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中国影坛最为杰出的22位巨星(1)

没有网络,无需炒作,全靠超人的表演来赢得全国甚至全世界观众的热爱。他们就是新中国最为杰出的22位影坛巨星。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电影一度风靡全国,苏联电影明星的大照片被高高悬挂在电影院中最显眼的位置。
  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看到这一情况后说:“中国电影院挂外国明星的照片当然好,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中国演员的照片呢?”于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让各个电影厂报名单,从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22位电影明星。其中,男演员 10位,女演员 12位。然后,将他们的照片统一制作放大,让有条件的电影院悬挂。
  22大影星中,有的人在解放前就在左翼电影中崭露头角,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等,解放后他们又塑造了更多的经典艺术形象。而有的人则是在新中国拍摄的革命经典影片中成长起来的新偶像,比如祝希娟、王心刚、田华、谢芳、于蓝等。老艺术家于蓝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我们这些演员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评为22大影星了,直到全国各大影院挂出我们的照片才知道这个消息。后来我听说这是各电影厂根据演员的演技、名气等方面报名后评选出来的,能够入选当然很高兴,而那个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什么采访、表彰会、颁奖晚会等,一切都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首先介绍在6月份相继去世的两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陈强和张瑞芳。

   
    陈强,1918年出生于河北,1947年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转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表演创作,早期的《桥》《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三年早知道》《魔术师的奇遇》都成为现代中国影坛的经典,《白毛女》中黄世仁更成为中国电影中恶霸地主的典型代表。后期的《海霞》《瞧这一家子》及与儿子陈佩斯合作的《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代表作,他一反“脸谱化”的表演手法以挖掘人物内心入手,以多种手段揭示本质,使人物形象真实自然。


   
    张瑞芳,191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参加进步戏剧活动,1940年在重庆参加拍摄了影片《火的洗礼》。抗战胜利后,拍摄早期代表作《松花江上》。1951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家》《南征北战》《凤凰之歌》《聂耳》《李双双》《大河奔流》《泉水叮咚》《母亲》等十几部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她的表演质朴生动,富有激情,将中国女性的典型风范诠释得非常到时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扮演的李双双,在今天看来就是女权主义的象征,其生动的表演使她获得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本帖被评分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