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中國朝代名。公元8年—公元23年。
到了西漢後期,政局動蕩。外戚王莽在8年偽造符瑞,篡位登基,廢西漢最後一位君主孺子嬰為安定公,改國號新。
新朝歷1帝,共16年。
东汉 (25年 - 220年)
首都 洛阳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13位
刘秀
刘协
成立 (刘秀推翻王莽所建立的新朝)
(25年)
灭亡 (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
(220年)
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汉朝。
公元25年—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经过光武帝、汉明帝(58年—76年在位)、汉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东汉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由于后来由于皇帝年幼,导致了东汉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历12帝,共195年.
目录 [隐藏]
1 经济
2 科技、文化
2.1 东汉历史年表
3 外部链接
[编辑]
经济
[编辑]
科技、文化
大约是东汉晚期的马塑像。东汉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
制陶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天文学家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渾天儀”、“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书法、绘画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
[编辑]
东汉历史年表
东汉25年—22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永平58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建初76年—84年
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永元89年—105年
元兴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106年—106年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永初107年—113年
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永建126年—132年
阳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汉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145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146年—146年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2年
永兴153年—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
延熹158年—167年
永康167年—167年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168年—172年
熹平172年—178年
光和178年—184年
中平184年—189年
孝少皇帝 刘辩 189年 光熹189年—189年
昭宁189年—189年
永汉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中平189年—189年
初平190年—193年
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
延康220年—220年
三國
曹魏 孫吳 蜀漢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2帝
劉備
劉禪
成立 220年 222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中國歷史時代區分之一。從220年,曹魏的曹丕強迫東漢獻帝禪讓,東漢滅亡,至280年西晉統一中國。曹丕成為皇帝的翌年(221年),以四川為根據地的劉備創立了蜀國(蜀漢),並成為皇帝。229年時,以長江流域為根據地的孫權,也創立了吳國(孫吳),並且為皇帝。中國世界中,皇帝的位子只有一個,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根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動亂時期也包括在裡面。而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編輯]
戰亂的形成
東漢的衰亡可以主要歸咎於外戚和宦官的抗爭。因為自東漢初年的幾任皇帝外,其餘的皇帝都是連十五歲以下就即位,他們年紀尚輕,不懂處理政務,由母後臨朝。母後相信娘家的人,大權就自然落入外戚手裏。後來皇帝長大了,不甘受外戚挾制,便藉助身邊的宦官來對付當權的外戚。因此外戚與宦官交替奪權與擅政,長達百年之久。
尤其是159年的外戚梁冀(太后的兄長)毒死僅有8歲,登基不到一年的質帝,梁冀立桓帝,使得眾勢力不滿。
東漢後期政治極端腐敗,社會動盪,經濟睏乏。有些地方的農民,十之四五餓死,窮苦的人民起來起義反抗。
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以《太平要術》為經典,創立太平道(屬道教),自任教祖。他與****深入農村,"遣****八人,使於四方",傳播其思想。十余年間,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數十萬,連結郡國,……莫不畢"。張角把這幾十萬農民組織起來,分為三十六方,每方各置首領統率,為百姓治病,並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184年,率領信徒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參加的人都裹上黃色的頭巾作為標誌,所以稱之為『黃巾軍』。東漢政府派大軍出擊,不到一年,『黃巾』的主力就被消滅了,死掉數十萬人,但餘部仍在黃河流域轉戰二十多年。各地起義將士,勇猛進擊,到處焚燒官府,攻打豪強大地主割據的塢壁堡壘,張角等率義軍主力迅速攻佔廣宗、下曲陽(今寧晉)諸城邑,向東漢政權發起猛烈的進攻。可惜不久,張角病死。同年十月,角弟張梁戰死於廣宗,三萬多義軍戰死,五萬多義軍不甘屈服,投河自盡。東漢統治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迅速瓦解。
[編輯]
戰亂的開始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加重各州郡的權力,藉以鎮壓地方上的民變。郡守、州牧都擁有財軍大權,日益坐大。
靈帝駕崩,少帝(廢帝)即位,名門出生的袁紹殺掉宦官二千餘人,徹底消除了宦官的勢力。根據何進的號召,涼州將領董卓帶兵入洛陽保護皇帝,廢無能的少帝,擁立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獻帝,迫走袁紹。
由於董卓的暴政,引起各將士的不滿,曹操號召東方各州郡結盟討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董卓挾持獻帝,火燒洛陽,並退往長安,當時三國的創始者在此英傑交錯,魏的創始者曹操,曾力排眾議與卓將徐榮相戰,但失利。蜀的創始者劉備則是單獨出兵,未參與聯合軍。吳的創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則因擊潰董卓屬下華雄,而出名。
在此之後,董卓在長安施行暴政,不過在192年,被司徒王允與屬下呂布等合謀刺殺,董卓的屬下因為勢力承繼問題產生糾紛,獻帝輾轉逃回洛陽。
曹操遷獻帝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真正的主宰,東漢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編輯]
曹操的抬頭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起兵割據自立,全國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接著收編了青州黃巾義軍三萬,勢力漸強。196年,他又將在洛陽的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見官渡之戰),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
[編輯]
三國鼎立
三國地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占荊州,與孫權隔江相對。此時的劉備也起兵欲興復漢室,江東的孫權聯合抗曹。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大軍(詳見赤壁之戰)。曹操退回北方,孫權、劉備各占荊州一部。劉備隨後入蜀佔據益州,三國鼎足之勢形成。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後國號吳。
[編輯]
攻戰
蜀漢的諸葛亮五次出兵伐魏,未能成功。諸葛亮死後,姜維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公元263年,魏將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山路直取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被魏所滅。
[編輯]
司馬氏的抬頭
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大軍揮軍南下,不久攻克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編輯]
主要戰役
戰役 (地點) 時間 攻方 主帥 守方 主帥 勝方 影響
官渡之戰
([[]])
200年 袁紹 袁紹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中原。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孫權
劉備 周瑜 孫權
劉備 天下三分。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223年 蜀漢 劉備 孫權 陸遜 孫權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
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漢 諸葛亮 曹魏 司馬懿 不明 司馬氏掌奪曹魏之權
魏滅蜀之戰
(益州)
263年 曹魏 鄧艾
鍾會 蜀漢 姜維 曹魏 蜀漢滅亡。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280年 西晉 王濬 孫吳 孫皓 西晉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編輯]
重要人物
魏
曹操
曹丕
郭嘉
荀彧
程昱
楊修
司馬懿
夏侯淵
夏侯惇
蜀
劉備
關羽
張飛
諸葛亮
趙雲
龐統
馬良
法正
姜維
吳
孫權
孫策
孫堅
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張昭
諸葛恪
漢末
漢獻帝
董卓
袁紹
袁術
呂布
張角
張寶
張梁
盧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