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十大古典交响乐介绍

(一):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二):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脍炙人口的“命运交响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主题是“命运的敲门”。2、行板,双主题连续的变奏是命运在敲门。3、快板,两种对立重新展开,象征着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4、快板,众多主题呈现辉煌场面,结尾一片光明。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被称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萧伯纳曾说第四乐章那狂欢般的节奏和气氛,连黑人最具狂欢性的舞蹈都不能比拟。而感人肺腑的第二乐章则使“贝七”成为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这张唱片的演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卡洛斯·克莱伯对乐谱有深刻的洞察力,对作品的理解极为独到。在这张唱片里,小克莱伯那精确与优美的结合绝对是完美的,气势、力度、情感和节奏恰倒好处的把握,成为当代指挥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小克莱伯与DG的合作到1981年,自此他不再与任何唱片公司有合约性合作。1992年以后他再没有新的录音上市,因此早前录制的少数几张唱片,就成了乐迷们视同珍宝的收藏了。

(三):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悲怆”
  
第六交响乐“悲怆”,B小调,OP.74,作于1893年。这部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   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是:1.柔板,不太快的快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来后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在乐队深处翻腾。速度加快时,这一主题被肢解,并从一种乐器转到另一种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主题进入。这一旋律象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展开部曲折复杂,而有些神经质。最后升至一个强有力的高潮,乐章的结束在庄严肃穆的终止式上。2.优美的快板。这部作品没有传统的慢乐章,这是一首神秘又典雅的圆舞曲乐章。3.极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的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在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狂怒的高潮不是胜利,而是轰然坍圮。4.悲怆的柔板,行板。悲哀的这个末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弦乐的开始象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主题似是含情脉脉的告别。最后的高潮,似是品味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时响起丧锣。最后以极暗的音色告终。

(四): 马勒:c小调第二号交响曲《复活》
  
c小调 第二号交响曲 《复活》 作品作于1890-1894年,与《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有走向庞大性倾向的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号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 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乐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而明朗。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马勒对这个乐章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 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 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 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 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五):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
 
交响曲《革命》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 “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第二乐章,稍快板。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第三乐章,最缓板。这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这一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六): 贝多芬:欢乐颂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S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其终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超过了原诗。但应该指出,席勒的"欢乐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庄严和生气勃勃的感觉。每节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韵,后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韵。全诗共分八节,各十二行;每一节又分成两部分,前半八行,后半是合唱——四行。最后一节席勒在往后的集子中删去不收,原因是诗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艺术上的缺点。全诗到第七节实际上已达高潮,但热情奔放的青年诗人,感情象脱田野马,收勒不住.还要向前奔跑,故写出了一些过头的败足的比喻。这样收尾反而减弱了全诗的效果。 欢乐啊,美丽神奇的火花, 来自极乐世界的女儿。 天国之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路进了你神圣的殿堂。 被时尚无情分开的一切, 你的魔力又把它们重新连结。
你温柔的翅膀飞翔到哪里, 那里的一切人们都结成兄弟。 (合唱) 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 把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弟兄们,在那繁星密布的上苍, 定有位慈父居住在彼方。 谁如果有这样的幸运, 做好一位朋友的朋友;
谁如果赢得一位温存的妻子, 就让他一同来欢呼! 是呵,在这寰球之内,至少也要有一人能称上知己, 不然,他只能离开这个同盟,躲到一边去向隅哭这。〔合唱) 居住在尘寰的众生, 请珍惜这人所共怀的感情。 这感情把你们向群星带领, 那里宝座上坐着玄妙的神灵。在大自然的乳房上,万物吮吸着欢乐。 人不分好坏善恶, 都循着玫瑰香踪将欢乐求索。欢乐饷我以亲吻和酵酒,也殆我以生死与共的朋友。 它使虫豸都感到快乐舒畅,何况那守护在上帝之前的天使。(合唱)亿万生民,下跪吧
世人啊,你可感到造物主的存在? 到繁星密布的窖苍去寻找, 他就住在那重天九霄。在永恒的大自然里,欢乐是强劲的发条,在宏大的宇宙之钟里,是欢乐,在推动着萋旋跳。它催含苞的鲜花怒放,它使艳阳普照穹苍。
甚至望远镜都看不到的地方,它也在使天体转动不息。(合唱)弟兄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象那恒星在魂丽的太空飞奔,象那英雄争胜利而一往无前。从闪烁着真理光辉的镜子里, 欢乐向真理探索者含笑相迎。 通过那崎岖险阻的山径,欢乐将受难者引上道德的峰顶。在那阳光灿烂的信仰之颠,人们看见欢乐的大旗在飘扬。就是透过棺柩的裂缝, 也看到欢乐和天使在一起歌唱。(合唱) 亿万生民,鼓起勇气去忍受苦难吧! 为了争取更好的世界去受难! 在繁星密布的上苍, 伟大的上帝将给我们报偿。 我们对神灵无以抵偿,与神灵为伍,这才是美事。让忧虑和贫穷来临,欢乐的人们依然欢欣。 忘却一切憎恨和怨仇,宽恕我们的死敌,不要让他懊丧,不要逼他哭泣。(合唱)把我们的账本统统烧光! 和全世界实行和解 兄弟们——在群星密布的上界,上帝的审判将和我们一样宽宏大量。欢乐在酒怀里翻涌,喝了这金色的萄酒浆,食人者会变得温柔慈祥,绝望者能获得英雄的勇气。弟兄们,从你们的座位上离开.
将斟满的酒杯传递;让酒沫飞溅天空,把这杯酒献给善良的神灵〔合唱)涡动的群星在将他夸耀,天使的颂歌在将他赞吟。 把这杯田向善良的神灵奉敬,他居住在星辰密布的天庭。在深重的苦难里坚定勇敢,听到无事者的哭声就赶快去投救,永远坚守立下的誓言,对朋友和敌人都用真理相待, 在王座前也要保持丈夫气概,弟兄们,为此可以抛弃生命财产,给有功者戴上花冠,让骗于们灭亡垮台。(合唱) 让这神圣的集体更加团结,凭看这金色的美酒起誓:我们永远忠于盟约,有最商审判者作见证。从暴君的铁链中获救,对恶徒也要宽宥,让临终者怀有希望,让死囚们得到释放! 死者也应该复活! 弟兄们,唱吧!一起唱吧! 让一切有罪的人获得宽恕, 地狱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合唱)让离别成为愉快的时光! 让死亡成为香梦甜睡! 弟兄们,要使冥王口中的判词,变得温和慈悲。[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七):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德沃夏克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趣。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院长,德沃夏克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八):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子,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这部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整个乐曲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

(九):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十):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初演,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第二号》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而有人将这部作品称为是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将民谣改编为钢琴曲或歌曲的,表现了他对芬兰民谣的执迷。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稍快板,D大调,6/4拍子,奏鸣曲形式。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第一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无华,洗炼深沉。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第二乐章:行板,d小调,4/4拍子。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凉而悱恻缠绵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本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压抑。第三乐章:最急板,6/8拍子。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然后木管作答。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白茫茫景色,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由弦乐奏出第一主题,长号与定音鼓则加上了颇富特色的节奏。 然后,第一主题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这一主题是宽广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有人评价它是“胜利的赞歌”。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