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西晋(265年—316年),中国古代朝代名。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前,曹魏先已于263年灭蜀漢。西晋代魏后,又于280年灭孙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然而其统治却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316年,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拼音:mǐn,注音:ㄇㄧㄣˇ)帝投降,西晋灭亡。

東晉,朝代名(317年—420年)。因北方民族南下,建都洛陽的晉(西晉)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稱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東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偏安江南,有桓溫、祖逖、劉琨北伐,然而終究未竟全功。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帝,為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旁落。420年,大將劉裕篡位,東晉亡。

東晉時代著名的文人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







 
  西晋 东晋 
首都 洛阳 建康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4位
司马炎
司马邺 共11位
司马睿
司马德文
成立 (265年) (317年)
灭亡 (316年) (420年)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晋朝可从中划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代。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都城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都城建康。

目录 [隐藏]
1 晋朝历史
2 晋朝统治者
3 参看
4 外部链接
 


[编辑]
晋朝历史
经历了三国群雄的纷争,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消灭东吴,统一中国。晋惠帝时期,发生八王之乱。此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一系列割据一方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晋朝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宋,晋朝灭亡,南北朝开始。

[编辑]
晋朝统治者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西晋 265年-316年
世祖 武皇帝 司马炎 265--290年 泰始 265年--274年
咸宁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290--306年 永熙 290年
永平 291年--291年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永宁 301年--302年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304年
建武 304年--304年
永兴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6--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马邺 313--316年 建兴 313年--314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中宗 元皇帝 司马睿 317--322年 建武 317年--318年
大兴 318年--321年
永昌 322年--322年
肃宗 明皇帝 司马绍 322--325年 永昌 322年--323年
太宁 323年--325年
显宗 成皇帝 司马衍 325--342年 太宁 325年--326年
咸和 326年--334年
咸康 335年--342年
  康皇帝 司马岳 342--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孝宗 穆皇帝 司马聃 344--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升平 357年--361年
  哀皇帝 司马丕 361--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
兴宁 363年--365年
    司马奕 365--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
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371--372年 咸元 371年--372年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马曜 372--396年 宁康 373年--375年
太元 376年--396年
  安皇帝 司马德宗 396--418年 隆安 397年--401年
元兴 402年--404年
义熙 405年--418年
  恭皇帝 司马德文 418--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称五胡;史称这一时期除中原主王朝以外的各个主要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但大批少数民族内徙又促成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也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社会全局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稳定的局面。

十六国一词的由来,是由于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

五胡即这一时期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这五个少数民族为匈奴、鲜卑、羯、羌和氐。
十六国:在中国北方和四川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十六个政权;此外,还有拓跋部的代国、冉魏、西蜀以及西燕、吐谷浑、段部、丁零、宇文部与仇池等部族和政权都在十六国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