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 ::
---------------------------------------------------------
    文字狱,是反动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从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文字狱自古就有,而以清朝最为严重。清王朝是满族贵州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群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清朝最早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陇刊刻《明史》案。
  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陇刊刻《明史》,书中有指斥满人的话,1663年(康熙二年)被人告发。当时庄廷陇已死,仍被刨棺焚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刻字、印刷,甚至卖书、买书的人等,共有七十多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雍正时文字狱更甚。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帝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有个叫徐述夔(kui葵)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清朝前期屡兴文字狱,总计有一百多次,而且处刑极为严酷 ,搞得人人自危,无所措手足。在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涉及政治,只能埋头考订古书。当时有个叫梁诗正的老臣,总结出这样一条处世经验:“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
  清朝的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它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极其黑暗的政治局面。



-------------------------------------------------------------------------------
人殉最严重的朝代 ::
------------------------------------------------------------
    人殉,就是用人殉葬。殉葬本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古代人们思想迷信,认为人死后还会同生前一样生活,因而在人死后,将其生前用过的物品随葬。原始社会人们只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不但用自己的妻妾、亲信等陪葬,更多的是将大量奴隶杀死或活埋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供主人役使。人殉的风气,在商代达到了顶峰。
  商代前期人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到了后期,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有殉人。当时人殉成了一种制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老数人。”近年考古发掘的情况,证实了这样的记载。如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亚”字形大墓。椁(gU 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的顶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从奴隶殉葬。(据考察,杀殉的办法是将奴隶们十人或二十人一排,反绑着牵入墓道,东西成行地面向墓室跪着,砍下头后将尸体埋入,再填上土夯平。每夯一、二层上便杀殉一批奴隶。)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隶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其中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灵盖还没有长满的幼童。像这样殉葬几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区不止一个。除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外,各地奴隶主用人殉葬的情况也很惊人。如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有四十八名奴隶殉葬,而且多数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隶主贵族的陵墓,成了堆积奴隶尸骨的万人坑! 商代的人殉,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范围之普遍,骇人听闻。充分暴露了奴隶主阶级野蛮残暴的阶级本性和奴隶社会血淋淋的阶级关系。



----------------------------------------------------------------------------
太监制度的结束 ::
--------------------------------------------------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朝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官“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辛亥革命以后,被推翻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根据民国的优待条件,仍居住在皇宫。包括太监在内的“以前宫中所用各项执事人员”,照常留用。溥仪还违反民国“不得再召阉人”的禁令,继续在民间征召太监入宫。所以直到1922年,皇宫内还有一千一百多名太监。但当时宫内越来越混乱,太监大量偷盗珍宝,还纵火焚毁殿阁销赃灭迹;溥仪害怕饱受欺凌的下层太监起来抗争,睡觉时甚至让皇后为他守夜。这样,到1923年7月,溥仪才不得不决定遣散太监。除了少数太妃身边离不开的太监,其余的全部驱遣出宫。至此,历时二千多年之久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太监制,亦即宦官制,就宣告结束了。

科举制度之始 ::
---------------------------------------------------------------------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 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
最早的医疗制度 ::
--------------------------------------------------------------------
    我国不但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且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制度。
  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
最早的国歌 ::
----------------------------------------------------------------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我国曾先后颁布过五次国歌。最早的国歌名为《巩金瓯》。
  清朝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国歌。近代,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1906年清政府曾于陆军部成立后,将新制订的军歌代替国歌。
  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dao道,覆盖),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hao浩,明亮),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金瓯”指国土,“巩金瓯”是要巩固腐朽不堪、濒临崩溃的清帝国。
  国歌的内容更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然而,这首国歌颁布还不到一年,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清王朝便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
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 ::
----------------------------------------------------------------------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生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三岁的溥仪继承帝位,次年改革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从此结束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政权。按袁世凯拟定的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暂居宫禁”,因而溥仪退位后,故宫内除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划归民国外,其余地方仍归清皇室所有。溥仪退位后念念不忘复辟,1917年7月1日,他在张勋等人拥戴下,宣布复辟。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复辟失败,7月12日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1924年,接受革命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占领北京。11月5日采取断然措施,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限令“即日移出宫禁”。第二年,溥仪潜入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侵略者的秘密护持下去东北,次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导演下,当上伪满洲国的所谓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皇帝,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1945年9月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押至赤塔,后转入伯力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溥仪由苏联政府移交中国,监禁于抚顺。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改造,他对过去的罪行有了认识和悔改,1959年12月获得特赦释放。以后,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工作,曾任特邀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我的前半生》。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故于北京。



---------------------------------------------------------------------------------
最有作为的青少年皇帝 ::
-------------------------------------------------------------------
    1661年,八岁的康熙即位时,按其父顺治皇帝的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其中鳌拜独揽大权,飞扬跋扈。他在康熙十四岁亲政后仍然专断朝政,顽固推行满族贵族保守落后的政策,并借康熙的名义滥杀大臣。当康熙不同意他的主张时,他竟在康熙面前挥拳舞臂,厉声吆喝,甚至还要加害于康熙。康熙忍无可忍,决心除掉鳌拜。不过鳌拜勇武慓悍,广有羽翼,权柄在握,很难对付。少年皇帝康熙,胸有成竹,导演了一场富于戏剧性的翦除鳌拜的斗争。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亲自挑选了一些伶俐的贵族少年,在宫中摔跤、练把式,他自己有时也混在其中为戏。鳌拜常被召入宫议事,见到后只当是小皇帝贪玩,也不在意。一天,鳌拜被召,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进宫,康熙一声喝令,十几名少年一拥而上,转眼间把鳌拜捆翻在地。康熙历数了他的罪状,将他永远监禁,同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从此得以施展鸿图大略。他改革清初的落后政策,重振纲纪,刷新朝政,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国内逐渐出现了振奋的新气象。
  权臣除去,解决三藩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三藩各拥重兵,割据一方,独自为政,成为清朝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康熙决意撤藩,但三藩势力强盛,多数大臣主张姑息迁就。康熙尖锐指出,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1673年(康熙十二年),二十岁的康熙力排众议,果断地下了撤藩令。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闻讯后率先叛乱,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相继响应。三藩凶焰大炽,一直打到长江,战火几乎燃遍南方半个中国,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这严重关头,举朝震惊。有人建议向吴三桂让步,还有人居然要康熙“裂土罢兵”,使三藩分裂割据合法化,康熙皆予痛斥。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在康熙的英明指挥下,清政府军逐步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息下去,中国避免了一场大分裂的厄运!这一年,康熙二十八岁。
  接着,康熙开展了收复台湾的斗争。当时台湾由郑成功之孙郑克塽(shuang爽)统治,郑克塽居然向清廷提出,准许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妄图使台湾与祖国永远分离。康熙多次争取,郑克塽等人倚仗海峡天险,执迷不悟。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康熙毅然派兵渡海作战,一举攻占澎湖,歼灭了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郑氏集团投降。八月,清政府军进驻台湾,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这一年,康熙三十岁。
  康熙在十六岁至三十岁期间,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清明了政治,廓清了内乱,完成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为以后出现的清朝强盛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英主康熙皇帝,在青少年时代,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非凡的治国治军才能,在历史上同龄的皇帝中,找不出第二人。



----------------------------------------------------------------------------------
发展对外关系取得成就最大的皇帝 ::
------------------------------------------------------------------
    从发展对外关系取得的成就来说,明成祖朱棣(1402-1424在位)超过了历代封建皇帝。由于他是用武力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en文)手中夺得的帝位,被当时不少人认为是“夺嫡”、篡位。一些前朝的巨僚,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消极抵制。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政治局面,明成祖在镇压反对派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关系,试图用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声望和扩大政治影响的办法,来巩固他对国内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外国官民与明朝往来和贸易。明成祖把它改为发展官方贸易的政策,并放松了民间往来和贸易的禁令。为了到附近各国宣传自己称帝的合法性,明成祖刚登基三个月,就派使臣出访安南(今越南)、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等国;稍后,又派使臣出访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属马来西亚)、柯枝(今属印度)等国。以后,更是不断派使臣出访,加强对外联系。举世著称的郑和七下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便是众多出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郑和的出访队伍有二万七千多人,海船二百多艘,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规模最大的外交活动。
  为了保证一系列出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成祖以务实的精神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如下令培养翻译人才,在福建沿海修造巨大而坚固精良的远航船只等。明成祖还非常注意选拔忠于职守、有外交才干的人完成出访使命。比如,任命郑和作为出使西洋各国的使节,便是突出一例。郑和确是非常理想的合适人选。第一,西洋地区多数国家的臣民,不是信奉伊斯兰教,就是信奉佛教;而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门弟子,便于进行交往。第二,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到麦加(今沙特阿拉伯境内)朝过圣,郑和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第三,郑和“博辩机敏”,“姿貌才智”出众,具有外交才干和外交风度。
  由于明成祖的重视和努力,发展对外关系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派使节访问中国,派商人到中国通商,有的国家的国王还亲自来中国访问。如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祖孙三代都到过当时明朝的都城南京;渤泥国(今文莱)麻那惹加那国王,率王后、弟弟、妹妹、子女、陪臣等一百五十人来到南京,受到明成祖盛情款待。后来,麻那惹加那国王身染重病,希望长眠中国,其在南京的墓地至今犹存,成为中国与文莱友好的历史见证。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间,与中国进行友好往来、通商贸易的达三十多个国家,形成所谓“万国来朝”的盛况,明成祖从而取得了“英主临朝”的美誉,达到了他加强在国内统治的目的。
  永乐年间,对外活动的规模之大,取得的成就之突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明成祖朱棣大力发展对外关系,虽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的友谊,写下了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