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1886~1982)



魯賓斯坦是位相當長壽的演奏家,而正如他源源不絕的活力,這位堪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蕭邦詮釋者確實是維持了八十多年的演奏生涯。魯賓斯坦在13歲時就和柏林愛樂合作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及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但很有趣的是,他卻一直等到39歲時才開始錄音,此外,他還親自寫了一部長達千頁的自傳,這都是和其他演奏家大異其趣之處。




少年天才

魯賓斯坦為波蘭猶太商之子,三歲開始學琴,四歲登台演奏,十歲的時候,經由小提琴大師姚阿幸的介紹,師事於柏林的名教授巴爾托。然而在1904年,當時魯賓斯坦17歲,因感受到老師巴爾托有討厭猶太人的跡象,而離開了他,1905年,魯賓斯坦在巴黎演奏,聖桑預言他必成為偉大的鋼琴家。

然而,這位少年天才雖然在歐洲頗受好評,然而就在他第一次進軍美國時,竟踢了塊大大的鐵板。話說在1906年,魯賓斯坦接受了Knabe鋼琴公司邀請,前往美國旅行演奏,雖然獲得了一些好評,但卻沒有造成轟動,甚至有樂評家說他是"未完成的大器"。經過這次打擊,魯賓斯坦心灰意冷的回到歐洲,過著隱居式的生活。五年之後,他重返舞臺,足跡踏遍了德國,及西班牙等國家,但是1919及1921年的兩度美國之旅,卻依然遭到挫敗。

魯賓斯坦擁有極佳的音樂天分,這是連他自己都不否認的,但是擁有鋼琴天才的魯賓斯坦在年少時也是擁有荒唐歲月的,他曾經在一次訪問中說:「年輕時,我是個懶惰的人,在當時,我覺得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比練琴更加重要的,那就是美食,好雪茄,好酒及女人。」




修行苦練

1932年,魯賓斯坦四十五歲,和當時波蘭交響樂團指揮密爾納斯的女兒安妮葉拉結婚,這位舉世聞名的風流才子終於安定了下來,而也正在此刻,感受到家庭壓力的魯賓斯坦開始了另一段自我追尋。他立誓為了愛妻和孩子,必須成為名符其實的大鋼琴家,所以他帶著家人,隱居到法國東南方的山中小屋,每天晚上藉著燭光,在馬廄中拼命苦練彈琴,三年之後,再度復出的魯賓斯坦儼然已具備了鋼琴巨匠之風,1936年重臨其屢屢遭到挫敗的美國,終於獲得了肯定,正式跨入世界大鋼琴家的境界,並且在1946年入籍美國。




百萬三重奏

步入顛峰的魯賓斯坦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將演出重心由歐洲轉移到了美國。1941年,他和小提琴家海飛茲,大提琴家費爾曼組成了鋼琴三重奏團,灌錄了貝多芬,舒伯特及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曲,這個搭檔,被稱為"百萬三重奏",或卡薩爾斯"黃金三重奏團在世",可惜的是,第二年費爾曼就客死美國,三重奏團只得暫時停止演出或錄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皮雅第果斯基繼續擔任大提琴的部份,繼續進行錄音,維持了"百萬三重奏"的美譽。這樣的團體之所以令人欽佩,並不是因為組織成員都是當代演奏大師,而是這三位大師都能摒棄自己的成見,百忙中抽空練習,在經過彼此溝通後,演奏裡掩飾了自己的光芒與個人特色,力求整體表現的完美。也許,此刻他們所表達的已不只是彼此間的默契,而是對作品更高境界的見解了。



老當益壯

1966年,魯賓斯坦已八十歲,雖然體力稍有衰退,但他仍然活躍於樂壇,並且努力的提攜後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提琴家謝霖了。魯賓斯坦非常喜歡接近年輕人,他甚至常常邀請一些年輕且不知名的音樂家到他的旅館中會面,和他們閒話家常,這樣的舉動往往令那些受邀者受寵若驚,並且對這位從不擺架子的大鋼琴家更加的欽佩不已。

魯賓斯坦的演出或錄音從不因年齡漸增而停滯,他有源源不絕的活力來面對每一次演出,甚至在九十歲時,還能和女兒一起跳著他最愛的馬厝卡舞曲,累積了八十多年的演奏經驗,魯賓斯坦九十多歲時和兒孫輩指揮家巴倫波音合作了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驚人的記憶力令人折服。




偉大的蕭邦詮釋者

魯賓斯坦手中的蕭邦是多變的,有時堅毅,有時激情,當然也有抒情的一面,但在一開始,人們非常不習慣不再病懨厭而軟弱無力的蕭邦,而批評魯賓斯坦的詮釋太不投入,沒有表現出鋼琴詩人旋律中的詩意,但魯賓斯坦卻大聲的說,他要打破大眾眼中存在已久的蕭邦神話,蕭邦的生活不是只有風花雪月,他也有一般人的其它情感,例如舞蹈時的歡樂之情,或是國土淪喪時的悲憤激情,蕭邦的情感是多變而彩色的,而不是只有粉紅色的浪漫。

終於,人們接受了魯賓斯坦的蕭邦,甚至,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蕭邦詮釋者。



附註:

魯賓斯坦的生年一直是個謎,有人說是1886,也有一說是1887,當然這兩種說法也都是出自於魯賓斯坦的口中,所以我們也知道,這位舉世聞名的大鋼琴家對於自己的出生年份竟是不太肯定的。本文採用的是1886年的說法,特此聲明,以免造成朋友們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