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Karl Böhm 貝姆



指揮家,1894年8月28日出生於奧地利格拉茨,1981年8月14日在奧地利薩爾茲堡逝世。

貝姆在維也納音樂院跟隨曼第澤夫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學習,1917年在格拉茨擔任綵排助理。1921年,指揮家華爾特邀請貝姆到慕尼黑歌劇院工作。1933年到1946年間,貝姆擔任德勒斯登和維也納歌劇院指揮。理查‧史特勞斯歌劇《達孚尼》和《沉默的女人》都是在貝姆的指揮下首演。《達孚尼》是理查‧史特勞斯題獻給貝姆的作品。二次大戰後,貝姆經常在薩爾茲堡音樂節(1943年,莫札特《唐喬望尼》)、維也納、拜魯特音樂節(1962年,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英國柯芬園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57年,莫札特《唐喬望尼》)出現,而且合作灌錄不少的歌劇以及交響曲。




隨落淚之日靈魂升空而去  貝姆去世後故鄉的回響

空中籠罩著厚雲的8月26日( 1981 年)薩爾 玆堡的大教堂,擠滿了六千名群眾。他們是為了參與貝姆的追思彌撒而來,一起為這位14日在此城去世的大指揮家祈求冥福。列席的還有奧國總統季希許雷嘉、副首相席諾瓦茲和聯合國秘書長華德翰。薩爾斯堡音樂節的工作人員,為了頌揚故人長久以來對音樂界的彰著貢獻,特別為他演奏了莫札特的「安魂曲」。

和生前的貝姆有過親密關係的歌唱家們,像波蒲、露德薇、許萊亞和貝里等人,都主動參加演唱,由黎汶指揮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合唱團演奏。當莫札特絕筆的「落淚之日」響徹教堂,引人落淚的時刻,或許貝姆的靈魂,也隨看往高處飛去...。



籠罩黑雲的薩爾斯堡音樂節

1981年的薩爾斯堡音樂節,一開始就籠罩看一股黑雲。大家對貝姆的健康狀態,都忽喜忽憂,話題總是圍繞在這位老大師的身邊事。接連取消維也納和慕尼黑的演奏會後,貝姆對薩爾斯堡的「納克愛斯島的阿麗安德娜」,也不得不死了心。可是不管如何,8月29日和維也納愛樂的舒伯特「未完成」與第九交響曲的演奏會,一直希望能再登台指揮。稍早前,新出版的「貝姆傳」贈送會,11日要在慶典劇院內的貝姆廳舉行,此事他也非得出席不可。同時,28日是他87歲的生日。由於這一大堆事,貝姆一直暫居於薩爾玆堡的旅館內。

從1938年開始,在隨後的80年間,貝姆在這個音樂節上,指揮過338次演奏會。這一年夏天,雖然不大可能再站上指揮台,可是很想到舉行音樂節的薩爾斯堡走一趟,這就是他的唯一希望。

10日,傳出他的病情惡化的消息,11日已進入昏睡狀態,醫生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不用說,他再也無法參加傳記出版紀念舞會了。貝姆就在昏迷的狀況中,3天後的14日,在兒子卡爾海恩茲懷中,靜靜地斷氣了。

當音樂節的工作人員,報告貝姆去世的消息後,歌劇開幕前那華麗、熱鬧的氣氛,在剎那間立刻變得凝重、悲傷。在場的所有觀眾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為死者默禱以後,指揮家黎汶、飾唱主角的杜敏哥、飾唱學生們的合唱團,雖然在舞台上不得不表現出愉快的氣氛,卻照樣受到這消息的影響,無法表現得很開朗。

歌劇演完後,觀眾走出會場時,外面已經有人兜售次日的報紙。在地方報的重要版面上,刊滿了有關貝姆去世的記事。15日是聖母升天節,是報紙的停刊日。因此,大報刊載貝姆的新聞,就拖延到次週的星期一( 17日)。由於是過時的新聞,記事就難免少些。可是,各報在文化欄上,登出大篇幅的追悼文,以及遺族的巨大計聞。

據說,卡拉揚在聽到貝姆去世的通知時,情不自禁地哭了。次日早晨,在維也納愛樂的預演上,帶領所有的樂團團員,以及大約一千名的聽眾做了默禱。在這個 16日的演奏會節目單上,立刻追加了莫札特的 「共濟會送葬音樂」,在卡拉揚的告別辭上,同時為祈求故人的冥福禱告:「我痛失了最敬愛的朋友,可是他的偉業,卻將永遠隨看唱片和錄影,繼續活在人世間。」

維也納愛樂藉看慕特獨奏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和德弗札克的「第八交響曲」,表達出對故人的哀悼之情。聽眾也很自然地回憶起這位已故大師,和這個樂團深遠的關係。據說,他們的最後盼望,就是從不考慮別的指揮家,只想和貝姆在一起,以完全的信賴灌錄莫札特的交響曲全集。




貝姆去世後的回響

貝姆去世的消息,在各地引起很大的回響。阿巴多在愛丁堡音樂節的首日演奏會上,演奏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呈獻給貝姆的英靈。日本的 NHK 廣播局,把星期六的節目,臨時改變,播放了貝姆指揮的莫札特和華格納。德國的週刊「星辰」( Stern ),刊出貝姆在世的最後訪問談話。法蘭克福的歌劇院,請求政府追頒第一號莫札特獎章給這位大指揮家。奧國廣播局的無線電廣播做了許多特別節目,電視台在 22 日,播映由彭奈爾製作的「費加洛的婚禮」。

奧國和德國各大報紙或週刊,都爭相刊登故人的生平、交遊關係、指揮莫札特的作品、晚年動作很少的指揮方式,以及速度的設計等軟事。貝姆新傳記作者恩德勒說:「卡爾.貝姆留下了不起的遺產。他和同時代大師們的樂譜、書信,以及眾多的錄音。所有在管絃樂演奏會、歌劇院的演出上,深受感動的世人,一定會不停地談論和懷念貝姆的生涯和他的音樂。這就是貝姆的遺產。」





葬在許塔恩費特墓地

22日,貝姆又回到他的故鄉格拉茲。這次他變成緘默不語的遺體,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他曾在這裏攻讀法律,又成為年輕的指揮家,而且嚐到最早的成功與勝利的滋味。遺孀笛雅夫人,雖然收到維也納等各城市願意提供名譽墓地的好意,最後還是決定把亡夫安葬在許塔恩費特墓地。原因是,他的雙親也安眠於此。

這是只埋葬一些近親的、寂靜的墓園。兒子卡爾.海恩茲,摘下賀夫曼斯塔爾的一段詩,作為弔辭。這位為理查.史特勞斯寫作許多歌劇劇本的詩人的話,比任何人的頌詞都更適宜於貝姆那樸實無華的作風。

參加葬禮的人有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代表雲格布特、瑟費納,從慕尼黑來了艾法丁格,以及在薩爾斯堡擔任貝姆代理的沙瓦利許。此外還有在貝姆最後製作的「艾蕾克屈拉」電影中,飾唱主角的李莎妮克。以及在兩天前,彈奏莫札特「慢板」( K.540 ),表明深切的追悼之情的波利尼等。





追思貝姆的各種活動

貝姆追悼儀式,27日先在格拉茲舉行了,29日奧國政府又在維也納舉行一次。生前,貝姆曾榮獲政府頒授的「奧國音樂總監督」的榮銜。戰前與戰後劇院重新揭幕時擔任指揮,以及貝姆曾任兩次總監督的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在9 月27日舉行了「追思之夜」的演出。

貝姆生前曾活躍過的慕尼黑、丹姆斯塔特、漢堡、德勒斯登,以及紐約大都會等歌劇院,都同意維也納的提議,在同日的同一時間,舉行追懷貝姆的各種活動。此外,9月19日,威尼斯也舉行紀念演奏會。這一天,由歐洲的一百五十位音樂評論家,追贈名叫「為音樂奉獻一生」的獎牌。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和林茲的布魯克納紀念館,也計劃舉辦「回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