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lly
|
回复豫剧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⑥6(朱华) . ●评点 . 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够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镇山乡,流布全国16个省区,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对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 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对豫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上的把握,继承和改革都比较盲目;虽有《梨园春》和其他业余演出显示的热闹氛围,但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河南戏剧界应尽快加强队伍培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努力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这一河南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戏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生机。 . 越调 河南越调,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 越调形成剧种以后,演出形式有三种:第一是皮影越调戏;第二是木偶越调戏;第三是越调大戏班。这三种演出形式,迄今仍然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阳一带农村流行。 . 河南越调音乐由于其历史悠久,既有较多的曲牌,又有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伴奏乐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为主(因而越调也有时被称“四股弦”),卧笛、月琴为辅,后来逐渐增加了短杆坠胡、闷子、二胡、唢呐、三弦和琵琶。 . 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两种,有四百多个。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其结构严整、唱词深奥,每段唱词固定,并规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道白时用卧笛伴奏,主要演历史袍带戏,多以生、净为主角,如:《抱火斗》、《文王吃子》、《乌江岸》、《十五宫》等。外装戏多系活词连台本,也有许多公案戏。外装戏以小生、小丑为主角,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浓厚,如《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哭殿》等。 . 河南越调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种,能够长期在群众中流传,除了由于它拥有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多彩的唱腔音乐,还由于它在表演上遗产丰富并别具特色。当代有代表性的演员有生行张秀卿、申凤梅、旦行毛爱莲等人。 . “大宝贝”张秀卿,是越调的正宗泰斗。她主演《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一个飘然出场亮相,其仪表的庄重,举止的潇洒,就能博得观众的喝彩,再加上她那说中有唱,唱中带念的唱做艺术,向被誉为越调的“盖河南”。 . 申凤梅的表演也颇为精湛,1963年赴京演出时首都文艺界称赞她演的诸葛亮,“演得准、演得深”。称赞“她运用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既不造作,又不卖弄。朴素里透潇洒、自然中含深沉”。因而有“活诸葛”之称。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破格把她这样一位地方戏的女演员收作为徒弟。 . 越调旦角行当的代表人物是毛爱莲,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运用越调传统音乐唱腔创造了一种轻圆润、曲调清新的声腔艺术,塑造了雍容尔雅的洪美荣(《火焚绣楼》),活泼可爱的王玉姐(《招风树》)以及勤劳、勇敢、淳朴、热情的张大娘(《卖箩筐》)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难怪许昌漯河一带农村流传着:“破上一月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的赞语。 . 优秀中年演员何全志,表演方面才华出众,他在《收姜维》中扮演姜维(红生),在《诸葛亮吊孝》中扮演周瑜(武生),在《李天保吊孝》中扮演张忠实(老丑),这是三个不同行当、不同身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但都演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都称他是一个文武不挡、生丑皆能的全才演员. 河南曲剧 : 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 该剧种演出的传统剧目约有200部,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表现家庭生活或儿女恋情,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代表剧目有:《胭脂》、《阎家滩》、《陈三两》、《卷席筒》、《风雪配》、《红楼梦》、《寇准背靴》、《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等传统戏和《下乡》、《赶脚》、《游乡》、《酷情》、《李豁子离婚》、《五福临门》等现代戏。 . 河南曲剧的曲牌有150多个,其唱腔朴实自然,曲调婉转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善长叙事舒发感情。其中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有[银扭丝]、[太平年]、[垛子]等,表现悲伤哀叹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昂愤慨情绪的有[阳调]等,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可将几种不同调门的曲牌自由组合。其伴奏乐器最初仅有手板、曲胡、三弦、软弓京胡和笙,后增添古筝、二胡、琵琶等并加入武场。 . 河南曲剧的行当以生、旦、丑为主,擅长唱功,其著名演员有: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马琪等。 山东梆子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称。如以荷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 .
.
.
.
吕剧 吕剧曾称“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才定名为“山东琴书”。 . 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至今还不到一百年。1900年,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班为了争取观众,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他们用纸、布等扎成驴形,加以彩绘,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身绑驴状,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赶驴。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的唱腔,但因载歌载舞,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一些群众,由于看到第一个“化妆扬琴”剧目的表演有驴形,且当时的“化妆扬琴” 又常用毛驴驮着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曾随口把“化妆扬琴”称作“驴戏”。 . “化妆扬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在济南称“扬琴戏”(简称“琴称”),在西南称“上妆扬琴”,在临邑、济阳一带称“迷戏”,在胶东称“蹦蹦戏”,在博兴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意味着本地戏、家乡戏),也有称“缕戏”的(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缕”上“缕”下)。后来过去唱扬琴的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小姐赠金、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两个“口”字成“吕”字,因此称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解放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较好的口碑。 . 解放后,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名家声名显赫。 越剧 越剧是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 ?? 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开始只采用笃鼓、檀板击节,后加帮腔并向乐队伴奏发展,吸收绍剧音乐成分,丰富并创立了自己的板式。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全部女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男女合演。现在有女班和男女合演两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 |
![]() |
|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