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茨冈狂想曲》(Tzigane) 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一九二四年完成的这首曲子,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給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Joseph Joachim , 1831~1907)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Czardas)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Lassan)及快板的富力斯卡(Friska)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音诗》(Poeme Op.25) 是法国作曲家肖松(Ernest Chausson 1855~1899)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 “生气蓬勃地”。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的华彩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回到原来速度。 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