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8]2008,我听过……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9/12/2008]2008,我听过……

2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2883

[精彩乐评] [29/12/2008]2008,我听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3-2)
  
  歌手:谭维维
  
  专辑:《耳界》
  
  推荐歌曲:《传说》、《不穿高跟鞋》
  
  2006年超级女声亚军,倘若当年按唱功排个名次,谭维维拿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然而秀场的冠军,从来就不是为唱功准备的。
  
  2006年的超女除了毅然决然跳槽华谊的尚雯婕,几乎全部砸在了天娱的手里成了“积压艺人”,没有一个当年能交出一份还算对得起“歌手”身份的成绩单。按说,冠军跑了,亚军在公司的地位应该自然上位,可惜“一姐”只有一个,那就是2005年的冠军李宇春,李大概对什么“一姐”头衔并不感兴趣,但客观上她是天娱最大的印钞机,公司没有理由不向她投注最大的资源,除此之外一切人都靠边站。这两年谭维维在各媒体的出镜率甚至还不如比赛名次排在自己后面唱歌永远莫名其妙的厉娜。这就是秀场的世态炎凉,靠唱功吃饭的永远打不过靠脸吃饭的,不管那脸是迷人、惊人还是吓人。
  
  尽管如此,经过两年的等待,谭维维终于发行了第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人专辑。或许很多人怀疑步酷的制作能力,但平心而论这张专辑在制作上还是很用心的。选曲上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划入“好歌”的行列,谭维维的唱将本色也通过这些歌体现得很充分。但我在听的时候总有一个奇怪的感觉,就是觉得某首歌假如是另外一个歌手来唱那效果可能会更好。大家不妨顺着我的思路想象一下:
  
  《钢琴》——那英,那种带有磁性的娓娓细诉,对照《一万一千公里》;
  
  《雪落下的声音》——王菲,不带一丝烟火气;
  
  《做错》——更适合男歌手来释放粗糙的心痛,比如杨宗纬;
  
  《也许也许》——忐忑而迷离的情绪,莫文蔚;
  
  《达子的春天》——清亮、欢快、年轻,张韶涵;
  
  ……
  这些歌手中的多数从音域上来说无法企及谭维维,从对不同类型歌曲的驾驭上来说也不如谭维维“全能”,但他们却都有流行歌手至关重要的素质,那就是音质上的“特点”,或者叫“辨识度”。我这里并不是说谭维维对这张专辑的曲目不够投入或者演绎的不到位,而是觉得这些歌大多数并不能很好体现出谭维维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一首歌除外,那就是《传说》,空旷嘹亮,如神鹰傲视大地,真是让人听过神清气爽,谭维维自己也唱得很痛快。这首歌那英唱不了,王菲唱不了,莫文蔚更唱不了。
  
  谭维维的问题在于她太“专业”。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高才生,基本功扎实,受过若干年严格、系统而精准的训练。但和很多和她经历类似的歌手一样,这种学院派的教育一方面使得她有能力挑战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但另一方面却局限了她对自身声音特点的定位和挖掘。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中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他的门下诞生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民族唱法”女歌手,哪个拿出来无不名震九州技惊四座,但你如果听多了的话却觉得总有“千人一面”之嫌。
  
  谭维维现在的特点我觉得可供类比的歌手是谭晶,即跨“民族、美声、通俗”的超能女歌手,但谭晶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人人所能复制的(谭现在是总政歌舞团的“青年歌唱家”,在维也纳开过音乐会,并没有走那种公司体制下发片歌手的路)。如果谭维维还想在商业流行的圈子里面走得更远的话,她就得尝试着摒弃一些程式化的痕迹,多去接触和学习更丰富的流行音乐类型。但我觉得对她来说更好更适合她的还是像朱哲琴那样走“世界音乐”的路,还有就是她始终都未放弃的音乐剧事业,这两种类型的音乐虽然市场相对小,但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特别是当谭维维已经有了名气之后,短期内别的寻常流行歌手很难取代她的位置,留给她自己的艺术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3-3)
  
  歌手:刘若英
  
  专辑:《我很好》
  
  推荐歌曲:《静着》、《还是一样》
  
  刘若英别号“奶茶”,这个称谓无论对她的人还是对她的歌来说都恰如其分,牛奶的温润细滑和茶的淡雅清香融合在一起,一切恰到好处,不刻意讨好也不拒人千里之外。
  
  无论是外形还是嗓音,刘若英都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女子,但你会记住她的乌黑瞳仁,悠然而幽然;记住她一个人背起背包走在乡野的路上,张开双臂任围巾与发丝飘扬的样子。刘若英的歌让你感觉她仿佛离你很近,像个朋友一般与你述说心事,但看到她的人却总觉着她与你保持着一种适度的距离,这距离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或者冷艳逼人的侵略性,而是一种知性与独立,仿佛会与你相谈甚欢地度过一个下午茶的时光,也会很客气地起身道别,转身走人,决不粘腻与魅惑。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女性拥趸非常之多,于现代女性来说,这的确是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刘若英在接受一次媒体访问的时候称相比于演员这个身份,她更愿意去做一个歌手。然而我必须说倘若她没有塑造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银幕角色,她的歌手之路估计也不会那么顺畅。她的歌大多制作精致,旋律简单易上口,歌词的意境很布尔乔亚,即使曲风偶有变化,也都是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她的成功或许也恰恰“适度”二字上,从内在气质到外在包装,她都呈现了个性与亲民之间绝佳的平衡感,至于“唱功”,她的唱功不在于技巧,而是在用平凡的声音把口水歌唱的触动心扉,牛。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3-4)
  
  歌手:尚雯婕
  
  专辑:《关于.我们》
  
  推荐歌曲:《Season in the Sun》、《悲伤华尔兹》
  
  天底下的娱乐公司都是要赚钱的,而且没有不希望赚大钱的,天娱和华谊并无二致。有人说尚雯婕宁愿与老东家对簿公堂也要坚决走人,是因为没在天娱享受到与冠军相匹配的“一姐”待遇,未免太小看了尚雯婕的理想和智慧。尚的离开虽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多地是基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就是做歌手,出唱片,而且要出适合自己的、够档次的唱片,而这一切都是始终像马戏团一样经营艺人的天娱不可能给她的。还好目前实践证明,她迈出的这一步是很明智的。出道不到两年,其间还经历了跳槽的风波,在新公司麾下就发了一张EP,两张专辑,频率够密集,先不论唱片的品质如何,至少说明华谊还是很卖力地把她当歌手来培养的。
  
  尚雯婕的声音太易让人记住,带有鼻音的唱腔,颤动的尾音,不多见的中音区女声,或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却拥有流行唱片不可或缺的“辨识度”。但作为一个选秀节目出身的歌手,这些还不足以成为她成功的理由,她的“复旦法语系高材生”身份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中国的流行歌坛上,如她这样的“外语系”背景的成名歌手并不鲜见,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也是学法语出身的刘欢。这类歌手并未受过什么专业的音乐训练,但相比于其他怀揣音乐梦想的人他们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外语上的优势,可以直接无障碍地去接受国外的流行音乐。
  
  我以前谈到不同语言的歌曲在演唱上是有天然的鸿沟的,不仅因为歌曲在发声方式上受到所用民族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更关键的是歌曲内的意境和情感如果缺乏对这种语言的掌握也就无法真正的体会,更侈谈表达,阿穆隆比赛时唱蒙古语歌和汉语歌的不同表现就是个明证,出生于魁北克的Celine Dion唱英语歌和法语歌旁人听来也不是一个感觉。法语中“歌曲”的单词为“chanson”,中文的译名很好听,叫“香颂”,作为法国独有的音乐类型,香颂常以诗歌为词,雅致、慵懒、袅娜、缠绵,恰是法语最美好的呈现。尚雯婕四年的大学生涯,想必香颂也听了不少,所以她演唱歌曲的那种气息、咬字和发音,潜移默化间都有香颂的影子,这也成为她给人们耳朵带来的最大新鲜感。
  
  然而再新鲜的声音也有保鲜期,越是有特点的声音,若在一段时间内频密的出现,很容易就让人烦了,所以我觉得尚雯婕以后出专辑其实没有必要那么密集。另外就本张专辑而言,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歌曲对尚雯婕来说都是合适的,有那么几首歌实在太“家常菜”,还有就是圣诞节“应景”的调子太浓,显得闹哄哄的;制作人和选曲方面,李苇菘、李思菘兄弟过于商业化流行曲的定位不足以体现尚雯婕的音质特点,几首国语原创也缺乏新意,反倒是英文的翻唱给人的感觉从容舒心。其实华谊以后可以考虑请莫文蔚的制作人黄耀明和张佳添来打造尚雯婕,说不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
  
  外型包装方面,大概受够了天娱惯用的“中性风”,尚雯婕近来的造型开始明显地往“女人”的方向靠拢,但老实讲很多时候显得过于刻意,看她的一些宣传照,那妆容、发型和服装让人捉摸不透是要走清纯玉女路线还是温柔熟女路线,尚本人恐怕还得和华谊的造型师多交流和探讨。其实她《在梵高星空下》的包装风格我觉倒得比这张专辑的造型更适合她的个性与特质。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4-0)
  
  我的排行榜(第四周:2008年1月21日-2008年1月27日)
  
  1、王若琳:迷宫
  《Start from Here》
  
  2、叶蓓:花儿
  《我要的自由》
  
  
  3、苏打绿:左边
  《无以伦比的美丽》
  
  4、萨顶顶:万物生(梵语)
  《万物生》
  
  5、张震岳:小星星
  《OK》


 (2008-04-1)
  
  歌手:王若琳
  
  专辑:《Start From Here》
  
  推荐歌曲:《迷宫》、《有你的快乐》
  
  Norah Jones如果唱中文歌是什么感觉呢?
  
  基本上这张专辑会给你答案。
  
  7首针对王若琳量身打造的英文原创、2首英文翻唱、3首王若琳自己的原创,这张专辑的英文部分我不想过多的评述。听中国人唱英文歌有个很奇怪的感觉,无论她/他的发音多么标准,却总让人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唱的。火候较之欧美的原唱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所以你如果拿同样一首Jazz歌曲让Norah Jones和王若琳来各自演绎,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Norah的版本。
  
  什么是Jazz?Jazz就是一杯葡萄酒,且只能是一杯葡萄酒;烈了,如烧刀子,第一口轰地就懵了,那是重金属;淡了,如青啤欢动,泡沫汹涌却是当水喝的,那是寻常的流行歌曲。都说听Jazz会上瘾,一旦沉浸其中就难以自拔,但能不能迷人到这种程度也要看它的品相如何,如一瓶好的葡萄酒,并不是便利店超市所能轻易觅得。好的Jazz必是窖藏多年,让你在合适的时间打开它,那刚刚倒入高脚杯的时候沿着杯壁涌上来的幽香,滚动在你的鼻尖处,沁入你的魂魄,小泯一口,浓烈的醇厚让你所有的味蕾绽放,蒸发出瑰丽的梦……Jazz的演绎强调的是那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全然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让听者也完全放松下来,静静地在酒馆的小桌前、昏暗的灯光下小酌微醺,甚至不知不觉酩酊不知归处。
  
  能把Jazz唱到这种境界的,欧美自有很多伟大的歌手。然而作为一种特别的音乐类型,在华语歌坛Jazz更多的是以一种音乐元素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有些歌手会把自己的歌曲融入一些Jazz的元素,但纯Jazz却少有人敢触及。一来以中文为语言的纯Jazz在华人圈目前来看市场不大,二来Jazz完成本土化之后是否还够不够“纯”也值得怀疑。以前听到的一些国内歌手录的Jazz,还是以英文翻唱居多,也有人做过中文老歌爵士风的尝试,最后却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王若琳是我在华人歌手中听到的第一个拥有原创能力的Jazz好声音,比较她本张专辑中的其他作品,真正令我惊艳的是那五首国语歌,特别是《迷宫》,她使用中文的那种特别的咬字发音方式配合沙哑而慵懒的声线非常传神地释放出了Jazz的魅力,让我自私的耳朵恨不得在某个阳光很好的冬日下午独占这样的好声音。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张专辑的制作人王治平,这个名字在台湾的流行音乐圈如雷贯耳,专辑经过他手制作的艺人名号都很响,比如早期天后级的梅艳芳、陈淑桦,到如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当家花旦温岚、张韶涵,以及超红偶像团体S.H.E、飞轮海等等。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王若琳的爸爸。艺人的子女走上演艺之路通常心情复杂,一方面不愿生活在父辈的光环之下,但另一方面想要迅速打开局面有的时候也不得不借助父辈的便利之门。王若琳从小的个性便不大愿意倚仗父亲的背景,王治平对她除了担任音乐上的启蒙者之外,更多地是给她精神上的支持,尊重她自立自主,正是基于这份尊重与理解,王若琳将自己第一张专辑的制作交给了父亲。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张集子还是有若干地方存在不自觉地向流行的妥协,或许也算是点点遗憾之处。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4-2)
  
  歌手:叶蓓
  
  专辑:《我要的自由》
  
  推荐歌曲:《花儿》、《让我看着你》
  
  最早听到叶蓓的声音是她和老狼合唱的那首《青春无悔》,稍后便是《B小调雨后》,这两首歌都是校园民谣风行时期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90年代中期开始的校园民谣风绝对值得铭记,大学生们以音乐的方式感怀青春并不自此方始,但这次风潮的最大价值在于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们选择自己拿起了吉它,以创作者的面目推动一种音乐类型的发展。而叶蓓的声名鹊起虽离不开高晓松、老狼等人的襄助,她的出身却又与他们不同,后者是非艺术专业出身的“草根”校园歌手,而叶蓓却是正儿八经受过音乐学院正规教育的。所以她的音乐虽不华丽却也不简单,即使早期的她所唱的“校园民谣”在书卷气之外也带着学院派的影子。
  
  十年,三家公司,四张专辑,叶蓓音乐道路走得不慌不忙,全无当前唱片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所以她的每一张唱片都可冠以日本人好用的宣传词汇“良心品质”。无论选曲还是制作,精雕细刻,质量上乘,都让你感觉到的确是她沉淀一段时间之后用心交出的功课。她的音乐虽仍划入流行音乐范畴,但在音乐的特点和人文精神上却保持了独立于港台商业流行歌曲体系之外的个性,没有拾人牙慧,而且每一张新唱片相对以往,总能看到叶蓓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风格的尝试。比如这张专辑中的《花儿》,一方面有“花朵”的意象,另一方面则是青海“花儿”的民间音乐色彩,在张亚东充满西式风情的编配中开出别样绚丽的花朵。我觉得叶蓓尤为可贵的一点在于她很清楚自己的特点在哪里,所以不管做怎样的尝试,融入怎样新的元素,都会很好地体现她的特点而不是偏离。
  
  叶蓓的声音给人的画面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清新、淡雅,如同滚过紫色草原的风,嚼化了阳光,在耳边轻轻吟唱,裹挟着若有若无的香气拂过脸庞,却又是永远也抓不住的。高音部分的气音换作旁人恐有触摸某个音高吃力的嫌疑,然而对叶蓓来说却成了一种别样的标签,不是缥缈也不是空灵,因为那种声音听起来都是遥远的,她的声音听起来是很近的,很妥帖地让人暖上心头。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她的音乐适合一个人静静地听,可以在家里泡上一杯茶瘫在沙发上听,也可以在独自开车时调到一个合适的音量来听,却不大适合那种很多人的晚会现场,叶蓓任是怎样卖力,那感觉都要大打折扣了。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4-3)
  
   歌手:萨顶顶
  
  专辑:《万物生》
  
  推荐歌曲:《万物生》(梵语)
  
  把这张专辑放在这个榜单里似乎不那么合适,因为它的风格较之时下中国排行榜上的诸多歌曲似乎并不那么流行,但它树立风格并着力传达的概念却代表着国际乐坛的一股风潮,也就是所谓“世界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流行”的。
  
  事实上,在这张专辑的宣传文案中,“世界音乐”也的确是出品方鼓吹的一个卖点;该专辑的另一个卖点自是歌手萨顶顶本人,且看唱片公司向媒体发的如下通稿:
  
  “极负辨识度的嗓音+电音舞曲+讲话般朴素的演绎方式+中国古典佛教文化+中华民族特有乐器+东方神秘主义舞蹈构成了萨顶顶独特的音乐风格,身兼歌手、制作人、词曲作者、编舞、舞者多重身份的萨顶顶用汉语,佛教咒语,自语(自创语言)三种语言演绎的音乐,就象她所说的‘人类的歌声早于语言,让音乐和你对话’。听萨顶顶,人们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灵魂的回归。”
  
  此外附一组身着霓裳彩纱的萨顶顶美女照,以及美女出席各类活动“艳惊四座”报道若干。
  
  然而听罢过后不禁叹息,倘若没有如此天花乱坠的媒体宣传攻势,我会向这张专辑保持一份敬意。我也理解环球公司在商言商的正常举措,但凡事都有度,炒作过头之后,在我看来这张专辑卖噱头的成分远远大于卖音乐的成分。
  
  因为是“世界音乐”,所以我可以接受这张专辑对各类元素肆无忌惮的拿来主义,藏传佛教音乐绝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所谓“梵语”其实也没那么神秘,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文起初都是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的历程,央视《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玄奘西游记》讲得很明白,在此不赘述。不管是什么文字,只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我们日常念叨的“南无阿弥陀佛”里“佛”前面五个字,就有梵音留下的痕迹,有多少人会去琢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再有就是西藏的元素,外人对西藏壮丽的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宗教文化会抱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感,所以一切来自于西藏的东西也仿佛自然就神秘了起来。其实倘若接受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包容,看似复杂的东西也可以很简单,尤其对于民族音乐而言,在陌生的符号体系面前,与其穷究其意涵,倒不如放下一切静静聆听,当一切回归到简单,我们才能真正地为一种音乐而感动。我感到非常可笑的一点就是刻意地去炒作“神秘”,既然“神秘”,却让神秘的萨顶顶频繁在各类商业活动及媒体上曝光、走秀、访谈,同时这位女神还呈现一幅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大谈自己对中国不同佛教派别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如何如何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于是《万物生》的境界仿佛便一下子提升起来,好像其它的流行歌儿都成了“浊物”了。
  
  其实从音乐上来说,这张专辑可以划入“好听”的行列,仅此而已,并不比相类似的其它“世界音乐”专辑有何高明之处。即使是“世界音乐”,也谈不上有多高贵,很多文化学者还声讨“世界音乐”的“原罪”。典型如大名鼎鼎的Enigma在1999年全球热卖的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里面那让无数人陶醉的原声来自于我国台湾省阿美族原住民郭英男老人,可惜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听众只知道这是Enigma的作品而不知道如此美丽的声音来自于台湾一位朴实的乡民。事后该曲目的版权纠纷闹了很长时间,在原住民歌手权益的捍卫话题之外,人们也开始反思所谓“世界音乐”对不同文化、宗教、民族背景下原生态音乐矿藏的破坏性开采,表面上看,似乎是将这些世人难以听到的好声音传播到全世界,但经过这种西方现代工业化、电子化的重新编排之后,人们听到的已经不再是这些好声音原来的样子,特别是流行开来之后,人们脑中会把对该类音乐错误的印象固化下来,反而扼杀了这种音乐。
  
  萨顶顶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中的天山童姥,虽然呈现出一个女童的尖细,拥有的却是八旬老妪的灵魂,特别是用梵文演唱的《万物生》,的确有种别样的妖异。至于“自语”,其实对于我这个汉人来说“自语”也好“梵语”也好都没什么差别,我也不指望从唱词中获得什么心灵的启迪和指点,听听有些新鲜感就得了,也希望看过我推介的朋友们以一个轻松的心态去听,还是很好听的。倘若如我一般自认凡夫俗子的,顺便也可多看几眼美女的CD内页,非常漂亮,漂亮到大家忘记她从前有个名字叫周鹏,发过一张叫《自己美》的电子舞曲专辑,各位能找到的话不妨拿来听听对比一下,会有很好玩的感受。民建联指责陈太“忽然民主”,引发香港社会流行语汇一阵“忽然”风潮,萨顶顶面对媒体畅谈宗教与文化,唯独对记者问起从前的这段经历不予作答,“只是神秘一笑”,莫非也“忽然神秘”了?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4-4)
  
  歌手:张震岳
  
  专辑:《OK》(内地版名为《思念是一种病》)
  
  推荐歌曲:《小星星》、《思念是一种病》
  
  最早认识张震岳是在林志颖主演的一部电影《旋风小子》,里面他扮演一个少爷,反派,和林志颖争夺天生尤物徐若暄饰演的校长女儿,如所有烂俗商业片的套路,他最后被释小龙饰演的少林小师父修理得很惨。不过我这个人看电影对反派抱有天生的同情,觉得现实当中站在男人的角度来评价,大概也是张震岳比林志颖这样的更应该讨女生喜欢。比起林志颖腻死人的招牌式笑容,我对这个从很拽到很衰的反派印象深刻。
  
  第二次看到他是在一部号称“中国第一部公路片”的电影《走到底》里,姜武演一个卡车司机,他演一个抢劫犯,莫文蔚演抢劫犯的女友。那时的他,形象已经和现在差不多,留着明显不怎么打理的胡子,还有剩不下几根的头发,似乎已决意和“偶像”时代挥别,老实说这不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一个大陆人一个香港人一个台湾人凑在一起演一个发生在内地三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文化上的隔阂注定了缺乏人物上的可信度。但真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张震岳也是创作者之一,与之合作的还有杨乃文、纪晓君这类卓尔不群的歌手。让我认识到原来除了烂大街的口水歌《爱之初体验》,张震岳的音乐其实很丰富。
  
  其实不仅音乐丰富,张震岳在娱乐圈中也是个话题很“丰富”的人物,围绕他的话题,总也时不时地出现在报纸的某个版面上。演唱会上,指责主办方、比下流手势、爆粗口、露屁股,博客上帖坐在马桶上吹口琴的照片,这林林总总就如同他永远歪戴着的小鸭舌帽、黑框眼镜、络腮胡子、半截裤下粗壮的毛毛腿一起,构成了一道奇妙的风景。“坏”吗?前一段台湾演艺圈艺人吸毒的恶习频繁曝光,一向不羁的他自然也被警方列为重点怀疑对象,可接受调查之后却未发现什么劣迹;“反潮流”吗?他是2006年台湾风尚艺人大奖的得主。他的人如同他的音乐,诚实而坦白地诉说平凡男人的心事和弱点,没那么多技巧和花活,而他在观感上媒体前强烈的“个性”特征,却能保证他成为青少年群体的另类偶像,所以他的唱片很少为销量发愁。《联合早报》登过关于他的一个评论,说他很“懂得平衡艺术与市场”,不无道理。
  
  这张《OK》在音乐上维系了他一贯的风格,其中也不乏口水歌(有口水歌其实未必是坏事,方便大家传唱,容易流行)。除了改编自齐秦的一首老歌《思念是一种病》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那首《小星星》,张震岳身上流着阿美族的血液,山地民族与生俱来的那种畅快放歌的气质在这首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比较于本张专辑中其它歌曲格外抢耳。
  
  不管怎样,希望不那么偶像的张震岳能继续快乐地玩儿音乐,坚持住自己的方向,走到底。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5-0)
  
   我的排行榜(第五周:2008年1月28日-2008年2月3日)
  
  1、张悬:宝贝
  《My Life will...》
  
  2、王若琳:迷宫
  《Start from Here》
  
  3、叶蓓:自由行
  《我要的自由》
  
  4、薇恩:找自己
  《薇恩XAZZ》
  
  5、林俊杰:不流泪的机场
  《西界》
  (2008-05-1)
  
  歌手:张悬
  
  专辑:《My Life will…》
  
  推荐歌曲:《宝贝》、《My Life will…》
  
  随性地听随性的张悬随性的歌,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或许是因为想写得太多,又或许,只想听着她的音乐犯会儿懒,或者,把自己甩在黑暗里,享受片刻宁静而甜蜜的幸福。
  
  头一次见到张悬是在天桥剧场,Dirty Three的音乐会,她是助唱嘉宾,还没上台,只报了她的名字,台下便有人开始尖叫了。当时她于我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听到那些尖叫我不禁好笑,没想到如此一场非主流的音乐会上也貌似有粉丝的存在。天桥新剧场蛮大,灯光昏暗,我坐在后排,便看到一个面容模糊的女子上场唱了两首面容模糊的歌,没有乐器,放的录音,唱得什么我一点也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她懒散地在台上走来走去,唱歌,然后便懒散地走下了台。
  
  于是,把她给忘了。
  
  再次想起她,因一首歌《讨人厌的字》,很喜欢那歌词,幽幽的吉他,弹拨着黑白的情绪,撕碎了谁的信札洒在风里,化作雪。尾部的音乐相当长,开着车的朋友不耐烦要换台,我挡了下来,于是便听到DJ报出了她的名字。
  
  于是便找她的歌来听,先找到的,却不是《讨人厌的字》所在的专辑,而是这张2006年张悬面市的第一张专辑。
  
  和后来的《亲爱的,我还不知道》相比,其实这张更为“主流”一些,很甜蜜。但与其说我爱上了她的甜蜜,倒不如说我爱上了她的安静与平淡,简简单单的,让我想起Beatles的某个年代,孩童般纯真地笑着,吟唱着那些简单的旋律,在某个时刻哼出来,在某个时刻慰藉你。
  
  不过,慰藉你,却不会拥抱你,正如她歌中唱过的那样,很悬。
  
  好玩的是张悬本来并不叫张悬,她原名焦安溥,因为喜欢张爱玲,所以取姓“张”,“悬”则表示她对生活的感受。她的生活仿佛也一直处在很“悬”的状态中,她的爸爸是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顶着“名门之女”的帽子,却走不了淑媛的道路:成绩不好,个性更不好,要出国留学,第二年便因无法适应而回国,于是便开始在酒吧唱Live。爱读北岛的诗,歌词也很“北岛”,气质很“摇滚”,音乐不主流,所以从拿到第一个唱片约到发片,过了七年。
  
  听了这张专辑我在想,七年又如何呢?不知你的专辑再发会不会让我再等七年,我还是想说,即使有朝一日你如自己所愿嫁掉了,我还会等你,因为你说过:“摇滚就是我们在一起。”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5-2)
  
  歌手:叶蓓
  
  专辑:《我要的自由》
  
  推荐歌曲:《自由行》、《只为这一秒》
  
  苦于新浪乐库没有这几首曲目,《花儿》之后的几首歌算作上周“遗珠”,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听听这几首歌,清新爽耳,叶蓓的声音让人舒服到骨头里(这么说似乎很“杨二”),但如果你想明白我所说的“高品质的流行音乐”是什么样子,这几首歌就是最好的样本。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5-3)
  
  歌手:薇恩
  
  专辑:《薇恩XAZZ》
  
  推荐歌曲:《找自己》、《It’s so Beautiful》
  
  一个我搜遍网络,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一张照片的女歌手。
  
  资料也少得可怜,大概知道这张专辑是台湾制作的,她来自于新加坡。
  
  在音乐上,她的风格也像极了同样来自于新加坡的孙燕姿,甚至在其中一两首歌里,连嗓音都像。
  
  不过她能出现在这个榜单上,除了专辑整体上让我想起了刚出道时孙燕姿那种清新之外,恐怕更多地是为了一首翻唱陶喆的《找自己》。陶的版本如午后雷雨,畅快淋漓,而薇恩却如三月春雨,淅沥舒缓,裹着湿润的清凉拂过心头,不妨一听。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红起来,但是像她这样的歌手,资质其实很好,音乐也还不错,但未能占得先机,出道后不可避免让人拿来去和已经成名的歌手比较,很残酷地仿佛宣告,这个市场不需要如此相似的声音,倘若长相再不讨便宜,公司发一张片市场反应平平,往后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给予他们祝福,毕竟在某个机缘下我听到了他们,他们的音乐也触动了我。



  

 
2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