北燕有男人缘有旺夫命。她认为男人是女人的职业,男人是女人的饭碗,男人是女人的门面,男人是女人的天堂或地狱。

  刘太太也曾在私塾里读过几年书,也在交际场中混过,她是从小镇上走出的女人,眉眼俏丽,眉毛拔得细细的,高高挑上去,一副精明世故的样子,这里面有一种风尘的冷艳。在她的衣橱里挂满了有粉饼香气的衣服,还浮着一种花香,这是在夏季的时候,她在旗袍的盘扣上挂过的花的残香。她一生的愿望就是物质与舒适。刘太太这一辈子的专业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事,她常常说,女人的本钱就是青春和美貌,女人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套牢一个或几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天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手足纤纤,三围像倒悬的葫芦,具有这样本钱的女人,真是一辈子到了云端,命好的兴许能撞上个总统夫人。

  解放后不多时刘太太的丈夫进了监狱,大概是由于男女关系之事被人家夫妇坑了。刘太太的丈夫解放前在一家外国银行里工作,还主些事,又办了地下钱庄,总之是狠发了一些财,三年困难时期死在监狱里了。刘太太哭了一阵子,于是穿丧服三个月,吃素三个月,不与人热闹三个月,静养三个月,以后便一切如常了,只是愈发看破人生无常,她紧紧牵着北燕的手,一径向前走着,有一种凛然,也有一种凄凉。

  渐渐地北燕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是学校里的篮球运动员。北燕所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在这里读书的大多有两类子弟,一类是高干子弟,一类是高知子弟,前者意味着权力与尊贵,后者意味着知识与格调,而北燕在这所学校里有点不伦不类。但北燕自有一种快乐的天性,好动的性格,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阳光青春的气息,她丝毫没有精神的压力和戒备感、距离感、自卑感,这得益于天性和对美丽的自信。青春的北燕一晃就高中毕业了,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考上大学。

  在那个年代家里有问题的学生,想上大学简直是痴人做梦。但在这人生关键的一步,北燕和她的母亲这一对孤儿寡妇却有着男人般的勇敢与冒险--在申请考大学的个人履历表上父亲一栏只轻描淡写地写上:职员已故,把入狱的情况坚决地沉入海底。要知道在那强调"向党交心"的年代,向组织隐瞒家庭情况是天大的罪过,所以不能不说这一招险棋极具杀伤力。也许是老天爷有意要成全北燕,她果然被大学录取了,虽然不是名校,但毕竟迈进了大学的门槛。这得益于北燕母亲精明的算计:如果写上了北燕父亲的真实情况百分之百地上不了大学,如果隐瞒这件事兴许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上大学;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北燕和她的母亲寄希望于老虎打盹,老虎果然打盹了。开学以后学校找北燕谈话,北燕痛哭流涕地写了检查,校方给北燕换了一个冷僻的专业,此事就算了了。北燕和她的母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北燕妈妈把这一天看成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她特地兑换了一根金条为北燕置办了上大学的东西:箱包、衣服、皮鞋、香水……又把家里重新布置一番,从南房拿出了一个细高的青天细瓷胆瓶,瓶子里冒出一大蓬红色的无须菊,紫檀硬木桌椅比往日亮堂了许多。北燕妈妈说:女孩子生得漂亮又读了大学,就像升值的股票一样,读了大学提高了身价,将来找个好男人便可以改变出身,这样就进了另一个社交圈,当然应该是上等人的圈子。这是妈妈一生的指望。入学那天北燕穿着一袭白色束腰大摆裙,脚下是一双乳白色坡跟皮鞋,外面罩上一件如纱如梦的网罩,颇有些公主的味道,果然上大学不久的北燕成了大学的校花。同学都称她为白丁香。北燕的白丁香时代是她人生的花季,是梦想与青春蘸着春天的落英谱成。

  果然北燕没有辜负刘太太的希望,在北燕的周围有众多的追求者,而北燕看上的是电力局局长的公子。公子与北燕同届不同系,从爱上局长公子的第一天起,北燕就变得愈发娇媚,模样更是袅娜纤巧,惹人爱怜。只是有一件苦衷:当局长的公子问起北燕的父亲,北燕总是泪流不止,谎称父亲是右派;在她看来右派要比父亲犯的错误要体面得多。自然局长及其夫人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局长决不愿意与一个右派家庭联姻,他们热衷的是一位军长的千金,但由于儿子的坚持家里终于气馁了。那时,北燕已将自己的处女的纯真给了局长的公子,公子享受了北燕的千娇百媚和如火如荼的爱情,便愈发离不开她。北燕坚信沾过她身的男人一旦品味过便永不放弃,年轻的北燕懂得青春、美丽、性是女人的武器,而她运用得游刃有余,温柔有加,不过局长大人及局长太太决不允许他们婚后搬进局长的二层小楼。北燕心里想:我家的小四合院也不比那二层小楼差,只是北燕很想成为局长家正式的一员,渴望在局长家的染缸里过一过水。一想到男友出身是革命干部,公公是局长,中共党员,北燕的心里就涌出一阵高贵的慰藉。

  大学毕业了,北燕终于和局长的儿子结了婚,他们夫妇双双分配到了工厂。不久"文革"开始了,局长变成了叛徒,后来被红卫兵打死了。局长家已搬出二层小楼了,被赶到了一间小平房里。这时北燕的妈妈又一次感到了命运的无常,人生是不能计划的,更不能设想,人的命运经常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也许无数个意外就构成了人的命运。

  在那个无所作为的时代,女人惟一能够做的事就是生孩子,那是生育成本最低的年代--不上班,工资照发,自己带孩子省下保姆钱。经过两年的热伏,北燕始终未怀上孕,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局长的公子没精子。北燕傻了,局长的公子更傻了,刘太太也傻了,刘太太想:北燕是抱养的孩子,难道北燕的孩子也要抱养吗?这是一种怎样的轮回呀!母亲,女儿,女儿的女儿,竟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呀!思前想后的北燕没有离婚,在那个年代,离婚不仅难以启齿,也是一种罪过。事后北燕常常想,这难道是我嫁给一个高干子弟应得的报应吗?刘太太宽慰道:女人如同树上开花,一同开放,随风飘落,有的掉在席上,有的掉在粪屎中,掉在席上的是席上的命,掉在粪屎中是粪屎的命,人生的贵贱,真是不可算计。

  不久北燕终于也领养了一个女儿,由刘太太带大,但是刘太太不再对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孙女有任何幻想。孩子给北燕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做母亲的享受。但一静下心来想到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心里就猛地被刺一下,尤其害怕的是孩子有一天会知道这个秘密,北燕便有一种窒息要死的感觉,并且被这种感觉折磨着。

  抱养孩子的女人要对人心的险恶有充分的估计:人可以善也可以恶,再善良的人也有恶的时候,再恶的人也有善的因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不愿让别人看到的伤疤。但抱养孩子的女人,这个隐私是公开化的,在别人的目光和指指戳戳中放大,别人的肚子和观众的视线一起成长,你是在扁扁的肚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孩子,这对周围的观众是一个不小的视觉冲击力。他们会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受骗的感觉,这本与他们无关的女人,无关的孩子,瞬间变得非常重要,重要得使他们兴奋,惊讶,不平,猜疑,于是你的秘密变成大家餐桌前的一道菜。

  一般的情况下自己的隐私,别人是很难猜中的,但惟独抱养孩子的女人,大家心知肚明,于是你的弱点被放大十倍展现在靶子上,如果你善于做人,和和气气,老老实实,夹着尾巴,结果会太平乐观些;如果你把得罪人当饭吃,好张扬,好虚荣,好挖苦人,好挑拨离间,或看穷人突然变富,富得令人觉得钱不是好来的,那你这个秘密会通过各种渠道悄悄灌到孩子的耳朵里,你永远吃不准这暗箭是何路神仙射的,你防人防不胜防,别人害你不费吹灰之力,这是极不对等的力量。况且中国有句老话,纸里包不住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况且把别人养的孩子说成是自己生的,确实有些艰难。

  北燕和所有的养父母一样,精心编织着各种谎言向孩子讲述,如怀孕的感觉,生产的痛苦,奶水的多少,出生的时辰……养父母要有良好的记忆,每次的重复都要严丝合缝,一旦电视里出现养子长大后要寻找亲生父母时,养父母的心就要汪出血来。最让养父母绝望的是科学的发展,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普遍懂得了测试DNA来甄别父母亲生与否,甚至有的地方已经使用了基因身份证,今后看病要展示基因谱……这些信息对抱养孩子的父母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养父母最大的心愿是:把谎言进行到底,消灭一切真迹,要把一件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硬说成是自己的,然而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孩子,一层肚皮一层山隔着肚皮不相干。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分两个阶段,一是出生,一是养育,两个阶段可以截然分开,刘先生刘太太生,张先生张太太养,一点都不冲突,是哪个段就承认哪个段,不要混为一谈,混杂就侵权了,更何况养育之恩重于泰山,这样心放下来就解放了自己。

  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多少年以后北燕领养的孩子大学毕业了,有一天孩子突然问起自己的身世,并说,我要知道我的出身,我的父母,我的民族,我的籍贯,我是谁,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我基本的人权。北燕夫妇一口咬定"你是我们亲生的",孩子说,那为什么我长得一点都不像你们,同学都这样说,你们不要骗人。

  北燕当即晕倒在地上了。

  以后的日子,北燕与养女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冷漠,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时的矛盾很容易化解,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星星之火就可燎原,而且距离会愈离愈远,远得够不着。所以说收养孩子是一项风险最大的投资,不仅仅是精力与财力的付出,也不仅仅是颗粒不收的苦果,而是反目成仇,人是活物,是人世间变化最大的东西,许多事情难以预料。没有血缘关系渗透的母子父子,是脆弱的关系,平常无风都起浪,更何况这种关系,家庭之间讲的是情不是理,孩子一旦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变化便平地而起,也是天经地义。

  后来北燕领养的孩子去了澳洲,一开始还打过电话,以后便没了消息,北燕也不知道地址,从此孩子便无影无踪了。

  最后一次看见北燕是在她的家里,我几乎难以辨认她了,看上去她与早市上拎着菜篮子买菜的老太太毫无区别,她一败涂地地衰老了,变得猥琐黯淡,她家的小院早已拆了,刘太太由于患糖尿病早已失明了,在床上呻吟着,局长的公子由于企业不景气已办了内部退休,去年患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一切要北燕照顾。

  北燕谈起往事,充满了无奈与悔恨,她说,不承想结婚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原指望嫁个好男人能一辈子过上好日子,没想到扑空了,第一,住房是我母亲的。第二,他没有精子不能生孩子,孩子是抱养的,千辛万苦养大了,人家飞跑了,不管我们了,多挖心呀!第三,金钱上指望的还是父母留下的积蓄、财产。第四,本指望通过婚姻改变身份,不承想社会变了,不讲究出身,讲能力了。他窝囊一辈子,到头来只混了个小科长。

  我一辈子把心放在家里,放在男人、孩子身上,到头来一个都指不上,自己的专业也荒废了,一点脸面都没混上。我这辈子是荒了,两手攥着空拳头。想当年,我是大学里的一朵花呀,不承想这白丁香飘落在荒地上了……



法兰西不相信礼物

作者:申力雯


两个不同国籍的同龄女人,一个在巴黎,一个在北京,她们曾是儿时的朋友,读书时的同窗,成年后的朋友。

  巴黎女人操一口流利的京腔京调,她熟悉北京的方言、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小吃,她喜欢北京的卤煮,即使在美丽的塞纳河畔,她常想起的也还是这一口。


  巴黎女人在巴黎教授的是中文。

  京城的女人在北京行医、写作,戏称京城闲妇。

  京城女人生活得慵懒、随性,弥漫着没有理想的日子,并认为没有理想就是理想的境界。

  巴黎女人,忙碌着,奔跑着,快乐或不快乐着。

  京城女人,闲适着,观望着,自由或不自由着。

  这就是两个曾在一起读书,一起爬树的女孩几十年后不同的生活现状。

  我常常想,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京城女人:法兰西是个浪漫的国家,法兰西的浪漫与中国的浪漫有什么不同?

  法国女郎:法兰西的浪漫,表现在爱情和友谊方面,最为法兰西化,即一切爱情包括婚外情和友谊都以感情为基础,无论对方有钱还是没钱,有名还是无名,有地位还是没地位,都是感情至上。而我在中国所了解的,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爱情大多与功利、金钱、生存有关,这在法国人看来,这些与浪漫毫无关联。他们所追求的浪漫是伪浪漫。

  京城女人:你在中国教学,也在法国教学,你比较一下,中国的大学生与法国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

  法国女郎:打一个比喻吧,如果你问中国的大学生喜欢什么音乐?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贝多芬、肖邦、巴赫……他们绝不会说喜欢流行歌星,尽管他们的内心其实很喜欢。在法国的大学生他们喜欢谁就说谁,没有心理压力,很多时候他们会说喜欢流行歌曲。

  京城女人:原因是什么呢?

  法国女郎:因为中国的大学生,有精英情结,尽管现在北京的大学生录取比例已达到10∶7,这实际上早已不是精英而是大众了。而在法国,从小学到大学经济上都是国家免费提供,他们读书一步一步走过来,很自然也没有压力,一切都平淡自然,像普通人一样,事实上就是普通人,法国青年没有精英情结,也没有暴发户心理。

  京城女人:你曾在中国受过完整的教育,根据你的体会,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法国女郎:从幼儿园到大学所受的教育一直教育我们为别人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斗私批修,至今我还保留着"斗私批修"的胸徽。几十年后中国改革开放了,窗子打开了,外面新鲜的风飘了进来,人们突然发现了最重要的自己,从口袋里蹦了出来,为集体为别人的现象突然就消失了,我经常可以听到看到当遇到危难时,旁边的人袖手旁观,冷漠麻木,这在法国是不多见的。与原来的教育完全相反,难道几十年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就那样不堪一击吗?这很值得思索。

  我上次来京,看见张艺谋正在大面积地选美、选秀。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女性维权的机构,总感到有点不对劲,在中国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演员,都是妞气十足,在法国无论是艺人还是电视台工作人员,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只要适合角色定位,就能被大众接受。

  而现在的中国对选美对搞钱好像疯了一样。

  京城女人:社会转型期许多东西是不定的,不过关于张艺谋选美,这是中国女人普遍的梦想,因为她们亲眼看到了一旦被张艺谋选中,即能从麻雀变成孔雀,从默默无闻变成誉满全球,中国女人普遍有灰姑娘的情结,家长也大多有这种期望。

  法国女郎:这次我到过北京的许多住宅区,无论是普通民居,还是高等学府或是科学院的宿舍,室内的装潢大多不错,有的甚至可以说豪华,但楼道普遍是乱堆东西,脏、乱、差是共同的特点,就像是法国的土监狱,这可能反映了居民的道德水准,公私分明。刚才我一走进楼道就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嗓音。

  京城女人:在法国几点以后不能喧哗?

  法国女郎:晚8点以后不能喧哗,如果有派对,必须贴告示,征得邻居的同意,而且事后还要向邻居致歉。对了,刚才你的爱人为我们备好了午餐,你为什么不说谢谢?

  京城女人:我为什么一定要说谢谢呢?我们是夫妻,尤其是老夫老妻,我认为我们彼此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法国女郎:不,不,他所做的一切值得谢谢,无论什么关系,都应该表示感激。

  京城女人:我的画,你拿到法国巴黎的画廊,是否应该给画廊的主人带些礼物像茶叶丝绸之类的东西?

  法国女郎:不,不,绝不能,那就要崴泥了。法国的画廊要你的画,是因为画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乎画者的知名度,重要的是个性,如果你送他礼物,法国人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动机不纯,会对你印象不佳。

  京城女人:这么说法兰西不相信礼物。

  法国女郎:对,尤其是你要办某件事的时候,愈纯粹愈好。

  附 记  晚上,她们吃的甜点,还有东帝汶咖啡。京城女人调侃地说,要不要点上蜡烛,制造点浪漫?法国女郎说,简单一点,不要那么多毛病。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干燥。



名人--烤在火上的鱼

作者:申力雯


名人的风光是件穿在外面的衣裳,给别人看的;名人的感觉是烤在火上的鱼,谁难受谁知道。

  既然入了名人的圈子,就得活得像个名人的样,但并不是有了名就一定也有了钱。尤其是那些搞先锋前卫艺术的贵族,由于曲高和寡无人买账,钱对于他们是个难题。


  先期的投入第一就是找钱,伸手向人要钱的活儿,是天下最难的活儿,要嘴软、手软、腿软、腰软,时间长了不仅缺钙,自然而然的便有了要饭花子的心态,从贵族到乞丐你说难受不难受?天底下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兜里的钱扔到别人的腰包里,豆腐西施说过:"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话虽忿忿,但理在其中。

  商人是按经济原则办事的,他怕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他期望的是更大的回报。这对于没有多少票房的前卫艺术,是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既然入了名人的圈子,就要处处提出名人的菜谱:  车:本田是底限;  住:城里有豪宅,村里有别墅;  穿:穿范思哲,挂金利来,拎香奈尔,钱包里一定要有两个卡,一个是美容卡,一个是健身中心会员卡;  厨房是不能进的,三里屯、星巴克、必胜克、罗杰斯……这些地方要经常光顾。

  一定要熟悉红酒的品牌,咖啡的种类。为了表现环保意识,要有意无意为人用点再生纸。

  喜欢吃生的食物,三文鱼、生蛇、醉虾。

  要经常把崇文门的马克西姆挂在嘴上。

  时不时假装去趟王府饭店。

  …………

  以上这些名人的派头无论真假,需要用金钱来包装,可你不是歌星、影星,人家大嘴一张,膀子一摇就日进斗金。你不过是用钱让媒体暴炒出的熟脸名人。放羊的怎么能与拉骆驼的比!

  名人并不是在舞台上扭几下就算注册了,要不断地在公众中强刺激,没有作品就制造绯闻,制造事端,今天打官司,明天上法庭,后来蹲监狱,总之要想法子吸引观众的眼球。试想,当人家在树荫底下乘凉喝茶的时候,你却顶着太阳瞎折腾自己,多累呀!

  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名人吃喝穿摆的档次,自己的心跟油煎一样,经济上只好东挪西借,时时捉襟见肘。不包装吧,怕别人看不起,包装吧,资金又匮乏,打脸充胖子吧,脸都肿了无处下手,不充胖子吧,又欲罢不能,搞得自己左右为难,上下求索,真真是烤在火上的鱼。

  当一个普通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满大街走,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普通人是不用花钱买票看戏的观众,爱看谁看谁,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不爱看了闭上眼睛扇扇子,图个清静。普通人可以由着性子活着,看你图个乐,不看你图个静,多自在。

  名人可就不一样了,名人生活在舞台的中心,他们每天都要换各种行头,给观众表演,舞台上的演员还有卸装休息的时候,可生活中的演员却永远不停地演下去,让观众看,等观众乐,盼观众哭,想方设法讨观众的喜欢。

  观众真真的是上帝,有一天上帝看腻歪了,不喜欢了,他们急得像烤在火上的鱼,直冒烟。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名人有名人的难处。人生实行的是配额制,好与坏搭配着来,其实加减乘除都差不多。
 

回复:

遗嘱是死亡的背景音乐

作者:申力雯


我们常常忽略生死是怎样来临的,死亡不是生命自然的终结,而是对生命成功的偷窃。

  所以我们必须适应一种没有确定的生活,我们必须尽早尽可能地过好每一天。死亡是一个高级窃贼,它偷窃生命的手段隐蔽而迅猛,每当想到这,我们就会感到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短暂。


  很多时候,我们对此缺乏应有的警觉和悟性,我们习惯于根据已经做好的时间表来生活,我们喜欢闹钟、日历、日程表,想知道已知的和未知的会在哪一天发生,于是我们在日历上做各种标记。难道生命就如此乖乖地任你摆布吗?对于生命,很多时候我们是束手无策。

  我知道一位叫西西的小姐,她23岁大学毕业时对我说,先工作几年,然后再读硕士、博士,35岁时买一所大房子和一辆本田汽车,然后与丈夫、孩子一起周游世界,她认为生活本该是这样的,但就在她30岁那年,她患了晚期肺癌,她死了。她的生命里没有35岁,35岁是她活着时的一个梦。

  就在她35岁生日那天,我在她青春的墓地上,献上了35朵百合花。她最喜欢百合,美丽的百合在风中孤独地开放,我对她说,西西,你是幸福的,因为你的生命里没有疲劳的中年和衰老的老年,你是带着青春的美貌、青春的梦想、青春的露珠走进了天堂,你永远是年轻的。可是我到哪儿还能见到她呢?

  我知道一对夫妻,我亲眼看见他们的家庭怎样千辛万苦地建设起来,又迅速倒塌死亡的过程,就好像是在海滩上盖起的房子,刹那间被冲上的海水淹没了。

  这对夫妻应该说是普通的有缺点的好人,我之所以说他们是好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恶意地害过谁,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我更愿意这样认为。

  这对夫妻是丁克家庭,过着宁静的生活。

  然而就在妻子52岁那年跳楼自杀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的只是猜测,她没有留下遗嘱,自杀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有准备的死,她本应对自己的后事有所参与和安排,包括房屋、财产、葬礼的形式……甚至可以在最后的时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把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给阳台上的一串红浇上水,最后一次看太阳落山时将天空染成琥珀色……也许这样她的心情会渐渐变好与死亡的约会也可以雍容与悠闲。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她太着急上路了,人生的一切都可以着急,惟独死亡不必,因为人活着的时间很短,但死亡是迟早的定局。

  这个女人曾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历尽辛劳,千方百计地在各种关系里周旋,并周旋得游刃有余,她的心也曾被揉皱,被委屈,因为她毕竟没有背景,没有资历,也没有权力,仅有一些对自己容颜的自信。

  我总觉得她最后对死亡的选择是一种偶然,因为她用死的办法把人生的沉重,复杂,痛苦用速解的方式扔掉了,这似乎并不太符合她的心理逻辑,因为她活着的时候,那样费神、费心,为活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必那样苦心经营,又何苦结交那样多的人,看开一点照样可以活得不错。这说明,她对生有一份执著心。一个对死看得开的人对生更应该通达。这时,我真的相信人生也许真像灯蛾扑火一样,像谜一般。

  她没有留下遗嘱,就这样匆匆地上路了。她除了有丈夫以外,还有时时关爱照顾她的兄弟姐妹,但她没有留下一个字,没有留下一件遗物。

  她死后的事令我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几个月以后她的丈夫便与一个四川打工女结了婚,过上了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他们出双入对,手拉手,肩并肩,腰靠腰出出进进。那男人的脸上泛着一层红光,甜蜜地爱着他新婚的女人,真是俗话说得好:一房臭,二房香,三房赛个活娘娘。真是昨日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终于有一天,死神忍耐不住了,死神向这个男人发出了特快专递加急签证,死神对他的生命全面围剿了,要他越过无数排在他前面的人群,火速报到,没有任何延期的可能,死亡像一把寒夜闪着寒光的利剑向他劈去,他来不及躲闪就倒下了。

  这个男人没有来得及留下遗嘱,他本该有他的愿望,他也有他家族的许多亲人。

  这个在"文革"苦难中挺过来的家就这样瓦解了。这个家里没有任何东西属于这对夫妻了,也没属于他们的家人,因为只有这个结婚半年的四川女人是财产惟一合法继承人。他们苦熬苦奔了几十年原来是为了给别人置家产。人们都说这个四川女人好福气,半年的时间就混上了百万的家产。

  这个男人从未想到过死,他以为他可以永远幸福地活下去,这对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过于乐观了。他没有任何心理和时间的准备,所以他无法参与自己的归天之旅。

  死亡是人生这场戏的最后一幕,应在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从容地把幕拉上,拉好。

  这个背景音乐就是遗嘱,没有遗嘱生命就不完整,遗嘱是生命最后奏起的晚钟,没有遗嘱活下去的人就会有战争与混乱,死后的灵魂也得不到安宁。人们必须赶在死神到来之前行动,否则太晚了。

  遗嘱是人的最后一次大胆地表达意愿的宣言,遗嘱是人的个性、理想、愿望、爱与怨最后的表白,即使最弱小的人也会变得强大。死亡是与人关系的结束,死亡是与生活彻底疏离,也是绝望的沉沦,遗嘱不必在意活着的人的脸色,不必再哄着别人乐。一个要死去的人是无所畏惧的,遗嘱是一种安排,可以表达爱也可以表达恨,它是人生最后的安魂曲。

  要记住,遗嘱必须在死后才能揭秘,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最让活着的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至于那个四川女人,依然住在这对夫妇给她购买的大房子里,房子明亮、宽敞,一地的灿烂阳光,只是又多了一个男人,他们生活得依然甜蜜,阳台上的花开得依然艳丽,这时我又想起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每当走到窗下会传来新人的笑声,有谁还记得旧人的哭声。



富人与穷人

作者:申力雯


何谓穷人?何谓富人?这没有硬性的标准,全靠自己的感觉。

  一个月退休金只有700元的妇人,还要养活一个70岁的老母,日子过得很快活,她认为自己就是富人。在冬天洒满阳光的广场上,她舒展地晒着太阳。她告诉我,她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舒服得就像一个富人。我惊异地问她怎样生活,吃、住、穿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她说,每个星期她都去教堂,她是唱诗班的,唱起歌来就像口吐莲花散发着清香;她喜欢那里的教 
友,他们不以势交友,因为势倾则散,不以利交友,因为利穷则散,世人交友就像做生意,生意做完了,友谊也随之结束。教友们有着超越利害的真挚的友情。说到吃,她说吃得很丰富,有时是黄豆焖茄子,有时是豆腐丝拌芹菜,有时是海带丝拌黄瓜丝,有时是清蒸草鱼,有时是鸭架子冬瓜汤、烙合子、贴饼子……每天吃的都不重样儿,调配着吃,从不下馆子,自己做又好吃又干净又省钱。自己把自己侍候好比什么都重要。

  她说:"我住的是一套二居室的旧楼房,双气齐全在家能洗澡,阳台上能晾衣服,还种上了美人蕉,房子南北通风,不用空调,冬天太阳把屋晒得暖暖的,太阳是上帝的恩赐,又慈悲又大方,心里也被太阳照得暖暖的,别人都说别墅好,我看我的二居室比别墅还好。

  "说到穿,四季的衣服首要的是干净清爽,冬天要暖和,夏天要凉快,冬天我离不开棉花,夏天离不开棉布。我常常对家里人说,什么是好日子?回头看看监狱里没住着咱们家的人,医院里没躺着咱家的人,出门能坐上公交车,下雨屋子不漏水,腿脚利索,上哪儿抬腿就走,不用人架着,不用人抬着,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举手能够着铁丝晾衣服,低头能扫地,吃什么什么香,沾枕头就睡着,一觉睡到大天亮,还一夜的好梦不是山就是水还有花,醒着心里高兴,睡着梦里还高兴,到厕所拉撒都痛快,进去一身紧出来一身轻,从来没在里面较过劲。打开电视什么影都看得见,推开窗子看得见鸟飞,再一看中东的战争真觉得咱们的日子过得太平幸福……"

  一个月薪6000元的白领,却经常感到经济窘迫,买房买车要贷款,等到付清房款的时候,屋子早已住旧了,日子也过旧了,人也老了,自己的大半生都被房子住了;交际应酬是开发人力资源,要有先期投入,也是一项风险投资,很多时候是负数。白领要买的房子品质很高:阳光要毫无阻挡地穿透宽大的落地玻璃窗,流泻进400平方米的复式住宅中,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最好还有碧波荡漾的大海……车,绝不能开夏利,那是穷人的车,一上路就挨富人的挤对,奔驰趾高气扬,宝马更是嚣张,夏利就像个黄花鱼,溜边走,就是警察一见夏利也是死不待见,车的品牌是身价的标志,与其开夏利,不如空手套白狼,还闹一个环保主义者。

  她渴望买世界顶尖级的品牌,它们是:PRADA,CD、CHANEL、YSL、DUNHII、LPRADA手袋是3000元人民币、DUNHIIL西装是12000元人民币……她甚至将自己想成了这些阿拉伯数字的一部分。

  她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金钱永远不够,她内心深层充满了对金钱的焦虑,对富人的渴望,对穷人的恐惧。

  这就是穷与富自我感觉的心理。在这样一个物质燃烧的时代,欲望之火可以把生命燃尽。其实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人的终极目标是殊途同归,归于泥土,归于青烟,人生不过是从零到零的过程,人不过是暂借于世的旅人。人穷极一生拼命打造经营的财富,有时是对自身的戕害。其实人一辈子就是造两个房子,一个是活着时住的房子,一个是死后骨灰住的房子;如果人真以一种旅人达观的心态对待人生,生命就变得简单了,简单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所有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豪宅、名车、时髦的服饰、人群的热闹……尽管这些会给人带来某些一时的快乐,虚荣与满足,但是在寻找攀比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荆棘,时时会让人感到疲惫、紧张与压力,况且这种寻找是无止境的。

  只有寻找到简单质朴内心满足的生活,心里才会感到幸福。

  幸福才是人生最终追求的目标,境由心造。幸福并不是富人的专利,很多时候幸福与富人无缘。



开卡迪拉克的男人

作者:申力雯


我的一位朋友A带着一个男人,来见一位女朋友B,这个男人曾多次托付A要在北京认识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因为这对他的生意很重要。于是A找到了我,正好我认识的B是位待嫁的姑娘。

  于是那男人雄赳赳地开着卡迪拉克来了,我一见卡迪拉克便觉得它是一个重量级的道具,瞬间便懂得了他的心思。卡迪拉克里摆着一顺耀眼的水晶高脚杯,灯光一照显得十分气派 
,音响的质感也不错,罗大佑的歌弥漫着浓浓的乡愁与爱恋……

  他将卡迪拉克驶向使馆区的一个小餐馆,此时正是进餐时间,侍者送来了四杯白开水,我们慢慢地聊了起来,聊得很辛苦,就像第一次把脚伸进混浊的河里小心翼翼地摸索着。

  开卡迪拉克的男人轻盈地向侍者摆了摆手,要了四份快餐:同样是一团米饭+两块咸带鱼+三根油菜+二片豆腐+十根黄豆芽,还有一小碗鸡骨头汤,没要饮料,没要香槟,餐后卡迪拉克又要了四杯白开水。

  事后朋友A问我有戏吗?我摇了摇头。

  我说:一个懂得开着卡迪拉克来相女人的男人,是懂得场面的人,无论这车是自己的,还是租的,借的,走私的,或是偷的,总之是懂得争足面子的人。但这个卡迪拉克与咸带鱼并不配套,就好像是杨贵妃穿着旗袍,脚下穿着一双露脚趾的破球鞋。尤其是这餐鸡骨头,不是偶然邂逅也不是投其所好,而是卡迪拉克颇费心思的选择。你为他帮忙,费时、费力、费口舌,他总该有点谢意,中国有句老话:买卖不成,交情在。而在他的故意不懂里潜伏着危机。



送礼与吃请

作者:申力雯


我一生最怕两件事:一是送礼,二是吃请,尽管我没有什么利用价值,送礼与吃请的事可谓寥若晨星,但一想起来我就浑身哆嗦。

  众人皆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的人一切往钱看,许多人是无利不起早。无论自己是款爷或是款奶,为别人破费那就等于是放血失身,自己有天大的事也一定要跑到单位去打公家付费的电话,用自己的电话说话就如同字字吐金,声声啼血,句句落泪,这是何等的心 
疼。由于我自知深谙人性的弱点,便决不占别人的半点便宜,因为占了别人的好处就等于碰了炸药或欠了人家的债单,更可怕的是潜伏着许多后患,令无权无势无钱的我难以招架。

  别人请吃送礼都是一种风险投资,尽管满嘴冒着热气,满桌热闹得友谊地久天长,但私下都揪着心,生怕花出的钱打了水漂。

  你吃了请,收了礼,绝不要以为吃的是人家的,拿的是人家的,白吃谁不吃,白拿谁不拿,白吃就白吃,白拿就白拿,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你吃的是自己的,你拿的也是自己的,你不仅失去了金钱,也失去了时间,从此更失去了自由。从此你就背上了债务。

  试想,你吃了人家的饭,收了人家的礼,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办吗?你会说我没答应呀!

  你吃了人家拿了人家就等于是一种默许。俗话说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当然,你也可以不办,不过从此你便多了一个仇家。如果确实无能也无力办,还有一招就是回请回礼。可一旦回起礼来,可不是一句礼尚往来能承受之重的,首先不能打折,打折便跌价,更不能注水,注水便是欺骗,起码要原礼×2(含2)才能把事摆平。

  即使如此,人家还是不买账,事情没办成,瞎耽误半天工夫,还要赏你脸,又是一肚子气。

  所以吃请收礼的路是充满艰难险阻的。



男女四十斜?/span>

作者:申力雯


女人40岁无论如何都想找到一个男人。无论这个男人俊丑,工资多少,学历高低,只要能给她一个踏踏实实的日子就行。她要一个诚心诚意照顾她余生的男人。

  40岁的女人心里的基调是依靠。

  40岁的男人,如果他没有权势,没有金钱,又没有结婚,实在是他的忧患之私。


  他在烦恼,他拿什么为女人提供舒适与虚荣呢?他应该有多少钱与女人共度余生呢?

  40岁的男人是苦恼的男人,他的心的基调是烦躁
 

回复:

恋爱中的四十八岁女人

作者:申力雯


48岁对于一个女人是一个尴尬的年龄。这是一个落叶飘零的季节,当然爱情可以属于任何一个季节,爱情是少年的梦,是青年的花,是中年的伴侣,是老年的拐杖。

  当爱情从少年走到了老年,内核已起了变化,如果说青少年的爱情是浪漫与性,那么老年的爱情已熬成了一锅稀烂的红小豆粥,在风雪交加的北风呼叫的夜晚,围炉低吟,炉子里时而迸发出星星点点的火亮,这时的爱情已变成了一种相互取暖、相互依赖的亲情。爱情是 
一种交融,亲情是一种血缘,当爱情变成了亲情,不能不感叹岁月的力量。

  恋爱中的48岁的女人是警觉的女人,48岁虽然已过了做梦的年龄,但她要用残剩的生命力去寻找一些切实,一点温存,一点保障。她要为打理自己的晚年作一次谨慎的精密的安排。这时她需要的不是热情,而是机智与伶俐。婚姻是需要虔诚的,她不缺乏虔诚,婚姻需要能忍耐平庸,她能忍耐,结婚不需要太多的理想,她早已丢在昨天。即使这样,她们选择的余地已是小而又小,未婚的令人生疑,怕是有什么怪癖和毛病,离婚的拖着油瓶是小事,怕是潜伏着什么危机,找一个已婚的男人当情人又觉得太没有着落,不甘的痛苦使她觉得自己吃了亏。

  48岁的女人生理上也起了变化,女人的一生最大限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左右,这是不幸的事实。48岁对于女性是一个红色的警戒线,这时女人已到了标准的绝经的年龄。雌激素已显著地减少,雌激素是滋养女性的甘泉,如今甘泉已不再慷慨地汩汩地滋养,而是吝惜地时断时续地一点一滴地渗入干燥的土地,可怕的荒漠化时时威胁着女性的心理。无论48岁的女人怎样地装扮,或梳马尾头,或棕色头发披肩,或绿色头发直立,或身着背带裤,或穿起超短裙……都遮掩不住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况味。

  48岁女人爱情的锅里已有些混浊,时而发出一股煳味。

  恋爱中的18岁的少女,又是另一番景象。18岁的少女不是爱着某个人,而是爱着爱情本身,18岁爱情的锅里盛满了清亮的18岁,除了18岁还是18岁,她不愿属于任何一个人,她迷恋恋爱的游戏,她高兴许多人哄着她玩,她是典型的人来疯,疯得快活,疯得骄傲,她玩着捉迷藏或蹦极的游戏,她藏在花丛中,或假装晕倒在小河旁,忘记了回家的路,只等你把她抱起,然后她娇声喊叫:不要不要,却任你紧紧一抱。她像一只飞翔的鸟不愿回巢,18岁是那样自由与快活,恋爱中的18岁的少女身上散发着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这是从生命深处激出的泼辣。她身上柔软的细细的茸毛沁出了露珠与清香,眸子里闪着亮,红红的脸好像是春天的玫瑰,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真是春风春雨春妙人。

  48岁恋爱中的女人,上帝已不再那样眷顾她,她急于在天黑之前赶快飞进笼里,她一次又一次地用翅膀撞击着铁笼,翅膀渗出了殷红的鲜血;她已厌倦和害怕了外面的风雨、黑暗与寒冷,她愿有一双温暖的翅膀在迎候她,只有在那里才能有安详。恋爱中的48岁的女人,身上稀疏的有些发硬的茸毛,会变得柔软些,干燥的皮肤上好像喷上了一层矿泉水,警觉的眼睛里有了温柔的睡意,只是笼外的人没有人有兴趣和她做好玩的游戏,更没有人哄着她去捉迷藏,那些曾陪着她一起走过的人,趁着天黑之前都早早溜回了家。

  48岁恋爱中的女人,对待爱情有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死磕的执著,常言道40岁的女人不好惹,48岁的女人不能惹,她们失掉了青春决不能再失去尊严,她们失去了昨天决不能再失去今天,因为明天已愈来愈像下跌的股票,所以与48岁女人谈恋爱的男人千万不要以一种玩世的态度来消遣这场游戏,48岁的女人早已告别了轻喜剧而进入正剧,如果你游戏了她,不仅难以脱身,恐怕还有难以预料的危机,48岁的女人一旦执拗起来就像摔在沼泽中的人抓住了一根柳条,事态的严峻不可小视。

  不过,48岁的女人一旦与你结婚,那你将是幸运的,因为她把家庭当成宗教,她会十二分地珍惜和保护你与她的家,她是围城忠实的保护神。



爱 情 物 语

作者:申力雯


青少年时(20岁)爱情是一个人的战争,爱情的魅力像是罂粟花,少年的爱情是祭品,最大的愿望是为爱人牺牲,一般殉情的事情多发在这个年龄。

  中青年(20-45岁)的恋爱,是两个人的战争,最典型的例子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这场两个人的战争打得何其艰难、痛苦;经过战争的历练的男女,撕掉了装饰的外衣,剩下了素朴的一对,在无奈与妥协中签下了停战协议--结婚证书,虽然冷战 
还在继续,但硝烟已基本远去。

  老年人(50岁以后)的爱情是没有对手的战争。千辛万苦折腾了一辈子才明白,当你伸手向别人索要爱情的时候,才发现爱情是别人存折里的密码,少年时常以为爱情是自己的生命,头发染霜时才明白,爱情与自己的生命无关,别人的爱生长在别人的心里,想把别人的心变成自己的心,何其艰难,大多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爱情谵语时:我为你生,我为你死。

  爱情高烧时:双方是爱情的义工。

  爱情退烧时:爱情是藏在别人怀里的钱包。

  在漫长的战争中,老人已历练得耳清目明。





过期的爱情

作者:申力雯


爱情与一切罐头食品一样有保质期,保质期一过就变味了。

  一对十年前的恋人分手后又偶然相遇,遥想当年两人爱得如火如荼挖心挖肺后来又各奔东西了,今天他们又来到爱情开始的地方,他拉着她的手,不再柔软但依然温热,他在她的耳畔呼唤着当初的爱称,她微笑地望着他,有些陌生,有些黯淡,眼睛里不再有燃烧的火花。现在的他们都已心静如水,没有依恋,没有激情,他们在努力找回昨天的记忆,回忆还在 
,只是昨天已消失在白桦林里,白桦林依然沙沙作响。他们十分沮丧,他们感到不仅失去了爱情也失掉了青春的时光,他们的脚印留在寂寞的白桦林里。

  其实他们离别的创伤随着时间已结痂,在愈合的地方又生出新的种子,过去已从身体中撕裂开去,离开了自己的身体便不再疼痛,因为它已经不属于自己,这种细微的感觉常常被我们忽略。

  爱情并不是一朵长开长盛的花,生命期一过就枯萎凋零,鲜花保留下来的是干花,干花是鲜花的尸体。

  别说娇嫩的爱情,就是馒头、包子、红烧肉凉了再回锅蒸一蒸,火再大,蒸得时间再长,热得再透,馒头、包子、红烧肉都没有了刚出锅的香味了。

  人们都无法回到过去,过去只能重温,不能再现,惟一的办法只能是珍惜今天。



婚姻的年龄

作者:申力雯


一个50岁的女人叹着气说,她不能再结婚。她说,她绝不能侍候一个男人走了又侍候另一个男人去找罪受,再有,她死后与谁葬在一起?前面的一个等着,后面的一个又盼着,她不能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活着难死后还难,这又何苦!她的榜样是大名鼎鼎的陈香梅,陈小姐30岁丧夫,丈夫生前她承诺过死后与丈夫葬在一起,陈香梅遵守着自己的诺言,至今已70多岁始终没有再嫁。这位50岁的女人决定自己活自己的,起码干净利索,她不拖累别人,别人也别拖累她。


  这是出于她亲身的经历。

  一个40岁的女人说,有合适的她就嫁了。合适的底线是1+1>2。当然如果1+1>10更好,她想要一份舒适的生活。

  这是源于她的需求。

  一个18岁的少女说,如果他长得像F4那样,真的帅呆了,她就嫁。

  这是源于她的梦想。





婚姻的底牌

作者:申力雯


经历、需求、梦想就是人的年龄,也是婚姻的年龄。

  婚姻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一种偶然组成了一个婚姻铺子。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是股东,应齐心合力把这个婚姻铺子经营得兴旺发达。一纸沉甸甸的结婚证书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种契约,任何一方不可随意撤股,更不可偷偷兼职。


  婚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一批变化,即承认每个人的利益都有自己独享的不可别夺的权力。每个人的利益权力都是平等的,所以两个人之间的交往只能拿自己的利益进行交换。以往一味鼓吹忍辱负重,吃亏是福,这其中根本否认了交换的原则,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我们实践了婚姻,实际上是与另一个人进行了交换,不管交换是不是一种心灵的结合,我们都付出了自己,也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回报。如果一方只是一味的投入,对方拒不付出,这婚姻迟早会解体。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夫妻间的交换虽然很隐蔽,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是婚姻形成及稳定的基础,否则就像沙滩上的屋子。

  夫妻之间交换的是什么呢?当然首先是感情。感情是婚姻的主打内容。如果一方热恋另一方,另一方冷漠以待,不能以同样的爱回报对方,这不仅违反了爱的承诺,同时也是不公平的。

  追求交换中的公平,一点也不损害婚姻中的神圣与美丽,也不减少婚姻的色彩,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行的准则。

  爱情的规则即是一方爱与利益的付出,另一方得到的是爱的回报及利益的回应。没有公平就没有个性的独立,应客观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婚姻,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情感的认知与操练,应该是成熟与理性的。

  婚姻是生意,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双方互惠。没有一个人不想在婚姻的学校里健康成长,快乐和幸福。结婚而和乐,那是人间的天堂;结婚而不和,那是人间的地狱。男人与女人最明智的选择是将婚姻进行到底,因为再婚的男人娶再婚的女人,如同将军遇将军,难免不生火药味。这其中有诸多的比较,不等,难言,隐痛,这是艰难的一课。初婚的男人娶初婚的女人,如同新生遇新生,以无家的纯白作底色,只等你去涂写。再婚的女人遇新婚的男人,如老将遇新兵,完全不是对手,其后果凶多吉少。

  "婚姻是生意",我亮出了婚姻的底牌,会让你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不平,不再委屈,不再贪婪。有些女人一味想在自己婚姻的果篮里盛满了巧克力、苹果、香蕉、玉米花、蛋糕,还有一大捆钞票,甚至还有发光的南非钻石。当你知道了"婚姻是生意",你会抑制一下过分贪婪的欲望。当你觉得自己吃了亏,你会反思一下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为对方想一想他得了什么,他快乐吗?当你觉得应该有运气嫁给查尔斯和克林顿时,你不妨想一想你离他们的圈子到底有多远,你是否患了灰姑娘妄想症。这时人就会变得心平气和。婚姻是一种好的制度,女人在这制度里变得安静,男人会在这种制度里变得老实。

  婚姻是生意,是对男女双方一种理性的健康的警示。

  这红色的警示牌,尽管强调婚姻是生意,但婚姻的基础仍然是情感。夫妻间情感的维系,靠的就是一个情字。夫之情施之于妻,妻之情施之于夫,其间不可加第三者,第三者是杀伤夫妻情感的毒药。爱情一旦结冰就不再能融化,眼泪一旦流干,剩下的只是情的坚冰,从此爱情永远失去了春天。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将我国女人的依赖性养成了,将女人的人格也就污辱尽了。

  如果女人抱定婚姻是谋生的手段这种想头,想死死拽住男人的衣角吃一辈子活一辈子,自己不思进取,恐怕夫妻之间难有真正的快乐与平等。感情的互惠、互动,快乐与平等是对婚姻最本质的诠释。

  婚姻的美丽坚实在于它的义务,一位患类风湿的妻子,躺在病床上已有多年,她的爱人整年悉心护理,精神上给予安慰。夫妇真正的意义就是彼此患病时相扶持,遇难时相扶助,互相怜爱,彼此安慰。然而也有的离婚者竟以对方患病为理由,拂袖而去。人对于有病的猫狗都不忍遗弃,夫妻间又岂能如此无情,悲乎!又何况患病的一方是为家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积劳成疾,这其中为付出具有很高的利益和附加值,不正视这点是不公正的。

  中国人常说"恩爱、恩爱",恩在前,爱在后。有了恩才有爱,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夫妻双方相濡以沫、互相支撑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根本谈不上爱情,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你挑水来我浇园,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一种互惠,也是一种恩爱。

  在市场经济下,夫妻间的交换原则会愈来愈明确,愈来愈自觉,愈来愈主动,并且成为一种准则,人人都会变得客观安详,心平气和。
 

回复:

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在柏林

作者:申力雯


巩俐成了世界电影节的主席,张艺谋带着年轻的章子怡接受巩俐的颁奖,这十分富有戏剧性并且也十分有趣。

  北京有线电视台"中国娱乐报道"有"柏林归来巩俐有话要说",从巩俐的只言片语中我可以感受到男女情感中深切与丰富的纠缠,并且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令我不禁想起一句著名的格言"爱是不能忘记的"。


  巩俐以她一贯"沉默是金"的低调,更令人关注,对与张艺谋的分手从来不置一词,她高高兴兴地与她的新婚丈夫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去了,这是巩俐的机智,也是巩俐的洒脱。巩俐从不执著于个人的私事,更不觉得这些私事与她的电影有什么关系。然而这次巩俐从柏林回来,这个一贯在媒体中沉默的女人,却忍不住有话要说了:"十年前《红高粱》在柏林荣获了金奖,我没有去,因为没有必要去,一部影片集中体现的是导演的艺术思想,同时导演也代表了剧组,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我没有必要去。"但章子怡去了,章子怡随着张艺谋隆重地登上柏林的奖台,接受巩俐郑重地颁发银熊奖。这是张艺谋、巩俐分手后,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第一次面对面地微笑,笑得意味深长。在这一地三人中,章子怡的思绪最简单,兴奋无比,快活无比,光荣无比,张艺谋与巩俐的事与她毫不相干,所以章子怡十分轻松。我不知道章子怡是否清楚,她的一夜成名,得益于张艺谋制造的神话。张艺谋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鬼般的力量,最令章子怡兴奋不已的是她望着巩俐的辉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辉煌,不久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当然章子怡有理由充满信心,因为章子怡的起点比巩俐要高,这个起点是张艺谋这块基石,因为此时的张艺谋不是彼时的张艺谋,未曾发达,诸事难料。岁月过去了十年,此时的张艺谋双手捧来的不是金奖而是银奖,不知这是否意味着倒退。巩俐说,中国的片子内容太窄太单薄,西方只用极低的价钱去购买。

  由此看来巩俐的心依然在意着张艺谋,对张艺谋的情愫依然绵绵。记者问:"当宣布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获奖时,你是否有意省去了张艺谋的名字?"巩俐镇静地说:"不!这是规定。"规定可能是规定,但我想巩俐的内心还是怕触动张艺谋这火热的三个字,触动时,她的心也许会有些疼,有些难受,些许的甜蜜,则是深掖心底。她与张艺谋初次合作《红高粱》时,张艺谋还不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大导演,也就是说他们的感情是非功利性的,是纯洁的,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巩俐的初恋,但我觉得是张艺谋第一次火热地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个美的女人点燃了他艺术的火焰,并从此熊熊燃烧起来,为此张艺谋抛妻弃子与巩俐走到了一起,这不能不说有些壮烈,有些凄美。

  今天的张艺谋带着章子怡走到巩俐的面前,章子怡模仿着巩俐"威尼斯影后"时的着装,在柏林的舞台之上展示着她的青春与美丽。但章子怡远不如巩俐丰满与质感,巩俐有一种金属般的力度美。30多岁的巩俐好像读懂了站在她面前的初登领奖台的章子怡,巩俐对她微笑了,那是主席尊重的礼貌的微笑。

  如果这个穿着红色拖地裙的章子怡,能悄悄地呆在北京等待着张艺谋的归来,巩俐面对的只是张艺谋一个人,那她的感觉会有些不一样,会多一些柔情,多一些伤感,多一些难言,那将是一次温情的见面。但张艺谋是一条硬汉,他决不会光棍一条见巩俐,他要带着章子怡。从内心深处看,就像是一次憋足劲的较量,也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张艺谋一个五尺男儿要对巩俐真情告白:我把你捧红了,你甩手走了,嫁夫找主了,把我晾了,现在我又捧红了一个比你年轻10岁的漂亮女人,我又把她领到了世界的舞台。这个漂亮的女人在某些方面有些像巩俐,但巩俐的俏丽、丰韵及脱俗之美无人能企及。

  张艺谋面对嫁夫找主的巩俐,是决不愿以一个王老五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男性的自尊,也是男性的执拗,所以章子怡是一个必要的道具,可见张艺谋有很深的巩俐情结,也可见情之深、之初、之怨如油裹面永远剥离不清。

  至于那个章子怡,在巩俐的映衬下,则像一杯淡淡的柠檬茶。当然,她是走运的,但以我的偏见,她不可能再造巩俐的神话。一个神话的诞生,固然需要一个造神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幸运点结成一条线,画线的人就是上帝,上帝的脾气反复无常,酒喝多了就喜欢在这条幸运线上撒泡尿,所以这个上帝的脑袋,没有人能够知道。



红色罚款单

作者:申力雯


去年我共收到10张红色婚庆请柬,我称之为"红色罚款单"。它放在兜里让我觉得发烫,心口似一阵阵发紧发慌。因为无论从情理还是从市俗,我都不能轻松,既不能红口白牙两手攥空拳去直赴婚庆,又找不到一种省钱又省事的好办法来逃脱,真是急煞了我,血压一个劲地往上顶。如今这年月人情是用钱堆成的,我又不能钻进地缝里去免俗,送钱的多少又是一个难缠的问题:  200至300元不出手,  400至500元冰上走,  700元嘴开,  800元眉抬,  900至1000元双眼才睁开。


  如果按这个行情,这10张红色罚款单非让我连房子都做了抵押不可,被迫无奈的我竟说出了:"你们就只当我死了。"

  由这红色罚款单,我又想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春节令孩子们笑逐颜开,却令手头拮据下岗失业的家长无奈。不给压岁钱吧,这习俗是从老辈子传下来的,况且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压岁钱,相比之下又怕自己的孩子心理不平衡;给吧,所有给你拜年的晚辈都要给他递上一个"红包",少了又没面子,基数又这么大,这又是一笔让人犯愁的数。这种被动消费,真是穷人的鬼门关。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消费--灰色消费:如托人找关系办事,求人解决眼前的难题,孩子入托、上学、住院做手术……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消费,就如同一张血盆大口,一张嘴不吃你的骨头,也得喝你的血。这种灰色被动的消费不仅仅是市俗,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法制的不够健全,或者执行监督力度不够。这种人吃人的流血消费显然是违法的。我国医师法明确规定医生不得收病人的红包,据我所知仍有不少的白衣天使在暗箱操作,这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

  这种人情消费、被动消费,应愈少愈好,以减少人的经济及心理压力,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这种消费的怪圈,究竟是谁勾画的?答案是我们大伙齐心协力共同编织的共同勾画的,然后我们又是一个个老老实实往怪圈里跳,而且愈跳愈深,愈跳愈高,最后那怪圈就变成了一座阴森可怕的囹圄,而我们就是囹圄中的囚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勇敢地冲破囹圄,做个解放的囚徒,这个怪圈很快就千疮百孔,不久就会土崩瓦解。



快 乐 时 光

作者:申力雯


回想起我对语文的兴趣,首先来自那段快乐的时光:我的少女时代是在北京女十二中就读,前身是贝满中斋,谢冰心先生毕业于此校。谢冰心先生说:"那时的贝满女中是在灯市口公理会大院内西北角的一组曲尺形的楼房里,在曲尺的转折处,东南面的楼壁上,有横写的四个金字''贝满中斋''--那时教会学校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名字: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小学称蒙学。这所贝满中斋是美国人姓Bridgman的捐款建立的,贝满中斋是译音。"


  我进校时,时代已经变了,墙上贴着标语:做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我最喜欢的是校园里尖顶的灰色教堂,像童话中的梦境。这所中学依然保留着贵族的矜持与优雅,钢琴房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意练琴,阅览室有各种中外期刊,图书馆藏书颇丰,并摆满了鲜花,教师保持着特有的尊严与教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张仲立,那时我们十二三岁,以现在的眼光回忆她,那时的她至多不过20岁出头,但在当时我们便觉得她是个了不起的大人了。她身着长长的裙子,衬着修长的身材,挺拔得像一株春天的白桦树。她的干练、洁净和美丽令我十分愉悦。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她总是结合课文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寓言和成语,她从不让我们刻意地去记住一个词,或一个词写十遍之类,而是让我们造句或编故事,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有了创造性与活力。她鼓励我们写日记,只要写,写什么都可以,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感受,重要的是真实。她说,日记是你们自己的内心生活,不是作业,更不是要展览的,所以揖霾患觳椋忝侵灰岢秩バ矗梢恢窒肮撸饶忝堑搅宋辶甑氖焙蚓褪且徊坷妨恕K灾两裎乙廊槐3肿判慈占堑南肮撸⒏业娜占瞧鹈?quot;梅思",因为我是冬天生的,喜欢梅花也喜欢思索,梅是正像另一个我,我常常自己对自己倾诉,日记陪伴我度过人生的如水年华。

  张仲立老师注意培养我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生活的热爱,这样其他的诸如预习、分段、记生字词,写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背作家小传都在兴趣与热爱中融入于心了。

  她很善于寓教于乐,年少的学生与年轻的老师在一起是快乐的,她有一种蓬勃的精神,浑身像装有弹簧,有弹性与张力。元旦她与我们一起开班会,她常给班上一长串鞭炮和几支红烛,她亲自到院子里将鞭炮点燃起来,噼噼啪啪好一阵子。满教室的烛影摇红和少女们的笑声洋溢,在欢乐中老师要我们围绕着灯、炮、烛编谜语。我们永不会忘记那个幸福的除夕夜,至今回忆,尚鲜明如昨。

  初二我们班都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那时我爱读的书有《红肩章》、《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红楼梦》、《冰心散文选》等等,每读一本书都写读书笔记,墙上还开辟了一块读书园地,供大家交流。

  张仲立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去看电影,她说,电影使文学具有画面感,流动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文学对人生的思索,所以"红星"、"大华"影院是我们常常去光顾的地方,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乌里扬诺夫一家》,我非常喜欢列宁的哥哥,至今还是我的偶像。

  那时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女孩子已经开始演话剧了,当然有一种游戏的性质,其中有苏联话剧《毕业生》、日本话剧《到温泉去》,虽然只演些片段,但觉得很投入,很有意思。导演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北京人艺就在我们学校旁,人艺的宿舍在史家胡同,我们经常在街上或胡同里看见舒绣文、赵蕴茹、朱琳、刁光覃、于是之、焦菊隐、蓝天野……我们常常走过去和他们讲话,他们待我们也很亲切,有时还邀请我们去剧院看彩排。虽然初中的生活只有三年,可当岁月渐渐逝去,我才发现这段生活对我具有异常的渗透力,并像雾一样弥漫开来,渗透进我的生命里,至今我对文学的热爱、气质的形成首先来源于这段生活的熏染。

  当红领巾从我胸前消失的时候,我去北京师大二附中读高中了。那时我已长成一个多愁善感的15岁的少女。高中有两个班,我被分在高一(一)班,教我们的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文林。她慈爱而严谨,有很深的文学底蕴,如果我觉得高中的生活有些枯燥的话,李文林老师的语文课是我心中的一片阳光。我们读高中所用的教材完全是师范大学编写的,而不是普通高中的统一教材。记得第一堂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第二堂课是鲁迅先生的《故乡》。我惊异李文林老师教书的精辟与讲究,对语言有一种天才的感悟力,对于难懂的古文,她会涣然冰释般怡然地诠释着,像音乐一样流畅并充满了美感与节奏。她要我们注意日记的积累与提炼,像讲《故乡》中夏天的瓜园,鲁迅先生用了充满色彩的语言:碧绿、橙黄、金黄……衬托了闰土活泼的性格。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详细地给我们讲什么是"文眼",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文眼,这篇文章的文眼仅仅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几天颇不平静",给整篇文章做了层层的揭示,创造了静的境界,点染宁静的氛围,荷塘小路的幽静,淡淡的月光,烘托着荷塘的静谧,烘托作者内心的波动。老师要求我们找出文章中的多处叠词:婷婷、密密……使荷的颜色典雅清丽,雅而不俗,像淡淡的水墨画,并给我们讲解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即听、嗅、视、感觉的互相沟通,这样丰富了语言的想象。几乎每一篇文章老师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这样初中时代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高中时我便能自觉地学习,对于老师讲的每一节课,都很扎实地掌握一字一词一句的意义,老师讲的每篇课文我几乎都能背诵,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如果说初中学语文是自由奔放快乐的,那么高中时代学语言就多少有些治学的意味。

  李文林老师的目光像月光那样亲切,我经常去她家玩,她住在护国寺一条僻静的巷子里,自己有一个简朴的小独院,院落里有枣树和丁香,我经常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与老师清茶一壶,对坐丁香树下,闲谈人生的理想和读书的感觉。有一次我们谈起庐隐的《海滨故人》,老师的眼里竟有了泪花闪烁,庐隐曾执教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庐隐的性格极其热情,少年时便失父母之爱,长大后又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热情的人处于那样冷酷的环境,好像一朵玫瑰开在冰之上,她又不幸死于难产,年仅37岁,如果她再复活二三十年,又该有多少好作品问世呀!老师就像我的朋友,一种深情渗入心中。

  我高中毕业以后又去老师的小院,只是小门紧锁,邻居说她调往西安了,我呆呆地站在门外,院里高高的枣树倚墙摇着一树的葱绿。从那以后我一直未打听到老师的下落,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老师的思念愈来愈强烈,并凝固成一种永恒。现在的我韶华已逝,红颜已憔悴,但李文林老师在我心中永远是青春和美丽的……

输液:滴滴是血,点点是泪

作者:申力雯


不久前,我由于患了急性扁桃腺炎去北京某二级医院诊治。由于我本身是医生又是个长期病号,所以懂得首选青霉素,因为青霉素抗菌作用快捷、有效、准确、经济,由于青霉素的物美价廉,所以我称青霉素是穷人的救星。

  窗外正是杨柳作花的季节,在絮雪的飞舞中,我的心绪有些烦乱,为了排遣,为了忘记这愁苦的空间,我闭上了眼睛,努力去捕捉槐花的清香,想起儿时怎样在槐树林摘槐花,把 
花放入篮中,待篮中的花装满时,我把头埋进槐花里,闻那凉凉的香气。黄昏,在缕缕的炊烟中外婆为我做好清香的槐花饭。

  突然,一个声音猛地把我从槐花树上推了下来,那声音对我的心灵有一种冲撞力。

  "不要拔,不要拔,小壶里还有几滴,一滴是九毛七,我得跪在地上给人家擦几个小时的地板呀!"那声音自然苍凉,没有丝毫的调侃。我定睛一看,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对着护士说话,她头发往后系了一个髻,很利索。显然她曾经美丽过的眼睛现在是干干的,好像不会流泪,她的眼神里有一种满不在乎的坚韧和看破红尘的了然与无奈,那微微向上翘起的下巴分明在说:别人不在乎我,我又在乎谁?她吸引了我,如果仅仅用同情与怜悯去理解她远远不够,因为她的气息比较复杂含混,我一时分辨不清。

  我深深被震动,心被感染了。从她的眼神里,我知道她接纳了我的眼神,她是一个外向的、敏感的女人。

  我问她:"患的什么病?"

  她说:"肺炎。"

  "输的什么液?"

  "利福兴。"

  "输几天?"

  "今天是第六天。"

  "六天多少钱?"

  "1000多块。"

  她问我:"你输的什么药?"

  "青霉素。"

  "输几天?"

  "输三天。"

  "多少钱?"

  "52块。"

  "大夫为什么不给我输青霉素?"

  "你青霉素过敏吗?"

  "不过敏,大夫一上来就开了利福兴。"

  我问她:"你的药费能报销吗?"

  "上哪儿报销?工厂倒闭了,夫妻双双把家还。"

  输液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仿佛只有一滴一滴的液体在悠悠地切割着时间,在一滴一滴地注入人的血液里。

  "你现在靠什么生活?"我问。

  "日子可难了,儿子读中学正是花钱的时候,光校服就买了3套。老婆婆瘫痪在床,家里处处用钱。我打钟点工一个小时5块钱,我每天干10个小时,我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刚刚够这瓶''利福兴''。

  "我40多岁的人了,20层楼的玻璃,我得一块一块擦得透亮,登在20层的窗台上,两条腿直打颤,眼睛不敢往下看,真怕哪一天摔下去。一想到家里的儿子、亲人,我就死死抓住窗框,心里默念着小心!小心!小心!!!跪在地上擦木地板,撅着屁股,100多平米的房子,一跪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打完蜡地板上见了亮儿主人才有了笑模样。换主人一笑也是难呀!满池子的被单、牛仔服、内衣内裤,甚至带血的月经裤衩,要我用手一下一下搓干净,主人嫌洗衣机洗不干净。油烟机的油腻呛得我嗓子直冒烟,夜里直咳嗽不能睡……钟点工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偷懒,人家是按小时计费的,我不能亏人家,咱凭良心干活,人家有钱那是人家的,各人有各人的命。我心里特平衡。看,我的手指头都弯了,经常裂口儿还流血。其实我也心疼自己,可心疼归心疼干归干。我的那口子也是四处奔钱,四环以外有便宜菜,他三更半夜去拉到二环来,一斤油菜赚二分钱那也干。我们从不因为钱少而不干,我们就得趁着有力气时多干点多赚点钱。"

  "那你是不是一想到以后就发愁,压力很大?"我问。

  "不,决不,我从不多想,多想没用,活一天高高兴兴一天;我们从不当着孩子发愁,别的孩子有什么他有什么,不让他有压力不让他自卑,我儿子是三好生。

  "当然,也有遇到难处抓瞎的时候,家里有一间半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我就拽着我那口子去柳荫公园的山上痛痛快快哭一场,哭完了心也不发堵了,但决不在孩子面前流泪。"

  "你原来也爱哭呀?"我说。

  "这几年我已不哭了,我哭给谁呀?哭给丈夫不是逼他上吊吗,他的难处又哭给谁?两个苦命的人与其一起哭不如一起干。"

  不觉中小壶里已滴尽了最后一滴利福兴,她望着空荡荡的小壶,又用一个手指弹了弹输液管,笑着说:"一滴也没糟踏,全流进血里了。"她笑得很单纯,也很凄凉,她的愿望本来很简单,但很昂贵。

  我告诉她,医疗保险实行就好了,看病就不会这么贵了。那时,医药分家,医院和医生再也没有机会从药里获取盈利了,现在还没有完全入轨,因为青霉素没有回扣,有的大夫就不愿意开,利福兴有回扣大夫就愿意开,这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医保全面实施后,政府要建立特困人员医疗救助资金,建立廉价的医院。

  她的眼睛亮了并且有些湿润,她说:"敢情还有人惦记我们呢。"

  窗外的槐花伴着和煦的阳光,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我爱槐花,它不仅清新美丽,在贫困的岁月里,它可以作为一种菜肴,曾帮助我度过困难的日子。


一个钟点工的自述

作者:hhh


一、我在北京做了钟点工

  我叫秋明,安徽芜湖人。我们家乡水甜山青米香菜鲜。在家乡生活是饿不着的,可就是赚不到钱,让人心里发急,于是我和丈夫一起来到了北京。一是想北京地方大,总会有赚钱的机会,二是我本人有一个痛苦的原因:我12岁时得了盲肠炎,卫生院不知为什么把我的输卵管给切掉了,造成了我不能生育,这是结婚后我到城里做B超才发现的。在我们农村,不能 
生儿子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农民的后半生指望的就是儿子,也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什么社会保障,我们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儿子就是保障。男人要女人为了啥?就是为了生儿子,所以我在村里自然抬不起头来,老乡说我是个晦气的女人。丈夫一开始待我还可以,后来知道我不能生孩子,就经常打骂,还常常用脚踢我的肚子,我自知"理亏",以至一忍再忍,常常含着泪劝他说,到了北京我多赚点钱,咱们也盖上一个二层小楼。我千方百计哄着丈夫,就是怕他把我扔了,那我就成了没人要的女人。

  到了北京我才发现,我只能做钟点工和保姆,因为我没有技术也没有文化。干钟点工按小时计算,一天下来干8个小时最少40元,碰到大方的主家还会多给点,这样一个月下来就有1000多元。我出来就是想趁年轻多赚些钱,干钟点工干完一天就利索了,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干钟点工我喜欢在一个楼里多干几家,这样时间集中也省得跑路,上午干完4个小时,中午12点我把带来的饭放在主家的微波炉里热一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碰到主家心情好还会给我一听可乐。吃完饭马上去下一家,这样时间一点没浪费,集中干完活也可以早回去休息。可这仅仅是我的心愿,主家各有各的打算,有的主家只需我干3个小时,中午11点一到就催你走,他们要吃饭。这中午的时间我很难打发,像游魂一样满大街瞎窜,午饭我只能在街上买碗刀削面或吃凉粉、煎饼、包子。夏天天气像下了火,我只得找个商场在里面呆着,冬天西北风吹得我直哆嗦,我也得找个地方避寒,经常是刚找到地方又快到去下一家的时间了。到主家干活像上班一样,早去不行,一切都按着时间,下一家要午睡到两点半,下午也只干3个小时,这样我出来一天干6个小时活儿,加上中午和路途,还要用去近6个小时,中午还要在外面买一顿饭。不久前我找了一个好活,干一天给50元还管一顿饭,我就马上把那两家炒了,那两家的主人还舍不得我走呢!当我发现我能挑活了,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能力感,很是开心。

  活跟活不一样,人跟人不一样。

  主家与主家也不一样,有的马虎大方,有的仔细小气。说句实在话,现在的我,早已不傻干了,摸出了干活的门路,我知道什么时候偷懒省劲,这是对自己体力的保护,不偷懒行吗,我一干就是一天,每天如此,累坏了怎么办?身子骨是我活命的本钱。其实方法很简单,只不过有的人不说而已。擦茶具时慢上加慢,不但显得干活细心,自己还又省力气又耗时间,主家也不会责怪;再如擦柜子顶层上的土,只用一块抹布一擦到底,绝不上上下下换水洗布,因为我知道一般的主家不愿意再登着梯子去检查,尤其是上了岁数的怕摔着。另外,热水、洗涤灵、去污粉……能多用就多用,多用就省力气,反正节省了主家也不多给钱,我何必犯傻。为了保护自己的关节,热水一年四季都要多用,直到主家的热水管烫得不能摸了才关一下,我经常用热水冲泡手关节,就像医院里的热疗,舒服极了。冬天,我尽量多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多吸一点新鲜空气。我慢慢地打扫,慢慢地晾晒,实在累得厉害就关上厕所的门在里面歇一会儿,主家总不能拦着我拉屎撒尿吧。

  二、不同的主家不同的人

  我干了许多人家,也看了许多人家,有几家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有一家人,女的60多岁,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指头就像鸡爪子,病了30多年了,随着年岁的增大病愈来愈厉害,连吃饭上厕所都是她丈夫管,帮她穿衣、脱衣,吃喝拉撒和日常料理都是她丈夫,女的脾气还很躁,可能是病拿的,男的不但一点不生气,还哄着她。女的是教师,男的是工程师。男的常常说,妻子是他最亲的亲人,永远不弃不离,我真觉得这个男人是个好人。一想到我的丈夫花我的钱还打我,心里就委屈,想痛痛快快哭一场。

  还有一家给我的触动也很大。一个22岁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长得有点像一位名演员,总说一个人呆着也闷得慌,想找人聊聊天。我一个星期去她家3次,干一天给100元。她穿的衣服一天一换,袜子脱了就扔掉,晚上睡觉都穿真丝的衣服,冬天穿雪白羊绒大衣,衣服全都拿到外面熨(她嫌我熨不好)。她的男人是个台湾老头,都秃顶了。这老头不常回家,在台湾有媳妇和儿女。有一次她喝醉了对我说,这个老东西包她6年,替她还上学欠的债,还给她买房买车。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很穷,连个柜子都没有。她说她和这老头之间是一笔不小的生意,6年后才28岁,就有了200万的资产,她还可以利用这6年学习两门外语和一门专业。她把这6年叫"服役",她说为了补偿自己的贫穷要尽情享受。为了将来不受人欺负,她还要读博士。她说她受尽了贫穷的侮辱,为了将来有钱、有学问、有地位,必须忍受今天。后来,我把这个女人的事告诉了一个当作家的主家,作家说这叫"典当",典当青春。我真不明白城里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职业。

  我一家一家地干,虽说累点,但也很开眼界,就像看电影一样,比看电影还真实。可我的钱还是一小时一小时赚的。我舍不得花钱,中午带的饭是一盒米饭加两块酱豆腐,钱就是这样一口一口积攒起来的。攒钱是我最大的希望,主家也会经常给我一些他们淘汰的旧衣服旧家具,我虽然收下,但心里明白这些东西对于他们就是垃圾,因为卖也不值几个钱,他们以为给了我,我就会领他们的情,才不会呢!他们要是真同情我,可怜我,可以多给我开工钱呀!别看我没文化,心里可是明白的。在外面干活要忍许多气,北京人待人表面客气,可心里还是把我当下人看,有个主家干脆说,我们之间是货币关系,你干活我付钱,乍一听有点冷,细想就是这么回事。主家不会对我有什么感情,我也不应该有这种希望。

  三、自己给自己保险

  我最怕回家,因为我不仅养着不干活的丈夫,还要违心地看他经常赌博。我赚的每一分钱都要如数上交给他,不交他就用皮带抽我,我常常想这是北京不是农村,然而,面对生活的现实,我又该如何应对呢?到了北京以后我的想法逐渐有了变化,我内心盘算着,反正指望不上他,他又吃我又打我,还跟着他有什么必要,我终于和他离婚了。为了避免他的纠缠,也觉得没有给他生个儿子,所以我辛辛苦苦几年攒下的1万元钱都让他拿走了,他连个屁都没放。离婚后我身无分文,一切得从头干起。我现在33岁了,男人与女人不一样,男人33太阳刚出山,女人33倒了半座山,一晃就觉得自己老了。我一个乡下女人,没有男人,没有家,没有孩子,也没有了青春,将来在哪?将来怎么办?

  婚是离了,自由了,可一回到家心里还是觉得有点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灯看我,我看灯,相看两空空。没有亲人了,父母已故去,可我还是想家的那块地。我是一个离了婚的没有儿子的女人,我没有脸回家乡了,就这样在外面漂着吧。想来想去,我惟一的生路是在北京找个老头,他有房有钱,和我结婚可以不办手续,只要他给我房给我钱,我以后的日子就有了依靠,这是我们这种女人最好的出路……

  昨天夜里我又在梦里哭了,我梦见我老了,干不动了……早晨醒来心里发空,想和人说句话,但房子里空空的,我开开半导体,里面传出了说话的声音,房子里才有了一些热气。

  我不再哭了,我这样的女人没有时间哭,哭也没有用,赶紧吃个馒头喝口白开水,骑车打钟点工去了。半导体里的人说今天有7级大风,还有沙尘暴。

  这一天我打工的地方是一个独身老太太的家,她70岁了还在家教英语,她很和善,不小看我,她看出我脸色不好,给我沏了一杯红茶还放了糖,她的暖人暖语让我禁不住哭了,就像遇到了亲人,我倒出了一肚子苦水:自己命苦,靠山山倒(山指父亲,我5岁时父亲死了),靠水水淹(水指母亲,我10岁时母亲也死了),靠柳树柳树枯心(柳树指丈夫)。老太太听完了我的话说,你思想上有一个错误,你刚才的三句话,用三个靠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只能靠自己,自己给自己保险,你离开了你的丈夫,获得了自由,多好呀,应该是你新生活的开始,趁年轻除了干活赚钱,还应该学习生存的技能。老太太说她一生的生活原则就是不靠别人,自力更生,也不用别人的钱。

  从那天以后,我的心情豁亮了,想法也变了,现在我除了做钟点工,还学电脑打字,生活有了奔头。我渐渐喜欢北京了,也喜欢北京人,在北京我开始了新的人生,这是在家乡从未想过的。


穷人的生计

作者:hhh


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生计。

  穷人的生计不仅节俭,而且智慧与灵动。穷人的生计最大的特点是打"时间差"。时间是富人与穷人共同拥有的资源,时间对富人是金子,时间对穷人也不是沙子。

  穷人打着时间差的节奏,一路奔走,一路张望,一路收获,虽然收获的不一定是金子, 
但却收获了便宜的好心情。花最少的钱办了穷人最大的事。

  太阳对穷人与富人一样的温暖,穷人迎着朝阳去赚钱,太阳落山以后再去菜市场去消费。下市的青菜同样是青菜,韭菜变不成土豆,茄子变不成油菜,辣椒还是辣椒味,蒜苗还是蒜苗味,只是价钱跌了身价:黄瓜变成了白菜价;西红柿变成了胡萝卜价;荷兰豆变成了扁豆价,对虾变成了虾皮价……晚上的菜市场上的新贵脱下了湿漉漉的鲜亮的外衣,变成了朴素的百姓,个个都成了穷人的朋友。

  买完了菜便一路小跑,远远地就闻到了面包和奶油的清香,这时花2元钱就可以买到价值20元的法制面包,如果碰到运气好还可以买一送一,买一送二,回家后把新买的面包切成薄薄的片烤干晾干变成面包片,这样十天半月一个月的早点就有了着落,长此以往孩子的书本费就省了下来,俗话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日子过的就是孩子,孩子是家里攥着的最大的一张股票。穷人最大的投资是教育,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股票的升值,孩子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可书的价钱对于穷人来说是天文数字,所以等来的降价书市是穷人的好去处,穷人推着小车追着赶着去书市,书中有穷人的梦想,真是书中杂谢平鹞荨?

  穷人有穷人的尊严,穷人常言:宁有穷命不能有穷相。穷,这年头是失败的标签。所以穷人不能外表一看就穷酸样儿,穿戴打扮是个人的名片,穿不起名牌也要穿得得体,所以打折的商店是穷人光顾的天堂,先去燕莎、赛特逛一遭,只逛不买只是为了感受潮流,然后再去打折店去买些似像非像的东西,买上几件假名牌的衣服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赝品、假货满大街都是,既满足了穷人的虚荣又达到了省钱的目的。当然,有时也会偶尔戴上一个几乎与真钻戒没有任何区别的晶莹、透明、光泽无比的假钻戒,它的价值大约在30元左右,由于街上的人不了解你的底牌,所以不会投来轻蔑的目光。

  穷人也经常光顾一些豪华的商城,这对年轻的穷人很重要,目光要轻盈地在原木风格的家具上逐一跳跃,内心充满了对楸木、橡木占有的情感。当然20万一套的意大利沙发,是他们无法穿越的罗布泊,但实现对它精神的占有,并不是一件难事。

  现实的生活可能会湮灭了他们的渴望,但不能粉碎他们对美的向往,经常在这里熏陶,会让他们乐此不疲的身影上罩上一层华贵尊严的泡影。

  有时,他们也穿着假名牌去王府饭店的一楼和二楼,这里云集了中国能看到的最顶级的时装品牌,范思哲、阿玛尼、夏奈尔,几千元一件的T恤、万元一双的皮鞋……这时他的心也会加快地跳动,他在想,没吃过猪肘,还没见过猪蹄吗,他的额上沁出了微汗,兴致来了他要逐一试一试,当范思哲的衣服贴近他身体的时候,他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他会告诉自己,我曾真实地拥有过范思哲一瞬,走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他会轻轻地对自己说,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他害怕在无意当中,流露出穷困的底牌,所以他经常注意一种他难以企及的气度。啊!贫穷的人有着辛酸的尊严和可爱的虚荣。

  穷人打电话,也打着时间差,一边说话一边不眨眼地瞪着秒针,当说到2分59秒时,就要干净利索地把电话断掉,即使电话的另一端正在哭诉,也不能手软,断掉了一个2分59秒,就等于断掉了一只索要金钱的手。穷人打电话的节奏就是一个2分59秒,又一个25分59秒。要成功跳跃黑色3分钟。有时一次重要的通话要成功跳跃10次黑色3分钟。为此家中的闹钟,甚至鹦哥都会在2分59秒时发出各种信号。

  自从买电以后,电表转动得真是一日千里,仿佛轻骑兵在行动。一触就转,一转就蹦字,一蹦字心里就吐血,眼见那红字一闪一闪的,好像心被一揪一揪的,这时才明白什么叫揪心疼。最后他们开动脑筋地打起了时间差,晚10点以后用电便宜,所以大人孩子早点吃饭洗漱然后钻被窝,实行夜猫子作息制,晚10点以后叫醒孩子念书,做作业,为了不影响邻居放弃了洗衣机,改成手工劳动。实在不行又实行百灵鸟作息制,早睡早起,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自然光是老天爷免费提供的,决不能浪费资源。有时夜猫子作息制与百灵鸟作息制交替使用,由于实行了一家两制,缓解了电费的支出。

  家中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为了让房子生钱,决定租出一间。冬天租向阳的,夏天租背阴的。这样租金就向上浮动了300元。一年下来几千元就有了,租房子打的是季节差。

  信息是资源,年轻的穷人要广交朋友,朋友也是资源,不善于交际会失去大量的机会;要尽量减少交际成本,交际的成本有时很高,如金钱、时间、精力……穷人没有多余的钱只有搭精力和时间了,这个成本也很高昂,所以要节约使用;人际关系一定要受益,穷人要尽量避免小农式的人际关系,要逐渐学会资本式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耗蚀最小的人际关系,并已基本成为当今人际关系的主流。商品社会需要一个可以通兑的价值转换体,这就是货币。穷人要致富首先要改变观念。

  穷人不要热衷于穷聊,穷人要扩大自己的圈子,交流各种信息,想办法打入富人的圈里,到富人家里走一遭,穷人拿什么与富人打交道呢?要拿富人没有的东西,如逢年过节拎着从乡下弄来的绿色食品,像用粮食喂养的猪肉、牛肉、鸡肉,不沾化肥的稻米、棒子面、青菜……这既花不了多少钱又合了富人的意。别忘了带上你白白净净的孩子,孩子的嘴一定要甜,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富人还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富人有可能看不起你,但他决不会看不起你的宝贝孩子,孩子是人人都喜欢的,富人决不会狗眼看人低,谁能说你的孩子将来不是富人、名人,甚至伟人呢?带孩子进富人的圈子,对孩子也是一个教育,让他看看富人是怎么活着的,光让孩子在穷人的圈子里听聊打折、聊降价、聊省钱……孩子的眼光就浅了。

  穷人要有志气,一定要成为富人,要克服惯有的饥饿思维,要学会把碗做大。不要犯死心眼在一棵树上吊死,把个人的穷富全押在单位上,如果能混进有垄断权的单位,吃香的喝辣的,还算幸运。混到效益不好的单位恐怕只有喝粥的份了,舍不得单位那点死钱,就是穷人的心理,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看准了什么就一心去扑,靠工资靠银行的利息过日子,一辈子也发不了财,累死最多能混一个低级小康。

  要有勇气建立自己的牧场,要别人给自己打工,钱放到银行那是穷人的习惯,富人的钱都是以资产的形式出现,如工厂、土地、品牌……

  穷人的孩子要翻身惟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所以投资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法宝,穷人的孩子应该学习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东西,只有实用性强,才能找到饭碗,才能有市场。穷人的孩子千万别玩什么风花雪夜,什么美学、哲学、历史、考古、中文……只有有闲有钱的人才能玩得起这些不赚钱的东西,少管闲事多发财,多管闲事多上当,要聚精会神学专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才是穷孩子之路。

  如果穷人的孩子天生就有会唱会跳的基因,那可千万别错过机会,当了歌星、影星那可是日进斗金呀!这是一条不学无术名利双收的捷径,要早早想办法把孩子推进去,张爱玲说得好:"出名要早呀……"等到孩子四五十岁了才发现他会唱歌,那就只有哭的份了,演艺是门青春的行当,趁年轻捞一把是一把,为老年都垫了积蓄。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机会不等人,青春不等人,钞票不等人,只有抓住机会往前冲,冲上去就上了山,冲不上去就落了地,冲上去就是大牌明星,闪闪发光,就从穷人变成富人,从地狱到了天堂,从下等人变成了上等人,从村姑变成贵妇……穷人怕什么?穷人要胆大,要有野心,就会有变数。

  穷人在奋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身体,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一句听起来很主旋律的口号,但却是最早孕育了市场商品价值的名言,第一次透辟地指出了身体是本钱,革命是一件需要本钱的事,继而引申到做一切事情都要以身体做本钱。

  穷人最大的资本是自己的健康,因为穷人与金钱无缘,与权力无缘。应该如何对待本钱呢?第一要保本,第二才能谈到盈利,如果本钱丢失了,那么一切都等于零。0×任何数=0。

  所以穷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蚀本,穷人是不能生病的,病魔是恶虎,恶虎吃病人,一口两口就吞没了。

  健康是穷人的骄傲,穷人应该吃什么都香,见什么都乐,躺下就着,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个瘫在床上的亿万富翁,望着活蹦乱跳的穷人仰慕得如同平民见了皇帝。

  时间是残暴的暴君,它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向人们征抽健康体力的税金。穷人千万要记住不能透支健康,不能为此付出高昂的人生成本的代价。要懂得节能。

  穷人有两种:一种是口袋穷人,另一种是精神穷人。

  口袋穷人穷在口袋,精神穷人穷在精神。精神穷人口袋是鼓鼓的,却总是千方百计去占尽公家和私人的便宜,大至豪宅、汽车、金钱,小到一个信封、几片白纸、一碗免费的豆浆、一杯茶水,所以免费续杯的茶座总是人满为患,麦当劳厕所的卫生纸总是席卷一空……办公室里彻夜上网干的常常是自己的私活,他们的口号是,用公家的电,赚自己的钱。一不留神如果错过了占便宜的机会,他们会满嘴生疮,浑身瘙痒,痛苦难耐。公家的电话要热打,热得像电熨斗,个人的电话要冷用,冷得要穿羽绒服。他们专门吃公家或私人的饭,却从来不买单,吃别人要生猛海鲜,吃自己要青萝卜皮拌虾米,好像前世是荒野的饿死鬼。

  送别人的礼不是过期的就是处理品,或是早该扔垃圾的破东西……这种人即便家里的钞票爆棚,他从灵魂到心里到骨头到血液都是彻头彻尾的乞丐。

  口袋穷人的节俭,那是不得已的事,他们本质上是不想占别人的便宜,穷人的心是红的,血是热的,他们刻苦自己,风光待人,俗话说得好,穷大方就是这个道理,他们请人吃饭实心实意,恨不得把心肝肺都挖出来,给你做一盘大菜。

  但愿天下的穷人都有好运。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