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女使节 ::
--------------------------------------------------------------------------------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力,许多人才都被埋没了;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有的妇女才得以施展才干。西汉时的冯嫽就是这样,她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西域,是我国最早的女使节。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一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汉昭帝末年到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加给他一个封号。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优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分,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最贤德的皇后 ::
--------------------------------------------------------------------------------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
--------------------------------------------------------------------------------
第一位女历史学家 ::
--------------------------------------------------------------------------------
东汉有一个女子,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汉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班昭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当时奉诏跟随她学习的人不少,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班昭为《汉书》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班昭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她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篇,后由其儿媳丁氏辑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书已经散佚,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和帝非常赞赏班昭的学识,多次召她入宫,命皇后及妃嫔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邓太后临朝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gu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称为“曹大家”。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
--------------------------------------------------------------------------------
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顓顼(zhuāxu专须)历》。但《顓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国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
最早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 ::
--------------------------------------------------------------------------------
在美丽富饶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有个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其修建时间之早和收益之多,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岷江发源于成都北部的岷山,它穿越层层陡峻的高山流入成都平原时,水势突然减缓,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山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经常造成水灾。因此,征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成都平原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李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襄王任命为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守。他到任不久,便在儿子二郎的协助下,领导当地人民进行了治理岷江的工作。李冰先对岷江两岸做了实地考察,弄清了水势、水情,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工程的第一步,是凿穿位于灌县城西南、阻碍江流、容易造成东旱西涝的玉垒山,从而把水引向易旱的山东边。玉垒山被凿开一个约二十米宽的口子,称为“宝瓶口”。由于山的东面地势高,江水进入宝瓶口的流量不大,李冰便决定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把江水分为两支,逼使其中的一支流进宝瓶口。筑堰工程开始是用鹅卵右、石块在江心堆砌,但被洪水冲垮,李冰又组织民工编制三丈长、二尺宽的大竹笼,把许多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接连投入江中,终于成功地筑成了分水堰。分水堰像一个狭长的小岛,前端状似鱼头,故取名为“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将奔涌而来的江水在玉垒山前分为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可泄洪排水;东股称内江,流出宝瓶口后再分成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河道,灌溉农田。内江实际上是一条灌溉总渠,而节制内江水量的宝瓶口就是渠首。
为了调节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正对着宝瓶口的鱼嘴分水堰尾部,又修建了飞沙堰。堰顶高度适宜,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江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从而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淹。这样,由主要工程宝瓶口、分水堰、飞沙堰等组成的都江堰,使大约三百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原来旱涝多灾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江水流量,二千多年前,有这样高超的科学设计和施工安排,不能不令人赞叹!直到现在,都江堰仍然完好,继续为人民造福。人们为怀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在都江堰附近修建了伏龙观和二王庙。今天,古老而宏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已成为旅游胜地,它时刻敞开胸怀,迎接着中外旅游者。
--------------------------------------------------------------------------------
古代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活动 ::
--------------------------------------------------------------------------------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等人负责制订新历法。这次历法的制订,主要以天文观测为依据。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先进的天文仪器,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
1279年(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在全国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当时的实测范围是:“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其中,最北的北海观测点,设在大约北纬64°5’的地方,已经靠近北极圈;最南的设在海南岛、西沙群岛。最远的观测点之间,南北长一万多里,东西绵延五千里。这是我国古代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观测活动。在观测过程中,郭守敬还亲临一些观测点进行指导和实地观测。这次观测活动,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获得的许多数据,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从而为改进历法提供了宝贵的、可靠的科学依据。
--------------------------------------------------------------------------------
最早的一些天象记录 ::
--------------------------------------------------------------------------------
天文学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之一。我国的天文学历史悠久,成就举世瞩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我国天象观测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无与伦比。我国古代大量的天象记录,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而且时间大都早于世界各国。
最早的日食记录
夏代,已经很重视天象的观察,“观象授时”成为一种国政。据《尚书·夏书》记载,夏代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以至当这次日食现象出现时,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怪异的事变,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夏代仲康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这次日食的记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最早的彗星记录
彗星是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它的体积庞大,密度很小,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因而人们又称它为“扫帚星”。据《春秋》一书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里说的星孛,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这次彗星的记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记录。
最早的流星雨记录
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路程中和流星群相遇时,流星成群出现,如下雨一样,称作“流星雨”。据《左传》一书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这次流星雨的记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关于流星雨最早的详细可靠的记录。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详细叙述了黑子出现的时间和位置。西汉河平元年是公元前28年,距今已有二千余年。这次太阳黑子的记录,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事实上,我国还有比这更早的太阳黑子记录。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有“日中有踆(cūn村)乌”的记载,“踆乌”就是黑子的形象。《汉书·五行志》还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zè),大如弹丸”,意思是说,太阳边侧有成倾斜状的黑子,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最早的新星记录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但是在某个时候,它们的亮度突然增强,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的叫做新星,增强一亿到几亿倍的叫做超新星。以后它们的亮度又逐渐减弱,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亮度又恢复到原状,好像在星空作了一阵客似的,因此新星和超新星也称为“客星“。汉代,我国对新星的出现就已有了系统的记录。《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西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里说的“房”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相当于现在的天蝎星座头部。西汉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这次新星的记录,是我国最早的新星记录。国外对这颗新星虽然也有记录,但是很简单,时间不够具体,也没有标明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