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引用:



庆典音乐的杰作——亨德尔的《水上音乐》


    欧洲音乐史上巴罗克鼎盛时期有两位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一位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另一位就是后来入英国籍的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他生于德国中部的小城市哈勒的普通市民家庭。自幼显露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少年时即学会演奏双簧管、小提琴、古钢琴、管风琴等乐器。并开始作曲。他先后在柏林、汉堡、汉诺威等地教堂和贵族庭院任乐师。1717年定居英国伦敦。1720年起主持英国皇家歌剧院。1726年入英国国籍。晚年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去世前一周还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清唱剧《弥赛亚》。他于1759年4月14日去世于伦敦,葬于威斯敏斯特寺。

    亨德尔大半生的创作同英国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创作涉及广泛的体裁和形式,不仅声乐作品清唱剧和歌剧数量多、影响大,器乐作品也成绩卓著。器乐作品包括管弦乐曲、大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室内奏鸣曲等,其中为英国皇家庆典活动创作的管弦乐曲《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流传甚广。

    亨德尔作为英国皇室聘请的乐师,必须为宫廷的种种活动进行创作。管弦乐曲《水上音乐》作于1715年,它是专为英王乔治一世登基一周年在伦敦泰晤士河举行游船宴会而写的庆典音乐。据说这样的游船活动除了1715年夏季外,1717年和1736年也举行过,显然后两次活动也演奏了这套音乐。全套《水上音乐》包括20余首乐曲,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由于是在游船上露天演出的音乐,作曲家突出了管乐的音响和明朗的大调色彩。全部乐曲以对比并置的原则连接成组曲形式,除了开头有庄严隆重的序曲外,其余全是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各式各样的宫廷舞曲,例如吉格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全套乐曲连续演奏可达一个多小时。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为巴罗克时期的乐器和乐队编制而写的管弦乐作品,其中除了弦乐外,有些管乐器与当今的不同,例如有竖笛,日尔曼横笛,法兰西长笛等,而现今广为流传的《水上音乐》是经过后人改编供现代管弦乐队用的三套组曲。首先是突出圆号的F大调第一组曲,它包括10首乐曲;然后是突出小号的D大调第二组曲,它包括5首乐曲,最后是突出长笛的G大调第三组曲,它包括7首乐曲。

    吉格舞曲是17世纪以来从英国传自整个欧洲的一种由三连音构成的快速舞曲,具有活泼欢快的性质。亨德尔的这首乐曲用对称的三部曲式写成,乐曲中有明显的三种因素的对比:一是圆号和弦乐的音色对比,二是大调和小调的明暗对比,三是强奏和弱奏的音量对比。这三种因素的对比,增添了音乐的欢乐情趣。

    咏叹调原属声乐体裁,用在歌剧和清唱剧中,通常作为表现某个人物内心独白的唱段。咏叹调引入器乐体裁,属于一种纯器乐的抒情曲。亨德尔的这首器乐咏叹调如同他的声乐咏叹调一样优美,徐缓从容的节拍,亲切动人的旋律,弦乐温暖柔和的音色,听来令人神往。

    这两首乐曲的旋律相近,中间有简短的过渡,使两曲紧密相连。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小号和圆号音响,音乐庄严明朗;而它们的区别点是前者是规整的四拍子乐曲,气氛更为严肃庄重,犹如宣告庆典活动的开场,后者是贯穿切分节奏的三拍子乐曲,气氛更为活泼热烈,仿佛具体描写欢腾的场面。作曲家在这里充分调动了管弦乐音色和音量的多层次对比:首先是嘹亮的管乐与柔和的弦乐的对比;其次是管乐内部的铜管与木管、小号与圆号的对比;第三是弦乐内部的高音与中、低音的对比;第四是乐队全奏与分奏、强奏与轻奏的对比。这种多层次的对比,使这首乐曲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小步舞曲,源于法国民间,在17、18世纪成为欧洲宫廷流行的舞曲,其特征是中庸速度,三拍子,具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风格。它除了经常用在当时的芭蕾舞剧中外,也普遍地运用在器乐套曲中,例如管弦乐组曲,交响套曲,奏鸣曲和室内重奏曲中。

    亨德尔的这首小步舞曲采用了ABC对比的三段式结构。

    这首徐缓的三拍子舞曲曲的性质与小步舞曲很相近,也十分温文尔雅,其弱拍起和重怕上的符点节奏,使乐曲更富有艺术情趣。亨德尔的这首乐曲采用了ABA再现的三段式结构。

    起源于法国的轻快的二拍子布列舞曲也是17、18世纪非常流行的舞曲,常用在器乐套曲中。亨德尔的这首乐曲非常简洁,全曲长度还不到一分钟,但是艺术上仍然很完美,它也采用了ABA再现的三段式结构。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不仅当时深得英国皇室的赞赏,自该作品问世到今天已过去了280余年,它早已成为世界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经典曲目。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亨德尔作于1717年,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全部组曲由二十首小曲组成,开始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其后是布莱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种形式的舞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乐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圆号、小号等。
     
    《水上音乐》与亨德尔的其他器乐作品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采用大量的铜管乐器便是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要在露天表演,所以需要整个乐团拥有比较大的音量,因此作曲家刻意增加了铜管乐器的数量,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举。在音乐艺术性方面,《水上音乐》曲调新颖,情绪积极、活泼明快,充满着巴洛克宫廷贵族气息。其实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水上音乐》最早的原始手稿早已丢失,目前演奏的版本主要采用卡尔.莱德利希.克里塞德核定、整理并改编的复原版本。全集共计20首曲子,根据亨德尔前后参加过三次水上夜游的经历,又分为三套组曲。其中第一组曲包括前10首F大调的曲子,第二组曲则包括5首D大调曲子(11-15),G大调的最后四首曲子(16-19)则集为第三组曲。


◇◆◇◆◇◆◇◆◇◆◇◆◇◆◇◆◇◆◇◆◇◆◇◆◇◆◇◆◇◆◇◆◇◆◇◆◇◆◇◆◇◆◇◆◇◆◇◆◇◆◇◆◇◆◇◆◇◆◇◆

泰勒曼的音乐世界


  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烟火,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马太受难曲……这些巴罗克时代的作曲家和曲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四季》中的春更是把很多人“骗”进古典音乐世界的著名曲目,和古典音乐最初邂逅的曲子也是许多老乐迷难忘的美好回忆。

  今天的主角是泰勒曼,除了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我们熟悉的巴洛克作曲家之外,巴洛克并不是就一片空白喔!法国的拉摩、吕利,意大利的蒙台威尔第不说,德国就有一个当时名镇四方、神剧歌剧清唱剧管弦室内独奏声乐器乐、意法德各国风格一手包办的作曲家,他的名字叫做泰勒曼。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作品丰富的作曲家很少受到古典乐迷的注意呢?美好的音乐不应受到冷落,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泰勒曼的音乐世界吧!

   泰勒曼1681年3月14日生于德国马格德堡 (Magdeburg),靠自修学习作曲,家人并不支持他的音乐志向,最初他在莱比锡攻读哲学,据说他此时自己私下写的一些曲子,乐谱被同学发现拿去发表,由于实在写得太好,因此被力邀为圣汤玛斯教堂 谱写仪式用的清唱剧,才使他终于走向音乐之路。

  他放弃读哲学全心投入音乐创作,很快地当上莱比锡歌剧院音乐总监,拥有左右整个城市音乐活动的影响力,接著陆续在Sorau,Eisenach,Frankfurt任职,最后担任汉堡市Johanneum的乐监同时兼任五大主要教堂音乐总监,从1721年到1767年。1767年6月25日泰勒曼在任内逝世,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奉献给音乐,也左右了巴罗克晚期德国音乐界。

  除了他闲暇谱曲而被发掘为作曲家的轶事外,另一件常被提到的是1722年他和巴赫同时申请莱比锡圣汤玛斯教堂的乐监,以泰勒曼当时如日中天的声望,教堂方面当然属意泰勒曼,可是泰勒曼因汉堡方面承诺更高的薪水而撤回申请,才使巴赫有机会任职圣汤玛斯,然而在时代进入浪漫时代以迄现在,巴赫伟大的身影掩盖巴洛克众多 作曲家,而泰勒曼竟也成为“冷门曲目”中的一个名字。

  其实以作曲家的质量来说,泰勒曼创作了四十部歌剧,一千首左右的管弦乐组曲, 约一千七百五十首教堂清唱剧,十六首经文歌,四十六首受难曲,和为数众多各种编制的室内乐,还有为不同事件场合而做的特别音乐,在量上甚至超过巴赫、亨德尔加起来的总数;在质上其音乐的作曲技巧和内涵也很多样丰富、并且带有一种幽默练达的人生观。在音乐史的贡献上、泰勒曼使歌剧的演出成为现在熟悉的剧院舞台以供公众欣赏的形式,并建立了音乐从教堂中独立出来公开演奏的音乐会模式,所以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音乐会,是从泰勒曼开始的。即使不论泰勒曼在当时的声名远播, 他在音乐内涵、作品数量和音乐史的贡献上,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不应该被忽略。

  如果要深入欣赏泰勒曼的音乐,放下我们一般对古典音乐既有的“常识”是必要的(其实欣赏任何音乐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音乐的世界会宽广很多) 。为了让大家接触巴罗克真正的音乐精神,我必须先丢出来一句挑战的话 (其实也是实话) ,巴赫并不是巴罗克主流的作曲家,严格说起来他根本是包装了巴罗克外衣的浪漫主义者。

  以德国而言,泰勒曼是真正的巴罗克作曲家,巴赫则是不符合巴罗克标准的“冷门”作曲家;以整个欧洲而言,巴罗克真正的重心在法国、意大利,当时价值观中的理想作曲家,是意法风格的融合,不是强调个人表达的风格。德国开始接受巴罗克风格,并有一些作曲家出现时,法国、意大利的巴罗克已经非常成熟,德国可以说是巴罗克音乐的末流和尾声,而巴赫则是末流中的末流 (即生错时代但在尾声中集大成者)。巴赫开启的是德国的音乐生命,泰勒曼则是巴罗克时代少数成功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巴罗克的人只知道有泰勒曼,不知道有巴赫这个人。为什么巴罗克时代对巴赫的看法, 会和我们现在的认知如此不同呢?因为在音乐上,巴罗克是法国本位的时代,古典、浪漫……则是德国本位的时代。法国在巴罗克时音乐上的 导地位从古典以后就让给了德国,此后德国音乐等同于欧洲古典音乐,法国在音乐上沈寂了数百年,直到德彪西等人的出现,这也是现代法国音乐总是有复兴巴罗克拉摩、吕利光荣的原因。总之,习惯了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马勒这个德国音乐传承下的人们,会被巴赫的伟大感动,却不能接受泰勒曼轻松、多样的音乐观是很自然的。

  听听泰勒曼写的协奏曲,如果对维瓦尔第的“四季”很熟的话 (维瓦尔第有500多首协奏曲)会发现样子怎么长得都很像(当然细听是不同的);再听听泰勒曼的清唱剧或圣母颂等曲子,欢闹轻松一点的几首,和法国的一些歌剧和圣母颂等宗教音乐的感觉很像。啊!这个人怎么一点也没有自己的风格,好听、可口的旋律,松散热闹的气氛,简直没什么音乐内涵嘛!熟悉巴赫、莫札特、贝多芬…的人一定要这么说了。

   泰勒曼会被忽略的原因,也正是他在巴罗克时代成功、受欢迎的原因。泰勒曼写什么像什么,写协奏曲就要像意大利纯正风格的协奏曲,写歌剧或宗教音乐就要像法国纯正风格的歌剧,他完全符合一个成功巴罗克作曲家必备的条件,意法风格的融合,再加上他有什么委托就作什么曲子,一点也不是现在作曲家艺术与生活分离,为艺术而艺术,为理念、个人表达而艺术的观点,他的曲子也就“缺乏音乐内涵”了,甚至被视为 作曲匠,这其实是每个时代对音乐定位与价值观的不同,并不是作曲家的责任,但德国 毕竟非巴罗克主流,即使泰勒曼再成功也不可能超越意法已有的成就,在德国本位的古典传统中,他这样的风格更难在音乐史上起影响,所以说:泰勒曼在音乐“从法国本位过渡到德国本位”的过程中被牺牲了也不为过吧!其实再仔细一点去聆听这些“没有音乐内涵”的音乐,淡淡的、不企图抓住你的韵味,还是流动在乐音里的,尤其是室内乐的作品更为显明,也许因为室内乐比较不是受人委托,也不是提供任何特定场合使用的吧!

  在欢乐庆祝的音乐里不失深度和内涵,在挽悼悲伤的丧礼音乐里不失幽默和典雅,在室内乐里,虽然有比较多的内心流露,却不失巴罗克优雅清新的风度。不管是快乐是忧伤都不会过度,用一种练达的幽默去化解,也没有高姿态艺术家的严肃,流畅丰富的乐音让空气里充满愉快气氛,不必竖起耳朵,很舒服的音符就递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