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最早由中国人开办的银行 ::
------------------------------------------------------------
    最早由中国人开办的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进行经济掠夺;而中国的社会经济也逐渐发生变化,需要有自己的银行来调剂资金。有个叫盛宣怀的大官僚买办,看到银行获利颇丰,并能垄断工商业,便于1896年11月上奏清廷,请求“急设中国银行”他还对开办银行的作用加以论述,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营业,年底又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汕头、烟台、镇江等地设立了分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大权,操纵在盛宣怀之手。该行在营业之初,实际资本为二百五十万两白银。
  1935年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现象,该行由官僚资本银行加入“官股”,改组成“官商合办”,从而成为国民党政府控制的银行。解放后,“官股”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底,该行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
最早的国家银行 ::
-------------------------------------------------------------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
  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也叫“京师总行”)
  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一千万两白银,分为十万股,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大清银行总行的管理官员有:正副监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监事三人;各分行则设置总办、经理、协理、司帐等官员。
  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庫等权项。民国成立年,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



----------------------------------------------------------------------------
最早的纸币 ::
--------------------------------------------------------------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秦朝以前,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
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 ::
--------------------------------------------------------
  昭君自愿请行出塞,文成公主千里入藏,千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她们执行朝廷的“和亲”政策,为维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和亲,是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婚。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强盛,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的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无力对匈奴作战,因而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君主单(chan蝉)于,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同匈奴结为兄弟。
  刘邦以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无奈的情势下进行的,送去的公主,这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入盗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做好反击匈奴的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来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西汉帮助下,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提出愿做汉家的女婿,复通和亲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平民出身的宫女王昭君,主动“求行”,被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yanzhi焉支,匈奴君主的正妻),表示了匈奴的和平愿望。史载昭君出塞前后数十年间,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百姓)无干戈之役”的兴旺和平景象。汉匈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
最早统一中国的朝代 ::
-------------------------------------------------------
  二千二百年前,一个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高的国家屹立在亚洲东部,这就是最早统一了中国的秦朝。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裂割据,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削平割据,实现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封建政权,到战国后期已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公元前238年秦王嬴(ying莹)政亲自执政时,秦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兵力雄厚,由秦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秦朝的疆域,西自陇西(今甘肃临洮),东到大海,北起长城一带,南至象郡(今广西崇左)。
  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一、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把全国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在皇帝下面,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职,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他们都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推行郡县制。秦朝废除了古代分土封藩的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陆续增设到四十多个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的权力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三、统一度量衡。战国时代各国度量衡的长度、容量、重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一们。秦朝把商鞅制订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四、统一货币。战国时代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和计算单位不同。秦朝把货币分作二等——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此通用全国。
  五、统一文字。战国时代,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秦朝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公文法令中通用,接着又将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推行全国。
  秦朝的上述政策和措施,不仅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的影响,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巩固和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粗的统一。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二千多年来基本上一直为后来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后人赞誉这种情况是“百代都行秦政事”。总之,秦朝实在是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一个朝代。



----------------------------------------------------------------------------
最后实行人殉制度的朝代 ::
------------------------------------------------------
    人殉的野蛮习俗在商代曾达到顶峰。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人殉的做法越来越受到抨击,人殉现象逐渐减少,代之以泥木人形的制品殉葬。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逼迫没有生子的宫女全部殉葬,而且将建造陵墓的工匠也封闭在墓内,被害者“计以万数”。秦的一系列暴政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使得后来的统治者接受了一些政训。从汉朝到元朝,人殉制度基本上被废止了。  
  然而,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又恢复了人殉制。他的被封为秦王的次子死时,由他降旨准以二名王妃殉葬。朱元璋本人死时,更以四十六名妃嫔、宫女殉葬。成祖朱棣死时。以三十多名妃嫔、宫女殉葬。以后的仁宗朱高炽用五名,宣宗朱瞻基用十名。当时,新皇帝一上台,便为死去的老皇帝圈定殉葬的妃嫔、宫女。名单一经宣布,宫内的人首先要向殉葬者“道贺”,。殉葬者含悲忍痛群地梳妆打扮一番,接着在指定的殿阁中参加一次宴席,随后即被逼集体自缢。宣宗有个叫叫郭爱的妃子,很有文才,入宫不到一个月就被指定殉葬,死前,她万般愤懑地写下一首绝命词:“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这是对残酷的人殉制度的血泪控诉!
  1464年(天顺八年),英宗朱祁镇临终前特召皇太子玉至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清朝虽然在入关前实行过人殉制,但入关统治全国后即予废除。所以,严格地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实行人殉制度的朝代。



-----------------------------------------------------------------------
最早的学位制 ::
------------------------------------------------------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 、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卒业(毕业),奖给附生;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
郡县制之始 ::
----------------------------------------------------------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
最早的土地制度 ::
-------------------------------------------------------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原始农业最初是火耕,后来发展为锄耕和犁耕。
  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耕种、收获,因而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平均分配。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提高。
  公社的各个家族或家庭具备了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公社便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族或家庭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再将土地收回,根据人口的变动等情况重新分配。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
最早的国旗::
-------------------------------------------------------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
  “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
  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