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断代史 ::
-------------------------------------------------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即记述一个朝代历史的史书,叫断代史。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又称《前汉书》)。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就能作文章、诵读诗赋,成年后博通各种书籍,有很深的史学修养。
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固的父亲班彪,为了续补《史记》,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二十三岁的班固决心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不料,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诬告他“私作国史”,遂被捕入狱,书稿也被查抄。幸而他的弟弟班超赶到京城洛阳,上书汉明帝,说明其兄著书的用意。明帝看到了书稿,对班固的史学才能十分赞赏,非但没有治罪,还任命他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宫廷的藏书和校勘工作。不久,他编撰《汉书》的愿望,也得到了明帝的准许。班固前后经过二十余年勤奋不懈地努力,到章帝建初年间(76—83),《汉书》大体完成。班国死后,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续成。
《汉书》记事,上起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下至公元23年(王莽地皇四年),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王朝二百三十年的社会面貌。《汉书》仿照《史记》的体例,用纪传体写成,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计有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八十万字。一百篇也就是一百卷。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这样就成了目前看到的一百二十卷。《汉书》中对汉武帝以前史事的记载,多采用《史记》的内容,对汉武帝以后史事的记载,则参考了班彪的《史记后传》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著述。
《汉书》在沿袭《史记》的本纪、列传记事方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比如将“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汉书》的十志虽然取法于《史记》的八书,但又增加了《艺文志》、《地理志》、《五行志》和《刑法志》四篇,扩大了记述历史的领域。《汉书》的“十志”,包括大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如《食货志》记述了周代至王莽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发展状况,《艺文志》记述了历代著作的流传情况,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十志”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志书规模,对我国的史学有深远的影响,以后正史的“志”,多沿用《汉书》诸志的名目。
《汉书》组织严密,体例完整,记事系统而详尽,内容广泛而丰富,堪称“包举一代”,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语言精炼,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因而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后人常将《汉书》与《史记》并提,称为“史汉”。
《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在它之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这种体裁,可见它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之大。不过,班固的历史观是以封建正统思想为指导的,他往往神化皇权,用迷信附会政事,对农民起义领袖等反抗暴政的人物加以贬斥,这些都是他不及司马迁的地方。
---------------------------------------------------------------------
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
----------------------------------------------------
祖国的药物学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有不少传世的药物学著作。因为中药以草木类药物为主,而传说远古时代的神农氏最先用草药治病,所以成书于汉代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名为《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共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书中详细记载了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以及主治的病症,概述了各种药物如何互相配合应用,介绍了简单的制剂。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根据大量的治疗实践,记载了许多特效药物,如治咳喘的麻黄、泻下的大黄、治疟的常山等等;这些药物的功效,通过现代科学的分析鉴定,都已得到了证实。
《神农本草经》是祖国古代药物知识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我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
最早的医学著作 ::
----------------------------------------------------------
祖国的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留传至今的许多宝贵的医学文献,是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祖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内经》。
《内经》因假托是黄帝所作,故又称《黄帝内经》。实际上,这部医学经典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许多医学家在长期内积累的成果,它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又称《针经》)两大部分。《素问》和《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内经》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等,介绍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三百十一种病候,以及对这些疾病应采取的汤液、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内经》还提出了用解剖方法探求病理的主张:“其(病人)死可解剖而视之。”并强调“治未病”--以防病为主的医疗思想,也就是得病前要采取预防措施,患病后要防止疾病的发展转变。“治未病”已经不是消极的治病,而是积极地注意身体保健和疾病的预防了。
《内经》是一部包括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古典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促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学的必读之物
-----------------------------------------------------------------------------
最早的历史文献 ::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名叫作《书》,因它是记载上古之事的,而“尚”在古代和“上”是同义通用字,故名之为《尚书》;又因它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为《书经》。《尚书》所涉及的年代,起自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迄至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时代,为时约一千四百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文献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向臣下或民众发表的训令和军队的誓师词,还有大臣们向君王提出的建议和规劝,小部分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尚书》的文体分为“典”(即经典)、“漠”(即谋议)、“训”(即教训)、“浩”(即告谕)、“誓”(即誓师词)、“命”(即命令)六种。《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成于一时,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最后成书。
《尚书》本身有过一段离奇曲折的经历。曾任秦博士的伏生(也叫伏胜),在汉文帝时向晁错传授《尚书》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孔子旧宅,从墙壁里发现用蝌蚪文字(先秦的一种古文字)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以后,《古文尚书》散佚了。晋代,有人向朝廷献上一部据说是孔子的后裔、西汉人孔安国作注解的《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另有书序一篇),但经后代许多学者的考证,认为是伪作,故称为《伪古文尚书》。现今通行的《尚书》,共五十八篇及书序一篇,不算二十五篇伪作和书序,还余三十三篇,经过合并,成为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比较可靠的材料。
《尚书》保存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的历史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先秦历史的人来说。它更是一部必读之书。
----------------------------------------------------------------------------
最早的兵书 ::
-----------------------------------------------------------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许多宝贵贡献,这些贡献,不仅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在军事学术方面。我国古代的兵书,仅存留到今天的就有四、五百种之多,是军事学的伟大宝库。其中,《孙子兵法》是最早的一部。
春秋后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为军事理论的研究和战争经验的总结提供了有利条件。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出身将门的齐国人孙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了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共十三篇,约六千多字,对战争观、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等问题,都有系统精辟的论述。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兵法》还指出,“道”(即政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因素,《兵法》反对迷信,认为“先知(指事先了解情况,预先制订计划)者,不可取于鬼神”。
《兵法》以朴素的辩证观点,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总结和提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这是它在军事学史上贡献最大的方面。比如书中谈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dAi危险);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又提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法,即避免在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决战,而攻击疲劳的敌人于归途之中。《兵法》还强调根据战争双方的具体形势,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比如当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时,可采用包围战;五倍于敌人时,采用进攻战;兵力少于敌人时,要善于转移;兵力远弱于敌人时,则避免作战。《兵法》提出的这些军事理论,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兵法》强调以法治军,严格军纪,赏罚分明,该赏的当天就赏,该罚的立即执行,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兵士勇敢作战,获得胜利。
《兵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它毕竟产生于二千多年前。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贬低士兵,片面夸大将帅的作用。没有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等等。即使如此,它仍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我国历代的军事家都把《兵法》作为军事科学的经典著作,国外也有《兵法》的多种译本,日本的军事家则把它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不仅在我国的军事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军事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最早的书籍 ::
-------------------------------------------------------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我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