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8]2008,我听过……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9/12/2008]2008,我听过……

5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2885

[精彩乐评] [29/12/2008]2008,我听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歌手:李正帆
  
  专辑:《二月三十一,我将离开你》
  
  推荐曲目:《礼物》
  
  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是提到庾澄庆的《想念你》、梁静茹的《宁夏》、伊能静的《十九岁的最后一天》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些歌的作曲便是李正帆。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首歌的名字,赵咏华——《最浪漫的事》,这两个名字同样紧紧和李正帆联系在一起,可惜现实当中发生的事情并不浪漫,曾经的一对佳偶最终劳燕分飞,自此之后二人的事业再也没有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不过,《最浪漫的事》仍不啻为华人流行音乐最不朽的经典之一,这首歌连同赵咏华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熨贴的好声音一起,与所有听过它的人慢慢变老。
  
  其实,李正帆在圈内名气更大的身份是制作人,曾被誉为“台湾最会编曲的人”,得益于李泰祥先生的提携,他成为台湾最早开始接触MIDI的音乐人之一。除了上面提到的歌手之外,他担纲制作的著名作品还有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赵传的《Oh Sally》、陈升的《北京一夜》、张艾嘉的《爱的代价》、刘若英的《为爱痴狂》等等。在这里列举这些大牌歌手及畅销金曲的名字并不是要为李正帆拉抬声势,只是看到这些人这些歌让我想起了整个九十年代,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台湾乃至华人流行音乐最好的时代,从商业上来说拥有今天难以企及的景气,从文化上来说富有人文气息,不似现在这般流于虚表和直接的感观刺激。李正帆这张专辑的音乐特点,依稀找到一些那个时代的影子,算是一次温暖的回归吧。
  
  李正帆接受访问时谈到自己的一个创作特点,就是“先编曲,后作曲”,基本上编曲完成了,一首歌也就写出来了。所以他的每一首歌,从制作上来说无可挑剔,用“悦耳”来评价绝不为过,但更合适的评价则是“纯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都玩儿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影子。不过必须说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创作特点,他的音乐显得有些流于工整的精巧,丧失了个性的灵动,倘若采纳的歌词水准平平,便失去了反复聆听体会的意趣。至于嗓音方面,有一点点李宗盛的影子,却少了后者的粗砺,多了几分平实,早年诸如《梦醒时分》之类的歌曲在制作阶段的Demo李正帆唱了不少,如今自己发片了,感觉似乎还是在唱Demo,或许有些平淡,却是沧桑的平淡,倒也是一番况味。
  
  这是43岁的李正帆第一张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专辑,有趣的是早年他出道时,与福茂签的是歌手的约。纵横乐坛二十载,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却做得那么敬业与投入,还是得到了业内的尊敬与肯定。站在一个歌手的立场,他是一坛陈封的酒,如今这坛酒开了,岁月积淀的醇香扑鼻而来,让人在听觉的几分醉意之外,更在心底平添几分敬意。好的音乐,值得与他一起慢慢变老。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0-2)
  
  歌手:Fusion乐队
  
  专辑:《如果·未来》
  
  推荐曲目:《谁》
  
  听完这张专辑我必须要纠正自己先前一个偏见,就是上海这样一切以商品意识为绝对主导的城市文化培养不出像样的摇滚乐队,Fusion的表现告诉我我错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终于在完成了物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在城市现代精神的构建上开始开花结果。
  
  我的另一个不算偏见的偏见或许源于我的老土和保守,那就是一向对所谓“视觉系”不甚感冒,尤其是“日韩视觉系”,明明是亚洲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何必要染成黄毛戴上异色的“美瞳”,尤其是男孩子,画上妖异的浓妆,这种个性未免来得太廉价与肤浅,老实讲到现在我都不大习惯陶步升的造型,但我必须说,这张专辑的音乐告诉我,他们在造型之外,更值得我记住的是他们的音乐,是有自己的思考与个性的。
  
  这支年轻的乐队成立于2004年,在大学的一次乐队比赛时被担任评委的李宗盛慧眼识中,纳入门下,经过几年的磨合,终于从最早的一支纯粹玩闹的学生乐队成长为一支比较专业的乐队,除去技艺上的日益纯熟,接触音乐的视野也更为广阔,最重要之处在于:舞台经验更为丰富了。期间除了赴国外参加比赛之外,还多次担任知名歌手的伴奏乐队和助唱嘉宾,无论是名气还是经验都有了宝贵的积累。从成军到发片历时四年,在诸多摸爬滚打多年仍未在地上冒出头来的老梆子摇滚人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但其值得注目之处在于这支乐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严格遵循商业开发模式的公司化运作流程,这标志着新生的摇滚一代开始被纳入流行音乐市场体系,从新人的发掘到宣传到发片,开始和寻常的歌手别无二致,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摇滚乐发展的主流。
  
  总体上来说,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更偏重于流行摇滚,也许是出于第一张的顾虑,充分照顾了市场流行的听觉需要,在编曲上很清爽,没有那么多拖泥带水的东西,唯一的遗憾可能就在于还是流行的成分太多了一些,我是希望他们在自己的下一张专辑中能展示自己更多的可能,他们是有这个实力的,比如《假设》中撩拨的吉他,《我的爱呢》幽幽的假声还有《谁》的轻柔迷幻,都展现了这支新声力量丰富的色彩。主唱孙权的声线很迷人,有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但绝非苍老。
  
  这四个上海小男生外形上还是比较讨喜的,和同龄的那些流行歌手相比,不奶油,不装嫩,摇滚就是他们最好的标签与个性,不必刻意地去迎合什么,但仍能吸引很多女孩子的目光。我非常欣赏Fusion的一点在于他们是一群老实做音乐的年轻人,对比一下向来以中国摇滚中心自居的北京城里,同样是由“年轻人”组成,那支破事儿远比音乐要花的“花儿乐队”,让人不禁质疑四只马戏团里跑出来的猴子居然也有脸说自己在玩儿摇滚?
  
  Fusion是属于上海的,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时尚而不张扬、好面子也重里子的个性体现在他们从服饰装扮到音乐风格的每一个细节,也使他们拥有持久流行的可能——在欧美国家,摇滚乐队是可以成为流行偶像的,Fusion会不会创造这样一个未来呢?也许吧,Fusion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毛主席不是说过吗?“这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0-4)
  
  歌手:深度接触乐队
  
  专辑:《叶子上的天堂》
  
  推荐曲目:《叶子上的天堂》
  
  一支除了一份宣传通稿之外再也无资讯可供了解的乐队,而且这份通稿写得非常糟糕,不仅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处多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这支乐队的定位。瞎扯什么李宇春、王宝强等不搭界的人,非要用自己的驴唇对别人的马嘴,唯一有点价值的信息就在于告诉大家这支乐队已经成立十年,且成员来自于不同的职业背景。
  
  十年,拿到这里来讲似乎让人感觉到一丝时间的重量,却是再正常不过的摇滚生态,今天向大家介绍这张专辑,也是向这群有梦想的摇滚乐人致以敬意,能坚持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不同职业又怎样呢?我觉得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他们是好事,死耗在那里也未必有什么出路。人活着就必须吃饭,但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因此干什么工作也许并不那么重要,这个问题能解决了,OK,再想点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摇滚于是便成为了一个选项。对于千千万万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深度接触”就是一个普通人兑现梦想的范例,何必要和谁去比较什么,坚持住自己那一份坚持就好。
  
  我是不愿去预测“深度接触”未来会否在市场上收获成功的,从音乐上来,这是一张精良的专辑,也未剑走偏锋,但同已经出版过的摇滚专辑相比,同质化的地方很多,自我的个性则很少。所以我更愿意把这张专辑看作“深度接触”对自己十年奋斗的一个交待,受不受欢迎,销量如何,天知道,本来也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然而我必须说,同前面的“Fusion”相比,“深度接触”多多少少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辛酸。在一切商品化的今天,所有的艺术梦想都会越来越昂贵,尤其是对寒门子弟来说就更艰难。比如学音乐,不管是古典范畴的钢琴,还是一把电吉他,都需要不菲的先期投入,而投入更大的在于“学”的阶段,每个小时支付的学费更是惊人。倘若家长们真的想要孩子在这方面出人头地,上专业的音乐院校学费要明显高于普通院校,还要支付额外的派生费用:在录取时要疏通各类关系,被录取后还要拜名师、买乐谱、租琴房、听唱片、出国……即使要走选秀节目或者什么比赛的捷径,同样要有丰沛的金钱作为后盾。艺术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将是个大趋势。即使是摇滚乐,将来也不是人人玩儿的起的,其成长的土壤将越来越远离贫瘠的西部,而是加速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些地方的经济已经富裕到孩子们买一把电吉他如同买一件电动玩具,可以尽情地玩儿,家长们能支付得起也乐得支付,这样他们这一代从小会将玩Band当作成长中的常态,成为自己年轻荷尔蒙发泄的再自然再普遍不过的方式,届时,也就是中国摇滚乐彻底融入主流流行文化的日子。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0)
  
   我的排行榜(第十一周:2008年3月10日-2008年3月16日)
  
  1、林一峰:一根烟的时间
  
  《这一路走来》
  
  2、李正帆:礼物
  
  《二月三十一,我将离开你》
  
  3、Fusion乐队:谁
  
  《如果·未来》
  
  4、张力尹:Timeless
  
  《星愿》
  
  5、游鸿明:让我取暖
  
  《倦鸟余花》



  (2008-11-1)
  
   歌手:张力尹
  
  专辑:《星愿》
  
  推荐曲目:《Timeless》
  
  川妹子。
  
  同样出身成都,同样小小年纪出道,同样欧美式的歌路,甚至名字都有些像,让人没法不联想到另外一位川妹子,那就是张靓颖。
  
  但二者的差别其实是很大的,撇开外形不论,张靓颖的歌艺基本上就是酒吧驻唱磨出来的,老师就是卡带和CD,算是“野路子”出身,参加过很多国内的歌唱选秀活动,最后终于借2005年的“超级女声”一举成名;而这位张力尹则走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路,年纪很小就被韩国著名经纪公司S.M.Entertainment发掘,赴韩国受了三年严格的“全方位”培训,先在当地闯出名气之后又被公司推向中国市场。
  
  所以,从唱歌的感觉来评论,张靓颖的声音是沙沙的清亮,最佳的状态往往是自在随性的时候,起初刚入华谊时,公司也找人对她进行那种中规中矩的艺人训练,出来的作品听得却让人不大舒服,估计她自个儿唱得也不舒服,到了慵懒的《Dear Jane》,总算找对了感觉;张力尹则如同一个流水线上冲压出来的芭比娃娃,举手投足吐字发音每一个细节都严丝合缝,遵守ISO-XXXX国际标准,且从一开始就走那种劲歌热舞的路,爆发力十足。从二者国际化路线的水准上看,前者像是处于懵懂状态的Maria Carey,后者则是高丽仿制版Whitney Houston。
  
  张力尹的技艺目前自然尚不能和Whitney Houston相比,二者的嗓门却有的一拼,MM唱歌挺有劲儿的,不过对于力道的收放还不够自如,高音在往上拉的时候如同绷紧的弹簧,虽然不会走音,却总让人心里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绷断。其实MM今年只有19岁,外形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音质也很成熟,但对音乐的理解和声音的控制力上还是个小女孩的水准。不过,最关键之处在于,这是一张中文专辑,不是英文专辑,也不是韩文专辑,华人流行音乐的发展需要这样制作精良的产品来支撑。
  
  也许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日韩的艺人工业,已经将他们的触角探入中国这样一个商机巨大的新兴市场。日韩的艺人生产模式已经行之有年,运转的非常成熟。娱乐业是个竞争非常残酷激烈的产业,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娱乐业的发展,早些年是依托所谓“圈”,进入此圈的手段自是五花八门,靠关系靠人情靠金钱靠潜规则一部分也靠专业素养,总之一旦进来之后便有很强的排他性;这些年随着媒体渠道的多元化,这些“圈”的界限开始模糊和受到冲击,仿佛一下子又变得门槛很低,人人皆有成为明星的机会。可是一个人一夕成名是否就一定能带来持久可预期的收益?却也未必。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才辈出,我们的娱乐业拥有广大的市场,但感觉上更像是一大群人各自拿着铁锹锄头在一大片地上乱翻腾,或许有那么几个能赶巧挖到点宝贝,于是一夜暴富,更多的人什么也没有,只留下一大片狼藉。
  
  而日韩的这种模式,一个艺人从“练习生”开始,在培养期内就要经过多轮的淘汰,被划分成一线二线,最后的产品再推向市场检验,虽然不见得能做到个个成功,却肯定不会太差,只要投注宣传力度一定会有投资回报,你可以嘲笑日韩艺人千人一面,但正是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使得人家的娱乐工业能够成规模成体系并且成为文化输出流,给国家带来丰沛的收入。也不得不说,像韩庚、张力尹这样的年轻艺人,能在那样一种残酷的竞争生态下熬出头来,还要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和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确值得鼓励和赞许。
  
  来日方长,张力尹毕竟只有19岁,年轻是最大的本钱,拥有如此华丽的声音,受过如此完善的训练,还有着如此眩目的国际化背景,和在国内这个行当里打拚的同龄人相比,她无疑底气十足,光明的前途可以期待。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2)
  
  歌手:游鸿明
  
  专辑:《倦鸟余花》
  
  推荐曲目:《让我取暖》
  
  这张专辑给我的感觉,恰如它的名字——“倦鸟余花”。
  
  游鸿明不是倦怠的鸟,他很勤奋、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张专辑,老板或许会抱怨他发片周期太长,但他却一如既往地精雕细琢,只不过,这么多年,调子也一如既往,就算是声音再美妙的鸟儿,听得难免也会让人有些倦了。
  
  游鸿明的歌也不是凋零的花,他总是绽放着他的孤独、他的忧伤、他的寂寞、他的感动,初听他时,他是行迹于都市边缘的浪子,再听他时,蓦然发现他已如此流行,当孤独忧伤寂寞感动成为随意拼贴排列组合的流行元素,我想重拾任何有关彼时的心动都显得多余。
  
  游鸿明其实是和张宇同时代的艺人,如今还能定期发片并且为市场所能接受已经实属不易。流行乐就是这个模样,我们总是希望能听到新的声音,当那个代表新声音的歌手出现时,人们可以原谅他的稚嫩和一切不足,只是击赏于他的“新”,然而任何新人也有变旧人的一天。流行是什么?流行就是重复,流行工业的特点推动着重复,直到人们恶心为止。我不知道游鸿明在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探索上想走多远,能走多远,但是不是要把自己目前的这个套路真的用到让人恶心为止,值得思索。
  
  这或许也成为了台湾歌坛中生代力量一个普遍尴尬的问题,年龄大了,自是拼不过年轻人的光鲜亮丽,还是得老老实实放在出唱片这一块,想要做点探索,老板不愿意承担风险,想要守成,又担心听众腻了,加倍的谨慎与小心。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张接一张“水准之上”、“意料之内”的专辑赶趟面世,无论陶喆、李圣杰还是游鸿明,除了娴熟的制作、卖力的演唱、套路化的旋律之外,似乎也剩不下什么,称之为“江郎才尽”貌似有些残酷,但让人麻木而缺乏兴致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爱他的自然还是爱他,如果是他的死忠歌迷,就是迷恋他的声音特点,那他唱什么都会有人捧场。这里仅从一个不带有特别喜好的听众角度来讲,游鸿明对自己的音乐主题应考虑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至于销量之类的包袱,多放下一些有利于创作,至少再过若干年,能多出一些值得自己铭记的作品。
  
  CD的封页中有句话:“倦鸟就此散,余花怎不乱。”很有意思。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3*)
  
  歌手:窦老三
  
  专辑:《窦老三和流浪狗》
  
  除了前两首歌之外,后面的曲目全是翻唱。翻唱的对象有吴涤清(《妹妹的眼睛水汪汪》)、刀郎(《西海情歌》)、谢军(《那一夜》、《牵手续缘》)、张振宇(《不要再来伤害我》)、刘嘉亮(《你到底爱谁》),还有陈升(《把悲伤留给自己》)。
  
  由上面的曲目可以看出,这是相当乡土的一张专辑,我之所以不用“老土”这样的形容词,是因为对于音乐而言,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任何一种收听偏好的听众都应该得到尊重,并且有一个概念必须要事先说明,那就是收听偏好与社会阶层不具备必然的对应关系,如上面这些歌,曾经一度风靡街头巷尾,尽管它们的声音传播多借助挂着“最后一天、挥泪大甩卖”牌子的店铺、洗脚屋、发廊、VCD出租屋之类门口摆放的劣质大音箱,却有着一种发自草根的原始生命力,也对应着一类流行音乐的市场,只不过不能纳入到那种正常的唱片发行体制下的。
  
  仅就这张专辑而言,除了窦老三明显平翘舌不分的口音让人印象深刻外,后期制作其实还不错,并不是“草台班子”的水准。里面选的歌的类型,也算是民谣一种,在这里造次,姑且称之为“乡土民谣”(本来想叫“乡村民谣”,恐有和美国的“乡村民谣”混淆之嫌)。这类民谣和校园民谣一起,曾一度统治90年代的大陆流行乐坛,但二者的根源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来自于大学校园,无论是鸳鸯蝴蝶还是柳林风声,都带有浓重的象牙塔情结和小资趣味,即使在题材上关注民间,也是站在都市人的立场之上;音乐风格则受港台和欧美影响较大,尤其其中还有一批音乐学院学生“借壳上市”,在歌曲的创作上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水准。无论浸淫于校园民谣的这些人未来会不会真的以音乐为职业,精英化的价值取向渗透于从音乐风格到题材的各个角落。
  
  而“乡土民谣”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属于漂泊于城市之中的广大打工仔打工妹,属于“被忽视的一群”,他们尽管人数众多,却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角落,他们为城市付出的服务和创造的财富同自己的收入远远不能相称,更辛酸的是,得不到都市人心理上的接纳与包容、关怀与尊重,他们背井离乡、怀着对幸福的期冀涌入城市,却发现城市留给自己的是一个冰冷的背影,这种心灵上的落差是令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你可以发现,“乡愁”可以说是“乡土民谣”中最普遍的主题,在旋律上“乡土民谣”采用了大量民歌的元素,这都是农村人口走入城市“被侮辱与被损害”之后加倍眷恋故土的一种心理折射。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不愿回去了,因为他们面对的另一大反差就是城市的五光十色映照下乡村触目惊心的贫瘠,他们面对社会急速变化过程中的迷失与惶惑、面对享乐主义城市文化的物质刺激、渴望发财致富改变自身处境的梦想、眷恋故土却又想甩掉一切乡村印记的矛盾心理,甚至入夜后无从排解的性苦闷,都隐隐地通过这些极易上口歌词直白的乡土民谣歌曲体现出来。
  
  我不知道这张专辑的制作费用从何而来,是窦老三自己筹集吗?估计也没什么宣传可言。因为就市场而言,这注定是一张卖不动的专辑,且不说绝大多数曲目是口水歌,这些口水歌本身已经足够口水,就这些歌的传播渠道而言,本来也不是走唱片这一块的。现在一张正版唱片至少也得在20元左右,这类歌曲的主要受众基本属于低收入群体,20元可以买张电话卡,而唱片则是可有可无的消费,能省则省了。但是这些歌曲仍然会通过收音机点播或者盗版蓬勃广泛而廉价地大量传播,生产者能从唱片获得收益约等于零,可能会获得商演机会,短信彩铃也会创造一些产值。还需指出的是,随着资讯的发展和眼界的开阔,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也会开始拥抱时尚,你让他们立刻开始接受张悬估计有些难度,但对周杰伦、S.H.E着迷也是很普遍的,“乡土民谣”或许对他们来说,也会慢慢变成昨日黄花。
  
  不过,这个人群的音乐消费需求,的确是需要重视的,其意义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应考虑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4*)
  
  歌手:蔡国庆
  
  专辑:《庆祝》
  
  上文提到的“乡土民谣”,作为某个时期风行的音乐风格,会在退流行之后变成“昨日黄花”,但如同时装一般,很难说会不会过上若干年,它会突然复苏,甚至再度流行。然而对于艺人来说,当自己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时,所谓东山再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是没有可能,但却比自己当新人的时候还要难,因为没有人能抗得过时间。如果是演员,在他或者她的一生当中,可以从天真无邪的小孩演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放在戏剧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角色。但对于歌手,尤其是通俗歌手,那嗓子再怎么保养,到了岁数疲弱下来是必然的,届时便得老老实实让出舞台,偶尔出席一些典礼活动,还可能收获点尊重的掌声,但是唱歌则得小心,搞不好是要折磨听众的。
  
  四十岁的蔡国庆还是比较抗老的,至少身材没有走样,脸上的褶子也不明显。可惜他的声音似乎先于他的面孔老去,体现在这张专辑里,已经听出很多勉强和气力不够的地方。但也不全是声音衰老的问题,按说,人届壮年,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底气不该不足,关键是男人到了这个岁数,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沧桑感的沉淀,正是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蔡国庆似乎也想放入一点曾经沧海的从容,但还是让人感觉说他要回到当年青春偶像的状态,或者说这么多年来他唱歌的毛病一直没有改,归结二字就是:“做作”。
  
  说蔡国庆是青春偶像,或许会让现在的很多小孩笑喷,但他的确是大陆上世纪90年代初通俗歌曲起步时植根于我们本土的第一批“青春偶像”,与之同批的还有解晓东等,也曾是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但是也许因为他成名的时代尚未有现在这般运作成熟缜密的艺人培养机制,所以很多年来他便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虽然是做歌手,在音乐上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想要转型做演员也只能在一些剧里扮演些次要的角色。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内还不大接受一个男人靠脸吃饭,现在风行的“花样美男”放在蔡国庆成名的时代是要遭人鄙视和嘲笑的,倘若说话再绵软一些,喜欢甩个头发之类,如蔡国庆先生,娱乐媒体和大众的刻薄倒是一如既往,于是 “蔡阿姨”、“蔡大妈”的称号接踵而来。
  
  其实回想起来,这么多年下来,作为一个艺人,蔡国庆并未有什么危害公众权益或者行为不检的地方,也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唯一称得上罪状的,大概就是某次晚会上穿着和服和一位穿着旗袍的日本MM合唱了一首歌,一时家仇国恨汹涌而来,他也成了风暴的中心。平心而论,在一个官方背景浓厚的文化活动上,主题是“中日友好”,这些艺人的表演也无疑要配合特定的宣传需要。咒骂来得自然痛快,但总要有个对象,刚巧叫他赶上了。
  
  如今听到他的这张专辑,不免也有些替他伤感,仿佛看到一个努力用脂粉掩盖皱纹的戏子,颤巍巍地在台上咿咿呀呀,台下人声鼎沸,却是自顾自的谈天说笑,全然无视老去的伶人,就算曾经芳华绝代又如何?有道是戏子无情,其实看客更是无情。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0)
  
  我的排行榜(第十二周:2008年3月17日-2008年3月23日)
  
  1、万芳:夜照亮了夜
  
  《万芳的房间剧场》
  
  2、林一峰:一根烟的时间
  
  《这一路走来》
  
  3、译乐队:过招
  
  《E01》
  
  4、吴克群:我的自传
  
  《为你写诗》
  
  5、宋佳:女人的梦
  
  《能不能幸福》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1)
  
  歌手:万芳
  
  专辑:《万芳的房间剧场》
  
  推荐曲目:《夜照亮了夜》
  
  隔壁在敲暖气管子。
  
  他一定是嫌吵了,且不说已经接近零点,居然还有人在放音乐,甚至,他会不会以为有个女人在我房间里自顾自地在唱歌?我不禁不怀好意地笑。
  
  不过,我还是果断地插上了耳机,他听不见了,此时,万芳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她的快意,她的缱绻,她的欢畅,她的自由,连同这逼仄空间里的夜晚,都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能想象她的样子,并不漂亮,有些干瘪,罩在白被单似的裙内,赤着脚,在那里手舞足蹈,好像在空中抓着什么,东摇西晃地呓语着,那些平日包裹在精准编配繁复伴奏下的旋律,全都打回了原形,如素颜的万芳,只在这样一个夜晚,向世界袒露寂寞的快乐。
  
  大竹研的吉他很放肆,万芳唱得也很放肆,如她彻底解放了的肢体。我没有去看现场,我知道她一定会唠叨很多话,有关女性,有关全球暖化,有关她乐意唠叨的种种,而那七首歌,也是台词一部分。她唠叨什么对我而言真的无所谓,然而却让我那么期待去看她的现场,不是演唱会的演唱会,不知所谓,与她一起在那儿傻乎乎地摇来摇去,把手举得高高的,不向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投降,只向那夜的她投降。
  
  知道万芳这个名字,从那首《新不了情》开始,听到的第一个版本却不是她唱的,记得有一位选秀比赛的评委说万芳唱歌的奇妙之处在于她仿佛总处于将要跑音却没跑音的边缘,以致成了她的特色。在我听来,她的这一“特色”好像演奏提琴运弓间弓线蹭过琴弦间的摩擦,其实只是一转瞬,倘若单拿出来是可怕的噪音,但放在一前一后或柔滑或激进的乐句之间,就变成了一口气,有这一口气的呼吸,音乐变活了,有了人间的气息。
  
  有这一口气的呼吸,我活在当下,关了灯,四仰八叉地躺在地板上,把耳朵交给她,用她的夜,照亮我的夜。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2)
  
   歌手:译乐队
  
  专辑:《E01》
  
  推荐曲目:《过招》
  
  先前对电子乐,一度是有些恶感的。大约这方面的恶感,也是Enigma害的,也许有人会为我对伟大的Enigma如此不敬而有微词,然而就好比天天让你吃鱼翅捞饭,特别是这道鱼翅捞饭烹调的手艺基本上多年以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就算是再金贵也是味同嚼蜡了。其实New Age(新世纪音乐)只能算是电子乐的一个分支而已,Enigma倒了我的胃口,并不能因此将所有的电子乐一棒子打死,归根结底还是笔者孤陋寡闻,听得太少了。
  
  其实这只能算作我很少听电子乐的一个理由,却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一向有一个偏见,也是摇滚音乐圈内普遍的“偏见”,那就是通过人真实弹奏出来的音乐永远强于效果器合成的音乐。机器是精准的,人和乐器的互动却充满了不准确的变化,恰恰是这种“不准确”体现了人性的力量,而人性则是一切艺术的出发点。所以只会拨几个和弦的小FQ也貌似永远有嘲笑DJ的本钱:“你丫就是一个玩儿拼贴的。”
  
  然而“拼贴”恰恰是电子乐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其实我觉得有一个词可能更适合,那就是“采集”,电子乐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采集”的过程。不要以为“采集”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把各类素材集结到一起,怎么能让大家伙儿听得来劲,觉得有意思,是件非常挠头的事情。一张老唱片压在指下,快进是一种效果,慢放是一种效果,几张混在一块儿又是一种效果。电子乐的音乐家们也有的从自然界采集声音,很多声音也会借助效果器的特殊处理,呈现出与本来面目迥然不同却个性十足的声音,这同样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创作。作为一种元素,电子乐也渗透到很多类型乐队的专辑和演出之中,对主流流行乐的影响更为巨大,比如舞曲,电子乐最早的应用便是Disco,还有如今经久不衰的Hip-hop,充斥着后工业化时代绵密而冰冷的赛博空间音响。
  
  严格意义上说起来,《E01》并不是“译乐队”的第一张专辑,在此之前与窦唯合作的《幻听》、《雨吁》都引发了不错的反响,窦唯也一度算是“译乐队”的成员之一。有趣的是这支乐队的成员变化如同自己的音乐一样,发展的历程就是“拼贴”的历程,前后有:“面孔”的吉他手讴歌、“红色部队”的贝司手陈劲(后来加入“二手玫瑰”乐队)、窦唯、田鹏(后来自组“龙宽九段”乐队)、鼓手单晓帆,到这张专辑发行时乐队则只剩下了讴歌和单晓帆,不过田鹏仍然担任其中两三首歌的人声(注意哦,我说的是“人声”而不是“主唱”,对于电子乐来说,人声只是一种“效果”,同任何其它的效果一样都是平等的,未必是音乐的核心),加上与这支乐队合作过的朴树、张亚东、金武林等等,你会发觉他们这个圈子并不大,成员彼此间始终处在一种松散的耦合状态,可以沉到自己的小世界里去玩(比如窦唯),也可参与到主流歌手的唱片打造(如讴歌就参与过王菲《将爱》的制作),至于《E01》,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另类,其实一点都不另类,很时尚也很好听,您不妨一试。
  
  说到窦唯,自离开“黑豹”之后的第一张专辑《黑梦》被誉为开启中国摇滚多元化时代的标志性建筑,但在此之后的《山河水》以及后来的《幻听》、《雨吁》、以及《暮良文王》系列,窦唯则彻底忱于电子乐营造的禅意缥缈间不能自拔,魔岩三杰里,张楚“哑了”,何勇“疯了”,窦唯“成仙了”,但好歹相对于前面二位,窦唯总算还能在小范围内让人听到,不过这位仙人飞升的并不轻松:声名显赫的前妻、两次被其斥之为“阴谋”最后都以离婚收场的婚姻、冲到报社砸东西烧车……本来低调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他竟然以这样一种光怪陆离的方式被闲不住的传媒狂轰乱炸,也很有电子乐的精神:无主流非主流分际,没有什么不可能。
  





 
5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