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3  /  4  页   1234 跳转 查看:7692

你所不知的中华历史!(全集)

回复

经济、文化、科技
 
清明上河图北宋虽然连年战乱,但由于其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国内部分地区相对安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发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
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等人,
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南宋(1127年--1279年),中国朝代名。在开封的宋为金朝所灭,皇族赵构逃往南方,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称南宋,与金朝沿淮水(今淮河)——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

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在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也曾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于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宋高宗赵构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蒙古族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编辑]
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陆游
辛弃疾
岳飞
韩世忠
杨万里
刘克庄
[编辑]
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干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祐 1241年—1252年
宝祐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
赵孜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㬎 1274年—1276年 德祐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是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辽朝或辽国,简称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辽朝的前身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辽朝成立,983年曾去国号,1066年恢复国号“大辽”,直到1125年辽朝为金朝所灭。

历史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酋长。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并称汗。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20年创制契丹大字,下诏推行。922年,封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述律氏摄政。927年,耶律德光即位。936年,石敬瑭割让幽蓟十六州给契丹。946年,攻陷开封。947年,辽世宗即位称帝,改皇都为上京,定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去国号而重称“契丹”)。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1125年(辽保大五年)灭于金。

此后,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于1132年建立西辽帝国,首都虎斯翰鲁朵,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至此辽的国祚才彻底终结。

[编辑]
疆域
辽朝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

[编辑]
行政区划
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辽”全境一级行政区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五个道: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

京府: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
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安定府、长岭府、镇海府和兴中府,1041年兴中府升霸州置今朝阳,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 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县:辽朝还设有与县同级的州、军、城
[编辑]
帝王年表
契丹与辽 907年-1125年 庙号 汉名 契丹名 在位时间 年号
辽太祖 耶律亿 阿保机 907年-926年 神册 916年-922年

天赞 922年-926年
天显 926年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尧骨 926年-947年 天显 927年-938年

会同 938年-947年
大同 947年
 
辽世宗 耶律阮 兀欲 947年-951年 天禄 947年-951年
辽穆宗 耶律璟 述律 951年-969年 应历 951年-969年
辽景宗 耶律贤 明扆 969年-982年 保宁 969年-979年

干亨 979年-982年
 
辽圣宗 耶律隆绪 文殊奴 983年-1031年 统和 983年-1012年

开泰 1012年-1021年
太平 1021年-1031年
 
辽兴宗 耶律宗真 只骨 1031年-1055年 景福 1031年-1032年

重熙 1032年-1055年
 
辽道宗 耶律洪基 查剌 1055年-1101年 清宁 1055年-1064年

咸雍 1065年-1074年
大康 1075年-1084年
大安 1085年-1095年
寿昌/寿隆 1095年-1101年
 
天祚帝注 耶律延禧 阿果 1101年-1125年 干统 1101年-1110年

天庆 1111年-1120年
保大 1121年-1125年
 

注︰天祚帝是其谥号而非庙号。

西遼(1132年-1218年)是中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由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在金朝滅遼後,於西北召集殘部建立。後擴張到中亞,首都虎斯翰魯朵,一時成為中亞強國。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
簡史
西遼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遼代的貴族,曾經任節度使。由於同遼天祚帝君臣意見不和,在遼代被金滅亡前夕,耶律大石帶領一些部隊向西遷徙。1124年,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在這裡他召集了契丹十八個部落的首領集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這裡創立了簡單的政府,並建立根據地進行休養。1130年拔師西進,途中受到了回鶻王的接待和效忠。1132年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稱帝,並稱「菊兒汗(古兒汗)」。西遼帝國正式成立。

稱帝後不久,耶律大石率軍南下同穆斯林化的東喀喇汗國發生戰鬥。這次西遼被擊敗,退回邊界並同當時在邊界的另一支契丹後裔會合。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斯蘭汗去世,繼任者易卜拉欣即位,他不能控制汗國內的局勢,便邀請耶律大石入都城巴拉沙袞保護。耶律大石入城後將此地定為西遼新都,改名為虎思斡魯朵(虎思斡耳朵),並改元康國。

之後西遼繼續擴張,並準備東征金國,但因為路途遙遠,牛馬損失很大而未成功。1137年,西遼在擴張中遇到西喀喇汗國的抵抗,西喀喇汗被擊潰後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求援。1141年,塞爾柱蘇丹領兵十萬在撒馬爾罕西北的卡特萬和西遼軍發生決戰,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不久西遼又征服了花剌子模。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皇后蕭塔不煙攝政,1150年耶律夷列親政。期間屬國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國因葛邏祿人發生衝突,西遼支持西喀喇汗國,後經過調解平息。1163年耶律夷列去世,因兒子年幼,由其妹普速完執政。期間西遼對花剌子模的控制又有增加。1178年,西遼發生宮廷事變,普速完和丈夫的弟弟通奸,貶殺丈夫,被駙馬之父射殺。帝位由耶律夷列之子直魯古繼承。

直魯古時期,西遼開始頻繁同周邊國家發生戰爭。與此同時花剌子模也開始逐步興起,顯露出擺脫西遼統治,在中亞地區稱霸的傾向。同時西遼在各個屬國的官員也日趨腐化。1206年,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脫離西遼。不久西喀喇汗國也開始倒向花剌子模。與此同時,東部的高昌回鶻汗國不堪忍受西遼的剝削,倒向新興的蒙古國家。

蒙古帝國的擴張使得乃蠻人被迫西遷入西遼境內。1211年乃蠻部首領屈出律趁直魯古外出狩獵的時候將其擒獲,攫取了政權。名義上直魯古被尊為太上皇,但只不過是個幌子。1213年直魯古去世。不久蒙古勢力進入中亞,1217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率蒙古大軍進入楚河,1218年擊殺屈出律,西遼滅亡。

[編輯]
政治制度
從現有文獻看,西遼政權應該保留了遼的政治體制,特別是兩面制。這從記載中的官名可以得到驗證。政府分南北兩面,北面官僚主要管轄游牧民族,南面則管轄農耕民族,這應該和遼朝北部管轄契丹諸部,南面管轄漢民是一致的。另外具有漢民族特點的諡號廟號也一直保留。

對於新征服的疆土,一般採取的措施是給予較大程度上的自治,有的屬國派遣總督常駐,有的並無常駐官員,定期派遣使節前往征收賦稅和檢查情況。屬國也都有各自的軍隊。耶律大石時期對屬國臣民的賦稅也很輕,大約為每戶一個金幣。




[編輯]
宗教文化
西遼上層似乎使用漢語。宗教信仰比較自由,各種宗教都有流行,如佛教,薩滿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和景教等。

屬國的宗教文化,特別是伊斯蘭文化,得到了比較好的尊重。1992年在吉爾吉斯出土的西遼錢幣使用阿拉伯文。

[編輯]
世系表
西遼皇帝世系表 姓名 在位起止 使用年號 備注 謚號或廟號
耶律大石 (1132年-1143年) 延慶(1132年-1134年)
康國(1134年-1143年) 創立者 德宗
蕭塔不煙 (1144年-1150年) 咸清 大石妻 感天皇后
耶律夷列 (1150年-1163年) 紹興 大石子 仁宗
耶律普速盌 (1164年-1178年) 崇福 夷列妹,政變身亡,蕭斡里拉監國 承天皇后
耶律直魯古 (1178年-1211年) 天禧 夷列子,乃蠻王子篡位 末主
屈出律 (1212年-1218年) 天禧(未改元) 乃蠻王子,直魯古婿,滅於蒙古
 

回复

金朝或金国,简称金,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开兴二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共经历10位帝王。

灭辽国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被攻下,辽朝随即灭亡了。

女真族始于黑龙江一带,鱼猎为生。辽帝国长期向女真人要珍珠,和狩猎用的鹰-"海东青".辽官川流不息的穿过女真部落,鱼肉女真百姓,终于导致女真族叛乱,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建立金帝国,后宋,金连手灭了强大的辽帝国。

[编辑]
灭北宋
金灭辽后,与北宋很快成了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

公元1127 靖康年,金军灭辽后即攻北宋王朝,攻破宋首都开封,虏宋徽宗,宋钦宗宋室南迁。金帝国历经金世宗"大定之治",金章宗的"明昌之治"。国力鼎盛,后至1234年,被南宋,蒙古联军所灭。

[编辑]
灭亡
蒙古高原地区原本臣服于金朝。不过随着金朝的衰落,形势开始出现转变。13世纪初,随着蒙古族逐渐强盛起来,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金朝统治者却未能调整其战略,而是错误地选择了断绝与西夏来往、进攻南宋、抗击蒙古的战略,导致三面树敌,自我孤立,形势急转直下。在蒙宋夹击之下,金朝于开兴二年(1234年)灭亡。

[编辑]
经济、文化
金朝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金代文化既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传统文化,又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金政权刚建立时,女真族尚处于奴隶制阶段,而它所控制的宋、辽地区,封建经济早已高度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真贵族的统治不得不适应当地的情况,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女真族的封建化,大约从金太宗时开始,在世宗、章宗之际完成。

封建的租佃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这时“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贵族则转化为地主,同时,奴婢及二税户获得解放。

[编辑]
行政区
金朝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共19个。

上京路
东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南京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大名府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京兆府路
凤翔路
鄜延路
庆原路
临洮路
咸平路
[编辑]
帝王年表
金 (1115年-1234年) 庙号/谥号 姓名 女真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金太祖 完颜旻 阿骨打 1115年-1123年 收国 1115年-1116年

天辅 1117年-1123年
 
金太宗 完颜晟 吴乞买 1123年-1134年 天会 1123年-1134年
金熙宗 完颜亶 合剌 1135年-1149年 天会 1135年-1138年

天眷 1138年-1141年
皇统 1141年-1149年
 
海陵王 完颜亮 迪古乃 1149年-1161年 天德 1149年-1153年

贞元 1153年-1156年
正隆 1156年-1161年
 
金世宗 完颜雍 乌禄 1161年-1190年 大定 1161年-1190年
金章宗 完颜璟 麻达葛 1190年-1209年 明昌 1190年-1196年

承安 1196年-1200年
泰和 1200年-1208年
 
卫绍王 完颜永济 兴胜 1209年-1212年 大安 1209年-1212年

崇庆 1212年-1213年
至宁 1213年
 
金宣宗 完颜珣 吾睹补 1213年-1223年 贞祐 1213年-年

兴定 1217年-1222年
元光 1222年-1223年
 
金哀宗 完颜守绪 宁甲速 1224年-1234年 正大 1224年-1232年

开兴 1232年
天兴 1232年-1234年
 
末帝 完颜承麟 (无) 1234年 天兴 1234年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藏語:mi-nyag མི་ཉག་;西夏文:mjɨ 2.25 njaa 2.18 或 khjɨ 2.28 dwuu 2.5 lhji.j 2.54 「萬秘國」或 phiow 1.55 bjij 2.33 lhji.j 2.54 lji.j 2.54「大白高國」)是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封建政權。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族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稱帝,國號大夏。

[編輯]
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統治範圍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西夏的經濟
西夏處西涼地區,是游牧民族,經濟並不發達.西夏經濟的來源是靠侵佔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繼遷)時期佔領了宋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和興州(今寧夏銀川)等地,又向西佔領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和瓜州(今甘肅安西)等地.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黨項人在這個廣闊的農田裡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並且,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宋夏慶歷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制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制瓷業。西夏的制瓷中心位於"塞上江南"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區的優點,也有本民族的特點如淳厚朴實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還遠銷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大大的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發達起來,四方的物品會集到興慶,進入了西夏經濟最鼎盛的時期。

[編輯]
西夏的文化
西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東傳甘肅以後,西夏內部開始創造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內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

另外,我們還不得不提起敦煌莫高窟。大慶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滅瓜莎歸義軍,開始統轄敦煌地區。此時西夏將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了幾分中原文化,還有一些畏兀兒、吐魯番風格。西夏將自己強悍的民族精神和別具一格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此外,表現西夏文化的還有西夏文,又稱蕃書。西夏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

西夏還設立蕃學和太學。

[編輯]
西夏的統治
[編輯]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國後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地位,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干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乾順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對遼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里的土地。

李乾順死後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編輯]
從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純祐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表兄弟李安全篡位,殺李純祐。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於李遵頊聲稱自己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編輯]
西夏滅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編輯]
西夏帝王一覽
西夏 1032年-1227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夏太祖 孝光皇帝 李繼遷 991年-1004年 參見1
夏太宗 光聖皇帝 李德明 1005年-1031年 參見1
夏景宗 武烈皇帝 李元昊 1038年(建國之年)-1048年 顯道
開運
廣運
大慶
天授禮法延祚
夏毅宗 昭英皇帝 李諒祚 1048年-1067年 延嗣寧國
天祐垂聖
福聖承道
奲都
拱化
夏惠宗 康靖皇帝 李秉常 1067年-1086年 乾道
天賜禮盛國慶
大安
天安禮定
夏崇宗 聖文皇帝 李乾順 1086年-1139年 天儀治平
天祐民安
永安
貞觀
雍寧
元德
正德
大德
夏仁宗 聖祖皇帝 李仁孝 1139年-1193年 大慶
人慶
天盛
乾祐
夏桓宗 昭簡皇帝 李純祐 1193年-1206年 天慶
夏襄宗 敬穆皇帝 李安全 1206年-1211年 應天
皇建
夏神宗 英文皇帝 李遵頊 1211年-1223年 光定
夏獻宗  李德旺 1223年-1226年 乾定
夏末主  李睍 1226年-1227年 寶義

1.以上兩位只是夏王,尚未稱帝,李繼遷及李德明於西夏建國後分別被追尊為太祖及太宗。
 

回复


 
首都 大都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11位
忽必烈
元惠宗
成立 1271年
灭亡 1368年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的出现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

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军队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继位。拔都与贵由不和,另举蒙哥为大汗。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灭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领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去世,军队于是东还。

[编辑]
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翌年初其弟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分别自称大汗,双方展开了四年的内战。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四大汗国纷纷脱离,忽必烈的政权(即后来的元朝)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

[编辑]
对元朝起始年份的说明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改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编辑]
迁都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市)。

[编辑]
统一中国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编辑]
元朝的统治
忽必烈从统治之始就开始“行汉法”,并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后来,又恢复了科举制度(不过名额很有限),尊崇孔子,并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元朝的官方思想。然而,其“汉法”施行得并不彻底。而且,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西域等地人口)、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人民)。在这种制度下,汉族人的地位很低,因此有许多汉族人视其为外来政权。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一些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反抗元政府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编辑]
元朝疆域
 
元朝疆域名义上,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对四大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但是实际上各个汗国都各自为政,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元朝的疆域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和蒙古本土,而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

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

[编辑]
军政机构
行政机构
中央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编辑]
经济、文化
Image:DSCN7931.JPG
元朝的制瓷业很发达,这是一只元代龙泉窑的梅子青瓶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朝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较高的成就。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关汉卿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编辑]
元朝灭亡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

[编辑]
有关元朝的争议
有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由于元朝从忽必烈即位后就开始“行汉法”,定国号大元,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将首都定于中原(大都,即北京),同时管辖地也主要是现在的中国的疆域,因此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这种观点通常对元朝持正面的看法。还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元朝时期包括整个蒙古统治的地区,即元朝主体以及四大汗国当时均成为了中国的领土。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上面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元朝(或称蒙元)是将中国南方代表中国正统的南宋灭亡,并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外国或外族政权,因此此时中国处于亡国时期。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中国”是代表汉族的中国,而“外族”是以汉族为本位称呼蒙古族。这种观点通常对元朝持负面的看法。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见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条目。

[编辑]
元朝统治者
大蒙古国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无
 
睿宗(元世祖追尊)监国 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 孛儿只斤拖雷 摄政 1227年-1229年 无
 
太宗 英文皇帝 窝阔台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无
 
称制
昭慈皇后
  ? 乃马真脱列哥那 摄政 1241年-1246年 无
 
定宗 简平皇帝 贵由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 无
 
称制
钦淑皇后
  ? 斡兀立海迷失 摄政 1248年-1251年 无
 
宪宗 桓肃皇帝 蒙哥汗 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无
 




元朝 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 1260年-1264年
至元 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 1295年-1297年
大德 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1308年-1311年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 1312年-1313年
延佑 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1321年-1323年
 
无 无 叶顺铁木耳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1324年-1328年
致和 1328年

 
无 无 阿里加巴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1328年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
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 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无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1332年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70年 至顺 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
至元 1335年-1340年
至正 1341年-1368年
至元 1368年-1370年

 





北元(1368年元朝灭亡后)1368年-15世纪中叶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 1333年-1370年 至顺 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
至元 1335年-1340年
至正 1341年-1368年
至元 1368年-1370年

 
昭宗 无 闭里可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1370年-1378年 宣光 1371年-1378年
 
无 无 乌萨哈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 1378年-1388年 天光 1378年-1388年
 
注:以下孛儿只斤族只继承了五代汗位
 

回复


 
首都 初為南京,
成祖遷都北京,至明亡 
君主
-開國君主
-亡國君主 共16位
朱元璋
朱由檢
成立 1368年
滅亡 1644年

明朝,中國朝代名。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太祖)建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漢族所建的朝代。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編輯]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編輯]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農民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執掌該部的領導權。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然後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先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滅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滅張士誠,降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面懲治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他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遷都北京。其間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滿9歲的明英宗繼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俘虜。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復興。明孝宗弘治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嚴嵩把持朝綱,致使政治腐敗,財政出現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編輯]
萬曆年代
萬曆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神宗又廢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污、黨爭激烈的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這一時期,位於東北的後金的崛起,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此時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

[編輯]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湧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餘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20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疆域和政區
 
明朝的最大疆域範圍明朝的疆域雖不及元朝,但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

直隸:京師、南京
布政使司(省):山東、山西、河南、 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管黑龍江流域——西起阿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1409年建立,共持續25年,後廢棄。
[編輯]
官吏制度中央官制: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御史台
地方官制
承宣佈政司
提刑按察司
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

[編輯]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註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不堪的衛所兵。

[編輯]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裡來騙錢。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時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逐漸平息,才重新開放禁海。
 

回复

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併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西方國家的東來,使不少新鮮東西也傳入中國。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宗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萬曆援朝之戰的爆發,利瑪竇一行沒能及時到達中國。後來戰爭中國得勝,利瑪竇才能進入中國境內,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地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編輯]
經濟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鐘,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編輯]
文化

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時作品。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間文學很發達,唐伯虎是傑出的代表人物。民間盛行對聯,還有鎖南枝等山歌,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陽明的新哲學「心學」在嘉靖以後盛行,形成一股反對傳統束縛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會風尚,也使明代後期的士大夫有一種別於其他時代的生命哲學。如「異端」思想家李贄就是最好的例子。

[編輯]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較大的發展,直至16世紀,一直處於世界的前列。

這一時期出現的科學著作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還有《徐霞客遊記》等著作是我們現在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

於謙寫得《詠煤炭》詩歌說明當時煤炭已經普遍應用。計成的《園冶》則是園林建築的專著。

明朝的軍事科技也較發達,明末已經出現了火統槍,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據說有個叫萬戶的人,坐在綁滿火藥棍的椅子上,試圖利用火藥的推力飛上天空,可惜失敗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探索太空犧牲的人。

[編輯]
統治者及年號一覽
明朝的皇帝1368年-1644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應天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1 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
 
成祖2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樂
1403年-1424年
長陵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1425年 洪熙
1425年
獻陵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1426年-1435年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1436年-1449年
1457年-1464年 正統
1436年-1449年

天順
1457年-1464年

裕陵
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鈺 1450年-1457年 景泰
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1465年-1487年
茂陵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1488年-1505年
泰陵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1506年-1521年
康陵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1522年-1566年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朱載垕 1567年-1572年 隆慶
1567年-1572年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1573年-1620年 萬曆
1573年-1620年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1620年
慶陵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啟
1621年-1627年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3 朱由檢 1628年-1644年 崇禎
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4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備注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朱由崧 1644年 弘光 1644年 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4 1645年-1653年  魯王
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1645年-1646年 史稱隆武帝,也稱唐王
    朱聿𨮁 1646年 紹武 1646年 史稱紹武帝
  朱本鉉5 1646年-1664年 定武 1646年-1664年 史稱定武帝,又稱為韓王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曆 1646年-1662年 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注:
此為南明弘光年間追崇,清朝乾隆年間,追諡為恭閔惠皇帝。
本作「太宗」,嘉靖時改為「成祖」。
清朝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愍帝。南明政權諡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潞王、魯王政權均稱「監國」,而未稱帝,故無年號。
依顧誠之《南明史》所述,韓王朱本鉉之「定武」(1646年-1663年)年號和政權乃以訛傳訛之說。以查繼佐之《罪惟錄》啟其開端,直至近代才被考據為謬。



[編輯]
明朝時期的名人
劉基
常遇春
解縉
張居正
魏忠賢
鄭和
海瑞
於謙
戚繼光
袁崇煥
鄭成功
袁宏道(「三袁」)
歸有光
朱載堉
文徵明
唐寅
黃宗羲
李贄
徐光啟
湯顯祖

 
首都 初建都於瀋陽
1644年遷都北京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1位
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溥儀
成立 1636年
滅亡 191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統治者為滿族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定都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清軍說降吳三桂,在他的帶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回复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滿洲,也就是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元朝蒙古殘餘勢力,於是明朝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繁榮,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擔任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地區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編輯]
清朝建立和入關
 
該玉金罐制於清代,約為乾隆年間。現收藏於華盛頓之史密森尼博物館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稱為滿族),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極病死,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在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殘餘勢力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由於規定所有人必須剃髮易服,曾遭到了部分漢族人民的武裝抵抗,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漢族抗清軍民事件。為了抗清,鄭成功還在1661年攻下了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

[編輯]
康(雍)乾盛世
 
清朝景德鎮的瓷器商號清初,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擒鰲拜,削平吳三桂等三藩之亂,消滅佔據臺灣的鄭氏政權、攻佔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打敗沙俄侵略,簽訂《尼布楚條約》,並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後,雍正帝即位,整頓經濟,並且平定了青海。後面的乾隆帝編纂《四庫全書》,建造圓明園,正式統一了新疆,但屢興文字獄。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

[編輯]
對外政策
清朝初期,為了攻打鄭成功後代佔據的臺灣,曾宣佈實行禁海、遷海政策。1683年清朝攻佔臺灣後,這些政策曾一度廢止。然而,到了乾隆年間,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不過這主要是政策上的,事實上中國的商船仍然大量的出海,大批中國瓷器、絲綢、茶葉依舊源源不斷的輸入西方國家,併為國家賺取了大量的白銀,據說直到今天的南中國海底還殘留有大量當年沉沒的中國商船。由於在對中國貿易中的巨大逆差,迫使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開始採取走私鴉片的方法來改變貿易中的逆差。由此引發了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和後來的鴉片戰爭。

[編輯]
國旗與國歌
 
1890年後的清朝國旗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清朝本來並無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清朝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1888年(光緒14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黃龍旗」)為大清國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鞏金甌》為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編輯]
清朝疆域
 
清朝最大疆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新疆、中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東南包括臺灣。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周邊國家如朝鮮、越南(安南)、琉球、尼泊爾等則為清朝的屬國。

[編輯]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清朝從乾隆朝末年日益衰落,朝政日非。皇帝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使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銳意進取的精神,漸漸腐敗、僵化、自卑。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革新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革新圖強,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後皆以失敗而告終。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清帝於1912年正式退位。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編輯]
有關清朝的爭議
有關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由於清朝自入關以來積極推行儒家思想,定國號大清,定都於中原的北京;同時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以儒家傳統和中原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外交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國」來指代清朝。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這種觀點認為,清朝(或稱滿清)是在代表中國正統的明朝滅亡後,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注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是代表漢族的中國,而「外族」是以漢族為本位稱呼滿族。支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對清朝持負面的看法,往往特別指出清朝初年發生的剃髮易服等事件來支持這種觀點。

[編輯]
清帝王譜
後金君主與清朝皇帝1616年—1912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1616年—1626年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1627年—1635年

崇德 1636年—1643年

昭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1644年—1661年
孝陵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1662年—1722年
景陵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1723年—1735年
泰陵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 1736年—1795年 乾隆 1736年—1795年
裕陵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1796年—1820年
昌陵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1821年—1850年
慕陵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1851年—1861年
定陵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1 同治 1862年—1874年
惠陵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1 光緒 1875年—1908年
崇陵
2  愛新覺羅溥儀 1908年—1912年 宣統 1909年—1912年
(葬於清西陵華龍陵園)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后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葬於定東陵。
通稱宣統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依宣國公建議,已協商為溥儀上廟號為恭宗,追加諡號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處為獻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國公眾普遍知曉和接受。
 

回复

中华民国继清朝之后于1912年至1949年其间统治中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被日本割占的台湾。1949年之后,因国共内战失利,退居台湾以及福建周围的部分岛屿。


辛亥革命
请参看:辛亥革命

 
孙中山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得很多中国人相信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废除掉旧有的制度和体制,并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才是有效的方法。这个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一个反清的共和主义者,开始在海外华人、留学生,特别是日本的留学生间受到瞩目。1905年,孙中山和另一个同样受到瞩目的中国革命领袖黄兴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中国国内的一些地区军阀、百日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改革派以及海外的华人对这个运动给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在1897年形成,1905年首次在东京发表,并在1920年代早期作过一些修改。他的理论集中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号召人民推翻满族的统治以及结束外国霸权在中国的势力;民权表达了孙中山期望建立一个普选的共和政府的理想;民生,通常被描述成为社会主义,是指通过对生产方式所有制的规范来帮助平民。

共和革命于1911年10月11日在湖北省的武昌爆发,当时反清军队的计划被暴露。这就是“武昌起义”,也是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的来源。这次起义迅速扩展到邻近的城市,并得到遍布全中国的同盟会成员的支持。到了11月底,24个省中的15个宣布从清政府独立。一个月后,孙中山从美国返回中国。孙中山在美国时从海外华人和美国的同情者间为这次革命筹集了资金。

[编辑]
早期共和
 
袁世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在北京的权力此时已经掌握在当时最强大的清朝军队的指挥官和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手中。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体遭到内战或外国军队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孙中山同意袁世凯提出的把中国统一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共和的进程比孙中山及其盟友对其的预料要慢。革命者们没有军队,而袁世凯的权力开始超越议会。袁世凯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了宪法并成为独裁者。1912年8月,孙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这个党是一些小党派的联合,包括当时孙中山的同盟会。1913年举行的新一届两院选举中,宋教仁以反对袁世凯的统治进行参选,并获得了议会中的大多数席位。袁世凯为此于3月暗杀了宋教仁。对于袁世凯的不满开始增加,1913年,南部的几个省开始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的叛变,称“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成功镇压,孙中山及其发动者逃亡日本。1913年10月,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议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总统,而国内的主要势力也承认了袁的政府。为了取得国际的认可,袁世凯同意给以外蒙古和西藏自治权,中国仍然是宗主国,但是保证俄国在外蒙古地区的权利和影响。

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将国民党党员逐出议会。在几个月内,他中止了议会的权利,并强行颁布了一部新宪法规定他可以任职终身。1915年底,袁世凯自封为皇帝,这引起了全国性的叛变,为数众多的省宣布独立。云南将军唐继尧并组识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这场护国战争中袁世凯的军队受挫,于是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编辑]
军阀时期
袁世凯去世后,军阀间展开了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政府的政权。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如“中原大战”估计有二十万士兵死亡,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

[编辑]
外国入侵和学潮
 
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集会的学生一战于1914年开始以后,日本趁机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省的权利。1915年日本向北京的军阀政府提出了所谓的“二十一条”,这个条约将使得中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北京政府拒绝了当中的一些要求,但是北京屈服著同意了日本对已经在其控制下的山东省的领土要求,北京也承认了东京政府对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的统治权。1917年,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与日本签订秘密协议,以日军抵抗德国的海军作为交换条件同意了日本的要求。

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希望可以重夺失去的领土。但是1918年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中国承认了其对山东的统治。当凡尔赛条约确定日本获得在中国山东的权利以及北京这个出卖领土的行为被公诸于众后,国内一片哗然。1919年5月4日,大量的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反对北京政府和日本,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是民族觉醒的五四运动。由五四运动激发的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延伸至1923年。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示威游行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这场由爱国学生发动,以政治热情、学生运动以及打破宗教崇拜和由知识分子改革派领导的各种思潮,发展成一个民族觉醒的运动。这次运动,后世历史学家普遍称之为“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这两个词通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编辑]
国共合作
五四运动重新点燃了当时处于低潮的共和革命。1917年,孙中山通过与南方的军阀合作成为当时在广州的南方军阀的大元帅。1919年,孙中山重组国民党以反对当时的北京政府。北京政府当时仍然具有合法性并与西方世界有联系。到1921年,孙成为南方政府的大总统,他在他的有生之年致力于巩固他的政权并实现与北方的联合。他试图从西方获得援助的努力受到忽视,但是在1921年,他转向刚刚在自己的革命中取得胜利的苏联救助。苏联试图通过严厉批评西方为“西方帝国主义者”而表示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的革命者,但是处于政治的考量,苏联领导人采取了双重的策略,即同时支持孙中山和刚刚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苏联期盼著两方的合并,但是同时也准备了任何一方取得胜利。从此,开展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中国的斗争。

1922年,广州的国民党-军阀联盟破裂,孙中山逃往上海。这时孙开始意识到他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1923年,孙中山和苏联代表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表示苏联将协助中国的国家统一。苏联的顾问,当时第三国际的著名顾问鲍罗廷(Mikhail Borodin)于1923年抵达中国以帮助国民党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进行改组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国际的要求下开始与国民党合作,她的成员被鼓励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中,并保持其共产党员的身份。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小党派,在1922年时只有300名党员,到1925年时也只有1,500名党员。而国民党在1922年时已经有150,000名党员。苏联顾问也帮助国家主义者建立起政治机构以培训宣传人员在群众中动员的技巧,并于1923年派遣孙中山从同盟会时期起就担任陆军上尉的蒋介石到莫斯科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政治和军事培训。蒋介石于1923年底回国后参与了建立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1924年,蒋介石成为军校的校长。

[编辑]
蒋介石的崛起
 
蒋介石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支持与反对的两个派系。支持联俄容共的称为左派,以汪精卫为代表,反对联俄容共的称为右派,以胡汉民等老国民党员为代表。左派认为目前国民党尚须要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右派则担心未来以个人身分加入的共产党员,可能会并吞国民党。由于当时由孙中山掌控大局,因此左右两派暂时无事。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却没有交代接替人选。汪精卫在北京安葬孙中山后,在回到广州前,先到汕头与蒋介石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1925年7月1日,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右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铤而走险,暗杀左派国民党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介石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完全掌握局势。

[编辑]
北伐战争与宁汉分裂
蒋介石一直都希望能立即进行北伐,然而汪精卫和鲍罗廷认为时机尚未成熟,都反对北伐,这成为了蒋介石逐渐和左派产生裂痕的起因。1926年3月20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蒋开除了他的苏联顾问,并严格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高级职务。1926年5月,湖北军阀吴佩孚入侵湖南,当时湖南军阀唐生智不敌,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成为了蒋介石发起的北伐理由。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率军攻入湖南后,李济深、湘军唐生智等人攻入湖北,打垮了吴佩孚。

左派此时已经不信任蒋介石,希望能扶植唐生智来取代蒋的势力,并且把国民政府的位置从广州移到湖北的武汉。蒋为了另寻出路,从湖南往东进军,取下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蒋进入上海后,获得了当地商人和外国势力的支持,不再须要依赖左派与苏联,便决定与武汉政府决裂。1927年4月12日,蒋下令“清党”,动用军队及地方帮派人士,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国民党右派胡汉民等人于是向蒋介石靠拢,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反共的政府,与武汉的左派政府对峙,称为“宁汉分裂”。这时中国有三个政府:获得国际承认的位于北京的军阀政府,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合作建立的武汉政府,以及国民党右派组成的南京政府。

[编辑]
国共合作破裂
共产党感到形势危殆,认为不能再完全仰赖国民党左派,开始积极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推动“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然而唐生智的部属军官多为湖南地主,因此开始强烈反对共产党。汪精卫迫于形势,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分共”,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退党,国共合作至此结束。

共产党目前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原本第三国际希望能借由与国民党的合作来发展共产势力,因此对国民政府投入大量的经济与人力资源,现在不但黄埔军为反共的蒋介石所支配,也失去了与国民党左派的同盟关系。共产党于是决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势力,1927年8月1日,发起了“南昌起义”(国民党称为南昌暴动)。原本计划攻入广东,但是没有成功,于是进入江西的山区。毛泽东在湖南也发起了没有成功的长沙起义也叫秋收起义,往东与江西共军会合。共产党的武装势力于是长期在此地发展,称为“江西苏区”。

[编辑]
黄金十年

中华民国国旗
(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国旗
(1928年至今)到了1928年,中国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而南京政府也获得了国际承认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中国将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发展。

1928-37年是国民党力量巩固和取得成就的一个时期。外国在中国的特权通过外交途径获得缓解,政府积极地进行立法和刑法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分期偿还负债、改革银行和货币体系、建设公路和铁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同时,教育界也获得了同样巨大的成就,以期通过一个普及国语和克服方言差异的计划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更进一步鼓励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

[编辑]
第二次中日战争
 

回复

由于民国后半部与共和国自今可能引起异议所以就此打住!!
 

回复

一刀辛苦了!加精!
 

回复

 
3  /  4  页   1234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