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6位
啟
桀
成立 (禹傳給啟)
滅亡 (鳴條之戰)
夏朝(約為前2025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如果存在的話)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則認為,夏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文化/文明程度介乎新石器晚期文化和遠古文明之間。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確鑿依據,因此,從學術上說,夏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確認。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一說14代、17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的問題),400多年,後為商朝所滅。
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成為部族聯盟首領。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王權。
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他廢除了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開始遭遇伯益的反抗,經過戰爭,伯益兵敗被殺。夏啟經過鬥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建立了夏朝。眾多邦國首領都到陽翟朝會,啟在鈞台(今河南禹州境內)舉行宴會。此即鈞台之享。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繼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
夏啟死後,子太康繼立。由於太康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先發生太康兄弟5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後出現武觀叛亂,使得夏朝統治被削弱。
太康死後,子仲康立。仲康死後,子相立。這時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王位。但是不久後羿被東夷族伯明氏寒浞所殺。寒浞殺掉了夏後相。夏後相妻生下少康。
少康結束了後羿與寒浞40年左右的統治,恢復了夏朝的政權。少康死後,子杼立。他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
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局面,到孔甲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
由於夏王朝後期特別是最後一個王桀王的暴虐無道,致使商族部落首領商湯乘機而入,率大軍與夏朝軍隊(戰於鳴條(一說河南中部,另一說山西安邑)(鳴條之戰),夏桀失敗,逃到安巢(今安徽巢縣),並死在那裡,夏王朝滅亡,商王朝誕生。
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政治狀況
夏朝的國家機構直接來源於部落聯盟機構,其特徵為:
國家直接管轄的範圍僅限於本氏族內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領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較為獨立的管理權和統治權;對於夏王,他們則以臣服和納貢的方式,表示其相互關係。
在政權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專制、民主二重性,表明了國家制度由氏族民主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
經濟狀況
社會生活
文化與科學
夏人已經掌握許多天文歷法的知識,《夏小正》即是中國最早的曆書。治鑄銅業是夏朝新興的重要手工業。
科學與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
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
至於青銅器,在考古學界還沒有發現夏朝有青銅器。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
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重要人物
禹:
禹執政期間,對於苗族的征戰取得了巨大勝利,後者被迫退到長江流域,從此以後,佔據黃河流域的黃炎族在中原地區地位更加鞏固。禹當上共主前最偉大的功績便是治水。據說大禹吸收父親鯀用圍堵法治水失敗的教訓,用疏導法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不入,終於平水土,定九州。禹還改善了灌溉工程,利於農業。禹時的伯益發明鑿井;奚仲發明造車;禹時用銅做兵器,顯然,禹的時代生產力大為提高。據說,禹時開始建造城市,並由儀狄發明了用穀物釀造甜酒的方法。這表明,當時的私有制發展,已經形成階級了。禹死後,眾酋長擁戴禹的兒子啟,於是禪讓制度被廢除,由禹的後裔開創的夏王朝正式開始。
夏朝帝系表
1·啟
│
├─────┐
│ │
2·太康 3·仲康
│
4·相
│
5·少康
│
6·予
│
7·槐
│
8·芒
│
9·泄
│
├──────┐
│ │
10·不降 11·扃
│ │
13·孔甲 12·廑
│
14·皋
│
15·發
│
16·履癸(桀)
夏(前2025——前1600)
啟 10 丙子 前2025
太康 29 丙戌 前2015
仲康 13 乙卯 前1986
相 28 戊辰 前1973
後羿 2 丙申 前1945
寒浞 38 甲辰 前1943
少康 21 丁丑 前1905
杼 17 戊戌 前1884
槐 26 甲寅 前1867
芒 18 庚辰 前1841
泄 16 戊戌 前1823
不降 59 甲寅 前1807
扃 21 癸丑 前1748
廑 21 甲戌 前1727
孔甲 31 乙未 前1706
皋 11 丙寅 前1675
發 11 丁丑 前1664
桀 53 戊子 前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