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3/3/2010]《特色乐器欣赏》【8CD】CD4--弹拨乐器(1)320K/MP3]

  热瓦普,又称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
 

  热瓦甫可分为南疆热瓦甫(也称喀什热瓦甫)和北疆热瓦甫(垣坎穆里热瓦甫)。南疆的热瓦甫琴身较小,指板上缠丝弦为品,可以调换和移动品位,音色铿锵;北疆的热瓦甫以铜或兽骨为品,通常使用五弦,音色柔和清脆。
 
  南疆喀什一带热瓦甫的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常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一种独奏乐器,又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很受旅游者的欢迎。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东部,长期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互相往来,不仅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在音乐文化上也有着近缘关系,热布普和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势和方法也较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鹰作为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飞鹰动作的舞蹈,又有用鹰骨制成的笛子,就是在热布普琴上,也有着鹰翅形的装饰。
  演奏热布普,多采用坐姿,将琴身横于腰前,共鸣箱置于右腿根外侧,左手虎口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肘弯夹紧琴箱,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握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技巧有单弹、弹挑、滚奏、弹挑挑、扫小滚等。拨片使用杏木、梨木、牛角片或赛璐珞板做成三角形,以木拨最为常用。热布普的定弦法较多,有的以两条同度外弦为主奏弦,其余四条为共鸣弦,也有的以外弦为主奏弦,其余五条为共鸣弦。常用定弦为:d1、a、d、d、g、g;e1、b、e、e、a、a或e1、c、e、e、a、a等。音域c—a1。音响丰满、厚实,音色明亮、浑厚。演奏时不换把位,用主奏弦弹奏旋律,共鸣弦奏四、五、八度和音。常用弹、挑、扫、拂等技法,音响丰富而多变。现已成为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为普遍的弹弦乐器,可用于热布普弹唱、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在一般家庭亲友间的小型晚会上,常用一支热布普即可伴歌伴舞。
  独奏乐曲多为“木卡姆”或民歌曲调,较著名的乐曲有《芒果里》、《格罗吾里》、《莱勒古勒》和《白鹰》等。传统乐曲有《塔什瓦依》、《宫特帕依》、《夏地亚那》,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普》、《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