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登录
注册
搜索
帮助
|
最新主题
|
最新回复
|
音乐精灵
|
阅读权限
|
音乐币
|
在线
激动社区
小憩 · Life
音乐水吧
历史文化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帖子标题
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
亚洲流行
亚洲纯音
民乐国粹
欧美流行
欧美纯音
西方古典
影视原声
大合集精品区(VIP)
音乐密码
爱乐之城 · 一曲倾心
又下雨了
华语单曲
外语单曲
音乐MV/Flash
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
爱乐之门
网友翻唱
求歌互助
音乐回收站
小憩 · Life
音乐水吧
网友风采
诗歌散文
摄影天地
E书时空
实用电脑
站务 · 百家争鸣
圆桌会议
2
/ 7 页
1
2
3
4
5
6
7
跳转
页
查看:
11390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04 18:45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1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mw2333 发表
嘿嘿,本版越来越有学术气味了!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04 18:57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2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的学校
1759年,和珅和弟弟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因此,这所学校的位置,是在今天故宫西华门一进门的路北的咸安宫。咸安宫在今天属于故宫的非开放区域,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咸安宫的一座大门。
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
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
清朝的时候,在京师设立国学,以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3为低级班,中2为中级班,后1为高级班)。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1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1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做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此法于顺治十七年停。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3个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3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舍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开始,学制5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宗学撤。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觉罗学与宗学差不多。这两类学校由宗人府管理。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其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清末由学房铺变成了改良私塾。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以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五六岁到二十岁,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
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允许办书院。有的也由士绅开办。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4000所左右。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察,他们是已进官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官学的童生。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脩,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
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
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多啦。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么?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么?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大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么?
那么,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是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是他的叔叔出钱继续供养的他。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
但是,毋庸质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
有的读者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么?
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地欺负他。他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这位同学是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到:和珅作。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的乱打,调查都不调查。
像这类的事,和珅经历的、见的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
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最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04 19:02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3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学到的知识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这些知识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满族这么一个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叫满洲人。满族这个词汇是在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以后才有的。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世被称为肃慎人,是4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关于肃慎这个民族的早期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史书《史记》、《左传》、《国语》等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在《史记》和《左传》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前往西周国都向周王进贡弓箭的情况。
两汉三国时期,肃慎人又被称为挹娄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张到了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两汉时期,挹娄人臣服于汉朝的属国夫余,隶属于汉朝的玄莵郡管辖。挹娄人不甘忍受夫余的压迫,多次反抗,终于在曹魏时期摆脱了夫余的统治自立。公元236年,挹娄人直接同中原的曹魏政权建立了联系。此后,他们先后向曹魏政权和两晋政权朝贡。
南北朝时期,满族的先世挹娄人又被称为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原意是“森林”。勿吉人有七大部落,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勿吉人与南北朝各个政权都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
隋唐时期,满族的先世勿吉人又被称为靺鞨人。其音近似勿吉,“靺鞨”是“勿吉”的音转,其语源仍然来自“窝集”。这一时期,他们的部落仍然分为七大部落,仍然居住在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他们与中原隋唐政权的关系仍然很密切。不相同的是,他们中间的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两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联盟。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政权,是唐朝的属国;而黑水靺鞨人则直接臣服于唐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后来的满族人就是从黑水靺鞨人发展而来。
两宋时期,满族的先世黑水靺鞨人被契丹人称之为女真人。12世纪初,女真人中间的完颜部开始强大起来,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金政权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
元亡明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早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重新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就是天聪汗)发布了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
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吧,他得学满洲人的语言和文字。
二是非本民族的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是汉人的著作。
汉人的著作,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狭义的儒家的经典主要是“五经”,“四书五经”的“五经”—《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广义的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后人为这“五经”所撰写的注(包括注解、注释等十三部书)。
《史》指的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指的是包括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及其以后历代政府所主持修撰的二十三部官修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的总和,这二十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的史学著作;另外,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虽然因为不是纪传体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而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是却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除了“二十四史”外,还有所谓的“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之说。“二十五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清史稿》一书;“二十六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新元史》一书。
《子》指的是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道德经》(又称《老子》,春秋末年道家的创始人楚国人老子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战国时期道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宋国人庄子所著)、《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孟子所著)、《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荀子所著)、《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韩非子所著)等文章。
《集》指的是包括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元明小说等在内的所有不属于《经》、《史》、《子》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集》之列。
汉人的文章浩如烟海,汉人的学问学也学不完。
和珅,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满洲人,一个无父无母的满洲人,在咸安宫官学里面,他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是像大清朝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想能够长久的统治整个中国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整日沉浸在传统的汉人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之中,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
我们可以想,像和珅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来讲,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毕竟在中国还是汉族人多,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满洲人要想统治中国,就得学习汉人的著作,就得了解汉人的思想。
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统治中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马上打天下的民族所最容易忽视的—虽然最高统治者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功勋后代最容易忽视它。一是汉人的著作太难学,二是这些人也不愿意学—不学习这些,不是一样当官吗?
诸位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清朝从一开始入关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至少每三年就得有一批进士,您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没有什么满洲人考这个。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我学那个干什么?我不学这些,我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毕竟,这个天下现在还是我们满洲人的天下嘛!
您看,和珅与这些一般的满洲人不同。他不但学习汉人的著作,而且认真刻苦;不但比别人都认真刻苦,而且还特别喜欢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为他以后迅速的升官发财作了很好的铺垫—他比一般的满洲人多懂很多东西呀!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第二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实际上,和珅他自己就属于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满洲人的语言文字和珅他必须学习之外,和珅他还学习了什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了呢?
和珅还居然学习了蒙古语和藏语,而且掌握得还非常的好。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会蒙古语、藏语的人,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汉族人又有几个?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人家和珅在学习方面还是很有心计的!
蒙古语、藏语这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
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就不能单纯依靠武力,他就必须要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比较有效的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
大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大清朝历代皇帝的心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没有什么人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不学蒙古语、藏语都一样当官!汉人就学“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九本书就能一样当官,更甭说我一个满洲人了,学习这些蒙古语、藏语干什么?我再差,也不应该差过他们汉人吧?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你别看和珅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呀!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汉族人和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您看,和珅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不同。
第三是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
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了解乾隆皇帝。和珅心想:这是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珅得有的说,我得让皇帝说,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您即使把刘墉、纪晓岚这两位老先生叫过来,我敢说,他们也不能跟我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和珅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珅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了。
就这一点来说,和珅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嘉庆—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您说,将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如果即位,会怎么对待和珅呀—最起码的嫉妒心应该是有的呀。
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珅迅速地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04 19:06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4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学到的能力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为人处世的必备能力对于和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
第一是涵养。
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为第一位。
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异常的骄横跋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的谁也不爱理谁,更别说与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珅啊。
和珅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珅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您甭说和珅了,搁我们谁不是这样想啊!
于是,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地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地不形于色了—和珅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温和的表情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
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
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洞察力;二是谄媚讨好的手段。
关于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地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地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
关于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问题了:和珅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其实,这应该与和珅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
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珅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么?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也就是说,师傅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方面,师傅是不会去教和珅这些内容的;和珅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而是和珅自己感悟的结果。
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地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珅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珅迅速地成为一个贪官,直到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能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现在,和珅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东北虎爷
组别:
音乐老妖
鲜花:
0 朵
经验:
1549985 点
音符:
1549985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4-12-14
2006-12-05 00:30
|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5
回复:
明天再看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948
精华:
32
经验:
1549985 点
音符:
1549985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05 17:42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6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东北虎爷 发表
明天再看
虎爷来了
看介绍,说是“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不知这坛酒合不合虎爷的口味?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11 18:09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7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发现和珅的“伯乐”
和珅在上学的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
英廉是什么人呢?根据《清史稿》上的记载,英廉原来姓冯。他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官儿,在朝廷里面,非常有本事。
英廉担任的官职是什么呢?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
他的其中一个官职是刑部尚书。
尚书是一个什么官儿呢?
大清朝的中央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刑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个人身兼三任。这个是他的一个官职。
他还有另外一个官职是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官儿呢?
清朝在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设立总督和巡抚进行节制。巡抚每省一员,总督则一般辖两个省,也有个别的辖三个省或者一个省的。一般而言,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的军政监察大权。总督奉旨后还可以兼管河道、漕运、监课、关税等事务。一般而言,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重民事。直隶总督,兼任巡抚之官衔,驻守保定,其权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和直辖市的党政军一把手。
英廉为什么会注意到和珅这个人呢?
前面我们说到,英廉的职权很大。曾经担任大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老天爷太嫉恨英廉非凡的才能了,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妇的寿命都很短。他们在为英廉生了一个孙女儿之后不久就先后早早的死掉了—他们死在了他们的父亲英廉的前边。这就导致了英廉他们家的人口特别的稀少,只有英廉和他的孙女儿—也就是说,英廉的后代只有一个人,他的孙女儿。英廉,他总要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一个好的人家不是?
英廉,因为他是刑部尚书,所以他就经常要在北京城里转悠,就要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所以就经常能够见到乾隆皇帝,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儿,所以他就特别地注意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的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呢?不但要嫁给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还一定要比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会为自己孙女儿的前途担忧,也就经常会有目的地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
转来转去他就看出来了,和珅是一个好苗子。将来我那唯一的孙女儿就应该嫁给和珅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英廉他是怎么样考虑的呢?他看中了和珅的什么优点呢?
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一个基本观点:英廉可以说是发现和珅这一“人才”的“伯乐”。
当然,他肯定还看中了和珅本人的相貌英俊潇洒—毕竟,和珅是一个号称“满洲第一俊男”的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呀。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和珅早年父母双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因此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家庭,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温暖安乐的家庭;而英廉的家庭,又是人口如此的稀少,这个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类似于倒插门女婿的接班人—而和珅,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此后,英廉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和珅18岁了,能结婚了,英廉赶紧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珅。和珅,你这一回可跑不了了,就给我当孙女婿得了,你可千万别上别人家去。
和珅这么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还居然得到人家的疼,得到人家的爱,这一点对于日后和珅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人家那么高的地位,把他孙女儿嫁给你了,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人家啊?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和珅会尽力去真心的照顾他的妻子,照顾英廉的孙女儿。和珅照顾他的妻子、英廉的孙女儿,照顾得特别好,他们日后的夫妻感情也很好。
关于这一点,就连所有认为和珅是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而对和珅本人恨之入骨的野史的作者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珅的夫妻感情很好。
这个时候,和珅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即使人家不要,我也能给你弄得到。
当和珅1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7年,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自己孙女儿的婚事。
诸位可别小瞧了这次婚礼。结婚之前,和珅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珅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一个中国版的于连•索黑尔诞生了。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11 18:13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8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正史上没有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珅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词汇才对。和珅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不会是作者说错话了吧?
作者还真的没有说错话。和珅这个人,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虽然,他是满清第一大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和珅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珅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
一般的史书的作者是不会为一个女人树碑立传的。
作为女人,能够被写到史书里面,一般只能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是这位女子是皇帝的女儿。《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女儿,当然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二是这位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皇帝的子孙了。《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妻妾或皇子皇孙的妻妾,当然也可以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也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三是这位女子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贞节烈女之类—丈夫很早就死了,但是自己却一直坚持守了几十年的寡呀等等。
什么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尤其是这个“夫死从子”,指的是丈夫死后,妻子不但不能改嫁,而且要永远服从自己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被写到史书里面的《列女传》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小姑、丈夫、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每天的生活要围绕着锅台、碾台、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标准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当时的满洲人实际上还不能够接受,大清朝的统治者只是提倡这些,而且只是对汉族人提倡这些,并没有在这方面对于满洲妇女提出要求。
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11 18:16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19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野史上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
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详细内容参见第十二章),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
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
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
冯氏居然熬过了鬼节。
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April
四月
组别:
羽
鲜花:
0 朵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注册:
2005-04-15
2006-12-11 18:19
|
只看楼主
树型
|
收藏
|
小
中
大
20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和珅敬重冯氏的原因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最为起码的生活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渐的,我理解了,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
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
正是因为和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最为基本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
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身体康健,而且妻子冯氏还主动替他纳妾。
三是和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
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珅学会了在外边尔虞我诈。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的某种习惯。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
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珅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在家里,自己应该坦坦荡荡!
而只有在冯氏面前,自己才能够坦坦荡荡!
正因为上述这些,和珅才非常敬重自己的妻子冯氏!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15323
精华:
499
经验:
300120 点
音符:
299069 篇
音乐币:
0 个
鲜花:
0 朵
状态:
离线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2
/ 7 页
1
2
3
4
5
6
7
跳转
页
论坛跳转...
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
亚洲流行
亚洲流行-Mp3区(VIP)
亚洲流行-原创区(VIP)
亚洲流行-分享区(VIP)
网盘MP3
拯救磁带 TP(VIP)
Colinkfo原创精品区(VIP)
台语小王子原创精品区(VIP)
亚洲纯音
亚洲纯音-Mp3区(VIP)
亚洲纯音-原创区(VIP)
亚洲纯音-分享区(VIP)
民乐国粹
民乐国粹-Mp3区(VIP)
民乐国粹-原创区(VIP)
民乐国粹-分享区(VIP)
欧美流行
欧美流行-Mp3区(VIP)
欧美流行-原创区(VIP)
欧美流行-分享区(VIP)
欧美纯音
欧美纯音-Mp3区(VIP)
乡村爵士-Mp3区(VIP)
欧美纯音-原创区(VIP)
欧美纯音-分享区(VIP)
西方古典
西方古典-Mp3区(VIP)
西方古典-原创区(VIP)
西方古典-分享区(VIP)
影视原声
影视原声-Mp3区(VIP)
影视原声-原创区(VIP)
影视原声-分享区(VIP)
大合集精品区(VIP)
音乐密码
爱乐之城 · 一曲倾心
又下雨了
红楼一梦
华语单曲
外语单曲
音乐MV/Flash
音乐flash
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
爱乐之门
网友翻唱
求歌互助
音乐回收站
小憩 · Life
音乐水吧
美食厨房
历史文化
网友风采
诗歌散文
摄影天地
E书时空
实用电脑
站务 · 百家争鸣
圆桌会议
版主议事厅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
我的主题
我的帖子
我的精华
帖子标题
作 者
我的主题
我的帖子
我的附件
我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