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8  /  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7796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回复: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前面已经讲到,读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问题。现代史更成问题,董希文的一张“开国大典”油画,本来再现的是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但是57年画面上将高岗抠下去,67年又将刘少奇抠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复原回来,这哪里还是历史。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尚书),不如无书”。


  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实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事记,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实录,按时间顺序概括地记述了本朝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帝王参加活动的情况。最早的实录就是写《千字文》的周兴嗣记述的梁武帝的《梁皇实录》。现在保留最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


  此外尚有三通,是古人学习历史的必读书,就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记述史实的体例各不相同,使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历史。以后又有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但只续到明朝。清代人又编了《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续清通考》就是十通书,在史学上是极为重要的。

  历朝的奏议,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由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呢?因为要奏议的事情一定有问题,否则就不会再提出建议了。帝王起居注,专门记录了帝王每天的衣食起居,参加的各种活动和会见的客人,以及相关的主题与结论,一条一款,不厌其详。今天清宫皇史宬里收藏有清代十位皇帝完整的起居注,从每日的食谱到戏单,为我们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可靠可考的史料。由此可见,绝对不能只读历史,一定还要参考求其他的资料,才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很繁杂了,哪里还读得过来呢?因此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有次序,知道以何种史学著作为主,知道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中国的史书主要分为通史和国史,通史是从头讲到尾,国史只讲一个朝代。通史当然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好,它上接《左传》下至五代,记述了宋以前1360多年的历史。但因其分量太大,朱熹又著了《通鉴纲目》,清末流行的《御批通鉴辑览》和《纲鉴易知录》都是很好的简化通史课本,现代人著的史书能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很难说了。


  从著书顺序上看,《史记》是记传体的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国史,这四部书写得最好,不但文理文采好、记述的事实清楚,内容也最为精要恰当,能把这四部史书读懂了,记述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脉络与方法就掌握了,二十四史也就一脉相承的自然顺下来了。


  南怀老认为,我们读历史要注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两个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的治权,一是学术思想的权威。前者是古今中外帝王的大业,孟子称为“人爵”;后者是古今圣贤的千秋大业,孟子称为“天爵”。它虽然不能像帝王的治权那样煊赫一时,却拥有思想的威权和永久的价值,可以在无形中左右历史发展的趋势,孔子也因此被尊为“素王”。如果以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观点分判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的确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第一个五百年是周代文化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15年至1079年,从周公的学术思想开始。因为周公整理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孔子的学术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因此探寻儒家学术思想的渊源,必然追溯到周公。


  第二个五百年是孔孟思想阶段,大约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这是孔孟思想的兴起阶段。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由此经列国,至秦汉,直至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思想才正式占主导地位,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第三个五百年是自东汉末年三国之际,佛教传入以后,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大碰撞、大交变阶段。第四个五百年是隋唐文化阶段,儒释道文化由大交变到大融合,特别是文中子融会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影响初唐的文化思想颇深,为盛唐的文化鼎盛奠定了基础。第五个五百年是宋儒的理学阶段,出现了理学五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替代了隋唐时期禅宗五家宗派的盛势。第六个五百年是王阳明理学的权威时期,第七个五百年是清代的经学与理学阶段,提倡朴学务实,经世济用的事功学问,鼓吹民族正气与良知,直接影响到辛亥革命和后世的建国方略。


  时至今日,我们的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变,中西文化思想的大碰撞,使我们吃尽了苦头,所以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又在复活,必将重现于世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以来,五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宋儒张载的名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复:

第四讲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夕于斯”地诚心问自己,答案就出来了。这是佛家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
 

回复: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8  /  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