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1  /  7  页   1234567 跳转 查看:11389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百家讲坛 -- 历史上的和珅 (作者: 纪连海)


内容提要:


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在清朝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在历史的纬度上,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就价值二亿二千二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国库15年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然而和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那么,如此出身的和珅究竟要怎样青云直上,身兼大清十多个重要官职?他又有着怎样的手腕,抓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他究竟又使用了怎样的手段,攫取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嘉庆皇帝又是为何在乾隆死后十五天,就迅速地杀掉了和珅呢? 


作者简介:

纪连海,1965年生,北京市昌平区人。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目录:

楔子:三个完全不同的和珅

序:爱新觉罗•恒钺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姓氏
和珅的籍贯
和珅的出生时间
和珅的出生地
和珅的先祖
和珅不幸的少年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的学校
和珅学到的知识
和珅学到的能力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发现和珅的“伯乐”
正史上没有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野史上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和珅敬重冯氏的原因
和珅的小妾

第四章 崛起:连升三级的秘诀
和珅科举考试失败
和珅发迹的四种说法
清朝的官制
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第五章 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

第六章 对外关系:智斗马戛尔尼

第七章 兄弟之间:为什么完全不一样?

钮祜禄·和琳
学习的异同点
“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初入官场的和琳
官场中的游戏规则
在阿桂手下的日子
对付福康安的办法
在福康安手下的日子
将星陨落

第八章 朋友: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野史上记载的关于和珅富有的故事
野史上记载的和珅家产
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收入
和珅敛财的手段

第十章 对手:怎一个阴险狡诈了得?
烧车御史谢振定
御史曹锡宝
礼部侍郎尹壮图
御史钱沣和刘墉

第十一章 被诛:到底是因为什么?
激起众怒
最后的较量
大结局:和珅被杀

第十二章 后代:你在哪里?
丰绅殷得的前半生
丰绅殷得的后半生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是CCTV-10《百家讲坛》栏目2005年度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正说和珅》完全版。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楔子:三个完全不同的和珅


我们现在的影视节目中播出的清宫戏,大多数演的都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事。在这些作品中,和珅是所有描写关于乾隆时代的影视作品中的第一重要角色。

但是,细心的观众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关于和珅的表演就会发现,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和珅居然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

一种是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是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自私,而且极端贪婪。

另一种是在《乾隆王朝》中由演员陈锐主演的和珅,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他忧国忧民,公而忘私,是所有正直人士的好朋友,是一个高大全式的正义者的化身。

不但如此,这两种完全不同角色的和珅的身边人物,他们与和珅的关系,也居然是完全不同的:

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刘墉、纪晓岚分别是各自影视剧作品中与和珅斗智斗勇的英雄,是一心为民除害、努力维护国家与朝廷正义的正直大臣。

另一种是在《乾隆王朝》中,刘墉、纪晓岚又分别成了努力协助国家的栋梁和珅维护国家与朝廷正义的、与不法分子做斗争的两个普通的正面角色形象。

这两种完全不同角色的和珅,两种完全不同的刘墉、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哪一个才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呢?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记载吧。

通过查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以《清史稿》为代表正史中、还是在我们现行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所有的教科书中,和珅这个角色,都是一个完全一面倒的形象,完全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反面教员的形象。

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知道了他的家产,至少价值清朝十五至二十年收入的总和;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了解了大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社会惊人的腐败现象;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似乎懂得了中国社会到了近代以后落后挨打的深刻的历史原因—似乎这一切,都要由和珅负责—至少,他要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如果我们的读者稍微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正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书写的;他们一定会为自己避讳,这样就会使真实的、已经过去的历史发生扭曲和变形,从而使他们记载的东西失去某些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以《清史稿》为代表的正史上对于和珅的记载本身就很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是不可信的,很有可能就是对和珅的栽赃、陷害。

如此说来,《乾隆王朝》中由演员陈锐主演的和珅,还真的有可能是历史的本来面貌了。《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还真的有可能是对于和珅的诬蔑和陷害了。

《乾隆王朝》中由演员陈锐主演的和珅,《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以《清史稿》为代表的正史上的和珅,到底三者孰是孰非?到底三者谁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呢?

历史上关于和珅的疑问简直是太多了,除了上面说到的之外,还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史学工作者们解答:诸如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为什么不同的史学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答案?他最后被赐身亡到底与他巨额的家产有什么关系?

这就给我们史学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还和珅的历史以本来面貌。

本书就是力图回答这个问题:还和珅的历史以本来面貌。
 

序:爱新觉罗•恒钺

自从一个叫王刚的演员,在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戏说历史剧中,饰演了一个叫和珅的角色之后,和珅这个名字,以及以演员王刚为范本的这个形象,便几度搬演,成了妇孺乐道、热度持久、出镜率奇高的票房大户。恐怕连聪明绝顶的和珅自己都万万没想到,身后二百年之际—说来也真巧,和珅赐死于1799年,《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竟再度窜红,其附身于一个胖乎乎的大腕儿,成了时尚人物。

当然,王刚是个好演员,以他的演技,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合理的。同时,和珅其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合理的。不过,用上海人的话讲,应该“拎一拎清爽”的是,和珅其人的认知价值,大概不应仅止于王刚的演技。

一位搞历史地理的朋友,曾给我看了一张乾隆时期的中国版图,老实讲,很难找一两个形容词,确切地形容出我当时的触动和感喟。我并不崇拜大国沙文主义,也很不喜欢以古人的什么什么成就作励志当下的宣教手段。但是我得承认,如果我今天还站在那样一个版图上,自我感觉大概很不一样。就像一个衰老的恒星,在塌陷消亡之前,会有一次超威力的爆炸一样,中国的清代,准确说是康乾时期的清代,就是这样一个超亮之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辉煌顶点,是封建制度最成功的集大成者。解读了这段历史,对封建社会、对这个体制下的大千色相,庶几识之。

就此便引出了一个话题:所为集大成,不是一个空概念,必有种种名至实归、登峰造极的景观。其中,集大成的人物必不可少,亦如二王之于书法,李杜之于唐诗,若没有,便不可思议。举康熙、乾隆二位,说他们是中国封建帝王系列中集大成者,应该没人反对。由此说到和珅,说他是中国封建官吏系列中的集大成者,或可当仁不让。

人们对和珅的认识,大抵集中在一个贪字上,这当然不冤枉他。不过,若仅此一项,那么请王刚来秀一秀,也就胜任了。然而,能荣膺集大成者之名者,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子项,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已。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盖棺和珅,其谬大矣。

剖析和珅,从发迹到死,似乎集中了一个官本位制度中的所有为官的元素:自幼清贫、发愤苦读、幸识君王、连升三级、侍君如父、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可以这么说,把能想出来的、对一个封建官吏的所有褒贬之词悉数用上,都能在和珅那里找到对应。我常想,大概也只有在乾隆的浩大版图中,在封建社会这席最大、最丰、最后的盛宴中,才能看到这样一个飘然而至的身影。

再转头影视的话题,作为现代传媒,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时时娱乐着大众,但也常常误了人家的子弟。和珅登秀场,即是鲜明一例。

纪连海先生,职业教育家,教人子弟。凭着职业的敏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不使自己的学生将娱乐节目误读为历史,于执鞭授教之余,焚膏继晷,作十二章之《历史上的和珅》。举和珅为切点,可谓精心之选。借助影视、借助王刚,趁势循循诱导,借机徐徐而入,不失睿智,更是教育家的苦心。前面所说的话题,不过是此书的余赘。

回到历史,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校园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什么“我的快乐我做主”云云,看电视肯定比读正史快乐。据说现在美国的很多学生答不出林肯是谁,这大概就是“我的快乐我做主”所致。也许不用多久,高呼着和平口号的秦始皇、柔情似水的汉武帝、飞檐走壁的唐太宗,人还没死就大呼庙号的“我孝庄”之类,便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莘莘学子的历史答卷中。此绝非杞忧之语。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界的门外人,尚有此忧,何况如纪连海先生?

如今人们脚步匆匆,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鉴史。然而不能没有的,是要在路边立起或扶正几块指引路径的标识。

纪先生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姓氏

说起和珅的姓名,恐怕很多读者都会错误的认为和珅嘛,当然是姓和名珅啦。这一回,诸位还真的是说错了。

犯了错误,也不都是读者的责任。在现今所有的关于和珅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在内,所有的剧情里面的人物都是直接称呼和珅为“和珅”的。

其实,这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那么,真实意义上的和珅应该姓什么、叫什么呢?

和珅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

也就是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善保”;后来改名字叫和珅,故其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在本书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就直呼其名为和珅。

“钮祜禄氏”,这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一个很不平凡的姓氏。

传统上,汉族人的姓一般来讲是一个字,是为单姓,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也有少数是两个字的复姓。

这些汉族人的两个字的复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因地名而得如东郭、南郭、东门、西门、左丘等;

第二是因官名而得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

第三直接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姓如宇文、慕容、第五、万俟等。

清朝的时候,满洲人单姓的很少,一般都是两个字以上的复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十分之三是见于其先祖《金史》中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这些满洲人复姓的命名原则与汉族人的复姓的命名原则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是因部落名称、地域名称而得的姓:最为典型的如慈禧太后的姓氏“叶赫纳喇氏”:“叶赫纳喇氏”又被后人简称为“纳喇氏”、“那拉氏”。这其中,“叶赫”是部落名称;“纳喇”是当地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就是地域名称。除此之外,还有居住在马佳地方的“马佳氏”、居住佟佳地方的“佟佳氏”(“佟佳氏”是满洲人最大的姓氏)、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宁古塔氏”、居住乌苏里江边的“乌苏里氏”等;

第二是直接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姓:如“博尔济吉特氏”等。“博尔济吉特氏”源出于蒙古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孛儿只斤氏”原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姓氏—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孛儿只斤”的原意为“蓝眼睛的人”—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有一些欧洲人的血统。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原来满洲族和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改姓鲍、包、宝等姓。也就是说,今天满族和蒙古族中姓鲍、包、宝的人,他们都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

第三是以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姓氏的:最为典型的如和珅的姓“钮祜禄氏”等。

“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本书里记载说“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本书里面还记载说“钮祜禄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钮祜禄”,满语原来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狼”。“狼”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有一些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在清朝灭亡后按照“钮祜禄氏”的汉语第一个音节的音译改姓“钮”了,还有更多的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则是按照“钮祜禄氏”一词的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为“郎”。也就是说,今天“钮”姓或“郎”姓的满族人,其先祖都应该与和珅的先祖同族。

清朝灭亡后,很多复姓的满族人也都像“钮祜禄氏”一样,都已经改为单姓了。如爱新觉罗,原来的意思是“金”,清朝灭亡后很多原来姓“爱新觉罗”的人都已经改姓“金”了;也有少数没有改的,如不久前刚刚过世的爱新觉罗•启功先生。又如慈禧太后的姓是“叶赫那拉”,清朝灭亡后很多这个姓的人大都已经改姓“叶”或“那”了。

在满族的历史上,还有满洲八大姓的说法,现今通行的说法指的是:佟(佟佳)、关(瓜尔佳)、马(马佳)、索(索绰罗)、齐(齐佳)、富(富察)、那(纳喇)、郎(钮祜禄)八姓。此外尚有将伊尔根觉罗、舒穆禄、费莫、董鄂、辉发、乌喇、兆佳等姓氏列入。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读者参见《满族八大姓》一书。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籍贯

满洲人,不但有八大姓,还有八旗制度。每一个满洲人都应该是在旗的,和珅的家庭也不例外。

说起八旗制度,我们的读者并不陌生。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其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时期(1125~1234年)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度”。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一个牛录,镶白旗十五个牛录。

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汉语“队”的意思),首领叫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旗”的意思),首领叫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副都统)。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政治制度。牛录额真(“佐领”)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战斗的指挥者,其所属的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战斗者。作为军事制度,有前锋、骁旗和护军之分:前锋披坚甲,持武器冲锋在前;骁旗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是精兵,相机行事。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经济制度:各种行政经费是按牛录为单位分摊。每个牛录派男丁十人和牛十头在空地上种粮食,收获的物品都要归公。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行政制度:各级大小官员除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斗指挥员外,还是行政官员,八旗充当了国家机构。

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皇太极又发展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有二十四旗。以后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胜八旗。但是,这些都通称八旗。入关后,八旗成为军事组织,并分为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分给土地,发给兵饷。八旗士兵的待遇,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比绿营士兵优越得多。

入关前,皇帝统管两黄旗,代善(清太祖次子)统管正红旗;庄亲王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统管镶蓝旗;清太祖十四子多尔衮与清太祖十二子阿济格统领镶白旗;清太祖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太祖五子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

入关后,八旗逐渐有了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指镶黄、正白、正黄三旗,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归皇帝自领,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八旗的核心;其他是下五旗,是诸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的分封之地,发展到后来旗主权利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明显标志。

上三旗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军。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圣祖幼年即位时,以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为四辅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说明上三旗人在参预政治方面也享有优势。

为了破除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的隔阂,鼓励下五旗人为皇帝建功立业,特别建立了“抬旗”制度。“抬”意即由下往上升。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其本支子孙准一同抬旗,同胞兄弟仍隶属于原旗。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

以后,抬旗的方式多样化,上三旗的汉军可以抬入同一旗下的满洲旗。圣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原隶镶黄旗汉军,后抬入镶黄旗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另外,包衣旗人可以拔出内务府抬入满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成为清代满、蒙、汉军旗人间、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中、正身旗人与非正身旗人间成分流通的一种特殊途径。

和珅的家庭,属于满洲正红旗人。正红旗的名人除了我们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大贪官和珅的家庭外,还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满洲正红旗原来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东部,是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为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属于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七十四个整佐领,兵丁两万三千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一万五千人。

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内城。

顺治年间,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该四旗称为“左翼”。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该四旗称为“右翼”。当时,分居于北京内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显的但不甚规则的圈层结构,其中满洲八旗分居于皇城四周,为最内一圈层,其外为蒙古八旗,再外为汉军八旗。这种状态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不同族属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异。

康熙年间,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又开始居住在北京城外。

康熙年间,清室开始营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先是在已荒废的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基础上兴建起畅春园(在北大校园西边),作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避暑休闲的场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畅春园北修建圆明园,并赐予皇四子胤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后,雍亲王胤禛继位,建元雍正。此后以至乾隆年间,又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并在东侧水磨村增建长春园,又将圆明园东南墙外的以交辉园为主的几家私园归并改造,改名为绮春园。这样一来,由紧相毗联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就构成有“万园之园”盛誉的优美辉煌的皇家离宫—圆明三园。自雍正以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几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圆明园居住几个月,并上朝理政,圆明园遂成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宫。为了护卫圆明园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在圆明园周围修建营房八所,每所营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余间,并有垣墙围绕,从北京城内的满洲八旗中挑选部分官兵前往驻扎。其中,镶黄旗营房在圆明园后树村西,正白旗营房在树村东,镶白旗营房在长春园东北,正黄旗营房在圆明园西北角外的萧家河村北,正红旗营房在北安河桥西北,镶红旗营房在玉泉山东北,正蓝旗营房在海淀东,镶蓝旗营房在清漪园(颐和园)南蓝靛厂。除正白旗另有一处小营房外,其他各旗都集中驻扎一处。每处营房驻有官兵四五百名,按照军职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间,少者三两间。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圆明园八旗营房都无一例外地演变成村落民居,散布于圆明园遗址周围,只有蓝旗营、镶白旗、正黄旗、镶红旗等地名宣示着这些村庄的来历。

乾隆年间,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都开始大规模的居住在北京城外。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于香山设立一营“特种兵”,专门训练官兵爬云梯、攻城池的技艺战法,名为健锐云梯营。健锐云梯营的官兵都是此前征剿大小金川战役中的精锐之旅,骁勇善战。当时有八旗官兵千余名,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有正黄、正红、镶蓝、镶红四旗。左翼建有四层碉楼十四座,三层碉楼十八座;右翼建有五层碉楼二座,四层碉楼十座,三层碉楼二十四座,供训练官兵爬云梯、登城头的技能使用。健锐云梯八旗官兵后又增加千余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香山静宜园时,专门赐健锐云梯营军士饭食,以示犒赏和关怀。后来,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健锐营检阅练兵状况,并大加赞扬。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在他所写的《御制阅武诗》中描述到:“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一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由此可知,在乾隆平定新疆回部时,健锐云梯营的官兵发挥了威力,“所至奋勇先登,屡奏攻坚陷阵之捷,遂成大功。”而香山健锐云梯营八旗的营房就散布在香山东麓。这就是今香山公园前为什么有团城、阅武楼和有镶黄北营、镶黄西营、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等村庄与地名的缘故。

不过,今天的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地名却与满洲的八旗制度无关。它们源于明朝的军制。

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几个村庄的形成与得名,是明代有部分军队在这一带牧马的结果。明代的军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设置卫或所,以尽保家卫国之责。一般地说,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个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见,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也称为“旗”,犹如今天的“班”。明代为了抗御蒙古势力卷土重来,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镇,也称“九边”,统领大批卫所官兵保卫边防。为了供给沿边驻军所需的战马,在内地设立了许多牧马草场和马房,抽调部分官兵专门牧马养马,甚至民间也承担繁重的为官府养马的任务。有明一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黄土店马房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在今清河镇东边、清河北岸有个村庄名为“马房”,则是明代清河马房的遗存。而在昌平小汤山的南边、温榆河北岸也有一个“马房”村,则是属于小汤山马房的范围了。明代北京地区马房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出生时间

说起和珅出生的时间,我们广大的读者们虽然并不知道和珅出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影视剧作品中的问题:  

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差不多大。我们可以从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得出一个认识:这四个人的年龄应该差不多。

但是,到了《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里,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相差很多,和珅的年龄似乎要比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的年龄小上很多。

那么,哪部影视剧作品里面描写的和珅的年龄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性呢?

正确答案无疑是偏向于《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的。

据考证,和珅在1750年出生,1750年也就是大清朝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说和珅出生的时候,乾隆都当了15年皇上了。也就是说,和珅要比乾隆皇帝的年龄小39岁。如果照此比照下去的话,那么,和珅要比出生于1719年的刘墉小31岁;要比出生于1724年的纪晓岚小26岁。

也就是说,在这四个人中,乾隆皇帝最大,刘墉其次,纪晓岚再次,和珅最小。

看来,至少从年龄上面来说,《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对于和珅年龄的描述明显是错误的。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出生地

和珅出生的地点是在哪里呢?包括《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在内的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似乎都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

不过,从前面我们关于“和珅的籍贯”一节对于满洲八旗在北京城内外的驻防情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

既然满洲正红旗在北京生活的地域有北京城内的西直门内、北京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三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和珅出生的地点就应该是上面三处地址中的一处。

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的满洲八旗实际上是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满洲人居住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不在这里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其他两处地点中的一处。

其实,和珅就出生在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叫西四北头条,而是应该叫驴肉胡同。那个时候,这个驴肉胡同是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

当然,人家和珅后来发迹了,发迹了以后的和珅就不在这儿住了,和珅就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北海的北边,前海的西边,后海的南边,他选择这么一个三角地,北海、前海、后海的正中间,建了一个特别豪华的别墅,他们家后来就在那儿住。这个地儿就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的柳荫街,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对面。

聪明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了,不对呀,这不是恭王府吗?对啊,这就是恭王府呀。

恭王府这个府第,原本是和珅的家产。和珅后来被抄家后,这个产业几经辗转,后来就落到了恭亲王奕的手里,于是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恭王府”的名字。现在,北京市政府正在拨款4亿元人民币全面大修恭王府。

不仅如此,现在的郭沫若纪念馆,原来也是和珅府第的一部分,当时,这个院子是和珅家养马的马棚。

诸位,下次再去参观的时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看看那里面建筑大部分都是和珅活着的时候由和珅设计、和珅的手下人建造的。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先祖

清朝刚刚建立,入关的时候,和珅的祖先因为跟着清太祖和清太宗不断地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给和珅他们家留下了一个叫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的职务。 也就是说,和珅一出生,他将来一定就会当官。就会担任三等轻车都尉这个职务。

轻车都尉,是清朝政府为了酬劳功臣、奖励阵亡官弁、推恩外戚,以及嘉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人员,如优遇孔孟等先圣先贤后裔,封赐前朝功臣子孙等而规定可以世代承袭的爵位之一。清代的世袭爵位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爵位。他们是;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和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综上所述,轻车都尉是一个世袭的职务,是和珅的祖先给他留下来的。它的品级是正三品。与它相适应的文职京官有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文职外官有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等;与它相适应的武职京官有一等侍卫等;武职外官有城守卫、参将、指挥使等。

我们由轻车都尉的品级是正三品可以看出,和珅的先祖在为大清朝所立下的战功还是很了不起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和珅他的确是将门之后。

和珅的父亲的名字叫“钮祜禄•常保”,常保在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曾经因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最终担任了福建副都统的职务。

都统,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清朝的时候,在边疆地区派驻将军和都统(个别重要的内地地区也有派驻),负责节制八旗驻防军,有的还兼管绿营,但是都是偏重于军事事务的内容。但是,在边疆地区的都统和将军,都是代表皇帝全权处理该地区镇抚事宜的,不只是军事长官,也兼具有行政职能,有的时候还具有外交使命。都统与将军一样,是个从一品的官职,副都统是个正二品的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

因此,福建副都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府派驻福建地区的特命全权代表,节制一切党、政、军事务。

可以说,幼年的和珅真是衣食无愁啊。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不幸的少年

但是,和珅三岁这一年,他家发生了一大变故。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时候难产死了,他弟弟活了,和珅的母亲却死了。紧接着,在和珅九岁的时候,他家又出了一件大事,和珅的父亲因病去世,死在福建副都统任上。

九岁的和珅无父无母,说孤儿吧,还不对。为什么?

那个时候的家庭和咱现在还不一样,咱们现在都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个时候不是,大官儿的家庭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也是如此,三妻四妾的。和珅的母亲死了,和珅的父亲死了,但是和珅父亲的三妻四妾还在,你想想和珅再要钱跟谁要去?咱们给起个名吧,跟自己的姨要去?人家不是没钱,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你和珅啊。和珅的父母一死,他父亲的小妾们都只顾着瓜分家产、努力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谁还顾得上照管和珅呀。您想想,可怜的和珅兄弟两个人,从他父亲死以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肯定是非常悲惨的。

九岁的一个孩子,要承担如此沉重的生活重担,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也一定会在这个九岁的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逐渐的,和珅这个普通的孩子变了,变得逐渐的不再普通了:他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年,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少年老成的汉子。他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今后就只能靠自己了。

靠自己?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呀。即使在现在,搁在我们谁的身上,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要是搁在一般的人身上,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社会上很平凡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很小的无名官员而已,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的事业来的。

少年时代的和珅在逐渐地成长着。在这个时期,他天天盼望着,夜夜梦想着,如果哪一天,我若能够见到皇上就好了。如果让我见到皇上,就凭我的才能,我一定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皇帝也一定能够赏识我。

这不是白日做梦么?您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吃了今天的饭,明天的饭还不定有没有呢?还想见到皇上,见皇上是那么容易的?

您还别说,没过多久,和珅他就见着皇上了;而且皇上一看见他,一眼就相中他了。这个话是打哪儿说起的呢?话还要从他的读书生涯谈起。
 

回复:

嘿嘿,本版越来越有学术气味了!


 
1  /  7  页   1234567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