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
-----------------------------------------------------------------------
    以多杀功臣著名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相比。真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农民大起义。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十七岁因贫苦无依出家当了和尚,以后成为一支红巾军的领袖,南征北讨,削平了群雄,推翻了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能从一个穷苦的牧童和小沙弥登上皇帝的宝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和他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许多开国功臣。不料,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他们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
  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也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右丞相徐达,是跟从朱元璋起兵的同乡,几十年来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一直是明军的统帅,被公认为功臣之首。他对朱元璋忠顺恭谨,朱元璋多方侦伺也寻不出他的过失。然而阴狠的朱元璋,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
  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只是韩信、彭越、英布等几个将领,而朱元璋通过“胡蓝之狱”,株连蔓引,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个净光,朱元璋丧心病狂地屠戮,搞得巨下人人自危,以至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总要先和妻儿扶别,交待后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标,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心中不忍,曾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次日,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们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不可否认。明太祖朱元璋对推翻元朝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位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他的业绩是很大的。但是,为了保住朱姓的“家天下”,冤杀许多开国功臣,株连众多无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恶名。



----------------------------------------------------------------------------------
唯一的女皇帝 ::
-------------------------------------------------------------------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然而,却有一个女性登上过皇帝的宝座,总揽朝政,称孤道寡,左右天下。她,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名曌(zhao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原是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反隋,唐初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十四岁时因貌美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召入宫,封为“才人”(地位在妃、嫔之下),赐号“武媚”。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一度削发为尼。654年,又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看中,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妃)。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聪颖机敏,很受唐高宗宠幸。655年唐、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曾经反对过她当皇后的元老重臣诸遂良和长孙无忌,在两年内,一个被她贬逐,一个被她逼迫自杀;她还罢斥了二十多个与她政见不合的官员,初步显示出她从政的逼人锋芒。660年,唐高宗因患头眩病,委托她处理朝政。664年,唐高宗感到大权旁落,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掉她,她迅即采取措施制止,处死了上官仪。这样一来,唐高宗算是领教了她的厉害,从此拱手退让,最高权力完全落到武则天手中,以致朝臣们将她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两个皇帝)。
  武则天要直接当皇帝,唐高宗要保住李家的皇朝,双方围绕皇位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唐高宗想禅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便用药酒毒死了李弘。唐高宗又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令李贤监理国政;武则天便将李贤废为平民,后又借故逼他自尽。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即位,称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次年武则天又废掉唐中宗,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即唐睿(rui瑞)宗,但政事仍由武则天独揽。69O年,唐睿宗等六万多人在武则天指使下,上表劝进,请改国号,于是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乘她年老病重,发动宫廷政变,拥唐中宗李显复位,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同年十一月病死。
  武则天从当皇后时起就开始参决朝政,到掌握最高权力,前后共五十年;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又正式作了皇帝。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一些女性执掌过朝政,如有名的西汉吕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但她们都不曾正式称帝。因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一个有杰出治国才能的封建政治家。她知人善任,大力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农桑;改善了唐和边境各族的关系。武则天参政和执政期间,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掌政就近半个世纪,她为促成盛唐的繁荣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武则天也有严重的消极面。她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为了谋取皇后的位置,竟用亲手扼死亲生女儿的手段嫁祸于皇后;为了谋夺帝位,害死了两个亲生儿子;后来为了泄私怨,又杖杀了亲孙子。为了镇压反对她的唐朝贵族官僚,武则天鼓励告密,纵用酷吏,屠戮唐宗室和文武大臣数百人,地方将吏数千人,其中许多都是冤死者。而当武则天看到政敌受到致命打击后,又以“雪苍生之恨”为名,把早已引起天下愤怨的酷吏们作为替罪羊杀掉。此外,她大事崇佛,极度奢侈铺张,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到了晚年,她又纵容男宠,放任武氏亲旅集团为非作歹。武则天在她被迫退位前的一段时间,已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



----------------------------------------------------------------------------------
最重视精简官僚机构的皇帝 ::
-----------------------------------------------------------------------
    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是封建社会严重的弊端。这种状况,一来使得行政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清,互相推倭扯皮,办事效率很低,二来众多官员的俸禄,成为封建国家一项数目很大的财政支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所以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一般都重视精简官僚机构;而在他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则是最突出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决心革除当时冗官过多的弊病,精简国家机构和政府官员。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择官吏;而选择官吏,要注重质量。他强调“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并比喻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力主裁减官员,量才授职。贞观初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文武官员由二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后来又依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
  为了长期贯彻精简官僚机构的方针,唐太宗将简政省官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例如,贞观初年“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在唐律中对乱置机构、私设官员的人,规定了明确的惩罚条款。唐太宗又规定主管行政事务的官员,年龄到了七十必须离职让位,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对精简后继续任职的官员,唐太宗还通过各种形式,择优汰劣,力求为官者人人称职。他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每年都对各级各类官员进行考核,以此决定升迁降免。唐太宗还亲自过问地方刺史的选用,并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写在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事迹,以备赏罚。643年(贞观八年)又派得力大臣李靖等十三人为黜陟(zhi质,提升)大使,到全国各地巡查,升迁廉洁有功的官员,惩处贫劣失职的恶吏。
  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简政省官,精简了机构,整饬了吏治,大大提高了国家各级机构的效能。同时减少了国家对冗官余吏不必要的开支,相应地减轻了人民负担。这样,就为唐朝初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打下了重要基础。



-------------------------------------------------------------------------------------
最善于纳谏的皇帝 ::
------------------------------------------------------------------------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
对促进民族大融合贡献最突出的皇帝 ::
----------------------------------------------------------------------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封建皇帝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贡献最突出。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47—499在位)。
  东汉末年以后,从我国北方和西北方大规模迁居到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jie杰)、氐(di滴)、羌等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逐渐和汉族人民错居杂处,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这样,北方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局面。439年,鲜卑族拓跋焘统治的北魏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经过三代,471年学文帝拓跋宏即位。他即位后,为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即是顺应十六国时期以来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快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进程。
  北魏曾在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地处僻塞,而守旧的鲜卑贵族又较集中。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孝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493年孝文帝以“南征”名义,亲率二十万(号称三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都不愿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若不南征,“即当移都于此”。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在迁都前后,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二、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三、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四、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
  五、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孝文帝迁都和推行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孝文帝进行上述改革,不断遭到一部分顽固保守的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毫不动摇。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各民族的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历史上,汉族统治者往往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而某一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又往往歧视和压迫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对民族融合都起了消极的影响。而孝文帝拓跋宏,却能够毅然放弃自己落后的民族旧俗。坚定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十六国时期以来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
最早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
----------------------------------------------------------------------
    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戮功臣的恶劣风气,起自汉高祖刘邦。刘邦(公元前202-前195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做过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亭长”。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起兵响应。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壮大,推翻了秦朝。项羽倚仗自己势力强大。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接着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之初,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实力相差悬殊。但结果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建立汉朝。刘邦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团结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谋臣武将。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曾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到了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后改称长沙王)吴芮(rui瑞)。当时刘邦封王,只是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战胜项羽,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汉朝建立后,刘邦感到握有重兵的异姓王对中央集权是严重的威胁,便决心除掉他们。
  刘邦首先向楚王韩信开刀。韩信勇略超群,原是项羽的属下,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背越助汉。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刘邦先以并无实据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不久,皇后吕雉就设计将他斩首。以后,刘邦又以同样的罪名,把在楚汉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杀掉。其他几个王,有的逃入匈奴,有的被贬;只有远在南方、地少力弱的长沙王吴芮,因被刘邦认为构不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得以保存下来。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先后用了七年时间,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这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原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他采取杀掉开国功臣的做法,则招来了后世的不少非议。韩信死前曾叫冤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巳定,我因当烹。看来,在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年代里,他的话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