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2  /  4  页   1234 跳转 查看:7673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回复

西汉
 
首都 长安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12位
刘邦
刘婴
成立 (秦末农民起义)
(前202年)
灭亡 (王莽称帝)
(8年)




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

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建都长安。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后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汉,这样西汉灭亡则是在26年。
历史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郡國西汉初期的皇帝为避免秦朝的经验,采取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并导致了中期汉代“削番”的困难,也为“吳楚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经济上,由于国家常年遭受战争的灾害,汉初的皇帝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手段,在和亲匈奴,维持了和平之后,汉代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同时汉代皇帝也注意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很快的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减轻人民徭役的负担,减轻刑罚,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在经济有所发展之后,汉初分封的王有了自己的力量,开始频频威胁中央政权,甚至发动了“七国之乱”。于是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汉武帝的强盛时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对内他使用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禁止诸侯国自己制造钱币,改革了选择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学,建立了比秦始皇更加集权的中央官僚机构。经济上召开了“盐铁会议”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外他攻击匈奴,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

汉昭帝和汉宣帝恢复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称昭宣中兴。

西汉晚期国家税收再次加强,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以及皇室内部的混乱,为王莽篡权提供了机会。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

汉初道家的影响比较强,从武帝起独尊儒家。

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术》是西汉时成书的,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也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此外针灸和造纸术可能是在西汉时期被发明的。

[编辑]
汉朝的建立
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顿军队,准备决战天下的同时,项羽的脑子里面充满了衣锦还乡的念头。由于政治上缺乏雄心壮志,一些原本为项羽征战的优秀将领,例如韩信,转投到刘邦手下。这些人的到来,大大的增强了刘邦军队的力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利用项羽轻敌的特点,为刘邦献上的妙计。在这次战役之后,形成了中国楚汉相争的局面。

项羽具有优秀的战争才能,可是缺乏政治素养,不会笼络人心,被称为具有“妇人之仁”;而刘邦虽然没有项羽的军事才能,却具备有圆滑的政治技巧,能够团结大批有才能的人在他周围,为他出谋划策。项羽的军事才能可以使得他能够打赢一场,两场战役,可是却不能掌握整个战局的发展,而刘邦却正好相反。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项羽手下有才能的将士几乎都投奔到了刘邦手下,而项羽自己却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便是当时项羽英雄迟暮的真实写照。最后,项羽突围,在拒绝了属下东渡乌江卷土重来的建议之后,他在乌江边自尽,为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的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这样的事件,表明中国的中世纪社会具备有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特征:平民和贵族的地位,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是由于中国的具有这样的特质,使得即使是平民出生的社会优秀人才,也可能走到社会的最前沿,使得中国的中世纪社会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而西方的中世纪社会很快就被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

[编辑]
西汉中期
汉武帝鼎盛时期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昭宣中兴

[编辑]
西汉末期
汉元帝时期

汉成帝时期

汉哀帝时期

王莽改制

[编辑]
西汉历史年表
[编辑]
西汉統治者列表
西汉 前202年—8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高皇帝 刘邦 前202年—前195年 -
孝惠皇帝 刘盈 前195年—前188年 -
高皇后 吕雉 前188年—前180年 -
汉前少帝 刘恭 前188年-前184年 -
汉后少帝 刘弘 前184年-前180年 -
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前元 前179年—前163年
后元 前163年—前156年
孝景皇帝 刘启 前156年—前140年 前元 前156年—前149年
中元 前149年—前143年
后元 前143年—前140年
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前140年—前86年 建元 前140年—前134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8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2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6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0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4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0年
天汉 前100年—前96年
太始 前96年—前92年
征和 前92年—前88年
后元 前88年—前86年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前86年—前74年 始元 前86年—前80年
元凤 前80年—前74年
元平 前74年
昌邑王 刘贺 前74年 元平 前74年
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前74年—前48年 本始 前73年—前69年
地节 前69年—前65年
元康 前65年—前61年
神爵 前61年—前57年
五凤 前57年—前53年
甘露 前53年—前49年
黄龙 前49年—前48年
孝元皇帝 刘奭 前48年—前33年 初元 前48年—前43年
永光 前43年—前38年
建昭 前38年—前33年
竟宁 前33年
孝成皇帝 刘骜 前33年—前7年 建始 前32年—前28年
河平 前28年—前24年
阳朔 前24年—前20年
鸿嘉 前20年—前16年
永始 前16年—前12年
元延 前12年—前8年
绥和 前8年—前7年
孝哀皇帝 刘欣 前7年—1年 建平 前6年—前2年
太初元将 前5年
元寿 前2年—1年
孝平皇帝 刘欣 1年—5年 元始 1年—5年
  孺子刘婴 5年—8年 居摄 6年—8年
初始 8年

注*: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太祖。
另:汉朝恢復被秦朝廢止的中国庙号及中国谥号(先秦的商朝已有庙号),汉朝對庙号使用很谨慎,故许多皇帝没有庙号。

[编辑]
西汉世系表
劉太公,兒子四人

1.
1.1. 劉信,漢七年十月(前196年)立為羹頡侯。
2.劉喜,代王
3.劉邦,太祖高皇帝
4.劉交,漢六年正月丙午(前201年)立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後(前178年)死,諡號“元”。
4.1.劉辟非,死於前178年以前。
4.1.劉郢客,原本為上邳侯,孝文帝二年(前178年)繼承楚王,在位四年後(前174年)死。
4.1.1.劉戊,孝文帝六年(前174年)繼承楚王,在位二十一年後(前154年)加入七国之乱,死。
4.2.劉禮,原本為平陸侯,孝景帝四年(前153年)繼承楚王,三年後(前150年)死,諡號“文”。
4.2.1.劉道,孝景帝七年(前149年)繼承楚王,二十二年後(元朔元年,前128年)死,諡號“安”。
4.2.1.1.劉注,元朔元年(前128年)繼承楚王,十二年後(元鼎元年,前116年)死,諡號“襄”。
4.2.1.1.1.劉純,元鼎元年(前116年)繼承楚王,十六年後(天汉元年,前100年)死,諡號“節”。
4.2.1.1.1.1.劉延壽,天漢元年(前100年)繼承楚王,三十二年後(地节元年,前69年)死,諡號“節”。
4.3.劉富,休侯,後來改封紅侯,死,有子四人,至劉富的曾孫一代無子而絕。
4.3.1.劉辟彊,字少卿,曾為宗正,光祿大夫,守長樂衛尉,八十嵗死。
4.3.1.1.劉德,字路叔,曾為宗正丞,昭帝時曾為丞相府待詔,後來曾為大鴻臚丞,太中大夫,宗正,青州刺史;擁立漢宣帝有功,立為關內侯;後為陽城侯。
4.3.1.1.1.劉安民,曾為郎中右曹
4.3.1.1.2.刘向,有子三人,七十二嵗死。
4.3.1.1.2.1.劉向長子劉伋,曾為郡守。
4.3.1.1.2.2.劉向中子劉賜。
4.3.1.1.2.3.劉向幼子刘歆。
4.4.劉歲,沈猶侯。
4.5.劉埶,宛朐侯。
4.6.劉調,棘樂侯。
[编辑]
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农耕工具完全铁器化,种类繁多

          耕种技术:耦犁法,犁耕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编辑]
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商人

奴婢

[编辑]
边境民族
Image:西汉.jpg
西汉边区各族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越人
匈奴

乌桓、鲜卑
西域诸国
西南各族
[编辑]
文化
哲学

独尊儒术
董仲舒思想
宗教

佛教
道教
史学

史记
文学

艺术

绘画
雕刻
乐舞
角抵
 

回复

新朝,中國朝代名。公元8年—公元23年。

到了西漢後期,政局動蕩。外戚王莽在8年偽造符瑞,篡位登基,廢西漢最後一位君主孺子嬰為安定公,改國號新。

新朝歷1帝,共16年。
东汉 (25年 - 220年)
 
首都 洛阳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13位
刘秀
刘协
成立 (刘秀推翻王莽所建立的新朝)
(25年)
灭亡 (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
(220年)
 

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汉朝。

公元25年—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经过光武帝、汉明帝(58年—76年在位)、汉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东汉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由于后来由于皇帝年幼,导致了东汉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历12帝,共195年.

目录 [隐藏]
1 经济
2 科技、文化
2.1 东汉历史年表
3 外部链接
 


[编辑]
经济
[编辑]
科技、文化
 
大约是东汉晚期的马塑像。东汉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
制陶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天文学家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渾天儀”、“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书法、绘画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
[编辑]
东汉历史年表
东汉25年—22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永平58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建初76年—84年
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永元89年—105年
元兴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106年—106年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永初107年—113年
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永建126年—132年
阳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汉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145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146年—146年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2年
永兴153年—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
延熹158年—167年
永康167年—167年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168年—172年
熹平172年—178年
光和178年—184年
中平184年—189年
  孝少皇帝 刘辩 189年 光熹189年—189年
昭宁189年—189年
永汉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中平189年—189年
初平190年—193年
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
延康220年—220年






三國
 
  曹魏 孫吳 蜀漢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2帝
劉備
劉禪
成立 220年 222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中國歷史時代區分之一。從220年,曹魏的曹丕強迫東漢獻帝禪讓,東漢滅亡,至280年西晉統一中國。曹丕成為皇帝的翌年(221年),以四川為根據地的劉備創立了蜀國(蜀漢),並成為皇帝。229年時,以長江流域為根據地的孫權,也創立了吳國(孫吳),並且為皇帝。中國世界中,皇帝的位子只有一個,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根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動亂時期也包括在裡面。而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編輯]
戰亂的形成
東漢的衰亡可以主要歸咎於外戚和宦官的抗爭。因為自東漢初年的幾任皇帝外,其餘的皇帝都是連十五歲以下就即位,他們年紀尚輕,不懂處理政務,由母後臨朝。母後相信娘家的人,大權就自然落入外戚手裏。後來皇帝長大了,不甘受外戚挾制,便藉助身邊的宦官來對付當權的外戚。因此外戚與宦官交替奪權與擅政,長達百年之久。

尤其是159年的外戚梁冀(太后的兄長)毒死僅有8歲,登基不到一年的質帝,梁冀立桓帝,使得眾勢力不滿。

東漢後期政治極端腐敗,社會動盪,經濟睏乏。有些地方的農民,十之四五餓死,窮苦的人民起來起義反抗。

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以《太平要術》為經典,創立太平道(屬道教),自任教祖。他與****深入農村,"遣****八人,使於四方",傳播其思想。十余年間,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數十萬,連結郡國,……莫不畢"。張角把這幾十萬農民組織起來,分為三十六方,每方各置首領統率,為百姓治病,並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184年,率領信徒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參加的人都裹上黃色的頭巾作為標誌,所以稱之為『黃巾軍』。東漢政府派大軍出擊,不到一年,『黃巾』的主力就被消滅了,死掉數十萬人,但餘部仍在黃河流域轉戰二十多年。各地起義將士,勇猛進擊,到處焚燒官府,攻打豪強大地主割據的塢壁堡壘,張角等率義軍主力迅速攻佔廣宗、下曲陽(今寧晉)諸城邑,向東漢政權發起猛烈的進攻。可惜不久,張角病死。同年十月,角弟張梁戰死於廣宗,三萬多義軍戰死,五萬多義軍不甘屈服,投河自盡。東漢統治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迅速瓦解。

[編輯]
戰亂的開始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加重各州郡的權力,藉以鎮壓地方上的民變。郡守、州牧都擁有財軍大權,日益坐大。

靈帝駕崩,少帝(廢帝)即位,名門出生的袁紹殺掉宦官二千餘人,徹底消除了宦官的勢力。根據何進的號召,涼州將領董卓帶兵入洛陽保護皇帝,廢無能的少帝,擁立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獻帝,迫走袁紹。

由於董卓的暴政,引起各將士的不滿,曹操號召東方各州郡結盟討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董卓挾持獻帝,火燒洛陽,並退往長安,當時三國的創始者在此英傑交錯,魏的創始者曹操,曾力排眾議與卓將徐榮相戰,但失利。蜀的創始者劉備則是單獨出兵,未參與聯合軍。吳的創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則因擊潰董卓屬下華雄,而出名。

在此之後,董卓在長安施行暴政,不過在192年,被司徒王允與屬下呂布等合謀刺殺,董卓的屬下因為勢力承繼問題產生糾紛,獻帝輾轉逃回洛陽。

曹操遷獻帝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真正的主宰,東漢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編輯]
曹操的抬頭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起兵割據自立,全國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接著收編了青州黃巾義軍三萬,勢力漸強。196年,他又將在洛陽的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見官渡之戰),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

[編輯]
三國鼎立
 
三國地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占荊州,與孫權隔江相對。此時的劉備也起兵欲興復漢室,江東的孫權聯合抗曹。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大軍(詳見赤壁之戰)。曹操退回北方,孫權、劉備各占荊州一部。劉備隨後入蜀佔據益州,三國鼎足之勢形成。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後國號吳。

[編輯]
攻戰
蜀漢的諸葛亮五次出兵伐魏,未能成功。諸葛亮死後,姜維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公元263年,魏將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山路直取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被魏所滅。

[編輯]
司馬氏的抬頭
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大軍揮軍南下,不久攻克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編輯]
主要戰役
戰役 (地點) 時間 攻方 主帥 守方 主帥 勝方 影響
官渡之戰
([[]])
200年 袁紹 袁紹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中原。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孫權
劉備 周瑜 孫權
劉備 天下三分。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223年 蜀漢 劉備 孫權 陸遜 孫權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
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漢 諸葛亮 曹魏 司馬懿 不明 司馬氏掌奪曹魏之權
魏滅蜀之戰
(益州)
263年 曹魏 鄧艾
鍾會 蜀漢 姜維 曹魏 蜀漢滅亡。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280年 西晉 王濬 孫吳 孫皓 西晉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編輯]
重要人物

曹操
曹丕
郭嘉
荀彧
程昱
楊修
司馬懿
夏侯淵
夏侯惇

劉備
關羽
張飛
諸葛亮
趙雲
龐統
馬良
法正
姜維

孫權
孫策
孫堅
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張昭
諸葛恪
漢末
漢獻帝
董卓
袁紹
袁術
呂布
張角
張寶
張梁
盧植
 

回复

西晋(265年—316年),中国古代朝代名。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前,曹魏先已于263年灭蜀漢。西晋代魏后,又于280年灭孙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然而其统治却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316年,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拼音:mǐn,注音:ㄇㄧㄣˇ)帝投降,西晋灭亡。

東晉,朝代名(317年—420年)。因北方民族南下,建都洛陽的晉(西晉)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稱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東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偏安江南,有桓溫、祖逖、劉琨北伐,然而終究未竟全功。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帝,為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旁落。420年,大將劉裕篡位,東晉亡。

東晉時代著名的文人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







 
  西晋 东晋 
首都 洛阳 建康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4位
司马炎
司马邺 共11位
司马睿
司马德文
成立 (265年) (317年)
灭亡 (316年) (420年)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晋朝可从中划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代。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都城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都城建康。

目录 [隐藏]
1 晋朝历史
2 晋朝统治者
3 参看
4 外部链接
 


[编辑]
晋朝历史
经历了三国群雄的纷争,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消灭东吴,统一中国。晋惠帝时期,发生八王之乱。此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一系列割据一方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晋朝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宋,晋朝灭亡,南北朝开始。

[编辑]
晋朝统治者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西晋 265年-316年
世祖 武皇帝 司马炎 265--290年 泰始 265年--274年
咸宁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290--306年 永熙 290年
永平 291年--291年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永宁 301年--302年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304年
建武 304年--304年
永兴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6--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马邺 313--316年 建兴 313年--314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中宗 元皇帝 司马睿 317--322年 建武 317年--318年
大兴 318年--321年
永昌 322年--322年
肃宗 明皇帝 司马绍 322--325年 永昌 322年--323年
太宁 323年--325年
显宗 成皇帝 司马衍 325--342年 太宁 325年--326年
咸和 326年--334年
咸康 335年--342年
  康皇帝 司马岳 342--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孝宗 穆皇帝 司马聃 344--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升平 357年--361年
  哀皇帝 司马丕 361--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
兴宁 363年--365年
    司马奕 365--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
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371--372年 咸元 371年--372年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马曜 372--396年 宁康 373年--375年
太元 376年--396年
  安皇帝 司马德宗 396--418年 隆安 397年--401年
元兴 402年--404年
义熙 405年--418年
  恭皇帝 司马德文 418--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称五胡;史称这一时期除中原主王朝以外的各个主要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但大批少数民族内徙又促成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也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社会全局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稳定的局面。

十六国一词的由来,是由于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

五胡即这一时期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这五个少数民族为匈奴、鲜卑、羯、羌和氐。
十六国:在中国北方和四川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十六个政权;此外,还有拓跋部的代国、冉魏、西蜀以及西燕、吐谷浑、段部、丁零、宇文部与仇池等部族和政权都在十六国之外。
 

回复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南北政权的对峙时期。中国南北各自出现相继的或相并立又相继的若干个政权的一个历史时代。从南方的刘宋取代东晋开始,到隋灭陈为止。

从420年刘裕代东晋到589年陈亡,南朝历宋、齐、梁、陈4朝。因四朝均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东晋桓玄即位后,刘裕在京口纠集近2000人攻入建康,桓玄逃回江陵,裕弑晋安帝。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宋朝。宋传8帝,历60年。472年,宋内乱加剧,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起兵灭宋,建齐朝。齐末,齐明帝继位,凶狂乱杀,造成大乱。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次年灭齐、建梁朝。西魏在侯景之乱后在江陵扶植了梁朝宗室建立后梁。齐传7帝,历24年。梁传5帝,历56年。557年为陈所灭。陈传5帝,历33年。589年为隋文帝发兵所灭。

除北齐外,北朝各政权统治者均为鲜卑族。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又称后魏。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自洛阳逃入关中。高欢另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历17年。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据关中的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28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禅位于宇文觉。次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大象三年(581年)杨坚代周自立,国号隋,北朝时期结束。


南北朝
 
  刘宋 南齐 萧梁 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首都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洛阳 邺 长安 邺 长安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8帝
刘裕
刘准 7帝
萧道成
萧宝融 5帝
萧衍
萧方智 5帝
陈霸先
陈叔宝 17帝
拓跋圭
元修 1帝
元善见
元善见 3帝
元宝炬
元廓 6帝
高洋
高恒 5帝
宇文觉
宇文衍
成立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386年 534年 535年 550年 557年
灭亡 479年 502年 557年 589年 534年 550年 557年 577年 581年







 
首都 长安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3位
杨坚
隋恭帝
成立 (北周禅让)
(581年)
灭亡 (618年

隋朝(581年—618年),中国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 杨坚(隋开国皇帝)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因为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
 

回复

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时期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首的汉人将领夺取政权的机会。 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从而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郧州(今湖北安陆)、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总管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所平定。581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仍然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编辑]
统一中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统一全国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同时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废除了后梁政权。采纳了高颎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待时机成熟后,隋文帝命令次子杨广为元帅、高颎协助,统一指挥灭陈战役。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杨广入城后,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编辑]
统一全国主要战役
狼尾滩之战

白土岗之战

歧亭、延州之战

[编辑]
维新朝政
[编辑]
吏制改革
1、中央: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代周之后,废除了北周的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

三师:
三公:
五省:
内史
门下
尚书:吏部、礼部、工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
秘书
内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两监:国子、将作
  三师、三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吏、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重在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

2、地方:州县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一些州县,裁减沉员,消除了过去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

  地方官员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编辑]
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宫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宫。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即分科举士之意。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庭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编辑]
改革府兵制度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

[编辑]
编制《开皇律》
北周时的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顽等人在北齐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更定法律,在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这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编辑]
隋朝灭亡
隋炀帝时期,大修各种建筑工程,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外他还为了宣扬国威,三次出兵******,但三次都大败而回,连妇女都要当兵,先后死了百余万人。

[编辑]
群雄争霸
长白山首义——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
杨玄感起兵——613年,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瓦岗军起义——616年,瓦岗军首领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破距东都洛阳仅百余里的兴洛仓。由于李密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翟让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在兴洛仓附近筑洛口城,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随后,瓦岗军破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瓦岗军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
河北起义——窦建德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
江淮农民起义——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淮南,占领了高邮,切断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致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在此形势下,隋朝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当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包围,隋炀帝仍然在城内寻欢作乐。618年(武德元年),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
建筑工程
 
隋朝佛像开凿大运河
赵州桥
[编辑]
经济
实行均田制
租调力役制
[编辑]
军事、外交
隋初,突厥军队十分强大,时常侵扰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重兵驻守。。(582年5月)突厥汗国动员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开皇三年(583年4月),隋军八路大军北伐突厥汗国。不久,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两部内部各派也互相攻战。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从此突厥与隋的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吐谷浑位于现在的甘肃,青海之间的一个国家,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隋初经常入侵。开皇十六年(596年),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可汗。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军大败吐谷浑。在其地设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
隋炀帝曾于大业三年(607年),派朱宽、何蛮前往流求(现在的台湾)。第二年,再次命朱宽前往。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
[编辑]
隋朝统治者
隋朝 581年—618年 谥号 庙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文皇帝 高祖 杨坚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炀皇帝  杨广 605年—617年 大业 605年—617年
 
恭皇帝  杨侑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618年
 

隋朝 581年—618年 谥号 庙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文皇帝 高祖 杨坚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回复

隋朝统治者
隋朝 581年—618年 谥号 庙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文皇帝 高祖 杨坚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炀皇帝  杨广 605年—617年 大业 605年—617年
 
恭皇帝  杨侑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618年
 

隋朝 581年—618年 谥号 庙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文皇帝 高祖 杨坚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炀皇帝 世祖 杨广 605年—617年 大业 605年—617年

恭皇帝 杨侑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618年

恭皇帝 杨侗 618年-619年 皇泰 618-619
 

回复


 
首都 长安为首都,洛阳为东都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20位
李渊
李祝
成立 (隋末农民战争)
(618年)
灭亡 (白马驿之祸)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汉朝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

历史
[编辑]
李渊开国
 
唐高祖李渊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失道离德和出征******失败,农民起义在各地兴起(参看隋末农民战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同年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由于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自动退位,让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

[编辑]
贞观开元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

唐太宗死后,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武后死后的谥号中“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统治时期,武后为了制衡甚至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后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编辑]
安史始衰
 
唐代画家张萱作
《捣练图》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 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继位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于是经过了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史称元和中兴。此时以牛僧孺和李徳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编辑]
残唐而亡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编辑]
疆域和政区
 
首都长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安东,西达中亚咸海的安西,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由于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早已撤回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编辑]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尚书省(行政)、门下省(侍从、谏议)、中书省(秘书)、;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
别驾、长史、司马;
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
县丞、主薄;
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编辑]
军事
 
驼背上的西方人,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在军事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战绩很彪炳的朝代。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群雄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唐朝在怛罗斯战役战败,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和胡化。唐朝开始,除了如郭子仪、李晟和其子李诉、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兴起:比较重要的有杂种胡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自始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纥兵来平定安史之乱,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达十五日,南诏军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领安南直至十国的南汉才收回。唐朝防备南昭之士兵不满又导致了庞勋之变。后来的黄巢的流寇叛乱导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争战,直至唐朝灭亡后依然未平息。
 

回复

文化艺术和宗教
 
唐三彩的马,
收藏于上海艺术博物馆唐朝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的传奇小说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从唐传奇起,小说真正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唐朝的传奇代表作有:枕中记,莺莺传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为后世宋朝的话本和明清小说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编辑]
外交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编辑]
统治者及年号一览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 618年—907年 武周之前的唐朝 618年—69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705年—907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祐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祝 904年-907年 天祐 904年-907年

李祝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回复

武周(690年-705年),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首都 开封 洛阳 开封 开封 开封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3帝
朱全忠
朱友贞 4帝
李存勖
李从珂 2帝
石敬瑭
石重贵 2帝
刘知远
刘承祐 3帝
郭威
柴宗训
成立 907年 923年 936年 947年 951年
灭亡 923年 936年 947年 950年 960年




五代十国,中国唐朝末年至宋朝初期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有时简称五代。

唐王朝到唐玄宗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唐朝末年由于唐王朝的衰落加上黄巢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的统治瓦解,地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壮大。中国历史上唐王朝自907年建立梁朝后,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0年)、后周(951年—960年)5个朝代。南方与河东地区(今山西)则分别产生出10个割据政权,即为十国。这十国为吴越国、闽国、荆南国、楚国、吴国、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和后蜀。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又名朱晃、朱全忠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干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干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废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出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干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干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 907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7年—929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9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佑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佑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佑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干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
(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原名李从嘉 961年—975年 没有自己的年号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干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干 943年

干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干佑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干佑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天会 970年—974年

广运 974年—982年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干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区独立政权 称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定难节度 881年—982年
定难节度使 拓跋思恭 881年—895年
定难节度使 拓跋思谏 895年—908年
定难节度使 李彝昌 908年—909年
定难节度使 李仁福 909年—933年
定难节度使 李彝超 933年—935年
定难节度使 李彝殷(李彝兴) 935年—967年
定难节度使 李光锐(李克锐) 967年—978年
定难节度使 李继筠 978年—980年
定难节度使 李继捧 980年—982年
凤翔节度 / 岐 887年—924年
凤翔节度使 李茂贞 887年—924年
卢龙节度 / 燕 897年—913年
卢龙节度使 刘仁恭 897年—907年
大燕皇帝 刘守光 907年—913年(911年称帝)
成德节度 / 赵 883年—921年
成德节度使 王镕 883年—921年
(镇州割据势力) 张文礼 921年
(镇州割据势力) 张处瑾 921年—922年
义武节度 900年 ? —922年,928年—929年
义武节度使 王处直 900年(?) —921年
义武节度使 王都 921年即位,922年附晋(即后唐),928年叛后唐,929年平息
武平节度 / 湖南节度 950年—963年
武平节度使 刘言 950年—953年
武平节度使 王逵(王进逵) 953年—956年
武平节度使 周行逢 956年—962年
武平节度使 周保权 962年—963年
清源节度 945年—978年
清源节度使 留从效 945年—962年
清源节度使 留绍镃 962年
清源节度使 张汉思 962年—963年
清源节度使 / 964年后为平海节度使 陈洪进 963年—978年
 

回复


 
  北宋 南宋 
首都 開封 杭州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9位
趙匡胤
趙桓 共9位
趙構
趙昺
成立 (陳橋兵變),
(960年) (趙構自立),
(1127年)
滅亡 (靖康之變),
(1127年) (元朝),
(1279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北宋
參看北宋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王安石畫像政治上分割宰相權力,重用文官。財政上由於向遼國每年輸送大批白銀,財政困難。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變法(參見王安石變法),但是後來遭到保守派反對而廢棄。

1127年,金國軍隊攻入開封,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編輯]
南宋
參看南宋

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由於怕父親回來失去皇位,向金朝稱臣納貢,並割讓大片土地。1142年和秦檜合謀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

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等殘餘勢力繼續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被元朝逼的走投無路,跳海而死,南宋殘餘勢力才被元朝消滅。

[編輯]
宋朝經濟
北宋時期是中原經濟大發展時期,宋朝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編輯]
人口
宋代全國人口已超過一億五千萬;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五十個,其中臨安人口過一百二十萬,開封人口過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編輯]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北宋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經濟發展迅速,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編輯]
瓷器
北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編輯]
海外貿易
宋朝在七個城市:廣州、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密州、華亭海各設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蠟、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出口貨物包括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
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
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 (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編輯]
造船業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

[編輯]
金融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民辦紙幣「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改為官辦「會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紙幣。北宋末年(1126年),發行的會子達到七千萬貫的驚人數字,造成世界上第一次由於濫印紙幣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編輯]
科學文化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宋文化有多方面獨到建樹,宋詞與唐詩並稱,在文學史中享有盛譽。出現了蘇氏三父子、歐陽修等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1362年史實的編年體通史。出現了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程顥、程頤等思想家和沈括、蘇頌等科學家。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戰爭中已經廣泛使用火藥作的武器。





北宋(960年—1127年),宋朝分北宋和南宋。

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自己也成为了宋太祖。

太祖和其弟太宗赵光义用了20年的时间平定了十国之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是在他与辽的战争中大败,导致宋朝对外战争的连年失利。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这使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祸事。不过这也使得北宋在军事上较软弱。

北宋在仁宗时比较强盛,政治也比较清明,经济非常繁荣,开创了北宋的最顶峰,不过很快北宋就开始腐朽衰落下去。从11世纪中叶开始,北宋朝政日益腐败,国势进一步衰落,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本想使腐朽的北宋王朝强盛起来,不想却引起激烈的党派之争,结果未能成功。北宋在徽宗时期最黑暗。当时奸佞当权,朝政腐败到极点,皇帝则昏庸无能,导致了官逼民反。其间爆发两浙方腊起义和梁山泊起义,这两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统治。

[编辑]
北宋的灭亡
 
北宋疆域宣和七年(1125年2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侵北宋。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宋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这就为宋钦宗。这时,金兵已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连忙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等人的指挥下,一度击退了金军,得到了一刻的喘息,可是由于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一心想求和,罢免了李纲等忠臣。公元1127年,金军再一次进攻开封,并虏去徽、钦二帝和大量的财物。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2  /  4  页   1234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