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新世纪音乐的天堂~New Age音乐之旅

第四站:英国 

—— 这个“诗成地平线”的国度,他的土特产就是音乐家

英国由大家熟知的英伦三岛组成。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四大板块中,英格兰毋庸置疑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这里也有两位世界级的大明星——Sarah Brightman & Gregorian Chants。

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莱曼)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在受到美国的现代歌剧大师Andrew Lloyd Webber的青睐,并成为其妻子后,她迅速成为歌剧界的知名红伶。可是她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和天分都被丈夫的名声所掩盖,被人误以为“妻凭夫贵”,因而毅然决定与韦伯和平离婚,并谋求自立发展。于是,她怀着创造自己的音乐的梦想离开自己的诞生地,一个人来到美国。她的决定果然是正确的,凭着自己天赋的钻石嗓子和超出常人的努力,她很快成为了古典和流行的跨界天后。她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e>, <Eden>, <La Luna>全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全球大热唱片,其中<Time To Say Goodbye>, <Question Of Honor>, <Eden>等数首曲子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金曲和里程碑式的经典曲目。她翻唱的<Scarborough Fair>更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翻唱版本。毋庸置疑,她已经完成了她儿时的梦想,可是她依旧谦逊,依旧繁忙。她说:“我想写一部小说,我想要把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融合起来。但首先我不得不从头做起,有那么多我想要学的东西。不繁忙是不可想象的。”


gregorian Chants(格林高利合唱团)是由12位浸淫于教堂音乐与合声风格,拥有深厚古典基础,并在英国伦敦乐界有一定地位的演唱家所组成。其制作人Frank Peterson曾是Enigma的一员,知名作品有很多:如Enigma的<Sadeness>和<Principles Of Lust>,Sarah Brightman的<Time to Say Goodbye>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听到与Enigma如出一辙的配器和编曲,而Sarah Brightman更是数次在作品中献声,为专辑平添几分光彩。

莎拉与唱诗班作为英格兰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再适合不过了,可惜光芒再盛,毕竟只是两颗孤星自相辉映,哪能比的上群星璀璨?真要说到音乐的话,那么环顾英国疆土,苏格兰和爱尔兰才是当之无愧的众星的银河,音乐的天堂。不过这儿虽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圣地,可是当我一旦试图描述时,却发觉甚难落笔。一来是Mew Age爱好者中爱尔兰中毒者实在不在小数,要是我写不好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来则是由于乐海茫茫,这儿的知名乐手或是优秀音乐也确实太多,一时不知从何入手。不过好歹大伙儿都已经启程了,那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且让我由“头”道来吧:

尽管现在英国是世界大国,但事实上它的文明史其实很短。当古罗马帝国作为文明使者登上英伦三岛时,那儿的原居民也不过刚脱离茹毛饮血不久罢了。尤其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处偏壤,自然条件恶劣,文明发展更是缓慢。仅从当时的爱尔兰原居民凯尔特人的英文“Celts”原意为石斧,也不难猜出他们当时的境况如何。而正是在这种山峦横亘、风雪封天的艰苦环境中,孕育了时而高亢热情,时而婉转悲切的音乐风格。而风笛、小提琴、鼓,三者则组成了音乐最重要的主导音色。后两者大家比较熟悉,这里只简略介绍一下风笛。风笛虽然属于木管乐器,但并不像长笛、双簧管之类需要人吹气奏响,而是利用一个气囊,向打气筒那样向管内鼓风而发声,人只需控制音高和通风量即可。因此,风笛演奏最大的特色就是完全不需换气歇息,可以奏出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绝妙音色,恰如“二兰”辽阔无边的群山叠峦一般。真不愧是最具本地地域特色的乐器。

令我最早惊叹于风笛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是James Horner的<Brave Heart OST.>。Horner虽然并非苏格兰人,但他却对苏格兰音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执著热爱。从<Titanic>、<Brave Heart>、<Patriot Games>等电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洋溢的才华。当Mel Gibson饰演的William Wallace攀上群峰之巅,在庞大的交响乐团衬托之下,悠久绵长的风笛声高低回转时,我深深地被苏格兰人的民族气质所打动。我至今仍牢记着电影的最末一句话“They fought like warriors. They fought like Scotches. And they won their freedom!” 这句话他们当之无愧呢!

提到风笛,还有一位音乐家不能不提的,那就是Hevia。不同于Horner是传统的民族风格,Hevia的风笛更具备新世纪音乐的特质。风笛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每一个听过Hevia的作品的人都无法忘记他那标志性的演奏方式——急促跃动的32分音连绵不绝的蜂拥而出,让人瞬间淹没在好象无休无止的绝妙音符中。而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异域风情的曲风又使风笛不再局限于爱尔兰的范畴,而开辟了一片更辽阔的发展空间。风笛在他手中已不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魔术师手中的魔法道具,由此变化出令人赞叹、惊讶、耳眩神迷的神奇魅力。

除了以上三种乐器以外,爱尔兰音乐还有两个同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歌声与舞蹈。

Loreena McKennitt素以其美妙如天籁的歌喉而闻名。这个加拿大裔的女歌手虽非爱尔兰人,但她将自己的音乐素养与爱尔兰民谣相融合,再拼贴组合成富于个人风格的音乐,在New Age界掀起了一股爱尔兰回归浪潮,人称“加拿大现象”。她从小接受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长达十年的钢琴以及五年的歌唱训练,是她的歌曲具备了新古典主义的内核,就连许多她的歌曲的歌词都是中世纪欧洲的古诗。她的声线又非常强烈的融合性,从古典到流行,从民歌到新世纪,她总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至于舞蹈,相信很多人也都曾耳闻目睹那享誉全球的踢踏舞。那么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就是现在获誉为“最伟大的踢踏舞者”的Michael Flatley。Michael同样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但是他凭借自己精湛的舞技实力,那令人咂舌的每分钟35下踢踏的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英国“班门弄斧”表演踢踏舞还能赢得全场站立鼓掌的人,也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踢踏舞王。在他和他的团员们的脚下,爱尔兰音乐中最热情奔放的一面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神乎其技的舞蹈配合酣畅飞扬的乐章,绽放着让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当然,爱尔兰音乐家中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Secret Garden 神秘园和Enya 恩雅两位了。可以说他们为爱尔兰音乐的普及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广作用,要是没有他们,我想许多人可能至今还未必了解爱尔兰音乐是怎么回事呢。两者的音乐各有所长,神秘园是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主线,时而辅以人声或其他乐器,徐徐铺垫出一条绝美而感伤的音乐旅程;而恩雅则基本是以电子合成音色营造的梦幻美丽的背景来衬托自己的天籁歌喉,有时空灵飘逸有时温馨细腻。倘若要两者比个高下的话,在普罗大众中恩雅似乎更受欢迎,你看看Billboard上恩雅的<A Day Without Rain 雨过天青>现在还在Top 100就晓得了。不过我个人不太满意恩雅有点MIDI的配器,所以更偏好神秘园的原声乐器一些。不过时移事易,现在他们的作品确实都不比以前的巅峰水平,而且互相融合借鉴后,彼此的个性越来越少,听起来 好像越来越相似了。不过这也难免,本来他们也算是一家人嘛。而且既便如此,他们在New Age音乐界的地位我想仍然不会改变,他们依然是值得我们尊重欣赏的一流艺术家。



常听人赞誉爱尔兰说这儿是一个“诗成地平线”的音乐之乡,此言确实不假。这儿的土特产似乎就是音乐家,且不说有许多热爱爱尔兰文化而投身此处的外国音乐家,即便本地也数不胜数,诸如Matthew Lien, Ron Korb, Bill Wheland, Ronan Hardiman等都是爱尔兰音乐文化的名家。我们再把眼光放远些,不仅局限于New Age范畴,更有The Cranberries, Emer Kenny, U2, Boyzone, The Corrs等等。爱尔兰的音乐有时欢畅如歌舞,轻快如流水,有时又哀怨清醇如思念情人的少女。无论何时,都如那无尽大自然一样,摇曳生姿,令人如痴如醉。

不过凡是也都有两面,爱尔兰音乐虽然常被人推崇备至,但也不是没有缺点。至少在我看来,有一个足以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当你听得多了,你自然就会发现,在多如辰星的美妙动人的仙乐之中,仿佛总有一种似曾相似的雷同感,不同的音乐家之间好像没有更多的个性和变化。若非很熟悉各个音乐家,随便给你一首歌曲,你甚至可能根本分辨不出这是谁的作品。正因如此,对于爱尔兰音乐,我始终只有品味,却不曾“中毒”。也因如此,英国才会比不上德国、日本和希腊的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只能屈居音乐天堂之旅第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