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6  /  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7802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回复: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周幽王是宣王之子,周王朝的第十二代君主,也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幽王即位后,旱灾、地震接连不断,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动荡之中。周幽王对此竟然不闻不问,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他十分宠爱美妾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她,最后废了申皇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史官伯阳对幽王废嫡立庶的行径评论说,周朝已酿成了亡国之祸,谁也挽救不了。为博得褒姒一笑,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为了穷奢极欲,幽王提拔擅长钻营私利的虢石父为卿,加重赋税,激起了百姓的普遍不满。


  申侯对自己的女儿申后无端被废本已十分恼怒,幽王又因他拒绝交出废太子欲起兵伐申,于是联合缯国,勾结犬戎族,一同杀向周朝的都城镐京。幽王急令骊山举起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无人前来勤王。犬戎杀入镐京,幽王带着褒姒逃往骊山,被犬戎杀死,褒姒被掳。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到犬戎焚掠镐京,352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周幽王死后,各诸侯与申侯、缯侯商定,把废太子宜臼从申国迎回,立为周天子,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鉴于镐京已被烧成瓦砾,又在犬戎的威胁之下,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各国诸侯的帮助下,丢弃宗周东迁洛邑,史称东迁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故称“王纲坠”。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说客、谋士之类的投机分子相继登场,来“尚游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苏秦和是张仪。
 

回复: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平王东迁之始为春秋,孔子绝笔之后为战国,整个东周的历史为515年,其中春秋242年,战国273年。划分的依据是依据两部史书而来,就是孔子做的《春秋》和无名氏著的《战国策》。前者是鲁国的国史,后者记述了从周威烈王23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182年间各国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东周之时,五霸七雄各据一方。五霸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七雄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之君。春秋时期,历史资料里有名录的国家有170个,到孟子时代就只剩下“鲁齐宋晋,楚郑曹陈,卫燕秦蔡”,十二国了。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完全不一样,以战争为例,台湾学者黄仁宇以为,春秋时代的军队人数少,战斗一般不超过一日就结束了。交战双方均保持类似西方的骑士风度,无论胜败都要符合贵族的礼仪,例如穷寇勿追、老人与孩子不作俘虏等。宋襄公就认为,敌渡河未尽而攻之,不是君子所为。可等敌兵渡过河来,宋军又被杀得大败。我们现在看来这个人很愚腐,实际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贵族作风。中世纪的欧洲也是如此,两个人的纠纷解决不了,就找来公证人当场决斗,不齿于搞暗杀那一套。到了战国时代就不同了,谋士、说客都出来了,各种计谋都有了。


  春秋时代的动乱是有限度的,所以孔子觉得还有希望恢复过来。到了战国时代,一次战役动辄用兵百万,野战之后还要围困城市,一围就是几个月,饿死人无数。在此种情形下,孟子认为只有说动一个大国实施仁政,先做出范例,才有可能制止这种混乱攻伐的局面,所以才有孟子游说各大国的国君,如齐宣王、梁惠王等,这也是读孟子七篇的基本背景。
 

回复: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秦族本是羌族的苗裔,在战国末叶,逐渐强大起来。秦国历史上出过几位很了不起的国王,秦穆公就做过五霸之首,秦惠王采用张仪之计,拔三川、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至鄢郢。至秦昭王又将势力扩展到黄河腹地,臣服韩魏,东逼齐鲁,北临燕赵。


  秦赢政即位以后,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是秦,外文称“Chin”,以后才称为汉。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一岁亲自执政。他在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国,又用了十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


  秦赢政以为自己功过三皇、德佩五帝,所以尊号始皇帝。他刚毅果断、雄才大略,勤政治国,集大权于一身,规定自己每天要批阅的奏章竹简不得少于一石(60公斤)。这位始皇帝废分封、立郡县,修驰道、实行了税同率、币同值、书同文、车同轨、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使政令统一。他北筑长城,南定百越,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同时,这位丰准细目、鹄胸豺声的始皇帝,专横暴虐,严行苛法,滥施杀戮,焚书坑儒,大修宫殿陵墓,不管百姓的死活。他任用李斯乱政,宠赵高祸国,背古乱今,肆无忌惮,是个名副其实的暴君。


  其实,秦始皇的童年非常不幸,他的父亲子楚(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却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赢政就出生在赵国,因生在正月才取名为政,在赵国孤独地生活了九年。这种经历严重扭曲了赢政的心灵,他在统一天下以后采取的种种暴虐措施,不能不说与他的变态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210年七月盛暑季节,秦始皇于巡视途中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境内),年仅50岁。他在秦王位25年,称皇帝12年,共计执政37年。赵高与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又伪造圣旨让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尽。其后,赵高专权杀了李斯,又杀了秦二世,由扶苏的儿子子婴即位。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与项羽从东西两路入关伐秦。刘邦抢先一步,攻至咸阳。子婴杀了赵高,素车白马,脖子上挂着玉玺,请降于轵道之旁,他在位才46天。可叹,始皇帝灭六国、平天下创建的国基,本以为千秋一统,万世一系。哪知道只传了二世,三主加在一共才五十一年。接下来就是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7年八月,伐秦西路军统帅刘邦,兵不血刃地进军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投降了。众将劝刘邦杀了子婴,以免秦军残部死灰复燃。刘邦看着这位子婴实在太可怜了,总共才当了46天的秦王还不敢称帝,不忍心杀他。这一念慈悲的因,才换来日后曹丕篡位,不杀汉献帝刘协的果报。


  刘邦一进咸阳皇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苦劝,刘邦才算作罢。《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还军霸上,召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苛法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


  东路军统帅项羽,一路上破城夺关、大开杀戒,速度就慢了。待赶到函谷关,刘邦已占据关中,还派兵把住函谷关口。项羽大怒,杀进关来,驻军鸿门。得知刘邦屯兵霸上,受降子婴、还收了玉玺、约法三章,恨得咬牙切齿,于是以庆贺秦亡为名摆下鸿门宴要杀刘邦。项羽有大军40万,能征惯战;刘邦只有人马十万,哪里是项羽的对手,不敢不来赴宴。鸿门宴上刘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说得项羽耳软心活。军师范增一看不好,赶紧找来项庄舞剑,意在酒席宴上杀了刘邦。张良也叫来樊哙闯席,刘邦才得以乘机逃走。


  项羽杀了子婴,火烧咸阳宫。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而暗中将怀王弑于南迁途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将全国分成十八个诸侯国,刘邦被封为汉王,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帷幕。


  战争初期,刘邦兵微将寡。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余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楚将季布,曾单人独骑杀入汉军,一刀劈下刘邦坐骑的马尾巴,险一险要了刘邦的命。其后由于项羽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逐渐丧失主动,双方形势逆转,才发生根本性的力量转变。


  公元前202年十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紧追不舍。十二月,楚军被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意志,韩信要汉军在夜幕里唱起楚歌。楚军听了无不泪下,项羽也大吃一惊,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他—面饮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黎明,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跟随他的骑兵只剩下百余骑了。待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时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至。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边,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愿上船回江东,自刎于乌江。


  刘邦乘胜追击,很快平定了江南,建立了汉朝441年的一统天下。项羽平生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只真正地输过一次,一次就要了他的命!相反,刘邦在战场上寡屡战屡败,只真正地赢了一次,一次就坐上了帝王的宝座。


  刘邦与项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项羽是贵族后裔,刘邦是市井人物,项羽力拔山河,英勇无敌;刘邦既不能文,也不会武。项羽讲义气、重感情、爱憎分明;刘邦贪婪好色、反复无常、狡黠多疑。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将项羽描写成末路英雄,把刘邦反衬成伪君子。那时是汉朝刘家的天下,司马迁还敢将“项羽本记”放在“高祖本记”之前,他的胆子有多大。


  但也正是从刘邦开始,才有了平民打天下、做皇帝的先例,而在此之前的改朝换代,无不是贵族革命,“汤伐夏”“武王伐纣”都是如此。
 

回复: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即了皇帝位,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西汉纪年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时算起)。刘邦建都洛阳,后来迁至长安,从那时候开始的二百一十年,汉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汉”,也叫“前汉”。


  刘邦即位不久,在一次庆功会上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全在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我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故此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在位仅六、七年的时间就死了,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将戚夫人残害成“人彘”,又毒死赵王如意,使刘盈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勉强在位七年就死了,年仅20岁。其后吕雉专权八年,大量起用吕姓娘家人,欲将汉朝变成吕姓的天下。


  汉业初建的二十年时间里,除了王室内部的争斗以外,在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总算不打仗了,百姓可以喘口气了。真正奠定汉朝400年基业的,要从刘邦的小儿子汉文帝刘恒开始。


  吕雉死后,吕氏集团覆灭,刘恒继位。他是历史上公认的宽厚、仁慈、节俭的好皇帝,与其子汉景帝刘启一起,被推崇为“文景之治”的仁政榜样。


  汉文帝刘恒所以能够宽厚、仁慈、节俭,得力于母亲薄后的教育。薄氏是南方吴国人,是个知书明理的贤妻良母,平生最喜欢读《老子》。她居然能够躲过吕后的迫害,可见她的“黄老之学”功夫不一般。汉文帝一生都受母亲影响,治国之道也力守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刘邦手提三尺剑,马上取天下,刘恒以道德文治守天下,才有200多年的西汉王朝。文景之治,使全国修养生息、恢复国力、发展经济,而真正复兴传统文化的则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受公孙弘、董仲舒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元帝时代则完全确定走儒家学术思想为主的路线,才形成汉儒以注疏、训诂、考据的“汉学”。但是“独尊儒术”看似推崇,实则葬送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儒家学术走上了近亲繁殖的退化之路,为西汉王朝的衰亡种了恶因。


  由汉高祖刘邦算起,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为前十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孝平帝,孝平帝继位时只有九岁,被外戚王莽一杯鸩酒毒死了。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至此而亡。


  读汉朝的历史,很觉奇怪。汉朝有十个皇帝继位的时候年龄都很小,最小的一岁,最大的十七岁。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汉献帝刘协就是八岁即位。皇帝年龄太小,没有办法理政,只能靠别人辅政,外人信不过,只有叫太后协助理政。太后久居深宫,对社会上的事情一窍不通,只能找自己的娘家人来帮忙,造成外戚专权。时间久了,外戚羽翼丰满,自己也想篡位当皇帝,天下就又要乱了。


  小皇帝慢慢长大了,对此现状当然不满,又要把太后这一系的外戚推翻,恢复自己的皇权。但是小皇帝既无兵权,又无经验,怎么办呢?只能利用身边的宦官,所以又有宦官当政。看看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不是外戚篡位就是宦官专权,没完没了。


  汉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早死的,其余七个都被封为侯,王莽就是王太后的侄子。王家子弟多数骄奢傲纵,王莽却没有那种习气,他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王莽做了大司马以后,很注意招揽人才,不少读书人都慕名来投。


  到孝平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九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作主。吹捧王莽的人都说王莽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于是威望就更高了。别人越是吹捧王莽,汉平帝越觉得他可怕、可恨,因为王莽不准平帝的母亲留在身边,还把他舅舅家的人杀光了,所以汉平帝常在背地里怨恨王莽。


  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就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当然没有儿子。于是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为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代理的意思)。有人劝王莽干脆继位做真皇帝,王莽也觉得假的不如真的,于是向太皇太后去讨皇帝的传国玉玺。王政君这才大吃一惊,不肯交出玉玺又被逼无奈,就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摔掉了一个角。王莽心疼的不得了,赶快叫人用黄金镶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镶玉”玺。


  公元八年,王莽正式继皇帝位,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候结束了。
 

回复: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王莽做了皇帝,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第一,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第二,把奴婢定为“私属”,不准买卖;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属二项,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根本就没法实行。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官僚手里,正好用来投机倒把、贪污勒索,所以币制改了好几次,钱越改越小,价越作越大,无形之中又刮了老百姓一笔血汗钱。


  王莽的新政策无疾而终,因为不但老百姓反对,贵族官僚也反对。为缓和国内矛盾,王莽又想发动战争,这一来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对。加上征用民伕,加收税赋,重施刑罚,这样一折腾,天下又要大乱了。


  公元17年,南方的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由于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斗。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的两个有名望的人,王匡与王凤出来调解,受到饥民的拥护,作了首领。二人干脆就把这批饥民和逃亡的犯人组织起来,占据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号称绿林军。与此同时,山东的樊崇聚集一万多人占据泰山,他们把眉毛染红作为标记,世称赤眉军。


  湖南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刘秀两兄弟,因王莽废除汉室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中怨恨,也乘机在舂陵乡起兵。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打败了王莽的几次围剿,声势愈发强大。


  公元23年,绿林军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宗室,年号“更始”,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绿林军改称汉军。汉军很快打下昆阳,接着又拿下附近的郾城、定陵。王莽急派大军四十三万,直扑昆阳剿灭汉军。


  昆阳决战,莽军大败,四十三万人马只逃回几千人。汉军乘胜攻进长安城,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王莽走投无路,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渐台四面环水,火烧不到,汉军就将渐台层层围困,待渐台上的守兵将箭都射完了,汉兵才冲上台去,结果了王莽的性命。王莽的新朝只维持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了。


  刘縯和刘秀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始帝刘玄担心自己的帝位,就找个借口把刘縯杀了。刘秀听到哥哥被杀,心如刀绞,但自己羽翼尚未丰满,只好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违心地向刘玄赔罪。更始帝打消了顾虑,才给了刘秀一些兵马,让他到河北一带招抚豪强势力。刘秀利用这个机会,消灭了河北地域的割据势力,自己壮大起来。


  公元25年,刘秀认为时机成熟,就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其后刘秀又消灭了赤眉军,统一了中国,建都洛阳。为与刘邦建立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刘秀王朝称为“东汉”,又称“后汉”。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轻税赋、释奴婢、减少差役等,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的经济得以快速地恢复和发展。


  东汉自光武帝开始,传至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懿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最后到献帝,共历十三帝,231年。


  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首先在洛阳建立白马寺,纪念以白马驮经,不远千里而来的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


  两汉的历史,加起来共计四百四十一年,到汉献帝时,汉朝结束,三国时代开始了。
 

回复: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魏主曹丕,曹操之子,篡汉献帝位,国号魏,建都洛阳。其前的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北魏曹操三家,已经在争夺汉朝的天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六十年的时间,其中蜀汉历刘备、刘禅二主,43年;东吴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主,52年;北魏曹氏勉强支撑了五代,46年“五马同曹”的局面。至司马师废曹芳、戮曹爽、刺曹髦,到司马炎手里,干脆逼着曹奂禅位,又灭蜀灭吴,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立晋,建都洛阳,史称晋武帝,开始了西晋王朝五十一年的历史。

  晋武帝统一全国,志满意得,开始“日事游宴”“怠于政事”。司马氏家族本靠阴谋起家,善于玩弄权术,但司马炎却生了个白痴儿子司马衷。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就是历史上的“蛤蟆皇帝”晋惠帝。


  据说有一次,他听到御花园池塘边有蛙鸣之声,问道:“此蛙为谁而鸣,为官抑或为私?”太监面面相觑,有伶俐的回答说:“官地中鸣者为官,私地中鸣者为私。”有一年,全国饥荒,饿死无数百姓。地方官员把灾情报上来,呆头鹅晋惠帝问道:“人为什么会饿死呢?”众臣回奏说:“因为没粮食吃。”惠帝忽然说:“何不食肉糜?”可以吃肉粥嘛!群臣听了,无不目瞪口呆。


  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痴呆皇帝,野心家们于是蠢蠢欲动。赵王司马伦首先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皇帝并封所有同党为官。那时的官帽用貂尾做装饰,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貂尾一时不够用,才演了出“狗尾续貂”的闹剧。各地的诸侯王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厮杀,史称“八王之乱”。


  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晋怀帝。外部的“五胡乱华”也开始了,司马炽的怀帝才做了六年,就被北汉王刘聪俘虏了。刘渊、刘聪父子,本是北方的匈奴贵族,自称汉王。刘渊死后,刘聪继位开始进攻洛阳,先攻陷洛阳杀了晋怀帝,又攻下长安杀了晋愍帝。


  西晋王朝,由司马氏阴谋篡夺曹魏政权开始,经过祖孙四代,总共才维持了五十一年,其结局比曹魏还要凄惨。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起兵作乱,前后一共出现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的国都长安虽被攻陷,但南方还在晋朝掌握之中,于是北方的士绅贵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挑选有名望的士绅一百零六人辅佐,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称为晋元帝。为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两晋的历史,西晋五十一年,东晋一百零四年,共计155年。
 

回复: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时间里,出现了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南北朝。


  东晋的晋安帝在位22年,被将军刘裕谋杀,继位的晋恭帝又被他毒杀。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南朝各代篡位称帝,都对前朝的子孙剪草除根,实是刘裕开的先例。


  刘裕只做了三年皇帝,就病死了。七代六十年以后,传到宋孝武帝时,又被禁军统领萧道成照样翻版篡位,灭宋称齐。十四岁的幼主顺帝刘准被灭门之前,留着眼泪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南齐王朝也只经历了二十四年,就又被同宗的雍州刺史萧衍所废,改国号为梁,就是历史上吃素学佛的梁武帝。这位哲学家皇帝的政绩实在不高明,当时的北魏因为内讧,没有能力进攻南方,梁朝才有一个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是个书生,他是文学家兼哲学家,他的长子萧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昭明太子,编辑了流传后世的《昭明文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除了喜欢学做和尚以外,还没有太多的大过,寿命也活到86岁。只是忘记了“勿慕虚名而受实祸”的警告,把权谋当道德,错用了西魏的叛将侯景,被饿死在台城里。


  接着萧梁篡位称帝的,是陈高祖陈霸先。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称帝,史称陈朝。登基之前,也照先例杀了先主萧方智,自己只做了三年的皇帝就死了。传到第五代是他的孙子陈叔宝,就是历史上荒唐得出奇的风流皇帝陈后主。当隋兵攻进台城南京时,他抱着美人张丽华、孔贵人跳井,最后被人放下绳子,将三个人一起拉了上来。那口水井,景阳宫井,也变成日后的南京胜景之一。


  陈叔宝与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很不错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自作的名曲《玉树后庭花》,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诗人杜牧有感于此,写有《秦淮夜泊》的诗句,诗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历五主,三十三年,如此灭亡。整个南朝的历史加起来,共计一百六十八年。
 

回复: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北魏本是北朝的鲜卑人拓跋圭建立的国家,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长达一百多年,十六国纷扰的乱世才彻底结束。


  三代以后传至拓跋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孝文帝。孝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改革本民族的陋习。他首先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到洛阳,又实行汉化政策,例如:改说汉语、改穿汉人服装、改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北魏皇室本姓拓跋,孝文帝带头改姓为元,故此这里称作“北元魏”。


  孝文帝以后,北魏开始衰落。至魏孝明帝继位,因为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辅政。胡太后专横奢侈,但迷信佛教,因此北魏时期,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云冈石窟(山西大同武周山)建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开凿了三十多年,现存洞窟五十三个,佛像五万一千多尊。龙门石窟(洛阳龙门山),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孝文帝,直至隋唐时代才告完成,历时四百多年。现存洞窟1300余个,佛像九万多尊,高度表现了古代的雕塑艺术水平。


  其后北魏内部发生大乱,大权落到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魏孝武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被杀,宇文泰另立了魏文帝;与此同时,高欢立了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从此,北部中国分裂为两魏: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所以这里才说“北元魏,分东西”。


  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篡位,建立了北齐,也叫高齐;公元557年,西魏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位,建立了北周,又称宇文周。北齐和北周又互相攻战,乌烟瘴气。北周武帝要大量招兵备战,但境内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僧侣,当然不少人是为逃兵役出家的,于是决定“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周武帝下令,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侣还俗,寺观的财产一律没收充公,这就是历史上的“周武毁佛”事件。


  北齐的几位皇帝,都是荒淫残暴,到了齐后主更是不理政事。他是个弹琵琶的高手,自弹自唱“无愁曲”,自号“无忧天子”。但北周大军攻来,片刻之间北齐就土崩瓦解了。


  公元557年,北周武帝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死后传至周宣帝,周宣帝死后,他的岳父杨坚就篡了静帝位,于公元581年,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但是杨坚不应该灭了前主宇文氏的全族,这个恶因致使隋朝的天下仅维持了32年,又被宇文化及所灭,应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因果律。


  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算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至隋朝才又重新获得统一。
 

回复: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中国历史上,能够以短短几十年影响后世千百年的王朝,只有秦与隋。隋朝开国的隋文帝杨坚和继位的隋炀帝杨广,都是历史上的明星皇帝。杨坚出生在陕西冯翔县的般若寺,由尼姑智仙抚育长大,13岁还家,15岁袭车骑大将军,20岁继承父爵,晋封隋国公。但促使杨坚下决心篡位称帝的,却是妻子独孤氏的名言“骑虎之势,必不得下”。


  杨坚的父亲杨忠与岳父独孤信本是生死挚友,独孤氏小杨坚14岁,所以隋文帝是历史上成了名的“惧内”皇帝。最后还是听信独孤皇后和次子杨广的蛊惑,废掉长子杨勇的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独孤皇后死了不到三年,杨广就杀了病中的父亲,自己继位做了皇位。隋文帝杨坚在临死之前,才后悔过分听信皇后的话,受了儿子的欺骗,便捶床叹息说:“独孤误我”!但是为时已晚。


  隋炀帝杨广初登大宝,踌躇满志,作诗说: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


  杨广是个荒淫出了奇的人,他杀父弑兄、奸母淫嫂,无恶不作,还经常自负地引镜自照,摸着自己的脖颈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暴君杨广也还办了几件好事:一是在洛阳建了一座新都城,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四千里,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无休止的劳役和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公元612年,杨广调动大兵113万、民夫300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大败,全国震荡,流寇四起,隋王朝的统治坐不稳了。


  杨广不断派兵征剿,并亲自坐镇江都(苏州、扬州)指挥。他身边的禁卫军将士,多是陕西关中地区人,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无不想开小差回家。将军宇文化及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兵变,把隋炀帝杨广抓了起来。杨广对监视他的人说:“我何罪之有?”军士们说:“你相信奸邪,拒绝忠告,穷奢极侈,发动战争,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儿走上绝路,这就是你的罪。”


  隋炀帝无话可说,自己解下汗巾被勒死了。统治中国的隋王朝,只传了两代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了。后世学者,习惯以“隋唐”并称,因为隋朝的历史太短,实在是三百年李唐王朝的过渡期。唐朝不是以阴谋篡位得的天下,而是像汉初一样,是以武功实力开国立业的。
 

回复: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李渊的祖父李虎,本是北周的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与独孤皇后又是姊妹,所以李渊与隋文帝的关系甚密。李渊六岁就承袭唐国公的爵位,十六岁做了杨坚的贴身侍卫,千牛备身。文帝一朝,李渊先后做过谯州、陇州、祁州刺史。隋炀帝时又从荥阳、娄烦两郡太守提升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公元617年,杨广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太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之城池坚固,素有“中原北门”之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有隋一代北拒突厥的屏障。李渊有四子,第二子李世民其时十八岁,有胆有识,慷慨好客,结交了不少豪杰异士。


  就在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之时,有术士禀奏杨广,龙门地区发现十分明显的“天子气”,其气厚重,一直蔓延到太原。接着又奏报有李姓者将冲犯大宝。隋炀帝格外重视,于是在太原设立避暑的汾阳宫,又大开杀戒要将李姓人杀光。不少姓李的高官重臣都没能幸免,如权贵李混的家族就无辜被灭。李渊仗着与杨家沾亲,才躲过这一劫。


  李渊本来胆小,对反隋一事犹豫不决。李世民就与杨广的两个妃子设计胁迫,李渊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起兵反隋,大骂李世民说:“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为解决后顾之忧,首先采取李世民安抚突厥的计策,并取得突厥可汗的支持。北方安定了,李渊自称大将军,由李建成、李世民任左右领军大都督,直逼隋都长安。在关中诸路义军的配合下,唐军渡过黄河,集中二十多万大军把长安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渊攻下长安以后,立炀帝的孙子,十三岁的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而远在江都的隋炀帝则成了一文不值的太上皇。这一策略高明得很:立个傀儡皇帝,敌对势力就没有讨叛的借口;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就取消了他的合法地位。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二十日,李渊在起兵反隋一周年之际,废黜隋恭帝杨侑,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
 
6  /  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