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什麼是次女高音

由於歌劇是以音樂來描述劇情的發展,所以,不同人物性格就需要以不同的音色來扮演。

一般說來, 女高音的音色柔美、富有表情,很多歌劇都需要一位這樣的女主角。但是,有些歌劇裡的女性角色需要另一種不同的音色來詮釋;這種音色厚重深沈,聽起來比較不那麼尖硬銳利,而這樣的音色, 就是所謂的「次女高音」。

由於先天上的限制,大多數的次女高音無法在音域上跟女高音一較高下;但就劇情需要來說,次女高音所能發揮的空間更多,往往成為整齣戲裡頭最精彩的部份。

不論女高音或次女高音, 都是歌劇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只要對角色的性格拿捏得當, 就能夠做最恰如其份的演出。


相關簡介:

Bartoli 芭托莉是另一位知名的次女高音,剛錄製過《義大利的土耳其人》後,拉莫蕾也灌錄了《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兩位歌劇界的閃亮次女高音頗有一別苗頭的意味(日後有機會再向各位好朋友們介紹芭托莉主演的歌劇,讓各位朋友們做個比較)。

之前咖啡香在所發的卡拉絲歌劇專輯時曾經提到,羅西尼是個不怎麼挑劇本的作曲家,所以這張專輯主要所想介紹的並不是這部歌劇的內容,而是次女高音這個在歌劇演出中也佔有極其重要份量的角色。

其實羅西尼譜寫這兩齣攣生姐妹作本來就只是搞笑撈錢的歌劇,無論是義大利女人跑到阿爾及利亞,或者是土耳其太守混到義大利去,劇情不外乎是異國風味的感情事件,與其說是喜歌劇,不如說是胡鬧劇來得恰當,但重要的是羅西尼用音樂發揮愉悅觀眾的功能,並且提供聲樂家大展歌喉的機會,所以咖啡香覺得劇情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莫札特的費加洛的婚禮vs.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髮師,以及後宮誘逃vs.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都是我們在聆聽這齣歌劇時,可供互相對照的相關題材。

如果之前你曾聽過先前拉莫蕾所灌錄的《卡門》後,絕對可以感受到她的聲音還是比較適合唱羅西尼的歌劇,拉莫蕾把女主角伊莎貝拉的聰明機智運用歌聲表現,例如在一登場的短曲〈殘酷的命運!〉到要用美貌克服命運的跑馬歌,拉莫蕾就有十分巧妙的轉換,雖然她的音色較厚重,無法如芭托莉那般擁有激起聽眾腎上腺素激增的功力,不過拉莫蕾還是相當優秀的羅西尼歌手。

飾演她年輕戀人林多羅的阿根廷男高音吉梅內茲,可惜就不太適合羅西尼的歌劇角色,他在驅使快速音程的樂段,明顯地欠缺精確掌控的能力,即使他的抒情性是這般濃厚,還是凸顯出目前歌壇渴望羅西尼男高音的窘境。但是飾演太守的卡羅與色老頭塔德歐的柯貝利,卻是兩位相當傑出的喜劇男低音,把戲份完全發揮在歌聲當中,有他們淋漓盡致的表現,讓這齣《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錄音增色不少

《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是羅西尼第一部揚名國際的歌劇,也是仍然固定在今日歌劇院曲目中的一部羅西尼歌劇。聽《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不須要太認真,它代表了當時歐洲人對東西文化的差異與男女之間的吸引與戰爭的樣板認知。它的劇情荒唐好笑到極點,但它的音樂卻又美麗動聽到了極點,羅西尼對喜劇的熱愛和對義大利語言與音樂的溶合,造就了這部充滿了新奇音效與美妙歌聲卻不太注重人物性格的歌劇。

《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的魅力能夠持久,在於音樂的純粹技巧,在於活潑俏皮的節奏,在於新穎怪異的口語話歌詞,也在於女主角貫穿全劇的潑辣主唱旋律與管弦配樂。
 
次女高音在羅西尼歌劇中的重要性也是在《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中確定。義大利少女伊莎貝拉代表了聰明美麗的女性。她是唐喬凡尼的雌性體,對男人予取予求,而男人在伊莎貝拉面前顯得毫無智慧。

羅西尼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聲部的男聲來襯托伊莎貝拉的美聲:男高音林多羅、男中音塔戴歐、與男低音穆斯塔法。這在劇中無疑是聆聽重點,不過《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恐怕是第一幕終場的瘋狂場景。不錯,正是羅西尼重點式抄襲自前作《唐克雷迪》的第一幕終場的那段。不同的是羅西尼變魔術般的將悲劇情結搖身一變而成為瘋狂好笑到不行的喜劇效果。

這個終場由所有的主角參與,先是主角的對白與管弦樂團以羅西尼式【漸強】此起彼落的彈跳,然後是三個女角唱出『我的腦袋裡有個鐘發出【叮叮】聲』;穆斯塔法接著唱出『我的腦袋裡像大砲炸出【砰砰】聲』;塔戴歐接著唱出『我像烏鴉被拔毛發出【喀啦喀啦】聲』;最後林多羅與阿里接道『我的腦袋裡有大錘敲出【嗒嗒】聲』。羅西尼將無意義的擬聲詞配合活潑俏皮的節奏與音響緊密結合,創作出無可抵擋的喜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