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5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1387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第八章 朋友: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

朋友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2)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更不能不说是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悲剧。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这些人更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汪如龙这个盐商只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时放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是,你汪如龙再有钱,也是社会的底层。封建社会里,“仕、农、工、商”四个阶层,你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永远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和珅随乾隆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除汪如龙外,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基本原则的。

吴省钦、吴省兰原来曾经做过咸安宫官学的老师。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就是久考不中。他们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他们兄弟二人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钦、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两个人首先双双登门去拜见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做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

野史上说,原来,乾隆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和珅早就等在路上,拦住他,问他皇上命题时的情况,太监说皇上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直书。和珅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气醯”一章中。

醯,是我国古代对于醋的别称。我们今天称呼山西人为“老醯”的醯字实际上就是这个字。《论语•公冶长》篇里面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气醯焉,气诸其邻而之。’”微生高是孔子的学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要点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给别人。”

“气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他对乾隆的了解,皇上一定是以此为题目。

和珅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气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他们二人都考中了举人。自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官运亨通,直到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

通过此种方法,和珅还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清史稿》上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余人,宛然有战国孟尝之风。

第二个基本条件:官员中的无能之辈。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在当时的官员中,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第二、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第三、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官员中,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

当然是无能之辈多啦。我们不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一些人才,诸如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阿桂等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些诸如兵部、户部和工部侍郎的苏凌阿等无能之辈。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

其实原因很简单,官员虽然无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理想,没有欲望,他也想往上爬不是?可是自己又没有往上爬的资本,怎么办呢?只能是靠自己溜须拍马向上升迁。要溜须拍马,就要找到合适的对象。
 

第八章 朋友: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

朋友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3)

这个人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第一、只认钱不认人的人。不管我是谁,只要我给你好处,你就会给我办事,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所以这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必须是只认钱不认人的人;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否则的话,我给了你好处,你也想给我办事,也想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可你没有这个能力,也是白搭不是?所以这第二个条件就是这个人还必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而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人呢?诺大的乾隆朝只有和珅一人而已!

现在我们回答这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这些官员无能,又有往上爬的欲望,所以,只要你给他提供升迁的机会,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就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这些官员虽然无能,可只要你告诉他,某件事具体怎么办,他还是会办的。

与此对应的是,那些很有能力的官员,正是因为他有能力,他可以不依靠你和珅就能升迁,他只要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就能升迁,那他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他又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

官员中的无能之辈而被和珅收容为朋友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苏凌阿。

苏凌阿这个人其实也比和珅大很多岁。苏凌阿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时的举人。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太没有本事,所以在官场上一直是久不得志。直到和珅崛起后,苏凌阿才看到了自己升迁的机会,于是苏凌阿不断地巴结和珅。和珅呢,也是看到了苏凌阿这个人肯听自己的话,所以也不断地在乾隆皇帝面前说苏凌阿的好话,后来苏凌阿就当上了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部的侍郎(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务院某部的副部长)。

此时的苏凌阿虽然身为三个部的侍郎,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便又向和珅送了一份重礼求和珅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坐。

和珅也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办事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果然,不久以后,乾隆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厚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木来了”,当面向属下索要钱财。

后来,在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居然又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部的正部长)。直到和珅被诛后,他才被迫退休守陵去了。

《乾隆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也印证了这一点,和珅看中的尽是些投机取巧、慷国家之慨、大赚昧心钱之人如王亶望、普道昭等。

第三个基本条件: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自己抓住的人。

大清朝的官场之中,其实是很黑暗的,不但裙带关系非常严重,而且贪污腐败非常盛行。

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能避免的现象。

就说这个裙带关系吧。毕竟,从夏朝开始的中国历史,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家天下,都是一个家族的天下,皇帝都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没有什么让贤之说;而他们手下的大臣,也一个个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能够世代为官打下基础。尽管是盛世王朝也是如此。而我们所说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补充而已。

再说这个贪污腐败。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法律的缺失: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人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就一定会普及,“法律”在“人情”面前就一定会黯然失色。所谓的“法律”,就很难制止贪污腐败。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所谓的我们常说的有道明君,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曾经为此做出过不懈努力,尽管他们也都想让大清朝延续长久,但是他们一样不能制止住官场中的黑暗,一样不能有效地阻止大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只要是家天下,这个朝代就不能解决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的问题,这个朝代的灭亡就只能是时间问题。

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就有很多都是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是否还有可能被和珅救出苦海?第二、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第三、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这也太胆大包天了?!

诸位有所不知,要说起来呢,这些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按照《大清律》来说呢,是该受到严厉处置的,即使身为一人之上、万万人之下的和珅按《大清律》的要求来说,不但不应该收容他们为朋友和心腹,即使是简单的收容,也应该是犯了窝赃罪,也应该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但是,诸位,别忘记了,这是大清朝的天下,是人治的时代而不是法治的时代。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是人治大于法治—不管它是秦汉、唐宋还是元明清,都是如此。在这样的朝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是封建社会的人们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而已。

我们看看任何一部正史,里面都有大量的官员犯罪、而皇帝任意改变刑期的现象出现。远的不说,就说与和珅同朝为官的纪晓岚来说,也曾经因罪被发配新疆充军,但是后来乾隆皇帝因为找不到陪他应和的诗人而又急急忙忙把他接回了北京而恕他无罪。不过,关于纪晓岚发配新疆乌鲁木齐戍边一事,《乾隆王朝》虽然也写到了这一点,但是写的却完全不是历史事实。

在《乾隆王朝》中,纪晓岚发配新疆的原因似乎是纪晓岚为了避开乾隆皇帝的两个儿子接班之争,所以他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的时间按照推算应该是在乾隆皇帝准备确立接班人前后,也就是应该是在1794年左右。但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却是纪晓岚因为自己的亲家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赃枉法而受到牵连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被发配新疆的,这一年和珅18岁。到了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就又回到了京师,这一年和珅20岁。而这个时候的和珅还远远没有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呢!

而与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的刘墉犯罪后,乾隆皇帝只是看在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面子上给予降职处理而已,而且居然还在刘墉降职离京外任之前亲自写诗相赠。这是多么大的面子呀,这哪里是在处罚犯罪分子呀,简直就是在鼓励犯罪嘛。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珅才敢公然藐视法律于不顾,收容那些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心腹。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随时还会被乾隆皇帝赦免的,与其让这些人因被乾隆皇帝赦免而感谢皇帝,还不如在自己直接查处的时候就替这些犯罪分子遮掩一些而让他们终生感谢自己。
 

第八章 朋友: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

朋友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4)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

当然有利用价值啦。而且价值还不小呢。这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起码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

第二、还有可能少了不止一个对手,多了不止一个朋友;

第三、使得自己的消息更加灵通。

比如,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的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因为贪污而被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的弟弟和琳查处的杭州织造盛住就很有利用价值嘛。毕竟,他是皇帝的小舅子呀。最起码,他的消息是灵通的呀。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皇帝在一年多以后又重新起用盛住担任杭州织造了呀。想一想,可亏在如何处理盛住的问题上和珅的弟弟和琳高抬贵手,盛住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成为了朋友;否则的话,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岂不是多了一个十分厉害的对手么?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枪口抬高一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呗。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提到的王亶望等人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命令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此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了,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形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远赴陕甘主持此事。结果,此后连续三年,陕甘奏报,连年旱灾,共有十五万人因捐粮监生,从帐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六百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特派去主持此事的御史王亶望也贪污巨大,他在给乾隆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拨给他十六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十六万两银子当即被各个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

皇帝不知道陕甘实情如何,就命和珅来到陕甘视察。和珅下车伊始,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很快就将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收入帐下。

当然,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1年的事了。关于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在《乾隆王朝》中,关于王亶望等人的描写是这样的:先是和珅发现王亶望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皇帝推荐了王亶望,王亶望被提拔;后来和珅发现王亶望贪赃枉法,于是又主动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被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首先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又成了纪晓岚了。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都不真实,都是假的。

最早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是大学士阿桂和陕甘总督李侍尧,最早审理此案的是刑部侍郎杨魁如和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最终审判王亶望的人是在热河行在的所有大臣。

因此,在王亶望这个案件中,既与和珅没有什么关系,也与纪晓岚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话已经与和珅的用人之道离题太远了。话说回来,每当各地出了重大纰漏,不待乾隆指派和珅也会主动请缨,远赴云南调查李侍尧的案件;出巡西部为乾隆建选行宫。每一次都让他志得意满,决不会空手而归;多次的出巡,也让各地方官都亲自领教了他的权倾朝野,贪婪无度,更多的人开始依附于他,成为他的忠实爪牙。

第四个基本条件:重要官员的家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第二、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第三、和珅为什么会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第四、和珅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真要回答起来确是很不容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一品官员就是重要的官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封疆大吏就是重要的官员。这里所谓的重要官员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我们仅以乾隆朝时期与和珅相关的官员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有的读者会想起两个人,刘墉和纪晓岚。他们是重要官员么?

我们先说纪晓岚,他不是重要官员。因为,他的出身还不如和珅呢!他是一个汉人,一个普通的汉人,他出生在河北(那个时候叫直隶)献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点靠山也没有。和珅,他好歹也是一个满洲人吧?他的父亲好歹也是个福建都统吧?他的家庭要比纪晓岚的家庭强多了!

再说刘墉,他是重要官员。为什么呢?因为刘墉的家庭就是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刘墉的爷爷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在乾隆年间曾经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上书房总师傅等官职;刘墉本人又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您想想,这样的人是不是得罪不起?是不是重要的官员?

除了刘墉之外,还有什么人是重要官员呢?傅恒、阿桂、永贵、四川总督文绶等人都是重要官员。

傅恒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四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也都是朝中重要官员;尤其是福隆安、福康安二人,福隆安是乾隆皇帝的驸马爷,福康安又是朝中最为重要的官员。

阿桂,我们前面多次说起过,此处从略。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

永贵,与阿桂并称为乾隆朝“二桂”。其父布兰泰,雍正年间为江西巡抚;永贵本人官至吏部尚书、参赞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其子伊江阿,官至山东巡抚。

四川总督文绶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官员,可他是刘墉的老上级,他的儿子是谁呢?国泰。这个人我们后面会讲到。

其次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

重要官员的家人投靠和珅,必然有他的理由。这些理由一般不会超出以下几点:

一、自己不学无术,自觉不能为祖宗争光,不能做出光宗耀祖之事业,可是又于心不甘。这样的人诸如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之流。

二、自己真心的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不管我们如何评价和珅,和珅的才能和学识应该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充分肯定的。那个时代就有很多人真心的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比如,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尤其是得到了永贵的儿子伊江阿之流的钦佩和赞赏。

说起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一事,我们都知道,是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但是,他是怎么样发现并保留《红楼梦》一书的呢?

原来,和珅发现《红楼梦》极为偶然。在和珅做《四库全书》的总裁、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曾经向天下征集书籍。有人把自己得到的手抄本《石头记》献给了和珅。和珅看了以后觉得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又怕乾隆皇帝认为是反书。他就想,我怎么办呢?正好,当时,乾隆皇帝特别敬重的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干脆,我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吧!我借看望皇太后之机,每天读一段《石头记》中的内容给皇太后,皇太后听了之后肯定动情。结果正如和珅所料的那样,皇太后不但果然每天都让和珅给她读上一段《石头记》外,还要求乾隆皇帝允许出版界将这本书刻板印刷。乾隆皇帝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答应了皇太后的要求。这本书后来就以《红楼梦》的名字出版发行了。

伊江阿原本就是和珅的死党,他原本就非常钦佩和珅在诗歌方面的才能,两个人常常以诗歌相和。《红楼梦》出版发行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尽管永贵曾弹劾过和珅,伊江阿一直都对和珅死心塌地。

三、自己不但不学无术,而且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需要和珅的帮助。这样的人诸如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国泰。

国泰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温柔乡中,养成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脾气暴烈,不学无术,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清人洪亮吉在他的著作中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共居。”“国盛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样一个人就连他的妻子都到了不能与他共居一日的地步,换做别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与他结交的,可是和珅从不轻视国泰,而且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助国泰。因此国泰对和珅大有知遇之感,也尽心尽力为和珅张目。

现在我们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任用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

和珅任用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自己的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这些重要的官员永远不敢弹劾自己。比如,阿桂、永贵、福康安、刘墉等人一直都想弹劾和珅,可是一直心存顾虑,而不敢弹劾。

现在我们回答第四个问题:和珅任用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一个最为重要的效果就是和珅通过此举,促使一些潜在的对手迅速成为了旁观者。如终傅恒、福康安父子二人之世,他们都没有弹劾和珅;永贵一生也只弹劾过和珅一次,还被自己的儿子首先向和珅告了密而没能成功。

另外一个效果呢?和珅增加了一些死党。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个例子是关于伊江阿的。

嘉庆四年,乾隆病逝,伊江阿写信慰问和珅而不是慰问嘉庆皇帝。可见对和珅一片忠心,嘉庆也看出来了,很生气地说:“本日伊江阿由驿递到奏折,有寄和珅节哀办事等语。而于朕遭罹大故,并无一字提及,即以常情而论,寄书唁问,自当以慰唁人子为重。在伊江阿于和珅再三劝以节哀,而于朕躬反照常,具一请安之折,转将寻常地方事件承奏,不知是何居心。昨吴熊光一闻皇考升遐之信,即专折沥陈哀悃,敦劝朕躬,情间真切,似此方合君臣之义。吴熊光系汉人,又只系布政使,尚有良心。伊江阿身为满洲,现任巡抚,又系大学士永贵子,且曾在军机处行走,非不晓者可比,乃竟如此心有膜视,转于和珅慰问殷勤。可见伊江阿平日不知有皇考,今日复不知有朕,唯知有和珅一人,负恩昧良,莫此为甚。”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福长安的。嘉庆帝很看重福长安的特殊身份,在最终处置和珅的时候非常希望能把福长安从和珅的阵营中争取过来,但福长安死心塌地,在嘉庆与他谈话时滴水不漏,拒不提供和珅的罪行,嘉庆对福长安也万分痛恨,所以亲政后连福长安一起治罪。

和珅也该知足了。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野史上记载的关于和珅富有的故事

一般而言,我们很多读者更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和珅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贪官,他的家产不计其数。因此,我们的读者也就从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一些能够证明和珅的家庭如何如何富有的传奇性故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影视剧的编者们也就很容易顺着我们广大读者的思路去编写一些和珅本人如何如何贪婪的故事,以满足我们广大读者对于和珅的猎奇心理。

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浩如烟海的清朝的野史笔记上,记载着很多的可以证明和珅富有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我们怀疑,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考证。


我这里先说一个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很多写所谓“正史”的人都经常为了描写和珅的富有而引用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说,宫中的七阿哥哲亲王永琮把乾隆皇帝喜爱的一个碧玉盘打碎了,吓得不知所措。七阿哥的弟弟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说:“不要害怕,去找和珅,他肯定有办法。”于是,兄弟两个人找到和珅说明情况,要和珅想办法,和珅故作为难,说此物并非人间所有,我也无能为力啊。七阿哥急得直哭。成亲王将和珅拉到一边谈了一会儿,和珅答应想办法。第二天,和珅就给了七阿哥一个比原来的盘子还大还好的碧玉盘。和珅手中的珍宝之多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野史中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令我怀疑。根据我的考证,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应该从来没有发生过才对。为什么呢?

第一、七阿哥哲亲王永琮从来没有见过和珅。

在《清史稿•卷221•诸王七》中,明确记载着七阿哥哲亲王永琮在两岁的时候就死于水痘了。七阿哥哲亲王永琮死的时候,是乾隆十二年,也就是1747年。三年以后的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于北京。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七阿哥哲亲王永琮肯定没有见过和珅。

第二、七阿哥哲亲王永琮也从来没有见过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

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倒是活得长久一些,他倒是见过和珅。但是,他应该从来没有见过七阿哥哲亲王永琮。理由如下:

在《清史稿•卷221•诸王七》中,明确记载着1823年他死的时候是72岁(周岁71岁)。也就是说,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应该出生于1752年前后,他的年龄要比和珅稍小一些而已;也就是说七阿哥哲亲王永琮1747年死的时候,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还应该没有出生才对。因此,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没有见过七阿哥哲亲王永琮。

既然故事中的主角七阿哥哲亲王永琮从来没有见过故事中的两个配角—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和和珅,所以,我的结论是:本故事纯属虚构,纯属对于和珅的栽赃陷害。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野史上记载的和珅家产

尽管上面的故事纯属虚构,纯属对于和珅的栽赃陷害,但是和珅的家产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历史上,尤其是野史上,记载着和珅的家产有很多。但是具体有多少,各种说法不一。现附上三份不同出处的和珅抄家清单。

清单一(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犯罪全案档》):

正屋一所十三进,共七十八间;东屋一所七进,共三十八间;西屋一所七进,共三十三间;东西侧房共五十二间;徽式房一所,共六十二间;花园一座,楼台四十二所;钦赐花园一座,亭台六十四所;四角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堆子房七十二间(档子兵一百八十名);杂房六十余间。

汉铜鼎一座、古铜鼎十三座、玉鼎十三座;宋砚十方、端砚七百十余方;玉磐二十架;古剑两把;大自鸣钟十架、小自鸣钟三百余架;洋表二百八十余个;玉马一匹(高一尺二寸、长四尺);珊瑚树八株(高三尺六寸);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重二两);珍珠手串二百三十六串(每串十八颗);珍珠、素珠十一盘;宝石素珠一千一十盘、珊瑚素珠五十七盘、密素珠十三盘,小红宝石三百八十三块、大红宝石二百八十块、蓝宝石大小四十三块;白玉观音一尊(高一尺二寸)、汉玉寿星一尊(高一尺三寸)、玛瑙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两寸)、金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三寸);白玉九如意三百七十八支、宝石珊瑚帽顶一百三十二个、嵌玉九如意一千九百八支、嵌玉如意一千六百十支、整玉如意二百三十支;白玉大冰盘十六个、碧玉茶碗九十九个、玉汤碗一百五十三个、金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银碗碟三十二桌(四千二百八十八件)、白玉酒杯一百二十个、水晶杯一百二十个、金镶玉箸二百副、金镶象箸二百副;赤金吐盂二百二十个、白银吐盂二百余个、赤金面盆四十三个、白银面盆五十六个、白玉鼻烟壶三百七十四个、汉玉鼻烟壶二百七十六个;镂金八宝大屏十六架、镂金八宝床四架(单夹纱帐俱全)、镂金八宝炕屏三十六架、赤金镂丝床二顶、镂金八宝炕床二十四张、嵌玉炕桌二十四张、嵌玉炕桌十六张;金玉朱翠首饰(大小二万八千余件)、赤金元宝一百个(每重一千两,估银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元宝一百个(每重一千两)、生金沙二万余两(估银十六万两)、赤金五百八十万两(八千七百万两);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白银五百八十三万两、苏元银三百十五万四千六百余两、洋钱五万八千元(估银四万六百两)、制钱一千五百串(折银一千五百两);人参六百八十余斤(估银二十七万)。

当铺七十五座(本银三千万两)、银号四十二座(本银四十万)、古玩铺十五座(本银三十万两);玉器库二间(估银七千万)、绸缎库四间(估银八十万)、磁器库二间(估银一万)、洋货库二间(五色大呢八百版、鸳鸯呢一百十五版、五色羽毛六百版、五色哗叽二百版);皮张库二间(元狐十二张、色狐一千五百二十张、杂狐三万六千张、貂皮八百余张);铜锡库六间(共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七件);珍馐库六间、铁梨紫檀六间、玻璃器库一间(共八百余件);貂皮男衣七百十三件、貂皮女衣六百五十余件、杂皮男衣八百六件、杂色女衣四百三十七件、绵夹单纱男衣三千八百八件、绵夹单纱女衣三千一百十八件、貂帽五十四顶、貂莽袍三十七件、貂褂短罩四十八件、貂靴一百二十四只;药材库二间(估银五千两);地亩八千余顷(估银八百万)。

注意:本清单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应该将本清单作为研究和珅家庭财富的正史依据。

清单二(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查抄和住宅花园清单》):

正屋一所(十三进七十二间)、东屋一所(七进三十八间)、西屋一所(七进三十三间)、徽式新屋一所(六进二十二间)、花园一所(楼台四十二座)、东屋侧室一所(五十二间)、钦赐花园一所(楼台六十四座、四角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杂房(一百二十余间)、古铜鼎(二十二座)、汉铜鼎(十一座)、端砚(七百余方)、玉鼎(十八座)、宋砚(十一方)、玉磐(二十八架)、古剑(十把)、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十两)、珍珠十八颗手串(共二百二十六串)、珍珠数珠(十八盘)、大红宝石(一百八十块)、小红宝石(九百八十余块)、蓝宝石(大小共四千零七十块)、宝石数珠(一千零八盘)、珊瑚数珠(三百七十三盘)、蜜腊数珠(十三盘)、宝石珊瑚帽顶(二百三十六个)、玉马两匹(高一尺两寸,长四尺)、珊瑚树十棵(高三尺八寸)、白玉观音一尊、汉玉罗汉十八尊(长一尺二寸)、金罗汉十八尊(长一尺八寸)、白玉九如意(三百八十七个)、玭玺大燕碗(九十九个)、白玉汤碗(一百五十四个)、白玉酒杯(一百二十四个)、金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银碗碟(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嵌玉如意(一千六百零一个)、嵌玉九如意(一千零十八个)、水晶酒杯(一百二十三个)、金镶玉簪(五百副)、整玉如意(一百二十余枝)、金镶象箸(五百副)、白玉大冰盘(二十五个),玭玺大冰盘(十八个)、白玉烟壶(八百余个)、玭玺烟壶(三百余个)、玛瑙烟壶(一百余个)、汉玉烟壶(一百余个)、白玉唾盂(二百余个)、金唾盂(一百二十个)、银唾盂(六百余个)、金面盆(五十三个)、银面盆(一百五十个)、金面盆(六十四个)、银面盆(八十三个)、镶金八宝炕屏(四十架)、镂金八宝大屏(二十三架)、镶金炕屏(二十四架)、镶金炕床(二十床)、四季夹单纱帐(全)、老金缕丝床帐(六顶)、镶金八宝炕床(一百二十床)、金镶玻璃炕床(三十二床)、金珠翠宝首饰(大小共计二万八千件)、金元宝一千个(每个重一百两,计银一百五十万两)、银元宝一千个(每个重一百两)、赤金五百八十万两(估银一千七百万两)、生沙金二百万余两(估银一千八百万两)、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洋钱五万八千圆(估银四万零六百两)、制钱一千零五十五串(估银一千五百两)、人参六百八十余两(估银二十七万两)、当铺七十五座(查本银三千万两)、银号四十二座(查本银四千万两)、古玩铺十三座(查本银二十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七十万两)、绸缎库两间(估银八十万两)、洋货库两间(五色大呢八百板、鸳鸯一百十板、五色羽缎六百余板)、皮张库一间(元狐十二张、各色狐一千五百张,貂皮八百余张、杂皮五万六千张)、磁器库一间(估银一万两)、锡器库(共估银六万四千一百三十七两)、珍馐库十六间、铁黎紫檀器库六间(八千六百余件)、玻璃器皿库(八百余件)、貂皮女衣(六百一十件)、貂皮男衣(八百零六件)、杂皮男衣(八百零六件)、杂皮女衣(四百三十七件)、棉夹单纱男衣(三千二百零八件)、棉夹单纱女衣(一千一百零八件)、貂帽(五十四顶)、貂莽袍(三十七件)、貂褂(四十八件)、貂靴(一百二十双)、药材房(估银五千两)、地亩八千余顷(估银八百万两)……

注意:这个清单只是关于查抄和珅的住宅和花园的结果。与我们前面抄录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里面的总体数字大同小异。

清单三(出自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查抄和家产清单》):

房屋3千间,田地8千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万两;大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共十万两);小银元宝56600个,每个重100两(共566万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珊瑚树11支,均高三尺有余,绸缎纱罗共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

我们依照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两份记载合并起来分析如下:查抄时曾把和珅的全部财产编列为109号,其中已经估价的有26号,共值银约2亿6千4百万两;未估价的83号,照此推算,又应值8亿4千2百万两有余,全部合计约值11亿又6百万两。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收入

如果我们认定上述11亿又6百万两这个数字是真实可信的话,那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财政收入呢?

不同的历史学家又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相当于清朝16年的财政收入;也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相当于清朝20年的财政收入。尽管这些数字不太一样,但是都在15年到20年间徘徊。

这些数字都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清朝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这个数字。

当时满清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这还真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

因为满清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不一样的,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动态的!我们只能采取一个基本接近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财政收入的数字。

个别的历史学家认为,大清朝乾隆年间的财政收入每年应该是6000万两左右。我们如果以这个数字作为基本数字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财政收入:

264000000÷26×109÷60000000=18.4年≈18年

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习惯于对贪污犯的家产进行夸张,因此,他们在计算出和珅的家产应该相当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18.4年财政收入这个数字之后,不是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舍去而是升位之后再把≈19年这个数字再一次进行整位的四舍五入,便得出了下面这个奇怪的数字:

264000000÷26×109÷60000000=18.4年≈19年≈20年

这就是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出来的和珅的家产相当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20年财政收入这个数字的计算过程!

但是,一般的历史学家是不能同意这种随意夸张的算法的。他们认为,大清朝乾隆年间的财政收入应该是7000万两左右。我们如果以这个数字作为基本数字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财政收入:

264000000÷26×109÷70000000=15.8年≈16年

这就是有些历史学家考证出来的和珅的家产相当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16年财政收入这个数字的计算过程!

那么,15年这个数字是怎么样计算出来的呢?

应该说,15年这个数字与16年这个数字是极为接近的。我们可以认定,他们计算这个数字的基数是一样的:都是认为大清朝乾隆年间的财政收入应该是7000万两左右;都是认为计算的过程应该是264000000÷26×109÷70000000=15.8年。

两个数字的关键区别只是小数点以后的数字是应该升位还是应该舍去的问题!认为和珅的家产相当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15年财政收入的历史学家认为小数点以后的数字应该舍去!原因如下:

前面,我们说过,在上述三份不同出处的和珅抄家清单中,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两份记载属于野史,不应该作为考证的依据。真实作为考证的依据只能是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而这上面记载的数字与属于野史的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两份记载是有些区别的。

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关于和珅家里面土地拥有数量的记载,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记载是8000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里面没有和珅家里面有土地的记载!

当然,说和珅家里面没有土地是不可信的!因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里面的记载也是有严重缺陷的!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里面的记载有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关于和珅家里面到底有多少土地的考证,我们只能查阅所有关于这一时期清朝的其他可信的正史里面的记载,包括《清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著作,对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里面的记载进行修订!

其结果是包括《清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著作里面,关于和珅家里面的土地加在一起(不重复计算)也只有1200顷左右!与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记载相比,少了6800顷左右!

正是因为少了这6800顷土地!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而6800顷土地又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和珅的实际家产应该是相当于大清朝乾隆年间的15年财政收入才是合理的!15.8这个数字里面小数点以后的数字应该舍去!

当然,由于和珅家产中存在大量的不动产和难以估价的稀世珍宝、古玩、字画等,因此,上述简单的计算也是不恰当的!确切地搞清楚和珅家产的折银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和珅的家产是否有这么多,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不管怎么说吧,和珅家里面的财富的数量可以有争议,但是和珅家里面有很多财富是没有争议的!

问题在于,和珅如此众多的财富的来源。只有搞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判断出和珅本人是否是贪官!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和珅敛财的手段(1)

实际上,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和珅财产的来源,应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乾隆皇帝的赏赐!也就是说,和珅财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正当的合法收入!

除了乾隆皇帝大量的赏赐之外,和珅敛财的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发人情财;二是利用职权进行贪污;三是利用吏部勒索百官;四是进行投资经营。

一、大发人情财

在朝为官,重要是能消息灵通,尤其是职位较低不能接近权力核心的官员,能否从大官口中得到瞬息万变的内部信息,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总会有人不惜花费巨额财富打通关节。所以历史上才多见官员巴结、勾结太监之类的事情发生,为的就是能从皇帝身边的人口中得到朝廷上一点一滴的风吹草动,好见机行事。

和珅的地位无疑也是追逐者的首先目标。他只凭朝廷的“内部消息”就可以大发“人情”财。比如,1780年发生的一件事,就让和珅发了不少的财。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乾隆皇帝决定第五次南巡。

此前刚刚投靠了和珅的泗阳县令国泰,接到了和珅的密信。信中说皇上此次南巡,必然会去祭祀孔庙。祭孔之后一定会途经泗阳县,皇帝经过的地方应在距离县城东边五十里的地方。和珅命国泰在此精心筹建一处行宫,以博皇上的垂青。国泰马上调集全县能工巧匠,在和珅指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行宫。

乾隆祭祀过孔林、孔庙后向南进发,路过泗阳县境时,果然发现了这座优美别致的建筑,命人进入行宫,只见行宫修建得非常好看,令乾隆顿生世外之感。

乾隆当即命和珅召见国泰。国泰面见皇上,从容应对;和珅在一旁赞不绝口。两人博得龙心大悦,马上降旨擢升国泰为道台(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国泰感恩不尽,立即给和珅送去了大量的金银。其他投靠和珅的官员,知道和珅略施小计国泰就擢升为道台之事,心中也兴奋不已,纷纷主动送礼给和珅。

从此事中可知,和珅为官有他“好”的一面:他为国泰无偿地提供了一条消息,让国泰抓住了升迁的机会,国泰升迁后一定会回报和珅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人也不会觉得和珅收受他的礼品是不道德的行为。

二、利用职权进行贪污

从28岁起和珅长期担任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而户部的职责就是管理天下钱粮。因此,和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贪污。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可以”,为什么呢?真的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和珅在利用这个职务进行贪污。我见过一个有关和珅在此任上进行贪污的野史笔记。

说的是清朝时规定京师统一在崇文门征税。乾隆知道这一职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肥差,就把它赐给了和珅。和珅呢,他对崇文门税关的控制也很严格:所有往来的商人、官员,甚至连进京应试的考生也都一律要收税。外地进京的官员,职位越高收取的税金也越高。

山东布政使(相当于省长)陆中丞由山东任上进京朝见皇帝,到崇文门税关时却拿不出关吏索取的高额的税金。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的衣服被褥都放在城外,只带一名侍从,两手空空的进城。他对守门的吏卒说:“我只是孤身一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凭什么要收我的税。”这样才得以进城面见皇帝。进城之后,不得不向别人借了被褥一用。有的人就认为和珅是在利用职权进行贪污。

在这里,我有几个想法需要说明:

第一,在户部尚书任上,和珅是否贪污过无从查考。我们刚才所说的山东布政使的事来源于“野史”,一是不足为凭;二是即使是事情是真的,也只能证明是和珅用人不当,不能证明是和珅贪污的—毕竟那是和珅下属的行为。

第二,说实话,担任户部尚书,每天看着那么多的钱,钱啊,从自己的手中进进出出,如果缺乏了监督机制,要想做到不贪污,也实在是太难了。

除了户部之外,和珅还掌管着内务府的粮库、绸缎库、颜料库、圆明园茶膳房、选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御药房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这就意味着他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同时,他还负责各种内宫所用物品的制造,宫殿园林的建造和维修。实际上,和珅虽然不曾担任工部的职务,却把工部的职权也收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他就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由自己控制了。

上述这些,都为和珅贪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利用吏部勒索百官

和珅从32岁起长期担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长兼组织部长)。而吏部的职责就是管理百官。因此,和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勒索百官。当然,也有那真的跟和珅较真、不想被和珅勒索的人存在。

朝廷中每隔几年,就会命各地的大臣回京述职,以检查全国各地的治理情况,地方上的大臣进京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一些珍稀之物,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

有一年,有个名字叫孙士毅的总督,从安南(今天的越南)前线回京述职。总督被称做“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几省的行政和军事,是朝廷中的大官,一般都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他们在朝中的地位颇高,一般的官员对他们都非常敬畏。

话说孙士毅前往金銮殿面君,在宫门之外偶遇和珅,和珅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个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用珠子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莹剔透。和珅一见,便爱不释手,口中连连称赞,把玩了一会,就对孙士毅说,孙大人如果不嫌弃在下的话,能否把这个玩意送给在下呀?孙士毅见和珅竟然当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说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爱,本当赠给和大人,不过下官不好向皇上交代了,望和大人见谅。”和珅没想到孙士毅竟然拒绝了他,觉得很没面子,只好掩饰说:“我只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孙士毅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被搪塞过去了,谁料几天之后,孙士毅又在军机处见到和珅,和珅手拿一个鼻烟壶对他说:“孙大人,我也请你看一个鼻烟壶,比你那个如何?”孙士毅一见大惊,和珅手中所拿的鼻烟壶正是他进献给皇上的那个。和珅得意地笑道:“孙大人不必惊讶,此物乃是皇上所赐的。”孙士毅经由此事明白了和珅在朝中的地位与权势,此后对和珅再不敢有半点不敬。

想一想,也是。你回京述职,给国家最高领导人—皇帝—带些礼品回来,却不给直接提拔你、管理你的人事部长和组织部长带些礼品回来,也是不太象话。从这点上来说,和珅索要贿赂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之常情吧。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和珅敛财的手段(2)

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说明和珅收受贿赂的情况。

据说,江苏吴县有一个大珠宝商,将特大珍珠藏在金制的圆盒里面,外面配有精致的小木箱,一个要卖二万金。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一些官员还是争相购买,还惟恐买不到。有的人问这些官员:你们买如此昂贵的珠子,有什么用途啊?这些官员回答说:献给和中堂。

虽然,这两件事情也属于“野史”,不足为凭。但是这类事情在和珅身上肯定发生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主动索贿的,更有主动行贿的,而且主动行贿的还大有人在。张杰、汪虹在他们的著作《和珅传奇》上提到,向和珅行贿的高官,闽浙总督福长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云贵总督李侍尧、吏部郎中和精额、宗室寅著、浙江巡抚伊龄阿等都在其中。该书还提到和珅索贿行贿两件具体事实:和珅妻子死后,两淮盐政征瑞送去助葬银20万两,但和珅嫌少,要他再送缎匹珍宝,结果合计送了40万两。皇太极长子豪格爵位可世袭,传到曾孙辈时,应由直系蕴住之子承袭,但蕴住侄永锡为了夺取爵位,把两处铺面送给和珅,托他在乾隆面前说情,和珅接受贿赂,满足了永锡请求。

四、商业经营活动

有的人认为,和珅的钱财都是不义之财,都是靠贪污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其实,这大错特错了。和珅的钱财,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商业经营活动取得的。在这些商业经营活动中,为和珅带来最多财富的,还是兼并土地。

野史上说他有8000顷的土地,但和珅有史实可查的能够收取地租的土地共有1266顷。

不过,无论如何,和珅个人拥有很多的土地是毫无问题的。他的土地大都分布在北京南部以保定为中心的地区,另外甚至在东北的锦州地区,也有他的土地。

他的土地中,一部分来自乾隆的赏赐,另外的绝大部分就是和珅自己出钱购的。

土地买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件大事,大部分的地主都不会轻易出让土地。但白莲教起义等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地主都不愿再保有土地,纷纷把土地换成更为保险、安全、便于携带的金银,地价随之大大下跌。和珅有天生的商业才华,他瞅准时机,压低地价,用极少的钱买入了大量的土地,安排自己的亲信管理,收取极高的地租。

买地过程中,他确实是做到了只认钱财不认人,不管是他的亲戚还是朋友的土地,他都毫不留情地把价钱压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购进。而且,他采买土地,并不采用普通的买卖方式,而是用所谓“典买”的方式,也就是说,土地主像去典当行当东西一样,将土地典当给和珅,而不是和珅一次性购得。典当的价格自然要远低于市价了,原来的土地主可以在筹足银两支付高额的利息之后,再将土地赎回。在这期间,土地上的一切收益就全归和珅所有。原来的土地主,根本没有能力赎回、或者不想赎回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和珅的永久财产。

和珅为了敛财,还经营着几十家当铺。除了经营房地产和当铺外,和珅还经营粮店、酒店、古玩店、瓷器店、灰瓦店、柜箱铺、弓箭铺、杠房、鞍毡铺、小煤窑。此外,他还购置了80辆大马车,搞起了长途贩运。在当时的社会人人都看不起商人的背景下,虽然和珅身居高官,但他竟不顾名誉与商人为伍,这一点嘉庆帝也骂他是无耻小人。

问题在于,大清朝规定,在旗的满洲人是不允许搞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也就是说,尽管和珅的各种商业经营活动都是靠和珅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血干出来的,但是从法理上来讲,这些活动本身还是非法的活动。虽然这些商业经营活动不能叫做贪污受贿,最起码也是以权谋私。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敛财这一点上,和珅的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为此费尽了心机,几乎当时所有能想到的敛财途径全被他涉足了。

五、其他手段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区分和珅具体是用了什么手段敛财的。如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候的一件事。

乾隆在第六次南巡之前,远在扬州的一个地方官员叫汪如龙的收到了和珅的快马秘信,和珅随信寄去了“香妃”的图形,告诉汪如龙可以按图形中的样子为皇上找寻美女,如若办成这件事,定会有好处。

原来,乾隆后宫中原有一名贵妃,深得乾隆喜爱,被封为容妃,因她不仅天生丽质,美貌绝伦,而且天生体内有异香,所以人称“香妃”。容妃原是回疆进献来的美女,后来回疆大、小和卓部起兵叛乱,乾隆派出大军镇压。乾隆对叛邦之女容妃,也不得不日渐疏远,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南,建造了一座楼,名为宝月楼,并将宝月楼比做月宫,楼中的容妃也就事实上成为幽居广寒宫的嫦娥了。日渐抑郁的容妃很快就过世了。乾隆皇帝很是伤心!

和珅正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才命汪如龙寻遍江南,一定要找出一个形容酷似容妃的女子,以解皇上的忧烦。

和珅密信的到来,无异于给汪如龙打开了通往财富和权力之路的大门。乾隆南巡驾临扬州,果然对汪如龙找到的这个女子非常珍爱,从她那里,年迈的乾隆回想起已飘零远逝的青春,感到很久未有的温暖和幸福,汪如龙被乾隆大加赞赏,官职立刻提升。为此他还特地送给和珅二十万两白银,乾隆也更加信任和珅。

和珅心想,对待汪如龙这样的人,必须能够以威势强制于他,不然一定不会去除他的野心。于是,和珅私下召见汪如龙,一见面就摆出了一副严酷的表情,仿佛满怀怒气,令汪如龙心中忐忑不安,原有的骄矜、狡猾先已经去掉了一半,进而,和珅忽然说道:“恭喜先生讨得皇上如此欢心呀!”一双眼睛如同结了一层寒冰,气势逼人,汪如龙越发不知所措静静地等待着和珅的教训,只听和珅忽然怒斥到:“你可知罪!对皇上惑以美色,致使君王不朝,论罪当斩!”汪如龙顿时大惊失色,双膝跪倒,口中忙称罪不止,乞求和大人能网开一面,说自己早已心仪大人,定当好好进奉。和珅闻听,觉得自己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这才缓缓舒展开紧蹙的双眉,换上了一副和气的表情,汪如龙深深感到自己虽然富甲一方,诡计多端,然而,在大清朝的天下,还是命悬一线,和珅才是真正能翻云覆雨的人物,如若能死心塌地依附于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忠心,日后才会鸡犬升天官运亨通。

汪如龙经过和珅的这一番威慑,将原有的跃跃欲试之心尽数收敛了起来,心甘情愿地为和珅做一名爪牙。为了向和珅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将家里祖传的一幅名画送与和珅,并在画中夹带了一张银票。汪如龙的苦心自然没有落空,很快就升官了。

从上述和珅敛财的几种手段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应该说的确是一个贪官!

和珅真的是太有钱,太爱财了。他敛财的手段在当时的社会里也太高明了。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清朝的利益。应该说,嘉庆杀他,不冤。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乾隆皇帝不杀他呢?难道一代明君乾隆皇帝会对和珅的贪婪一无所知?如果明知和珅贪婪,为什么不提醒和珅或索性杀掉和珅呢?难道乾隆皇帝是真的离不开和珅吗?

其实诸位有所不知,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当时的贪污之风已经蔓延全国了。与其自己去收拾局面,还不如等自己的儿子继位后,杀一儆百来得痛快。这样,也好迅速确立未来新皇帝的威信!和珅现在的贪婪,只是给自己的儿子进行储备而已!那么多钱,他又不会花掉,放在谁家还不一样?!

其实,为什么嘉庆皇帝一亲政就将其杀掉呢?难道真的是和珅的贪婪这么简单么?
 

第十章 对手:怎一个阴险狡诈了得?

对手:怎一个阴险狡诈了得?

在第八章里面,我们在谈到王亶望案件的时候,曾经说到《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关于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且事实的真相居然与这两种说法又是完全相反的。其实《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很多问题的阐述上面,都是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且事实的真相也居然与这两种说法又是完全相反的。

这不仅仅表现在对待贪官污吏的处理问题上面,还表现在对于其他正义人士的描写上面。

在《乾隆王朝》中,正义人士包括了和珅、阿桂、刘墉、纪晓岚、钱沣等人;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义人士包括了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等人;在其他作品中,正义人士似乎还包括了刘墉、王尔琢等人。

其实,我们读者也知道,这些电视连续剧本身就是戏说,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不应该当真的。但是,我们也知道,电视连续剧这类的文艺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也源于生活。因此,这些作品中所反映的很多问题都应该有其出处,应该有些真实的东西。

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我们大家比较认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的话—我也赞同这一观点,那么,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等人当中哪些是真正的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勇士呢?哪些人不是呢?还有哪些真正的英雄还在等待各种影视剧作品戏说一番呢?

这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讲到的内容,和珅如何与他的对手相处。

在与和珅发生真正的较量的人当中,应该说,较量的成功者为数甚少,失败者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英雄不多,烈士不少。

我们首先以一个成功者开场。
 

第十章 对手:怎一个阴险狡诈了得?

烧车御史谢振定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得宠于乾隆皇帝,曾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聚敛了巨额财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将和珅玩弄权术、施展淫威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朝中官吏大都惧怕和珅的权势,或趋炎附之,或惧而避之。但是,也有那个不怕死的、也有那个不惧和珅淫威的。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烧车御史海升。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连续剧中,海升是纪晓岚的部下。剧中说,海升看不惯和珅的所作所为,又拿和珅没有办法,所以以和珅的家人非法乘坐和珅所拥有的一品官员的大轿为借口,在街头公然放火烧毁了和珅的大轿,从而给纪晓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多亏了纪晓岚铁齿铜牙,巧妙地周旋过去。

而同样一件事情,在《乾隆王朝》中,却又完全变了味道。《乾隆王朝》第二十四、二十五集里面,故事是这样展开的。先是和珅帮助所谓的清官普道昭升了官而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和珅又给所谓的清官普道昭题写了一个字“廉”,以提醒普道昭为官应该永远清正廉明;湖北中丞李矩璨得知此消息后,也向和珅求“廉”字,结果却遭到了拒绝;这个湖北中丞李矩璨怒火中烧,发誓要报复和珅;事有凑巧,和府的管家刘全恰巧非法乘坐和珅所拥有的一品官员的大轿,结果被李矩璨发现,李矩璨借机火烧和珅大轿、抓捕了和府的管家刘全;后来,李矩璨在和珅的淫威之下,被迫释放了和府的管家、和珅的救命恩人刘全。

在真实的历史上,放火烧毁和珅大轿这件事情还真的发生过。不过,放火烧毁和珅大轿的人既不是纪晓岚的部下海升,也不是向和珅求“廉”字遭到拒绝的湖北中丞李矩璨。放火烧毁和珅大轿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被乾隆皇帝的孙子道光皇帝称之为“烧车御史”的谢振定。

谢振定,字一斋,是湖南湘乡人。他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进士,为人刚直不阿,早就不满和珅的横行不法,立志要杀杀和珅的锐气,灭灭和珅的威风。

主子得势,奴才也嚣张。一次,和珅的一个宠奴乘坐一辆豪华后档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路人见是和府的车子,都怒而视之,远远回避。这个宠奴是否是和府的管家刘全,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说他是和珅的小妾的弟弟。此时,正在巡城的御史谢振定,恰遇这辆建造、规格远远超出许可的马车疾驰而来,他马上下令命人将车上的人带来,来人来到谢振定面前,不但不认错,反而破口大骂,呵斥谢振定,旁边的护卫告诉他,这个人是和珅的手下,他的姐姐还是和珅的一名爱妾,平日横行惯了,劝谢振定还是不要招惹他为好。没想到和珅家奴根本不把谢振定放在眼里,全然不理,照样全速前进。谢振定怒不可遏,大喝一声:“给我把这奴才抓起来!”,随着谢振定一声令下,随从立刻快马追赶,将这个家奴从车子里揪下并摔倒在地;谢振定令剥去他的衣衫,痛加责打,并当众烧掉了那辆豪华的车子。围观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正史上记载,和珅得到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认为这是谢振定成心跟他过不去,第二天就指使心腹罗列罪名弹劾谢振定。后来,谢振定还真为这件事被罢了官。但谢振定不畏和珅权势、火烧和珅华车的事迹传遍了京城。

从谢振定被弹劾罢官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心目中的官场游戏规则中的第五条(前四条参见第七章)。

第五条 要在平时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当自己遇到一些官职比自己低很多的边缘人物如谢振定之流捣乱的时候,由关系网中的这些“朋友”来出面处理。

话说几年以后,乾隆皇帝死去,和珅失去靠山,早已怀恨和珅并觊觎其财富的嘉庆皇帝立即下令将其逮捕,半个月后将他赐死狱中。不久,谢振定也被重新起用。

正史上还记载,谢振定有两个儿子,长子曾考中进士,出任河南裕州知府,道光皇帝曾接见过他。接见时,道光皇帝听了他叙述的家世,曾说:“你原来是烧车御史的儿子”。从此,谢振定“烧车御史”的美名便传开了。谢振定的家乡湖南湘乡的人们则称谢振定的后代为“烧车谢家”。“烧车谢家”现在在湖南湘乡还有很多后代。

而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海升,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不过,他从来没有过火烧和珅华车的英雄壮举。历史上记载他的只是一个杀妻案例。

正史上记载,军机章京(军机处的普通工作人员)海升因为素来与妻子不和,一怒之下殴杀了自己的妻子,却上报朝廷其妻子“自缢身亡”,其妻弟贵宁不服,上告乾隆说军机大臣阿桂袒护海升。当时,和珅也是军机大臣,但是资格却远远不如阿桂,而且两个人又素来不和。所以,和珅一见陷害军机大臣阿桂的机会来了,便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暗地教导贵宁一定要告状,而且尽量往阿桂身上引,那么自己必定为其撑腰,报其姐被杀之仇。贵宁心想有和珅撑腰,必可诛杀海升,为自己的姐姐报仇。于是欣然同意。于是他告诉和珅,曹文植可以做证阿桂袒护海升,和珅找到曹文植,并许以重金高官。曹文植不愿陷害阿桂,又得罪不起和珅,只好以“母老”为借口,辞官归隐,一走了之。最终的结果是和珅无凭无据,也不能奈何阿桂,阿桂只是被罚去了一年的俸禄(也就是薪水、工资)。和珅只好继续与阿桂妥协,同朝为官。

在《乾隆王朝》中,挟私报复和珅的小人湖北中丞李矩璨,《清史稿》上没有相关记载,我不知道他的事迹。
 
5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