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8]2008,我听过……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9/12/2008]2008,我听过……

4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2884

[精彩乐评] [29/12/2008]2008,我听过……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8-0)
  
  我的排行榜(第八周:2008年2月18日-2008年2月24日)
  
  1、李志:被禁忌的游戏
  《被禁忌的游戏》
  
  2、甜蜜的孩子:忆江南
  《水》
  
  3、张智成:快乐
  《快乐》
  
  4、杨培安:酸风柳树
  《杨培安III》
  
  5、吴宗宪:不笑的时候
  《原罪》


(2008-08-1)
  
  歌手:李志
  
  专辑:《被禁忌的游戏》
  
  推荐歌曲:听就行了。
  
  其实这是一张在此前一周就听了的专辑,本来想和上一周介绍的两支摇滚乐队一块儿写,却时时下不了笔。其实李志的音乐还算不上多么硌涩耳朵的音乐,只是相对于“甜孩”的优雅清丽、“布衣”的粗砺欢快,他显得更加自我一些,对于一般的听众而言可能更加听不惯一些。虽然这已经是他个人出的第三张专辑,但作为有公司有批号的正式专辑却是第一张,一般的音像店买不到,还是主要依托酒吧演出现场发售。李志事先坦言可能收不回成本,不过据说在北京还卖得不错,当然,即使是“不错”也别指望和哪怕三流的小歌星相比,后者的“不错”也不是李志真正想要的。
  
  我非常讨厌现代诗,或许是俗人的一种表现,一度以为“梨花体”虽然夸张,但基本上就代表了中国一大群号称诗人写的玩意儿。我也不可救药地沦入整个社会实用主义的思潮中,在这种思潮的观点看来,诗人大概是社会上最没用的一群人,他们无病呻吟,或者因为有病才呻吟;床上呻吟,下了床依旧呻吟。也许这么说很刻薄,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之中也曾有过天才和天才的诗句,然而我们还看到的是食指进了精神病院,海子卧了轨,顾城上了吊,临上吊前还砍翻了自己的老婆……种种惨烈的结局激起的同情与惋惜,远远不如公众眼中 “诗人”形象的集体荒诞来得印象深刻,以至于“梨花体”的闹剧,竟然演变成全民戏弄消遣诗人的狂欢。“一个没有诗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这样一个曾拥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里长”的民族,如今似乎找不到诗人了。诗,真的在中国已经死掉了吗?
  
  其实,没有。
  
  人们常常讲“诗歌”,其实“诗”与“歌”是天生的孪生子,而二者搭配的动词也紧密相联——“吟唱”,也就是“吟诗”与“唱歌”,诗形式上的律动感和押韵特点,恰恰适合用歌来传播。诗的灵魂是什么?仅仅是文字的趣味化堆砌,那是诗吗?承担“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那是诗吗?诗应该是一片坚守着的精神家园,是一方任思想深耕的净土,是一个掏出心来自由呐喊的空间。而这,也正是摇滚乐一以贯之的境界。李白活到今天,或许是狂放的Led Zeppelin,在重金属的澎湃中会须一饮三百杯;而民谣教父Bob Dylan忧郁旋律中投向人间的爱与悲悯,是杜甫深邃的目光。今日之中国摇滚的境遇,恰恰与中国诗歌在当代的发展同病相怜,被挤压到一个尴尬的边缘角落,苦苦挣扎。
  
  所以,我必须对李志们的坚守抱持一份敬意,我无意说什么“身体清贫而精神富有”的屁话,更不会将来他们为改善自身的处境而选择不再坚守横加指责。至少此时,他们自由灵魂的伤痛与快乐,延续着绵延千年的诗的精神,用他们无关流行或许粗糙但发自心底的声音感动甚至撼动了若干水泥森林中麻木的心灵。如今天这张专辑的主唱李志,你甚至听不清他唱了些什么,却在他与怀中吉他的呼喊和低语间拾起卡夫卡,遭遇梵高。
  
  还有,他说他以后不再录音了,至于要干什么还没想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离不开红梅牌香烟。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8-2)
  
  歌手:张智成
  
  专辑:《快乐》
  
  推荐曲目:《快乐》
  
  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他,在听完李志之后。
  
  他是李志的另一个反面,清瘦,斯文,很邻家男孩的模样。他的歌也是那么流行与悦耳,拥趸无数,排行榜成绩很好。
  
  上周的榜单里我谈到了梁静茹,其实我并没有指责她唱功的意思,但我还是很认真地看完了郑先生的留言,您所说的我完全尊重。我只是想说,我也喜欢梁静茹,只不过喜欢的角度或许和你不同,你爱她的唱功,而我却爱她的气质,如漫山遍野的雏菊,不似牡丹逼人的富贵,也不如百合香得让人窒息,没有玫瑰危险的刺,也无梅花苦大仇深的傲骨,只是迎风摇曳,淡然地美丽着。她的歌如她的人,无论难易与否,风格如何,淡然地美丽着。流行文化的奇妙之处也在于此,喜欢一个艺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甚至没有理由,你和我都发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就OK了。
  
  在这儿说梁静茹,貌似是跑题了,其实她和张智成还真有点儿关系,因为两人都是马来西亚走出来的歌手。当我第一次听到张智成的歌时,竟然有种奇怪的错觉,觉得仿佛听到了一个男版的梁静茹,或许二人的气质有几分相似之处吧,无论外型还是声音,都谈不上惊艳,却令人很舒服。马来西亚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手,从早期的巫启贤、柯以敏,后来的光良、品冠,到现在的梁静茹、戴佩妮、张智成,南洋的海风滋养了他们,祖辈的文化养育了他们,如今唱响整个华人世界,也是得益于人杰地灵吧。
  
  张智成的这张《快乐》算不上他最新的专辑了,我喜欢那首名为《快乐》的歌是因为这首歌在副歌那段粤语的部分,如一道广式早茶,带着充满阳光的生活气息,市井却又很清新。同歌路相似的光良相比,张智成的声音不如前者那么亮和饱满,却胜在清新质朴。也许一整张专辑都没有那种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歌,却是上好的早茶,各类点心俱全且都很精致,让你在轻松打发一段时光后,不仅口有余香,肚子也不觉得撑得慌。
  
  如果你还是对李志消化不良,张智成这道茶不妨呷呷看。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8-3)

   歌手:杨培安
  
  专辑:《杨培安III》
  
  推荐曲目:《酸风柳树》
  
  看到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跟我的直觉反应都是:“杨培安是谁?”
  
  杨培安,用包小柏的话来说,就是一位1971年出生的“高龄新人”。
  
  第一次听到杨培安,是因为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在台湾播映,收视大热,但片尾曲和张靓颖的主题歌却被中视换成了一个叫杨培安的歌手的另两首歌。倒也不是台湾那边有什么禁令,或者歧视大陆流行歌曲,而是中视经常借着给电视剧换贴片主题歌的方式,帮某些唱片公司打歌,赚到的宣传费其实也没多少,不仅大陆剧遭此待遇,韩剧也不例外。这两年台湾的观众便经常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位“高龄新人”,他不仅是各个电视剧主题曲的宠儿,还为不少广告谱写并演唱了主题歌。所以你看可以看到他本张专辑封套上每首歌歌名的后面,几乎总拖着长长的一串。
  
  杨培安的声音,高亢清亮,音域开阔。若你没有听过他唱歌,可以提供一个类比就是张杰,二者的音质虽然有些差异,歌路却还是挺像的。倘若以唱功论英雄,他似乎早该红了,却隔了那么多年,才闯出来一点名气,也许与他低调的性格有关,但更多的是流行工业自然选择的结果。他的唱功的确很棒,却是贴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类唱腔,在如今看来早就褪流行八辈子了。他的偶像是张雨生,虽在音高上能与之争锋,但在词曲创作的人文气息和思想深度上却无法和雨生相比,无论是他的声音还是音乐,都缺乏必要的个性,这一切似乎都注定他能成为一员唱将,却成不了一个歌星。
  
  不过,虽然成功来得迟了一些,他还是成功了,而他的成功却得益于当年局限住他的特点。他的声音非常适合演绎那种澎湃的煽情歌曲,或者那种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前者电视剧很需要,后者广告很需要。而这两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乏需求,只要把握住一回一炮打响,以后的机会便有如源头活水,绵绵不绝,所以他是应该感谢台啤公司慧眼识珠的,不仅令他闯出了名气,还实现了发片的梦想。由此倒也可为那些境遇类似的歌手提供一条出路,这样的好事不会天上掉馅儿饼,厂商们也不是当慈善家救苦救难来了,如今的时代,快餐文化当道,“酒香就怕巷子深”;流行歌手在唱功之外,恐怕还得费些心思想想人脉和推广平台方面的事情。
  
  本张专辑充满了如此的煽情歌曲和励志歌曲,然而听将下来,最令我感动的却只有《酸风柳树》,一首闽南语的歌曲,也是不多见的一首没做任何主题歌的歌曲,杨培安的声音意外地显得非常节制,却蘸满了浓烈的惆怅。这个来自台湾中南部的歌手此时唱给你听的,只是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简单而不带一分杂质,也告诉我们,最美好的感情不一定非要通过飙高音来传达。关键在于: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8-4)
  
  歌手:吴宗宪
  
  专辑:《原罪》
  
  推荐歌曲:《不笑的时候》
  
  好玩。
  
  听过之后,只是觉得好玩。
  
  然而这大概不是吴宗宪发这张唱片的本意,从幕后的制作阵容你能感觉到,他是非常用心且认真地在做这张专辑。
  
  在台湾,吴宗宪有“综艺天王”的美誉,纵横娱乐圈二十载,经他手或者正在主持的节目不计其数,他的主持工作日程表总是满满的。然而很少有人注意他还是一位发片歌手,算上2007年的精选集,他总共有13张专辑面世。人们经常听他唱歌,除了那首借对唱机会有吃女嘉宾豆腐嫌疑的《窗外》,就是一些老掉牙的闽南语歌曲,或者以颜面神经失调的德性模仿别的艺人唱人家的当红曲目,当然,还有“把我的皮鞋擦黑”以及“咻比都华”的陈芝麻烂谷子……但是,这一切都是他插科打诨的桥段,没人认真当回事。
  
  这张专辑是距现在最近的一张专辑(不含精选集),走的是情歌路线,尽管制作阵容很好很强大,他的情史很丰富,听起来却总缺那么点火候。也许是对他主持的印象过于深刻,他的观众在变成他的听众后,会不自觉地去套他在主持中唱歌的画面,一个满嘴黄腔阅胸无数的家伙在这里深情款款、情意绵绵,反倒更像色狼,而且是大色狼。公平以唱功论,宪哥不会跑调,但他实在不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样能驾驭各种风格的歌曲,比如在这张专辑中,稍微类型化的一些歌他唱起来很勉强,甚至跟不上拍,有时拖长的尾音还故意变成颤音,非常老气和土气。倒是最后一首《不笑的时候》,仿佛有点夫子自道的意思,唱得听得都舒服。
  
  宪哥倒也不必那么在意当歌手的成绩,一来至少他唱歌的水平比他拍电影的水平好(《神探两个半》曾创下台湾电影史上票房最低纪录,是阿雅永远的噩梦);二来至少他在唱歌上永远有嘲笑另一个人的本钱,那个人就是出道这么多年仍然五音不全的阿雅;三来虽然他不是台湾歌坛的天王,却挖掘出了一个叱咤台湾乃至华人歌坛的小天王——周杰伦。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感谢宪哥的节目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欢笑,我觉得让人欢笑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尤其是牺牲自己的形象取悦他人的勇气和才气,也并非人人都有,“每一个小丑的躯壳里都住着一个悲伤的灵魂”,所以,吴宗宪同志是个好同志。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9-0)
  
  我的排行榜(第九周:2008年2月25日-2008年3月2日)
  
  1、李泰祥:山谷
  《云在头上飞》
  
  2、张岭:我有钱
  《女人的歌》
  
  3、李志:被禁忌的游戏
  《被禁忌的游戏》
  
  4、曹卉娟:有一天
  《玻璃杯》
  
  5、黄鑫:啄木鸟
  《我的另一半》


 (2008-09-1)
  
  作曲:李泰祥
  
  专辑:《云在头上飞》
  
  推荐曲目:《山谷》
  
  迟疑了很久,要不要写下这个人的名字:李泰祥,我心目中一直敬重的大师。即使把他放在这个榜全年的首位,让他去和一群流行歌手作比本身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在主流流行音乐圈看来,李泰祥的音乐曲高和寡;而在古典音乐圈看来,李泰祥是个倒向流行的投机分子。然而无论你以何等的眼光去审视这位执拗的汉子,都请不要忘记,他曾为所有漂泊者奉献出永恒漂泊的旋律——《橄榄树》。
  
  《云在头上飞》是李泰祥距离今天最近的一张专辑,并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张个人作品专辑。他同帕金森氏症斗争已逾十年,近两年病情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尽管如此,他仍然在与生命赛跑,和两岸三地的其他三位音乐家一起,主编并推出了《中国交响世纪》的宏伟巨制,这是一套对华夏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交响化工程,至此,那些嘲笑他“投机”的言论尽可休矣,李泰祥以病弱之躯完成了一个中国音乐人对民族文化最为博大严谨的注解,是多少空谈家和自视甚高的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这张专辑从听觉上来说,可能并不如《欢颜》时期的李泰祥作品那么悦耳与流畅,特别是他自己演唱的部分,显得较为粗糙,但却充满了原始的张力,整张唱片带给人的意象如“云门舞集”的表演,每个音符都有着脉搏,每一个小节都拥有肌肉的线条,每一首歌都像是一出舞剧中的一个乐章。你能感觉到李泰祥力图在这张专辑中做更多音乐上的探索,“我能走多远?我还能走多远?”仿佛成了他毕生在音乐上不变的自我诘问。出身于原住民家庭的他,在这张专辑中努力去呐喊出阿美族最自然朴实的声音,唱出滚滚如潮的云海,唱出一轮清朗的月,更唱出一个游子归乡的情怀。
  
  李泰祥的音乐是诗化了的音乐,不仅仅是因为他音乐的载体大多以交响乐这样的形式,还在于他对各类音乐元素的兼容并蓄,这其中有早期的民谣、本土(闽南)音乐、山地(阿美族)音乐甚至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他能融于一身却毫无做作;还有他对歌词的意境把握,三毛的自我放逐、戴望舒的湿沥雨巷,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加上从来不会对流行妥协的旋律,让他写的歌仿佛近在咫尺,又好像于千里之外。
  
  当然,还有他开掘出来的那些好声音,齐豫、潘越云、许景淳……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齐豫,这个李泰祥的最佳诠释者,用她的空灵,她的寂寞,她的忧伤,轻易地击穿你心头最柔弱的那道阀门。有人说,李泰祥是齐豫的魂魄,齐豫传之于世的最杰出作品,基本上都出自李泰祥之手。
  
  说到齐豫,最近她和弟弟齐秦开始举行《天使与狼》的巡回演唱会,上周刚刚在上海举行,后面还有北京等一些城市。她虽然在某场演出中特意为恩师留了座位,可李泰祥却只能坐在轮椅上,连走几步路上台都办不到。让人不禁感叹这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而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



这张图作者是转激动的原图,呵呵,现在又被我转回来了,这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精神

最后编辑lingyicn 最后编辑于 2008-12-29 14:10:17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9-2)
  
  对于如今以80、90世代为主力的流行消费群体来说,张岭这个名字或许显得比较陌生。而在圈内张岭绝对是个牛人,他是和崔健同时代的中国最早玩儿摇滚的那批元老级人物,曾有“中国首席贝司手”的美誉。首波摇滚风潮退去后,他只身赴澳大利亚学习蓝调音乐,这张以蓝调为主打类型的专辑也算不上他的第一张专辑,早在1999年,他和好友组建的“节奏之犬”乐队便推出过和乐队同名的专辑。当时我还在上大学,买来听罢颇为崇拜,因为想不到中国人也能玩儿那么溜的Blues,那张唱片随我辗转异地、搬家多次,成为为数不多的我至今一直保留着的CD。今天特别向各位推荐,大概也是由张岭拾起一段听歌的旧时光,到今年居然已经将近10年,如很多人讲的,自己莫非真的到了适合听Blues的年龄了?
  
  老实讲我对《女人的歌》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总是不自觉地去拿它和美国佬原汁原味的Blues去比较,“地道吗?”或许是很多跟我一样拜网络海量资源之便把耳朵听刁的人惯常的想法,却从根源上忽视了这是一张中国人唱的中文专辑,就好比去法国的中餐馆指责人家的烤鸭做的不地道一样不近人情,要知道中文和英文语言发音方式的不同注定了我们的Blues相比较发源地的Blues只能力图做到“神似”而无法做到严格技术标准上的“形似”。
  
  所以,如果仅从“神似”的角度来评价这张专辑,我必须说,张岭作为歌手的表现是合格的,但编排上却显得过于保守,有的时候让人感觉人声和乐队是脱节的。蓝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即兴和宣泄的一面,你能听到张岭在演唱时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在乐队中规中矩的演奏面前却有些束手束脚,Blues本该“微醉”的状态在这里仿佛成了想要把酒言欢可又顾及今儿晚上还得开车回家,整体的效果就是每当这样的“即兴”出现时带来的效果不是精彩而是凌乱。此外,这张专辑在策划阶段一定是受到公司所谓“市场流行度”的干扰了,旋律上刻意大众化的痕迹多少降低了专辑的品质。我以前说过,大众唱片有大众唱片的做法,小众唱片有小众唱片的做法,也许我们的市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养活小众唱片,才使得这张专辑的定位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二波摇滚潮再起时,很多人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摇滚乐是不存在门槛的。的确,摇滚乐对于乐手和歌手的出身确实不存在什么门槛,但并不意味着它作为一种音乐本身不存在门槛,有多少孩子以为拿起把吉他瞎扫两下弦或者斗鸡般乱吼两句“×××”就是摇滚,除却大环境文化和经济上的因素,这种错误的认识也是使得摇滚迄今为止难成气候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必须要向张岭致敬,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坚持了下来,从未放弃学习的态度,有效地提升了自己音乐的品质。这不是说蓝调或者爵士相比Rock要“高贵”,而是说人生有不同阶段,步入中年,经历了很多,心态多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当一个歌者从愤怒中沉淀下来之后,岁月的积累也会从他的音乐中凸现出来,不变的是一颗爱音乐的心。
  
  另外,此类音乐,包括Rock、Blues、Jazz和Soul等等,最好还是去听现场,完全和录音室里灌出来的唱片不是一个概念。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9-3)
  
   歌手:黄鑫
  
  专辑:《我的另一半》
  
  推荐曲目:《啄木鸟》
  
  新人,80后,和前面二位站在一起,按年龄恰好可凑成祖孙三代。
  
  然而这三个人又恰恰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流行乐坛的鲜明特色。李泰祥的七十年代是学院派音乐人主导的民谣风潮,张岭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改革大潮冲击下大陆新青年“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摇滚风潮,而这位黄鑫小朋友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成名得益的,却是铺天盖地的选秀风潮。如果说,前面两个人之间多多少少还有一点文化和音乐上的传承,到了黄鑫这一代,则完全和这些前辈存在不可逾越的断层:这样一个时代,有关流行,有关发唱片,可能完全和音乐无关。
  
  这么讲并不是要针对黄鑫,2006年CCTV“梦想中国”季军,据说当时他之所以折戟沉沙,是因为他在一场需要以摇滚风格演绎歌曲的竞赛环节中表现欠佳,此外没有原创。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标准提出来对于一场选秀活动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无异于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央视大概也想借此彰显自己的水准是高于自己死瞧不上却又暗暗嫉恨的湖南卫视的,更讽刺的是使了那么多霸道的手段,“梦想中国”迄今为止还没能捧红一个能与李宇春在商业价值和影响力上匹敌的艺人。
  
  应该说英皇公司对黄鑫打造的这张《我的另一半》还是比较精致的,形象定位也很准确。我比较欣赏这张唱片的一点就在于态度的直白,就是“商业”和“偶像”,不瞎玩儿深沉,不乱凑“原创”的热闹。每首歌都不难听,都很“偶像”,就算是流水线产品又怎么样呢?宁可要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偶像,也不要假冒伪劣的“原创”。
  
  黄鑫今年24岁,出来闯江湖的日子却不短了,18岁就开始跑场子,给人家当了四年的伴舞,如今借选秀一朝成名,成了签约艺人,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北京乃至全国像他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算是其中的幸运儿。选秀活动是平民的狂欢,但狂欢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让很多小孩儿以为选秀明星的成功是可以轻易复制的,一夜成名一夕暴富是不需要奋斗的,只看到成功的万分之一,看不到失败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只看到表面的光鲜亮丽,看不到背后的魑魅魍魉。就算是已经挤进来的,如黄鑫,个中甘苦恐怕才真正地开始体会到吧。路还长,慢慢奋斗吧。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9-4)
  
  歌手:曹卉娟
  
  专辑:《玻璃杯》
  
  推荐歌曲:《有一天》
  
  很清新,难得的清新。
  
  一个相貌平凡的女生,用并不华丽的声线,文静地唱完了十首歌,这里必须要提到“原创”了,因为整张专辑的词曲全部出自曹卉娟之手,货真价实。
  
  照我本来的脾气,对于一般的流行专辑,大凡是一分半内没有听到讨喜我耳朵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下一首;若是三首都是这个德性,这张唱片也就不听了。不过,可以向各位保证的是,出现在这个榜单里的专辑,基本上我都完整地听完了。我是在慢跑中听完这张《玻璃杯》的,中间没有任何间断,也没有快进到下一首,不为别的,因为听起来很舒服,没有那些为求卓异新奇而刻意制造的效果,更接近已经退流行多年的校园民谣,让人依稀怀念起《同桌的你》充斥校园的时代。
  
  曹卉娟的声线有种淡然的别致,娓娓道来却不失控,和自己的音乐类型很对路。整张专辑的曲风非常统一,或许有人会嫌缺乏变化,要我说这对别人来说是缺点,对于这张唱片来说却是优点。就像是你早晨在校园里散步,满眼都是挂满露珠的绿,可以尽情呼吸空气新鲜的青草味,还需要期待什么变化?简简单单就好。
  
  曹卉娟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读研究生,繁重学业之外,拿起吉他唱歌是屈指可数的娱乐之一。最初的成名也是无心插柳,朋友把她的歌传到网上,流传开来竟然很受欢迎,最终还得到了星文公司的一纸合约。我个人觉得她目前这个状态很好,不要中断学业,也不要轻言放弃自己的专业,音乐,轻松地玩就好。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0-0)
  
  我的排行榜(第十周:2008年3月3日-2008年3月9日)
  
  1、林一峰:一根烟的时间
  《这一路走来》
  
  2、李正帆:礼物
  《二月三十一,我将离开你》
  
  3、Fusion乐队:谁
  《如果·未来》
  
  4、李泰祥:山谷
  《云在头上飞》
  
  5、深度接触乐队:叶子上的天堂
  《叶子上的天堂》

  

 

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0-1)
  
  歌手:林一峰
  
  专辑:《这一路走来》
  
  推荐歌曲:《一根烟的时间》
  
  他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正在公共汽车上,车窗外的北京,正经历着去冬今春以来第一轮沙尘天气的侵袭。
  
  不知怎的,他就是那么安静地在我耳边唱着,却将一份淡淡的感伤弥漫开来,我知道,这种感伤此时在这个拥挤的有些窒息感的封闭空间内,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呼吸。窗外的北京在眼前飞逝而过,仿佛一切与我无关;在北京的外地人被称之为“北漂”,而此时此刻,作为生存在这座巨大城市中的几百万“北漂”族的一分子,我第一次有了“漂”的感觉,因他的歌。
  
  不知道他是个何等细致敏感的人,生活的琐碎信手拈来,汇成平静舒缓的低吟浅唱;但绝不鸡零狗碎,他是城市的,却不是市井的。这是林一峰时间,入夜之后,打开广播,随手调到一个频率,恰恰遭遇了他体贴的声音,还好,不知又安慰了多少段寂寞的旅程。
  
  有人将他的音乐归入Indie Pop,我却觉得有些牵强,他的歌不大众,却也未必足够小众。他是一众歌星专辑畅销的创作保证,留给自己的歌虽在制作上摒弃了华丽,钢琴,吉他,偶作点缀的室内乐元素,配器总是很简单,却足够精致;旋律上不乖戾艰涩,而是云淡风清,入耳即化。他是没有绚丽的声音资本的,好在他不够绚丽,能让你在浮华声色中觅到一个能让自己静静待一会儿的房间,合着心中的拍子跟着他轻轻哼着,哪怕不成调子。
  
  我更愿意把林一峰看作是一个“音乐旅人”,带着一颗三十岁的成熟心灵,绽放着十三岁的纯净笑容,走走停停,“一峰一人一吉他”,在城市间自在唱游,收获沿途不一样的风景,用音符记录下来,唱给你听,无关流行,无关个性,只是一次心灵的单人旅行,这一路走来,有他相伴,并不孤单。





 
4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