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商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异,
盘庚后固定以殷为都城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31位
商汤
商纣王
成立 (鸣条之战)
灭亡 (牧野之战)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554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因此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中国的文明史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其实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5000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果对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在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以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以青铜器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也创造了不亚于中原商朝的高度文明,距今有4000年之久。
概况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疆域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建都亳(今山东省曹县以南地区),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政治状况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经济状况
农业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社会生活
文化与科学
科学技术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重要人物
伊尹
商王朝各代君主
商 庙号 谥号 姓名 血缘关系
大乙1 履 示癸之子
大丁2,11 大乙之子
卜丙3 胜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大甲2 至 大丁之子
沃丁4 绚 大甲之子
大庚2 辩 沃丁之弟
小甲 高 大庚之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子
卜壬3 发 中丁之弟
戋甲5 整 中丁之子13
中宗14 且乙6 滕 戋甲之弟13
且辛 旦 且乙之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子
南庚 更 羌甲之子
象甲5,7 和 且丁之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颂 般庚之弟
小乙7 敛 小辛之弟
武丁 昭 小辛之子
且己6,11 武丁之子
且庚6 跃 且己之弟
且甲6 载 且庚之弟
廪辛 先 且甲之子
康丁9 嚣 且辛之弟
武乙 瞿 康丁之子
文丁9,10 托 武乙之子
帝乙 羡 文丁之子
帝辛 受 帝乙之子
注1:甲骨文亦作唐,司马迁的《史记》中为天乙或汤。
注2:《史记》中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史记》中为外丙、外壬。
注4:甲骨文未见此二王名。
注5:《史记》中为河亶甲、沃甲、阳甲。
注6:《史记》中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称之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史记》中为盘庚。
注9:《史记》中为仲丁、庚丁、太丁。
注10: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史记》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则有。
注12:《史记》与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长幼顺序相反。
注13:《史记》中河亶甲为外壬弟,祖乙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记》以太戊为中宗,另以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
商(前1600——前1046)
汤(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胜)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绚)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发)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阳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盘庚(~每) 28 丁卯 前1314
小辛(~颂) 18 乙未 前1286
小乙(~敛) 18 癸丑 前1268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0
祖庚(~曜) 5 庚午 前1191
祖甲(~载) 33 乙亥 前1186
廪辛(~先) 3 戊申 前1153
庚丁(~嚣) 3 辛亥 前1150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7
文丁(~托) 11 己丑 前1112
帝乙(~羡) 26 庚子 前1101
帝辛 (~纣) 30 丙寅 前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