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1  /  4  页   1234 跳转 查看:7667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歷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史前时代
 
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1976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出土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直立猿人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1萬5千多年前
以裴山陶李岡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以龙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西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同期在浙江省北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山東省出現的

神话传说
主條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一说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据現今整理出來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启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
秦漢時期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與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貴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编辑]
魏晉南北朝時期
 
赤壁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兴盛。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利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 史称十六国。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重心南移;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晋。最后,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期,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编辑]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主條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修筑了巨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后就灭亡了,只经历了两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经文,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再度分裂,并于907年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编辑]
宋元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條目:辽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宋戰敗後割讓給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据,北宋为了维持國家壽命,不得不向強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党派斗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建立的大金國势力逐渐強大,1125年,金國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称靖康之禍,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宋屢戰屢敗,直到1234年,蒙古灭金。蒙古之后与南宋又经历了血腥的战争,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為「元」之後,于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跳海而死,以元军的胜利告终,南宋灭亡,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400到500万人口,相对当时佛罗伦萨和巴黎十几万人口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女性纏小腳的漢族陋俗於焉產生。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以至于宋朝被西方學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回复

尽管元朝吸收了许多汉族文化,并大力宣扬朱熹一派的理论,但卻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和来到中国的中亚、东欧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壓迫招致汉族的不满,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起义。

[编辑]
明清時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條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義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1405年曾幫助明成祖篡位的太監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但后来明朝逐渐走向闭关。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则出现了王陽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由於明朝末年皇帝荒淫無道加上宦官亂政,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仍為當時強盛的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了可媲美漢唐的強盛朝代——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但是后来又被強大的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成功地征服了许多原本不屬於中國領土的地区,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湾。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生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停战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清廷获得重大胜利,使清朝國土佔領大片俄羅斯領土!。清朝由于取消了几千年漢人政治下迂腐的人头税,导致人口增加,到19世纪已达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进当时农业的兴盛,出现了康乾盛世,其盛世比漢朝隋朝唐朝加起來的盛世還長,超過了清朝國粹的一半,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到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彻底衰败,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国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

[编辑]
清朝末期(近代)
鸦片战争持续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清廷恐惧英军会进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香港岛被割让;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开放作为通商口岸,还赔偿款银(西班牙银圆)2100万元。之后1844年美国与法国也与清廷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主权遭受部分破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清复明的反抗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不仅创立“拜上帝会”,还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时又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陈开、李文茂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

同时英、美、法、俄、日等国多次侵入中国,中国多处领土被割让。1858年中俄签定《瑷珲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约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赔偿“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并于1860年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各赔英法800万两白银等。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次年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1888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遭拒。不过十年后1898年光绪皇帝在亲政后终于同意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义和拳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改为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借“解救各国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实质是为了进行清廷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

[编辑]
20世紀至今
 
孙中山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01年革命党开始兴起。孙中山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指挥国内的多次起义运动,经过十次失败的起义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孙中山辞去总统位置,由袁世凯接任。但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此后孙中山发起護法運動与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死去,中華民国进入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统治时期,地方政府分别由各个军阀派系占据。

孙中山之后多次试图联合南方地方军阀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並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孙中山自建立广州军政府(1923年改称大元帅府)以后,曾经三次进行北伐,均因条件不具备而未果。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先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与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第1至第6军。不久又将广西部队改编为第7军。为北伐战争作了重要准备。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式开始北伐。然而随着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深入,国民党不能容忍共产党激进的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分裂,大量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国民党,有的被拘捕和杀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叶挺为首的共产党员在江西南昌发动南昌起义,共产党从此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并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地方割据政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粉碎了前四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不得不离开红区。1934年开始,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贵州遵义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四渡赤水河,终於摆脱了追击,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成功在陕西北部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侵华,占领了东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前夕,中华民国首都从南京迁至武汉,后来迁至重庆。1945年二战结束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从日本手里收回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但也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中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1年,迁往台湾的国民党国民政府以苏联未履约为由,不承认该条约及依据该条约而独立的外蒙古的独立地位)。1946年6月,国共两党又进行了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於1949年获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往光复后的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成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宣布台北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宣誓三年内反攻大陆。两岸分裂局面从此开始。(请参看台湾问题)
 

回复

黃河史前文化
黃河史前文化為在黃河中、下游繁榮的古代文明。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発展為夏、商、周的青銅器文化。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编辑]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女娲执规,伏羲执矩。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编辑]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编辑]
历史
现在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回复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6位


成立 (禹傳給啟)
滅亡 (鳴條之戰)


夏朝(約為前2025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如果存在的話)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則認為,夏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文化/文明程度介乎新石器晚期文化和遠古文明之間。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確鑿依據,因此,從學術上說,夏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確認。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一說14代、17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的問題),400多年,後為商朝所滅。
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成為部族聯盟首領。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王權。

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他廢除了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開始遭遇伯益的反抗,經過戰爭,伯益兵敗被殺。夏啟經過鬥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建立了夏朝。眾多邦國首領都到陽翟朝會,啟在鈞台(今河南禹州境內)舉行宴會。此即鈞台之享。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繼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

夏啟死後,子太康繼立。由於太康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先發生太康兄弟5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後出現武觀叛亂,使得夏朝統治被削弱。

太康死後,子仲康立。仲康死後,子相立。這時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王位。但是不久後羿被東夷族伯明氏寒浞所殺。寒浞殺掉了夏後相。夏後相妻生下少康。

少康結束了後羿與寒浞40年左右的統治,恢復了夏朝的政權。少康死後,子杼立。他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

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局面,到孔甲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

由於夏王朝後期特別是最後一個王桀王的暴虐無道,致使商族部落首領商湯乘機而入,率大軍與夏朝軍隊(戰於鳴條(一說河南中部,另一說山西安邑)(鳴條之戰),夏桀失敗,逃到安巢(今安徽巢縣),並死在那裡,夏王朝滅亡,商王朝誕生。

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政治狀況
夏朝的國家機構直接來源於部落聯盟機構,其特徵為:

國家直接管轄的範圍僅限於本氏族內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領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較為獨立的管理權和統治權;對於夏王,他們則以臣服和納貢的方式,表示其相互關係。
在政權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專制、民主二重性,表明了國家制度由氏族民主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

經濟狀況

社會生活

文化與科學
夏人已經掌握許多天文歷法的知識,《夏小正》即是中國最早的曆書。治鑄銅業是夏朝新興的重要手工業。

科學與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

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

至於青銅器,在考古學界還沒有發現夏朝有青銅器。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

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重要人物
禹:

禹執政期間,對於苗族的征戰取得了巨大勝利,後者被迫退到長江流域,從此以後,佔據黃河流域的黃炎族在中原地區地位更加鞏固。禹當上共主前最偉大的功績便是治水。據說大禹吸收父親鯀用圍堵法治水失敗的教訓,用疏導法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不入,終於平水土,定九州。禹還改善了灌溉工程,利於農業。禹時的伯益發明鑿井;奚仲發明造車;禹時用銅做兵器,顯然,禹的時代生產力大為提高。據說,禹時開始建造城市,並由儀狄發明了用穀物釀造甜酒的方法。這表明,當時的私有制發展,已經形成階級了。禹死後,眾酋長擁戴禹的兒子啟,於是禪讓制度被廢除,由禹的後裔開創的夏王朝正式開始。

夏朝帝系表
  1·啟
  │
  ├─────┐
  │     │
  2·太康  3·仲康
  │
  4·相
  │
  5·少康
  │
  6·予
  │
  7·槐
  │
  8·芒
  │
  9·泄
  │
  ├──────┐
  │      │
  10·不降  11·扃
  │      │
  13·孔甲  12·廑
  │
  14·皋
  │
  15·發
  │
  16·履癸(桀)


夏(前2025——前1600)

啟 10 丙子 前2025

太康 29 丙戌 前2015

仲康 13 乙卯 前1986

相 28 戊辰 前1973

後羿 2 丙申 前1945

寒浞 38 甲辰 前1943

少康 21 丁丑 前1905

杼 17 戊戌 前1884

槐 26 甲寅 前1867

芒 18 庚辰 前1841

泄 16 戊戌 前1823

不降 59 甲寅 前1807

扃 21 癸丑 前1748

廑 21 甲戌 前1727

孔甲 31 乙未 前1706

皋 11 丙寅 前1675

發 11 丁丑 前1664

桀 53 戊子 前1653
 

回复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异,
盘庚后固定以殷为都城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31位
商汤
商纣王
成立 (鸣条之战)
灭亡 (牧野之战)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554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因此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中国的文明史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其实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5000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果对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在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以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以青铜器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也创造了不亚于中原商朝的高度文明,距今有4000年之久。

概况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疆域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建都亳(今山东省曹县以南地区),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政治状况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经济状况

农业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社会生活

文化与科学

科学技术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重要人物
伊尹


商王朝各代君主



商 庙号 谥号 姓名 血缘关系
大乙1 履 示癸之子
大丁2,11  大乙之子
卜丙3 胜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大甲2 至 大丁之子
沃丁4 绚 大甲之子
大庚2 辩 沃丁之弟
小甲 高 大庚之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子
卜壬3 发 中丁之弟
戋甲5 整 中丁之子13
中宗14 且乙6 滕 戋甲之弟13
且辛 旦 且乙之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子
南庚 更 羌甲之子
象甲5,7 和 且丁之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颂 般庚之弟
小乙7 敛 小辛之弟
武丁 昭 小辛之子
且己6,11  武丁之子
且庚6 跃 且己之弟
且甲6 载 且庚之弟
廪辛 先 且甲之子
康丁9 嚣 且辛之弟
武乙 瞿 康丁之子
文丁9,10 托 武乙之子
帝乙 羡 文丁之子
帝辛 受 帝乙之子


注1:甲骨文亦作唐,司马迁的《史记》中为天乙或汤。
注2:《史记》中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史记》中为外丙、外壬。
注4:甲骨文未见此二王名。
注5:《史记》中为河亶甲、沃甲、阳甲。
注6:《史记》中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称之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史记》中为盘庚。
注9:《史记》中为仲丁、庚丁、太丁。
注10: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史记》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则有。
注12:《史记》与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长幼顺序相反。
注13:《史记》中河亶甲为外壬弟,祖乙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记》以太戊为中宗,另以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


商(前1600——前1046)

汤(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胜)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绚)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发)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阳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盘庚(~每) 28 丁卯 前1314

小辛(~颂) 18 乙未 前1286

小乙(~敛) 18 癸丑 前1268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0

祖庚(~曜) 5 庚午 前1191

祖甲(~载) 33 乙亥 前1186

廪辛(~先) 3 戊申 前1153

庚丁(~嚣) 3 辛亥 前1150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7

文丁(~托) 11 己丑 前1112

帝乙(~羡) 26 庚子 前1101

帝辛 (~纣) 30 丙寅 前1075
 

回复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建都於宗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

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概況
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與紂兵於牧野決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後,周成王(誦)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與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東征,平定叛亂。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 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余臣在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政權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奴隸制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係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會生產關係的基礎,也是貴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農業仍舊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禮制和刑罰
周王朝有嚴格的禮制和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係。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和奴隸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罰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商業和交通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實行井田制。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會生活
採集是當時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來源,而狩獵則是貴族的娛樂活動。

戰爭與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後,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與此相反,更多的則是與鄰邦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西周君主列表
周武王 姬發(公元前1058年至公元前1043年)
周成王 姬誦(公元前1043年至公元前1021年)
周康王 姬釗(公元前1021年至公元前996年)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96年至公元前977年)
周穆王 姬滿(公元前977年至公元前922年)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892年)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92年至公元前886年)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86年至公元前878年)
周厲王 姬胡(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1年)
共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周宣王 姬靜(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周幽王 姬宮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回复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的國家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的國家
 

b
巴國
邶國

c
蔡國
陳國
楚國
郕國
曹國

d
鄧國
[編輯]
g
虢國
耿國

h
霍國
滑國
黃國
鄶國
韓國

j
紀國
江國
晉國
莒國

k
夔國
[
l
梁國
魯國
羅國
六國
呂國
蓼國

q
齊國
杞國
秦國
權國

r
芮國
鄀國

s
申國
宋國
舒國
遂國
宿國

t
譚國
滕國

w
衛國
魏國
溫國
吳國

x
息國
弦國
邢國
許國
須句國
薛國

y
虞國
庸國
陽國
越國
燕國

z
鄫國
鄣國
鄭國
邾國
宗國
趙國
 

回复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統一中國之戰。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参考: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余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编辑]
战国时期的大事记
 
前403年 - 三家分晋
前386年 - 田氏代齐
前356年 - 商鞅变法
前344年 - 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 - 秦灭蜀
前307年 - 赵武灵王采纳胡服骑射
前293年 - 伊阙之战, 秦击败魏韩联军
前286年 - 齐灭宋, 宋王偃死亡
前260年 - 长平之战, 秦坑赵降兵四十多万人
前256年 - 秦灭周
前237年 - 嬴政执政
前230年 - 秦灭韩
前225年 - 秦灭魏
前222年 - 楚赵燕灭亡
前221年 - 秦灭齐,统一中国
请参见战国历史年表
 

回复


 
首都 咸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3位
秦始皇
贏子嬰
成立 (掃滅六國完畢)
(前221年)
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
(前20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十五年。

掃滅六國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始皇嬴政嬴政統一中國後,遂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嬴政認為諡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秦始皇規定皇帝自稱朕,命改為制,令改為詔。「皇帝」尊號,「朕」御用自稱等皆源自秦朝開始。

[編輯]
加強統治權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驛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

[編輯]
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因可判死罪的失職而領導民工起義。反秦鬥爭隨後由項羽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這時趙高殺丞相李斯,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

[編輯]
秦朝的版圖疆域和政區
 
秦朝極盛時地圖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國,使得中國的版圖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接著由於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得秦帝國(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這時的秦帝國(中國)的版圖疆域甚至比亞歷山大希臘帝國還要大,更是遠超過波斯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以及埃及王國等。

秦朝沒有採用分封制,而是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部分郡大體位置如下圖:




遼東郡、九原郡、雲中郡、遼西郡、上郡、太原郡、巨鹿郡、膠東郡、邯鄲郡、琅邪郡、北地郡、東海郡、隴西郡、咸陽、南陽郡、漢中郡、九江郡、會稽郡、南郡、衡山郡、蜀郡、巴郡、黔中郡、長沙郡、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右北平郡、漁陽郡、廣陽郡、上谷郡、代郡、雁門郡、常山郡、濟北郡、臨淄郡、河東郡、河內郡、東郡、薛郡、三川郡、碭郡、穎川郡、陳郡、泗水郡
[編輯]
官吏制度
可參見秦朝官制。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衛尉(皇宮保衛)、郎中令(警衛)、太僕(宮廷車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廟禮儀)、宗正(皇室內部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財政稅收)
御使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監察使
縣:縣令
縣尉
鄉:三老
游徼
嗇夫(小鄉)
有秩(大鄉)
亭:亭長
里:里正
[編輯]
經濟狀況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編輯]
社會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製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准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編輯]
文化與科學
一般認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化落後於山東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復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對,並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更為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余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後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大批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更開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的迫害之先河。
 
1  /  4  页   1234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