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秀的民族乐曲,这首乐曲不论从旋律、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其艺术体现了几个特征:一为由静而动,则动而静;二为由远而近,则近而远;三为以景抒情,情寓于景。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延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 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底,或下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美妙音响。 形象生动、优美动听的单声部旋律创作是《春江花月夜》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和写作特点。例如乐曲开始,只是用了一个音符“3”在琵琶的老弦和中弦低声区弹奏,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鼓声阵阵的气氛,接下去是二度级进的三个音,采用推长轮的演奏指法表现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夜色朦胧的景象。乐曲的主题进入也是如歌的单声部旋律,整个乐曲中虽然有的段落也用了和声复调的手法,但较之于旋律写作,它们都排很次要的辅助地位。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写作,不论是旋律线还是句法结构上都与我国的民族语言及诗歌的独特风格有着亲缘关系。在旋律线上如我们说话一般抑、扬、顿、挫,一呼一应、此起彼落十分明显。 在曲式结构上,《春江花月夜》乐曲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魄,全曲虽然只分十段,但每一段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乐曲的整体紧紧相关的。第一段模拟鼓、钟声的几个乐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第一段后半部分是乐曲的主题第一次呈示。接下去有八段和尾声,各段都是在月夜中所见到的浔阳湖的各种景色。就像今天摄影师的镜头在浔阳湖上转来转去,每一段开始进入时都是一个新的画面。 全曲就是利用主题音调这根绳索,把各段牵串在一起,像一幅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风景画,这种结构方法,很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这种曲式结构在外国曲式学上是找不到的,但这首乐曲,外国人听了同样是心旷神怡,这说明我国民族音乐在曲式结构方面的确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 和声手法的运用,比较突出的是第七段和第九段。尽管《春江花月夜》的原始谱稿,是琵琶曲的单旋律的谱子,便由于记上了指法标记,充分发挥了琵琶四根弦同时音响的效果,和声就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从《春江花月夜》乐曲中出现的和声效果,再参考其它琵琶古曲如《十面埋伏》等,可以看出这些器乐曲所运用的和弦的一些特点来。这些和弦的构成大都是由根音上的四度音、加五度音、八度音组成的,和声音响丰满又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