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8]2008,我听过……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9/12/2008]2008,我听过……

3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2937

[精彩乐评] [29/12/2008]2008,我听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5-4)
  
   歌手:林俊杰
  
  专辑:《西界》
  
  推荐歌曲:《不流泪的机场》
  
  林俊杰大概是如今大热的歌手中被我听腻了的其中之一。
  
  不过,被我听腻了无关紧要,因为还是有很多很多歌迷喜欢着他的歌,他的专辑只要一推出,仍然会挤进销售榜的前列。
  
  而今天拿他出来评,一是应一位逛我博客的网友之邀,二也是想借此机会勉励一个人,因为林俊杰的成长经历或许可为他提供一个类比,让他对自己的音乐道路增强信心。
  
  林俊杰的唱功没有人能够怀疑,迄今初入行的一些年轻歌手还以他锐利的音高以及华丽的转音为努力奋斗的标杆,不得不说能企及的尚属少数。林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创作力,如《江南》、《曹操》等都是传唱大江南北、横亘排行榜冠军数周的名作。林还是一个非常勤奋、社会形象正面的艺人,总是保持一个谦卑而进取的姿态,这一点即使很多新人都不能相比。
  
  如斯,虽然老实讲他的形象经努力包装仍达不到“偶像”的层次,却仍然当之无愧一个优质艺人的称号。他的每一张专辑都可被视作主流商业流行音乐的范本,比如这张《西界》,里面快慢刚柔并济,有时下流行的电子舞曲,也有林氏特色的伤感情歌,还有“杀手”这样的噱头配合限制级MV炒作概念,基本上浓缩了如今主流畅销专辑的所有元素。
  
  但我却无法喜欢,我可能更喜欢早期的那个朴实如邻家男孩般的林俊杰,如你身边的一个伙伴,相貌平平,却有一颗温暖而体贴的心。他的作品我最爱的便是《豆浆油条》,他的声音在那首歌里对我来说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热腾腾早餐的味道,让人满心欣喜,在平凡的幸福中沐浴阳光。
  
  往后,便是莫名的舞曲风,喧闹的中国风,并不健美的他,也毅然脱了。他越来越像个流行艺人了。我却无法喜欢,不晓得是因为邻家男孩变“坏”了,还是我的思想太落伍。
  
  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也是选秀节目出身,因为外形不讨巧走得不顺畅,起初也是给人写歌,当制作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真得很了不起。畅销一些,难道有错吗?即使对于街头寒风中弹着吉他的流浪歌手,爱听音乐的耳朵和投向帽子里面的零钱同样重要。面向流行,总是要有妥协的,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大的机遇,荷包鼓了,实现更高梦想的条件也越成熟。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6-0)
  
  我的排行榜(第六周:2008年2月4日-2008年2月10日)
  
  1、张悬:模样
  《亲爱的,我还不知道》
  
  2、张悬:宝贝
  《My Life will...》
  
  3、王若琳:迷宫
  《Start from Here》
  
  4、叶蓓:自由行
  《我要的自由》
  
  5、薇恩:找自己
  《薇恩XAZZ》



 (2008-06-1)
   
  流转光阴间,人是会老去的,但有一种歌不会老,如张悬的歌。
  
  又或者,老或者不老于她,本来也是无所谓的事情,只要快意地弹着吉它,吟唱出某段心情的吉光片羽,歌词听不懂,没关系,又何必听懂。
  
  我也不晓得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她的音乐,以至于平时苛责的流行种种,对于我眼中的她统统见鬼去。不是崇拜,只是听,听她的卓然在静谧中从指尖滑落,在六根弦上散步,在琴箱里呼吸。她是不会腻到你怀里的,只是将熄未熄的烟,残存在房间里,打开窗户被清冷的空气席卷走,只留下你一个人体味夜的味道。
  
  这张集子与上张相距仅一年,却在“非流行”上走得更远,张悬其实并没有如某些“地下音乐人”那般自命清高,非要拧吧着对抗流行,而是不那么在意是否流行而已。发一张唱片,站在任何公司的角度,当然是希望能有所收获,至少要保本,所以筛歌的“底线”必然存在。体制内的张悬比较于体制外的张悬或许少了点自由,却让更多的人听到了她。其实对一个歌手来说最值得铭记的就是:不要为自由而自由,正如不要为流行而流行。
  
  不过,我还是要说,这个歌坛从来不缺少天后,但却缺少张悬。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6-2)
  
  本周如下的几张专辑,是真真切切的商业流行专辑,但放在这里却多少让我觉得有些鸡肋,毕竟是花了时间听了的,大过年的,少睡了好几个小时呢。我不是矫情地偏爱那些大家听起来不那么流行的音乐,为了彰显自己的“水准”而贬低商业流行。只是我觉得流行多少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即使烂俗也要去做那个引导本波烂俗潮流的第一人而不是东施效颦者,而如下的本周这个榜的余下几张专辑,基本上先后排名代表了想象力的递减关系,不难听,却也让人记不住。我不会断言这些歌手以及这些专辑的前景,但也不做推荐,如果各位时间多的实在没处打发,听听倒也无妨。当然,如果听后觉得特别棒,就当我扯淡罢。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6-3*)
  
  歌手:仲维军
  
  专辑:《我的6:57am》
  
  如果您偏好周杰伦那口,不妨一听,但我劝您还是去听周杰伦。
  
  仲维军身高不低——一米八五(号称),仲维军是个ABC,仲维军来自于旧金山,仲维军当过篮球教练,仲维军在大学主修的是电机专业……
  
  但或许他真正值得关注的身份是——“全球华人新秀大赛”新浪网歌唱比赛第一名。
  
  一个靠网络成名的歌手,他的部落格很火,他的支持者很多,至于他为什么这么火,仅从他的音乐来判断,我觉得有些莫名。或许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深得草根情节浓重的网友青睐,大家总是喜欢鼓励那些看起来如自己一样平凡、却怀揣音乐梦想的朋友,这类朋友最好不要太帅,要有才却不能太有才,会创作却别玩儿高雅,歌曲一定要朗朗上口,有那么点点个性却千万别清高……如此的网络中庸之道刻意把握是无从下手的,因为网友的心绪谁也拿不准,守株待兔反倒是上策,说不定哪天突然感动了谁,网络的倍增效应便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火了。
  
  当然,在这里说仲维军受人关注纯粹靠运气是不公平的,他的音乐自有其可爱之处。唱片公司的文案里,说他是“直觉系歌手”,也就是“看到什么就写,听到什么就讲,想到什么就唱”的歌手,因此“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这个早已百无聊赖的世界”,他的音乐直白确实不假,但无论从内容、传达的概念上来说都匮乏新意,更遑论音乐形式上的老套,连宣传企划的吹牛都没创意。
  
  我觉得比较好玩的是仲维军的“Street Team”,这群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歌迷,而更像是歌手的工作伙伴,因为欣赏这个人而奉献出自己的专业才干,这群人中有导演、广告策划、造型设计师等等,他们或者依靠网络、或者靠该歌手的交友圈而结识,在原本无公司背景、无商业利益输送的前提下全方位地打造出一个具备发片条件的歌手,再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其扬名、引起唱片公司注意,成功地进入唱片工业的链条。“Street Team”模式目前并非主流,对唱片业今后的影响也尚待评估,但作为一种现象,它的出现远比某个歌手成名来得意义深远。互联网对如今流行音乐的发展之影响甚巨,较之以往,它将音乐的演唱者和创作者门槛都大为降低,同时使得音乐资源的获取难易门槛也大为降低,现如今,连极具专业分工色彩、流程复杂的制作环节门槛也被降了下来,有朝一日,或许只需要极低的成本,我们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一张唱片的全部制作发行过程,这不啻为一场革命。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6-4*)
  
  歌手:何耀珊
  
  专辑:《拥抱》
  
  如果要为“匠气”这个形容词找一个例子的话,何耀珊这张专辑将不幸入选。
  
  其实,在此之前,我还听了她的《收获》,同样的感觉。
  
  看过一些这位新加坡女歌手的资料,据说何耀珊是第一位能分别在美国告示牌舞曲排行榜及英国音乐周刊排行榜登上冠军的歌手。获奖的那几首歌我还没有听到,应该是英文歌,在此自然也无从评论,不过根据她中文歌的表现,我只能说严重缺乏特点,无论是唱腔、词曲还是音乐制作上,在中文流行音乐市场上都没有一点冠军相。
  
  何耀珊在2002年之后方才正式踏入商业流行音乐的领域,她拥有辅导学的硕士学历,在1996到2001年之间,她实际从事辅导工作,帮助许多困惑无助的青少年,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这段时间里她是一个道地的“福音歌手”,想必通过她的歌声也感化了不少迷茫的心灵。
  
  虽然同是歌颂上帝和耶稣的圣歌,“福音音乐”伴随着基督教在不同地域传播,其“在地化”过程也是融入当地民间音乐特点的过程。听非洲和南美的福音音乐,就和欧洲的有很大不同。我在想其实如果何耀珊能在自己现在的音乐中以“福音音乐”为载体,融入东西方丰富的音乐元素,反倒会成就自己的特点。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6-5*)
  
  歌手:张峰奇
  
  专辑:《能不能》
  
  普通,普普通通。
  
  彻底的“邻家男孩”,大概就是张峰奇的定位。不仅在形象上,从演唱到创作,都很“邻家”,全面逼近口水歌的水平。不过,这孩子的歌并不让人讨厌,据说颇有几首已经被台湾偶像剧选中当作主题歌,或许正是看中了张峰奇“青涩”的感觉。不过当“青涩”也成为流水线产品时,是不是还有咀嚼的必要,掂量一下再听吧。
  
  张峰奇的成长经历比较有意思,他在9岁到13岁曾有一段出家为僧的经历,现在听他的歌,总是那么不温不火,平和中正,或多或少可能也受了几分佛性的影响。另外他的父亲张魁是70年代台湾非常有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伯父则是大名鼎鼎的“急智歌王”张帝,他也算是成长在“演艺世家”了。父辈的名气对于他这样的新晋艺人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如若善用,倒也能弥补个人资质不足造成的不利局面。
  
  这张专辑唯一让我触动的声音出现在《离岸》一曲中,一句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真令人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只可惜,不是张峰奇唱的。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7-0)
  
   我的排行榜(第七周:2008年2月11日-2008年2月17日)
  
  1、甜蜜的孩子:忆江南
  《水》
  
  2、张悬:模样
  《亲爱的,我还不知道》
  
  3、布衣乐队:三十里铺
  《那么久》
  
  4、梁静茹:不是我不知道
  《亲亲》
  
  5、卢广仲:早安,晨之美
  《早安,晨之美》
  
  我以前说,我非常讨厌现今乐坛上的所谓“中国风”,其实并不是要诋毁我们伟大的祖国及其灿烂的文化,只是因为这类所谓的中国风都是“伪”中国风。一来中国风不在于穿什么,黄袍马褂加身就显摆自己是中国风,简直浅薄至极;二来中国风不在于胡扯白咧几句文不文古不古的歪词,狗屁不通自作高深就标榜自己是中国风,未免莫名其妙;三来中国风不在于非要使用民族乐器,不管合适不合适就胡乱加二胡加唢呐就吹嘘自己是中国风,无异于坑蒙拐骗。我当然不求流行音乐人个个都要烂熟《离骚》、倒背如流《唐诗三百首》,只是将“中国”意象作为一种音乐元素来使用,在词曲创作及音乐编配上首先多少对引用的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其次要懂得适度,最关键的还要有创意,也算对得起祖宗,对得起音乐人的身份。
  
  “甜蜜的孩子”本张新专辑中的《忆江南》和《酒·狂》,或许可以为“中国风”做一个好榜样。中国的绝大多数古琴曲虽存有琴谱,但多为仅记录音位而不是像欧洲古典音乐那样划分清晰的小节,古曲的传承在节奏的把握和处理(打谱)上,更倚重于琴师代代相传的“心授”,所以不同的流派传人,对同一古曲可能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而这种西方音乐不可想象的“多样性”和“不准确性”,却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精神。比如《酒·狂》,取自晋代“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所作的古曲,此人狂放不羁,尤以好酒闻名,相传他曾求步兵校尉的官职,不为立战功不为扬名也不为发财,而仅仅是因为惦记着步兵校尉衙门后厨里藏着的几百坛酒。千年之后此曲由一支摇滚乐队来演绎,酩酊的阮籍在於阗的梦呓中复活,悠然神游浩渺之中,又何必非要拘泥那是一把琵琶还是一把吉他。
  
  在这张专辑中,中国的古典乐器真正地融入了乐队,琵琶与吉他能在同一首歌中产生心灵的对谈,犹如本张专辑的封面:一滴墨汁滴进一杯清水中,飘渺地将界限模糊的线条铺陈散化开来,温润而灵动,待到杯中水归于一色时,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水墨画最能体现中国画的境界,贵在“写意”二字,寥寥几笔便浑然天地,绝非染缸似的堆砌色彩所能达致。
  
  谈到绘画,有趣的是“甜蜜的孩子”四位成员都毕业于地处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或许得益于“人间天堂”钟灵毓秀的浸润,使得“甜孩”的摇滚悠扬而清新,而美术专业的熏陶,使得他们的音乐充满了画面感,每一个音符的定格都如一张水粉。“甜孩”目前主要活跃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性与国际化也为他们的音乐带来了更丰富的元素。
  
  至于其它的几首英文歌,不过尔尔,从技术上来说,即使再成熟与地道,也永远是跟在老外屁股后面跑。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他们的创作主张 “先进而不怪异,敏锐而不病态。”格外值得嘉许。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7-2)
  
  歌手:“布衣”乐队
  
  专辑:《那么久》
  
  推荐曲目:《三十里铺》、《羊肉面》
  
  《那么久》,对于一支成军十二年的乐队来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张“地上”专辑,的确是够久的。
  
  一些朋友跟我抱怨,我总是在这个榜单上介绍一些大家基本上没听过的歌手/乐队。我以前也说过,我真的无意彰显自己品味有多独特,只是觉得有些好声音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如若你能因我的几段文字去关注这些声音,听到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于我就算是成功了。这支乐队其实在摇滚圈内还是名气很大的,如果非要扯上点流行文化您才有印象,那么2006年大热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有首歌《我爱你亲爱的姑娘》就是他们创作并演唱的。这首歌也很能代表布衣乐队的音乐风格,内容直白,旋律简单,虽然他们是一支摇滚乐队,但做的音乐还是偏向民谣更多一点。
  
  平心而论,抛开主流的流行音乐不谈,即使站在摇滚或民谣的发展趋势而言,布衣乐队的这张专辑在编排和音乐特点上也略显陈旧,我不晓得是不是制作人刻意为之,总之让我仿佛依稀找到了90年代初那批中国摇滚乐队的影子。不过这个乐队还是有两个特别的亮点:
  
  一是浓郁的西北风情,恰与前面提到的“甜孩”乐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甜孩”的音乐充满了浓郁的学院精英意识、大都市的时尚感和小布尔乔亚情怀,还浸淫着湿漉漉的水乡特色;而诞生于宁夏的布衣乐队,音乐中带有那种西北人特别的质朴、简单和乐天,如黄土高坡上滚过的风,粗砺而直接。从取材上来看,整张专辑最打动人的,恰恰就是西北地域特色浓郁的《三十里铺》,以及令人心头一热感念母亲的《羊肉面》。那种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生态下的音乐,恰恰是中国摇滚最值得去挖掘与发扬的精神。
  
  二是一把古筝,记住这个名字叫张巍,是一名从小学习古筝的吉他手,这个乐队的灵魂与其说是主唱吴宁越,倒不如说是这把筝,让简单得有些简陋的乐队一下子活了起来,如果说布衣做音乐像在画龙的话,他就是那个点睛的人。
  
  “甜孩”的成员在乐队正式签约之前,不得不靠卖画为生;而“布衣”北漂之后,也有过衣食无着的岁月。然而这基本上就是中国摇滚乐的现状:基本地下,穷。早些年玩儿摇滚的多半是有“艺术家”精神的,颇为不齿于寻常的流行歌手,宁愿猫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啃一毛五一块的方便面也要坚守住自己的“音乐梦想”。能坚持下来的,的确也有能签公司、发专辑的,但剩下的九成五要么这么耗着,要么去酒吧或棚子打个散工,要么卷铺盖该干嘛干嘛去。发专辑那拨人,被一些摇滚愤青指责为“背叛摇滚、向通俗妥协”,其实对于一个摇滚乐队而言,他们并没有多少“妥协”的空间。成为“地上乐队”的那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大的妥协而成功转为“地上”,而是因为他们玩儿的音乐本身具备“地上”的元素:题材不那么敏感,旋律不那么噪音,具备些许新鲜感,拥有一定知名度,最后一点很重要,一来要出名需要圈内人帮衬,二来有了名气就有了听众,有了听众就有了市场,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方才具备发片的条件,唱片公司除非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去发那种只有两三个人去听的专辑。那种想当然的“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摇滚乐队而言特点压过一切,流行瞬息万变,迎合永远被动,真要那么“妥协”原来的听众就会跑掉,其他的听众本来就不感兴趣,“市场”就没了,还发个屁唱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7-3)
  
  歌手:梁静茹
  
  专辑:《亲亲》
  
  推荐曲目:《暖暖》、《不是我不明白》
  
  梁静茹相当主流。
  
  梁静茹非常流行。
  
  老实讲对她的歌及其专辑谈不上喜欢,听过一遍通常不会再去完整地听第二遍。
  
  有人说她是“疗伤系”歌手,其实和阿桑的苍凉哀痛相比,梁静茹要温暖多了。之所以大受欢迎,其实和刘若英的例子有些相似,胜在“气质”二字上。梁是个淡然若菊的女子,出道以来,从未在娱乐新闻版面上搏出位过,围绕她的话题,也安全地落在有关一个歌手正常的活动范围里面。她的形象虽不艳丽却胜在亲和,在男生眼里,是邻家美丽的姐姐;在女生眼里,是可以一同分享心事的女伴;在男人眼里,是愿意用坚强臂膀搂入怀中去细心呵护的女人;在女人眼里,是毫无侵略性愿意与她结伴逛街的死党。
  
  梁静茹的歌艺其实并不卓越,但她很聪明的地方在于对情歌路线的坚持,即使向蔡健雅、陈绮贞、周杰伦这类不同类型的艺人邀歌,也始终未偏离这个方向。当一个歌手明白自己的局限在什么地方时,所谓“勇于挑战不同风格”的音乐态度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现自身优势、稳定既有市场”这个大局。其实无论像她这样的主流歌星还是前面提到的非主流乐队,首先得解决有饭吃的问题,再来考虑变着花样吃的问题。
  
  梁静茹出道尚早,成名却有些晚,岁数不饶人,除非决计两三年内嫁人然后告别演艺圈,否则仅仅以她目前的小格局,恐怕走下坡路也再所难免。在临近的几张专辑中,一些歌即使是她的铁杆歌迷听得都有些厌了,比如《丝路》,开首处尚有几分气势,但确实没有必要拖到长达五分钟,咿咿呀呀的重复来重复去,还未到收尾就让听众失去耐心。前面提到她的嗓音条件虽不出众,但声线却还是有迷人之处,我觉得她今后可以适度向民谣方向倾斜一些,搭配比较好的词人,提升一些自己音乐的意境,应该可以有效地延长她的音乐寿命。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7-4)
  
  歌手:卢光仲
  
  专辑:《早安,晨之美》
  
  推荐曲目:不用特别推荐,因为只有一首歌
  
  玩儿出来的一支歌。
  
  想起来听他,也和前面的梁静茹有关,其中有一首歌《不是我不明白》,有他和梁的对唱,想来也是公司借此来试试这位新人的水有多深,或在为他发片前拉抬一下他的知名度。不过这类再寻常不过的流行歌曲,换作是别人来唱也就是那么回事,对于卢光仲而言,好像让一个街头顽童套上燕尾服作深情款款状,再认真再好听让人脑子里面把那个画面一想也觉得蛮好笑的。
  
  卢光仲的音乐,有那么点点蓝调,又有那么点点爵士,但既不夜总会,也不小酒吧,也许套什么壳儿并不重要,而是骨子里面朋克的灵魂。朋克是什么呢?就是打破一切既有的条条框框,回归自然、回归简单、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总之,别装。
  
  如这首《早安,晨之美》,卢光仲如嘴里含着一口热豆浆,囫囵不清地唱着。你可以说他没有正形,却能从他肆意欢快的音乐中看到他没心没肺的笑着,那是一个孩子的笑,没有伪装,没有虚情假意,只有简单的快乐。我们都曾这样笑过,这样的笑容对我们来说仿佛越来越少了。所以,还能说什么呢?听吧。
  
  当一个区域性的流行音乐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时,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都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在一个运转高效有序的工业链条中自然发展、彼此融合与借鉴、更新换代。商业并不可耻,音乐商品化同样不可耻,因为一切艺术都是需要受众的,只有受众多寡的问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陆的流行音乐发展了这么多年,总体在不断推进,却仍处于畸形的状态,主流部分基本上还处在跟风抄袭的阶段,创意匮乏,极其浮躁;非主流部分则人不人鬼不鬼,还素来有鄙视港台的传统,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摇滚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张专辑,背后却都有港台公司的影子。
  
  其实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阶层迅速扩大,已经容纳一部分人有钱也有闲去欣赏先锋艺术,并且有充分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来保护先锋艺术家的生活时,这种艺术的发展才是正常和稳定的,而不是时时处在明天就要饿死的危机当中。可惜中国大陆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有钱有闲的人的确是有,然而文化的断层非一日能够弥补,这些人的精力和兴趣还在物质和肉体的享受上,艺术还是靠边站的;真正混迹在这类艺术当中的人除却生存压力,也得不到民众基本的宽容和理解,更何谈欣赏。相比之下,香港和台湾已经初具这类艺术能够生存的土壤,这些艺术家(包括非主流音乐人)虽无法在财富上与大众流行明星相比,却也能养活自己,玩儿得高兴,所以心态也普遍比较平和,无论进一步踏入主流,还是退一步沉浸于自我的世界,相形于大陆的同行来的潇洒,眼前这位卢光仲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过话又说回来,摇滚在西方其实是流行文化范畴,与先锋艺术有交集,但更多的是一种大众文化,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3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