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大意是: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在此发明和创造了一个铁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凡是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基本都没有仁德。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得需要相当的社会经验方可,不然你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麻烦,有时还会因为你缺乏社会经验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等等。
孔子的这个告诫我们可以当作一个非常高级的社会经验来汲取,那就是:当你如果遇到花言巧语和假装和颜悦色的人,你就可以立即认定他是个没有仁德的人,当你已经认定了这个人是个没有仁德的人,那你就非常有可能避免各种麻烦和损失。你如果没有直接遇到这样的人,你也可以通过其它许多的不同方式来取得证据,以对孔子的这句名言进行论证,看结果是否如此。
“巧言”我们比较好理解,就是花言巧语的意思。“令色”的令古时有善的意义,善,可以引伸理解为美好、好看的意思。“色”有神态、气色的意思。“令色”,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和颜悦色。“鲜”,就是少的意思。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既然如此,肯定会有“巧言令色”这样的人,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巧言令色”呢?我认为,人可以通过语言、神态和气色来传递信息,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善于运用此道。一般情况之下,众多正常的语言、神态和气色的表达方式完全可以承担信息的传递工作,这个人为什么会舍此而选择“巧言令色”的方式呢?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的每一种行为之后都有其目的性,那这个人的目的性何在呢?我认为这个人是想通过“巧言令色”的形式来达到他最终的目的。我们知道“巧言令色”很能迷惑人,“巧言令色”也可以达到其它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巧言令色”之人所使用“巧言令色”手段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讲,“巧言令色”有欺骗和伪装性质,事实证明,凡是采用欺骗和伪装手段的,他所欲达到的一定是罪恶的目的,不是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根本原因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当然有理由时时刻刻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对于我们的各种侵害了,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如何生活的经验之谈!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也是对“巧言令色”这种人的贬斥,同时也是希望我们在时刻提防和警惕这种人的同时也不要去做这样的人。
一个没有仁德的人,他终究是要干坏事的,终究是要伤害人的,最终他这一生是生活不好的。所谓这一生生活的不好不仅仅是指他活着的一生,也包括他死后,看看这些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吧!难道不是吗?
由于孔子坚决反对“巧言令色”,中国人至今都从骨子里不接受和反感“巧言令色”,认为那是虚伪的,是“小油嘴”,尽管你没有欺骗他,不是吗?这种事实的存在,从根本上证明了孔子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说话讲求实在,反感巧舌如簧,也非常厌恶假装的和颜悦色,所以说我们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一定要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努力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更好,同时也会使你周围的人生活的更好!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就是“巧言令色”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意思。“巧言令色”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不等于这种人全部都没有仁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都可以这样认为,“巧言令色”的人之中也有极少的或者是很少的人是有仁德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孔子的思想。
按孔子的思想这样去理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是有仁德的人,怎么还会“巧言令色”?既然“巧言令色”,怎么还是有仁德的人?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仁德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做的十全十美,更有许许多多的时候是迫不得已,因此而“巧言令色”实属无奈。这样,关于孔子“鲜矣仁”的思想大概就可解释得通了。
孔子在此还提出了“仁”的概念。“仁”概念在此章的标准和意义就是不“巧言令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怎样去做才能够既不“巧言”也不“令色”呢?是不是心中不想这么去做就可以不做了?其实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诚然,心中不去想做“巧言令色”的人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从目前社会基本情况来看,现在中国是“巧言令色”的人最丰富茁壮的时期,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欺骗人的行径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譬如种种不同商品经销商的恶劣行为和包括各种媒体在内对其的为虎作伥,难道不是吗?
其实,作怪于“巧言令色”背后的说到底就是人的私欲,就是想通过“巧言令色”而达到的那个目的。
若要不去做“巧言令色”的行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铲除自己思想中的私欲,如果不是这样,“巧言令色”的所作所为不会从你的身上消失,当然,从自己思想上将私欲彻底铲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其实,假如每个人都去“巧言令色”,最终我们从对方和其他人那里所收获的只能是仇恨和伤害而决不可能会有其它。从我们每一个人力求减少彼此间仇恨和伤害的立场上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不去做“巧言令色”那样的人,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