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第一次自建铁路 ::
----------------------------------------------------------------------
    京张铁路线北京至张家口段的八达岭一带,层峦叠嶂,峭壁接天,隧洞深长。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赞叹这段铁路工程的浩大艰巨。而更令人赞叹的是,京张铁路是在二十世纪初清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下,由中国自己勘测、设计、修建而成的。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由外国人主持设计和施工,中国曾修筑了几条铁路。后来。为了沟通北京同内蒙的交通,清政府决定修建从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并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主持全线工程。
  詹天佑(1861—l9l9),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官费留学美国,1881年回国。他在大学期间,专攻铁路工程,成绩优异,是我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_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帝国主义分子嘲笑说。中国会修建这条高难度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并叫嚷“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建(京张)铁路”,“是白日做梦”。满怀爱国热忱的詹天佑,决心用事实粉碎他们的谰言。
  詹天佑在亲自勘测的基础上,选定了从丰台经西直门、清河、沙河、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到张家口的路线,全长三百八十华里。修建京张铁路,确实困难重重。南口至八达岭的关沟地段地势险峻,坡度很大,中间多为悬崖峭壁,而居庸关、八达岭两处隧道工程尤其艰巨,前者长四百米,后者长一千一百四十五米.
  1905年9月4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次年9月,完成了北京至南口的第一段工程。在进行关沟地段这一关键工程时,詹天佑把总工程师办事处移到南口,坚持工作在施工第一线。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筑路工人一起,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因而不到二年,便打通了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接着,詹天佑和助手们又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用折返线的办法,把铁轨铺到山高坡陡的八达岭,从而保证了行车安全。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1909年(宣统元年)9月24日,京张铁路胜利竣工,比预订计划提前了二年。一些欧美工程师在参观了京张铁路全线工程之后,对工程的高质量、高速度称赞不已,十分钦佩。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次自己建造的铁路。它的建成,显示了中国人民杰出的智慧和才干,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曾盛赞这一业绩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
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壮举 ::
------------------------------------------------------------------------
    十五世纪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的万顷波涛中,前后七次出现过庞大的船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外国的友好往来,发展对外贸易,派郑和作为明朝使节,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1371-1435),原名马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他少年时被送入皇宫当太监,后又服侍朱棣,在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é文)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并赐姓名“郑和”。
  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载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货物,浩浩荡荡,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启程,开始了第一次远航。郑和的船队,有大船六十二艘,连同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二万多人。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约一百四十七米)、宽十八丈(约六十米),装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约一千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专业人员有负责罗针的“火长”、“番火长”(外国领航员),有操舵的“碇手”,有修理弓箭、器械的军匠、民匠,有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有担任翻译的“通事”,还有医生、伙伕、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都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茶、酒、酱、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分工精细严密、人员众多、规模宏大的船队,在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再南至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均属今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属马来西亚),西抵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然后于1407年返国。以后郑和又于1407年至1409年、1409年至1411年、1413年至1415年、1417年至1419年、1421年至1422年、1431年至1433年六次奉命出使西洋。在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中,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前后共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船队最后一次航行的时间,比世界著名航海家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葡萄牙人达·伽马沿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时间,都约早半个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我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架起了友好通商的桥梁,在我国古代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篇章。



----------------------------------------------------------------------------------
浑仪和简仪 ::
--------------------------------------------------------------------
    浑仪和简仪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两项伟大创造。
  在十七世纪世界上出现望远镜之前,浑仪和简仪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必需的仪器。为了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订季节,我国大约在战国时代就制造出了浑仪。最早的浑仪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个圆环组成的。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一个是能绕着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四游环上附有观测用的窥管。以后,浑仪的结构和性能不断得到改进。
  东汉科学家张衡和唐朝天文学家李淳风,先后对浑仪进行了两次大的改进。改进后的浑仪由三重圆环构成,最外一重圆环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中间一重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三个相交的圆环组成,分别表示日、月、星辰的位置;最里一重叫四游仪,包括四游环和窥管。三辰仪可以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而观测用的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东汉时的浑仪已经比较完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之一。但是浑仪有个缺陷,就是它的环圈重复,相互交错,遮掩了大片天区,缩小了观测范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等人改革、简化浑仪的基础上,于1276年创造了测量天体方位的新型天文仪器——简仪。简仪跟浑仪的主要区别,是取消了自道环和黄道环,并且把地平坐标(由地平圈和地平经圈组成)和赤道坐标(由赤道圈和赤经圈组成)分开安装,成为两个独立的装置——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因为每个装置都很简单,故称“简仪”。简仪去掉了妨碍视线的众多圈环,扩大了天体观测范围,除了北天极附近以外,全部天空一望无余。简仪的设计制造比较精密,刻度的最小分格达1/36度,观测效果比浑仪准确多了。简仪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西方直到三百年以后才出现能与它相比的天文仪器。非常可惜的是,郭守敬创制的简仪,1715年(清康熙在十四年),竟被在钦天监任职的法国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熔化了。
  浑仪和简仪高超的设计水平及制造水平,使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简仪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从现代的大型望远镜、各类测量仪和航空导航用的天文罗盘等许多仪器上,都可以看到简仪的影子或原型。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保存着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复制的一架浑仪和一架简仪
现存最早的地图 ::
-------------------------------------------------------------------------
    我国的地图学有悠久的历史,见之于记载的古地图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和一幅城邑图。它们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这三幅图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正好相反。其中的地形图长宽各九十六厘米,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等,已具备了现代地形图的基本内容。此图的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广西全州灌阳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以西。经过量算,其主要部分的比例为一比十八万。图中主区包括当时的长沙国(诸侯国)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南岭、九崇山一带,图的精确度相当高。图中用闭合曲线。比较准确地表示了山脉的山体及延伸走向。对九嶷山的表示方法更有独创之处,除了用较粗的闭合曲线勾出山体外,又用细线画成鱼鳞状,层层重叠地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与现在的等高线画法相似。图上还比较准确地绘出大小河流三十多条,详细而明确地绘出了居民点八十多个。图上的河流、道路、居民点和山脉一样,均用统一符号表示。此外,此图已具有现代地图“主区详而邻区略”的特点。图的准确程度表明,它是以相当科学的测量方法为基础绘成的,其熟练的清绘笔法,说明制图水平也很高。
  驻军图长九十八厘米、宽七十六厘米,以黑、红、蓝三色绘成,它所包括的范围是地形图的东南部分,比例较地形图约大一倍。它是一幅军事守备图,图中除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外,还标注了九支驻军的布防、防区界线和指挥城堡等。驻军图反映了汉初长沙国驻防备战的军事情况,对研究西汉时代的作战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军事地图。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相当高的地图测绘水平,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尤其是研究西汉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它们的发现,不但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世界地图学史增添了光彩。



-----------------------------------------------------------------------------------
最早的几种星图 ::
-------------------------------------------------------------------------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我国古代有优良的星图绘制传统,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的古星图,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的丰硕成果。它们不但是我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天文学园地的灿烂花朵。
  最早的星图
  约在唐中宗时期(705—710)绘制的敦煌星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图。这份星图上面绘有一千三百五十多颗星,它于1907年被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最早的石刻星图
  我国最早的两幅笔致工整的石刻星象图,是近年在杭州五代时期(907—960)的吴越王钱元瓘(guà贯)及其次妃吴汉月墓中出土的。这两幅石刻星象图刻制着二十八宿和拱极星等部分星宿,每个石刻图上大约有一百八十颗星,这些星的位置相当准确,星象刻画也比较逼真,是探讨传统星象变迁的珍贵史料。
  最早的比较齐全的石刻星图
  江苏省苏州市保存着一幅石刻星图,它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1078—1O85)时观测结果。于南宋时期的1247年刻制的。图中共刻一千四百四十颗星,并刻有银河以及通过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的经线二十八条。这一石刻星图刻制比较精确,包含的星数比较齐全。是我国最早的比较齐全的石刻星图,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恒星的知识和古代星区的划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最早的彗星图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种占卜吉凶的帛书。在这部迷信著作中,绘有二十九幅不同形状的彗星图。每幅图上都能看到长长的、像扫帚一样的彗尾,以及圆圈或黑点形状的彗头。每幅彗星图下面都写有占卜的文字,每条占卜文字的开头都写着彗星的名称。这些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彗星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
最大的百科全书 ::
--------------------------------------------------------------------
    举世闻名的成书于明代初期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缮写与装潢之精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类书,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因博采群书,分类编辑,故称“类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鉴于古今事物散记于各书,不易查阅。1403年(永乐元年)命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人,组织编纂一部便于查索的大型类书。当时规定:自古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第二年,解缙等人编出《文献大成》,朱棣认为过于简略,又于1405年命大臣姚广孝、刘季篪(chi池)和解缙等人,组织人力重修。这次参加编纂缮写工作的官员、文士,多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至1408年(永乐六年)冬全部完成,由朱棣将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
  《大典》辑有上古至明初的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可谓旁搜博采,汇集了当时的天下群书。全书计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约三亿七千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煌煌巨制!《大典》的编排体例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奇闻异见等等,都随字收载。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规定所辑入的书,不准删改,必须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因此《大典》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珍籍。《大典》编成后,只缮写了一部。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大典》也运至北京,收藏在皇宫的“文”内。由于卷帙过多,此书始终未能刻版付印,直到明嘉靖末年,才照原本摹写了一部做为副本。《大典》的正本约于明亡之际被焚毁,副本在清朝前期由皇家档案库皇史宬(cheng成)移至翰林院藏存。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由于官吏们的偷盗,《大典》缺失了二干四百多卷;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又被劫掠。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大典》惨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剩下的仅有六十四册了。这部出类拔萃的文化典籍遭到如此摧残,是我国文化史上无法估量的损失!
  解放后,经多方努力,到1959年为止,已搜集《永乐大典》二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本等,共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虽然这七百三十卷只是原书的百分之三,但其中仍然保存了不少散佚的珍贵资料。



------------------------------------------------------------------------------------
古代最重要的工艺百科全书 ::
--------------------------------------------------------------------------------
    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它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少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
  宋应星(1587一?),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奉新)人,曾做过几任地方官。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个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多尊重和赞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通过不断深入民间实地考察研究而写成的总结明朝生产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于1637年(崇祯十年)刊行。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个项目。书中除了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还记述了纺织、染色、制盐、制糖、制砖、烧瓷、造车、造船、采煤、榨油、造纸、冶铜、炼铁、军器、火药、颜料、酒曲等等许多种手工业生产技术。书中详细说明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描述了它们内部细致的专业分工,还附有二百多幅工艺流程插图,与文字互相配合。此外,书中对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人力、产量,生产工具的规格、尺寸、效率,各种金属的比重,合金成份的比例,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等等,也都用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天工开物》为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开始萌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科技文献,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它刊行后很快传到日本,日本学者评价说:“作为展望在悠久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1869年它被译成法文,传到西方,以后又被译成英文,西方研究者把它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一生著述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桎梏,就连《天工开物》一书,也在国内长期迷失,直到解放后,才找到一部明崇祯十年的原刻本,影印出版。近年来,《天工开物》在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的论著中得到广泛引用。



------------------------------------------------------------------------------------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
--------------------------------------------------------------------------------
    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著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的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二十岁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作官;四十二岁时,入史馆参预修史。后因意见不合,受到史馆主管官员的无理责难和贬抑,无法发挥他的史学才能,遂私撰《史通》,以抒己见。《史通》成书于710年(中宗景龙四年),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各为十卷,都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写成的。内篇原有三十九篇,其中三篇早已亡佚,现存三十六篇;外篇计十三篇,合为四十九篇。
  《史通》对唐代以前的包括《尚书》、《春秋》等被奉为经典的史书,从内容到编纂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和分析。比如指出《尚书》有十点可疑之事,《春秋》有五点虚美之处,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这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史通》论述了唐代以前史书的著述情况,并对其类别、源流和体例,做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史通》将史学著作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对于正史,按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又按其编纂体例,分为“编年”、“纪传”二体。对于杂史,则按其内容分为“偏记”、“小录”、“家史”、“别传”等十种。
  刘知几认为,史书的体例必须严谨,与内容名实相符。他指出,史书的内容只应该记载重要的、有用的史事,而寓言、图谶(chen衬,图谶是古代以封建迷信来预卜吉凶的一种书籍)、传说和神话等,则不能作为史料编入史书中。他还强调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个条件。“才”指能力,“学”指知识,“识”就是观点。三者之中,以史识最为重要。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破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史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它为我国的史学评论开辟了道路。刘知几所提出的史学方法和史学主张,给后来的许多历史学者以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