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8]2008,我听过……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9/12/2008]2008,我听过……

6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2887

[精彩乐评] [29/12/2008]2008,我听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3)
  
   歌手:吴克群
  
  专辑:《为你写诗》
  
  推荐曲目:《我的自传》
  
  记得以前上文学鉴赏课的时候听老师说:“第一个赞美女人像玫瑰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后面的便都是笨蛋了。”放到流行音乐范畴,这句话显得有些极端,因为必须得有跟风的人存在且为数不少,“流行”才算成立,市场才会累积规模、产生经济效益,但这个道理却是适用的,开启一股流行风潮的第一人往往在商业上是最成功的,后面跟着跑的人越多,形成的财富却往往向这个“第一人”加速集中,而越往后加入的人则分得越少。
  
  所以,周杰伦只有一个,他可以口齿不清,因为他是周杰伦,他可以哼哼哈嘿,因为他是周杰伦,他可以玩儿永远那个调调的中国风,因为他是周杰伦,他还可以张口闭口屌来屌去,因为他是周杰伦,你可以不屑地说周杰伦就那么两下子,但对不起,因为他是周杰伦,此风因他开始大行其道,所以,所有后来者,但凡是想走跟他相近路数的,都得俯首称臣,你说我唱功比他强曲子比他强形象也比他强,那也没用,因为他比你出名早,所以,他就是比你屌。
  
  这就是吴克群的尴尬之处,打一出道起,总是被拿来同周杰伦进行比较,二者的音乐风格确实有些雷同之处。让我听烦周杰伦,不从周本人开始,却是从吴克群那首《将军令》开始,当那乒乒乓乓的锣鼓声响起来时,我果断地跳到下一首,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听这些好像都是同一个人唱的同一首歌。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吴克群从《为你写诗》这张专辑开始,做了一些很小心的变化,少了上一张那种浮在表面的热闹,而多了些小情调。其实对于一个年轻的流行歌手而言,也确实没有必要去刻意地为赋新词强说愁,装什么大尾巴狼,回归简单与轻快反倒更好,这张专辑最失败的一首歌就是与专辑同名的《为你写诗》,吴克群仿佛生怕人家听不出来这是吴克群唱的,非要刻意用那种大舌头加断气的唱法,破坏了整首歌曲的情境;我最喜欢的倒是他自己觉得可能会显得絮叨的《我的自传》,非常轻松与洒脱,歌词拿自己所在的行业来调侃,挺好玩儿的,我更喜欢他自己对这首作品的定位——不是Rap,是数来宝。
  
  其实,是Rap还是数来宝或者其它什么方式根本不重要,吴克群代言的一个品牌主推的广告词是“音乐让我说”,一个年轻人平时怎么讲话,他的音乐也应该是这个状态,这就是个性,我没有刻意去凸现什么,我只想畅快地讲我想说的话,有关流行的真谛也大抵如此。是要做周杰伦第二还是做一个音乐顽童,相信吴克群自有打算,希望他玩儿得开心。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4)
   
  歌手:宋佳
  
  专辑:《能不能幸福》
  
  推荐曲目:《女人的梦》
  
  我一向不惮以最不屑的态度看待所谓“演而优则唱”,领教过若干跨界俊男靓女晚会上对口型的假唱,那专辑自然也不必听了,显然是“做”出来的。而这回听小宋佳的专辑,却是为其制作人之一而感到惊奇——摇滚圈内大名鼎鼎的谢天笑。
  
  所以,虽然这是一张女演员向“影视歌多栖”路线迈进的试水之作,却不能将其看作简单的玩儿票;虽然这张专辑没有脱离主流流行音乐的范畴,却因谢天笑等非主流音乐人的加入而显露出几分可贵的个性,至少,“不那么港台”。
  
  这张专辑总体听起来有“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感觉,头一首《稻草人》差点让我以为又遇到了一张毫无营养可言的“水碟”,但后面的几首歌先后触及到了Punk、民谣、POP、新疆民歌等多种类型的音乐元素,到了结尾的《向阳花》,居然把老谢的百炼钢化成绕指柔,便发觉宋美女的野心,大概不甘心仅仅是玩儿一把就闪的。
  
  宋佳的声音,老实讲缺乏特点,还有点弱,将来要再发片,估计也就是民谣这个路子。但是她有一点很可贵,就是恰到好处。影视演员们唱歌,得益于戏剧的训练,也往往毁在戏剧的训练上,戏剧的代入感有利于他们理解歌曲的意境,可有时长期演戏形成的过强的代入感却经常让他们在唱歌力道的把握上控制不好,自个儿感觉酣畅淋漓了,底下人听着却觉得很做作。还好宋佳的演唱很懂得节制,对不同歌曲的理解也还到位,所以总体听起来还是比较舒心的。我没去听过她的现场,自然不好评价她是不是真的够格称得上是一位歌手,毕竟有的时候录音棚里处理的声音和实际反差太大了。
  
  还有就是所谓的“中国第一张环保唱片”,其实就是封套采用了布艺的包装,搞笑的是上面还赫然印着字号比下面一众公司标志都要大得多的“××轮胎——全球轮胎替换专家”,看来这家企业很热衷于环保啊。不过,里面包着的那张CD,说到底还是一张塑料片,将来也有污染环境的问题。要我说,最环保的方式还是——网上下载。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我的排行榜(第十三周:2008年3月24日-2008年3月30日)
  
  Week 13
  
  (080324—080330)
  
  1、大乔小乔:消失的光年
  
  《消失的光年》
  
  2、万芳:夜照亮了夜
  
  《万芳的房间剧场》
  
  3、林一峰:一根烟的时间
  
  《这一路走来》
  
  4、译乐队:过招
  
  《E01》
  
  5、吴虹飞:乌兰
  
  《胭脂》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3-1)
   
  歌手:大乔小乔
  
  专辑:《消失的光年》
  
  推荐歌曲:《消失的光年》
  
  这张专辑是我哥哥塞给我的。
  
  后来一个场合,他还送给我爸同样的一张CD;
  
  后来我知道,在大乔小乔的那次Live上,他买了好几张,回来之后到处送人,像他这样买很多张的人,还有好多。
  
  后来看新闻,那次Live去了1000多号人,绝大多数都是自愿买票进场;
  
  后来,便是听这张专辑了。
  
  乔木楠的声音甫一响起,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下来了。
  
  “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思念”,有些灰的思绪,从一个九岁小女孩儿的口中唱出,可以想见是何等奇妙的感觉。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倘若真的有上帝存在的话,他一定是一个孩子,因为他是孩子,所以人间一切所谓命中注定,都成为一场游戏,对于残酷种种,他或许根本不懂,也不需要懂,不懂才公平,懂了就有了判断,有了判断就有了安排,而任何安排,都注定不是公平的。
  
  所以,我要说,乔木楠的声音,不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声音”,而就是“上帝的声音”,彼时,此刻,上帝活在她的体内,以这样一种方式,调侃地启示芸芸众生。任何虚假的感动和廉价的眼泪都不需要,只要听,就够了。
  
  这张专辑的卖点是“老少配”,成员两个,三十二岁的东北汉子和自己的小侄女。但其实更多的焦点是放在“小乔”的身上。大乔的故事对于“北漂”一族来说颇具指标意义,从农民到电焊工,从电焊工到冒牌画家,从冒牌画家到设计师,又从设计师到公司老板……如今开始玩儿音乐了,倒真是应合了“跨界”潮流,我更乐见这种来自民间的“跨界”传奇越多越好。
  
  靠着多年积累的好人缘,这张《消失的光年》制作只花了一万元,更可贵的是有了合法的身份,宣传基本上靠网上发布和靠圈内朋友的口耳相传,居然人气高涨!虽然没法儿和那种大众流行唱片相比,但考虑到前前后后的投入产出比,反倒比后者在商业上更值得“成功”的评价。老实说小乔的“原生态”成就了这张唱片,大乔的这种组合创意还是有“取巧”的成分在的。但这又如何呢?把姿态放到最低,去做音乐,去让朋友们听到自己的音乐,这样一种乐于分享的态度不是妥协,而是进步。
  
  唱片里的“童声”,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听到的,典型如“银河少年合唱团”,都是那种受了严格训练,每个音精准到不差毫厘、甜美若奶油布丁的声音,但凡听你都能想象到那一张张“祖国的花朵”幸福到有些营养过剩的笑脸。乔木楠也是花朵,却是乡村路边的小野花,瘦小而粗糙,那时不时的破音,给人带来一股久违了的质朴与清新,她的声音告诉你,她是真实的,天使的声音可以训练出来,天使的心灵却是训练不出来的。
  
  此时,彼刻,最简单的吉他,最简单的曲调,最简单的声音,还给一个最简单的你,还说什么呢?听
吧。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3-2)
  
  歌手:吴虹飞
  
  专辑:《胭脂》
  
  推荐曲目:《乌兰》
  
  卫慧有一部小说叫《蝴蝶的尖叫》,当时看书名便觉得很好玩,据说这个题目是想要强调蝴蝶破蛹而出时那种被压抑了太久的美丽,一下子释放出来的力量感。我觉得“蝴蝶的尖叫”可以代表中国绝大多数女性作家尚未走出的迷思,那就是她们过分强调了这样的一种“力量感”,以突出“女性视角”和“女性的自我再发现和自我重定位”,进而释放“被男权压抑了太久”的话语权。于是女性作家可以“用身体写作”,笔下的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开始扮演更为积极与主动甚至进攻性的角色,可惜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女性观念的执著存在,灵魂的解放却远远滞后于肉体的解放,好像释放了,其实什么都没放下,相反更沉重了。
  
  上面这些扯得似乎有些远了,不过我在听过吴虹飞这张专辑之后,便觉得她似乎在制造又一场“蝴蝶的尖叫”,美丽,真的释放了吗?倘若这种释放能通过尖叫而达成,那么在这样一张明显是民谣曲风的专辑中,你将感受不到任何释放带来的冲击,同上一张妖艳无比的专辑《小龙房间里的鱼》相比,《胭脂》简直是一次温暖的回归,不仅仅是向民谣的回归,而且是向上世纪90年代烂大街的“校园民谣”的回归。
  
  倘若是一次老老实实的回归便也罢了,吴虹飞还是塞进来太多的意象:异族的情歌、婚礼与葬礼、女鬼……还是那个不安分的她,她说这是一张以“南方”为主题的唱片,可惜却未让人听出那种湿漉漉的浓黛,而是裹挟着骚动的干燥,如北京的春天。
  
  人们关注吴虹飞作为一个人物的符号可能要甚于她的音乐:清华女生、三个学位、侗族,写过诗、出版过小说和访谈录,媒体和评论家眼中才华多到可以任意去挥霍的女孩儿。但平心而论就音乐而言,目前或许有了“自由”的轮廓,还没能达到“自在”的境界。列御寇能御风而行,庄子却仍说他“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大概意思是说还是要有风,没风飞不起来,终究还是要依托什么外力的,境界距离最高尚有距离。既然走民谣这条路,我们不必对吴虹飞略显单薄的声线吹毛求疵,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当你的音乐就那么大点容量,却要往里面塞太多东西的时候,一切文学化的企图对音乐整体来说都是减分,飞不起来,更何谈释放。
  
  有趣的是,“大乔”乔小刀是吴虹飞的好朋友,也当过后者新专辑发布活动的嘉宾。我虽更喜欢二乔的简单,却并不排斥吴虹飞的诗人气质,她的这份卓然也是圈中不多见的。自然界中蝴蝶是个美丽的静默者,她的尖叫或许也只有她自己能够听到,也许这就够了。只不过对于我来说,这盒胭脂沾的花粉多了一些,有引起皮肤过敏的可能,还好我不是女人,胭脂是用不上的。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3-3*)
  
  歌手:小虫
  
  专辑:《与世无争》
  
  这张专辑中文名称是《与世无争》,英文名称却是“Empeoror’s Love”——皇帝之爱,自然是“与世无争”了,不是不想争,而是不需要争,不屑去争,个中意味,注定不是隐士的超脱,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气,以陈焕昌(小虫)先生在乐坛的江湖地位,他也的确无须去和一众后辈去搏人气拼销量,然而这张专辑虽然呈现出皇室的雍容和华美,却还是让人嗅出几分陈腐的气息。另外,做歌手和做幕后的的确确是两回事,好的制作人和好歌手不能划等号,这张专辑也是个明证。
  
  小虫是属于90年代的,而整个90年代的华人歌坛,基本上是属于“滚石”这个响亮的名字的。所以小虫最为辉煌的岁月,大概也就是在滚石的那段日子。
  
  再也没有一个公司如滚石这样能做到艺术与商业、理想与市场的完美平衡,也再也没有一家公司如滚石这样对华人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请记住这些人的名字:罗大佑、张艾嘉、齐豫、潘越云、李宗盛、黄莺莺、陈淑桦、周华健、赵传、赵咏华、陈升、张洪量、齐秦、辛晓琪、张信哲、林忆莲、任贤齐、伍佰、刘若英、莫文蔚、顺子……这些人的个人魅力和音乐品质是真正对得起“歌星”这个称号的,而滚石就是一艘生产巨星的航空母舰,在其航母编队中,还拥有建制完整的不同舰只,如“友善的狗”(赵传)、“摆渡人”(周华健)、“新乐园”(陈升)、“音乐工厂”(罗大佑)、“虹”(齐氏姐弟),这些以工作室面貌出现的团队风格多样、特色鲜明,构建了滚石丰富而成熟的音乐体系,而且在滚石的时代,人们对于唱片音乐质量和内涵的关注是强于现在的。滚石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是最早涉足大陆的台湾唱片公司,而且是最早将大陆音乐人引进入台湾市场的公司,其推出的《中国火》系列、崔健《无能的力量》、以及其子公司魔岩唱片出版的《黑梦》(窦唯)、《孤独的人总是可耻的》(张楚)、《垃圾场》(何勇),更是将中国摇滚乐推到了一个迄今无法超越的高度,其后发掘的李泉以及羽泉组合,也成为了大陆流行音乐的中坚力量。可惜,如今的滚石快速衰落,上述那些闪光的名字大多数要么已退隐,要么另投别处,随着较新一辈梁静茹和五月天的约满离开,滚石已经彻底掉出一线公司的行列,不由得让人扼腕。
  
  小虫尽管最近两年因版权问题而与滚石闹翻,但也算是滚石元老之一,见证了滚石极盛转衰的全过程,上面提到的诸多歌手,基本与他都有过合作。曾经有人整理过小虫的一个作品清单,从1983年《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一炮而红伊始,到1998年《天浴》的原声音乐,已经发表的作品累计不下两百首,可谓高产了。不过虽然高产,真正值得铭记的作品却不算多,这里的“值得铭记”与畅销无关,而是在若干年后值得大家回味的意思。同滚石其他制作人相比,小虫既缺乏李宗盛“凡人哲学”的感性,没有马兆骏书卷气的人文关怀,也不似陈升根源于乡土的那种粗砺与直接,大家叫小虫“教父”,或许倒真有几分贴切,因为小虫的音乐很“江湖”,有着“流行高于一切”的指导原则,基本上什么流行就做什么,什么歌手都接,因此人脉极广,但总体上来看,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里面有唱他歌的歌手原因,也和他带有投机心态的创作理念有关。比如和任贤齐合作的《心太软》、《任逍遥》、《依靠》之类,用“烂大街的大俗歌”评价毫不过分,虽然很流行,却让人听到反胃。另外小虫大概是所谓“中国风”滥俗化的始作俑者之一,《爱江山更爱美人》乃发端之作,隔了十几年他给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写的《江湖笑》还是这个调子,连配器的手法都没怎么变,就是到了这张《与世无争》里,还是充斥着这样的曲目,“Emperor’s Love”,就算是皇袍又如何?上面的灰落得稍微一动都呛人了,也难怪“与世无争”了,拿什么跟年轻人去争呢?
  
  但是《葬心》则另当别论,老唱片的特殊处理,黄莺莺复古而又蚀入骨髓的幽幽咏叹,连同柔媚凄婉的小提琴,张曼玉那一低头的温柔,关锦鹏柔光缱绻的画面,引出上世纪那个为流言所扼杀的忧郁女子,阮玲玉在这部电影中复活,生前抑或死后,都成就一段传奇。这部电影的音乐将和影片一起被载入史册,大概也是小虫一生创作的最高峰了。不过,哪怕就只有这一首《葬心》的灵光乍现,小虫作为音乐人此生当无憾。
  
  至于眼前的这张专辑,姑且算做小虫的一次自我回顾之旅,说难听一点有“炒冷饭”之嫌。除了造型上越发雅痞,小虫先生近年来鲜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问世,于是转换战场,开始担任众多电视选秀活动的评委,人气方才渐渐回暖,这两天出现在CCTV青歌赛的评委席上也不足为怪。会不会对这张《与世无争》的发行有所助益呢?或许吧。


 

回复:[29/12/2008]2008,我听过……

未完待续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3-4*)
  
  歌手:歆雨
  
  专辑:《歆雨》
  
  这张EP收录了四首歌,但似乎就卖一首歌——《红花教主》,针对的对象很明显,就是去年因给“快乐男生”选秀当评委而声名大噪的杨二车娜姆,这首歌最早也是从网上开始流行,终于有唱片商盯上,这位倘若走寻常路大概永远也发不了片的歆雨,也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捆绑销售两三首自己的小歌儿。
  
  然后呢?
  
  也许这张EP就等于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太监……”
  
  否则我们还要期待什么呢?再来一首《绿花教主》吗?
  
  这是一个网络语言暴力泛滥成灾的时代,似乎现实遭遇的种种不如意,都可在这个广阔而虚拟的空间里得到尽情的释放,人们可以在其中去尝试扮演与自己生活迥异的角色,展开一段段事先无法想象的猎奇之旅,和陌生人说话、交友、还有数不尽的资源可满足我们从视觉到听觉的放纵享受乃至生理需要……我们是应该感谢网络的,抛开什么促进生产力以及电子商务政务之类的不谈,它还是一个有效的排解渠道,倘若没有这个渠道,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加很多。
  
  当互联网把一切都呈献给公众时,由于信息的海量性,人们更易接受直观的信息,深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针对网络上传播的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现象,人们乐于作出迅速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不出自独立的思考,带有很大的盲从性。这也就为什么很多网上的大批判,最后常常陷入无理性的集体疯狂,而且越是污言秽语,越能满足大众那种充分释放的需要。比如这首流行开来的《红花教主》,里面的歌词,很多已经是赤裸裸而恶毒的人身攻击和诋毁,但很多人看起来却觉得很爽,好像是有人用这样一首歌狠狠羞辱了一个自己觉得恶心的女人。但是,当平静下来之后,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这位网络歌手到底有没有权力、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去对杨二施加这种恶毒的诅咒和谩骂呢?
  
  老实说我也非常讨厌杨二车娜姆,从她的造型到说话的方式,也许有人说谁让她是公众人物又好出这种恶劣的风头,挨骂是活该,我也承认道德的维系需要舆论的压力。但我个人觉得杨二的挨骂和道德问题无关,她的种种表现所带来的影响与后果,其实和我们作为普通社会一员的生活没什么关系,她的所作所为就目前的报道来看也没有违法,无非就是装扮出位个性张扬,或者加上一条,长得难看却还跑出来吓人,真的必须得承受成吨的口水劈头盖脸么?她不是贪官污吏,不是国蠹家贼,有太多可恶的人可恶的事比她更值得骂,却因为特别的原因而安然自得,从某种意义上,这种铺天盖地的谩骂对于她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对这种语言暴力的过度纵容,很可能会开启很坏的示范,那就是一个人活在社会上,倘若有一点点外貌、言行或其他方面的与众不同,或者他(她)不善于掩盖自己的缺点,是不是就必须要作好准备承受这种暴力?我们又有什么权力去做一个别人生活的道德仲裁者?
  
  对于一张唱片来说,它和网络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网络是松散的自由空间,唱片则是出版物,因此它还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的规范,歌词里面如此的破口大骂居然能安全地通过审查公开发行,去年黄立行的《无神论》引入内地时却被强迫改名,两相对比之下不禁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此外,如果这位歌手还把自己当成一个音乐人的话,最好也想一想,剥离开这些,自己还剩下点什么?当你看到草坪上有一坨屎,臭不可闻有碍观瞻,是走开躲得远远的,或者等环卫工人把它清理掉,或者任由其自然风干化为土壤,还是要去当一根搅屎棍子上去翻腾两下,加速臭味的蔓延?在如今开放的媒体生态之下,永远不乏靠贩卖龌龊来吸引眼球的,但别以为自己是旁观者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尽情释放语言暴力,那只不过是炒作的延续和深化,陪着炒作者一起龌龊而已。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4-0)
  
  我的排行榜(第十四周:2008年3月31日-2008年4月6日)
  
  1、李宗盛:鬼迷心窍
  
  《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
  
  2、许茹芸:看完烟火再回去
  
  《北纬66度》
  
  3、大乔小乔:消失的光年
  
  《消失的光年》
  
  4、厉娜:没有你的城市
  
  《厉娜》
  
  5、达达乐队:玩偶
  
  《天使》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4-1)
  
  歌手:李宗盛
  
  专辑:《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
  
  他老了吗?
  
  忘了是谁说的了,“当一个人开始频频讲述自己的过往时,就说明他真的老了。”
  
  于是,这样的一场音乐会,算不算是李宗盛对自己过往的一种讲述呢?
  
  当然是,我要说的是,就算他真的老了,他的那些老歌,也将永远镌刻在我的人生里,伴着我一起变老。
  
  说不清道不明地对他的喜爱,有的时候到了无原则的地步,有人喜爱他写的歌,却对他的唱功不敢恭维,而我却连他的唱都特别喜欢,他真是一个糙到极致的男人,从嗓音到外形,正因为如此,他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方物的缪斯,而是台北街头报亭的小贩、街边拎着破琴箱的流浪歌手、推着雪糕车沿街叫卖的阿伯、醉醺醺徘徊于家门外的失业男子,他是所有男人的人生体验,特别是随着你年龄渐长之后,会发觉自己加倍地喜欢他,如我,进KTV,必点那首《鬼迷心窍》,被年龄相若的同事们嘲笑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老二十岁,我在想,老就老吧,其实遇歌如遇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爱的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一首感动自己的歌,终日碌碌如行尸走肉,我能为一首歌鬼迷心窍,说明我或许人老,心却未死。
  
  况且,粗糙如他,却有一颗感性的心,往往以最直白的方式,击中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即使痛彻骨髓,却还是要从黑暗中抬起头、直起腰,看透世情之后的云淡风轻,决不寡淡,而是一份理性的从容。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些实在是太过宝贵,男人的态度,男人的气度,男人的风度,都需要在俗世间摸爬滚打之中亲自体验一遭,方才有所养成,因此李宗盛的歌,能听出故事,大概自己也是要有故事的。
  
  就在歌坛的成就论,李宗盛成就他人多过成就自己,成就女人多过成就男人,特别是女人,铁凝说过,迄今为止写女人最准确最到位的,还是男作家;而以歌将女人心事和盘而出却无斧凿痕迹的,无人出李宗盛其右。他开创的“口气”曲风,吹醒了一个个平凡女子的芳华,或与人娓娓而谈,或与人低语泣诉,偶尔回眸一笑却绝无魅惑之意,只为潇洒地走,在他的歌里,女人是素面朝天的坦荡,放下一切,爱的纯粹,柔的本真,如他自己说:女人就像钻石,而制作人就是要找到她最好的切割面让她亮起来。我在想,倘若没有李宗盛,张艾嘉、陈淑桦、潘越云……这些恒久远的钻石,会不会仍是一块暗淡的原石,而我们的记忆中,会少多少美丽的声音。
  
  不过,林忆莲或许是个例外,你可以说李宗盛成就了上述那些歌手,但对于林忆莲,他们两个人则是互相成就。一向特别喜欢林忆莲,倘若寻找一个中国城市女性的最佳代言女声,非林忆莲末属,她的声音清澈,温暖,彩色而又卓然,倘若她未曾遇见他,或许并不阻碍其迈向天后的宝座,但无非是重复纸醉金迷中新人笑旧人哭的老戏;倘若他未曾遇见她,也不会动摇他金牌制作人的口碑,按部就班地给人走程序即可。可偏偏两人相遇了,相爱了,他用她最美的声音,将自己的才华永远凝固在那几首歌中。他是爱她的,而爱情是催生想象力的助燃剂,也带给他音乐上的无限可能;而她也是爱他的,所以每一个音符唱出,都发自内心饱满的幸福。今日在这张专辑中听到那些熟悉的歌,可惜物是人非,演绎者换成了梁静茹,尽管是另外一种风情,但我还是认为那些歌永远属于林忆莲。林李二人最终的婚变多少让人错愕与惋惜,但或许就是上天不允许“完美”这样一种东西存在,或者以这样一种不完美的结局来成就一段完美的音乐旅程。
  
  如今的李宗盛,安心地做着自己品牌的限量版吉他,从做音乐到做乐器,他还是那么投入和专注,偶尔地,弹着自己的吉他,会会老友,唱唱老歌,让人不禁感叹他越发的超然洒脱了。不论怎样,皆为凡人的你我,理性与感性之间,在人生中走走停停,还好不算寂寞,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




 
6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