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中国影坛最为杰出的22位巨星(3)
没有网络,无需炒作,全靠超人的表演来赢得全国甚至全世界观众的热爱。他们就是新中国最为杰出的22位影坛巨星。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电影一度风靡全国,苏联电影明星的大照片被高高悬挂在电影院中最显眼的位置。
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看到这一情况后说:“中国电影院挂外国明星的照片当然好,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中国演员的照片呢?”于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让各个电影厂报名单,从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22位电影明星。其中,男演员 10位,女演员 12位。然后,将他们的照片统一制作放大,让有条件的电影院悬挂。
22大影星中,有的人在解放前就在左翼电影中崭露头角,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等,解放后他们又塑造了更多的经典艺术形象。而有的人则是在新中国拍摄的革命经典影片中成长起来的新偶像,比如祝希娟、王心刚、田华、谢芳、于蓝等。老艺术家于蓝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我们这些演员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评为22大影星了,直到全国各大影院挂出我们的照片才知道这个消息。后来我听说这是各电影厂根据演员的演技、名气等方面报名后评选出来的,能够入选当然很高兴,而那个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什么采访、表彰会、颁奖晚会等,一切都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金迪,1933 年2月25日生于上海,原籍苏州。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8年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笑逐颜开》等影片。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我的10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84年与红怡等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大雁北飞》,并担任女主角摄制成片。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任导演。执导了电视剧《升华》、《豪华聚餐会》和大型歌舞电视片《歌舞荧屏--深圳》。

李亚林,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金县,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李亚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走上银幕,前后拍摄了二十多部影片,1955年调入长影,他戏路比较宽,接连主演的《虎穴》《如此多情》《芦笙恋歌》《神秘的伴侣》《徐秋影案件》《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1980年,李亚林开始转入导演工作,执导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井》等影片。 199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享年 67岁。

一九二九年,庞学勤生于江苏滨海县。其英俊儒雅的外貌,机敏果敢的英雄形象深得民心,为当时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之一。1951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长影,先后主演了《边塞烽火》《古刹钟声》《战火中的青春》《朝霞》《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等影片。

秦怡,她被认为中国最美丽的女明星。1922年1月3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在此期间,主演了电影《保家乡》《遥远的爱》《好丈夫》。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解放后,秦怡进入上影,这时的她演技成熟而自然,在影片《农家乐》《女篮五号》《摩雅傣》《青春之歌》以及《铁道游击队》等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