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滿洲,也就是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元朝蒙古殘餘勢力,於是明朝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繁榮,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擔任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地區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編輯]
清朝建立和入關
該玉金罐制於清代,約為乾隆年間。現收藏於華盛頓之史密森尼博物館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稱為滿族),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極病死,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在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殘餘勢力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由於規定所有人必須剃髮易服,曾遭到了部分漢族人民的武裝抵抗,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漢族抗清軍民事件。為了抗清,鄭成功還在1661年攻下了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
[編輯]
康(雍)乾盛世
清朝景德鎮的瓷器商號清初,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擒鰲拜,削平吳三桂等三藩之亂,消滅佔據臺灣的鄭氏政權、攻佔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打敗沙俄侵略,簽訂《尼布楚條約》,並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後,雍正帝即位,整頓經濟,並且平定了青海。後面的乾隆帝編纂《四庫全書》,建造圓明園,正式統一了新疆,但屢興文字獄。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
[編輯]
對外政策
清朝初期,為了攻打鄭成功後代佔據的臺灣,曾宣佈實行禁海、遷海政策。1683年清朝攻佔臺灣後,這些政策曾一度廢止。然而,到了乾隆年間,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不過這主要是政策上的,事實上中國的商船仍然大量的出海,大批中國瓷器、絲綢、茶葉依舊源源不斷的輸入西方國家,併為國家賺取了大量的白銀,據說直到今天的南中國海底還殘留有大量當年沉沒的中國商船。由於在對中國貿易中的巨大逆差,迫使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開始採取走私鴉片的方法來改變貿易中的逆差。由此引發了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和後來的鴉片戰爭。
[編輯]
國旗與國歌
1890年後的清朝國旗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清朝本來並無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清朝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1888年(光緒14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黃龍旗」)為大清國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鞏金甌》為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編輯]
清朝疆域
清朝最大疆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新疆、中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東南包括臺灣。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周邊國家如朝鮮、越南(安南)、琉球、尼泊爾等則為清朝的屬國。
[編輯]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清朝從乾隆朝末年日益衰落,朝政日非。皇帝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使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銳意進取的精神,漸漸腐敗、僵化、自卑。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革新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革新圖強,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後皆以失敗而告終。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清帝於1912年正式退位。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編輯]
有關清朝的爭議
有關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由於清朝自入關以來積極推行儒家思想,定國號大清,定都於中原的北京;同時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以儒家傳統和中原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外交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國」來指代清朝。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這種觀點認為,清朝(或稱滿清)是在代表中國正統的明朝滅亡後,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注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是代表漢族的中國,而「外族」是以漢族為本位稱呼滿族。支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對清朝持負面的看法,往往特別指出清朝初年發生的剃髮易服等事件來支持這種觀點。
[編輯]
清帝王譜
後金君主與清朝皇帝1616年—1912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1616年—1626年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1627年—1635年
崇德 1636年—1643年
昭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1644年—1661年
孝陵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1662年—1722年
景陵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1723年—1735年
泰陵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 1736年—1795年 乾隆 1736年—1795年
裕陵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1796年—1820年
昌陵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1821年—1850年
慕陵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1851年—1861年
定陵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1 同治 1862年—1874年
惠陵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1 光緒 1875年—1908年
崇陵
2 愛新覺羅溥儀 1908年—1912年 宣統 1909年—1912年
(葬於清西陵華龍陵園)
注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后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葬於定東陵。
通稱宣統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依宣國公建議,已協商為溥儀上廟號為恭宗,追加諡號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處為獻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國公眾普遍知曉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